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骨折概论

骨折概论

举报
开通vip

骨折概论nullnullnullnull 定义 骨折(fracture)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成因 骨折可由伤创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本章重点是讨论创伤性骨折。 null 1. 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图61-1)。 图61-1 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null图61-2 间接暴 力引起的骨折图62-46 伸直型桡骨 下端的骨折典型移位图62...

骨折概论
nullnullnullnull 定义 骨折(fracture)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成因 骨折可由伤创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本章重点是讨论创伤性骨折。 null 1. 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作用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图61-1)。 图61-1 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null图61-2 间接暴 力引起的骨折图62-46 伸直型桡骨 下端的骨折典型移位图62-28 伸直型 肱骨髁上骨折图61-3 肌拉 力引起的骨折 2. 间接暴力 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如跌倒时以手掌撑地,暴力向上传导(图61-2),依其上肢与地面的角度不同,力的传导可致桡骨远端骨折(图62-46)或肱骨髁上骨折(图62-28)。骤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可致髌骨骨折(图61-3)。null 3. 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null4骨胳疾病null 分类 (一)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骨折处 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null 2.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创口可由刀伤、枪伤由外向内形成,亦可由骨折端刺破皮肤或粘膜从内向外所致。如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图61-4)。 图61-4 开放型骨折 1. 充盈的膀胱及覆盖其上的腹膜破 裂后,尿液可流入腹腔,引起腹膜 炎 2. 腹膜外膀胱破裂后,尿液流入 耻骨后间隙(斜线示意图) 3. 耻骨 骨折伴有后尿道破裂 4. 尿外渗浸润 耻骨后直肠前间隙(小黑点示意图) 5. 尾骨骨折可引起直肠破裂null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又可分为: (1)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 (2)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有时成角畸形不明显,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骨皮质劈裂,与青嫩树枝被折断时相似而得名。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2.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全部中断, 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可分为(图61-5): (1)横形骨折 (5)嵌插骨折 (2)斜形骨折 (6)压缩性骨折 (3)螺旋形骨折 (7)凹陷性骨折 (4)粉碎性骨折 (8)骨骺分离null(1)横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2)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3)螺旋形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状(4)粉碎性骨折 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骨折线呈T形或Y形者又称为T形或Y形骨折图61-5 完全骨折null (5)嵌插骨折: 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即骨干的坚质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质骨内(图61-6)。 (6)压缩性骨折: 骨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松质骨,如脊椎骨和跟骨(图61-7)。图61-6 嵌插骨折图61-7 压缩骨折nullnull (7)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8)骨骺分离:经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null (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null按骨折发生时间 :新鲜骨折 3W/2W 陈旧骨折 按骨折性质:外伤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按骨折部位:骨干骨折 干端骨折 关节内骨折 骨骺骨折null 骨折段移位 大多数骨折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见有以下五种,并且常常几种移位同时存在(图61-8)。即 ①成角移位 ②侧方移位 ③缩短移位 ④分离移位 ⑤旋转移位null①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有向前、后、内、外成角。②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向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③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④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相互分离,形成间隙。⑤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null 造成各种不同移位的影响因素为: ①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图61-9);图61-9 由于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性质引起的骨折段移位null ②肌肉的牵拉。不同骨折部位,由于肌肉起止点不同,肌肉牵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图61-10); ③骨折远侧段肢体重量的牵拉,可致骨折分离移位; ④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1)(2)(3)图61-10 肱骨干骨折因骨折部位不同,由肌牵拉力而引起的不同移位 (1) 骨折在胸大肌止点之上 (2) 骨折在胸大肌止点之下 (3) 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之下null 临床表现 大多数骨折一般只引起局部症状,严重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可导致全身反应。