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_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_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

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_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_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

举报
开通vip

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_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_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 求索 2 008 / 3 112   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 :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 ———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 谭 俐 莎 摘  要 : 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 要范畴 ,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 生态伦理思想 :其“普遍联系、生生不息 ”的生态整体观 , “法自然、为无为 ”的天人关系论 ,“物无贵贱、万物齐一 ” 的生态平等观 ,以极具前瞻性的鲜明生态学取向 ,成为建 设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 全球问题的今天 ,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

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_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_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
求索 2 008 / 3 112   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 :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 ———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 谭 俐 莎 摘  要 : 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 要范畴 ,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 生态伦理思想 :其“普遍联系、生生不息 ”的生态整体观 , “法自然、为无为 ”的天人关系论 ,“物无贵贱、万物齐一 ” 的生态平等观 ,以极具前瞻性的鲜明生态学取向 ,成为建 设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 全球问题的今天 ,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 , 对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道家 ;自然 ;生态 ;天人关系 ;平等 中图分类号 : B2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490X (2008) 3 - 112 - 03 作  者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四川 ,成都 , 610064 道家自然观中丰富的生态内蕴 ,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审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资源 ,在面临严峻生态挑战 的今天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以 道家文化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自然哲学作为分析的主要对 象 ,将道家自然观念置于生态批评的视野中 ,从生态整体观的 角度来探析道家自然观的深层内蕴 ,以期在更为广泛的维度 上实现道家哲学思想的普世意义 ,让古老的道家文化在生态 文明建设道路上发挥出更大的现实价值。 一  对道家哲学中的“自然 ”内涵考源 审视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从目前可考的文字资料 来看 ,正是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首次对“自然 ”一词作出了文 字表述。因而 ,我们在道家文化的范畴中对“自然 ”一词进行 考源 ,几乎就是对中国语言中“自然 ”概念的一次考源 ,这一过 程对于研究道家自然观、探究其生态内蕴具有不言而喻的重 要意义。 “自然 ”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文字记载中首见于《老子 》, 书中共出现 5次 ,几乎每次都是作为一段论述中的核心概念 而出现的。事实上 ,不唯《老子 》,在道家思想的总体范畴中 , “自然 ”始终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存在并贯穿其间 ,在《庄子 》中 共出现 4次 ,王弼《老子注 》中出现 27次 ,而在郭象的《庄子 注 》中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它在其中所承载的意义 和内涵 ,并非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表示“自然事物的集合 体 ”的“自然 ”之意 ,而近似于西方语言中“自然 ” (英语 na2 ture,德语 natur,法语 nature)一词的拉丁文词源 nasci,表达的 是“本性 ”、“本源”、“自然而然 ”的意义。①这个意义一直承袭 到近代中国 ,直到西风东渐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 ,“自然 ”开 始被视为一个与“人 ”相对的、被审视、被观察、被改造的客体 对象 ,才被赋予了“自然事物的集合体 ”的意义。 