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举报
开通vip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2002年 6月 第 12卷 第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2002 Vo1.12 NO.2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刘正寅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17世纪70年代西域和卓家族的重要人物阿帕克和卓因失势 而被迫离开天山南路的流亡路线。认为其可能到过克什米尔等地,后东行经哈密至河州、西宁一带 传教,由此进入西藏,求援于达赖喇嘛,1680年返回喀什噶尔。 关键词 阿帕克...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2002年 6月 第 12卷 第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2002 Vo1.12 NO.2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刘正寅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17世纪70年代西域和卓家族的重要人物阿帕克和卓因失势 而被迫离开天山南路的流亡路线。认为其可能到过克什米尔等地,后东行经哈密至河州、西宁一带 传教,由此进入西藏,求援于达赖喇嘛,1680年返回喀什噶尔。 关键词 阿帕克和卓 流亡路线 伊斯兰教派 作者刘正寅,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地址:北京市白石桥 路 27号,邮编 100081。 阿帕克和卓(Khw~a Afaq)是西域伊斯兰教派和卓家族的重要人物,于明末清初活跃于西 北地区历史舞台上,在政治、宗教、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7世纪 70年代,阿帕克和卓曾 因宗教一政治斗争的失势而被迫离开天山南路,流亡于外,但仍积极从事宗教一政治活动。本 文在吸收前人及时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阿帕克和卓的这次流亡路线再作些探讨,不当 之处,敬祈指正。 明清之交的西域,以横贯东西的天山山脉为界,可分为两大部分:天山以北地区,即清代文 献中的天山北路,那里水草丰美,是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游牧场所;天山以南地区,包括东部的吐 鲁番地区,在清代文献中被称作天山南路,属绿洲农耕区,处于叶尔羌汗国的统治之下。这个 由察合台后王创建于 16世纪初期的汗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至马黑麻汗(Muhammad Khan)时达到鼎盛,进入 17世纪后开始走向衰落,王公争位、异密弄权,整个汗国陷于动荡之 中。而和卓家族这一伊斯兰宗教势力又日益膨胀于该地区,与政治势力相交织,进一步干涉、 控制汗国政治,更加剧了天山南路的动乱。 西域和卓家族是中亚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底教团领袖人物玛哈图木 ·阿杂木 (Makhdum—i A’zam)的后裔,并根据传说将先世追溯至穆罕默德,以“圣裔”自居。16世纪中 叶玛哈图木·阿杂木卒后,诸子围绕教派领导权展开激烈斗争,逐步形成了以长子伊禅·卡朗 (Ishan Kalan)和幼子伊斯哈克·瓦里(Ishaq Wali)为首的两大对立派别。16世纪60年代,和卓 伊斯哈克东来叶尔羌汗国从事传教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至 17世纪初其子和卓沙迪(Khwa— ja Shadi)时,该派已在叶尔羌汗国确立了宗教统治地位,且利用宗教影响、干预汗国军政事务, — — 6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逐步操纵世俗政权。从现有材料看不出伊禅·卡朗本人曾到过天山南路,该派和卓移入叶尔羌 汗国始于其子和卓玛木特·玉素布(Muhammad Yusuf)。从此,两派和卓在叶尔羌汗国展开了 日益激烈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伊斯哈克系被称为黑山派(Qara—taghlyq),伊禅·卡朗系被 称为白山派(Aq—taghlyq)。 据《大霍加传》① 载,和卓玉素布由河中辗转来到叶尔羌汗国东部的哈密,旋娶当地宗教 贵族赛亦德·捷里力女为妻,生子伊达雅图勒拉(Hidayat Allah)),即著名的阿帕克和卓(Khwa— ia Afaq);阿帕克和卓随父由哈密徙居喀什噶尔时已十一二岁,当时阿布都拉哈汗在位。