null (一) 全身表现 1. 休克 骨折所致的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其出血量大者可达2000ml以上(图61-11)。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图61-11 各部位骨折失血量(ml)null 2. 发热 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如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null (二)局部表现 1. 骨折的一般表现 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骨折时,骨髓、骨膜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处形成血肿,以及软组织损伤所致水肿,使患肢严重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和皮下瘀斑,由于血红蛋白的分解,可呈紫色、青色或黄色(图61-12)。骨折局部出现剧烈疼痛,特别是移动患肢时加剧,伴明显压痛。局部肿胀和疼痛使患肢活动受限,如为完全性骨折,可使受伤肢体活动功能完全丧失。图61-12 四肢长管骨骨干骨折纵剖面图null 2. 骨折的特有体征 (1)畸形: 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型。 (2)异常活动: 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null 具有以上三个骨折特有体征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但骨折的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或骨擦感应在初次检查病人时予以注意,不可故意反复多次检查,以免加重周围组织损伤,特别是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骨折如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可不出现上述三个典型的骨折特有体征,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以便确诊。 null 骨折的X线检查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以显示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帮助了解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端移位情况,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null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如掌骨和跖骨拍正位及斜位片,跟骨拍侧位和轴心位,腕舟状骨拍正位和蝶位。有时不易确定损伤情况时,尚需拍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的X线片,以便进行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轻微的裂缝骨折,急诊拍片未见明显骨折线,如临床症状较明显者、应于伤后2周拍片复查。此时,骨折端的吸收常可出现骨折线,如腕舟状骨骨折。null 骨折常由较严重的创伤所致。在一些复杂的损伤中,有时骨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骨折伴有或所致重要组织或重要器官损伤,常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骨折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将严重地影响骨折的治疗效果,应特别注意加以预防并及时正确予以处理。null (一)早期并发症 1. 休克 严重创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剧烈疼痛亦可引起。 诊断要点:A外伤出血史B神志改变C皮肤苍白,四肢湿冷D脉搏大于100BPM,呼吸大于25BMP,尿量小于30ML/H,CVP5 null 2. 脂肪栓塞综合征 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亦有人认为是由于创伤的应激作用,使正常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失去乳化稳定性,结合成直径达10~20um的脂肪球而成为栓子,阻塞肺毛细血管。同时,在肺灌注不良时,肺泡膜细胞产生脂肪酶,使脂肪栓子中的中性脂肪小滴水解成甘油与游离脂肪酸,释放儿茶酚胺,损伤毛细血管壁,使富于蛋白质的液体漏至肺间质和肺泡内,发生肺出血、肺不张和低血氧。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胸部拍片有广泛性肺实变。动脉低血氧可致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和死亡。null 3. 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1)肝、脾破裂: 严重的下胸壁损伤,除可致肋骨骨折外,还可能引起左侧的脾和右侧的肝破裂出血,导致休克。 (2)肺损伤:肋骨骨折时,骨折端可使肋间血管及肺组织损伤,而出现气胸、血胸或血气胸,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 (3)膀胱和尿道损伤: 由骨盆骨折所致(见图61-4),引起尿外渗所致的下腹部、会阴疼痛、肿胀以及血尿、排尿困难。 (4)直肠损伤: 可由骶尾骨骨折所致(见图61-4〉,而出现下腹部疼痛和直肠内出血。nullnullnullnull 图61-4 开放型骨折 1. 充盈的膀胱及覆盖其上的腹膜破 裂后,尿液可流入腹腔,引起腹膜 炎 2. 腹膜外膀胱破裂后,尿液流入 耻骨后间隙(斜线示意图) 3. 耻骨 骨折伴有后尿道破裂 4. 尿外渗浸润 耻骨后直肠前间隙(小黑点示意图) 5. 尾骨骨折可引起直肠破裂null 4. 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 常见的有股骨髁上骨折,远侧骨折端可致腘动脉损伤;胫骨上段骨折的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侧骨折端易造成肱动脉损伤(图61-13)。 图61-13 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肱动脉nullnull (2)周围神经损伤: 特别是在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肱骨行走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致腓总神经损伤。 (3)脊髓损伤: 为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图61-14),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目前,虽有不少关于脊髓损伤再生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脊髓损伤所致的截瘫可导致终身残废。图61-14 脊柱骨折脱位时损伤脊髓nullnullnull 5.