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米兰·昆德拉系列】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

【米兰·昆德拉系列】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

举报
开通vip

【米兰·昆德拉系列】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 1 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主题建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 6期 刘 爽 摘要: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小说家。作为现代文化嬗变的见证者, 他以自己的小说实践对人以及人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追问与沉思。他的小说传达着存在主义哲学 的理念,却又特立独行地构建了昆德拉式的文学存在。对“存在”的追问,从本质上提升了昆德拉小说的 思想含量。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小说主题 存在意识 ...

【米兰·昆德拉系列】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
1 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建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 6期 刘 爽 摘要: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小说家。作为现代文化嬗变的见证者, 他以自己的小说实践对人以及人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追问与沉思。他的小说传达着存在主义哲学 的理念,却又特立独行地构建了昆德拉式的文学存在。对“存在”的追问,从本质上提升了昆德拉小说的 思想含量。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小说主题 存在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335X(2006)06-0070-05 一 文学与哲学的亲缘关系,历来是古今中外关注的命题。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与转向,这一命题已被赋 予了新的涵义。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克尔恺郭尔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在他的一系列小说和文论中,以艺术 的方式阐述了对人类存在境况的见解,强烈的思辨倾向,被巧妙地赋予一种极为奇特的艺术框架。哲学与 艺术的遇合,在昆德拉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趣。 读昆德拉的小说,读者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幻象,即不知道是哲学浸入了昆德拉的小说,还是昆德拉的 小说言说了哲学。正是对“存在”的这种追问,从本质上提升了昆德拉小说的思想含量。而“存在”维度 上的小说写作,也使昆德拉保持了与形式探索的思想距离:在“存在”之光的照耀下,形式已不仅仅是形 式,而且成为他探索意义的途径与工具。从这一层面来看,昆德拉小说实验中的复调、幽默、隐喻等诗学 形式,已然成为他思想实验中“存在”命题的有效载体。 何谓存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 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 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的本质的探求,构成了千百年来文学与哲学沉思的基本主题。从古希 腊人在德尔斐神庙铭刻上“认识你自己”,到中世纪自我演变成上帝法则的执行者,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 西方人强烈的自我认识之中也不乏蒙昧。经过文艺复兴,上帝从人们心目中隐身而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 思故我在”,将自我的理性意志作为人类存在的合法性前提。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 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其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种种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的分裂 与丧失。真理不再绝对,人性受到压抑,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他希望借助于“去蔽”而重新 发现“自我”的存在意义。 