②<和 卓传》亦记载说和卓玉素布及其子阿帕克和卓由远方到达喀什噶尔时,马黑麻汗已卒,阿布都 拉哈汗执政。③ 看来《和卓传》所载是和卓玛木特·玉素布重返喀什噶尔。阿布都拉哈汗原是 割据于东部地区的王公,其夺取叶尔羌大汗之位是在伊斯兰历一。四八年(1638--1639),④ 而和卓玉素布卒于伊斯兰历一。五三年(1643--1644)(下文将述及),那么和卓玉素布徙居喀 什噶尔当在 l7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而和卓玛木特·玉素布初抵叶尔羌汗国更当在此前。 冯家异先生等根据<西域图志》、《圣武记》等汉文史料,亦推断玛木特·玉素布之东来在 17世纪 初期。⑤ 我认为,和卓玉素布于 l7世纪20年代进入叶尔羌汗国,在30年代未 40年代初方定 居到喀什噶尔。 和卓玛木特·玉素布徙入叶尔羌汗国时,当时以和卓沙迪为首的和卓黑山派的势力已非常 强大,上入汗廷,下浸民间,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次,操纵着汗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在这样的 形势下,作为其对立派别的白山派和卓是很难立足的,更不可能有所发展。和卓玛木特·玉素 布在艰难的传教活动中,辗转来到叶尔羌汗国东部地区。这里不但远离黑山派的大本营叶尔 羌,受黑山派的影响较少,而且在政治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当时处在阿布都拉哈之父阿都剌因 (’Abd al—Rahim)的统治之下,根本不受叶尔羌大汗的制约。和卓玛木特·玉素布来到哈密, 娶当地宗教封建主之女为妻,以婚姻的形式与当地宗教势力结合起来,取得了后者的支持。玛 ① <大霍加传>,汉译本,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新疆宗教研究资料>(内部参 考资料)第 12辑,1986年,第 8—10页。 ② <东方五族史>载,阿帕克和卓父从河中来到和田,娶当地知名人士阿吉米尔柯里布的女儿为妻,生子 阿帕克和卓(转引自赵恩儒:<关于哈密回王、伊斯兰教以及哈密历史的调查)注释(8),<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 15辑,1987年)。我从哈密说,理由是:(1)和田与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同为黑山派和卓长期活动的地区, 和卓玉素布恐难以立足;(2)哈密至今有这样的传说:“阿帕克和加出生在哈密,现在哈密市回城乡沙枣井(即 原哈密县回城公社沙枣井大队)是其出生地,解放前这里还有专门的瓦哈甫地。”(见赵恩儒:<关于哈密回王、 伊斯兰教以及哈密历史的调查)) ③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和卓传>(The History of f Khojns ofEastern Turkist .summarised from the Tazkira—i—Khwajagan of Muhammad Sadiq Kashghari,by the late R.B.Shaw。edited with introduc— tion and notes by N.Elias.Published as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Vo1.LXVI, Part I,1897),第 34页,以下简称英文节译本;英文节译本的汉译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 室资料组编:<民族史译文集>(内部资料),第 8辑,1980年,第98页,以下简称<和卓传>汉文节译本。 ④ 沙·马合木·楚剌思:<编年史》(Wax—MaxMy~H6H Mnpma~aana Hypac,XpoHHKa.KpnTnqecKtlt71 TeKcT. nep.,KOMM.,HccⅡ.H yKaa.0. .AKrlMymKrlHa.MocKm,1976),第211—212页。我这里使用的是业师魏良 馊教授的汉译手稿,以下简称<编年史>。魏 良馊:(叶尔羌汗国史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第 127 页。 ⑤ 冯家舁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民族出版社 1981年版,第 188—189页。 一 6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年第2期 木特·玉素布这时期(大约时间为十二三年)的传教活动,并不只限于哈密地区,在汗国东部其 他地区一定也作过不少努力。不过其向西的发展是不会有多大成绩的,因为在吐鲁番地区黑 山派就有着不弱的势力,在马黑麻汗时期,黑山派在这一地区宗教上的统治地位就已经确立。 