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 (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图61-15),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null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 ①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②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③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还可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竭。null图61-15 前臂骨筋膜室 综合症发展过程示意图 (1) 早期肌肉的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开始受压 (2) 若骨筋膜室内张力继续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可以完全丧失,但远侧的动脉搏动还可以存在。所以临床上不能以此作为安全的客观指标小腿骨筋膜室示意图nullnullnull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体弱和伴有慢性病的患者,有时可因此而危及病人生命。应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及早下床活动。 2.褥疮 严重创伤骨折,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循环障碍,易形成褥疮;常见部位有骶骨部、髋部、足跟部。特别是截瘫病人,由于失神经支配,缺乏感觉和局部血循环更差,不仅更易发生褥疮,而且发生后难以治愈,常成为全身感染的来源。 null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创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应加强活动锻炼,预防其发生。 4.感染 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null 5.损伤性骨化 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特别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反复暴力复位或骨折后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而进行的强力反复牵拉所致。 6.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致使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null 7.关节僵硬 即指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孪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null 8.急性骨萎缩(acute bone atrophy,Sudeck‘s atrophy) 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疼痛与损伤程度不一致,随邻近关节活动而加剧,局部有烧灼感。由于关节周围保护性肌痉挛而致关节僵硬。血管舒缩紊乱可使早期皮温升高,水肿及汗毛、指甲生长加快,随之皮温低、多汗、皮肤光滑,汗毛脱落。致手或足肿胀、僵硬、寒冷、略呈青紫达数月之久。骨折后早期应抬高患肢、积极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肿胀消退,预防其发生。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以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为主,必要时可采用交感神经封闭。null 9.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血性坏死。常见的有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图61-16)。图61-16 关节囊内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因缺乏血液供给而发生缺血性骨坏死null 10.缺血性肌挛缩 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它可由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直接所致,更常见的是骨折处理不当所造成,特别是外固定过紧。提高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认识并及时予以正确处理是防止缺血性肌挛缩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则难以治疗,效果极差,常致严重残废。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图61-17)和爪形足。图61-17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后的典型畸形——爪形手null 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连续进行的。从组织学和生物学的变化,可将其分三个阶段,三者之间不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演进。null 1. 血肿机化演进期 骨折致髓腔、骨膜下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血肿,骨折端由于血循环中断,逐渐发生几毫米的骨质坏死(图61-12)。伤后6-8小时,骨折断端的血肿开始凝结成血块,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随着纤维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并演变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断端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连接,这一过程约在骨折后2周完成。图61-12 四肢长管骨骨干骨折纵剖面图null同时,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伤后不久即活跃增生,一周后即开始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亦发生同样改变,只是为时稍晚(图61-18)。图61-18 骨折愈合过程的血肿肌化演进期 骨折后血肿形成 血肿逐渐机化,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null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图61-19(1)〕。骨折断端间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图61-19(2)〕。null图61-19 骨折愈合过程中原始骨痂形成期 膜内化骨及软骨内化骨过程逐渐完成 膜内化骨及软骨内化骨过程基本完成null 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4~8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在其相邻处互相交叉,但前者远比后者为快,故应防止在骨折处形成较大的血肿,以减少软骨内化骨的范围,加速骨折愈合。而且骨性骨痂主要是经膜内化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因此,骨外膜在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null 3.