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

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

举报
开通vip

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 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 ● 孙钢 赵春明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宏伟、最壮 观的古代奇迹之一, 它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 明和集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为世界人民所 瞩目。纵观历史, 长城完全是军事斗争的产 物, 是我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权而构筑 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从公元前 7 世纪始筑长 城后, 在 2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长城始终 是作为军事工程而存在的。至公元 17 世纪停 止了大规模修筑之后, 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也随之结束了。 明朝是推翻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而建立 起来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
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 ● 孙钢 赵春明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宏伟、最壮 观的古代奇迹之一, 它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 明和集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为世界人民所 瞩目。纵观历史, 长城完全是军事斗争的产 物, 是我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权而构筑 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从公元前 7 世纪始筑长 城后, 在 2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长城始终 是作为军事工程而存在的。至公元 17 世纪停 止了大规模修筑之后, 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也随之结束了。 明朝是推翻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而建立 起来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相互敌对 的关系。虽然蒙古各部曾先后臣服于明朝, 但 这种关系时断时续, 在更多的时间里, 双方则 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因此, 明朝修筑长城的规 模很大。在其统治的 270 余年里, 修筑了三道 长城防御体系, 即: 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 边长城。其中内边长城在保定界内分布很广, 京城的最后- 道防线—内三关 (居庸关、紫荆 关、倒马关) , 有两关地处保定界内。 1996 年 10 月,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在各 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配合下, 对保定辖区内 的明长城做了实地调查, 获得了许多宝贵资 料。现仅对保定界内分布最长、保护最好的涞 源段明长城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城的分布与走向 保定为京城的南大门, 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涞源又位于保定的西北, 其战略位置尤为 重要。长城从涞源西南至东北贯穿整个县境, 全长 150 余公里, 共有敌楼 298 座, 分为几个 不同的管辖区段。