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漢學普及讀本

漢學普及讀本

举报
开通vip

漢學普及讀本PAGE 8 經禮堂:hi.baidu.com/jinglitang 道里書院:http://daoli.getbbs.com 漢學普及讀本 1禮記鄭學訓蒙選 1學記第十八 6經解第二十六 8大學第四十二 12中庸第三十一 21時文 21論合法性 23順境的政治與逆境的政治 25庶民的政治 26答民主與憲政 28古典憲政提綱 29民唱 30宗教自由 32正統 32忠孝說 33漢學 33大學及親民論 35漢魂略說 35一、信仰。 ...

漢學普及讀本
PAGE 8 經禮堂:hi.baidu.com/jinglitang 道里書院:http://daoli.getbbs.com 漢學普及讀本 1禮記鄭學訓蒙選 1學記第十八 6經解第二十六 8大學第四十二 12中庸第三十一 21時文 21論合法性 23順境的政治與逆境的政治 25庶民的政治 26答民主與憲政 28古典憲政提綱 29民唱 30宗教自由 32正統 32忠孝說 33漢學 33大學及親民論 35漢魂略說 35一、信仰。 38二、行事 39三、修養 41四、社會 42天下說 44漢學基礎 45天人 45誤民 45誤天 46天人 46受命說 48面對憤青,儒者應感到羞愧 49教育 49私塾教育的本質 50書院的核心 50學堂網絡禮儀提綱 53也論幸福 54論抽象幸福 55鄉村建設意見 56復禮或民俗若干事 禮記鄭學訓蒙選 學記第十八 題記:通論教育體系,及教學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xiao3]聞[wen4],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發布政策與法式,以招來賢良之才,足以小有名望,未足以令眾人追隨。親自禮敬賢者,親近懷才不遇之人,足以讓眾人心服而響應,而未足以使百姓歸往更化。如果要讓百姓歸往更化,民俗一新,必須建立教育體系(學),以令天下人學到聖人之道,才能做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yue4]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玉不切磋琢磨,不成為寶器。人不學祖述聖人之典冊,不足以知聖人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立國家,君臨萬民,内則設師保以教,外則有大學、庠[xiang2]、序之官,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學焉。兌命若曰:時時思念,從始至終,習經典於學,而不捨業。就是說這個吧。】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敎學相長也。兌命曰:學[jiao4,教]學[xue2]半。其此之謂乎! 【雖有好的魚肉,不吃,不知道其美味。雖有至大之道(中和之道),不學,不理解其好處。是故學習,乃能看到自己的處事,尚有短處。教別人,乃能看到自己對道的理解,尚有所不通達。知道不足,然後能反而求諸己。知道有所困惑,然後能砥礪修業不敢倦。兌命若曰:教人與自修相輔相成,於為學各占一半。就是這個說法吧。】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ui2]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zhong4]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yi3]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古之為教化,二十五家為閭(類似今之胡同或社區),閭門旁有塾,有德高望重之老人在此,於百姓出入之時,教以倫常日用(如斑白者不提攜之類);亦教弟子以道藝、孝悌、仁義。近郊五百家為黨,有庠,以教閭中畢業的學生。郊外萬兩千五百家為遂,有序,近郊則為鄉,其所屬賢弟子升學於此。周天子於西郊立小學以教幼童,於國都城中立大學,以教王太子、王子,諸侯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及國之俊選。魯國亦得立四代之學如天子,其餘諸侯則以周制立學。每年皆有俊選入學,入學後,隔一年一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入學之第一年,教學生斷句讀,辨別其興趣所在,適合學哪一經。第三年,觀察其是否心存誠敬地學習,并與同學和睦相處。第五年,考察其是否廣博學習,并親近師長。第七年,考察其論述學之是非,并與賢者益者為友。如是謂之小成。第九年,懂得天下事物雖然萬殊,卻有大類可尋,掌握事物之大類。若遇新事物,則與已知事物相比較,因此學習效率很高,通達無有阻隔。因之臨事不惑,不因困阻而懷疑放棄師道,此謂之大成。能年年早就這樣(強立不反)的學生,然後才足以教化百姓,移風易俗,使國內之民心悅誠服,國外之人亦嚮往其治,雖不能來,心中思之。這便是大學及其下各級教育機構的作用。舊本禮記若曰:螞蟻奔走勞作不息,是能建成大土堆。就如同大學之教人吧。】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xiao3]雅肄[yi4]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e4],孫[xun4]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i4]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yu4],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jiao4]不躐[lie4]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弟子始入大學,天子使官員著朝服,引導弟子行釋菜禮,用芹藻之類,禮敬先聖先師。蓋始入學,弟子只能用簡樸潔凈之物,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達誠敬而已。後代書院始建,亦行釋菜禮。奏小雅之鹿鳴、四牡、皇皇者華[hua1],皆君臣宴樂相勞苦之詩,爲始學者習之,勸以將來為官行政,且取上下相和厚。