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刘备不是传说2

刘备不是传说2

举报
开通vip

刘备不是传说2 关键不在计谋在人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乌桓彻底扫清了袁绍父子的势力,胜利班师回到大本营邺城,并开掘了一个人工湖泊 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 只要不是“蛋白质”,都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荆州。 刘表虽然人品好,但他不是蛋白质,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很郁闷,也很后悔。 刘表同志是轻易不后悔的,但这一次他是真后悔。因为曹操已经剑指荆州,他再也不能优哉游哉地骑在襄阳城头看风景了。 刘表后悔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向刘备认错。 不为别的,只为刘备的一个计谋,这是刘表改变被收拾...

刘备不是传说2
关键不在计谋在人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乌桓彻底扫清了袁绍父子的势力,胜利班师回到大本营邺城,并开掘了一个人工湖泊 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 只要不是“蛋白质”,都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荆州。 刘表虽然人品好,但他不是蛋白质,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很郁闷,也很后悔。 刘表同志是轻易不后悔的,但这一次他是真后悔。因为曹操已经剑指荆州,他再也不能优哉游哉地骑在襄阳城头看风景了。 刘表后悔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向刘备认错。 不为别的,只为刘备的一个计谋,这是刘表改变被收拾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 一年前,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北上远征乌桓,后方空虚。刘备向刘表提出建议,率军进攻许都,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抄了曹操的老窝。 曹操的手下,果然是有人才的,还不止一个,而是一拨。这一拨人才都料到刘备会抄后路。 关键时刻,郭嘉刚刚地站了出来,以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了什么叫顶尖谋士,什么叫高水平。 郭嘉认为,最关键的不在于计谋,而在于人心。刘备的计谋不错,可惜刘表绝不会采用,因为刘表的心不是信任刘备的心,而是猜忌刘备的心。刘表作为一个资深座谈客,他关心的从来都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许都,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荆州。刘备倒是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但在刘表的猜忌之下只能做做三陪,别的什么也做不成,丝毫不足为虑。 郭嘉的发言,打消了众人的顾虑,包括曹操在内,都对他报以钦佩的目光。世界上最难知的就是人心,而郭嘉的一双眼,看人看到骨髓里边去了,不论是什么人心,在他眼里如掌心纹路,一览无余。 事实证明,郭嘉又一次对了。 不出所料,刘表又一次错了。 事后,刘表向刘备认错:“不听你的建议,坐失了大好机会,如今我是后悔莫及啊。” 刘备当然也很郁闷,但他明白郁闷从来都于事无补,应该更多地向前看,只好安慰刘表:“如今天下乱成一锅粥,兵连祸结,机会多多,一次没抓住机会不要紧,以后能抓住就好,不必后悔。” 事实上,刘备抓住了以后的机会,刘表却没有。 因为有人不由分说杀了过来。 率先杀过来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江东集团CEO孙权。 自从猛人孙坚死在襄阳城下,江东孙家就琢磨着如何让刘表从这个天底下消失 所谓不共戴天之仇。富二代孙权接班后,一准备停当就带上一票人马到荆州搞实战演习,完了顺手牵一些百姓回去。 这样的日子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说实话刘表已经习惯了。但这一次不一样,刘表的江夏(今湖北武昌)被孙权攻克并惨遭屠城(似曾相识),太守黄祖因公殉职。黄祖是刘表的老弟兄,当年的孙坚正是被他带着一票人马干掉的,他常年镇守江夏对抗江东孙氏,把守着荆州的东大门。 这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表再也潇洒不起来了。 刘表人品再好志气再小,直接交枪投降的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他准备派遣一个亲信带兵前往江夏,收拾残局,再造一个坚固的东大门。 派出的亲信是长子刘琦。 按理说,刘琦作为长子是不应该外出的,应该待在家里等着接班。尤其是这个时期,刘表同志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呜呼哀哉了,可荆州不能没有一把手啊! 刘琦不想去江夏,却不能不去。因为如果他待在襄阳,不但接不了班,还有可能陪着他爹共赴黄泉。 只为刘琦还有一个不一般的弟弟 刘琮。 其实刘琮本人倒没什么不一般,不一般之处在于他的老婆 是刘表继妻蔡夫人的侄女。有了这一层关系,蔡夫人与哥哥蔡瑁、外甥张允等人,毫无疑问齐刷刷地坚决站到了刘琮一边。 虽然刘表在选拔接班人问题上同样骑墙不定,但蔡瑁主外掌握军队,蔡夫人主内枕边吹风,吹来吹去硬是把刘表吹了个回心转意,答应让刘琮做唯一接班人。刘琮成为接班人以后,为了保证顺利接班,不出现意外情况,他的同盟自然将刘琦视为眼中钉。 大公子刘琦也不是傻蛋,他感到自己不但不可能成为接班人,而且生命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活下去这个朴素的念头,他找到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诸葛亮求救。但请教多次,诸葛亮就是扭扭捏捏推来推去不出一计。 诸葛亮这样做,倒不是把刘琦当做外人。此时蔡瑁、蒯越、张允等人结成了统一战线,拥戴刘琮打压刘琦。刘备与刘琦作为蔡瑁一伙共同的敌人,在感情上非常接近。也正因为如此,刘琦才敢找刘备的员工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 诸葛亮不出计,是基于一贯的做事原则 谨慎。疏不间亲啊,再怎么说刘琦、刘琮都是亲兄弟;再者隔墙有耳,支持刘琦就是反对刘琮,难保不泄露出去。万一计谋泄露,刘备一方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智商平平的刘琦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让诸葛亮开口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他邀请诸葛亮一起到自己府中的后花园春游。春色满园,风景怡人,两人坐在花园中的阁楼上边看风景边聊天,非常惬意。 诸葛亮正在不亦乐乎的时候,刘琦命令手下将上楼的梯子去掉,随后哭丧着脸向他求救:“今天这个地方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只有你我二人,你说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对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现在你可以给我出个主意了吧?” 刘琦如此有诚意,诸葛亮要是还不出主意,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他含蓄地说了一句:“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两人都是聪明人,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家待着很可能像春秋时期晋国太子申生一样被干掉,而跑到外边就能保全性命,说不定还能像晋文公重耳一样曲线救国,最终当上老板。 