白山派和卓要想在这块土地上取得发展,也是有很大困难的。在哈密以北,翻过天山,便是信 仰佛教的卫拉特蒙古的游牧区,玛木特·玉素布不可能有什么进展。这一时期白山派和卓玛木 特·玉素布的传教活动,大概主要是在哈密及其以东一带,而且很有可能到过今甘肃青海一 带。① 伊斯兰历一。四四年(1634--1635)阿布都拉哈汗继为东部割据势力的首领后,集中全力 向西部的叶尔羌大汗发动进攻。② 叶尔羌汗廷是黑山派和卓在政治上的支持者与保护者,叶 尔羌汗廷的失败无疑削弱了黑山派在全汗国的影响力。这种政局的转变为白山派和卓玛木特 · 玉素布的向西发展带来了希望。大概就在这时,玛木特·玉素布将传教活动的重点,由汗国东 部开始转向西部。伊斯兰历一。四八年(1638--1639)阿布都拉哈汗最终登上叶尔羌汗位,成 为全汗国大汗后,玛木特·玉素布便携带年已十一二岁的儿子伊达雅图勒拉,移居汗国西部地 区。不过情况并不像玛木特·玉素布和卓想得那么乐观。虽然阿布都拉哈汗是原叶尔羌汗的 政敌,但由于黑山派领袖和卓沙迪在此之前即转变政治立场,成为阿布都拉哈的支持者,故在 叶尔羌汗廷易主之后,黑山派并没有遭受到损失,和卓沙迪依然是汗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 者和操纵者,叶尔羌依然是黑山派坚固的大本营,外来的白山派和卓依然难以进入。因此,和 卓玛木特·玉素布还只能乘着战乱初定的机会,在喀什噶尔立住脚跟。不久黑山派首领和卓沙 迪于伊斯兰历一。五三年(1643--1644)去世,玛木特·玉素布前往叶尔羌汗廷,企图争取阿布 都拉哈汗及其政权的支持,结果不但没有成功,还暴死于由叶尔羌返回喀什噶尔的途中。③ 和卓玛木特·玉素布卒后,阿帕克和卓成为白山派的领袖。此后,与汗国内各种反叶尔羌 汗廷的势力相联合,特别是得到了阿布都拉哈汗长子尤勒巴尔斯速檀(Yulbars Sultan)的支 持,迅速发展成为一支足以与黑山派抗衡的宗教势力。尤勒巴尔斯速檀当时受命镇守喀什噶 尔,但他却“喜欢暴力和造反”,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明显的独立性与叛逆性,积极寻求各种势力的支持, 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尤勒巴尔斯速檀与阿帕克和卓就结成了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反对叶 尔羌汗廷及黑山派的联盟。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尤勒巴尔斯速檀与其父的斗争日益公开化 ① 我没有见到玛木特·玉素布到甘肃、青海一带传教的资料。杜磊在<中国回族穆斯林>(Dur C.Glad. 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Harvard College Printed,1991,P.46)中提到 玛木特·玉素布曾到甘肃一带游历,但没有交待所根据的史料。马通先生根据西北伊斯兰教门宦资料,结合西 域史领域关于阿帕克和卓的研究,认为阿帕克和卓曾于 1622--1638年间东来甘肃、青海一带传教,即“一出中 原”(<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版,第 64页)。我认为,如果门宦资料属实的 话,它应当指的是这一时期玛木特·玉素布的东向传教活动,也许是由于后来阿帕克和卓在这些地区留下了较 大影响,或者是由于当时尚在幼年的阿帕克和卓已随其父东行,传说中便将玉素布的东行说成了阿帕克的东 行。 ② 魏良瞍:<叶尔羌汗国史纲),第 127页。 ③ 沙-马合木·楚剌思:<寻求真理者之友)(Anis al—Talibin,波斯文,见<编年史)附录)第 100叶背面一 102叶背面;<和卓传),汉文节译本第99页;Ck霍加传),第 12页。关于和卓沙迪死亡时间的考订,参见刘正 寅、魏良搜:<西域伊斯兰教黑山派与白山派的斗争及其对叶尔羌汗国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 第2期。 ④ <编年史),第234页。 — — 6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与尖锐化,并最终迫使阿布都拉哈汗弃位出走。尤勒巴尔斯登上叶尔羌汗位,标志着白山派暂 获胜利。黑山派和卓出走阿克苏,在那里拥立阿布都拉哈汗弟伊思玛业勒(Isma’il)为汗,展开 反击,结果尤勒巴尔斯汗被杀。伊斯兰历一。八。年祖勒哈达月十一日(1670年 4月2日), 伊思玛业勒汗在黑山派和卓的拥戴下登上叶尔羌大汗之位。① 随后他任命其子巴拜克速檀 (Babak Sultan)镇守喀什噶尔,以防备这个白山派大本营可能发生的任何反抗。白山派遭到严 厉镇压,阿帕克和卓被迫逃离叶尔羌汗国,流亡于外。 关于阿帕克和卓的这次流亡经历,在学术界最有影响的是俄国学者瓦里汉诺夫的观点。 瓦里汉诺夫于 1858年进入我国天山南路,利用自己的语言条件和历史科学知识,收集了大量 当地资料,撰成题为(1858--1859年中国天山南路六城状况>② 的考察报告。