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举报
开通vip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吴 勇 下坂地墓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乡辛迪村和下班迪村境内 , 西南 距县城约 40 公里。 2001 年 , 为了配合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之一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 自治 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喀什地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派人对分布在塔什库尔干河南北两 岸水库淹没区内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墓地 13 处。① 除 B Ⅳ号墓地 (原名阿发司流沟 墓地) 为 1989 年全疆文物普查时发现之外 , ② 其余均为此次调查时的新...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吴 勇 下坂地墓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乡辛迪村和下班迪村境内 , 西南 距县城约 40 公里。 2001 年 , 为了配合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之一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 自治 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喀什地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派人对分布在塔什库尔干河南北两 岸水库淹没区内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墓地 13 处。① 除 B Ⅳ号墓地 (原名阿发司流沟 墓地) 为 1989 年全疆文物普查时发现之外 , ② 其余均为此次调查时的新发现。墓地地处塔什库尔 干河下游南北两岸一、二级台地上 , 其中北岸 6 处 , 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 A Ⅰ- A Ⅵ, 南岸 7 处 , 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 B Ⅰ- B Ⅶ。2003~2004 年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 13 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 掘 , 共发掘墓葬 181 座 , 发掘面积 2095 平方米。出土陶、木、铜、银、石、琉璃及铁器等文物 170 余件 (组) 。另外 , 在 A Ⅰ号墓地东约 2 公里处发现一座被破坏的墓葬 ; 在 A Ⅱ号墓地南部发 现驿站遗址 1 处 , 房址 2 座 ; 在 A Ⅴ号墓地北发现驿站遗址 1 处。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淹没 区内共有 14 个地点发现有墓葬 , 其中有 4 处 (A Ⅳ、A Ⅵ、B Ⅱ、B Ⅲ) 墓地未见任何文化现象 , 其余 10 处墓地大致属于两个时期、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 早期墓葬 属于这一时期的有A Ⅰ、A Ⅱ、A Ⅲ、A Ⅴ号墓地及AI号墓地东新发现的墓。其中A Ⅱ号墓地 最具代表性 : 墓葬分布较密集 , 墓葬形制比较统一 , 葬俗、葬式丰富多样 , 出土器物特征显著 , 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 应是代表了下坂地墓地的主体文化 (A ⅡM013 除外) 。 大部分墓葬地表有封堆标志 , 按形制可分为石堆、石围、石围石堆和石棺等四种。石堆多较 矮小 , 不规整 , 有的仅仅是在地面上凌乱放置少许石块 , 最大一座石堆直径 10、高 1 米。石围 是用石块在墓室四周地面上摆放一圈而成 , 平面多呈长方形 , 部分呈方形或圆形 , 规模均较小 , 长、宽大多在 1~3 米之间 , 最大一座石围长 517、宽 214 米。石围石堆是在墓室四周地面上摆放 一圈石块后再在上面堆石。石围直径一般在 115~3 米之间 , 石堆直径稍大于石围。石棺平面多 呈长方形、椭圆形 , 是用片石在地面上垂直插立一圈而成 , 西北开口 , 最大一座长 115、宽 112 ·901· ① 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 , 喀什地区文物管理所 :《喀什地区文物普查简报》, 载《新疆文物》1993 年第 3 期。 