因此,在黄祖死后,大公子刘琦发扬风格,主动争取前往死亡之地江夏出任太守。 对于很多人来说,离权力越远越安全。 比如刘琦。他一旦离开荆州政治中心襄阳,就等于放弃与刘琮争当接班人。蔡瑁等人自然也乐见其成,不会从中阻挠;何况以刘琦的用兵才能,会不会成为又一位因公殉职的江夏太守,蔡瑁以为实在是不可说,不可说。 诸葛亮出山以后,就一直心向刘备。他的这一妙计,实际上是计中计。对刘琦来说,出任江夏太守,虽然也很危险,但至少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中,可以暂时保住性命;对于刘备来说,就多了一个有力的帮手,日后可以联手对抗荆州实力派蔡瑁、蒯越等人。毕竟一个手握兵权的太守,比一个不受宠信的公子,力量那叫一个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刘琦同志带着几分侥幸几分惆怅,前往江夏弥补黄祖的空缺。从能力来说,公子刘琦并不比太守黄祖强多少。只要江东的风浪一来,刘琦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因公殉职的高级干部。 在乱世三国,平静不是常态,战争才是。 不久,果然起风了,这次的风浪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加猛烈。 风从北方来。 靠得住的只有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统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大军还没开到荆州,刘表就已经撑不住了,躺在襄阳城里奄奄一息。 大公子刘琦得到老爹病危的消息,急忙从江夏赶来探望。蔡瑁等人怕刘表见到刘琦节外生枝,竟然阻拦刘琦,不让他们父子见最后一面。刘琦只好哭着喊着伤心欲绝地回到江夏。 刘备也从樊城过江探望刘表。刘表见到刘备后,将荆州托于刘备,提议自己死后由刘备接任荆州刺史。这就是“刘表托国”。 关于刘表临终托国,很多人表示怀疑,就连为《三国志》注的裴松之也提出了质疑。但这一说法,分别出自王粲的《英雄记》、王沈的《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孔衍的《汉魏春秋》三书。尤其是《英雄记》的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此时他正寄寓荆州,虽然没有得到刘表的重用,但处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能够耳闻目睹,他的记载更能接近事实。何况王粲一直心向曹操,后来劝说刘琮投降,被曹操任命为丞相府秘书(丞相掾)、封为关内侯,他对于敌对势力刘备一方,应该不会虚构这一事件进行褒美。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上三书的记载虽然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却能证明刘表至少说过让刘备代理荆州的话。 不过在这个世界上,靠得住的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说的话,而是一个人的心。 刘表说这句话的时候,荆州已经形势危急,他将荆州托于刘备,用意是让刘备更好地保卫荆州,以刘备一贯的作风,想必不会亏待自己的儿子与旧人。当然,刘表也可能只是用语言试探一下刘备,大家互相谦让一番就完事了,谁都不必当真,谁当真谁天真。至于刘表究竟是出于哪种心思说出让刘备代理荆州的话,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刘备也未必明白刘表真实的心思,但是否明白一个将死之人刘表的心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蔡瑁、蒯越等荆州实力派的心思 绝对不会同意自己代理荆州。即使刘表是真心的,刘表一死,蔡瑁、蒯越等人必然会改弦更张拥立刘琮。如果闹到这一地步,就只能靠枪杆子说话了。而以刘备手中的枪杆子,想要压制蔡瑁、蒯越等人,难度是非常高的,最大的可能性是重蹈徐州的覆辙 外敌(徐州是吕布,现在是曹操)一到,内部立刻分裂,投降的投降,背叛的背叛,蔡瑁、蒯越就是曹豹、申耽 照样是得而复失。 在一个地方跌倒一次,是教训。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悲哀。 刘备明白要了荆州也是白要,即使刘表是真心实意也不能要。 荆州我想要,却不是现在。 成大事者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刘备隐藏起自己的欲望,对刘表的提议进行了一番推辞。《魏书》记载刘备的回答是:“您(刘表)的儿子很好,可以当好接班人,您就安心养病吧。”(诸子自贤,君其忧病) 有人劝说刘备干脆要了荆州,这么一块大好地盘,不要白不要,要了不白要啊!刘备再次拒绝,而且从道德层面说出理由:“此人(刘表)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当然,刘备的话同样未必可靠,可靠的只有心 一颗知己知彼的心。 八月,坐拥荆州近二十年、一生骑墙看风景的刘表在襄阳病逝。 随后,富二代刘琮被蔡瑁等人拥立为荆州牧。 刘表的遗产总共是荆州牧、镇南将军、成武侯三份,刘琮继承了最大最实惠的荆州牧,怕哥哥刘琦不高兴,就把成武侯的封号送给刘琦,也算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了。 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方式,明显是有问题的。在刘琮眼里利益均沾的好事,在刘琦看来完全是拿他开涮。 分家产分到这么个空头封号,大公子刘琦当然不高兴。按照公理来说,他作为长子,理应继承荆州牧,可现在明显是公理靠不住。 公理都靠不住,还有什么靠得住?拳头,刘琦以为靠得住的有且只有拳头。虽然自己的拳头不怎么硬,他还是抱着试一试不认输的心态,决定起兵讨回一个公道。 但刘琦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太离谱。当然不是靠拳头解决问题的思路错了,而是碰到了一个更大更硬的拳头。 这个更大更硬的拳头就是曹操。此时曹操的大军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荆州地盘,首先进入北部的新野。 刘琦只好无可奈何地收回自己脆弱无力的拳头,将解决遗产继承问题的时间无限期后延。 领导也郁闷(1) 风景永远在彼岸。事先对荆州牧一职心往神驰垂涎三尺的刘琮,如愿以偿后很快就发现,当领导并不总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的事情,很多时候领导也郁闷。荆州牧的位子还没坐几天,就惹得亲哥哥不高兴,员工们也不高兴 蒯越、韩嵩、傅巽等人正争先恐后地发表劝降宣言。 劝刘琮抓紧时间投降曹操。 以蒯越来说,他是跟随刘表多年的老部下,深受刘表信任,两人的交情是不一般的。但实际上,蒯越一帮人根本不看好刘表,他们给刘表做官,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官职俸禄。相对而言,他们更看好曹操,只不过之前曹老板的生意还没扩张到荆州,只好给本地的刘表老板打打工。 现在跳槽的机会来了,而且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荆州被曹老板兼并之后,他们这帮人肯定加官晋爵。投降得越早,他们的收益越大;投降得越晚,他们的物资财产和生命财产就越没有保障。 这笔账,他们在心里早就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是的,刘表老板对我们还算不错。但你发薪水我干活,我们的交情只是薪水面前的那一点交情。除此之外,你要是还以为有点别的什么,还是劝你趁早洗洗睡吧,睡着了再做梦。 交情再好,好不过一个钱字。这个道理,我懂,你不懂。 投降吧!投降吧! 一时之间,投降的声音萦绕在新任荆州牧刘琮的耳朵里,挥之不去。 没有哪个做老板的,在预期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心甘情愿自己的公司被人兼并。 富二代刘琮也不例外。蒯越等人投降了,可以继续当国家干部,很有可能还要升官。他刘琮投降了,还能做荆州地区的一把手吗?绝对不可能。 