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柳生兵法家传书

柳生兵法家传书

举报
开通vip

柳生兵法家传书 杀人剑 序 有句古语说,“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道是 让人生存,给人活路的一种道,所以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是违背 天道的,势必为天道所谴。 但是,这句古语中也包含了另外一层道理,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战争,是乎天道的。春风轻 拂之时,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秋霜降临之际,落叶飘飞,草木凋零。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天地间万物的规律都是一致的:走到尽头了便走向相反的方向,完全圆满了又会缺损下去。因此,人们 可能会因犯罪而...

柳生兵法家传书
杀人剑 序 有句古语说,“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道是 让人生存,给人活路的一种道,所以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是违背 天道的,势必为天道所谴。 但是,这句古语中也包含了另外一层道理,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战争,是乎天道的。春风轻 拂之时,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秋霜降临之际,落叶飘飞,草木凋零。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天地间万物的规律都是一致的:走到尽头了便走向相反的方向,完全圆满了又会缺损下去。因此,人们 可能会因犯罪而得到好处,而作恶之后,他也一定会受到惩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又说战争符合天道的原 因。 有时候,一人的不义,可能会使无数的人受苦。这种情况下,杀一个人就意味拯救 了成千上万的人。这难道不是“杀人剑即活人剑”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兵法的运用是一门学问。如果不懂这门学问就想去杀人,很可能反会被人杀。在一对一的决斗中,只有 一个胜者,一个负者,输赢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以兵法而言,只讲述一对一对决的兵法,是 非常小的兵法。 当个人的胜败关系到整体的得失时,这就是合战中的兵法之理了。这里的个人是指主将,整体则是指军 队。军队是主将的手足。成功地指挥军队就是灵活地运用主将的手脚。如果军队不听指挥,就意味着主将 的手脚不听指挥。 兵法之理无论在决斗还是合战中都是一样的。在决斗中,剑客靠灵活的身手,对潜能的充分发挥来获胜; 而在合战中,则是通过主将对各种战略战术的巧妙运用,对军队的成功指挥,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进一步而言,在两军对阵之前,主将应先在心中运筹帷幄,假想两军对战的情形,分析判断战争胜败的 因素。这叫做“心中的兵法”。 在兵法理论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即使在和平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战争的可能。明察国情,知道什 么时候会有战乱发生,在战乱未起之前就及时地予以阻止,这是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 国泰民安的时候,要能慎选贤才,巩固社稷,这也是兵法理论的原则之一。官吏们为了一己私欲欺压百 姓之时,正是国家消亡的开始之时。因此,重要的是明辨局势,采取有效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避免让国家因为官吏的私 欲而灭亡。决斗中的观察,和这道理是一样的。在对方出手之前,就应对他可能的行动了如指掌。所以, 尽可能集中全副心神观察周围事物,难道不是一个人最应做的吗?也正是这一点,才使兵法理论如此变化莫 测,难以捉摸。 在统治者的周围,往往会有许多虚伪奸诈的小人。他们谗言谄媚,假充正直,迷惑人主。但是如果注意 观察的话,仍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内心的奸诈。让这些小人掌权的话,他们就会把善良的人们 当坏人来对待,这样,无辜的人就会受苦,而邪恶的人却心满意足。所以,看到这种潜在的可能比看到隐 藏的阴谋还要重要。 国家是君主的国家,人民是君主的人民。侍奉君主的人,无论是身边的近臣还是天下的庶民,都受君主 的统治。他们之间,又能相差多少呢?在侍奉君主的时候,他们就像是君主的手脚。难道因为脚比手离身体 更远,它们之间就有什么差别了吗?既然脚和手都同样会有痛和痒的感觉,又怎么能说哪个离身体比较近, 哪个离身体比较远呢? 所以,如果君主所亲近的人,让远离君主的百姓流血,让无辜的人民受苦的话,即 使他再贤明,百姓仍然会憎恨他。 真正能接近君主的人,大概只有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个,最多也就五到十人吧。而大多数百姓,都是远离 君主的。如果接近君主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君主,那么,他们的所作所 为一乏会让天下的百姓痛恨君主。如果天下百姓都满心怨恨,他们一定会起来反抗。这种时刻一旦来临, 首先背叛君主的,一定是那些近臣。 近臣所做的坏事,并不是君主个人的过错。但是,如果能预先明察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并且及时地阻 止它的发生。让远离君主的天下百姓也都能安居乐业,心有所偿,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在各行各业中都是如此,武士也不例外,同样要有这种处事的态度。