据《明史·兵志·边防》载: “老营堡转南而东, 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 关尽境, 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 为保定界, 历 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 沿河口, 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 历高崖、白羊, 抵居庸关, 约一百八十余里。皆 峻岭层冈, 险在内者, 所谓次边也。”①涞源长 城从山西灵丘的狼牙口入境, 此处有两座敌 楼, 分别为茨字壹号台、茨字贰号台, 互成犄 角之势。两座敌楼之间的山口处, 砌有约 800 米的城墙。由此向东至七亩地村一段以山为 险, 未筑城墙, 由七亩地村开始又砌城墙, 敌 楼为插字号台, 最西一座为插字 46 号台, 向 东至白石山林场止共计 46 座敌楼, 此段统归 插箭岭城堡守将管辖。城墙从七亩地村向东 跨过唐河 (此处设一小城堡名曰独山城)至圆 疙瘩山西侧山腰。从圆疙瘩山再向东为海拔 451 米的兰荆背山, 随至石城安村西, 此段山 势险要, 未筑城墙。过了石城安村才又筑城 墙, 一直顺山势蜿蜒到插箭岭村, 此处建有一 座城堡。过了插箭岭经白石山林场, 向北转至 白石口村, 此处也设有一城堡。过白石口村至 07 图一: 涞源境内明长城走向 白石口东侧山顶, 由此至香沟村南段, 山势陡 峭险要, 未筑城墙。由湖海村西南始筑城墙, 至湖海村东南的大平顶山 (亦称饱山坨) 腰 部, 又以山制险, 顺山势北转至亚家庄东。由 亚家庄东山梁上的宁静安城 (当地称孟良城) 向南一山崖下始有城墙砌筑, 绵延于平缓的 山梁之上, 至亚家庄二道河村交界的山崖下, 从此处至浮图峪一段又以山制险, 不筑城墙。 浮图峪村原为浮图峪关城, 城墙经浮图峪继 续向东北, 经北窑沟村、东羊栏村、天桥村至 烟煤洞乡隋家庄东的小河口, 再向北 500 米 经石塘沟村转东 1500 米, 又折向东北至唐子 沟口村, 迂回向北经瓦窑梁村东转 3500 米, 抵乌龙沟乡碾子沟东南的河口。由此处再向 北一段又以山制险, 未筑城墙。由三道河村西 始又筑城墙, 向北转东, 跨乌龙河至暖水村。 由暖水村至东团堡乡里沟村东北的山梁上, 以山险为障, 不筑城 墙。向东经乌龙沟乡 草滩村西有约 1500 米的城墙, 从草滩村 折向东北, 顺山势进 入涞水县境 (图一)。 二、长城的建筑 结构与形制 明代长城一般由 城墙、敌楼、马面、关 城 (包括城堡)、关隘、 烽火台等组成。涞源 县境内的长城也不外 乎这几种建筑模式, 只是在用材上有些不 同罢了。 1. 城墙: 涞源县 的城墙长约 150 余公 里, 大部分保存完 整。如: 由山西入境 的狼牙口一段, 长约 800 余米, 保存基本完整, 墙底宽 2. 23 米, 顶 宽 1. 8—1. 9 米, 高约 2. 5—5 米。此段城墙修 筑较为考究, 均用加工后的料石包砌, 内填碎 石黄土, 墙面白灰勾缝。跺口墙较简单, 只用 毛石垒砌, 大部分已倒坍。这段墙的中部有一 石拱券关门, 内外门券上方各镶一方匾额, 外 面书“狼牙口”3 字; 里面书“狼牙险口”4 字。 并有题款, 上款为“钦差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兼 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凤。”下 款为“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 七亩地村向东至插箭岭一段城墙亦为毛 石砌筑, 但多数坍塌。从坍塌断面看, 墙的结 构为外面用大块毛石包砌, 内填土石, 白灰勾 缝。插箭岭至白石山林场一段, 城墙时断时 续, 保存完整部分占三分之一。白石山林场至 白石口一段, 城墙保存基本完整, 且连绵不 断, 雄伟壮观。宁静安城一段城墙修筑较为坚 17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图二: 乌龙沟敌楼 (15 号)平面图 (1: 165) 图三: 乌龙沟敌楼 (15 号)立面图 (1: 193) 图四: 乌龙沟敌楼 (15 号)断面图 (1: 172) 固, 且与其它各处城墙略有不同, 其跺口墙部 分里外侧均抹一层白灰, 厚在 1. 5 厘米左 右, 跺口、射孔较规整, 还砌筑有马面, 并遗留 有部分完整的夹杆石。浮图峪至隋家庄一段, 残垣断壁, 坍塌严重。隋家庄以东的乌龙沟段 是涞源县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 绵延于 山顶。攀登至最高的敌楼之上远眺, 40 多座 敌楼可尽收眼底, 十分壮观。 涞源县长城的城墙, 其结构均为毛石或 料石砌筑, 外用大块石料, 内填土石, 并用白 灰勾缝。城墙顶部铺设片石, 跺口墙用料次于 墙体, 石料较小且不规整。 2. 敌楼: 涞源县长城沿线共有敌楼 298 座, 保存较完整的 202 座。建筑结构大同小 异, 平面均为方形或长方形, 长宽大都在 9. 8 ~ 12 米之间, 高在 7. 7~ 8 米之间。所有敌楼 均为条石台基, 台基以上用砖砌筑。因地势关 系, 条石基础有所变化, 高度在 1. 1~ 3. 