古者,民或有德行,或懷道藝,入學而有成,終將成為官員,直接參與政治。入學之時,擊鼓警眾,學者打開書包,取出所治經業,使其恭順修業也。備木棍、荊條之類,以撲撻犯禮者,以收斂整齊弟子之威儀。禮不僅是謙恭,也包括弟子應有的肅穆穩重自信的儀容,若做不到,也要以鞭樸整齊之。天子諸侯時祭之後,方能視學考校,以游暇學者之志意。教師時時觀察學生而不刻意教導,待其心中思慮而不解,欲發問而不能措辭之際,乃為解說,這是注重學生自我心智的緣故。年幼者,但聽長者解說,不得動輒發問。必有疑問,亦當先問同學之長者,長者不能答,然後問於先生。因為教學不能超越第次。若幼者慣於直問先生,則在同學之間,失去遜悌之心,且於教師亦煩難也。這七點,是教學的大道理。舊本禮記若曰:凡學,有職務之人,以學其專業為先;學生,以立志為先。大學之教就是如此。】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 【大學之教,當有時節。時有三:身中時,謂人生之節律,如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朝夕學幼儀。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年中時,如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日中時,日日所學是也。教學必以先王之正典,如今即五經也。學者放學,亦須有居處有常,以免放蕩其心也。】 學,不學操縵[man4],不能安弦;不學博依[yi3],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xing4]其藝,不能樂[yao4]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其此之謂乎! 【學,譬如不學操縵(今之練習譜,一則以入門,一則為指法訓練),不能安嫻此琴道。不能增廣知識掌握比喻聯想之道,不能領會詩經。不學祭服、朝服、常服之類,則不能通曉禮儀。總之,不能樂學善學於具體技術,則亦不能好學。不能喜好禮樂射御書數,則亦不能好先王之典冊。是故君子對於學,心常懷之抱之,修習不廢,勞作休息時學焉,閒暇遨遊時亦學焉。案:正業藏於胸,道藝應乎手,而學之精神好樂,則無所不在無所不用。如此,故安心於所學先王之道,而親近其老師,樂其交友輔仁而篤信師道不移。案:其所以安,所以信者,以其學在日用,而日用莫非學也。所以親師而樂友者,此學亦非抽象道理之反復強化,而是去掌握各種技藝,以輔成王道的樂學之心。兌命若曰:敬道藝,順學業,學者及時而高效得學,其所修習之業,乃得成就。就是說這些吧。】 今之教者,呻[shen1]其佔[chan1]畢,多其訊[xun4],言及于數[shu4],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fu2]。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之教師,自不通曉經義,只是吟誦竹簡上的文字,而多發問難。當其講解經典,不能標舉大義,而動輒便說有所法象,講些抽象道理。務使學者多誦習而冒進,而不顧其理解沒有。使學者誦習而為之講說,但自己未曾誠心學習,胡亂說解。其有所擅長,則又恐學生勝過自己,而有所隱晦。承上五者之短,其教人之法,違背道理。學生雖欲求學,也不得章法。故弟子不承認教師的德行,隱沒其師的學問而憎惡之。教師既不得法,學者但苦其難學,而不知為學有益於己。雖然貌似修完學業,然而并無會心的理解,忘掉的也容易。教之不成,都是由於這些吧。】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xun4],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大學之法,當防範於欲念萌生之前,這叫豫先。用按照人生的節律施以教育,這叫適時。不違背學生自身發展的節律,如對年長者、才華高者,不以瑣碎的東西困擾之;對年幼者、魯鈍者,不教以宏大難解的東西。這叫做遜順。受學之法,若人人競相發問,則教師思慮難矣專一,教亦不能精審。故令弟子共推長者能者一人諮問,小問題都由長者之問答,此乃朋友切磋琢磨之道,謂之研摩。這四者,是教育所以興起。案:康成注禁於未發為十五歲時,當其可為二十歲時。案大學教以六藝,而十五學射御,則大學之弟子,必在十五之後,無所謂未發也。故不取。】 發然後禁,則扞[han4]格[he4]而不勝[sheng1];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xun4],則壞亂而不脩[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pi4]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欲念既生而後禁,則堅固不可入。時節過而後學,則思慮放散難收,雖勤苦而難成就。施教雜亂而不順其才能,則簡單的沒學到,高深的又不懂,學者疑惑而學業壞亂,不能修持。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沒有榜樣,不能切磋,則孤陋寡聞。沉溺於朋友的小圈子,而不知求學,則背離其師。褻慢嘲笑先生的譬喻,則荒廢其學業。這六者,是教學所以廢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ao4]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君子已知教育所由興起,又知教育之所由廢弛,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為教,曉也,即在於使人明瞭。示之道路,而不強迫牽引。使之自立,而不推之按之。提示端倪,而不代為疏通。皆是勉勵學者自修自強之,而師者從旁輔助之意。開道而不強迫,則師生和親。鼓勵而不推搡,則學者有餘裕。啟迪而不包攬,則學者用心思量。和悅輕快而用心,可謂善曉喻人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生之失敗有四,教者必知之。人之學習,或失於才華少而所學貪多,或失於才華多而孤陋不學;或失於小看學問,好問而不深思;或失於故步自封,獨自思量而不求教。有此四者,蓋人心性有所不同也。知其心性所偏,然後能彌補其失也。教育,就是增長其所善,而補救其不足的。案:心,此處譯為心性。蓋康成以天命之性,於仁義禮智信有所偏重也。有漢學以性為陽,情為陰,相輔相成。