即使在没有争端的时候,你的行动也 一定要依据所观察到的形势的发展。总之,无论何时,一定不要忘记注意观察形势动向的变化,这是兵法 理论中重要的一条。 如果不能明察形势的动态,你就常常会陷入麻烦。如果人们和人交谈时,没有注意别人的心理变化,就 会发生争吵,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争端,丧失生命。因此,注意到了形势的发展与没有注意到形势的发展, 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布置房间,也要考虑到将来情况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把各样东西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因此,在 武土道中,有些事物是必须要留意的。 事实上,尽管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道理都是同样的。因此,“道”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 认为兵法只是用来杀人的,这是一种偏见。兵法并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消灭罪恶的。灭一人之恶 而使许多人能够生存,就是军略。 这是一本家传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就是神秘不可传的。正是为了传播知识,才有所谓的秘而不宣。 如果知识不能得到传播,有书无书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我的子孙后代都应好好地体会这一点。 大学 据传,《大学》是用于启蒙教育的入门读物。不管你要进入哪个房子,都要先穿过门。因此,门是你到 达屋子的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只有穿过了门,你才能走进房间,遇到主人。学习是得道之门。因为学习是门,而不是屋 子,所以,当你看见门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屋子。你一定要穿过门,才能进入屋子。屋子是在门里面, 是藏在门后的。既然学习不过是门,所以,在你阅读书籍时,不要以为这就是道。很多人往往把学习知识 误认为是道,这样,虽然他们掌握了许多词,学到了许多知识,却仍然对道一无所知。即使你读得非常流 利,就如同古人自己在注释一样,如果你不能领会其内在的道理,你就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虽然这样,如果不学习的话,也是很难能真正悟得大道的;而单纯靠简单的学习和讲解,也不能领略到 道的真意。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学过“道”,却能自然地依天理行事。 大学讲述的是“格物”和“致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究世上一切事物,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致知” 是指,一旦你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你就能了解万事万物,就能做一切事情。如果你再没有什么可 学的了,你也就再没什么可做的了。如果你根本不懂事物的规律,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万事万物,因为不知才会疑惑,因为疑惑才会心有所碍。如果能认清天下万事万物的原理,心中就会豁 然开朗,再也没有任何蔽塞。这就叫做“物格”,这就叫做“知至”。一旦达到了心无所碍的境界,无论做什么, 都能驾轻就熟,应付自如了。 正因为此,诸艺之实践,其目的正是为了扫除你心中的迷惑和障碍。起初,当你一无所知时,心中自然 也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然后,当你开始学习时,你的心中开始逐渐有所知,而正是这些“知”,束缚了你的 思想。于是,一切事情都变得难做了。 当你完全忘掉了所学的一切,实践也就消失了。这时,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 功。你既不会拘泥你所学的一切,也不会背离你所学的一切。所以,不要刻意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要顺 应天性自然地去学习。这样,才能领悟兵法的真髓。 勤修苦练,学习各种各样的剑招、架势、眼法,探究一切剑法知识,这就是“格物”的意思。然后,当你 熟识了剑法的一切招式和知识后,就要忘掉所学的一切,摒弃所有经验,到达心中无物的境界。这就是“知 至”的基本精神。 当你在不断的学习和修行中渐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无论你做什么,你的行动超越 任何束缚而得到自由。就像只是你的手、脚和身体在行动,而心中却空空荡荡,无所挂牵。 一旦达到了这种空明的心境,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为何物。无论是天上的魔鬼或是任何外物都无法窥 知你的心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极致的境界。如果你能领悟这一道理,学习也就消失无踪 了。 忘学,弃心,自然地和大道融通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这个阶段,就是从“学”进入“无学”的阶段。 情绪与意志 意志是指内心的特定态度,精神思想的高度集中就叫做意志。内心的意志流露在外就叫做情绪。 打个比方说,意志像主人,而情绪则像仆人。情绪受内心意志的支配和指挥。 如果情绪过于泛滥,失去控制,就容易犯错。所以,你一定要用意志来抑制情绪,才不会急躁。 在兵法理论中,可以把降低重心叫做意志,把杀人或被杀称为情绪。