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念處經(四種譯本)

大念處經(四種譯本)

举报
开通vip

大念處經(四種譯本)大念處經 · 汉译南传大藏经 ---大念处经 Mahaasatipa.t.thaanasutta.m · 巴利藏 ---《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 英譯中 --- 《大念處經》 · 白话《大念住经》 《大念住经》提纲   1.导言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B、观姿势    C、时时彻知无常    D、不净观    E、四界分别观    F、墓园九相观   3.观受念住   4.观心念住   5.观法念住   ...

大念處經(四種譯本)
大念處經 · 汉译南传大藏经 ---大念处经 Mahaasatipa.t.thaanasutta.m · 巴利藏 ---《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 英譯中 --- 《大念處經》 · 白话《大念住经》 《大念住经》提纲   1.导言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B、观姿势    C、时时彻知无常    D、不净观    E、四界分别观    F、墓园九相观   3.观受念住   4.观心念住   5.观法念住    A.观五盖 1)贪欲 2)嗔恚 3)睡眠 4)掉悔 5)疑惑    B.观五取蕴 1)色 2)受 3)想 4)行 5)识    C.观内外六处 a, 内六处 1、眼根 2、耳根 3、鼻根 4、舌根 5、身根 6、意根 b, 外六处 1、色尘 2、声尘 3、香尘 4、味尘 5、触尘 6、法尘    D.观七菩提分 1)念觉支 2)择法觉支 3)精进觉支 4)喜觉支 5)轻安觉支 6)定觉支 7)舍觉支    E.观四圣谛 1)苦谛 生,老,病,死,(愁、叹、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2)集谛 a. 六根 b. 六尘 c. 六识 d. 六触 e. 六触生受 f. 六尘生想 g. 六尘生思 h. 六尘爱 i. 六尘寻 j. 六尘伺 3)灭谛 a. 六根 b. 六尘 c. 六识 d. 六触 e. 六触生受 f. 六尘想 g. 六尘思 h. 六尘爱 i. 六尘寻 j. 六尘伺 4)道谛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6.修四念住的结果 -------------------------------------------------------------------------------- 汉译南传大藏经 Theravada Buddhism Tipitaka Sutta Pitaka 经藏 大念处经 Mahaasatipa.t.thaanasutta.m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处经(大正藏二六)。经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是宣示:净化众生、度脱忧悲、灭除苦恼、得正法、证涅槃唯一之道为四念处观,更说如法观察;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以破净、乐、常、我之四倒。此中对于身念处观,精勤观呼吸、身体之位置、态度、其构成要素、解破部分、死尸等,有正知正念者,破除身之四倒,得证解脱,有详细之叙述。主说修习四念处者,其果报为阿罗汉果或得阿那含果,及反复以示不退转之努力精进的必要。四念处观虽散说于诸经典中,其构造比较简单,而适当之敷衍的,有中部经典之念处经;更加添此法观,必要有四圣谛之教说,而成为本经所说是可想像的。而且只要述此经之修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则甚深关连到律的关系,于相应部经典之念处经,此法观同视于戒律,从正法之护持上,力说四念处观之观点看,构成本经之内容,可示为根本佛教中重要的一面。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三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 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 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 ,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 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 、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 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 爪、 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 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 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 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 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 质),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八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 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九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 ,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 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    “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十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 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 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十一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韟饱A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 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 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 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十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十三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 ,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 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 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 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 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 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观法 而住。 十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 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 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 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 而住。 十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A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 ,知声…乃至…知鼻, 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 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十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 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 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 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 法而住。 十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十八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 !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 不得吉他。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 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 。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十九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 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 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 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 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 ,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 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二十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果、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 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 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 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 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 、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二一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 法。起坚决心卖力、精 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 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 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 ,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 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 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二二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 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 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 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 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 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 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 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 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1 .“病是苦,”vyadhi pi dukkha于定本有 括弧之记号。中部经典之分别圣谛经(saccavibhan ga sutta)无此句,出在相应部经典之转法轮 品第二(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o-dutiyo)想此句,应是由转法轮品取来,加添在此经。   -------------------------------------------------------------------------------- -------------------------------------------------------------------------------- 《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取自 性空法師《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 總釋四念處(uddeso)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中。 爾時佛呼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四者何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受,隨觀感受,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心,隨觀心識,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身念處(kāyānupassanā 身隨觀念處) 一、安般念(ānāpānasati 出入息念、觀息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於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閒處,結跏趺坐,端正身體,置念面前,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 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 (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諸比丘!就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之弟子,當拉長時,了知:我拉長;拉短時,了知:我拉短。諸比丘!比丘如是在出息長時,了知:我 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 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二、威儀(Iriyāpatha 觀姿勢)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我行走;站立時,了知:我站立; 坐著時,了知:我坐著;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三、正知(Sampajāna 明覺)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往或歸來時,以正知而行。