首页 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举报
开通vip

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08年 6月   第 9卷第 2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 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Jun. 2008   Vol. 9 No. 2 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范远波 1 , 刘世清 2 (1. 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广东 514021;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

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08年 6月   第 9卷第 2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 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Jun. 2008   Vol. 9 No. 2 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范远波 1 , 刘世清 2 (1. 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广东 514021;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实质 ,首 先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历史内涵 ,了解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和发展。语文素养并非包容一切 ,既不能将凡是 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所带来的个体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都理解为语文素养 ,也不能脱离学 校的语文课程空谈语文素养 ,它应该是指由学校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而带来的积淀和修养。认识和把握这 一点 ,不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也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 G62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7228 (2008) 02 - 0035 - 04 收稿日期 : 2008 - 04 - 09 作者简介 :范远波 ,男 , 1968年出生 ,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博士。   “语文素养 ”是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 一个重要概念。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 (实验稿 ) 》中多次出现“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实 践者和研究者也在不同场合广泛地使用这一概念。 在教育史上 ,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出现都有其深厚的 历史内涵和背景意义 ,比如陶行知提出的“教学 ”概 念代替“教授 ”概念 ,就与当时国内盛行的自动主义 教育思潮、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思想、与国外 儿童本位教育观等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深刻 认识“语文素养 ”的历史内涵和背景意义 ,不但可以 帮助教学一线的教师全面有效地把握语文课程改 革的精神实质 ,而且也有利于澄清由学者们见仁见 智、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一概念内涵所带来的困惑和 混乱。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 作为我国现代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校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 , 语文课程从提出、实施到完善 ,其间的科目设置和 名称叫法经历了六次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在 1902年 ,《钦定学堂章程 》提出蒙 学堂课程有字课、习字、读经 ,除此以外 ,初等小学 堂增设有作文科 ,高等小学堂增设有古文词科 ,中 学堂则设有词章科。这次变革是传统蒙学向现代 语文课程的变革 ,它虽然没有正式实施 ,但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提高语言文字读写能力 的关注和重视 ,标志着专门以此为首要任务的语文 课程的正式提出。可惜 ,这一次课程设置在重视对 文字、作法、词章教学的同时 ,又把写字、作文、读文 分列为不同的课程 ,三者未发生联系 ,不利于培养 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次是在 1904年初 ,《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 , 规定初等小学堂所授科目中有“中国文字 ”科 ,高等 小学堂和中学堂所授科目中有“中国文学 ”科 ,两者 涵盖了字课、习字、古文词、词章等科的要求。这次 变革明确了语文课程要向日用方面靠拢。当时虽 然仍设有读经讲经科 ,但它培养读文和作文等语言 文字应用能力的任务已经转移到这两科身上。因 此 ,这两个课程名称被视为语文摆脱经学依附 ,课 程个性得到觉醒的开始 ,同时也被看作是中国语文 独立设科的标志。 第三次是在 1907年初 ,《奏定女子小学堂章 程 》颁行 ,规定设置“国文 ”一科。到 1908年公布 53 《两等小学课程 》仍称国文。1912年颁布《普通教 育暂行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规定将学校里的“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字”课程全部改称国文。同年公布《小学校 令 》,进一步把国文科细分为四项 :读法、作法、书 法、语法 (注 ,这里的语法是指语言文字的发音和读 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并非指我们现在通行意义的语法 )。这次 改革是既“统 ”又“分 ”,“统 ”是统称为国文 ,强调了 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地位 ,“分”是指国文自身的再分 化 ,突出了对文言文各种能力的培养。 第四次是在 1923年 ,这次改革可追溯到 1920 年 ,当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建议教育部于国民学校 全用国语 ,于高等小学校则国语、国文相参合教授 , 教育部采纳了这一建议 ,并通令国民学校改国文科 为国语科 ,但中学仍称国文科。1923年全国教育联 合会草拟《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在国语科中分出 语言、读文、作文、写字四个小目 ,跟民国元年国文 科的规定大同小异。只是由于民国初所规定的“读 法、作法、书法、语法 ”四个名称是从日文中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转 抄过来的 ,似有失国体 ,故改称为“语言、读文、作 文、写字 ”四个名称。[ 1 ]中学则试行选科制 ,各校国 文科所设的课程由学校决定 ,名称复杂繁多 ,据当 时的语文教学法专家阮真的调查统计 ,当时国文科 开设的课程有 42种 69项名目 ,如文字学、文学史、 应用文 ⋯⋯翻译学等 [ 2 ] ,类似于现在的综合性大学 中文系开设的课程。这一次课程名称的变革 ,体现 了两个转向 ,一是逐渐从关注语文课程本身 ,转向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二是从力求反映语文课程 的特征 ,转向力求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 养成。 第五次是在 1929年 ,国民党教育部公布《小学 课程暂行标准 》,其中国语一科 ,包括的四个项目名 称即“语言、读文、作文、写字 ”,被认为文言气太重 , 与提倡白话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 ,于是改为采用白 话文的浅近、通俗说法 ,分别称为“说话、读书、作 文、写字 ”。