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_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_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_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广东社会科学   2009年第 6期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李建建 马晓飞 [提  要 ] 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一种 启动力 , 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 的依赖 ,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不断增加对气 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开发清洁能源技术 , 优化产业结构 , 发展循环经济 , 重 构经济社...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_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广东社会科学   2009年第 6期   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 李建建 马晓飞 [提  要 ] 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一种 启动力 , 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 的依赖 ,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不断增加对气 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开发清洁能源技术 , 优化产业结构 , 发展循环经济 , 重 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充分考虑国情 , 在中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初 始启动阶段 , 把碳交易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 与此同时 , 把 发展碳交易对于中国参与世界金融系统重建的切入口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关键词 ] 低碳经济  碳交易  气候变化  金融 [中图分类号 ] F062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114X (2009) 06 - 0043 - 07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一致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 政府在 2009年 8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 , 明确提出 : 立足国情发展绿 色经济、低碳经济 , 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 , 并纳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规划 , 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 也标 志着低碳经济正式进入了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中。 一、发展低碳经济大势所趋 低碳经济的产生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行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从上 个世纪中后期开始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 气候变化 , 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 , 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 球气候变化。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 3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 》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 , 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1992年通过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UNFCCC, 简 称 《公约 》) , 标志着全世界 180多个国家 (缔约国 ) 一致同意把气候变暖作为威胁人类生存与 发展之首要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1997年 《公约 》缔约国通过的 《京都议定书 》 (简称 《议定 书 》) 则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议定书 》规定了 《公约 》附件一国家 (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 的量化减排指标 ; 即在 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 512%。2003年 , 英国政府发布了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 创建低碳 经济 》, 这一提议得到了联合国和欧盟的大力支持。2007年 12月 ,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 “巴厘岛路线图 ”, 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 , 确定了 2009 年 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 15次会议将成为 “后京都时代 ”谈判的最后关口 , 制 订出一项新协定。在此背景之下 ,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 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 多年来一直采取积极应对行动。早在 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 变化协调小组 ; 1998年签署并在 2002年批准了 《议定书 》; 2007年公布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其中包含了中期减排目标 : 即在 2010年前 , 减少 1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 , 这个指标 占 《议定书 》中所有附件一国家在 2012年前减排总量的五分之一 ; 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国家应对 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 旨在贯彻国家气候方案 ; 2008年发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 白皮书指出 :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 , 尤 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 , 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 引起全球气候 近 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 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 , 对人类社会的 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 2009年 8月 17日 , 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研究部署应对 气候变化有关工作 , 强调 “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培育以低碳排放为 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 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 化综合能力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 ,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 推动形成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009年 8月 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 过 “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 从立法的高度指出 “工业革命以来 , 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 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 , 但归根到 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 必须按照党的十 七大提出的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 和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 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的要求 ,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 ,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 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 积极应对气候变 化。” 二、低碳经济的各种形态、特点、本质及中国的特殊性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 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 暖 ; 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开发清洁能源技 4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术 , 优化产业结构 , 发展循环经济 , 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全球共识性的选择 , 将改变每一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的生产、 工作、消费和生活的方式。然而 ,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与发达国家有显著的不同。发达国家 早已走过了工业化阶段 , 正在朝着全面信息化的方向前进。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人口众 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 , 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且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 阶段 , 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这使得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 道路更为复杂 , 不能照搬西方提出的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 气候变化只是发展问题的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消除贫困、提高 社会福利等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 , 而中国在响应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之外 , 还有大量的 贫困人口有待解决 , 社会福利水平很低 , 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目标远未实现。