他在其中的“历 史概要”一章中写道 : “喀什噶尔汗伊思玛业勒,是一位虔诚的黑山派信徒,逼使阿帕克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位 和卓潜入克什米尔,从那里又进入西藏,觐见达赖喇嘛,并得到他如此欢心:达赖喇嘛派他带一 封信去见准噶尔珲台吉噶尔丹,在信中请求噶尔丹确立阿帕克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的地位]。 噶尔丹利用这种机会,于 1678年征服了小布哈拉地区,并把阿帕克作为自己的总督,指定叶尔 羌作为他的首府,而把喀什噶尔汗一家作为俘虏随自己带回伊犁,把他安置在穆斯林城固尔 札。”③ 瓦里汉诺夫的这份考察报告发表于 1861年第 3期(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学报>。④约翰·米 歇尔和罗伯特·米歇尔即于 1865年将其译为英文,收入<俄国人在中亚>⑤一书中,从而使瓦里 汉诺夫的上述观点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在学术界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还为大 部分学者所接受。 据英国学者 N·伊莱亚斯的研究,瓦里汉诺夫的这个报告主要依据穆罕默德·萨迪克·喀 什噶里的<和卓传>。该书于 18世纪 60年代末用察合台文写成于喀什噶尔,是一部关于西域 和卓家族历史的专著,是研究阿帕克和卓的重要文献。19世纪末,英人 R·肖(R.Shaw)将其 节译成英文,后又经伊莱亚斯整理、编辑、注释,于 1897年作为加尔各答出版的(孟加拉亚洲学 会学报>第66卷第 1册的附刊公开发表( P History of the Khojas ofEastPr,2 Turkista,2,sum— marised from the Tazkira—i—Khwajagan of Muhammad Sadiq Kashghari,by the late R.B. Shaw,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N.Elias.Published as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Bengal,vo1.LXVI,part I,1897),将其引入科学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 ① <编年史>,第248页。 ② q. .1~ nxaHoB, O como~lHuu Aam~mapa UAU mecmu BDcm0 H 扣poa∞ K m口 0 npo6unt4uu Hart. (Maao(t Byxapuu)8 1858—1859 eoOax,见<瓦里汉诺夫文集>(Co6paHue couunenu~t,AⅡMa—ATa, 1984—1985),第 3卷。 ③ <瓦里汉诺夫文集>第 3卷,第 127、128页。我这里使用的是业师魏良锼教授的汉译手稿。 ④ 3anucxu H~nepamopcxoeo /c ∞0 eeoepaqbu~ecxoeo o6u4ecmaa,1861,No 3. ⑤ Valikhanov,M .Veniukof and other Russian travelers,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Tr.from the Rus— sian by John and Robert Michae1.London,1865. 一 6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年第 2期 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学术界对此著作亦早有了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陈俊谋、钟美珠先 生又把这个节译本转译为汉文,发表于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印的 <民族史译文集>第 8辑,更扩大了该文献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成为不少学者研究西域和卓家 族史的主要资料。 关于阿帕克和卓的这次流亡活动,该节译本这样写道:“阿帕克被逐出喀什噶尔后便赴克 什米尔去了。他来到先知摩尼(Mani)在朱(Ju)的偶象庙宇,在这里他行使了奇迹并请求帮助 他夺回叶尔羌的国土。当考虑到这条路比较艰难而受到反对时,阿帕克便要求给具有同样信 念的加尔梅克人写封信。于是就给伊犁的加尔梅克人的吐热(Tura)(首领)写了封信,信中说 道:‘啊!希布尔(Shibur)汗!阿帕克是一位伟大人物,他被伊斯美尔(Isma’il)从喀什噶尔赶 出来了,你应该派支军队使他复位。’