年轻人刘琮说出了不愿投降的想法之后,老江湖傅巽看出刘琮之所以不想投降,是因为对不投降的预期收益还抱有一丝幻想 以为不投降就可以继续做荆州地区的一把手。 傅巽决定立即让刘琮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傅巽从三个方面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问题:第一,投降曹操就是归顺中央政府,不投降曹操就是反抗中央政府,就是叛逆,这个罪名你背得起吗?第二,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有自知之明,对抗曹操,一定会输,这个结果你认识清楚了没有?第三,即使让刘备抵抗曹操,同样会输,这个想法你也别抱太大希望。 给刘琮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后,傅巽接着问老板:“你觉得你比起刘备怎么样?”(将军自料何与刘备) 刘琮倒是个坦率人,承认自己比不上刘备。 傅巽如此循循善诱,是把刘琮往圈套里引,他早就为刘琮量身定做了一个二难命题:如果刘备打不过曹操,你即使想打,也打不过;如果刘备能打败曹操,肯定不会让你当老板,而是要当你的老板。 最后,傅巽为刘琮指明出路:形势如此严峻,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这个老板你最终都当不成,还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投降后虽然当不了老板,但好歹能混个一官半职,可以继续做国家干部。 傅巽把收益算清楚后,仅仅当了一个月老板的刘琮,终于明白怎么走都是死胡同,无奈之下同意当一回俊杰,识一回时务,向曹操上表投降。 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 刘琮决定接受曹操集团兼并,按理说应该通知公司全体员工,让大家上下一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改头换面,重新做官。但刘琮偏偏没有让刘备知道消息。 这个可以理解,刘琮明白刘备是不可能投降曹操的,自己投降后,刘备很有可能会带人杀过来,至少也会痛骂自己一顿。刘琮不打算自找没趣。 等到曹操大军开进荆州地盘,刘备左看右看,看不出刘琮这边出兵抵抗的一点动静。 别人来抢东西,主人无动于衷,这唱的是哪一出?莫不是已经投降了吧? 刘备急忙派人前去询问新任领导刘琮。刘琮这才派了一个叫宋忠的人,给刘备传达投降曹操的意思,并建议刘备同志一起接受曹操收编,曹老板已经答应不计前嫌、量才任用等。 刘备怒了。这叫什么人?做的什么事? 汉朝人都知道我与曹操早就结下了深仇大恨,你装什么蒜?既然你们要投降,好歹大家一个锅里吃饭的,你不能早点打个招呼啊?现在曹操都杀到家门口了,你才告诉我,实在太不厚道了。 刘备拔剑出鞘,有一股想砍了宋忠的冲动。但人到中年的刘备,早已不是鞭打督邮时血气方刚的那个年轻人了,他强压住火气,训斥宋忠:“就是砍了你,我也不能解恨,临别之际杀你,我还觉得是耻辱!(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 从刘备骂走宋忠的话中(临别),可以看出刘备又一次决定跑路。樊城北边有曹操大军逼近,南边刘琮在襄阳已经投降,刘备在夹缝中根本无法生存,撤退是正确的选择。 郁闷的刘备,只好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当然,主要是商议撤退的目的地和怎么落实的问题。 撤退的目的地很快确定下来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是东周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地,秦汉时期一直是南郡政府所在地(襄阳隶属南郡),按今天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看就是大城市,既是战略要地,又是军械粮草等战略物资的囤积地,还是水军基地,有好几万水军驻扎。 刘备如果赶在曹操之前占据江陵,就能摆脱被夹击的不利形势,以空间换取时间,组织有效抵抗。 此外,曹操纵横北方靠的是什么?精锐的步骑兵。如果能迫使曹操在长江一带依赖水军作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曹操的优势,扭转不利局势。 至于撤退的方式,有人建议,既然刘琮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干脆打进襄阳城活捉刘琮这小子,然后号召荆州军民一起撤到江陵。 史书记载刘备大义凛然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刘荆州(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意思是刘表对我不错,我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 刘备这句话更像是外交辞令,有些实际问题是省略不讲的,讲的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省略的是可行性问题 襄阳城不是想打就能打下来的,很可能两方人马拼死拼活相争不下的时候,曹操已经开开心心地当了渔翁。即使在曹军到来之前打下襄阳,自己的损失肯定不小,还怎么抵抗曹操? 收起这个念头吧,还是抓紧时间跑路比较实际。 历史不是个小姑娘(1) 刘备来到荆州,过了长达七年的稳定生活。虽然这七年不像在徐州时大起大落不断征战,没有干出多少成绩,但除了招聘诸葛亮等一批荆州人才,收服许多荆州士民的人心之外,他还有一样可喜的收获。 儿子。 刘备此前可能有过儿子,但生在风起云涌的乱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婴儿活下来的几率实在太小。在荆州的第六年 207年,刘备有了儿子刘禅,乳名阿斗。对于一个已经四十七岁的父亲来说,老年得子的喜悦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历史人物也罢,心怀天下也罢,他们的天伦之乐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刘备之外,关羽、张飞等骨干成员也在这段难得的稳定岁月中生儿育女。以关兴、张苞的年龄推算,他们很有可能也是出生在这个时期。 乱世中稳定的岁月,终究有个尽头。 在路上,才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 经过一番准备,刘备再次上路 从樊城出发向江陵跑路。 这次跑路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战略撤退。兵分两路,陆路由刘备自己统领,谋臣有诸葛亮、徐庶等人,大将有张飞、赵云等人,直趋江陵,路程约五百汉里(下同,单位都是汉里)。水路由关羽率领,战船数百艘,军士约一万人(哪来的这么多水军后面将会交代),沿汉水南下,前往江陵会师(进军路线请看下文),路程约一千几百里。 陆路距离最短,水路迂回曲折。但水军顺水行舟的速度,可达步兵的三四倍。步兵一天行走三四十里,水军一天可行驶一二百里。 按照这个计划,水陆两军,差不多可以同时到达江陵。 关羽率领的水军,还承担了运输军需物资的任务。刘备在樊城驻军多年,囤积的军需物资不少,这次战略撤退,能带的家当自然都要带上。古时候陆路运输不便,依靠水路运输军需物资在情理之中。 管理学有个规避风险的理论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否则篮子一翻,全部完蛋。 正是这个分兵策略,最终挽救了刘备集团的命运。 襄阳在樊城的南边,只隔着一条汉水。刘备南撤的第一站就是襄阳。 年轻人诸葛亮来到刘备集团才短短一年时间,不像关羽、张飞等老员工已经经历过N次有惊无险的跑路。这是诸葛亮平生第一次跑路。 第一次,总会有些不习惯。诸葛亮不认为跑路能跑出一个新局面。惶惶如丧家之犬,樊城守不住,江陵就能守得住吗?既然免不了与曹操一战,晚打不如早打,不如就在襄阳决战。否则跑到江陵一带,士气丧尽,又人生地不熟,这仗还怎么打? 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忍不住向刘备提出建议,攻打襄阳吧,拿下荆州省会襄阳,就能号令整个荆州,然后利用荆州的人力物力与曹操开战,胜算比直接跑路大一些。 刘备又一次否决攻打襄阳。 诸葛亮的做事原则是绝不轻言放弃,刘备的原则却是分清轻重,明于取舍。 这正是一个办事能臣与出色领导之间的差别所在。 