确保重心的降低,不要有急躁冒进 的情绪。你要善于用意志来控制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情况如何,务必要保持镇静。只有这样,你 的意志才不会为情绪所左右。 表象和意图 表象和意图是兵法的基本要素。它是指灵活运用兵法策略,先用假象来迷惑敌人,再用真实行动来攻击 敌人。这是用欺骗的假象来获得真正的利益。 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即使敌人怀疑在你公开的表面后可能会有什么隐秘的企图,他们仍然不可 避免地会受到诱惑。如果你能成功地运用策略来调动、引诱敌人,让对方随着你的意愿行动,落入你的陷 阱,你就赢了。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如果敌人没有上当,你就可以故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另一个陷阱让他跳。就算你 的计策最终也未能成功,它 。们仍然发挥了作用。采用欺骗、使诈等种种手段,只要最后能得到真实, 那么,所有的虚假就都变成了真实。 在精神领域中,这就被称为“密”。“密”即为秘密真言,是秘奥之教,是教人认识自身具有的清净本心,培 养佛性的方法。若能悟得此心,众生都能从中得益。 在武士道中,这就叫做用兵的谋略。虽然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之术,但是,如果诡术的使用,能使敌军 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则诡术最终就变成了真实。这就是反其道而行,来达到目的的例子。 打草惊蛇 在禅学中,有“打草惊蛇”一说。 正如打草是为了惊蛇,采用一定的战术手段,使敌人受到惊吓,也是 一种兵法的策略。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掩藏更深的目的,也是兵法的一种。 当对手吃惊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在行动的反应上必然会有所迟缓。 再简单一点地说,有时候,只需一个很普通的姿势,比如轻轻抬一下手,也同样能达到转移敌人注意力 的目的。 扔下手中之剑也是一种诱战的战术。如果你已经掌握了无剑的真谛,即使手中无剑,也不会被打败。敌 人之剑即为我剑。这就叫伺机而动。 观敌之机 观敌之机是指把握敌人即将开始行动之前的瞬间。行动是受藏于心中的力量、情感或情绪支配控制的, 所以,准确把握敌人 的力量、情感或情绪,由此做出相应的行动,这就叫做“观敌之机”。 观敌之机是禅学的一种特殊理念,即所 谓禅宗之“动”。 力量、情感或情绪在心中隐而未发时, 就称为“机”。“机”就像门枢一样,隐藏在门 后看不见的地方。 看到对手心里隐秘的活 动,并伺间而击,这就是观敌之机的战术。 “攻势”和“守势” 取“攻势”,是指进攻时,以凶猛之心,奋 力劈下,积极寻求抢先出手的机会。 无论对你,还是对你的敌人,进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取“守势”,是指不急于进攻,而是耐心 等待对手先出击。取“守势”时务必格外警惕。 “攻势”和“守势”的差别就在于一为主动出击,一为耐心等待。 身体和剑的攻守原则 用你的身体以攻势逼近对手,而让你的剑保持守势。你移动身体、手脚,诱使你的敌人主动出击,乘间 而击,你就取胜了。为此,你的身体和手脚要处于攻势,而剑要处于守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对 手先出击。 心、身的“攻势”和“守势” 当身体取“攻势”时,心要保持“守势”。为什么呢?如果心取“攻势”,就容易因为冲动而犯错,这是不可取的。 所以要控制自己的心神,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身体取“守势”,是为了要让敌人先出手,然后击败他;而 如果心取“攻势”,就会因为急于杀死对手而失败。 另一方面,这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心取“攻势”,身取“守势”。这时的关键之点在于专心。当手中的剑处于防守 状态时,把你的心神集中在攻击状态,让你的敌人先出手。 在这儿,“身”可以理解为握剑的手。这就是为什么说心取“攻势”,身取“守势”的原因。 尽管这儿有两层意思,它们的根本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能诱使你的对手采取行动,你 就能获胜。面对进攻之敌时必须掌握的要点 眼神要凝注于三点:(1)“两星”(敌人握剑的双手);(2)“峰”和“谷”(敌人手臂的屈伸);(3)交战时,凝视“远山” (肩和胸)。眼法的详细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只能通过口传。 接下来的两项是关于剑的运用和身体的姿势:(1)间隔的节奏;(2)身体的位置和心的檀香态(檀香态,是 指把剑保持在同一直线方向连击两次——译者注)。 再接下来的五项是关于身体和剑,这很难用文字解释,每一点都必须在实战中才能领会:(1)手握拳,成 盾状;(2)身成一体;(3)让对手的拳落在你的肩上;(4)尽力舒 展在后之腿;(5)不管敌手采取何种姿势和剑位,都应和其保持同样的姿势和剑位。 总之,上述五点的关键在于:决斗之前,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决不允许任何疏忽。这一点十分重要, 是决斗中必须具有的正确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能确保在决斗中不会有任何慌乱和动摇。如果没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仓促地面对敌人,你平时所学的招式就很难发挥出来。 与敌手对抗中必须掌握的要点 上文提及的三项——“两星”、“峰”和“谷”、“远山”——至关重要。如果敌人按兵不动,坚取守势,千万不 能将你的眼神移离上述三点。 但是,眼法一定要注意防守兼备,这是十分重要的。用力劈砍时,眼睛紧盯“峰”;变换招式时,眼睛紧 盯“远山”;至于“两星”,则始终需要有一只眼睛盯着。 