为了更深入和严谨地对“自然”一词在道家文化中的内涵 进行界定 ,我们将《老子 》一书中提到“自然 ”的 5处文字加以 梳理 ,谨录于此 :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 》第十七章 )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 天 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 ! (《老子 》第二十三章 )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第二十五章 ) 道生之 ,德蓄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 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 》第五十一章 )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 》第六十四章 ) 以上文字一一观之 ,显然 ,老子的“自然 ”二字 ,表述的含 义从来就不是那种机械意义上的、仅仅作为人类的对象和客 体而存在的“自然界 ”,而是“天然 ”、“本然 ”、“无为 ”之意 ,是 一种自然而然、自在生发的状态。“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 然 ”,便是由“自然而然 ”状态而发生的“自然而然 ”、无为而为 的过程 ,蕴含着“自然而然”、“本来如此”、“本性使然 ”、“自在 生发”的深层含义 ,即便“功成事遂 ”,也只是“自然 ”之结果 , 并非功利之心使然。“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一 句 ,则清楚地道出了“自然 ”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哲学系统中无 可替代的重要性 ———“自然、道也 ”, ②既然作为老庄哲学根本 范畴的“道 ”亦须“法自然 ”,那么老子的“道 ”实可谓之“自然 之道”,“‘自然 ’是‘道 ’的主体 ,也是‘道 ’的本性 ”, ③老子 “道”的哲学观 ,也就是以“自然 ”为中心的哲学观。其后的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更进一步表达了“自 然 ”在道家文化的重要地位 :“道 ”与“德 ”的尊贵并不是由谁 赐予的高贵地位 ,而从来就是顺其自然的。 “自然 ”二字 ,也是庄子精神的内核。 《庄子 》一书中涉及到“自然”之处有 4处 :游心于淡 ,合气 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焉。 (《庄子 ·应帝王 》) ;夫至乐者 ,先应之以人事 ,顺之以天理 ,行之以五德 ,应之以 自然。 (《庄子 ·天运 》) ;莫之为而常自然。 (《庄子 ·缮性 》) ;无为而才自然矣。 (《庄子 ·田子方 》)这里的“自然 ”,显然也 113   是“天然率真 ”、“自然而然 ”、“淡然朴素 ”、“淡泊无为 ”之意 , 它反映了庄子对宇宙运行状态和规律的认识 ,也蕴涵着庄子 对完美人格和理想生活的一种憧憬。庄子的“自然 ”之意 ,包 含三层意思 :其一是天然率真 ;其二是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 ; 其三是“淡然无极 ”的素朴之美。④ 老庄典籍中对“自然 ”的相关论述 ,是后世道家哲学自然 观的基础 ,历代以来 ,道家文化对“自然 ”内涵的阐发在老庄思 想的基础上 ,基本围绕着两个层面而展开 :一是内在本性。这 是“自然 ”最基本最重要的涵义。道家把“自然 ”规定为万物的 本质、本性 ,是说万物的本性是不假人为 ,自然而然 ,本来如此 的。也就是说“自然 ”是万物内在的真实的存在 ,是万物和人 的本性的存在。二是精神境界。老子从自然之道开发出社会 和个人的理想境界 ,他以自然无为状态为理想的状态 ,庄子更 以人处于自然状态为理想人格。⑤“自然 ”概念的这两层内涵 , 作为“自然 ”一词的原初意义 ,强调了“自然 ”所具有的“本 性”、“本然”的内涵 ,将天地自然的运行与个人的修行、社会的 发展结合起来 ,一并化入以“自然 ”为要的“道 ”的规律之中。 正是带着这种对宇宙与自然的尊重、敬畏与憧憬 ,道家建立了 具有鲜明生态学取向和浓厚生态意识的自然观。 二  “万物不相离 ”、生生不息的生态整体联系观 整体联系观是道家自然观一个极其重要的内涵。从《老 子》始 ,道家始终承袭这种天下万物互相联系、互为牵制的有 机整体观 ,并将其作为道家自然哲学的哲学基础。 《老子 》第二十五章说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 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道、天、地、人作为“域中四大 ”,也就是 整个世界中的 4个基本要素 ,构成了世界的整体 ,四者本身就 存在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 4个要素中 ,“道 ”是世界 万物的来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 》第 四十二章 ) ;“道 ”“衣养万物 ,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 》第三十四 章 )。可见 ,在道家的范畴中 ,被称为“天下母 ”、“天地根 ”的 “道 ”是作为万物本源而存在的 ,它生养万物 ,运化万物 ,是万 物发展 ,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那么 ,作为“道 ”的创生物 ,世 间万物都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 ,同时都以“道 ”作为自身发展 的动力 ,以“道 ”的法则 (法自然 )作为自身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如此一来 , 整个世界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势必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宗 祖、具有共同推动力 ,相互牵制、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立了 这个有机联系的总纲领之后 ,道家将世间万事万物的法则都 放入整体联系观中进行理解和观照 ,始终在这一前提下来对 事物进行具体的解释。 在道家看来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而会因为与其他事 物的关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的。 正所谓“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老子 》第三十九章 ) ,高低 贵贱都不是单独和绝对的概念 ,而是以其对立面为参照物形 成 ,万事万物彼此相通 ,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这就是 道家所主张的“天地万物不相离也 ”(《列子 ·天瑞 》)。 