这意味着中国政府 必须同时考虑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外的多个问题 , 这些问题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因此 , 在考虑 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时 , 无法简单仿效西方提出的彻底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 中国面临的局面要 复杂的多。 第二 , 历史排放是发展中国家无法让步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造成了大量的 温室气体排放 , 而当时中国等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不可 能以同样的方式承担减排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发达国家占有了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排放空间。即使同样发展低 碳经济 , 在一些机制和政策的设计上 , 中国需要更宽松的国际环境。当然 , 如果在哥本哈根会议 达成发展中国家仍然不承担具体的减排指标的协议 , 也并不意味发展中国家对遏制气候变化就没 有责任和义务。 第三 , 应对气候变化 , 中国经济由 “高碳 ”向 “低碳 ”转变的最大制约 , 是整体科技水平 落后 ,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 《公约 》规定 ,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 , 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 , 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 事实证明 , 中国前二十年 “以市场换技术 ”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 因此 , 必须两条腿走路 , 对外要积极争取资金和技术援助 , 对内要自主创新。具体讲 , 应该是在于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 , 生产领域内比如通过 ERP、流程再造等节能减排 ; 通过引入绿色技术 , 如碳转化、碳锁定、碳 捕捉等等实现节能减排。这些方式才是从根本上减少全球的二氧化碳总量。 有鉴于此 , 应该说 , 在后京都时代 , 拥有绿色技术尤其是自主创新的绿色技术是企业拥有话 语权和定价权的关键所在。应对气候变化要靠技术 ,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和支撑。 第四 , 当前 ,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低碳经济主要内容 , 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巨大。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 据计算 , 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 4112吨的 二氧化碳气体 , 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 30%和 70%。所以 , 我们提倡发展清洁能源 , 包括新能 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 , 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 第五 , 在我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 ,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充 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 远 , 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 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例如 , 地方 政府从 2007年以来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非常重视 , 很多省 (市、区 )、一些城市制定了应对气 候变化的行动计划。 5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碳交易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 , 但目前大部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 技术成本高昂 , 远远低于市场追逐的基本回报率。在技术商业化尚不成熟 , 而减排压力非常大的 情况下 , 一方面除了政府采用传统的财税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之外 , 另一方面采用市 场化的机制来引导私人资本投向低碳行业 , 正成为各国极为重视的手段 , 其中主要的方式为碳交 易。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简称 , 最初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 , 帮助发达国家 履约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 , 中国正在参与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 即为国际上最 重要的碳交易机制之一。 碳交易的运行机制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配额的交易 , 即在政府强制法规的约束下 , 规定各地区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限 , 将其按照配额分配给相关的企业或机构 , 并根据一 定的交易规则 , 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手段将环境绩效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 使得参与者以尽可能低的 成本达到规定的排放要求。一种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 即通过项目的合作 , 买方向卖方提供资金或 技术支持 , 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度 , CDM即是这种排放机制。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要在本国减 排花费的成本很高 , 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减排成本较低。因此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设备帮助 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企业减排 , 产生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帮助者 , 这些额度还可以在市 场上进一步交易。 碳交易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低碳经济必须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 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 , 如果 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 , 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市场从 资本的层面入手 , 通过划分环境容量 , 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 , 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 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 通起来 , 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 , 代表 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由于碳市场在整个低碳经济中的引导性地位以及碳金融的巨大潜力和战略意义 , 许多发达国 家开始筹备本国的碳交易系统。碳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优化升级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例 如 CDM涉及附件一国家 (发达国家 ) 与非附件一国家 (发展中国家 ) 之间 , 允许附件一国家的 投资者从其在非附件一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非附件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核证减排 量 (CER)。也就是说 , 附件一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非附件一国家减排温室气体 , 而减排量 在经过国际机构核证后 , 便可用于抵减发达国家承诺的约束性义务。CDM市场的发展极大的激 活了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长。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利用碳市场的金融引导作用 , 促进 地区经济的升级和优化。例如 , 美国加州政府正在建立州内碳排放交易系统 , 促进新能源的开发 和利用 , 提高企业能效水平 , 进一步提升加州的经济竞争力。而美国政府也在步加州的后尘 , 筹 划全国性的碳交易系统。 四、中国发展碳交易的战略意义 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 由此所衍生出来的温室气体减排也是个全球性问题。这决定了 6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应对气候变化所创造出的碳交易市场具备成为全球性交易市场的基本条件。 温室气体减排具备如下的特点 : 第一 , 温室气体减排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碳减排量的价值与减排行业、技术、时间等要素 关系紧密。由于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行业减排的成本和成效显著不同 , 这种内涵的多样性为其创 造更多的碳衍生商品建立了基础。 第二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差别巨大 , 使得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成为必需。 碳减排商品的需求和供应分布不均衡。由于不均衡的供需关系 , 碳减排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成为必须。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清洁发展机制、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 而京都议定书之外 , 美国在 《2009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中 , 明确提出打算建立全北美排放量交易制度。 第三 , 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气候变化谈判经过 20多年的发展 , 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础和模式。尽管现在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 但建立全球性 切实可行的气候变化应对体系和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种背景之下 , 中国是否发展碳交易已不仅仅是个国际谈判的政治问题 , 从长期来看更是 一个争夺未来新兴碳金融市场话语权的战略问题。碳交易本身是个金融运作 , 它是对排放权额度 的一个转化 , 排放权是一个产权交易 , 它本质上属于虚拟符号交易 , 其意义在于引领实体交易 , 是实体经济的方向标。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 属于非附件一国家 , 没有被 《议定书 》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 , 但中国 却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活动。目前 , 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方面已领 先全球。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 84%。 