刘备将自己多年的人生体验告诉诸葛亮,活着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才有可能。船到码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机锋处处,看起来山穷水尽,实际上柳暗花明,前提是必须活着才能抓住这些机锋。跑路能跑出一个新天地吗?能,而且是大有可能。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心怀天下,就不能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眼睛只盯着襄阳,只盯着荆州,会把自己绕进去,最终输得一干二净。襄阳以后再说,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跑路。 老板拍板,这事就这么定了。 刘备路过襄阳时,驻马城下呼喊刘琮。刘备既然不打算攻打襄阳,呼喊刘琮的用意多半是回忆一下往日的峥嵘岁月,训斥几句你爹尸骨未寒就将荆州基业拱手送人的懦夫行径,再叮嘱几句好自为之一类的话,然后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彼此相忘于江湖。 富二代刘琮却十分紧张,连登上城楼见刘备的勇气都没有。刘琮的害怕有他的道理,自从决定投降曹操之后,他就成为曹操阵营的人,正式与刘备化友为敌。现在刘备带着大批军队来到襄阳城外,这就等于一个仇人带了一票人马操着家伙站在家门口,谁知道究竟要干什么? 刘备多年收服荆州人心的努力,在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刘琮在襄阳城里无动于衷,襄阳士民却纷纷出城追随刘备。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撤退途中,刘备又做出了一件让荆州军民十分感动的事情 前去刘表墓前祭奠拜别。 虽然刘备与刘表不是同路人,两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往事,但整体来看七年时间相处得还算融洽。在危急关头刘备不忘旧恩,到底是重情重义之人。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刘备用来收买人心的一场行为艺术。我只想指出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刘备是假仁假义,荆州人民不会自愿跟着他走,历代人民更不会颂扬他长达一千八百多年。 人民群众从来就不是好忽悠的。同样是草根出身的皇帝,刘邦推翻暴秦建立汉朝之后,他的员工和后代开始使劲写书给他美化形象,却仍然在民间被骂作流氓无赖;朱元璋驱逐蒙元(当时蒙古与汉人并不是一家人)建立明朝之后,他的员工和后代照样使劲写书给他美化形象,却依旧在民间被骂作残忍暴君。 历史不只是文人集团统治阶级所书写的白纸黑字,它同时存在于历代人民的心中。白纸黑字可以被篡改,可以被抹掉,人心中的历史,却永远也不会轻易改变。 也许在口耳相传中,人心中的历史会有些失真,会有些夸张,逐渐会演变成传说甚至神话,但绝对不会被黑白颠倒。人们绝对不会称赞曹操是仁主,也不会相信刘备是暴君,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即便是吕思勉先生,为曹操辩护的时候,说世人批评曹操,“只能认为是一些人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三国史话》),却也不能否认《三国演义》里边尊刘贬曹的观点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所以才流行甚广的。 吕思勉先生认为大多数人“程度低下”,我在这里无意多说什么,只想指出一点,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的观点都和自己一样,更不能认为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是“程度低下”。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要给这句话加一个字 书,历史书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写,可以略,可以篡改。但历史本身并不是个小姑娘,比如人心中的历史,就很难被抹杀,很难被篡改,所以有时候反而更可信赖。 不论日本的教科书怎么写,南京大屠杀是历史存在。 不论清廷的记录怎么记,光绪帝是死于砒霜剧毒。 历史书的记载未必可信,人民心中往往有历史真相。 为什么要追随你(1) 在刘备南撤的途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 大批荆州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赶来追随刘备。 刘备带领军队向南撤退,沿途百姓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队伍。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越来越缓慢,到当阳(今湖北当阳)境内时,大约有十余万百姓加入队伍,离开家园,踏上漫漫的旅途,走向未知的远方。 类似的情景,在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大批人民渡江南迁时没有出现,在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后大批人民逃离北方时也没有出现。 这是人心向背的一大标志,是刘备深得人心的如山铁证。 这么多荆州人民,不是不希望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不是不在乎自己的田产房屋,不是不知道跟随刘备前途莫测,但他们还是毅然用自己的双腿做出了选择。 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曹操屠城的往事,也许他自己已经淡忘,但人民不会忘记。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却不全是因为曹操屠城。如果只是惧怕被杀,那么可以四散逃命,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追随刘备?而刘备恰恰是最危险的人物,曹操绝不会放过他。 这么多百姓选择追随刘备,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爱戴刘备,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刘备。 人们有从众心理,一批人追随刘备南撤,就会带动更多的人。所以,加入刘备队伍的人民越来越多。 现在有一些曹迷不顾荆州人民自愿追随刘备的史实,认为是刘备妖魔化曹操强迫人民南迁、拿百姓当人质作肉盾,根本就是扯淡,不值一辩。虽然跟随刘备的人民最终的结局十分悲惨,但事发之前,谁又能未卜先知料定这些人民会惨遭不幸? 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种,答案也有很多种,但能够得到的答案,只是亲身实践的那一种。在实践之前,所有的可能性都没有确切答案。历史同样如此。 历代研究历史的学者,很少对人民自愿跟随刘备这件事提出质疑。三国历史有着太多的疑团,许多事件的记载出入很大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件事却没有争议,因为这虽然难以令人相信,却是不折不扣的史实。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刘备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么多百姓的爱戴以及后世广泛地颂扬,与正统不正统没有多少关系,而在于他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一贯作风践行仁义,地地道道深得民心。 建立汉、唐、宋、明等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很多,却没有谁有过这样感人的事迹;建立像蜀汉一般规模割据政权的帝王更多,却没有谁赢得民间如此广泛的颂扬。 后世对刘备的颂扬,并不是开始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早在唐代至北宋时期,刘备及其他三国重要人物的民间形象已经基本成型。