与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存在的本体论出发,而是从人类生存境况的现实出发,来看待 和思考“存在”这一命题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对存在的深思。在昆德拉看来, 人的生存(human living)似乎是比人的存在(human being)更重要、更迫切、也更现实的问题。人的 生存是在具体环境中的生活,人的处境又表现为复杂的生存活动。如果仅仅是纯粹的存在,人消融在无个 性中,也就无所谓主动性和自由性;而正是作为生存着的存在,才使人具有责任,因此生存较之存在更能 表达人的真实性。只有在生存中,人才可能与世界浑然一体,人的可能性与世界的可能性才能同时敞亮。 然而,个人的境遇与文化身份的游离,使昆德拉对现实世界抱持着一种悲观和怀疑的态度。在与克里 斯蒂安·萨尔蒙的一次对话中,他曾这样说过:“生活是一个陷阱,我们并没有要求出生就出生下来,被 禁闭在我们从未选择过的肉体里,并注定要死亡。⋯⋯在我们这个时代,围绕着我们的世界突然关闭。……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2 所有的灾祸都关系到整个世界,结果,我们越来越为外部条件、为无人能够幸免和使我们彼此越来越相像 的境况所决定。” 现代社会在他看来就是一个“终极悖谬阶段”,而“人的困境不是由于惧怕非存在,不是惧怕死亡, 而是惧怕生存”,因为生存意味着处在十字路口,意味着面临抉择,是如何采取行动、如何做人的问题。 面临抉择的人应当具有决断的能力与自由,于是生存问题就涉及到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涉及到人 们行动所追求的并且(或者)所遵守的东两一一价值。而昆德拉最关心的就是人类选择的命题。他在小说 中尖锐地表明,存在主体的抉择出现了危机:人已主宰不了自己的生活,而人生却偏偏是一次又一次“不 得不”的行动,一次又一次逃避不了的选择。人类生存的悲凉况味就这样被层层拨开——“人”在持续地 努力、不断接受挑战的生活历程中,遭遇的却是种种“生存”的荒谬与失却,最终是“存在”的消解或者 肉体的毁灭。因此,昆德拉试图在小说中描述和探讨人存在于斯的诸种可能,将世界揭示于可怕的无意义 之中。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昆德拉笔下的人物并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具有事件、性格、历史的连续性。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人物动机”。他认为作品中的人物不像生活 中的人,他们诞生于一个情境,一个句子,或一个隐喻,而这隐喻就包含着一种未被人发现或论及的人类 可能性。从考察存在这一意图出发,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进行编码,从而确立起小说写作的语词系列,人 物、场景、论述均围绕这一编码展开,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革新,更从根本上映现出昆德拉小说的存在旨 趣和探索精神。 昆德拉各部小说各有其存在编码,而这又共同指向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主题。玩笑与严肃、遗忘与记忆、 轻与重、媚俗与不朽等一系列哲学关键词,附着在一系列标记着温柔、激情、晕眩、软弱等艺术关键词的 人物形象身上得到具象的文学诠释。 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作品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者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在这部小说中, 昆德拉将自己擅长的打破故事连贯性、时空的游移不定、视角的跳动变换、熔不同文体于一炉的技巧发挥 到了极致,并且将音乐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在人物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上,书中的四个人物仿佛分别是四种乐器的 化身一一托马斯(医生,第一小提琴),特丽莎(女记者,第二小提琴),萨宾娜(女画家,中提琴), 弗兰茨(讲师,大提琴)——互相衬托,交互混响,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乐章,小说家也借此探讨了处于 不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及情境中知识分子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托马斯是一位外科大夫,10年前与妻子离婚,到处寻花问柳,却从不认真对待,因为他自认为天生不 能与女人朝夕相处;然而女招待特丽莎的到来打破了他的宁静,他不仅破例留下了特丽莎,还托情人萨宾 娜帮她找了一份在杂志社拍照的差事。托马斯很快陷入困境:“在情人们眼中,他对特丽莎的爱使他蒙受 恶名;而在特丽莎眼中,他与那些情人们的风流韵事使她蒙受耻辱。”托马斯就是从“沉重”这一境况中 产生出来的。