三种佯攻的心境 三种佯攻的方法也是三种观察的方法:“刺”、“戳”和“故意袭击”。当你不能判断对手将有什么举动,可以 使用这三种佯攻的方法来了解敌人的意图。 问题的关键在于明察敌人的意图。当敌人处于严密的防守状态时,你就可以采用这三种观察的方法,灵 活隐蔽地运用各种手段,诱使敌人从手上泄露出心中的想法,用这种方法来赢得胜利。 利用心态的变化 刻意向防守之敌展示心中的各种念头,借以察觉敌人内心的变化。你可以利用这种心态的变化取胜。 双观法 当你用各种策略,来洞察防守中敌人的动向,应该不视而视——似乎没有在看,而实际上却是在观察。 不能有一点疏忽,眼神不要只集中于某一点,要快速移动眼睛流观四周。 有一句俳诗这样说,“只偷眼一瞥,蜻蜒逃离了伯劳的利喙”。蜻蜒因为偷瞥到了伯劳,所以及时逃走了。 你可以在迅速而隐秘的一窥中,准确地察知对手的动向。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保持注意力的连续集中。 在“能乐”中,这称为“双观法”,它的意思是看,看见,然后把眼神移到一边。它的意思也就是不要把视线 固定于某一点。打和挨打:通过挨打取胜 用剑杀死一个人其实不难做到,没有人是不可战胜的。 假如敌人用剑砍你,力图置你于死地,你要注意寻找一个敌人不能触及的空间。你可以呆在这个安全的 区域里,任凭敌人攻击。即使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以为一定会打中你,你仍会安全无虞。 如果敌人一剑出手,而没有命中目标,那么,这一剑就叫“死”剑;你就可以乘机格挡开它,并打出致胜 一击。这样一来,敌人就丧失了主动,你就可以抢在敌人之前,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一旦决斗开始,你要做的就是不让敌人有机会举起他的手。如果战斗已经开始,你还在想该做什么,就 一定会被敌人的下一剑击倒。 如果有一丝疏忽,你就会失败。如果你的注意力停留在刚刚发出的招式上,你的主动就会立刻化为乌有。 当你刺出一剑时,不要把心停留在它上面,不要去考虑这一剑是否有效,你要做的只是再三地出手,反复 地进攻,绝对不给敌人抬头的机会。胜利,只取决于一击。 留意节拍 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如果不能把握音乐的节拍,都无法进行。在兵法中也要有把握节拍的感觉。明察敌 人的举动,看他如何运剑,察知他心中所思,这种心态和一个人在唱歌和跳舞时掌握音乐节拍的心态是一 样的。当你了解了敌人的作风、行动和方式,你就可以灵活机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技巧 1 1.伴以剑击; 2.每边三英寸,正或反; 3.迅速潜行; 4.眼凝视对方上段肘部; 5.剑打圆,用一只眼观察左右; 6.估计三步的余地。 上述六项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授,很难完全用文字揭示。 当你使用这些技巧,为出招做准备,不断变换你的策略,而敌人仍然按兵不动,坚取守势;然后,当你潜 行到一剑的范围里,正好滑到敌人面前,他就无法再踌躇,必定转入攻势;接着,你就诱使敌人先采取主 动,在其出手之际,将其击倒。 无论如何,如果敌人不先劈杀,你就不能获胜。只要你掌握了如何测算敌人攻击不到的安全范围,即使敌 人向你劈杀,你也不会被击倒。如果真正练好了这一步,你就不怕滑到敌人面前,让他先行攻击,然后后 发制人,反败为胜。这是在一个人采取主动进攻之前必做的一步。 技巧 2 1.主要事项,包括最初的攻击,这一技巧必须通过口传; 2.无论攻守,都必须维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一技巧必须通过口传; 3.短刀之一腕余地; 4.当身体取攻势时,剑必须取守势,这是无论攻守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上述各项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授,用文字不可能表述清楚。 聆听风声和水声 如何让敌人先采取主动来获胜,如何以战术策略的运用做基础,发挥各种基本招式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 战略的转换,这都是兵法所要讲述的东西。 交战之前,你必须假设敌人采取了攻势,要积极防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之心。重要的是必须有充分的心 理准备。如果不把敌人视为处于进攻状态来防守,那么,一旦决斗开始,在受到敌人猛烈攻击的瞬间,你 平时所学的一切,都不能对你有什么帮助。 一旦格斗开始,重要的是你必须让你的思想、身体和脚都处于进攻状态,而让你的手处于防守状态。你要 密切注意一切可能的变化,也就是要做到“巨细无遗”。如果你不能冷静地观察周围形势,你所学的剑术也 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至于说“聆听水声和风声”,是指把进攻之心,掩藏在平静的外表下。风本身并没有声音,只有在撞到了 东西的时候,它才会发出声音。风无声无息地从上空掠过,当它受到了某些东西的阻挡时,比如树林、竹 林,就会发出可怕的咆哮。 水本身也同样是没有声音的,但当它飞泻而下,撞击岩石,就会轰然作响。 我们用风和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关键之点在于外表保持镇定平静,内心却取进攻之意。表面冷静沉着, 内心却高度戒备。 如果身体、手、脚都处于仓促忙乱之中,是不可取的。“攻”、“守”应成对出现,一在内,一在外,而不能 只取一种模式,这正如阴阳之交替。动即阳,静即阴。内为动时,外则取阴;内为阴时,外则为动。兵法 中也是如此。在内心中,要充分调 动精神,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外表却依然镇定沉着。内阳外阴,内动外静,这是依照大自然的模式而 定的。进一步来说,在激烈争斗的外部环境中,如果你在积极进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镇静沉着,你的内 心世界就不会受外在行动的影响,这样,你的行动就不会过于狂乱,失去控制。