他于是去到那里并得到了援助。”① 显然,由这段节译的文字很难得出与瓦里罕诺夫观点完全相同的结论。好在伊莱亚斯在 该节译本的注释中,将沙迪克·喀什噶里的这段原文逐字逐句地译了出来:“伊斯美尔汗把和卓 阿帕克从喀什噶尔驱逐出去。哈兹拉特② 从这个城走到那个城直到越过了克什米尔。在秦 (Chin)这个国家里有个叫楚(Chu)的地方。在那儿异教徒们有个婆罗门僧侣,他行使奇迹并 依靠传教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哈兹拉特阿帕克到那里后逐渐显示出善良的德行和各种奇迹, 使异教徒大为惊奇。异教徒都转而崇拜他。哈兹拉特阿帕克决定保护他的信仰,而且他也专 心致志地献身于宗教信仰,就这样靠着行使奇迹和预言从而征服了异教徒,他们公认了他的力 量,问他是谁和来自于何处?哈兹拉特回答说:‘我属于穆斯林的一派,是他们的和卓。我在叶 尔羌和喀什噶尔有门徒;现在有个人占领了那些城市并把我驱逐出来。我请求你们给我人来 夺回我的国家并把它交还给我。’婆罗门僧侣回答说:‘要从这里派人到那里是非常困难的。’但 是他给了他致伊犁加尔梅克吐热如下的一封信:‘啊,希布尔汗(Shibur Khan)!和卓阿帕克是 一 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国土(故乡)是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他是那个国家的穆斯林的和卓。伊 斯美尔汗强占了他的国家把他赶出来了。你应该派支军队,收复他的国家并交还给他。’⋯⋯ 哈兹拉特阿帕克拿了这封信前往伊犁并晋谒了加尔梅克的吐热。希布尔汗非常尊敬地款待了 他。他按照信中包含的命令采取了行动,集合了大量军队向喀什噶尔进发。”③ 这条材料告诉我们,阿帕克和卓被伊斯玛业勒汗(伊斯美尔汗)逐出喀什噶尔后,辗转越过 克什米尔,然后到了“秦”(Chin)的“楚”(Chu),向那里的婆罗门教(Brahman)长老求援,后 者则指示伊犁的卫拉特希布尔汗进军天山南路。很明显,上述两段文字存在着很大差异。我 们不知道瓦里汉诺夫根据什么将穆罕默德·萨迪克文中模糊的秦之楚地径作西藏,将那个婆罗 门僧侣(Brahman Shaikh)作达赖喇嘛,将希布尔汗(Shibur Khan)作噶尔丹。 瓦里汉诺夫的观点为同时代的贝柳、④ 霍渥茨⑤ 等人所相信。伊莱亚斯在整理、注释 <和卓传》时虽对此感到疑惑,表示不明白瓦里汉诺夫“有何根据把楚(Chu)假定为西藏”,但同 ① (和卓传)汉文节译本,第 99—100页。 ② 哈兹拉特,阿拉伯语 H~rat的音译,表示尊敬的称呼,意为阁下。这里代指阿帕克和卓。 ③ <和卓传)汉文节译本,注释 l5,第 123一l24页。 ④ 贝柳:(喀什噶尔史),载福赛斯(1873年出使叶尔羌的报告)(H.W.Bellew,His~ry ofKashghar。in Repo~ofA Minion to Ya~und in 1873,under command ofSir T.D.fors~h.Calcutta,1875)。 ⑤ 霍渥茨:<蒙古史)(H.H.Howorth,History ofthe Mongols,from Ne 9Ne to 19N century。part I, 1876),第 1卷,第 623页。 一 6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时又指出这种说法“仍是可能的,甚至是可信的”,认为“有必在印度北部的边境附近的某处去 寻找”楚(Chu)地。同时,伊莱亚斯又指出,“在土耳其斯坦,同时在五河(Panjab)北部山地已正 式把秦(Chin)这一名称用之于西藏。也许,因此,当他说去过秦(Chin)时,阿帕克便是引退到 了西藏,而且朱(Ju)可能就是表示朱瓦(Ju WO),⋯⋯它是拉萨主要寺庙的名字”,而且,以此 为基础,更进一步推断,“婆罗门赛赫(Brahman Shaikh)看来就是大喇嘛或达赖喇嘛”。① 稍后 出版的哈特曼的研究,对此说也持信服的态度。② 直到现在仍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几成定 论 我国已故学者安瓦尔·巴依图尔在《略论阿帕克和卓》⑧ 一文中,虽然也同意阿帕克和卓 曾流亡到西藏,但认为:(一)阿帕克和卓在拉萨见到的不是达赖喇嘛,而是第巴桑结嘉措。理 由是 1682年阿帕克和卓到达西藏时达赖喇嘛可能已经去世,当时与噶尔丹关系密切的第巴桑 结嘉错主政;假使当时达赖五世还活着,也不可能把阿帕克和卓“这样不明来历的人介绍给噶 尔丹,把噶尔丹引向辖地的北大门”,因为五世达赖晚年“与噶尔丹的关系逐渐紧张”,同时西藏 的和硕特蒙古“同噶尔丹也处在严重的敌对状态”。(二)阿帕克和卓经第巴桑结嘉措介绍,来 到肃州,由第巴在肃州的代理僧侣写信给噶尔丹,从而得出阿帕克和卓的流亡路线为:喀什噶 尔一中亚达哈毕特一克什米尔一西藏拉萨一肃州一伊犁一喀什噶尔。 安瓦尔先生的这一说法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首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阿帕克和卓来西 藏的时间。