对他来说,是独居还是与特丽莎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选择问题,而是关系到他对存 在可能性的意念。“我们都绝难接受这种观点:即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 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一向轻松的托马斯选择了“非如此不可” 的命运,而不是“别样也行”。特丽莎,就像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在他身边呼吸着;接纳她,与之结合, 似乎并不是他自己的决定,而是他无法抗拒的必然命运。 当“布拉格之春”到来,苏联坦克横亘在捷克的道路上时,托马斯和特丽莎被迫双双移居瑞士苏黎士。 托马斯积习不改.继续与萨宾娜缠绵;特丽莎难以忍受之下,重新返回捷克。这给托马斯带来了挑战。经 过考虑,他决定重回故士。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生命之重从此开始。特丽莎出于义愤,曾经 拍下一卷卷苏联士兵入侵的照片,刊登在西方的报纸上;然而,她的这些照片却成了秘密警察搜捕抵抗力 量的有效线索。 托马斯由于拒绝收回一篇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并且拒绝在一份许愿效忠当局的声明上签字,便失去 了从医的职业,做了一名窗户擦洗工。在被监视、平常无奇的生活中过了五年,托马斯和特丽莎决定搬到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3 乡下,托马斯当上了集体农庄的小卡车司机。几年后远在巴黎的萨宾娜从托马斯儿子的来信中得知,托马 斯和特丽莎开车去几座山外的邻镇一家廉价小旅店过夜,结果车子翻入山谷,二人双双身亡。 在托马斯身上,巴门尼德领地象征的“轻”意味着不受世俗法则的羁绊,可以摆脱现实境遇的束缚, 自由地吮吸生活中的养分来滋养他的灵魂和肉体;为此,他不知疲倦地一次又一次地反叛。而贝多芬式的 沉重则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所“不得不”进行的抉择与承担,经历过无数次向生命中“轻”的冲击,他最 终也不曾逃脱“非如此不可”的命运。 昆德拉借托马斯的口说道:“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 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这并非怨天尤人之词,而是揭示出人类的一种基本境况。人的个体生命与历史 过程一样,只能诞生一次;人们不能带着前生获致的经验开始新的生活:带着对青春的无知,人们告别童 年;带着对婚后的无知,人们结婚生子;即便是到了老年,人们也并不知道朝什么地方去——老人是他们 老年的天真儿童。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世界是一个缺乏经验的行星”。个体经历在历史时空中是极其有 限的,这一有限性使人类沦入选择的无奈:不论选择什么,其意义终将消解于可怕的“一次性”之中,没 有再尝试一回的机会。在这样的存在情境中,我们惊觉:必然与偶然的辩证逻辑是怎样被一种有限的时空 所宰制,从而陷入轻重对立的永恒两难之中。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因此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 它与善恶无关,却把个体人生揭示在其可怕的无意义之中。 同样的,《玩笑》中卢德维克在写那张充满调笑意味的明信片时,他在选择一种轻松;但极权政治却 将之导入一场沉重不堪的命运之旅:轻在瞬间转化成了重。而当卢德维克习惯于沉重,并想以沉重的方式 报复自己的仇敌时,却导致了一场并不沉重的闹剧:重又在无意中转化为轻。在一个到处是悖谬的时代, 连悲剧的权利也不复存在,历史在无情地嘲弄着人类。难怪卢德维克说:“我大步走在灰扑扑的卵石路上, 承受着我生命中横蒙的空虚之难以忍受的轻。” 《生活在别处》中的雅罗米尔,他努力向成人世界进军,不仅在梦中背叛专制的母亲,而且在现实中 义无反顾地告发了他情人的哥哥一一恶竟然来自于善。但追求严肃与沉重的最终,却使他同样陷入难以承 受的轻。因此,“雅罗米尔有时会做恶梦,他梦到他不得不举起一些几乎没有分量的东西……一只茶杯、 一把汤匙、一根羽毛——他做不了这个。东西越轻,他就越是变得虚弱,他在这轻之下沉沦。” 在《笑忘录》中,塔米娜希望找回亡夫遗物的沉重心情落空了,她陷入不可忍受的失重状态之中:“正 如极端的事物随时都可能转向其反面一样,这种绝对的轻已经变成一种令人恐惧的轻的负担。” 《不朽》中的阿汶奈利厄斯教授像是工业社会的浪漫骑士,因痛恨越来越多的汽车毁灭了城市往昔的 美丽,便在夜间实施了拎着大厨刀扎汽车轮胎的闹剧。他看似荒唐可笑的行动,却透着看透后的绝望和明 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他就像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在一个没有重要性、失去了笑声的世界里,只剩下 了游戏的可能,他只好把世界当作游戏的对象,在短暂的快感中自觉地走向被毁灭的沉重。 在这一系列人物当中我们发觉,当他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试图实现自身价值时,这种内在自觉的 重会被外部世界瞬间消解,转化为生命无法承受的轻,而那看似荒诞轻佻的表象,却又弥漫着人类生存苦 涩沉重的虚无。 