郭建国 :《塔什库尔干下坂地水库区文物调查》, 载《新疆文物》2002 年第 3~4 期。 米。所用石头除少部分是取自河里的卵石外 , 大部分都是取自附近山上的黑褐色页岩。 下板地墓地墓葬按埋葬习俗可分为土葬墓和火葬墓两种。其中土葬墓占绝大部分 , 火葬墓只 占墓葬总数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土葬墓大部分封堆下都有墓室 , 一般一座封堆下只有一个墓室 , 多个墓室的较少 , 最多的一座封堆下有 4 个墓室。部分墓葬墓口盖一层木头、石板或铺一层草。 墓室形制可分为竖穴和竖穴偏室两类。竖穴墓占绝大多数 , 平面多为圆角长方形 , 椭圆形、圆形 较少。竖穴偏室墓仅 1 座。墓向以西向为主 , 也有部分东向。多单人葬 , 多人合葬较少。合葬墓 中存在双人合葬、三人合葬及人与骨灰合葬等几种。最多一墓葬有 3 人。葬式多样 , 一次葬占绝 大多数 , 其中又以侧身屈肢葬为主 , 半侧身屈肢葬、仰身直肢葬、仰身上屈肢葬、俯身屈肢葬及 半俯身屈肢葬较少。墓主人身体蜷曲较甚 , 头及上身弯曲 , 双臂屈曲 , 手多置于头、颈、胸及身 体两侧 , 还有一部分双手抱膝或双手合抱于胸前 , 下肢多呈上下水平放置 , 两腿交叉的现象较 少 , 屈曲较甚 , 大部分为腹、大腿和小腿贴在一起 , 更有甚者膝与下颌贴在一起。多左向侧身 , 右向侧身较少。头向以西向为主 , 部分东向。葬具较少 , 仅 A Ⅱ018 有简易木框 ; A ⅡM110 墓室 内有木隔板外 , 大部分墓多在墓底铺一层草。个别尸体保存较好 , 呈半干尸状 , 身上尚存少许衣 物残片 , 如皮靴、绢等。随葬品多置于人头部附近 , 部分置于胸前、腹部或足底。A ⅡM018 , 封 堆平面略呈椭圆形 , 较低平 , 直径 4125~5195、高 015 米 , 由黄土、岩石堆成。石围位于封堆南 部 , 平面略呈长方形 , 长 3115、宽 2150 米 , 是用岩石在墓室外侧地面上摆放而成 , 其中东、南 两面片石垂直插立在地面上。墓室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 , 长 170、宽 100、深 100 厘米 , 墓向 110 度 , 墓口横向盖一层由原木棍、木板等组成的棚木。个别木板上有砍痕 , 痕宽 4 厘米 , 与 A ⅡM057 墓壁上的砍痕宽度相同。最大一块木板呈弧形 , 长 160、宽 40、厚 5 厘米。填土为坚硬的 黄土 , 内含片石、碎草、细木片等。墓底铺一层草 , 墓底葬 3 人 , 分上下两层。上层距墓口深 55 厘米 , 双人葬 , 右边为成年男性 , 左边为成年女性 , 男性身体压在女性右侧身体上。葬式均 为右向侧身屈肢一次葬 , 头向东 , 面向北。男性右臂微曲 , 置于身下 , 左臂弯曲置于腹部 , 两腿 弯曲 , 水平放置 ; 女性双臂弯曲 , 双手重叠置于下腹部 , 两腿屈曲较甚 , 足踵贴臀 , 水平放置。 女性右手指上戴铜戒指 1 枚。墓室东部头间放置陶钵 1 件 , 男性左肩下放置单柄木钵 1 件 , 肩上 放置陶片 1 片。身下有葬具 , 为一简易木框 , 东西两端各有 1 根横木 , 中间纵向放置 7 根木棍。 木葬具下铺一层片石。墓葬下层为二次葬 , 骨骼不全 , 仅有头、腿、尺骨、桡骨、腓骨等各 1 根。两层骨架之间有一层厚约 20 厘米的填土。在封堆北部填土中出残陶釜 4 件。 火葬墓地表除有石围、石堆等标志外 , 还有一部分墓是石棺墓。石棺内有墓室 , 较小、浅。 按埋葬方式可分为在墓室内火化后直接回填和火化后拣拾大块骨殖重新埋葬两种。前者墓内罕有 随葬品 , 部分墓葬在火化时将随葬品一同烧掉 , 墓中出土的一些陶器因被火烧过而酥化成粉末 , 而铜手镯则被火烧得变了形 , 还有一部分墓葬回填时在墓口放置一只羊或一块羊肉。A ⅡM111 , 石棺建在地面上 , 平面呈椭圆形 , 长 150、宽 120、高 70 厘米 , 是用大块片石插立于地面上而 成 , 西北部开口 , 墓向 305 度 , 石头下部深入地下约 16~26 厘米 , 最大一块片石长 76、宽 30、 厚 30 厘米。石棺内有墓室 , 为椭圆形竖穴圜底 , 直径 44~92、深 10~25 厘米。石棺内壁被火烧 过 , 呈红色 , 棺内有半棺灰烬 , 内含大量骨灰及少量陶器碎片。灰烬上面还有三根未烧完的木 棍 , 后者在骨灰旁放置随葬品。A ⅡM062 , 封堆平面略呈长方形 , 较低平 , 长 3312、宽 911、高 013 米 , 由黄土堆成 , 表面散布少许岩石块 , 封堆中部有两列东西向排列的立石 , 不完整。西南 部地面上有三个浅圆坑和一条浅沟 , 墓室为圆角长条形竖穴土坑 , 长 3017、宽 0165~1115、深 ·011· 《西域研究》2005 年第 1 期 0192~112 米 , 墓向 280 度 , 墓壁不直 , 西端北侧有两处用小卵石修补过。墓口平盖一层草 , 墓 底亦铺一层草。墓室旁边还有用剩的草捆 , 墓室填土为坚硬的黄土 , 内含碎草、细木片和片石。 在墓室中东部填土中横向斜置 2 根窄木板。西部墓底出三块木板 , 木板均经过加工 , 上面有砍削 痕 , 其中一块木板上有红色颜料。墓底放置三堆捡拾干净的骨灰。墓底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件随 葬品 , 共 24 件 (组) , 主要有陶罐、陶杯、木碗、木盘、圆珠等。