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就描述了小儿对三国故事的痴迷情形,说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北宋时,三国故事更加普及,成为茶馆酒肆说书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苏轼在笔记小说《东坡志林》中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人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评论 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国家会灭亡,朝代会兴替,唯有仁德、忠义一类如今天所谓的普世价值,永远存在于世人的心中! 而刘备,在许多人心中就是仁义的化身! 从襄阳至江陵,陆路约五百汉里,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步兵十多天可以到达江陵,骑兵四五天就能到达。 刘备的军队,绝大多数是步兵,再加上十多万荆州人民,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史书记载“日行十余里”。影响行军速度的主要是跟随刘备的人民,这些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除了带上金银细软等值钱的家当,还少不了粮食衣物,推着独轮车,甚至还有可能赶着耕牛缓慢前进。 队伍走了好多天,才到达当阳一带。照这样的蜗牛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江陵?如果半路上被曹操的追兵赶到,既无险可守,仓促之间又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有一位员工忍不住向刘备提出建议,应该放弃百姓,轻军前进,直达江陵,否则曹军一到,必败无疑。 刘备当然明白一旦曹军赶到败局无可挽回,但他更明白人心的重要。 十多万百姓背井离乡,随我前进,我就这样抛弃他们? 不,绝不! 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自从起兵以来二十四年,我败多胜少,事业却一点一点发展,理想却一步一步接近,能够得来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利,靠的是人心和道义。 正因为人心和道义,十多万百姓才一心追随我前进。如果在危急关头置百姓于不顾,今后将何以立足? 只要得到人心、立足道义,仗打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队伍打没了还可以从零再拉。 失去人心,背弃道义,才是彻底的失败,意味着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全部付之东流,更意味着自己一生坚持的信念原来一直是错的。 人,尤其是伟人,是靠信念活着的。失去信念,是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何况根据正常的行军速度,刘备认为曹军追上自己的可能性很小。 于是,面对部下的建议,刘备说出了一句感动历史的千古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危难之际见真情,这句话表明了刘备的真实心境,感动了当时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也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看到这句话的人。 一百多年后,晋人习凿齿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感动,并写下了著名的评论: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在习凿齿看来,刘备如此重情重义,信义昭著,在危急时刻依然坚持一贯的原则,根本不是靠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的行为比得了的,必然深得人心,日后终成大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的确,这样一个人不得民心,谁能得民心?这样一个人不成功,谁又能成功? 刘备,即将走出人生的低谷,大踏步走上成功之路。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接受一次极为残酷的考验。 因为他即将遭遇一支天下无双的军队。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支军队,那么就是 恐怖! 恐怖的虎豹骑(1) 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虎豹骑。 它是曹操手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三国志》惜墨如金,尤其不注重战争描写,其他兵种能在正文甚至裴松之的注文中出现一次,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可以称得上是精锐,比如陶谦的丹阳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高顺的陷阵营等。但虎豹骑仅在《三国志》正文中就出现了三次,可见是精锐中的精锐。 有关虎豹骑的史料记载非常缺少,《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的《魏书》记载:(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由此可见,虎豹骑的士兵称得上是百里挑一,其他军队中带领百人(一个连队)的头目,在虎豹骑中只能充当一名普通士兵。 悲哀吗?不,一点也不悲哀,相反是无上的光荣。因为你加入的是一支天下无双的常胜铁军! 虎豹骑不只是精锐王牌,还是曹操的亲兵。史料记载虎豹骑的统领将军前后有曹纯、曹休、曹真三人 都是曹操非常重视的曹氏将领。其中曹休“使领虎豹骑宿卫”,可见曹操将这支部队当做禁卫军,那是相当的信任。 比较有趣的是,曹纯去世后,选拔新任虎豹骑统领的时候,曹操说道:“曹纯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一时之间选不出第二个。我看还是由我本人亲自担任虎豹骑统领吧。”(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于是曹操亲自上马,兼任虎豹骑统领。可见曹操对虎豹骑是何等重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取代战车以后,就成为新兴的摩托化部队,可以说是今天的主战坦克。鉴于当时的战争,陆战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拥有一支精锐骑兵,是每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的梦想。后世的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正是依靠精锐骑兵。 组建骑兵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大批优良的战马,而战马在乱世中无比金贵。官渡之战前,战马正是曹操迫切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这也没办法,曹操起家的地盘是河南、山东一带,这个地方只能长庄稼,不长骏马。 借问骏马何处有?曹操惆怅望北方。 在河北经营多年的袁绍,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关系搞得很好,弄点马匹回来不算太难,他手中握有不少让曹操羡慕不已垂涎三尺的骑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将袁绍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而袁绍的一万多匹战马却是高高兴兴照单全收。 