前瞻或旁觀時,以正知而行。屈伸肢體時,以正知而行。著袈裟、持衣缽時,以正知而行。 飲食、咀嚼、嚐味時,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時,以正知而行。於行、住、坐、臥、醒、語、默時,亦以正知而行。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四、不淨觀(Patikūlamanasikāra 厭惡作意) 復次,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 、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諸比丘!猶如兩端開口之糧袋,裝入種種穀物,諸如:稻、米、綠豆、豌豆、芝麻、精米。視力佳者, 解開糧袋,觀察分辨:此是稻、此是 米、此是綠豆、此是豌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如此,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 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 膿、血、汗、脂肪、 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五、四界分別觀(Dhātumanasikāra 界作意) 復次,諸比丘!比丘於任何姿勢中,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 弟子,屠宰牛隻,並將其肢解成塊後,坐於四衢道口。 如是,諸比丘!比丘於任何姿勢中,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 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六、墓園九相(Navasivathika 九種墳場觀)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腫漲、青瘀、腐爛;因而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 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 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被烏鴉、老鷹、禿鷹所啄食,或被犬、財狼所噉食,乃至被各種蟲所噬食。因而反觀自身 ,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 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血肉附著,筋腱連結之骸骨。因而反觀自身 ,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 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無肉血跡漫塗,筋腱連結之骸骨。因而反觀 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 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無血無肉,筋腱連結之骸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 況。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 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骸骨散置各處;有手骨、踝股、腳骨、小腿骨、大腿骨、髖骨、肋骨、背骨、胸骨、 頸椎骨、下顎骨、牙齦骨、頭蓋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 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如螺色之白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 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 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骸骨堆積年餘。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 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 安住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復次,諸比丘!就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骸骨粉碎成骨粉。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 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安住於身,觀照 外身;安住於身,觀照內外身。安住於身,隨觀生法;安住 於身,隨觀滅法;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身」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 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受隨觀念處)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受,隨觀感受? 在此,諸比丘!比丘經驗樂受時,了知:我經驗樂受;經驗苦受時,了知:我經驗苦受;經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經驗不苦不樂受。 感受有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有愛染的樂受;感受有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歷有愛染的苦受;感受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 知:我正經歷有愛染的不苦不樂 受。感到無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無愛染的樂受;感到無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歷無愛染的 苦受;感到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是,比丘安住於受,觀照內受;安住於受,觀照外受;安住於受,觀照內外受。安住於受,隨觀生法;安住於受,隨觀滅法;安住於受,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受」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受,隨觀感受。 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 心隨觀念處)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 於此,諸比丘!比丘心貪欲時,了知:心貪欲;心無貪欲時,了知:心無貪欲。心瞋恨時,了知:心瞋恨;心無瞋恨時,了知:心無瞋恨。心 愚癡時,了知:心愚癡;心無愚癡時,了知:心無愚癡。心收縮時,了知:心收縮;心渙散時,了知:心渙散。心廣 大時,了知:心廣大; 心不廣大時,了知:心不廣大。心有上時,了知:心有上;心無上時,了知:心 無上。心專注時,了知:心專注;心不專注時,了知:心不 專注。心解脫時,了知:心解脫;心未解脫時,了知:心未解脫。 如是,比丘安住於心,觀照內心;安住於心,觀照外心;安住於心,觀照內外心。安住於心,隨觀生法;安住於心,隨觀滅法;安住於心,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心」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識。 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 法隨觀念處) 一、五蓋(Nīvaraṇa)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隨觀諸法? 在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時,了知:我內心無貪欲。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知 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 內心有瞋恨時,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時,了知:我內心無瞋恨。 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瞋恨,於未來不再生起。 內心有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無昏沉睡眠時,了知: 我內心無昏沉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了知已生之昏沉 睡眠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昏沉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 內心有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無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無掉舉追 悔。了知未生之掉舉追悔生起,了知已生之掉舉 追悔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掉舉追悔,於未來不再生起。 內心有疑惑時,了知:我內心有疑惑;內心無疑惑時,了知:我內心無疑惑。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疑惑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疑惑 ,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比丘安住於法,觀照內法;安住於法,觀照外法;安住於法,觀照內外法。安住於法,隨觀生法;安住於法,隨觀滅法;安住於法,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法」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二、五取蘊(Pañcūpādānakkhandha) 復次,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五取蘊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取蘊觀察諸法?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起,此是色之壞滅。 此是受,此是受之生起,此是受之壞滅。 此是想,此是想之生起,此是想之壞滅。 此是行,此是行之生起,此是行之壞滅。 此是識,此是識之生起,此是識之壞滅。 如是,比丘安住於法,觀照內法;安住於法,觀照外法;安住於法,觀照內外法。安住於法,隨觀生法;安住於法,隨觀滅法;安住於法,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法」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法,依五取蘊觀察諸法。 三、十二處(āyatana) 復次,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內六處、外六處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內六處、外六處觀察諸法?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耳根,了知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鼻根,了知香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舌根,了知味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身根,了知觸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意根,了知法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 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比丘安住於法,觀照內法;安住於法,觀照外法;安住於法,觀照內外法。安住於法,隨觀生法;安住於法,隨觀滅法;安住於法,隨 觀生滅法。 於是「有法」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法,依內外處觀察諸法。 四、七覺支(Bojjhaṅga) 復次,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於此,諸比丘!比丘有念覺支時,了知:我有念覺支;無念覺支時,了知:我無念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念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擇法覺支時,了知:我有擇法覺支;無擇法覺支時,了知:我無擇法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擇法覺支生起,已生起之擇法覺支增長圓滿。比丘有精進覺支時,了知:我有精進覺支;無精進覺支時,了知:我無精進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精進覺支生起,已生起之精進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喜覺支時,了知:我有喜覺支;無喜覺支時,了知:我無喜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喜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輕安覺支時,了知:我有輕安覺支;無輕安覺支時,了知:我無輕安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輕安覺支生起,已生起之輕安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定覺支時,了知:我有定覺支;無定覺支時,了知:我無定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定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定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捨覺支時,了知:我有捨覺支;無捨覺支時,了知:我無捨覺支。 了知未生起的捨覺支生起,已生起之捨覺支增長圓滿。 如是,比丘安住於法,觀照內法;安住於法,觀照外法;安住於法,觀照內外法。安住於法,隨觀生法起;安住於法,隨觀滅法;安住於法, 隨觀生滅法。 於是「有法」之念現起,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法,依七覺支觀察諸法。 五、四聖諦(Sacca) 復次,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即依四聖諦觀察諸法。
本文档为【大念處經(四種譯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36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3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07-02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