随葬品附近往往有少许羊肋 骨、跟骨等。 在发掘的 118 座早期墓葬中 , 只有 78 座墓有随葬品。随葬物品较匮乏 , 一座墓一般只有一 件。未成年人墓内多放置一件陶罐底 , 耳环、戒指、手镯和足链等装饰品均出于女性墓内。墓地 共出土各类随葬品 170 余件 (组) , 其中 A ⅡM062 出土遗物最多 , 达 24 件 , 随葬品以陶器为大 宗 , 木器次之 , 还有少量铜、银、琉璃、骨、葫芦器、皮革制品、毛毡片及纺织品等。陶器多为 实用品 , 许多器物表面有烟炱、污垢 , 器内亦有污垢 , 个别陶罐内盛有羊骨等食物 , 还有一部分 陶器器形较小 , 制作较粗糙 , 无使用痕迹 , 可能是明器。陶质均为夹砂陶 , 陶色不匀 , 多呈灰褐 或红褐色 , 灰胎。个别器物陶色呈红色 , 器表施咖啡色陶衣 , 手制 , 器形不规整 , 部分器物上有 刮抹痕。多素面 , 纹饰较少 , 个别陶罐上有简单的戳印圆点纹、三角刻划纹等。最常见的器形是 侈口束颈缸形罐 , 还有双耳罐、釜、钵、碗、杯等。部分陶罐折肩。多平底器 , 圜底器较少。A ⅡM042 : 1 , 夹砂灰陶 , 侈口 , 外斜平沿 , 束颈 , 折肩 , 内外各有一道折棱 , 鼓腹 , 腹最大径靠 上 , 饼状平底 , 边沿外侈。肩上有 8 枚戳印纹。外壁有污垢 , 口径 1412~1415、底径 818、高 1513 厘米。木器近朽。用一截木板或木柱刳挖而成 , 绝大部分为横向刳挖 , 只有一件为顺着木 纹纵向刳挖 , 器型以各式各样的盘为主 , 还有罐、钵、单耳杯、勺、铲、木板、木结具等。铜器 均为小件装饰品 , 主要有喇叭形耳环、手镯、足链、戒指、铜泡等。银器均为喇叭形耳环 , 耳环 较具特色 , 是用一根细铜丝弯曲成圆环形 , 耳钩较尖细 , 耳坠部分系将铜丝锤成三角形薄片后卷 曲成喇叭形 , 耳钩前端伸入喇叭口内。A ⅡM032 : 3 , 用一根扁圆形银丝弯曲成环形。耳钩一端 尖细 , 另一端呈喇叭形。耳钩插入喇叭口内 , 直径 512、丝径 013~015、喇叭口径 019~118 厘 米。铜手镯较宽 , 厚 , 用一条宽铜片弯曲成圆环形 , 铜片剖面呈月牙状弧形 , 这种形制的手镯较 罕见。A ⅡM004 : 1 (1) , 用半条铜片弯曲成圆环形 , 两端未闭合 , 最大径 5135~613 厘米 , 最宽 处宽 212、最厚 012 厘米。此外还有少量琉璃珠、石锥等。部分墓内随葬山羊头、肋骨、脊椎骨、 足骨等羊骨和马骨 , 还有一部分墓葬铺在墓口或墓底的草里含有麦秸草。 早期墓葬的时代。早期墓葬中虽然存在着土葬和火葬两种埋葬形式 , 但是二者在分布范围、 出土器物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它们应是同一种文化中并存的两种埋葬方式。其 中火葬墓的存在 , 可能与东伊朗及印度地区自古以来广泛盛行的对火、太阳等的崇拜有着密切的 联系。早期墓葬在地表标志、墓葬形制及葬俗葬式等方面与本地区的香宝宝墓地存在着较多的相 同或相似之处 , 墓地出土的侈口束颈罐、钵、碗等与香宝宝墓地出土的 Ⅱ式罐、钵、杯等同类器 物较为相似 ; ① 新疆伊犁尼勒克穷科克墓地发掘了一处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遗址 , 遗址中出土 的陶片的陶质、陶色、器形与下坂地墓地出土的陶罐相似 ; ② 前苏联曾在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发 掘了一大批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墓葬或所谓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变体 ———塔扎巴格雅布文化的 ·111·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① ② 资料现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帕米尔高原古墓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载《考古学报》1981 年第 2 期。 墓葬。① 下坂地墓地所出的侈口束颈罐的器型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器 ———“缸形器”相似 ; 喇叭形耳环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同类器造型相同 , 说明二者在文化渊源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前苏 联还曾在西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河、阿克苏河流域和阿赖山地区发掘了一批塞克的墓葬 ,② 下坂 地墓地中出土的圜底钵、双耳圜底罐等与其所出的同类器较相似。