曹操正是利用这些马匹,组建起威震三国的虎豹骑。虎豹骑其实是由虎骑和豹骑两支精锐骑兵组成的,不过习惯上并称而已。 虎豹骑的数量不会太多,大约在五六千到一万之间。兵贵精而不贵多,善于用兵的曹操深谙此道。何况组建和维持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经费是非常高昂的,即使曹操想扩大数量,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否则也没必要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了)。 从虎豹骑横空出世的那天起,这支军队就与“百战百胜”几个字画上了等号。建安九年,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破斩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曹纯率领虎豹骑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后来,在渭水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仍然是虎豹骑;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虎豹骑同样在阵前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战役,都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硬战。 总而言之,虎豹骑的战斗力极其剽悍,是名副其实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曹操正是挥着这把利剑,方才纵横天下,统一北方,奠定曹魏霸业。 虎豹骑能够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威力,是与身上的一件小小的装备分不开的。 这件小小的装备虽然不起眼,却在骑兵发展史甚至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件装备就是 马镫。 关于马镫(双马镫)对骑兵的影响,及其发明的时间,是不是由中国人发明,这些问题说起来至少可以争论几天几夜。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知道,根据几何原理,三角形最具稳固性。骑马也是如此,骑马者只有借助马鞍(高桥马鞍)和马镫,臀部支撑于马鞍上,双脚支撑于马镫上,构成三个支撑点,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才能达到人马合一的效果,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轻易不会掉下来,在战斗中也更能保持身体的灵活性与挥动兵器的力量。 在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前,骑着近似于光身子的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大伙最好不要去尝试)。这是骑兵出现之前,中、西方为什么都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 但战车比起骑兵,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弱点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地形不平坦不行,有条小河小沟也不行。在战车时代,双方打仗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平原地形,然后才能开战。打着打着,不小心车轮子一损坏(一般是木质的),那就完蛋了,等着当俘虏吧 春秋时代N个国君就是这样当了俘虏,你说冤不冤?另外,使用战车也十分不经济,组装一辆战车一般需要四匹马,而车上只有三名甲士,一人负责远程攻击 射箭(称车左或甲首,是战车的指挥人员),一人负责近程保护 持长戈或长矛(称车右或参乘),还有一名非战斗人员 御者,也就是专门的司机。可见,花费四匹马以及大量的木材,才能拥有两名高速机动的战斗人员,比起一人一马的骑兵实在太浪费了。 战国中期,赵国武灵王赵雍,从北方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作战,并加以推行,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此后,中原各国纷纷效仿,骑兵逐渐兴盛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骑射”两个字。这表明当时的骑兵,绝对不是今天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骑上战马挥动大刀长枪往来冲突的精彩景象,而是骑马射箭(甚至下马射箭),只能算是轻骑兵。 当时骑兵的作用,在我国的一项传统游戏当中有一定的体现,这个游戏想必很多朋友都玩过,就是 象棋。小小的象棋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军事特征。下过象棋的朋友都知道,象棋中最牛的主战兵种还是车,而马只能叫做 “拐子马”,只能从侧翼发动进攻,不但对车作战没有优势,就是正面遇上步兵(兵和卒)也挡不住,完全不是重骑兵时代冲突敌阵、势不可当的场面。 这正是因为马鞍与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利用马的快捷优势,进行一些侦察、骚扰、包抄、偷袭和追击的任务,配合步兵军团进行战斗,骑兵单独对步兵作战并不占有优势。秦始皇兵马俑中,骑兵的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在远离主阵的侧翼,就是明证。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其他马具齐备,唯独缺少高桥马鞍与马镫。 据考古研究,在中国发现的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如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 我们知道,艺术品的产生必然滞后于实物的出现,再加上艺术品保存至今的概率差不多与中彩票一样小,因此可以断定,最晚在东汉后期,高桥马鞍就已经出现。 那么,马镫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这是一个令无数中、西方学者研究了很久,却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 在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双马镫,最早的是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三角形鎏金铜裹木质马镫,时间是公元四世纪初;另一件是南京象山东晋琅邪王氏(王导、王羲之一族)墓葬群七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装备双镫的陶马,时间是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或稍后。 这两件证明双马镫存在的文物,虽然地域一南一北相隔很远,年代却非常接近。这表明双马镫在公元四世纪初,在中国境内已经广泛使用,而且马镫的形态已经趋于成熟。 而欧洲出土的马镫,最早的是在公元6世纪匈牙利阿瓦尔人(蒙古高原的柔然人后代)的墓葬中,这比中国晚了两个多世纪。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马镫是由古代中国人(包括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发明的,是柔然人把马镫从中国带到了西方,马镫也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靴子”。 另外,根据史书上关于骑兵作战的一些记载,比如项羽使用骑兵冲突敌阵、 汉武帝时期骑兵作为主战兵种大规模投入进攻匈奴的战争等,许多人推测马鞍和马镫就是在中国汉代出现的。即使当时没有出现后世的金属双马镫,起码出现了类似的替代品 比如采用绳带、皮革或木板作为马镫。 