人之性情有所偏差,是以其心莫同,而得失有別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zang1],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善歌者,使人樂意仿效其聲音旋律。善教者,使人樂意繼承其意志。案:繼其聲,人感於物,發一嘆息,或高亢或低沉,此謂之聲,即今之音階。聲高低相和而為音,即今之旋律也。旋律鋪疊,有加以干戚羽旄之舞,則為樂,狹義言之,即今之舞樂也。然而人之效其聲甚難,而和其音則樂,故如此解。教者之言,言少而透徹,貌似渺小不足觀,而善道在焉。不多譬喻而令人易曉其意。可謂善使人繼承其志向矣。案:罕譬,蓋古人說理,多用寓言,由此及比,由近及遠,如孟子、莊子然。然而不善學不善道者,不免沉溺於譬喻,而不窺其本,亦如讀莊子然。故作者望師者少枝離之說,而講明道理可也。可見師者所教道理,貴在著實,避免抽象費解,華而不實之論也。不如是,其志難明,其道難學也。】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其此之謂乎! 【君子知道教人至於學之所難所易,又知教學方法之是非(皆如上文),然後能大通而曉喻。如此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官(下有屬官者)。能為長官,然後能為一國之君。弟子學於師,亦學爲君也。是以師善則學者亦善,擇師不可不慎。舊本禮記若曰:夏商周三王,虞夏商周四代,皆思慎擇其師也。案:師教於大學,學為君者,王太子及諸侯世子也。學為長者,王子,諸侯之庶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及鄉遂之俊秀也。此兼言之者,古者卿大夫有采邑、家臣,亦得稱君,為長為君之道無二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凡立學設教之道,尊敬師者為難。尊嚴其師,然後所傳之道尊顯。其道尊顯,然後百姓知尊敬學業。是故天子諸侯不敢以君臣之禮加於其臣者有二。祭祀前,若其同姓之臣經過卜筮,將為先君之替身(尸),則國君不敢以臣禮待之,以其將為先君“附身”也。當其為師,立於學宮,雖天子諸侯,不敢不以事師之禮尊之,以其代表先王之道也。大學之禮,為師者雖見於天子,天子不敢使立於北面稱臣之位也。鄭子舉例若曰:武王登基,召師尚父而問學,若曰:當年黃帝、顓[zhuan1]頊[xu1]之道在嗎?我常思之,然而年代久遠恍惚,難道已不可得見了嗎?師尚父若曰:皆記載在丹書上。王欲聞之,先要齊[zhai1]戒。王乃齊三日,服袞冕。師尚父亦服上公之袞冕,奉書進入路寢(聽政之宮)的大門,背靠蕭墻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君南面為尊)。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臣對君北面。先王之道不得以臣子之位教之)。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古者西側為賓客之位,東側為主人之位。天子諸侯於其境內無客禮。此武王立於西側者,讓尚父於主人之位,以命先王之道也)。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yue4,shuo1]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chong1]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yu4]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善學者,教師逸豫而弟子所學又倍於他人,又因之稱頌師者之功勞。不善學者,教師勤苦而弟子所學僅他人之半,又因而怨恨老師。善發問者,如匠人治堅硬的木材,先斫其容易刮削之處,然後攻治樹木分叉,難治之處。學者發問,亦當先易後難,其用功既久,則師生和悅,而義理亦通達。不善問者與此相反。善答問者,如鐘之應撞,撞之小則鐘聲小,撞之大則鐘聲大,待撞者重重撞擊,然後盡其洪大之聲。善答問者如此,一開始,有一問答一問,問小事則言小事,問大事則言大事,并不引申灌輸。待學者開其智慧,其心好之而復問,乃曲盡其說。不善答問者於此相反。此皆善問善答,使學者進學的方法。記誦之學,只是講說前預先背誦雜說和習題,至講課時為學者照本宣科。如此教師內心并不理解,學者雖欲好學,亦不知所問。這是不足為人師的。為師者,必待學者有問,然後講說之,蓋重在觀察學者之狀態,乃能因材施教也。學者雖欲進學,而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蓋學問有難解處,學生雖欲學之,不知所由,故力不能問,此時必待師者講習乃可。則為師也不是一概不講,但要在觀察學生,有欲學而不得其門,欲言而難措其意,然後指其端緒。若學生雖欲學,而講授了卻聽不懂,則可以下放一放,待學者日後思維閱歷正體提高之後,一些煩難的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此時講也不動的,不妨與人從容,彼能好學上進,他日綜合能力提高,則不言自明,這也是先其易者,後其節目的意思。】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冶煉金屬之家的孩子,他日不為良冶,亦可為治裘皮的工匠。蓋日見揉金合屬而補治破損器物的工作,自然有連綴毛皮,以為衣裘的耐心。善於治弓者的兒子,雖不為弓,亦可為編織竹木的工匠。以其日見撓曲筋角與樹幹而做成複合弓,自然有撓曲楊柳竹木之材,以編織為器的手藝。開始訓練馬駒駕車的時候,要把馬駒栓在車後。因為小馬未曾拉車,見有車跟著自己,會恐懼驚奔。待其跟著車走,日日見大馬拉車,慢慢習慣,然後能拉車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知禮樂之用,使人養成習慣,雖未必為聖人,然而陶鑄性情,可以為善。是以為學,當讀先王之道,雖未必有其位,然而來事不惑矣。】 古之學者:比[bi3]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dang4]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古之學者,比方事物,以計其大類。鼓之聲,不在宮商角徵羽之列,而五聲之為樂,無鼓則節奏不明,不能和諧。水不在青赤黃白黑之色,不假於水,則五色不能成繪畫。學習先王之道,不主於金木水火土之五官,然而不學先王之道,則五官不能治。