而如果内心和外在都同时 忙碌的话,你就会变得狂躁不安,举止失措。攻和守,动和静,内外必须分择其一。内心要保持警觉,就 像鸭子浮在水中,表面不动,底下却在划水。一旦这种行为成为自觉,就能做到内外交融,合而为一,了 然无碍。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极意 的世界。 病 所谓“病”就是指困扰自我的各种纷乱 之念。考虑该如何取胜、如何用兵法、如何 用学过的剑招、 如何进攻、如何防守的心思 都是“病”,而考虑该如何克服自我,如何去 除这种种迷乱之心的念头,本 身也是一种 “病”。总而言之,如果你把自己的心思滞止 于任何事物上,就是“病”。既然这百病都为 “心病”,我们要做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心灵, 去除种种烦恼、忧虑,执著之念,忘却一切 思想,达到 心的绝对自由。 论“去病”之初级及高级阶段 以念去念,以执著去执著,这是“去病”的初级阶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思考,去除种种纷乱之心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念”,想要克服 种种“心病”,这也是思想之一。 而且,尽管我们用了“病”这一字眼,它其实是指各种纷乱复杂的念头。想要“去病’’的心思也是一种“念”。 所以,这就是以念去念。当你去除了各种“念”,你就进入了“无念’’的状态。当你用去念之想去除了心中的杂 念之后,杂念和去念之想就都消失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一个楔子拔出另一个楔子。 当你无法拔出一个楔子时,你可以钉入另‘个楔子,这样,原来的楔子就会松动,就容易取出了。一旦第 一个楔子被取出后,第二个楔子也随之而出。当“病”去除后,去病之念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就叫做“以念去 念”。 刻意“去病”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执著,但是,如果你用这种执著来除去了“病”,执著也就消失了,这就 叫“以执著去执著”。 在去病的高级阶段,去病而无去病之念。想要“去病”本身就是一种“病”。即使有种种杂念,如果能对其不 以为意,就是达到了“无念”的境界。 存有“去病”之想,就意味心中还有“病”,所以,“病”根本就没有离开你的心。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如 果带着执著之念,就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去病”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就是为 了这个目的而设立的。第一步,是要达到初级阶段,之后,当你逐渐把这种有意识的去病之念转换成一种 无、意识的行为时,你就进入了“去病”的高级阶段。此时,无需你再刻意地去除执著,执著自己就消失了。 “病”就是执著。佛教认为执著是不可取的。没有执著之心的乞丐可以混迹于人世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自由自在,无所拘束,止于所当止。 一个高手,如果没有去除对技巧的执著之念,就不能称为大师。尘土会附着于未经琢磨的宝石,但是, 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即使是落在烂泥中,也无损它的光彩。养护心智,打磨你心灵的宝石,使它不受外 物的沾染。对“病”不以为意,不必多虑,做你想做的事吧。 平常心 有僧问先哲:“什么是道?”先哲回答:“平常心是道。” 这则故事包含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剑道,也适用于其他一切艺。“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这两句平平 淡淡的问答,却体现了悟道的最高境界。达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造作、是非、取舍•、欲求 等种种杂念也就一扫而空了。 世间之事莫不如此,惟以平常心待之,才能达到人生的胜境。假设你正在搭弓射箭,如果你想着你是在 射箭,你的箭就会变得不稳。同样,当你挥剑时,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挥剑,你的进攻就会不稳。当你写 字时,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写字,你的笔就会不稳。即使是在弹琴时,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在弹奏,琴声 就会走调。 如果弓箭手在射箭时,能达到“忘射”的境界,以“平常心”射箭,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自然而为,弓 就会变得平稳了。用剑和骑马也是如此。你不是在“用剑”或“骑马”,你也不是在“写字”,不是在“演奏音乐”。 若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那么,一切都变得容易掌握了。 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为“道”,如果将其视为惟一重要之事而执著于此,就不是真正的“道”。惟有达到心中空 无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无论做什么,如果能以空明之心为之,一切都能轻而易举了。 这和镜子照物的道理是一样的。由于镜子的反射是透明无形的,所以才能纤毫无差地反映出万物的影像。 悟道之人,其心正如明镜,空明纯净,无思无想却能胜任一切。 这就是“平常心”。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人就称为名手。 无论你要做什么,如果事先存有做此之想,而刻意为之,就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也许有某一次你能做 得很好,然后,当你为刚才的成功感到得意时,你就又会做不好了。