骨痂改造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的坏死骨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而复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般约需8~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图61-20),最终骨折的痕迹可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图61-20 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改造塑形期 (1) 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后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2)骨痂改造塑形已完成null 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骨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有关,它们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局部成骨。如胰岛素生长因子I 、Ⅱ(IGF-I 、IGF- 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 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在炎性阶段可进一步刺激间充质细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有较强的跨种诱导成骨活性(即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或骨,其作用无种属特异性)和骨损伤修复作用。某些因子的缺乏,将影响骨折愈合。null  骨折临床愈合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临床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阶段,此时病人已可拆除外固定,通过功能锻炼,逐渐恢复患肢功能。其标准为: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④拆除外固定后,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临床愈合时间为最后一次复位之日至观察达到临床愈合之日所需的时间。检查肢体异常活动和肢体负重情况时应予慎重,不宜于解除固定后立即进行。null  骨折愈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应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利用和发挥有利因素,避免和克服其不利因素,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治疗时间。null   (一) 全身因素 1.年龄 不同年龄骨折愈合差异很大,如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达坚固愈合,成人股骨骨折一般需3个月左右。 儿童骨折愈合较快,老年人则所需时间更长。 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欠佳,特别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症、恶性肿瘤以及钙磷代谢紊乱,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 null  (二) 局部因素 1. 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螺旋形和斜形骨折,骨折断面接触面大,愈合较快。横形骨折断面接触面小,愈合较慢。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段骨折,愈合较慢. 2. 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这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骨折的部位不同,骨折段的血液供应状况也不同,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null  (1) 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良好,多见于干骺端骨折。许多小血管从关节囊、韧带和肌腱附着处进入骨内[图61-21(1)],血液供应丰富,骨折愈合快,如胫骨髁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  图61-21 胫骨血液供应示意图 (1) 胫骨两端有许多小孔。许多小血管即由关解囊、韧带、肌腱等附着处穿过这些小孔进入骨内,故胫骨两端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在胫骨干之中、下1/3内完全没有血管孔,仅在上、中1/3交界处之后侧面有一血管孔 (2) 滋养动脉由此血管进入骨干内后,即自上而下承担整个中、下1/3骨干的大部分血液供应null (2) 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如胫骨干中、下1/3骨折,由于胫骨干主要靠从其中、上1/3交界处后侧面进入髓腔内的滋养动脉自上而下来的血液供应[图61-21 (2)]。骨折后,滋养动脉断裂,远侧骨折段仅靠骨膜下小血管维持,血液供应明显减少(图61-22),骨折愈合较慢。图61-22 胫骨干中、下 1/3骨折后,骨折处的血液供应情况 自上而下的滋养动脉断裂后,远侧骨折段丧失了大部分血液供应,仅保有来自骨外膜下小血管网的血液供应null   (3) 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如胫骨中、上段和中、下段两处同时发生骨折,上段骨折仅一骨折段血液供应较差,下段骨折处则两骨折段血液供应均差,因此上段骨折较下段骨折愈合快(图61-23)  (4) 骨折段完全丧失血液供应。如股骨颈囊内骨折,股骨头血液供应几乎完全中断,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图61-23胫骨干上中、中下 1/3骨折后血液供应情况 (1) 上骨折部仅下段的血液供应已减弱,下骨折部则两段的血液供应均已减弱(2) 经治疗后上骨折部骨折愈合较下骨折部为快null  3.软组织损伤程度 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特别是开放性损伤,可直接损伤骨折段附近的肌肉、血管和骨膜,破坏从其而来的血液供应,影响骨折的愈合。 4.软组织嵌入 若有肌、肌腱等组织嵌入两骨折端之间,不仅影响骨折的复位,而且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及接触,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5.感染 开放性骨折,局部感染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出现软组织坏死和死骨形成,严重影响骨折愈合。null   (三)治疗方法的影响 1. 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可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不利于骨折愈合,应予避免。手法复位的优点是能较好地保持骨折部位的血供,但常较难达到解剖复位,凡已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者,则不宜再行复位。 2. 