尽管现有的所有资料都没有关于这一时间的直接记录,但是毫无疑问它要早于噶 尔丹征服天山南路的时间。五世达赖在其自传《五世达赖喇嘛传》中这样写道:“铁鸡年(1681) 新年⋯⋯(初二日)这一天,噶尔丹丹增博硕克图汗将缠头人的疆域收归自己的治下之后,把以 鸭儿看(叶尔羌)为主的一千五百座城镇、二百万人口奉献给我。”④ 噶尔丹在归并了“缠头人 的疆域”——叶尔羌汗国统治下的天山南路后,在藏历铁鸡年(1681)新年喜宴上“奉献”给了达 赖喇嘛,它有力地说明噶尔丹是在五世达赖喇嘛还在世的1681年藏历新年前征服了天山南路 的。⑨ 而阿帕克和卓到西藏是在此之前。 其次,说五世达赖晚年“与噶尔丹的关系逐渐紧张”是缺乏史料根据的,相关资料(如《五世 ① 《和卓传>汉文节译本,注释 15,第 124页。 ② 哈特曼:<伊斯兰东方>(M.Hartmann,Der IslamischP Orient:BerichtP“”d Forsch“ngen.Berlin. 1905),第 321—326页。 ③ 《民族研究)1982年第 5期。 ④ 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234页。 ⑤ 关于准噶尔征服天山南路的时间,大致有 1678年(瓦里汉诺夫)、1679年(比丘林)、1680年(帕拉 斯)、1682年(佚名作者<喀什噶尔史)和毛拉木萨<安宁史》)、1683年(格里戈里耶夫)诸说。 文资料《咱稚班 第达传》记载说:“猴年(1680)春,博硕克图汗迁移,在库克胡亚度夏后,汗攻占叶尔羌。那年冬天,博硕克图的 营帐在博罗塔拉过冬。”(汉译本见<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蒙古卷·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恬靖文献 缩微复 制中心,1990年,第 52页)这一记载得到了穆斯林 史料的印证,见 B.B.6apTo Ⅱ,0TqeT o KOMaH~HpOBKe B TypKeCTaH,Co~unenun,T.8,MOCKBa,1973。由此可以确断,准噶尔汗国归并叶尔羌汗国的 时间是在 1680年 一 6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年第 2期 达赖喇嘛传>、<清实录>、<亲征平定朔漠方略》、《秦边纪略》等)都表明五世达赖与噶尔丹关系 密切,积极支持噶尔丹的政治活动。 第三,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同噶尔丹也处在严重的敌对状态”,这种关系并不会妨碍五世 达赖支持噶尔丹进兵作为西藏北邻的天山南路,因为五世达赖后期与作为西藏世俗统治者的 和硕特部矛盾日渐尖锐,噶尔丹的强大应当正符合五世达赖的心愿。再,当时与噶尔丹“处于 严重对立状态”的,我想应当是青海和硕特,虽然青海和西藏当时都处在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 的统治之下,其王公皆是顾实汗的后裔,名义都处在立牙于拉萨的和硕特汗廷的领导之下,但 二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青海和硕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677年噶尔丹兼并天山北路卫 拉特诸部后,其兵锋即指向了近邻吐鲁番、哈密,并企图进一步向和硕特部游牧的青海扩张,他 在给清朝西北边将的信中即明确表示:“⋯⋯西北一带地方皆得之矣。惟西海,向系我祖与伊 祖同夺取者。今伊等独据之。欲往索取,因系将军所辖之地,不敢轻举。”① 至于阿帕克和卓经第巴桑结嘉措介绍到肃州,由第巴在肃州的代理僧侣写信给噶尔丹的 说法,并无任何史料根据;如果解释为阿帕克取道肃州前往天山北路,或许更合理些。 成书于 l9世纪中叶的《大霍加传》载,阿帕克和卓游历各地达十年之久,最后“抵达兰州 府”,在那里医治好了因冒犯他们而身患重病的兰州王,然后“来到萨拉尔城”传教授徒,再由那 里经四川I进入西藏,结识了达赖喇嘛,并向其求助,达赖喇嘛于是写信给伊犁的首领,令其出兵 天山南路,阿帕克和卓遂携此书北投伊犁。② 同时代的另一部察合台文献《阿帕克霍加传》③ 说阿帕克和卓在中亚达合比德旅住了 l2年,“然后向京城出发”,先抵兰州,再由那里入撤拉城 授徒,所记与《大霍加传>基本相同,但接下来是前往肃州,在那里传教授徒,之后又由此去京城 旅行,北京的皇帝受其请求,致书伊犁首领,令其出兵天山南路。④ 这两份资料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西部克什米尔等地转移到了东部的甘肃、青海等地,提醒我 们阿帕克和卓离开塔里木盆地后曾东游至今甘肃、青海一带,而且它们与上引《和卓传》都同样 记载了求援及写信给伊犁的首领,其中《大霍加传》明确指出是到西藏向达赖喇嘛求援。