或者是成功了两次,失败了一次。如 果你为成功了两次而只失败了一次而沾沽自 喜,你就会再次失败。正是因为存了追求成功之念,就不能一直成功。 时时积功修习,勿存速成之心,无心而做,自然而为,渐入化境。到此时,你甚至不知自己为谁,身体、 手、足虽动,心却丝毫不动。达到了这一境界,就再无失手之时,做十次则十次均能成功。 即使做到了这一步,一旦心中略有挂碍,仍会失手。惟有无心,才能次次成功。无心并非一切无心,只 是怀平常心而已。 恰似木人见花鸟 庞居士诗颂中,有“恰似木人见花鸟”一句,说的是木人虽然看见了花鸟,心神却不 会为花鸟所诱。 木人本无心,所以自然能不受外界的诱惑,这是必然之理。但是,一个有心有情之人,怎样才能做到和 木人一样呢? 在这里,“木人”只是一种比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一个有血有肉、有识有想的人,当然不可能和 木人完全一样,毕竟,人是不能变成竹子和木头的。但是,如果你能见花而无见花之念,你就达到了“木人” 的境界。 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以“平常心”体认清净本心。当你在射箭时,不要有意识地去想你是在射箭,换句 话说,你是在以“平常心”射箭。 平常心就是见万物而不起意。若弃平常心而代之以各种有意识之心,则形随境移,心逐境转,万物皆非 本来面目,见山非山,见水非水。 即使是像说话这样简单的事情,只要你以斩钉截铁的口吻来说,就会得到人们的首肯。在佛学中,把“无 住之心”看作是佛法的极至。 自由心 中峰明本大师曾说要“收放心”。这句话,包含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当你让心离开时,它就会停留在它所去的地方。所以,第一个阶段是练习收心,如果每次都能把心收回 来,它就不会滞留在任何地方。当你攻出一剑时,你的心就会牵挂着你刚攻出的一击,而这里所要教你的 就是如何把它收回来。 到了高级阶段,你可以放你的心任意游走,却不会驻留和牵碍在任何地方。 具备自由解脱心是指:如果你用放心之心再来捆绑心,不断地把它拉回来,你就不能真正解脱和自由。 即使在心神自由流动的时候,它也不胶着凝滞在任何地方,这才是自由解脱心。 当你具备这种自由解脱心,你的行动就能独立无碍了。如果你不能放掉缰绳,你就不能真正自由地行动。 即使是狗和猫,也需放养。如果整天把它们拴在那儿,肯定养不好。 研究儒学的人往往视“敬”为第一要法,将“敬”贯穿他们的整个生活,结果导致他们的心神就像被拴着的猫。 在佛学中,事实上也是存在着“敬”。经文中所说的“一心”和“不乱”所对应的就是“敬”。它是指把心神摄于 某件事物,而不要四处弥散。 当然,经文中还说,“我们虔诚地宣扬佛法……”,当我们跪在佛像面前,顶礼膜拜,一心一意地虔诚祈 祷,这些举动都是和“敬”的精神相一致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消除心中纷乱之念的方便法门。真正的清净的自心是不需要靠这些权宜之计 来平静的。 当我们端坐合十,专心观想一佛,虔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心见如来之像。此时,我们的身、言、心三 业合一,就可以修得清净不乱心。这叫做“一行三昧”。换句话说,这和“敬”同样重要。 “敬”能使我们的心神清净,但是,这种心境只能维持在“持敬”之时。当我们离开打坐状态,不再颂念佛的 名号,佛的影像也不见了。我们又回到了先前有种种妄心的状态。这不是彻底的静心。 真正拥有清净心的人,并不会刻意地去净化他们的身、言和思想活动,他们即使是混在俗世的尘埃中, 也照样不会被污染。即使他们的思想整天都很活跃,心也不会有任何动摇,正如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算 有成千上万个浪头打过,它也不会有丝毫移动。这才是到达了佛学的至境的人。我受了一位法师的教诲, 把它记录在此。 走位 理想的步法、身形,应该以不错过静止之剑的位置为宜。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即使在战斗开始前也不 能有片刻遗忘。 明辨“看清静止之剑”的三种层次 观之以心,被视为是“看清静止之剑”中最基本的。观之以心,眼才能感知。所以,和观之以心相比,眼 观是第二位的。而后才是观之以体、以手、以足。 观之以体、以手、以足,是说你的身体、手足不能忽略对手的静止之剑。观之以心是为了观之以眼,观 之以眼是让你的手足都对准对手静止之剑的位置。 “心像水中月,身如镜中影” 这段话表示的兵法如下—— 水映月影,镜照人形。事物在人心里的投影,就和月亮在水里的投影一样,是瞬间的反映。 静止之剑的位置就仿佛水面,而你的心可比为月亮。静止之剑的位置应能映出心之影。心动,形动;形 随心动。 静止之剑也可以比作镜子,这时,这些比喻的意思是,身体依静止之剑的位置而移动,就像镜子一般。 遵循这条原则,你的手足就不会漏过静止之剑的位置。 月映于水是在瞬间完成的动作。尽管两者相距如许,在乌云消失的一刹那,月亮同时就在水面留下投影。 这投影不是缓缓从天空降落,而是在短短的刹那就完成了,甚至短到你连眼睛还来不及眨。事物在人心中 的反映,也像月映于水一样,是瞬间完成的动作。 佛教有一节经文,说的就是心和月映于水、物照于镜一样,都是瞬间之事。月映于水,看起来似乎月亮 就在水中,其实并不是。那不过是遥远天空上投映下来的影子。形映于镜也是如此,无论什么,只要放在 镜子前,都能立即照出它的影像,这也是瞬间之事。 事物在人心中反映也是一样。眼睛一眨间,心已经走得老远,甚至远到中国。就像你以为自己不过是在 假寐,梦却带你回到了遥远的家乡。心的这种反映,在佛家眼里,和水中月、镜中影,是一样的 i 在兵法中,水中月这类的说法也是适用的。你应该时刻让自己的心移到适合的位置,就像月亮在水中投 下倒影。心动,形动;一旦与对手遭遇,身体就应该移到适合的位置,就像镜之映射。如果心不能事先做 好准备,身体是不会动的。 就位置来说,是“水中之月”;以人而言,是“静止之剑”。两种情况下,身体、手足的移动,意义是一样的。 仓促之攻 最坏的事,莫过于仓促发动攻击。除非交手前你在精神上已经做好了适当准备,完全看清了形势,才可 以主动攻击。记住,不要仓促行事,这很关键。 