案: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皆民生所依賴。師者不在五服之親(既非同高祖之血親,亦非母祖、妻族之姻親),然而親戚、姻親不依師道之教訓則不得親睦。】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wei4]也;此之謂務本。 【君子曰:有大德者,不為專門之官員。康成曰:謂君也。案:天子為天下所歸往,是其大德也。諸侯有勛勞於天子,以守封疆,子庶民,是其大德也。三公坐而論道,冢宰總御衆官,亦以大德,不專一官也。至於卿大夫於其采邑,亦舉賢任能,食其舊德,亦可謂不官也。後儒皆以大德為聖人。實則,德者,得也。後之天子、諸侯,未必有寸功於百姓,然而食舊德,亦可以以地得民,以貴得民,為百姓所安。則當代元首(不管叫主席、總統)就算不怎么樣,只要不違背憲法,背棄國父的理想,難道會沒有一點國父們的威望嗎?把本屆首腦,因為其依照憲法而獲得的位置,看做國父們榮耀的延續,稱為大德(至少是大德的餘光),難道不可以嗎?後人有喜歡說聖人不官,但倘若真是聖人,則乘田也罷,漆園也罷,不過行其當然而已,有何官不官之謂呢?聖人之道,不如器物一般,只是為特定的作用而存在。大信若兩國結言而退,各自守禮,則不需要盟約。大時謂天時,春夏花卉自生,而薺麥自死;秋冬草木自死,而薺麥自生,各有時節,不能整齊也,然而天之時節正在此。察於此四者,則知學不在民俗日用,議會行政之中。然而本立而道生,以學為本,則其德於民無不化,於俗無不成。夏商周之王祭祀大水,皆先祭黃河,後祭大海。蓋黃河是海水的源頭,大海是河水會聚之處,這就叫務本。】 經解第二十六 題記:通論六經政教之得失。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孔子曰:入一邦國,而其政教可知。從何而知?鄭子若曰:觀其風俗,則知此國如何教化百姓為人。案:孔子周遊列國,身份不過是去國之大夫,諸侯敬之則以大夫之禮;憎之,則如喪家之犬也。然而孔子能知一國政教者,自民風觀之,民之所衣著,所飲食,所好惡,所議論,皆是一國行政、教化之行也。古人觀政,不以官員、政客之說辭,不以百姓個人之背憎,而是觀百姓作為正體的風貌。】 温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逺,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毗志反bi4]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逺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溫文,柔和,端正,厚道,是詩經的教化。寬廣,通達,能知長遠,是尚書的教化。寬廣,通達,簡約治理,善良,是樂之教化。整齊潔凈,安而審察,精意善擇,能察細微隱行,是易經的教化。端肅,儉約,莊重,肅敬,禮之教化也。組織辭令以在朝會中專對,排比故事以決斷是非,是春秋的教化。但是,不善學者,不能品節其精微,辨別先後,把握輕重,則學詩經者,或失於愚憨。學尚書者,或好談上古,則失於誣枉附會。學樂者,或因假於干戚羽旄之物,流而不返,反生奢侈之心。學易經者,或失於人至察則無徒,反而敗事。學禮者,或不能折中,不能從俗,則失於煩瑣。學春秋者,或多習戰爭之事,則近於謀亂。凡事有其所長,必尤其所短,六經之教亦然。必須知其長,察其短,然後為善學,然後六經不繆。學者亦以此觀人學經之深淺。】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徳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竝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歩,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天子當與天地相參。參,猶三也。天地人謂之三才,人立乎其間,上明天道,下用地利,以成人倫,故曰相參也。故天子之德無愧於天地,且能贊助天地,化育萬物,如於日月同明,為天下所歸往,明照中國及蠻貊之邦,而不遺棄微小之事物(這是在大一統的意義上說的)。天子在朝廷(布政施治之處),其出言莫不是愛人以及物之仁,通而前識之聖(聞一知十,疏通知遠,察乎細微,可以之風之自,知微之顯,謂之聖),及天理人情之節文(禮),判斷是非之時宜(義),并其先後輕重所實施之次第。天子燕處,則聽大雅、小雅,三代之頌,以明三代聖王之道,及士大夫之所聞所感。天子行走,則有佩玉之聲,或舒或遲,不得亂也。天子乘車,則前有馬上有鸞,軾前有和,以應節奏。居處有禮義,進退有法度,百官,內則綴衣趨馬,外則冢宰三公,皆得其人,萬事因之井井有序。詩若云:善人君子,其禮儀無差錯,禮儀無差,是以能正天下邦國。就是這個意思。】 發號出令而民説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天子發號施令,而萬民心悅誠服,此謂之和。上下相親,在上者不忘下民之勞,下民不尊敬君子之職分,是能相互體諒,而無抱怨覬覦之心,此謂之仁。民皆有欲,而天子有道,百官敬職,察其所安,不待言而為之備舉。是以民雖有欲,皆能以禮節制,蓋深信朝廷不負民心,各安本分,而欲自可得也。此乃大信,不言而信也。天地間凡有害民之事則去之,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方伯、王者之工具、方法也。有治民之意愿,而不具備工具及方法,則不能成其治民也。之民之器為何?鄭子曰:皆存乎禮。案:是以下文轉而談禮。本段所言和仁信義,皆信念而已,如何實現,還需要具體實施。那就要靠禮,上承天道,而又具體到為器物如何製作,朝廷如何分工,嫌疑如何判斷,皆曲盡其妙,是以能收治民之功效。】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圜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 【禮對於端正國家,猶如稱可以量輕重,墨斗可以辨曲直,圓規、矩尺可以判斷方圓。故秤砣懸掛,審查秤桿的平衡,則他人不能以輕重相欺。審查墨斗彈畫的直線,則不能以曲直相欺。審查圓規、矩尺,則不能以方圓相欺。君子審查禮義,則他人不能以姦詐加之。】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是故盛大禮,秉行禮,謂之有道術之士。不推重禮,不秉行禮,謂之不知道術之民。禮為敬讓之道,故用以奉事宗廟,則秉心誠敬,宗族皆敬。以之治理朝廷,則貴賤各安其位。以之處家事,則父子相親,兄弟和睦。