三 而与上述此类人物相对而生的,是昆德拉小说中“媚俗”的“舞者”。 在他的小说中,个人与群体的冲突与矛盾,表现是相当集中的。我们既可以看到,人物在社会活动中 表现出媚俗的狂热,在追求不朽中透露着进入历史的渴望;也可以看到他们以无比严肃的态度、以高涨的 生活激情参与现实生活,满足自己实现社会价值的欲望。从昆德拉对这类人物的态度来看,他们越是义无 反顾地坚定于此,越是证明了昆德拉对他们的无情嘲讽。昆德拉认为,他们所追求的被社会认可、被大众 认可、让历史铭记,统统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盗世之举。这种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虚假空洞的,这种缺失 了“自我”的人生选择,便注定他们的所作所为、所实现的社会价值是浮于自我之上的“轻”。 昆德拉小说中的“媚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而是被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予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他认 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认可生存”的美学理想。媚俗的人,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4 并排拒来自这个范围内的一切。由此推而广之,一切人类个性的展示,一切具有怀疑精神与嘲讽态度的行 为,一切有悖“常理”的行为都将被媚俗者视为“另类”和“异端”。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情境之一,媚俗是无处不在、丰富多彩的。昆德拉说,由于意见不一,也就有各 种不同的媚俗;不同的媚俗有着不同的内在含义与批判向度:如果说美学媚俗意指迎合伤感类作品的低级 艺术情趣,那么政治媚俗则指对既定秩序与既定思想的主动或盲目追从,文化媚俗则指对多数的、流行的、 大众的价值观念的认同,人类学媚俗则指人类在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乐观盲从与拒 绝思考的态度。 “媚俗是存在与忘却之间的中途停歇站。”有了媚俗,生命在本真与非本真之间徘徊不定,人的“自 由存在”成了值得怀疑的东西,事物失去了它最初的一面,流向难以把握的虚空之中。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生存,总要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昆德拉根据人 们所希望承接的不同目光,把媚俗之人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人期望着无数双隐名的眼光,换句话说,是期待着公众的目光; 第二类人是需要被许多熟悉眼睛看着的人; 第三类人需善经常面对他们所爱的人的眼睛; 第四类人最少,他们是梦想家,生活在想象中某一双远方的眼睛之下。 期待他人目光的人不能免俗,而为了梦想中的眼睛而活的人则媚俗之至。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弗兰茨就属于第四类,也是昆德拉所批判的媚俗的典型代表。弗兰茨是 一个乐观主义的梦想家,2O岁时就确立了哲学教授生涯。但他并不满足于学者的窒息生活,他“感到他的 书本生活不真实,他渴望真实的生活,渴望与人们交往,肩并肩地步行,渴望与他们一起呼叫”,他相信 真正的生活永远在他方。因此,他充满激情,喜欢旅行,也爱同众人一起在大街上游行。“我们都需要有 人望着我们”,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声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弗兰茨活在他人的目光里,他急于 向情人、向公众、向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显示存在的意义,以期获得他人的赞许。他的这种价值认同不是 建立在对价值本身的追求上,而是产生于他者的目光中。当他在曼谷街头一场无谓而偶然的斗殴中死去时, 他的死不但没有产生悲剧性的意义,而且还让读者对媚俗产生了讽刺的笑意。当然悲剧并非全无:在弗兰 茨身上,读者看到了人的有限性,人的自我的失落与价值的扭曲。而这一切,正是人的媚俗可能性的一种 反映。 而萨宾娜是作为弗兰茨媚俗的批判者而产生的。在《误解小辞典》中,她与弗兰茨就一系列问题引发 的争议,其实表明了二者对于存在、对于媚俗的不同态度。在极权制度中长大的萨宾娜,对一切桎梏性的 事物充满了反抗精神。她在生活上告别了清教徒式的父亲,告别了丈夫和情人;在政治上离开了充满专制 的国家,同时也弃绝了众人趋之若骛的游行示威;在艺术上打破了沉闷的现实主义,向往现代主义;甚至 自己的性征,也成了违抗和背叛的对象。 萨宾娜怀疑一切、背叛一切,从不断的背叛中确立自我。对她来说,“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 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她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萨宾娜的背叛 却不为人们所理解:在别人眼中,她要么是同情的对象,要么是一个极端的异化者。