收心 “收心”说的是,当你刺出一剑之后,如果你想着自己已经击中目标,你的心就因为惦记着这个念头而停 滞不动;若你不能把心思从刚才那一剑上收回来,就会变得心不在焉,就会被对手的回击所击中。这样, 你虽然主动发起进攻,也会因受到对手的有力回击而失败。 当你刺出一剑之后,不要把你的心神驻留在你击出的地方;出招以后,一定要及时收心,注意观察敌人 的举动。一旦敌人中招,他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当一个人中招时,他就会变得愤怒起来。一旦被激怒, 敌人就会更加凶猛;这时候,如果你有丝毫疏忽,就会被敌人击中。 不妨把被击中的敌人看成一头发怒的野熊。当你意识到自己击中敌人的时候,.就犯了忌讳,让心思逗 留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面了,你的注意力会因此而涣散。你应当非常清楚,如果敌人被击中,他内心反击 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来。同时,他一定会倍加警惕,绝不愿意在同一位置被击中两次,所以,如果你再像刚 才那样进攻,肯定会失算。如果你没能击中敌人,他就会奋起反击,使你中招。 收心的意思是把心思及时收回,不让它逗留在你击中的地方。最重要的问题是,把心收回来,集中注意 力,观察敌人的动静。 另一方面,如果你紧盯敌人被击中之处,不把心思收回来,而是迅速、一再出剑攻击同一位置,不让对 手有转头还击的机会,那么,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也就是“间不容发”一语所表达的意思。它的基 本思想是不断地快速出击,在两次打击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短暂的停歇。 禅宗的问答,被认为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战斗。在这样的问答中,需要立即回答对方的诘问;如果你稍 有迟疑,就会被对手占了上风。这样,谁赢谁输,就显而易见了。 我们说“间不容发”,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它强调的是重复进攻时的出剑速度。 论“全部去除”、“空”、“见心” “全部去除”,就是指彻底去除所有“病”。这里的“病”,指的是“心病”。关键是在“心病”袭来的一瞬间将其去 除干净。 在本书的其余地方,谈到了各种各样的“病”。“病”的一般含义就是指心之滞留一处。佛学中称为“执”,这 是它最反对的东西。如果心执着一处,滞留不去,应该看到 的,你也看不到了,你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失败。 “全部去除”,这个说法表示的意思就是要在病念袭来的一刹那间将之全部去除。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应 该去除各种迷念,不要失去对“唯一者”的感知。 “唯一者”指的是空;空是一个隐语,不能用公开的方式传授。它指的是敌人的心。心无形无质,所以称 为“空”。看见“空,惟一者”,就是指看到敌人的心。 佛教的要旨,就是要意识到心之为空。尽管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话,但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少 之又少。 至于说到“见心”,是指对手的心可以通过他握剑的手衰现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手还没有移动之 前,就对他发起攻击。 “彻底去除”的目的是为了看到将发未发的瞬间。关键在于要立刻摈弃一切“病”,不要错过“空”。 对手的心就在他的手上,它会通过手的动作表现出来。乘它们还处于静止之时攻击它们,这就叫“击空”。 空不会移动,它没有形状,不会运动。“击空”就是要在其移动之前迅速出击。 空是佛家之要眼。虚空、实空是不同的:虚空是指无物留存,实空才是真正的空,是心之“空”。虽然说, 尽管心无形无状,这有点像空的“空间”,但心却是身体的主宰,所以,一切举动都是心之行为。 心之动、心之劳,都是心之所为。心无所动,就是“空”;空有所动,就是心。空转为“行”,化为“心”,劳 于手足。你要在对手行动之前,就迅速攻击他握剑的手,这就是说你应该“击空”。 虽然我们说“见心”,但心是不能为眼睛所见的。心不可见,所以称为“空”,心无所动也称做“空”。虽然心 可以通过握剑之手表现出来,但却不能为眼睛所见。关键就是,在心已经形诸于手、但还没有有所动时就 进行攻击。 如果因为心不可见,你就把心—空想作是无;但是,一旦心—空有所动,它就能无所不为。那时,手抓、 脚踏,直至所有的奇迹,都是此空、此心的行动产物。 我们很难通过阅读书籍来理解这种“心”,它是一种“道”,仅仅靠聆听别人的教诲是很难领悟的。写书、传 道的人,都是根据以往的宗教作品、文献来写、来说的,而真正能体认自心的人,是非常少的。 既然人类一切行迹,一切奇迹,都是心之所为,心也就在宇宙之中;我们称之为宇宙之心。宇宙之心一 旦运动,就会电闪雷鸣,风疾雨骤,它能造出千奇百怪的云朵, 还会带来仲夏的冰雹,给人类平添灾害。 从宇宙来看,空是宇宙之主宰;就人而言,空是身体之主宰。舞蹈时,它是舞蹈之主宰;表演时,它又 是戏剧之主宰。射击时,它是弓箭之主宰;驰骋时,它是马之主宰。如果主宰发生了丝毫偏差,那么,一 个人就既不能骑马,也不能射箭或打枪。 当心在体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呆在它该在的地方,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轻而易举。重要 的是发现此心,理解此心。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体认自心,有效的役使自心,但真正说来,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发现了此心。没有做 到这一点的人,身上总会流露出未能真正悟道的迹象;任何有洞察力的人都会看见。 当人们开悟的时候,他们做的每件事情,一切行动,都是直接了当的。如果他们没有合乎正道,就不能 称为了悟之人。