以之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位之人,以治民事,莫善於禮。就是這個意思。】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fang2]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音怪]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故諸侯對天子,有春朝、秋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宜也。諸侯間三年一聘,隨時通問,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君(天子諸侯)臨喪,以功臣配祀於烝祭,所以明與臣子之恩情也。夏曆十月,黨正行鄉飲酒禮於學校中,以明養老,長幼之序也。昏禮男先求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所以明男女之別也。禮,防止於過亂發生的根由,猶如堤防防範於洪水的源頭。故以過去防水的堤防為無所用而潰決之者,必有水災。以古禮為不合時宜而去除者,必有暴亂患難。】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滛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鬭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衆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xing4]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故婚姻之禮廢棄,則有新郎親迎而新娘別戀,新娘入門而新郎暴虐之苦,而過分邪侈之罪過增多。鄉飲酒之禮廢棄,則長幼之序喪失,而鄉里爭鬥之訴訟繁雜。喪祭之禮廢棄,則君臣恩義輕薄,而暋不畏死,犯上作亂者多矣。聘覲之禮廢棄,則君臣之位不定,諸侯僭越,天子不能定不能正,皆失其職守,而諸侯之行為無道,而背叛盟誓,相互侵凌之敗國亡家之事起。】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逺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li2],繆[miu4]以千里。此之謂也。 【故禮之教化於微渺之時,潤物無聲,其防止邪辟於未形之際,使守禮之人日漸接近善道而遠離罪戾,而自己不覺也。是以先王尊盛禮。易經曰:君子謹慎於開端而未形之時,有毫厘之錯差,及其長大,則差繆將以千里計。就是說這個。】 學庸復鄭說 大學第四十二 題記:通論博學可以為政。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道,在顯明其中和之德,在親近百姓,在自處於至善之行。知所以自處,然後能定立,定立而後能靜觀,靜觀而後能安和,安和然後能謀慮,謀慮然後能得諸事之合宜。物有主幹,亦有末梢。事有發端,亦有成果。知處事物何先何後,則進於道矣。】 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zhi1,zhi4]。致知在格物。 【古之欲顯明中和之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整齊中正一德於自己的家族。欲齊其家者,先修飾治理好自己。欲修治自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成就信實其心之所表現於言行也。欲誠其意者,先得知事物善惡吉凶之所終始。得此善惡吉凶之所終始的知識,在於因應事物。好善深者,多感遇善物;欲惡深者,多感遇惡物;事多緣人所好而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庻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事物來了,人終將懂得其善惡吉凶之所終始,知道了這個,人之行為自然有所約束,而漸漸磨去僥幸心理,以合於社會規範,此謂之誠。案:人之性情,如陰陽輔成。其凄清喜怒哀思悲恐驚,或流於貪吝。而人之性,則不出仁義禮智信,可以輔仁。是以人或有一時好善欲惡,皆是知識不足之過。倘使事物既來,能靜觀而深思,不唯知其開始之好處,又能預見其終之凶險,則自然不為惡之一時所誘惑,而樂於善之終吉,這便是意誠了。心之所發既能中節,則心之裁量自然歸於正道。心正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則自然身修。自身合於禮法,然後乃能整齊家人,使之一德。對於施政教之人(主要是天子諸侯,但卿大夫士之主官政,及民間師儒之為民望者,亦足以為一國型范),其家門合於中正之德,然後國家乃有安寧正義之治理。國家治,而後天下公平安定治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專行於此,以修身為本。其主幹不治,而欲主幹所生之枝葉治理者,沒有可能。案:唐朝的疏解謂修身為本,治國為末。但這只能從本為初始,末為本所生發之結果來說,就如物稱本末,而事稱終始。外本內末固然顛倒,但以為末不必講,則做事可有始而無終乎?此段所言,蓋修身如樹之主幹,治國如樹木之榮華。當厚重待之者,而輕薄處之;可簡易待之者,而厚重處之,沒有這種事。案:唐朝的疏解以修身為厚,朱子以家為厚。竊以為此處本末厚薄皆當相對而言。但不可貿然以為在前的便是本是厚,然後的便是末是薄。經文的敘述雖有次第,但那是邏輯順序,所以中庸也可以反過來說。經文所以特別指出修身為本,便是破除以先後為本末厚薄的武斷處理。修身所以為本,正是因為身是心意與家國的樞機,較心意為可見,有禮可循,有法可責;較家國為切實,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可把握。另外,心意皆是隱行,是很精微的事情,非君子難以把持。家國是公共的事,沒有充分的威望,也難以調動。所以修身是最切實的。但後人往往無形中忘記了修身的本原。偏重公共的人,以法律替代修身,民雖茍免於刑罰,而內心的正義樹立不起來,流於無恥。偏重心性的人,以心意代替修身,恥言利用,排斥事功。然而人身所以為身,在於內含心性,而外行於家國。當然,有身的憂患也在於此,身是不能獨立於世界的。所以談修身而不及天下,則實際只是茍免於心意,體會不到什麽天命的。