学者研究认为 , 香宝宝墓地的 时代约在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500 年之间 ; 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时代约在公元前 2000 至公元前 1000 年之间 ; 塔扎巴格雅布文化的时代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 , 而在西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河、 阿克苏河流域和阿赖山地区发掘的一批塞克的墓葬 , 其时代则在公元前 7~前 4 世纪左右。据此 我们推测下坂地墓地的主体文化的年代上限要早于香宝宝墓地和穷科克一号墓地的年代的上限 , 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 , 其下限应与前苏联在西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河、阿克苏河流域和阿赖 山地区发掘的塞克墓葬的年代相当 , 约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A ⅡM013 在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 品等方面均与整个墓地存在较大差异 , 是惟一一座竖穴横偏室墓 , 也是惟一一座出铁器、漆器的 墓葬。该墓的时代可能还要再晚一些。 晚期墓葬 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B Ⅰ、B Ⅳ、B Ⅴ、B Ⅵ、B Ⅶ号墓地 , 以 B Ⅰ、B Ⅵ墓地为代表。由于年代 相对较远 , 墓葬地面标志多已丧失 , 但是从残存现象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墓葬地面上原来应有封堆标志。墓口 横向铺一层木棍或石板 , 部分墓在木棍上再盖一层石板或草。墓室内不填土 , 迄今部分密封较严 密的墓室内仅有少量漏进去的积土 , 墓室为长方形竖穴 , 较浅。B Ⅴ号墓地有少量竖穴石室墓 , 部分墓室用石头砌补过。B Ⅵ号墓地有一部分土坯室墓 , 葬俗较统 —, 均为单人葬 , 其中一次葬 占绝对多数 , 葬式为仰身直肢 , 头向北 , 面多朝向西方 , 双手放置位置富于变化 , 或双小臂上下 叠压置于腹上 , 或双手置于小腹处 , 或双小臂弯曲上举 , 双手置于肩两侧 , 或一手横置于腹部 , 一手置于身侧 , 还有双手置于颌下的 , 二次葬极少。墓内死者以成年人居多 , 未成年人多不建墓 室 , 而是直接埋入土中 , 墓内不见随葬品 , 仅仅是在墓地地面及墓室上层扰土中可见到少量夹砂 红陶片。B ⅣM4 , 封堆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 长 310、宽 250、高 60 厘米 , 外围用卵石砌一个长方 形石围 , 共 3 层。石围里面填砾石土。墓口横向铺 7 根木棍 , 木棍上再平放一层片状石板。墓室 为圆角长方形竖穴 , 长 195、宽 85、深 85 厘米 , 墓向 337 度 , 墓室内不填土 , 墓底有少量漏进去 的沙砾土 , 内含树叶、碎草等杂物。墓底葬 1 人 , 为成年女性 , 葬式为仰身直肢一次葬 , 头向西 北 , 面向西南 ,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B ⅥM1 , 墓口横向盖一层共 5 块木板。较平 , 上面有砍削 痕 , 最大一块长 60、宽 50、厚 7 厘米。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 , 长 180、宽 80、深 34 厘米 , 墓 向 320 度 , 墓室内有土坯室 , 长 165、宽 50、深 34 厘米 , 其中西北两侧土坯保存较完整 , 东南两 侧土坯已坍塌。从西壁观察 , 共有 4 层土坯 , 采用错缝法垒砌 , 土坯长 33、宽 15、厚 8 厘米。 墓底葬 1 人 , 为成年女性 , 保存较好 , 部分已呈干尸 , 葬式为仰身直肢一次葬 , 头向西北 , 面向 西 , 右下肢微曲 , 右手置于身侧 , 左手小臂弯曲横置于腹部。 晚期墓葬的时代。晚期墓葬在墓葬形制及埋葬习俗等方面均与早期墓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笔者以前未见过类似的考古学材料发表。关于穆斯林墓葬的墓葬形制 , 伊斯兰葬制规定 , 墓室先 ·211· 《西域研究》2005 年第 1 期 ① ② 《帕米尔古迹》,《苏联考古学资料与研究》26 卷 , 1952 年。《世界屋脊的古代游牧人》, 1972 年。 卡得巴耶夫、库尔曼库洛夫 :《古代畜牧文化和萨雷 —阿尔肯冶金术》, 阿拉木图 , 1992 年。弗鲁姆金 :《苏 联中亚考古》, 西域考古丛书 (一)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 内部铅印 , 1981 年。 挖竖穴 , 竖穴长 2、宽 1 米。在离底尺许处向西掏偏洞 , 但若“遇沙漠、或水、泥及浮杂易崩之 地 , 不易作土圹者 , 则穿直圹 , 而以无底石椁嵌于下 , 中深三尺 , 长五尺 , 广二尺。无力造石 者 , 以木代之亦可 , 惟不得用陶砖”。