这不只是人们的推测,西方一本《阿提拉的传奇 匈奴人入侵欧洲》的书籍记载,“上帝之鞭” 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骑兵,装备有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马镫。不过是在马鞍上系上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让脚有个可以踩踏的地方。 由此可见,早期的骑兵的确采用过绳带、皮革或者木板一类的材料作为马镫,而这些材料很容易腐烂,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至于金属,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东西,如果用来大量制作马镫,那实在是太奢侈了。 关于马镫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方,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古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重道德文章而轻实用技术,一向不重视类似的奇技淫巧。木牛、流马如果不是诸葛亮而是一般人发明的,想要在《三国志》中留下一笔,基本上就是白日做梦。 综合以上几点,就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公元四世纪初中国境内的马镫已经成熟且广泛使用,却没有此前的实物马镫保存下来以及没有书面记载了。 成熟的马镫在公元四世纪初出现于中国境内,那么马镫的雏形或替代品出现于什么年代?大致范围可以确定为两汉至魏晋时期,至于准确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考古实物的出现,只能证其有,不能证其无。公元四世纪初在中国境内出现马镫,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马镫,绝对不是说马镫在那个时期才发明。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马镫出现的时间只会提前不会推迟。 我有一个推测,曹操手下威猛无比、百战百胜的虎豹骑,正是装备了马镫(很可能就是木板、皮革和绳带制作的替代品),方才发挥出更加令人恐怖的战斗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不仅要靠战术和勇气,还要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 此时,距出土的成熟马镫出现的时间 公元四世纪初,还有一百年,出现马镫的雏形是完全有可能的。 追击刘备的五千虎豹骑,正是一支利用新技术装备了马镫的精锐骑兵! 危难之处显身手(1) 刘备遭遇虎豹骑的地点是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 从襄阳到当阳长坂,共三百余里,刘备的军民混合队伍走了十多天,曹操的虎豹骑只走了一日一夜(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什么叫急行军?什么叫快速反应部队?虎豹骑给出了最佳的诠释。 如果没有马鞍和马镫的帮助,日夜不停奔驰三百里,将士们累都可以累死,大腿和臀部会严重磨损。在这种情况下还想立刻发动猛烈进攻,那就有点不把虎豹骑的将士当人使了 他们当然不可能是超人,尤其不可能个个都是超人。 即使有个别人骑术高超身体强壮勉强可以做到,但五千虎豹骑不可能人人骑术都如此精湛。所以曹操的虎豹骑装备有马镫或类似马镫的配件,是非常有可能的。 追击刘备,又一次体现出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曹操在新野一带接到刘琮的投降 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下载入党申请书 下载入党申请书范文下载下载入党申请书民事再审申请书免费下载 后,准确判断出刘备将要南撤占据战略要地和军需物资囤积地江陵。 江陵如此重要,曹操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它落到刘备手中。他将运输部队留在后边,亲自率领大军迅速向襄阳开进。到达襄阳后,确认刘备已经向江陵撤退,他更是将收降纳叛的统战工作暂时放到一边,立即部署追击刘备。为求万无一失,针对刘备分军南下,他同样分军追击。 曹操毫无疑问是军事奇才,判断准确,决断英明,分得清轻重缓急,做决定当机立断。同时可以看出,曹操将刘备视为大敌,力求一举歼灭,不能任由刘备逃跑,过不了多久又死灰复燃。 这一次,曹操希望在南下之路上给刘备一个大大的惊喜,彻底终结刘备奇迹般的逃亡生涯。 实际上,曹操几乎就要做到了,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曹操亲自率领的五千虎豹骑经过一日一夜的急行军,军队已经十分疲劳。但最高领导曹操本人身先士卒与小兵们一同追击,领导不喊苦,小兵们只得咬紧牙关跟着前进。 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队伍的时候,虎豹骑的将士以及他们的战马都很疲惫,不过令他们欣慰的是,经过多日行军的刘备军队,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刘备军队在行军中难以保持队形,许多士兵都被分散开来帮助老百姓推车扛包,仓促遇敌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样一支既疲劳又无阵形的军队,在虎豹骑雷霆万钧之势的突击下,如摧枯拉朽,土崩瓦解。 面对此时此境,刘备别无选择,只能再一次抓紧时间跑路。 刘备逃命非常仓促,第四次不得已丢弃了老婆孩子,跟在身边的只有诸葛亮、徐庶等几十个人。 这是乱世的生存法则,老婆孩子远远比不上谋臣武将重要,妇孺老弱远远比不上青壮男子逃命方便。 虎豹骑有着阵斩敌军统帅的光荣传统,当然不会放任刘备从眼皮子底下溜走。他们纷纷纵马追赶,迫切想要砍下刘备的首级来博取封侯拜爵。 这是生与死的较量,追击的一方与逃命的一方没有对与错,只有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逃离。 虎豹骑眼看就要成功了,他们中间的某些人将会因此改变命运。 但一个人的出现,阻止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步伐。 这个人就是张飞。 张飞带着二十名骑兵,肩负着掩护刘备安全逃命的殿后重任。 恐怖的虎豹骑与落荒而逃的刘备之间,只隔着张飞与他的二十名骑兵。 概括一点说,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生与死之间,只隔着张飞匹马单枪。 通常情况下,虎豹骑的进攻不会犹豫,速度不容置疑,摧枯拉朽,挡我者死,逃命者同样是死。比如当年袁谭逃命时,喊着“兄弟你放我一马,我给你富贵”,但话音未落,虎豹骑的兄弟就挥剑砍下了他的脑袋 富贵我现在就可以自己取,需要你给吗?别人施舍的东西,永远不如自己伸手拿到的可靠。 这一次,虎豹骑的勇士却犹豫了。面对张飞率领的一小拨人,深深地犹豫了。 虎豹骑的勇士与张飞的小股骑兵,分别驻马一条河流的一座木桥的两边,相对无言。生死一线的战场出现难得的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打破这片寂静的是张飞。他怒目圆睁,横握长矛,像极了一座坚固的桥头堡,并自报家门:“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名人效应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虎豹骑的勇士除了军事技术过硬之外,也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张飞张益德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清楚这个名字意味着勇冠三军(刘晔语)和熊虎之将(周瑜评)。上去与张飞决死,结果往往只有一个 一决自己就死。当然,凭借人多势众,虎豹骑的勇士们最终是可以干掉张飞的,但这需要留下几具尸体作为代价 谁都不清楚自己会不会是不幸倒下的几个人之一。 保全生命和博取功名哪一个更重要?