這都是因為格物不夠,沒有辨清本末厚薄。懂得這一切,便是知本,便是知事物善惡吉凶之所終始的中正之道。】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qie4]。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xian2]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yan3]然,揜[yan3]其不善,而著[zhu4]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曽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徳潤身,心廣體胖[pan2],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誠其意者,不自欺也。如討厭惡臭,如喜好美色,這叫做自得(安然滿足快樂)。案:誠其意以不自欺為基礎,然又非自得之謂,此處恐有闕文。故君子必慎其獨處,以雖自欺,而他人莫見也。小人獨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然後藏起來,掩蓋其不善,而表現其善。他人之看自己,足以察言觀色,知道心意善惡所在,如能透視內臟一般,則如此掩飾,有什麽好處呢?這就叫內裏確實有,注定表現於外。所以君子必謹慎其獨處之時也。曾子若曰:君子獨處之際,亦如許多人看著,許多人指著,何其嚴峻?家富貴,則華飾見於墻屋。人有德行,則光彩見於其身。內心寬廣者,外體亦大(古人以長大為美)。故君子必成其意,則身修而光彩於外也。案:本段講小人,只是自欺而已。君子獨處,亦不得自欺。但誠意,又不只是不自欺而已,乃是內有款誠,而魅力自然形於為人處世。】 詩云:瞻彼淇澳[yu4,ao4],菉[lv4]竹猗猗[yi1],有斐[fei3]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an4]兮,赫兮喧[xuan1]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xuan1]兮。如切如蹉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jun4,xun2]慄[li4]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wu1]戲[hu1],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詩經若云:看那淇水岸邊,竹林美盛。文彩之君子,如骨、象之雕刻,如玉石之琢磨。文彰之君子,顏色矜持莊重,而性行寬宏大器,其明德如火,而儀容溢美。文章之君子,終不能忘懷。如切如磋者,言其學也。如琢如磨者,言其自修飾也。瑟兮僴兮者,其容貌嚴栗也。赫兮喧兮者,儀容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言其盛德至美善,意誠而德著,民愛之而不能忘也。案:經文解詩,點到為止。詩經若云:嗚呼!前世之王,其德不可忘。君子謂前王,能賢其賢人,而親其親族。小人謂前王,能同民之好樂,而民之所欲,亦代為利益之。是以民各得其所,沒世不能忘前王也。】 康誥曰:克明徳。太[tai4]甲曰:顧諟[shi4]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徳。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mian2,min2]蠻黄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wu1]緝[ji1]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康誥若曰:能顯明大德。太甲若曰:常視此天命。堯典若曰:能明峻德之士。皆是自明明德也。案:尚書三篇皆非自明其明德之謂。經曰自明者,皆自修身而自明之,然後能顯明於天下也。商湯沐浴之盤上銘刻訓戒若曰:誠欲日新,則日日皆自新,又時思日新也。康誥若曰:教化百姓,使之日新。詩經若曰:周雖為過去的諸侯,而新受天命。是故君子做任何事,沒有不竭盡其力的。詩經若云:殷之王畿方千里,為民所居處。詩經若云:小小的黃鳥,止於小山之一角。孔子若曰:於黃鳥之止歇,過去看看,知道其所止的,是葱鬱安閒之處。奈何人而不如鳥?言人亦當擇禮義樂土而自止處也。詩經若云:美哉文王,能敬其光明之德,自居於此。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聼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孔子若曰:判斷訴訟,我和別人一樣。必也使百姓自得,不必打官司。讓不實之人不敢施展其虛誕之辭,使作歹之人,內心有所畏懼。這就叫知本,知道誠其意是治民之本。】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4],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聼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怒,則身不得正道而行;有所恐懼,則不得正道,有所好所樂,則不得正道,有所憂患,則不得正道。用心不在此,則視聽與食,皆不能知覺也。這就叫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於其所親愛者而有所偏袒也,於其所輕賤厭惡者而有所乖辟也,於其所畏懼尊敬者而有所偏好也,於其所哀憐者而有所偏向也,於其所傲慢懈怠之者而有所乖張也。是以喜好而能知其有所惡劣,厭惡而能知其有所美善者,全天下也很少的。故諺語有如是說:人都不知道其孩子的惡劣,不覺得所種的幼苗其實壯碩。前者因愛而不見惡,後者因過望而不見其美。這就是身不修,不可以讓家人悅服於其德。案:之其……辟焉,不取鄭注,以本段言身之不修,不說能取法於人也。】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zhong4]不逺矣。未有學飬子而后嫁者也。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能教化,而能教人者,沒那可能。是以君子不出家門,而成教化於國。蓋孝與所以事國君同理。悌與所以事奉上級同理。父待子之慈愛,則與國君所以調動民眾同理。