[ 3 ]这一改革体现了对语言文字实践应用 尤其是现实中口语应用的重视 ,较为彻底地实现了 由文言文为核心向白话文为核心的转向。此后 ,文 化教育界又在 1933年前后掀起了一场大众语运 动 ,更是把白话文进一步推向了口语化 ,当时的教 育家陶行知就曾提出要把教科书中的“草履虫 ”改 为“草鞋虫”,以适应大众的口语实际。[ 4 ] 第六次是在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 ,把以前的国语、国文科统称为语文 ,并于 1950 年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 ) 》,正式以 “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出现。叶圣陶先生在回顾建 国初期的语文教学情况时曾说到 :“‘语文 ’一名 ,始 用于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 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 ’,小学称‘国 语 ’,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 ‘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 之。”[ 5 ]这次改革既是对语文课程名称复杂分化的 一次统合 ,又是对语言文字工具性特征和日用交际 功能的再一次强化。 总体上说 ,这六次变革 ,一方面是语文课程内 蕴的人文修养功能不断消解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 语文课程外显的应用工具性功能不断上升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我们一直把语文的工具 性放在首要位置 ,实际上就是延续了这一变革的 趋势。   二、语文素养的提出及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 ”这一个目标概 念 ,来涵盖“语文知识 ”、“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并力 求容纳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诸如思想观 念、情感态度、文化品位等种种目标内涵 ,可谓是理 论创新 ,既是对一贯以来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纠 偏 ,也是对语文综合性、整体性和人文性特征的重 视和肯定。 首先 ,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 ,出于教育普及 和唤醒国民的需要 ,一直相当重视语文的现实应 用 ,把语文看成是社会政治、生活日用的工具。尤 其在白话文运动以后 ,学校对远离生活日用的文章 和字词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胡适就曾明确提出 , 文字没有古今 ,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 ”,今人 叫做“要 ”,古人“悬梁 ”,今人“上吊 ”,古人“乘舆 ”, 今人“坐轿 ”,古人“加冠束帻 ”,今人但知“戴帽 ”。 “要、上吊、坐轿、戴帽 ”等属于活字 ,是现实生活中 经常用到的 ,“欲、悬梁、乘舆、加冠束帻 ”等在现实 中很少用到 ,属于死字 ,学校应该学习活字。[ 6 ]狗也 是活字 ,而犬却是死字。据此标准 ,“马牛羊 ,鸡犬 豕 ,此六畜 ,人所饲 ”的材料只能退居角落 ,取代它 的是“大狗跳 ,小狗叫 ”、“老猪做好了饼 ,小猪哼哼 哼 ”、“老母鸡 ,嘓嘓嘓 ,小小鸡 ,叽叽叽 ”一类的学习 内容 ,这种内容受制于现实生活场景 ,难于深化和 扩展学习者的精神领域。比如汉语中的动作“拿 ” 可以细分为持、执、秉、操、握、托、捧、提等 ;“看 ”的 63 动作可以细分为瞧、盯、望、观、睹、瞟、相、察、视、 瞥、窥、瞅等 ;标示“百姓 ”的词语有平民、布衣、黎 民、庶民 ,但在我们日常交际中 , 最常用的只是 “拿 ”、“看 ”和“百姓 ”。如果只学习这些常用的字 眼 ,交际语言停留在“拿 ”和“看 ”的层次上 ,那么许 多微妙的信息就无法传递 ,人类认识也难于深入 , 这将对于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灵境界 极为不利。[ 7 ]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 ,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影响学生精神世界方面的功能。 其次 ,“语文素养 ”作为一种目标状态伴随着学 生的生活和成长 ,既体现为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发 展 ,同时也被看作为个体素质形成和人格确立的基 础 ,它融汇了语文教育界长期探讨取得的许多共 识 ,与大语文教育观是一致的。其一 ,语言文字传 递的内容包罗万象 ,天文地理、世事人情 ,无所不 有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中 所遇到的、所思考的内容都可成为语文学习的内 容。其二 ,语文学习的途径多 ,学生们生活在语文 的海洋中 ,有关方面 ,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 等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 ,学生喜爱看的一些 杂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的语言 ,这些都在影响着学 生 ,都可看作是语文学习的对象。其三 ,语文实践 的机会无处不在 ,学生与家人、同学以及社会各种 人员的语言交流活动 ,都是语文实践。第四 ,语文 学习和实践的积淀是多方面的 ,它既包括字词句篇 章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也包括字词句篇章所蕴涵 的内容所带来的人们心灵世界的变化。正是在这 些认识的引导下 ,广大语文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在教 学实践中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上课不再是停留在 对教科书的讲深讲透了 ,而是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 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上 ,有些教师还 模仿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设置 ,开设“东方时空 ”课、 “实话实说”课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则借助日 益丰富和完善的信息传播渠道 ,把语文学习扩展到 课堂教学以外。总之 ,思维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都 被看作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内容扩展到 了人类的一切活动。 再次 ,“语文素养 ”吻合了语文活动的长期性、 复杂性特征 ,它由“语文 ”和“素养 ”组成。据《现代 汉语词典 》的解释 ,“素养 ”是指平日的修养 ,《辞 海 》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 ”。用“素养 ”跟表示某 个领域的词组合成复合名词 ,如政治素养、科学素 养、人文素养、理论素养、艺术素养等 ,通常强调了 在该领域的成果体现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这样 一种理念。而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 度以及方法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需要长期的语 文实践磨练 ,而不是靠多上一、两节语文课 ,或多写 几篇文章就能够有所体现的。同样 ,少上几节课 , 甚至一、两个月不上语文课 ,学生的成绩也不会拉 下多少。“语文素养 ”的概念反映了这一事实 ,凸现 了平日所有语文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 化的 ,所有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点一滴的渐 进过程 ,而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   三、语文素养对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对语文课程演变到语文素养提出的背 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中 ,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语文课程名称众多 , 分分合合有许多小类 ,但实际上都是指一种旨在提 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中小学校分科课程。