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血供,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应在严格的手术指征情况下使用,并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局部血液供应.null 3. 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的摘除碎骨片,造成骨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 4. 骨折行持续骨牵引治疗时,牵引力过大,可造成骨折段分离,并可因血管痉挛而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5. 骨折固定不牢固,骨折处仍可受到剪力和旋转力的影响,干扰骨痂生长,不利于骨折愈合。null 6. 过早和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可能妨碍骨折部位的固定,影响骨折愈合。应当指出的是,正确而恰当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血肿吸收和骨痂生长;防止肌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不固定或少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比石膏绷带固定更有利于功能锻炼和功能恢复。null  骨折,特别是严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 骨折等常是全身严重多发性损伤的一部分。因此, 现场急救不仅要注意骨折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注意 意全身情况的处理。   骨折急救的目的是用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null 1.抢救休克 首先检查病人全身情况,如处于休克状态,应注意保温,尽量减少搬动,有条件时应立即输液、输血。合并颅脑损伤处于昏迷状态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null 2.包扎伤口 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绝大多数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不能止血时,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最好使用充气止血带,并应记录所用压力和时间。创口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予以包扎,以减少再污染。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又未压迫重要血管、神经者,不应将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应送至医院经清创处理后,再行复位。若在包扎时,骨折端自行滑入伤口内,应作好记录,以便在清创时进一步处理。null 3.妥善固定 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重要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凡疑有骨折者,均应按骨折处理。闭合性骨折者,急救时不必脱去患肢的衣裤和鞋袜,以免过多地搬动患肢,增加疼痛。若患肢肿胀严重,可用剪刀将患肢衣袖和裤脚剪开,减轻压迫。骨折有明显畸形,并有穿破软组织或损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的危险时,可适当牵引患肢,使之变直后再行固定。 null骨折急救固定的目的: ①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 ②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 ③便于运送。固定可用特制的夹板,或就地取材用木板、木棍、树枝等。若无任何可利用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时,上肢骨折可将患肢固定于胸部,下肢骨折可将患肢与对侧健肢捆绑固定。null 4. 迅速转运 病人经初步处理,妥善固定后,应尽快地转运至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null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复位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 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null 3. 功能锻炼 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null 中西结合治疗骨折贯彻了固定与活动相结合(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全身兼治(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等治疗观点。尽可能达到骨折复位不增加软组织损伤,固定骨折而不妨碍肢体活动。因而,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加速骨折愈合。还可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进行。null一、 骨折的复位 (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 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 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null 2.功能复位 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null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1/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null (二)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获得满意效果。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均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能引起并发症。因此,对于骨折的复位,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null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1) 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痉挛和消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采用局部麻醉时,即将注射针于骨折处皮肤浸润后,逐步刺入深处,当进入骨折部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血液,然后缓慢将2%普鲁卡因10ml(需先作皮试) 或0.5%利多卡因10ml注入血肿内,即可达到麻醉目的。 null (2)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图61-24),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图61-24 前臂骨折施行拔伸牵引 图示伤肢各关节处于肌松弛位。用固定于墙钩上的宽厚布带圈套于上臂远端作对抗牵引。