康誥若曰:君之治民,如同愛護剛出生的孩子。養孩子的人,實實在在地推己之心以求索之,雖不必然整好合了嬰兒的嗜欲,但也不會差太遠。母之養子亦然,皆自其本心而來,沒有先學養孩子然後再嫁人的。謂國君不必空談治國,當從自家做起,推孝悌慈友之道以及國,雖未必事事合宜,卻是扎實的工夫,離治國必定不遠。案:天下國家有九經,與士庶之五口之家,卿大夫之家邑自有不同。此言其道理耳。】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fen4]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人君一家愛人及物,則一國興仁。人君一家好讓,則一國皆興禮讓。人君一人貪婪暴戾,則一國之人從而作亂。其一觸而發如此。這就叫一句話可以覆敗整個事情,一個人可以安定一個國家。案:一家一人,鄭子以為人君。但卿大夫士或庶人之有德望者誠能如是,亦可發動一國。但以位勢與職責而言,畢竟人君責無旁貸。堯舜帶領天下以行仁義,而百姓從之而仁義。桀紂率領天下以兇暴,而百姓亦從而兇暴。蓋所以化民者,君之所行也,非君之所表面鼓吹也。故其所發布的政令若是與其自己的好樂不同,民眾是不從其政令的。君若是自己好財貨,則雖嚴禁百姓貪求財利,那也是注定做不到的。所以君子自己先具備仁讓之行,然後求於他人;自己先革除貪戾之行,然後規勸他人。自己身上有所好惡不合道義,不因此寬恕別人,而又妄圖戒令他人,這是沒可能的。所以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詩經若云:桃花美好,其葉茂盛。此女往嫁,一家皆宜。使家人皆合適,然後可以成教於國中之人。詩經若云:成王有德,合適為兄,合適為弟。能為兄又能為弟,然後可以教化國人。詩經若云:君子秉執禮義而無疑惑,然後可以任為州牧,為四國長。蓋君子之為父子兄弟足為表率,然後民眾乃效法之也。這是說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jie2]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在上者尊老,而百姓崇尚孝道。在上者敬長,而百姓崇尚悌道。在上者憂恤孤寡無告者,而百姓不因親朋貧苦而背棄。是以君子有與百姓締結、職守法律、規矩的方法。蓋凡不樂意上級加於己者,不要以之強加於下級。凡討厭下級做的事情,也不要用來對待上級。不樂意前邊人做的,不要也做了讓後邊人討厭。不樂意後邊人做的,不要做了讓前邊人討厭。所討厭右邊人做的,不要做了讓左邊人討厭。所討厭左邊人做的,不要做了讓右邊人討厭。推己之心以待人,則其執法公允,百姓樂從,這就叫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徳。有徳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徳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内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樂有此君子,為民之父母。民之所好,他也好之;民之所厭惡,他也憎惡之;這就叫做民之父母。鄭子曰:治民之道無他,取於己而已。案:經言取於民。然則君子何以取於民?非抽幾個人進行民意測驗,而是思考自己作為一個人,究竟好什麽,惡什麽,然後乃能把握民眾作為整體,而不是特定階層的好惡。詩經若云:顯盛然天子之執政大臣,下民皆視你為法則。有國者不可以不謹慎其德行,茍邪辟失道,則天下共誅之矣。詩經若云:殷朝沒有失去眾人之心的時候,其德亦能配天,天享其祭祀。應當借鑒殷國之事,之道天之大命,修持之確實不容易。這是說得民眾則得邦國,失民眾則失邦國。是故君子為國,先謹慎其德行。其德孚眾,此乃有人歸往。有人,此乃有土地可開闢據有。有土地,此乃能生財物。有財物,此乃供給國用。德為本,財為末。好用其末,而疏遠根本,與民爭利,施其劫奪之能事。因此斂財輕民則民離散,散財親民則民會聚。所以君發布悖逆道理的命令,則民亦以狂悖逆命之言行達於上。上違背常理而聚斂的財貨,亦將因下人之爭利弒逆而被剝奪。】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寳,惟善以為寳。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寳,仁親以為寳。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yan4]聖,其心好之,不啻[chi4]若自其口出。寔[shi2]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ao4]疾以惡[wu4]之;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bing3]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wu4]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man4]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逺,過也。 【康誥若曰:天命不専祐一家。此言君善則得天命,不善則失之。楚昭王時書若曰:楚國沒有什麽器物備當作寶貝,唯以善人如觀射父、昭奚恤者為寶。晉文公之臣舅犯若曰:流亡之人沒有什麽可為寶貝的,唯親愛仁道以為寶也。秦誓若曰:如有一耿介之臣,真誠一德,而無異端之技巧,其心美好,其行事有寬宏之心。有才藝之士,其見之,愛之如自己得有此才藝。人之賢聖,其心愛好之,必有善言,乃為之傳誦,就如自己所說一般珍愛。這就是能容人,這樣的人能保佑我的子孫,百姓也差不多會得到利益吧。他人有才藝,妒忌以嫌惡之。他人賢聖,則違背歪曲之使不得通於國君。這就是不能容人,如果任用這種人,將不能保佑我子孫,百姓也會說:完了。唯有仁愛之人,能流放這種人,摒棄他們於蠻荒之地,不得在中國居住。這就是說,唯有仁愛之人,能愛好人,能惡壞人。見賢才而不能舉薦,舉薦而不能使國君重用,使位在自己前面,都是怠慢。見不善而不能黜退,或雖黜退而不能遠離,以絕其僥幸,都是過錯。】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zai1]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喜好天下人所惡,厭惡天下人所好,這叫拂逆人性,災禍將及其身。是故君子有處事之大法,必是忠信以得其宜,驕泰而失其道。