虎豹骑的勇士用自己的行为做出了选择 没有人敢冲上去与张飞试比高(皆无敢近者)。 当然,虎豹骑的勇士犹豫的时间只有片刻,等到战友越聚越多,尤其是顶头上司前来督战的时候,他们照样会纵马渡河,奋勇前进。 但两军阵前,一发千钧,战机转瞬即逝,四分之一炷香之后,刘备已经绝尘而去,虎豹骑将士望尘莫及。 张飞完成了艰巨的殿后任务,奠定了一代猛将的历史地位,如赵翼所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羽)、张(飞)”(《廿二史札记》)。 刘备就此逃出生天。 一起逃出的,还有日后的蜀汉皇帝刘禅。 此时的刘禅刚刚一岁,是个刚学会爬还不会走路的小屁孩,更不会骑马。 这样一个小屁孩能够成为有幸逃出的几十个人之一,绝对是个奇迹。 奇迹的创造者是赵云。 刘备仓皇逃过木桥时,原本跟在队伍中的赵云掉转马头,往乱军中拍马赶去。 刘备身边有人立即打小报告,说赵云同志背叛革命事业,向北投降曹操去了。 危机处理最能体现领导的水平。刘备卓越的识人才能,在这紧急关头又一次展示出来。 遭遇这样的大败,跟随的十余万百姓遭难,大批将士纷纷逃散,老婆孩子丢弃于乱军之中,任何一个领导都会生气、愤怒乃至抓狂。 但刘备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断定赵云绝对不会背叛。他在愤怒中拔出手戟(匕首)扔向打小报告的人(打小报告的教训啊,这位同志是不是当场牺牲,史书没有记载),语气肯定地说道:“子龙不弃我走也。”(《三国志》注引《云别传》) 赵云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往曹军中拍马跑去,不是投靠新老板,而是为了救出未来的老板 阿斗。 救出阿斗,体现出赵云的大局意识与前瞻性思维。 阿斗,是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也是刘备集团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唯一的儿子很重要,未来的接班人更重要。 揣着这样的认识,赵云返身纵马冲进乱军之中。 不错,虎豹骑不是一般的恐怖,此去救出阿斗的希望很渺茫,很有可能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但刘备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古有公孙杵臼,今有常山赵子龙! 舍生取义,何足惜哉! 忠义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 长坂坡前尸横遍野,血映残阳。活着的只有两种人,纵横冲突、所向披靡的虎豹骑,与四散逃命、哀号震天的刘备军民。在这样的乱军之中寻找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无异于大海捞针。 值得庆幸的是有寻找线索。乱军之中,几个妇人和婴儿能跑到哪里去?线索就是保护刘备家眷的将士,还有夫人和阿斗乘坐的马车。 史料的记载极其简略,我们已经无法还原赵云救出阿斗的具体细节。只知道这个结果 (赵)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赵云传》)。 能够在虎豹骑的铁蹄之下救出一个婴儿与一位夫人,除了赵云过人的胆略和卓越的武勇,必然离不开保护刘备家眷的将士们的奋死抵抗。 赵云赢得生前身后名,其他将士却淹没于历史的尘埃。 历史不应只为英雄记。 为了奴隶的母亲(1) 刘备见到赵云救出阿斗与甘夫人时的喜悦,还有对赵云的嘉奖和称赞,不需要多说(史书上没有刘备摔孩子的记载)。 需要讨论的还是一个老问题:跑路跑到何处才是尽头? 恐怖的虎豹骑就在身后穷追不舍,今天跑出了,不代表明天还能跑得出。要想彻底摆脱虎豹骑的追击,需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有人满世界追着自己要命的时候,以天地之大,跑是绝对跑不出一个安全的地方的(参见南宋两位末代小皇帝的悲惨遭遇)。光杆司令一个,则无处不危险;手下有一拨靠得住的枪杆子,则无处不安全。 所以刘备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关羽。只有会合关羽水军,才能保障他们一拨人的生命安全,也是东山再起的最后资本。 那么,关羽此时究竟在哪里? 答案在刘备心中。 不过在刘备会合关羽之前,有一个人选择了离开。 这个人便是徐庶。 徐庶加盟刘备集团比诸葛亮早一点,而且同样受到了重用。此时他选择离开,并不是因为他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而是因为他的母亲与刘备的一双女儿一样 被曹军俘虏,成了阶下囚。 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非常推崇孝道,忠孝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正是在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徐庶决定离开刘备,前往曹操军中,救出成为奴隶的母亲,日后为她养老送终。 徐庶以手指心,向刘备递交了口头辞职报告:“我本想凭借胸中所学,跟随主公共谋王霸雄图,开创千秋大业。可是如今我的母亲做了俘虏,我的心很乱,不能继续追随你了,希望你让我走吧。”(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刘备心中明白失去徐庶这样优秀的人才是一大损失,也明白自己手下的人才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对自己非常不利,但他将心比心,更明白母亲遇难时作为一个儿子的痛苦心情。因此,即使心中有着万千的不舍和诸多的不情愿,他还是没有强留徐庶。 元直,你去吧。 即使不能一生相随,过往的深情厚谊,逝去的峥嵘岁月,定当留于心间。此一去,今世就如生死相隔,再难相见,唯愿彼此珍重! 员工也是人,不是只能干活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刘备的做法,体现出一个仁义老板的广阔胸怀。 对此,东晋人徐众有一段评论,还举例在类似的情况下,刘备让徐庶离去,而曹操的大臣程昱却要求下属靳允不要在乎母、弟、妻、子的生命,将两种行为做了一番对比,认为“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靳允也应该先救亲人,不能为了工作不顾亲人的生命。“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徐)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靳)允”(《三国志》注引徐众《三国评》)。他明确指出程昱的做法不对,对刘备的行为则表达了赞同和景仰。 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是包子总会露馅的。刘备如此处处以仁义为怀,明显不是装出来的包子,而是表里如一里外皆白的一个馒头。 徐庶离开之后,刘备带领幸存的几十人,继续策马狂奔,抄近路前往汉津。 汉津,顾名思义是汉水渡口。但究竟是哪一个渡口,却是众说纷纭。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从当阳长坂“斜趋汉津”,可以看出这个渡口应该是离当阳长坂最近的一个,大约是今天湖北沙洋或者钟祥一带的汉水渡口。 当刘备死里逃生一路狂奔到达汉津的时候,无比惊喜地发现,汉水中行驶的船队正是关羽水军! 关羽水军在樊城、襄阳一带,与刘备陆军分别后,沿汉水南下。刘备陆军以蜗牛速度走了十多天才到达当阳长坂,关羽水军也走了足足十多天方才走到当阳东边的汉水一带。 这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关羽水军在汉水中走得如此缓慢? 汉水从襄阳附近到当阳东部,水道基本是南下,大约五六百里。这么一段路程,不要说水军依靠风力还有人力,就是扔一块木板顺流而下,十多天时间大概也漂出汉水进入长江了。 关羽水军的行军速度怎么就比不上一块木板呢? 答案只有一个 关羽水军其实根本就不想走。 至少还有你
本文档为【刘备不是传说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8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2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