再从 “语文”字面上看 ,对语文的理解也主要有以下三种 情况 :把“语”理解为语言、语法 ,“文 ”理解为文字、 文章、文学、文化 ;把“语 ”理解为口头语 ,“文 ”理解 为书面语 ;不从字面去解释 ,把语文当成一个固定 的名称 ,用来标示或指称中小学校开设的一门学科 课程。 “语文素养 ”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境中提出 的 ,因此 ,其中的“语文 ”应该主要理解为一种学校 课程 ,如果偏离了这一认识 ,将会导致对“语文素 养 ”理解的见仁见智现象 ,造成学校语文课堂教学 实践地位的下降 ,甚至影响和弱化学校语文课程设 置的重要性。这样不但不利于语文教学实践的健 康发展 ,而且还将会极大地影响到语文课程改革的 顺利进行。语文素养应该是指由语文课程活动为 主导所带来的修养 ,其主渠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实 践。因此 ,尽管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平日 的语文课外实践 ,诸如日常的口语交际、信件往来 以及书报阅读、电影欣赏等 ,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 或否认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主导地位。 这里不妨作个假设 ,如果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 践不对课外实践做出示范和引导的话 ,那么学生的 语文课外实践结果就无异于没有进过学校 ,而仅在 母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结果 ,这种结果受制于个体 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环境。反之 ,如果能够做出示范 和引导 ,就很可能在言语实践中体现出区别于未受 过或少受过学校教育的“素养 ”来 ,否则 ,学校语文 73 课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值得注意的是 ,面对由于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过 程 ,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的事实 ,有 些人因此片面夸大语文课外实践的作用 ,从而削弱 和否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或将其与生活中的语 文实践等同视之。比如 ,把阅读报刊杂志、看电影 电视、逛街聊天、玩球游乐等一切消闲活动都当作 类似于学校教育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活动。又比如 , 提出语文课时不要那么多 ,教师少上课也关系不 大 ,可多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语文。如此 种种 ,实际上是把凡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所带 来的个体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都理解为 “语文素养”;把凡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认识活动和 实践活动的成果积淀 ,都看作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 础和内容。这种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实践 ,事 实上极大地偏离了“语文 ”作为一种学校课程的主 导地位 ,这是对“语文素养 ”理解的扩大化。如果任 其蔓延 ,不但不利于提高语文的课程地位 ,而且还 会削弱学校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所 发挥的积极作用 ,误导教学实践 ,导致轻视语文课 程 ,轻视语文课本 ,轻视语文课堂教学 ,甚至否定语 文教师作用的错误倾向。这与实施新课程标准 ,提 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参考文献 ] [ 1 ] 沈百英. 小学国语教学讨论集 [M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48. [ 2 ] 阮真. 中学国文教学法 [M ]. 南京 :正中书局 , 1936. [ 3 ] 沈百英. 小学说话科教材和教法 [M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948. [ 4 ]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 (第 2卷 ) [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83. [ 5 ]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 3卷 )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 版社 , 1994. [ 6 ] 陈金淦. 胡适研究资料文集 [M ]. 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 1989. [ 7 ] 范远波. 论废话、废话存在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J ]. 教育 学报 , 2006 (4) . [责任编辑 :况 琳 ] In sp ira tion s to Ch inese Teach ing from Argum en ts on Ch inese and Ch inese Accom plishm en t FAN Yuanbo1 , L IU Shiqing2 (1. Departm 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 iaying University, M eizhou Guangdong 514015,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 orm 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Chinese accomp lishment ”is an important concep t suggested in the national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To p robe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Chinese accomp lishment, we must grasp the histor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urse and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comp lishment does not include everything, which means we cannot regard all changes and results, such as individual cognition, emo2 tion and action brought about by activities related to language characters, as Chinese accomp lishment. In addition, we cannot just have an emp ty talk on Chinese accomp lishment in the absence of the Chinese course in schools. It ought to be the output and accomp lishment from activities with school Chinese course activities as the leading fac2 tor. Taking the grasp of itwill not only help us deepen our cogni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ccomp lish2 ment, but also is conducive to p 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urse reform. Key W ords: Chinese course; Chinese accomp lishment; Chinese teaching 83
本文档为【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19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14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