5 米 之间。敌楼均为两层, 下层用来屯粮屯兵, 为 回廊式砖拱券结构, 内外两侧的墙上各开 4 个箭窗, 与城墙相接的两面墙各开一个门及 两个箭窗。上层为 望敌情用。上下层之间 的通道大部分为木楼梯, 个别的为砖砌楼梯。 敌楼上层正中位置应有三间硬山小房, 现大 多无存, 但有的仍保留有部分残垣断壁及柱 础石。敌楼顶部四周均砌跺口墙及若干射孔。 据调查, 敌楼所用砖石均由外地供应, 并非就 地取材 (图二、三、四)。 3. 烽火台: 又名烽燧。《说文》:“燧, 塞上 亭守烽火者。”清段玉裁注:“此云塞上亭守烽 火者, 谓边塞上守烽火之亭。”烽火台是古代 传递军事情报最快捷的方法之一, 在战争中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城的烽火台, 一般建 于城墙外侧的高山顶上, 用于 望敌情, 及时 传递情报。涞源境内长城的烽火台, 我们发现 多处, 但大都坍塌, 只有乌龙沟、浮图峪两地 的烽火台较完整, 且数量也多, 均建在较高的 山顶之上。烽火台建筑形式均为方形, 底宽 4 米左右, 上宽 3 米左右, 高在 5~ 6 米之间。均 为毛石砌筑的实心结构。 27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图五: 乌龙沟城城墙平面图 (1: 3700)   4. 关城: 涞源县长城一线, 共发现大小关 城 10 余座。现仅将其中两座介绍如下: (1) 插箭岭城: 位于涞源县插箭岭村, 保 定至涞源的公路南北穿越而过。插箭岭相传 因宋将杨彦朗曾插箭其上而得名。此关城为 倒马关北上之要冲, 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读 史方舆纪要》载:“明嘉靖三十年 (1551 年) 蒙 古俺答犯大同, 趣紫荆, 攻插箭岭。”今插箭岭 城毁坏严重, 经调查仍能看出当年的城貌。关 城南北长约 1000 米, 东西宽约 600 米, 有城 门四座, 城墙大部分坍塌, 残高 0. 2~ 3 米不 等。城的东墙相对完整, 西侧坍塌严重, 南北 城墙由于修公路毁坏殆尽。四座城门现存三 座, 残坏亦颇为严重, 但还能看出门的形制, 尤其北第二道门, 现仍作为村内的道路使用。 城门宽于墙体, 外面均由大块条石包砌, 门洞 为石拱券。石质的门管仍保存完好。另外门 洞的北侧进来 25 厘米, 东西石墙壁上刻有一 道槽, 宽 10 厘米, 东侧深 5 厘米, 西侧深 3 厘 米, 在槽的上面还刻有一个更宽、更深的槽, 据分析这应是一道闸门的痕迹。 (2) 乌龙沟城: 保存基本完好, 南北长约 200 米、东西宽约 150 米, 平面呈不规则的长 方形。城南面靠山, 其它三面环乌龙河水。城 在南面和西面开门, 并均设有瓮城。城门及城 墙均用条石和砖砌筑, 十分坚固。另外在城的 西北角, 向外用毛石圈了十几亩地, 据说是当 时饲养战马的地方, 现墙圈仍然保留。南城门 的瓮城城门上有一匾额, 上书“翊荆门”三个 大字, 并有上下款, 上款为“万历癸巳仲夏吉 旦”, 下款字迹被毁。正门之上原亦有匾额, 现 已不存, 此匾原由四块石头组成, 今仅在村民 家中发现一块, 上书一“塞”字。西城门的瓮城 门上亦有一匾额, 上书“镇朔门”三个大字, 并 有上下款, 上款为“万历甲午岁中秋吉旦”, 下 款为“钦依乌龙沟把总王国祯立”。正门亦有 一匾, 但字迹已不能辨认 (图五)。 三、结语 作为代元而起的封建王朝, 有明一代, 遁 入漠北的元代后裔蒙古族, 一直是西北部边 陲的大患。从明太祖三次大举北伐至明英宗 的“土木之变”, 说明了明朝西北部边防的日 渐削弱。随着明朝西北边陲的失驭, 内长城的 防务也就日渐重要。涞源段的明内长城正是 自山西灵丘的狼牙口入境, 出涞水与北京的 居庸关长城相连, 是京城防务的重要地段。因 此, 在蜿蜒 150 公里的长城中, 就有敌楼 298 座, 关城 4 座, 烽台燧亭密布, 表明了此段长 城的重要性, 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军事常识 和人文精神是极其丰富的。做好该段长城的 保护和维修, 对研究明代历史和长城史有着 重大的意义, 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注释: ①《明史》(八) 2240 页,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绘图: 甄国谦 (作者单位: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责任编辑: 张金栋〕 37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本文档为【涞源明长城调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60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06-27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