在布袋圈的两段间撑一木板,防止布带圈钳夹上臂。助手一手执握伤员拇指及大鱼际,另一手握示、中、环指作手力牵引null  (3)对准方向: 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因此,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4) 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绝大多数骨折都可施行手力牵引(图61-24),也可将骨牵引的牵引弓系于螺旋牵引架的螺旋杆上,转动螺旋进行牵引,称螺旋牵引(图61-25)。图61-25 胫腓骨干骨折进行螺旋牵引null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图61-26~31)等手法予以复位。 应避免在X线透视下行手法复位,因日积月累,可对术者造成难以挽救的放射线损害。null图61-26 反折手法图61-27 回旋手法null图61-28 端提手法矫正上下侧方移位图61-29 撩正手法矫正内外侧方移位null图61-30 分骨手法图61-31 扳正手法null 2.切开复位 即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称为切开复位。由于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治疗,切开复位只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null (1)切开复位的指征  1) 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2)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3) 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 能者; 4) 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 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 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 的部位行切开复位。null   (2)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优点:切开复位的最大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null缺点:切开复位有不少缺点,应引起重视。主要有:   1) 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图61-32),如加用髓内钉内固定,可损伤髓腔内血液供应,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图61-32 切开复位法破坏骨折部血液供应的情况 (1) 胫骨干中、下1/3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时,切开和剥离骨膜后(虚线所示处),损伤了骨膜下的小血管网,以致进一步破坏了骨折部位原已受损的血液供应 (2) 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时,若操作粗暴,损伤了进入骨干内的滋养动脉,将更广泛地破坏胫骨骨干的血液供应null  2) 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若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   3) 切开复位后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可因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null二、 骨折的固定 骨折的固定(fixation fracture)方法有两类,即外固定——用于身体外部的固定,和内固定——用于身体内部的固定。 (一)外固定 外固定(external fixation)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外固定者。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和外固定器等。 null  1.小夹板固定 是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柳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的长、宽合适的小夹板,在适当部位加固定垫,绑在骨折部肢体的外面,外扎横带,以固定骨折。 小夹板固定的指征:   (1) 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牵拉力强大,需结合持续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己愈合者;   (3) 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null  小夹板固定的优缺点:   (1)优点:小夹板固定能有效地防止再发生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由于横带和固定垫的压力可使残余的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能进一步矫正;而且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便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硬。因而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null  (2)缺点:小夹板固定必须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绑扎太松或固定垫应用不当,易导致骨折再移位;绑扎太紧可产生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坏疽等严重后果;特别是绑扎过紧引起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严重的残废,应注意预防。null  2.石膏绷带固定 是用熟石膏(无水硫酸钙)的细粉末撒布在特制的稀孔纱布绷带上,做成石膏绷带,用温水浸泡后,包在病人需要固定的肢体上,3~10分钟即可硬结成型,并逐渐干燥坚固,对患肢起有效的固定作用。null 石膏绷带固定的指征: (1)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者; (2) 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如脊柱骨折; (3)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 (4)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 (5)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null  石膏绷带固定的优缺点: (1) 优点: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型,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可维持较长时间。 (2)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度,固定范围较大,一般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无法进行关节活动功能锻炼,易引起关节僵硬。