生財有普世的方法,生財(務農)的多,而無功受祿的少;生財的努力工作,而消耗財力的(如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營造)儘量減緩,則財用永遠充足。仁人有財則務於施予,以成就其身之令名。不仁之人,爲了有身體的享受,貪於聚斂以起財富。不曾有過在上者好仁,而在下者不好義的。言君道貴在仁以待人,則臣報之以為臣之義。也不曾有過君臣好義,而事情不得結果者。以上下皆知本分,皆明是非取捨,怎么會把事辦砸或半途而廢呢?也沒有藏於府庫之財貨不是自己所有的。這是對享樂之人但知受用,不樂儲藏而言。】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氷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寕有盗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魯大夫孟獻子若曰:初為大夫,得以配置四馬的墨車的家庭,不要眼紅雞、小豬之類的利潤。卿大夫得在喪祭用冰的家庭,不要蓄養牛羊之類與民爭利。有采地之卿大夫,不應任用橫征暴斂之家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可用貪墨之臣。蓋貪墨之臣有損財物,而聚斂之臣暴虐,使牧民之義也。這就是說,國家不應只之道謀利可以生利,而要懂得維護道義,而自然有人有土有財有用,利不可勝用。君長一國,而專務財用者,比由於小人之誘惑。君將欲以仁義善其政,而以自稱理財之小人治理國家,則災害并至。國君雖或有善行,也不能怎么樣了。所以說,國不能以謀利為利,而當以道義為利用也。】 中庸第三十一 題記:通論中和之為用也。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人皆天生地長,故其生來之性質,得自於天。自天言之,亦可謂天之生此人,有所任務寄托於他,命他去做,這叫天命,在人則稱為性。天有五帝,分五時,行五行,是以大率言之,人亦稟五性而生,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唯聖人生而知之,五行完備。他人或偏而好仁,或偏而好義,或偏而好禮,或偏而好信,或偏而好知,皆有所曲折,表現為其特質,須勤學以補全。循其性而行之,叫做道。人因自家性命而行之,便是此人之道;因其所處職位而行之,便是某類人之道,如聖賢之道,婦人之道。天行其自然,則曰天道。學先王之德行而行,則曰王道。人之為社會,亦有共尊之道,循此而廣大之,使天下之人仿效而為人道,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就是路,人出入動作所由者,所以不能片刻離開也。此處說先王為天下人所修之道,為人所共有之坦途。若是離開這條路,還有更好的捷徑可走,那也就不是先王之道了。先王承天之道,治人之情。其道便是天道、人道,捨此者,或貌似秀美可觀,終非坦途。是故君子雖在無人看到,無人聽到的地方,尚且戒慎恐懼自脩,正是不敢片刻離開大道,害怕枉為人生也。隱蔽之處,亦如人皆見之;細微之事,亦如顯然可見,君子常懷此心,是以獨處亦謹慎,不敢片刻離道也。案:所以然者,非君子畏懼,而是因為知至意誠,君子既知天下事物善惡吉凶之所終始,乃明確,非先王之道無坦途也。我不認為我有什麽特別的德行,我只是放不下我做人的尊嚴。人可以茍且,但那多半是條劈荊斬棘的路。固然,我承認,山路一開始會看起來很美。也許篳路藍縷也一直是很美的。但可惜,一般人承受不起。另外,可能走一段就會發現,那也是豺狼狐貍所居。】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zhong1],發而皆中[zhong4]節謂之和。中[zhong1]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皆有五性如上,亦有六情喜怒哀樂愛惡屬陰,六情必緣事物而起。未發之時,六情各安其分,無過不及,無所差忒,故謂之中。六情既發,而合乎時宜,謂之和。中者,人六情之所安。而禮者,承天之道,治人之情。故中者,為禮所由生,而政教之所出也。人情不能不感物而發,故不得但求守中。然而發而合宜,亦足以應嘉禮之喜,軍禮之怒,凶禮之哀,賓禮之樂,吉禮之愛。故中為禮之所本,而和為禮之所用。故曰和者,天下通達之道也。本只是發端,達道才能行,才能致遠,才不可片刻偏離。人君若能行教化,以至於中可為本,而和以通道,則天地正位,萬物生長。蓋萬物莫非天生地長,而人與天地相參,稱為三才。人道中和,則天地亦得相應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仲尼若曰:君子秉中和為其常行之路,小人所行非中庸,而自以為中庸也。君子之為中庸,其容貌行止合乎中和,又時時品節其內心,使喜怒哀樂合於時節,以常合於中和之道也。小人之所謂中庸,其容貌行止其實小人(自以為中),而又以無所畏懼為常行(自以為庸),是其反中庸也。孔子若曰:中和之用,其至美啊。可惜人不能長久去做。孔子若曰:先王之道不能落實,我知道了。好智的人以為先王之道不足為道,是過之也。愚陋的人不明大道,茍且為生,是不及也。先王之道不能顯明,我知道了。賢者行其道,以為善於先王之道也。不肖者行其道,以為大道不過如此而已。人沒有不吃飯喝水的,而沒幾個懂得調和五味的。案:此言日用之事,而能用心者少。過之者看不上,不及者懂不了。鄭子曰:過與不及,使道不行,唯禮能為之中。孔子若曰:先王之道,其不能實施了嗎?鄭子若曰:是孔子感慨當時沒有明君實施教化。案:修道之謂教,教化不行,所以知者詐愚,而失中和之常理也。素來談中庸的,好談性與道,而不知教化不行,人道乃廢。】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隠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孔子若曰:舜有大智慧吧!舜好向人請教,又好考察匹夫匹婦之言。不當的為之避諱,好的稱揚之。察言論之過與不及,而用其合於中道者於百姓。其德如此,所以號稱舜吧?舜是道德充滿盛明的意思。】 子曰
本文档为【漢學普及讀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39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0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30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