当然, 由于对这两部作品还缺乏研究,许多记述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阿帕克霍加传》中由北京的皇 帝致书准噶尔首领一说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这种说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作品成书较迟,受 清朝统治的影响,结果以北京的皇帝代替了达赖喇嘛。另外,由于我没有见到这份察合台作品 的原文,不知道这份资料中提到的“肃州”一词在察合台文献中的拼写形式,甚至也没有见到这 一 名词的拉丁字母转写形式,因此我无法确断这个词就是指甘肃的肃州,不但如此,它甚至使 我联想起上引喀什噶里<和卓传》中提到的Chu或 Ju,汉文节译本译作“楚”,其实它也可以译 作“州”或“肃”。 四 上述两部西域作品中关于阿帕克和卓东游甘青地区传教授徒的报道,能否在甘肃、青海地 ① (清圣祖实录)卷 83,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己丑条。 ② (大霍加传),第 13—16页。 ③ (阿帕克霍加传),汉译本,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西北一组编:(厄鲁特蒙古历 史译丛)(内部参考资料),第4辑,1985年。 ④ <厄鲁特蒙古历史译丛)第 4辑,第84—88页。 ---— — 7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 区的资料中得到印证呢?我发现,在当地穆斯林门宦资料中,流行着“二十五世圣裔”赫达叶通 拉希远来传教的传说: “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马守贞从陕西西乡往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贩运茶叶,路 遇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豪祖勒提·赫达叶通拉希·阿法格·曼什乎勒去河湟传教,背生一疮, 马守贞见其是个外来的伊斯兰传教士,就精心予以服侍,并想法为其治好后才返回东峪沟老 家。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阿法格正在青海传教,河州一些伊斯兰教学者、阿訇、满拉 和一些虔诚的群众去求学、拜访和讨平安者较多。这年正月二十日,马守贞接到阿法格一封 信,要他来西宁。马守贞即去湟中拜访。阿法格见马守贞非常高兴,为了感谢在途中关顾之 情,遂收为穆勒什德,给他传授了虎夫耶教理和必须做的功课,叫他干功传授,并命名 ‘穆夫 提’,还把他的传教用品——经、太斯比合(念珠)、太斯达勒(头巾)等八样东西,交给马守贞,作 为传教凭据。后来穆夫提称为‘八件宝’。”① “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代后裔赫达叶通拉希在青海西宁传授伊 斯兰教苏菲派主张,受到当地穆斯林的尊敬与拥护,同时,好‘道’之士,也就牵强附会地传出华 哲·赫达叶通拉希的一些奥妙神奇,使赫达叶通拉希成为当时河湟一带的传奇式人物。”② “康熙十一年(ff元一六七二年),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华哲·赫达叶通拉希·阿法格·曼 什乎勒的传教士,从中亚经新疆到青海湟中凤凰山传教。”③ “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闻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华哲·赫达叶通拉希·阿法格·曼 什乎勒来青海湟中传教。”④ 穆夫提门宦家谱提供的道统源流: 至圣穆罕默德一⋯⋯豪祖勒提·曼贺独目·哎尔赞木一豪祖勒提·依禅·克俩良一豪祖勒提 ·依禅·哈什目一豪祖勒提·依禅·穆罕默德·郁素甫一豪祖勒提·赫达叶通拉希·阿法格·曼什乎 勒一马守贞。⑤ 显然,“华哲”即西域史料中的“和卓”(Khwaja)、“赫达叶通拉希”即 “伊达雅图勒拉”(Hi— dayat Allah)、“阿法格”即“阿帕克”(Afaq)、“曼贺独 目·哎尔赞木”即“玛哈图木 ·阿杂木” (Makhdum—i A’zam)、“依禅·克俩良”即“依禅·卡朗”(Ishan Kalan)、“依禅·哈什目”即“哈色 木”(Qasim,依禅 ·卡朗长子)、“依禅 ·穆罕默德 ·郁素甫”即“玛木特 ·玉素布”(Muhammad Yusuf),穆夫提的这个“道统”正可与西域史料中的阿帕克和卓世系⑥ 相印证。这位甘青穆斯 林传说中的赫达叶通拉希就是阿帕克和卓。由此可以确断,阿帕克和卓曾东游今甘肃、青海一 带传教授徒。 前文已述,阿帕克和卓是在 1670年4月伊思玛业勒汗登上叶尔羌汗位后离开喀什噶尔, 开始其流亡生活的,而根据上引f-1宦资料,至迟在 1671年阿帕克和卓已出现在甘肃、青海一带 了,也就是说他是在流亡后不久就东来甘、青地区的。