null 石膏绷带固定的注意事项: (1) 应在石膏下垫置枕头,抬高患肢,以利消除肿胀; (2) 包扎石膏绷带过程中,需将肢体保持在某一特殊位置时,助手可用手掌托扶肢体,不可用手指顶压石膏,以免产生局部压迫而发生溃疡; (3) 石膏绷带未凝结坚固前,不应改变肢体位置,特别是关节部位,以免石膏折断; (4) 石膏绷带包扎完毕,应在石膏上注明骨折情况和日期;null (5)观察石膏绷带固定肢体远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感觉和指(趾)的运动。如遇持续剧烈疼痛、患肢麻木、颜色发紫和皮温下降,则是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引起的肢体受压,应立即将石膏全长纵形切开减压,否则继续发展可致肢体坏疽; (6)肢体肿胀消退引起石膏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应及时更换; (7)石膏绷带固定过程中,应作主动肌肉舒缩锻炼,未被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null  3.外展架固定 将用铅丝夹板、铝板或木板制成的外展架用石膏绷带固定于病人胸廓侧方,可将肩,肘、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图61-33)。患肢处于抬高位,有利于消肿、止痛,且可避免肢体重量的牵拉,产生骨折分离移位,如肱骨骨折。图61-33外展架固定 null 外展架固定的指征: (1)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 (2)肿胀严重的上肢闭合性骨折和严重的上臂或前臂开放性损伤。 (3)臂丛神经牵拉伤。 (4)肩胛骨骨折。 (5)肩、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结核。null  4.持续牵引 牵引既有复位作用,也是外固定。持续牵引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皮肤牵引是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进行牵引(图61-34,35,36)。骨牵引是用骨圆钉或不锈钢针贯穿骨端松质骨,通过螺旋或滑车装置予以牵引(图61·25)。null图61-25 胫腓骨干骨折进行螺旋牵引图61-34 下肢持续皮牵引null图61-35 乳胶海绵条皮牵引法 将8mm厚,表面粗糙些的乳胶海绵裁成8cm宽、26cm长的条子,用针线缝在稍宽一些的白布条两侧,中间留一36cm长的空白处。正中可作一口袋,插入一扩张板。板正中戳一个洞,同过一牵引绳。图61-36 乳胶海绵条皮牵引法 将两乳胶海绵条安放在小腿内、外两侧皮肤上,然后用纱布绷带卷自上而下适度包缠于小腿上,拉紧扩张板上的牵引绳,悬挂重量,即可作持续皮牵引。本法的优点是①节约材料,可反复洗涤长期使用;②适用于对胶布过敏的病人nullnullnull  持续牵引的指征:   (1)颈椎骨折脱位——枕颌布托牵引或颅骨牵引   (2)股骨骨折——大腿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   (3)胫骨开放性骨折——跟骨牵引   (4)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   (5)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咀骨牵引null   持续牵引的方法和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的年龄 、性别、肌肉发达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骨折的部位来选择。其牵引重量太小,达不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重量过大,可产生骨折分离移位。如股骨干闭合性骨折,胫骨结节骨牵引,其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7-1/8。null  5.外固定器 即将骨圆钉穿过远离骨折处的骨骼,利用夹头和钢管组装成的外固定器固定(图61-37)。利用夹头在钢管上的移动和旋转矫正骨折移位。  图61-37 骨外固定器 适宜于治疗开放性骨折,便于处理创口null 外固定器适用于 ①开放性骨折; ②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 ③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 ④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 外固定器的优点是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可行早期功能锻炼。null  (二)内固定 内固定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图61-39)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可于手法复位后,在X线监视下,从股骨大转子下方,向股骨颈穿入三刃钉或钢针作内固定。图61-38 接骨板、螺丝钉内固定图61-39 髓内钉内固定null三、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阶段,是防止发生并发症和及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 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充分发挥病人的积极性,遵循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一些并发症发生。 null 1.早期阶段 骨折后1~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由于患肢肿胀、疼痛、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功能锻炼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但身体其他各部关节则应进行功能锻炼。null 2.中期阶段 即骨折2周以后,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此时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其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缓慢增加,并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健肢的帮助下进行,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null 3.晚期阶段 骨折己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己拆除。此时是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早、中期功能锻炼不足的病人,肢体部分肿胀和关节僵硬应通过锻炼,尽早使之消除。并辅以物理治疗和外用药物熏洗,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功能。null  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与 外界相通。 ①它可由直接暴力作用,使骨折部软组织破裂,肌肉挫伤所致, ②亦可由于间接暴力,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肌肉和皮肤引起。前者骨折所伴软组织损伤远比后者严重。null 开放性骨折的最大危险是由于创口被污染,大量细菌侵入,并在局部迅速繁殖,导致骨感染(图61-40)。