① 葬惟从俭 , 墓室里无棺椁 , 不放任何随葬品。现在生活 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的丧葬仪式除依照伊斯兰教规外 , 本身又具有典型的民族传统习俗。地 表建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 马鞍形墓、石堆墓和石围墓。比较富裕的人家在马鞍形墓上建拱 北 , 墙上绘太阳、植物、日常生活用品图案 , 还有的绘人物图案。石堆墓是在石板木棍或木板封 顶后 , 在墓穴上堆积大小不一的石头 , 石堆一般高约 60~70 厘米。石围墓则是在地表用鹅卵石 将墓穴围起来 , 平面呈长方形 , 大小与墓穴一样 , 一般是长 2、宽 1 米。“墓穴为长方形南北向 的垂直穴。穴深男子齐腰 , 女子齐肩。尸体入穴时在白布外再裹上毛毡。头朝北 , 脚朝南 , 侧 卧 , 面向西 (表示朝向圣地麦加) 。用石板封穴洞 , 然后上土”。② 有的学者认为 , 石堆墓和石围 墓大多属于较早的伊斯兰墓葬。墓室为竖穴无底石椁墓 , 墓口用石板或木棍木板加土封盖 , 四壁 用鹅卵石垒砌 , 墓穴底部不作任何铺设 , 墓穴一般长 2、宽 1 米。墓穴的深浅因男女性别的不同 而各有差异。男性死者的墓穴深齐腰 , 女性深齐胸。女性的墓穴较男性的墓穴深的现象 , 这是长 期以来 , 尤其是解放前 , 塔吉克民族妇女地位低于男子的状况在墓葬中的反映 , 现己成为民族葬 俗的一部分了。③ 这批墓葬无论地面建筑结构、墓葬形制 , 还是葬俗葬式等方面基本上符合伊斯兰教教规 , 与 塔吉克民族现有的埋葬习俗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 A Ⅳ、B Ⅰ、B Ⅳ、B Ⅴ、 B Ⅵ号墓地或与现代塔吉克族坟地相邻 , 或与现代塔吉克族坟地交错分布。我们认为这批墓葬的 时代可能较晚 , 可能是属于伊斯兰教传入以后的墓葬。而且极有可能是属于现代塔吉克民族的早 期墓葬。虽然部分墓葬在墓葬形制、葬式等方面稍有不同 , 如部分墓葬墓室内有土坯室 ; 死者头 北脚南 , 面向西 , 也有一部分死者面向上或向下 , 双手也不是完全放在身体两侧等 , 但是这应是 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 塔吉克民族的墓葬形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完善的过程。初步推测 这批墓葬的时代可能在清代或者还要再早一些。 下坂地墓地的发掘是继 1976~1977 年香宝宝墓地发掘之后 , 在帕米尔高原上进行的第二次 考古发掘 , 也是迄今为止在喀什地区进行的规模最大、发掘墓葬数量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 次考古发掘。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 早期墓葬不仅墓葬形制独特、葬俗葬式丰富多样 , 而且一次 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具有明显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缸形陶器、喇叭形耳环在新疆地区还是首 次。晚期墓葬虽然时代较晚 , 无随葬品 , 但是对于研究伊斯兰教葬制 , 特别是现代塔吉克民族早 期丧葬仪式 , 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发掘为研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 为研究 帕米尔地区古代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 , 也为宗教史、民俗学及塔吉克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 了一批较为完整的、具有较高学术和历史价值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 : 王文洲 责任校对 : 陈  霞 ·311· 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① ② ③ 马苏坤 :《我国塔吉克族伊斯兰墓葬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载《西域研究》1991 年第 4 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 :《塔吉克族社会历史调查》,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84 年。 马邻翼 :《伊斯兰教概论》第 91~92 页。
本文档为【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97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13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