我们不能排除这期间他曾到过克什米尔 ①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22115146_0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版,第 173页。 ② 同上书,第 153页。 ③ 同上书,第 148页。 ④ 同上书,第225页。 ⑤ 同上书,第 185—187页。 ⑥ 见(西域图志)卷48“世系·派噶木巴尔族属”、<西域同文志)卷 11“天山南路回部人名一.派噶木巴尔 族属”。其中世系代数有出入,问题出在对玛哈图木·阿杂木之前世系的记述上,并不影响我们这里的讨论。 一 7】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年第 2期 及中亚达合比德等地,但可以肯定他没有前往西藏并得到五世达赖的援助信,因为一是假如那 样,阿帕克和卓就会直接前往伊犁而不可能再往甘青一带传教,并且起码直到 1674年还留在 那里;二是 l670一l671年间准噶尔内讧,僧格被杀,噶尔丹刚刚夺取准噶尔部领导权,立足尚 未稳定,达赖喇嘛不可能考虑他征服天山南路的问题。而从上引门宦资料,似乎能够看出阿帕 克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趋势是从河州地区的北面方向而来,由从这里西向西宁一带。因此我推 测阿帕克和 是经过河西走廊进入甘肃、青海的。 这一点得到了哈密传说资料的支持:“阿帕克去内地途经哈密时,曾住在苏巴什,并在此讲 经,当时这里有一间小木房子⋯⋯后来伊斯兰教徒就在此处修建了一座d,iL拜寺,都叫它阿帕 克和加麻扎,又称绿拱北,位于现在的哈密地区政治学校和哈密饭店附近。”① 由哈密东向进 入河西走廊,对阿帕克和卓来讲应当是相当自然的,如前文所述,早在他的幼年时代,他的父亲 玛木特·玉素布就在这一带从事宗教活动,当时阿帕克和卓很有可能就在随行之列。由此,我 认为阿帕克和卓这次流亡中是经过哈密进入河西走廊.一路传教,抵达兰州,从那里南下河州 一 带,继而西走今青海西宁等地。 那么,阿帕克和卓是否如《大霍加传》所言由西宁地区继而进入西藏呢?是否曾向达赖喇 嘛求援呢?从历史地理上看,由西宁到拉萨是一条很重要的路,阿帕克由此入藏是很顺利的。 但遗憾的是,我至今仍未能在藏文文献中发现任何有关的记录。不过我在这里并不想因此就 否定阿帕克和卓曾到西藏向达赖喇嘛求援并北投噶尔丹的说法。我们知道,在中亚及旁遮普 以北地区,一些穆斯林作者笔下,“秦”是指包括西藏在内的信奉佛教的各族地区。很显然,这 里所说的婆罗门教就是指的佛教;当时在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内亚地区,对穆斯林来说,有影 响的“异教”就只有佛教。在帕米尔以西的广大中亚地区早已伊斯兰化,而其东的天山南路地 区,也于明末最终完成伊斯兰化。但游牧在天山北路的卫拉特蒙古却是信奉喇嘛教的佛教徒, 与其相邻的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比卫拉特蒙古更早皈依喇嘛教。青海地区也是一个以 喇嘛教为主宰的地区,这里在明代后期为蒙古俺答汗的势力所控制,明清之际卫拉特渐强,以 顾实汗为首的和硕特等卫拉特诸部迁入这一地区,并进而控制了西藏。居于拉萨的达赖喇嘛 成为准噶尔盆地、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上的精神领袖。清初以来,卫拉特强大,特别是噶尔丹 兴起后,更有并吞整个蒙古地区之志。这种形势下,在这个佛光映照下的广大地区,能够对伊 犁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只能是拉萨的达赖喇嘛。因此,上引《和卓传>中的那位婆罗门长老,就 只能解释为达赖喇嘛,而这一时期称雄于天山北路的卫拉特蒙古首领只能是噶尔丹。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670年阿帕克和卓为叶尔羌汗国伊斯玛业勒汗所逐,逃离喀什 噶尔后,可能到过克什米尔等地,但很快东行,经哈密进入河西走廊,再由兰州南下,起码在 l67l—l674年间在河州、西宁一带传教授徒,此后由这里进入西藏,向五世达赖喇嘛求援,得 到了后者令噶尔丹出兵天山南路的信后,可能是取道肃州北投天山北路的噶尔丹,于 1680年 随噶尔丹大军返回喀什噶尔。 [本文责任编辑 阿拉腾奥其尔] ① 赵恩儒:<关于哈密回王、伊斯兰教以及哈密历史的调查)。 一 7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阿帕克和卓流亡路线的再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97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9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06-12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