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 , 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 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于是 , 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 , 通过他们 的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不仅如此 , 他们还正在全力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他们所建立的碳金融市场中 , 进而赚取中国资本的利 润。这就像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众多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 发达国家再出售给中国高端产品 , 赚取 “剪刀差 ”利润 , 有所不同是的是这里 “剪刀差 ”之 “差额 ”是巨大的 ! 目前 , 中国有些机构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 , 开始探索构建国内的碳交易机构。2008年北京 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便是迈出的一小步。但由于 CDM市场的特点 , 一级市场的场内交易难以开展 , 这些交易所还只能从事信息发布的简单功能。 而中国的金融机构大多对低碳经济仅有片面了解 , 对碳交易更是缺乏认知。这种局面 , 使得碳金 融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必须在未来的低碳经济战略中意识到建立碳市场的重要性。目前 CDM机制下 , 主要的 第三方认证机构 (DOE) 都是欧洲的 , CDM之外的规则 VCS, 黄金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制订。 英国最近推出了供应链管理 , 意在将低碳经济向更广泛的行业渗透。巴克莱银行推出了碳指数 , 以芝加哥和伦敦气候交易所的报价各占 50%比重 , 来描绘全球碳金融市场的波动。发达国家在 悄无声息的谋划着游戏规则。 在未来的全球碳市场中 , 中国同样面临着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由于没 有碳市场上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 中国的 CER的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的买家人为压低 ; 由于没有 自己的交易体系 , 所以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 ; 而没有相应的碳市场的规则、制度 , 自然无 7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法建立自己的碳市场。另一方面 , 我国国内只能靠行政限价来对抗国外买家的压价。这一点已经 受到了来自国内外许多人士的批评。 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到碳交易的重要意义。CDM并不能成为引导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工 具。只有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 设计合理的碳交易金融机制 , 才能引导低碳经济从政府扶持 走向自我驱动。 五、中国发展碳交易的技术路线 建立碳交易市场必须认清现代金融体系的弊端 , 如果单纯发展碳交易不仅不能够刺激和引领 实体经济的发展 , 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概念 , 或称为一种新的经济产权、技 术产权 , 必须建立在对实体经济的准确把握上 , 而不能用就金融谈金融的老思路看待碳交易。利 用碳交易市场机制 , 借助绿色利益驱动 , 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目前 ,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真正开始 , 首先需要认清两点 : 第一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引领经济主要是由金融资本实现的 , 碳金融是一种新兴金融 , 要 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现代金融体系重构问题 , 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全世界碳交易市场正在构 建之中 , 虽然有很多但都是零星布局 , 如果我们积极主动 , 才有可能在认识弊端的同时提出建设 性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 从而掌握话语权。 第二 ,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之上的。通过区域性信息平台的建设 , 对企业、行 业、地区的排放信息有清晰的把握 ,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节能减排方案。碳 交易是这种节能减排方案的最高形态。这意味着碳金融实际上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桥 梁 , 如果两者的连接失去有效性 , 那么就会重蹈覆辙。 当前摆在中国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在于 : 无论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如何 ,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二 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国 ; 在现有的框架下 , 地方政府和大多数中小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 自己的高额利润的行为总是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这是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 决定了中国的碳交易机 制在设计时应当着重于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知 , 我们提出如下的中国碳交易技术路线 : (1) 要充分认识碳市场在引领节能减排技术和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那种不可替代 的作用。 (2) 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战略意义 , 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 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因为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之上 , 同时碳市 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3) 利用 CDM机制的经验 , 提高各省市对碳交易的认知和碳资产的管理能力。不仅要发挥 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CDM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中的作用 , 而 且要鼓励全国各个地区 ,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市场 ; 因为没 有众多的区域市场 , 就不可能有未来统一的国内市场。 (4) 要认识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 因为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 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 场 , 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 经济的市场 ; 因此 , 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 , 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 8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积极构建作为碳市场之雏形的碳交易试验平台 ; 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权交易 ———主要 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试点交易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基础上 , 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 交易 , 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 ; 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易平台的技术基础上 , 加快与 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合作。总之 , 通过积极开展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构建 , 使中国未来 的碳市场具有区域碳市场形态 , 并将其链接起来 , 进而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 六、结论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 也成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 , 摆脱经济危机 影响的重要手段。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 , 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技 术水平等多种因素。 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 , 借助绿色利益驱动 , 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碳交易应当 充分考虑国情 , 着重于解决现有的政策法规无法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必须建立在对实体经济充 分认知的基础之上 , 构建中国的碳交易制度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低碳信息平台。 总之 ,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谋求未来经济地位 , 争夺金融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把握好历 史性的机遇 , 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 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基础 , 需要各行各业的共 同努力。 参考文献 : [ 1 ] 杨志、郭兆晖 : 《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发展与中国 的对策 》, 北京 : 《中国经济报告 》, 2009年第 7期。 [ 2 ] 庄贵阳 : 《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 发展之路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 2007年。 [ 3 ] 吕学都、刘德顺 : 《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 》, 北 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4 ]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9. Karan Capoor, Philippe Ambrosi. World Bank. Media Work2 shop. V ienna, 20091 作者简介 : 李建建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  350007  马晓飞 , 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师。北京  100876 [责任编辑  潘  莉 ] 9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_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444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16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