由此看来 ,道家思想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实体论 ,而是一种 关系论 :世界是作为一个彼此密切联系的整体而存在的 ,不存 在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独立实体 (如西方古希腊哲学中的“水是 万物始基 ”)是万物的创造者。作为事物本源的道 ,本身内在 于每个事物的自身 ,内在于整个自然界 ,而不是抽离于自然孤 立存在的 ,道并不是万物的主宰者 ,而是与“自然 ”同在“法自 然 ”而行 ,所谓“自然、道也 ”;自然作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也 是“道 ”的基本法则 ,同样内在于宇宙的生成变化之中。 道家思想也不是一种构成论 ,而是一种生成论 :道在一种 运动不息的状态中生成了万物 ,它的“周行而不殆 ”,“运量万 物而不匮 ”(《老子 》第二十五章 ) ,使得世界上的事物始终处于 一种相对变化的状态 ,正如《庄子 ·秋水 》所说的那样 ,“道无 终始 ,物有死生 ”。这种运动变化的状态使得世间万物生生不 息 ,整个宇宙是一种生成演化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机械的构成 和存在。 道家思想中万物互涵、彼此相联的整体和合观 ,与当代整 体主义生态理论的整体联系观具有某种内在的同构性。这种 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变化不息的整体有机论 ,作为道家自然观 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国传统自然观有着深入和连续的影响 , 也以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 不无意义的重要作用。 三  “法自然”、“为无为 ”的天人关系论 天人关系亦是道家自然观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国传统 哲学中 ,天人关系往往是形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 ,它包 括对两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是人在自然中地位的确立 ,也就决 定了该种哲学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其次是人与物之间 如何发生联系和作用 ,这是对天人关系所遵循方法原则的具 体化。 要理解道家对人在自然中地位的确立 ,离不开道家整体 联系的自然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 ,依照道家“道、天、 地、人 ”四大的自然观 ,人从出现的那一刻 ,就与自然界万物一 样 ,他并不超越于世间其他事物 ,是整个世界有机体的一个构 成部分。那么 ,在这种统一性的前提下 ,人与自然必定是一种 和谐统一的关系。再从另一个角度说 ,“人法地、地法天 ”,人 生活在天地间 ,又取法于天地 ,显然 ,天人是具有共同属性和 统一性的 ,甚至人应该向“天 ”学习 ,效法于天道 ,取法于自然 , 而不是自以为是 ,凌驾于自然之上。同时 ,道家强调“生之畜 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老子 》第十一 章 ) ,人不可以主宰自然界 ,自然界本身也没有什么主宰 ,天道 生养万物而不主宰万物 ,只是让万物自我生长 ,在自我生长的 过程中达到和谐。唯有以这种和谐统一为原则来对待世间万 物 ,“不自见 ,故明 ;不自足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 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 ) ,才能达到天人关系的真正融合。 在人与物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和作用的问题上 ,道家采取 了“无为 ”的态度 :人要遵循自然法则 ,善待世间万物 ,顺应其 自然本性 ,不以己意强求他物。著名学者李约瑟是这样解释 “无为 ”的 ,“‘无为 ’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 ’,亦即 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 ⋯⋯”, ⑥这正是道家之“无为 ”的 核心内涵。“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 化 ”。道家认为 ,自然无为是天道的一个特质 ,自然本身就具 有自己的自然之道 ,能够自我化生 ,自我修复 ,人只要做到无 为 ,则“万物将自化”(《老子 》第三十七章 )。因而圣人“以辅万 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老子 》第八十 一章 ) ,也就是说 ,对待世间万物的最好方法 ,就是顺应事物本 身的自然之道 ,顺其本性而辅之 ,这就是圣人处理人与物的关 系的基本方式。因此 ,对道家而言 ,在人和物的关系上 ,最好 的方法就是充分尊重自然万物本身的自主性 ,顺性辅之 ,无为 114   而治。 从这两个层面上来看 ,道家在天人关系上主张的是天地 人物都有共同的法则 ,这个法则就是自然之道 ,而要“法自 然 ”,就要无所为 ,遵循事物法则行事 ,使万物各得其所。换句 话说 ,天人合一是道家在处理天人关系上追求的最终目标 ,达 到这种境界 ,其途径就是“法自然 ”、“为无为 ”———尊重自然的 客观规律 ,达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  “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观 道家自然观中 ,还蕴含着难能可贵的万物平等观念 ,这与 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生态平等主义原则不谋而合 ,二者内在 的相通性和联系性十分值得关注和探讨。 道家的生态平等观与道家的整体联系观也是紧密相连 的。以道家的整体联系观而视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一个 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互相联 系 ,互为依存 ,因而都是平等的 ,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这就从 根本上决定了道家的自然观内蕴着生态平等的观念。 天道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 ,也就无偏 无私。因而《老子 》说道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自均。 天地降下的甘露 ,使人和万物都公平地受到了惠泽 ,在自然的 世界里 ,没有什么事物是超越于其他万物而享有优先权的。 天道的法则就是公平无私的 ,所以说“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 足 ”。在庄子的自然哲学中 ,这种生态平等观进一步得到了更 加明确和系统地表述。