萨宾娜并非是从道德 的、政治的角度反抗媚俗,而是从美学的角度反抗它。美本身就是一个叛逆的世界,与政治、道德无关。 所以,当画展组织者一厢情愿地将她视为极权主义的受害者时,萨宾娜再也忍不住了:“我的敌人是媚俗, 不是共产主义!” 在媚俗的大潮中反抗媚俗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代价不仅仅是受到媚俗者的强大敌视,还有自己内心 的冲突。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她所寻求的,只是这生存中不能承受之轻。 萨宾娜没有活在他人的目光中,而是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与弗兰茨相比,萨宾娜的命运虽然也并不更好, 但她却使人看到了生命自身的意义与存在的尊严。 政治媚俗是昆德拉批判的一个焦点,这恐怕与他所受的政治迫害有关。昆德拉}兑:“政治并不产生 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政治运动都以媚俗、以迷惑他人的愿望为基础。” 早在《玩笑》中,昆德拉就借泽曼尼克这一人物,指出了政治向公众谄媚的本质,泽曼尼克在不同的 政治情势下均能左右逢源,不正是基于他骨子里的媚俗精神吗?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5 媚俗是不分国籍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美国参议员对孩子的微笑,与布拉格广场检阅台上的 当权者面对游行公民的笑,同样都是媚俗的—— “媚俗是所有政客的美学理想,也是所有政客党派和政 治活动的美学理想”。 因此,昆德拉在《缓慢》中把政客们称之为“舞者”。小说中的两位政客——贝克和杜贝格,出于政 治争宠之需而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道德柔道”:一个与爱滋病患者共进午餐并亲吻之,另一个则热心 于为索马里儿童筹集灾米;一个要组织一场穿越巴黎的大游行,另一个则立即飞赴一个需要慰问的亚洲国 家……政客们的道德柔道实质上是一场媚俗比赛,目的都是为了进入人们瞩目的中心,以自己的言行影响 并带动他人,在人们的注视中享受荣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签名运动也是如此。托马斯拒绝签名,并非出于对于迫害的恐惧,或对 于政治的反感,而是出于对媚俗行为的厌恶。当这种媚俗出现在文化领域,则极易出现一种追求不朽的强 烈欲念,《不朽》中的歌德与贝蒂娜,就是这种文化媚俗的代表者。 历史告诉我们,1948年捷克在获得独立后,就在苏联的意识形态引导下,从事共产主义的革命。而 1968年苏联出兵侵占捷克,引起捷克人民强烈的反抗。生存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昆德拉在现实中 深深感到,“抒情的狂热”便是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媚俗。昆德拉坦言,那时候他唯一渴望的就是“一 个清醒的、看破世事的日光”,并且最终“在小说的艺术中”找到了它。 在《被背叛的遗嘱》中,他这样写道:“对于我,作为小说家,不仅是实践一种文学的形式;它是一 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排斥与任何政治、宗教、意识形态、道德和集体相认同的立场;一种有清醒觉悟 的不屈不挠的满腔愤怒的非认同化;它的构成不是作为逃避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挑战与反抗。” 《笑忘录》、《玩笑》等作品中,昆德拉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 1968年捷克遭遇入侵后,一个弱小民 族在强权统治下被“有组织的遗忘”的事实:数以百计的捷克作家被禁、145位历史学家被解职、捷克历 史遭遇重写、历史纪念碑被拆毁⋯⋯捷克民族的存在、捷克历史的真实性,成了一个刻意扭曲的问题。昆德 拉指出,遗忘,不仅是个体生活的现实宿命,而且是强权主义用来奴役他国人民的根本方式。不可否认, 极权世界的恐怖和在此之下人们的狂躁与激动,以及为此而幸福的可怕的陶醉,不但瓦解了昆德拉对信仰 和崇高的膜拜,而且增加了他对幸福的疏离与陌生。从具体的政治批判上升为更广泛的人性批判,探索人 性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便成为昆德拉小说叙事的深层意旨所在。 诸种可能性汇成了对处于陷阱中的人的存在本质的探索,存在主题的建构既独立、又联系,叙述与思 辨,迫问与消解,使昆德拉小说氤氲着一层浓浓的存在意蕴。 责任编辑:高 雪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本文档为【【米兰·昆德拉系列】对“存在”的追问与消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7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2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24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