严重者可致肢体功能障碍、残废,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图61-40 股骨下段开放性骨折,骨折端于创口外有各种细菌污染而致感染的危险null  开放性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的轻重,可分为三度:   第一度: 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第二度: 皮肤割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   第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是及时正确地处理创口,尽可能地防止感染,力争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null (一)术前检查与准备 1.询问病史,了解创伤的经过、受伤的性质和时间,急救处理的情况等。 2.检查全身情况,是否有休克和其他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损伤。 3.通过肢体的运动、感觉,动脉搏动和末梢血循环状况,确定是否有神经、肌腱和血管损伤。 4.观察伤口,估计损伤的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污染程度。 5.拍摄患肢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类型和移位。null (二)清创的时间 原则上,清创越早,感染机会越少,治疗效果越好。早期细菌停留在创口表面,仅为污染,以后才繁殖并侵入组织内部发生感染,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因此,应争取在潜伏期内,感染发生之前进行清创。一般认为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创口绝大多数能一期愈合,应尽可能争取在此段时间内进行。若受伤时气温较低,如在冬天,伤口污染较轻,周围组织损伤也较轻,其清创时间可适当延长。少数病例在伤后12~24小时,甚至个别病例超过24小时还可进行清创。但绝不可有意拖延清创时间,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造成不良后果。null   (三)清创的要点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术包括清创、骨折复位和软组织修复以及伤口闭合。它的要求比单纯软组织损伤更为严格,一旦发生感染,将导致化脓性骨髓炎。null 1.清创 清创即将污染的创口,经过清洗、消毒,然后切除创缘、清除异物,切除坏死和失去活力的组织,使之变成清洁的创口。手术应在臂丛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为了减少出血,特别是伴有血管创伤时,可在使用止血带下手术。由于止血带下不易确定组织的血液供应状况,初步清创止血后,放开止血带,应再一次清创切除无血液供应的组织。 null  (1) 清洗 无菌敷料覆盖创口,用无菌刷及肥皂液刷洗患肢2~3次,范围包括创口上、下关节,刷洗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内部一般不刷洗,如污染严重,可用无菌纱布轻柔清洗,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可用0.1%活力腆(聚毗咯酣腆)冲洗创口或用纱布浸湿0.1%活力腆敷于创口,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常规消毒铺巾后行清创术。null  (2) 切除创缘皮肤1~2mm,皮肤挫伤者,应切除失去活力的皮肤。从浅至深,清除异物,切除污染和失去活力的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对于肌腱、神经和血管,应在尽量切除其污染部分的情况下,保留组织的完整性,以便予以修复。清创应彻底,避免遗漏死腔和死角。null  (3) 关节韧带和关节囊严重挫伤者,应予切除。若仅污染,则应在彻底切除污染物的情况下,尽量予以保留,对关节以后的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4) 骨外膜应尽量保留,以保证骨愈合。若已污染,可仔细将其表面切除。 null (5) 骨折端的处理 既要彻底清理干净,又要尽量保持骨的完整性,以利骨折愈合。骨端的污染程度在密质骨一般不超过0.5~1.0mm,松质骨则可深达1cm。密质骨的污染可用骨凿凿除或用咬骨钳咬除,污染的松质骨可以刮除,污染的骨髓腔应注意将其彻底清除干净。 null 粉碎性骨折的骨片应仔细加以处理。 ① 游离的小骨片可以去除,与周围组织尚有联系的小骨片应予保留,并应复位,有助于骨折愈合。 ② 大块的骨片,即使已完全游离也不能摘除,以免造成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导致骨不连接。应将其用0.1%活力碘浸泡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重新放回原骨折处,以保持骨的连续性。null  (6)再次清洗  彻底清创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再次冲洗创口及其周围2~3次。然后用0.1%活力腆浸泡或湿敷创口3~5分钟,该溶液对组织无不良反应。若创口污染较重,且距伤后时间较长,可加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减少厌氧菌感染的机会.再清洗后应更换手套、敷单及手术器械,继续进行组织修复手术。null2.组织修复  (1)骨折固定: 清创后,应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并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法将骨折固定。固定方法应以最简单、最快捷为宜,必要时术后可适当加用外固定。若骨折稳定,复位后不易再移位者,亦可不作内固定,而单纯选用外固定。 null 第三度开放性骨折及第二度开放性骨折清创时间超过伤后6~8小时者,不宜应用内固定,可选用外固定器固定。因为超过6~8小时,创口处污染的细菌已渡过潜伏期,进入按对数增殖的时期,内固定物作为无生命的异物,机体局部抵抗力低下,且抗菌药物难以发挥作用,容易导致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则内固定物必须取出,否则感染不止,创口不愈。null (2) 重要软组织修复: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损伤,应争取在清创时采用合适的方法予以修复,以便早日恢复肢体功能。 (3) 创口引流:用硅胶管,置于创口内最深处,从正常皮肤处穿出体外,并接以负压引流瓶,于24~48小时后拔除。必要时,在创口闭合前可将抗生素或抗生素缓释剂置人创口内。null  3.闭合创口 完全闭合创口,争取一期愈合,是达到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的关键,也是清创术争取达到的主要目的。对于第一、二度开放性骨折,清创后,大多数创口能一期闭合。第三度开放性骨折,亦应争取在彻底清创后,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一期闭合创口。显微外科的发展,为这类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更多的机会。null (1) 直接缝合 皮肤无明显缺损者,多能直接缝合。垂直越过关节的创口,虽然没有皮肤缺损,也不宜直接缝合,以免创口瘢痕孪缩,影响关节的活动。应采用Z字成形术予以闭合。null (2) 减张缝合和植皮术 皮肤缺损,创口张力较大,不能直接缝合,如周围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
本文档为【骨折概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709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11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