他明确提出了“万物齐一 ”的平等思 想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 ”(《庄子 ·秋 水 》) ,在“道 ”的高度来看包括人类的世间万物 ,则万物都是平 等的 ,并无贵贱之分 ,而我们平日所区分的贵贱本身都是相对 而言的 ,那是“以物观之 ”的结果 ,所以说“以道观之 ”,则“万 物一齐 ,孰短孰长 ?”(《庄子 ·秋水 》)。 道家这种生态平等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 先 ,从事物的本性来讲 ,万物都是道的衍生物 ,而道也就在万 物之中 ,因此天地万物都蕴含着道性 ,从禀道而生、内蕴道性 的根源上讲 ,它们都是相通的、平等的。对此 ,庄子也曾作过 十分形象的论述。《庄子 》的《知北游 》中 ,“道恶乎在 ”的故事 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阐释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 ,恶乎 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而后可 ”。庄子曰 : “在蝼蚁 ”。曰 :“何其愈下邪 ?”曰 :“在梯稗 ”。曰 :“何其下 邪 ?”曰 :“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 :“在屎溺 ”。 (《庄子 ·知北游 》)在此 ,庄子用平常人心目中越来越卑下的事物来 说明道的存在 ,可见 ,道在万物中存在 ,万物以其道而成万物 , 同时在自身演化的过程中实现道的整体价值 ,因此 ,万物都有 其存在之“内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 ,万物都是平等的、齐 一的。其次 ,从事物的价值上看 ,所谓价值都是相对的 ,从什 么角度出发看待事物是其中的关键。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 价值 ,而彼此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所以庄子说“民食刍豢 ,麋鹿食荐 ,蝍蛆甘带 ,鸱鸦嗜鼠 ,四者 孰知正味 ,猿猵狙以为雌 ,麋与鹿交 ,鳅与鱼游 ,毛嫱、西施 ,人 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 天下之正色哉 ?”在此 ,世人眼中的琳琅美食对动物却可能毫 无价值 ,反之 ,对人毫无价值甚至避之不及的腐鼠等物对动物 却是甘之如饴的美食。可见 ,判断事物的价值不能怀着“成 心”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 ,在整个世界中 ,所有事物都具 有平等的自身价值。就连表面上无用的东西 ,也同样具有自 己的存在价值 ,所谓“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不知无用之用也 ” (《庄子 ·人间世 》)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即使是常 人眼中的无用之物 ,同样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所 以 ,不能从对自己是否有利或者有用的角度出发来对事物进 行评价 ,不能用自身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作为自然界的评判价值标 准。“根据‘物无贵贱 ’价值观 ,道家对儒家的‘人贵物贱 ’提 出批评 ,并且肯定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如人一样 ,都有依照自己 的本性生存的权利 ,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和践踏生物的这种生 存权利 ”。⑦这种对功利之心的批判在本质上显然与将自然视 为人类工具的自然工具论是相对立的 ,它尊重自然万物、批判 功利标准的哲学思想正是今人应该借鉴和反省的地方。 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所蕴含的丰富生态智 慧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关注生态 问题的今天 ,在我们对人类文明走过的千年之路进行自我反 思之际 ,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深层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 对于更加合理地发展科学、完善理性 ,对于建设生态文明 ,走 绿色发展之路 ,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道家自然哲学对自 然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对存在的思考理应得到更广泛的关 注和更深层的发掘 ,借古鉴今 ,化古为新 ,让古老的道家文化 发挥出积极的现代价值。 注 : ①据詹姆斯 ·奥康纳 (参见其《自然的理由》一书 )、雷蒙 ·威 廉斯 (参见其《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一书 )、柯林武德 (参 见其《自然的观念 》一书 )等诸多西方学者考证 ,“自然 ”(英语 na2 ture,德语 natur,法语 na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nasci”,而“nasci” 这个单词的本意 ,是“出生 ”、“本源 ”的意思。 ②饶宗颐 :《老子想尔注校笺 》,香港大学出版社 , 1956年版 , 第 32页。 ③张俊 :《道法自然与绿色黑色 》,《求索 》, 2006 年 1期 ,第 156页。 ④参见曹顺庆 :《中外比较文论史 ·上古时期 》,山东教育出 版社 , 1998年版 ,第 667 - 689页。 ⑤参见方立天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 (上下 )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杜 , 2005年版 ,第 564页。 ⑥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二卷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76页。 ⑦刘清 :《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求索 》, 2006年 1期 ,第 156页。 (责任编辑 :章克团 )
本文档为【自然之道与存在之思_生态视野中的道家自然观_以老庄自然哲学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4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15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