直心就称为本心,或者是道心。而扭曲、污染的心,就被称为妄心、欲心。 能认识到本心、依本心行事的人,是十分让人羡慕的。我并不是从自己的理解说这些话。尽管我这么说, 我自己还很难做到有直率之心,并且依直心行事;我这么写的原因是因为它就是道。 ’ 即便如此,在兵法中,如果没有率直之 。心,你的身体、手足不能据此而动,技术就无法臻于化境。 尽管我们日常的行为并不都是依道而行,但在兵法之中,悟道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你的行为不偏离此心,在某一门技艺上你也让行为符合本心,但如果你要把它 用到别处严就不能管用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只掌握一 门技艺的人,只能称为专家,但不能称作“精湛”。 真心和妄心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彼亦曰心, 虽名为心, 蔽惑此心。 莫弃此心, 以此之心, 去彼之心。 这里,第一行的心是妄心,它既是虚妄,迷乱真心,所以不好。第二行的心是指妄心。第三行指的心是 表示本心,它被妄心迷乱。第四行的心是指本心,第五行的心也是 指本心,第六行的心是指妄心。 这首诗要说的,就是真与妄的不同。心有真妄之分,如果你能发现本心,依此而行,一切都正大光明。 如果本心因为受妄心的遮蔽而扭曲、玷污,一切行为也就扭曲、玷污了。 本心和妄心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本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在父母生我们之前就存在了。它是 无形无迹,无生无灭的。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但是,因为心是无形无质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父母所生。 与生俱来的不过是我们的身体罢了。 禅的教诲,就是让人和心沟通。但是也有许多伪经的存在。很多人,说的话虽然相近,但路却不正。所 以那些自认为是禅宗的人并不是一类。. 当我们谈到妄心时,其实指的是血气,它是从个人角度和主观方面来说的。血气就是血的流动,当血流 上涌时,人们的脸色就会改变,并开始动怒。 同样,当人们看不起我们所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变得恼怒和愤恨。但是,当别人和我们一样痛恨我 们所不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很高兴地赞同他们的意见,并且以错为对。 当人们接受了贵重的馈赠时,总是心花怒放,眉开眼笑,血流上涌,使他们的脸上光彩焕发。这时候, 他们就会指鹿为马,认非为是。 上面所说的,就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形的时候,由于受肉体中血气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心灵状态,它们 被称为“妄心”。 · 妄心起则本心隐,一旦生有妄心,就会起种种恶事。有智慧的人们得到褒誉,就是因为他们能用本心去 除妄心。在没有智慧的人们那里,本心是被隐藏起来的,而妄心的力量却很强大;所以他们总是做错事, 玷污自己的名誉。 虽然上文引用的诗句很平常,它却很好地说明了真和假的区别。如果凭妄心而动,那么无论做什么,都 是错的。比如,若受妄心支配,你在决斗时一定会失败,你的弓箭和枪不能命中目标,甚至你连马也不能 骑;如果你演戏或跳舞,就会又难看又难听;无论你说什么,肯定都会说错。什么事情都不对劲。相反地, 如果你听从本心,那么你做什么都会很好。 人会在头脑中编织谎言,却声称它们都是真实的。这就是妄心的活动,它的虚假变得明显而容易发现了。 如果说话的人心中有的是真实,听的人最后总是能意识到它,并不需要解释和推理。本心是不需要推理和 理由的。 妄心是心的病障;去除妄心就是破除心病。去除了病,心就会健康起来;健康的心就被称为本心。如果 你按照本心做事,就能更好地掌握兵法的奥妙。当然,这个原则也不例外地和一切事物相通。 察情 “即使可能有百种姿势和剑位,但借以取胜的永远只有一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明察敌情。 即使有成百上千种的剑术,包括各种各样身姿和剑位的选择,你所要考虑的只是对手的心态和动静。 纵然敌人有百种姿态,而你亦有百种姿态,都必须要明察敌情,这一点是惟一的。 因为这是一种秘传,所以·不能在此明言,只能用隐语来说明。 “有”和“无”的韵律及“有”和“无”的并存 在谈到“察情”时,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术语:“有”和“无”。当事物显而易见时,称之为“有”;当事物隐而不见 时,称之为“无”。这种隐、现的“有”和“无”就是“察情”,它们都包含在“手握利剑”之说中。 佛学中也常常会探讨“有”、“无”的含义。这儿,我们只是借用这些术语进行类似的分析。一般人通常只看见 “有”,而看不到“无”。在“察情”中,我们则既看见了“有”,也看见了“无”。 “有”和“无”是并存的。有时就“有”而击,无时随“无”而打。不待“有”而击“无”,不待“无”而击“有”。所以说,“有” 和“无”是并存的。 在老子的论述中,有“常有,常无”之说。“有”是永远存在的,“无”也是永远存在的。当“有”被“隐藏”时,就变 成了“无”;当“无”被“显示”时,就成为了“有”。 例如,当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时,它就“在”那儿,而当它潜到水下时,它就“不在” 了。所以,即使我们认为有某件事物存在,一旦它被隐藏了起来,就变成了“无”。同样,虽然我们认为某 件事物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示了出来,也就变成了“有”。因此,“有”和“无”只是表现为“显”、“隐”的不同,它 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说“有”和“无”都是永远存在的。 在佛学中,有“本无,本有”之说。当一个人死去时,“有”就变成了“无”;当一个人出生时,“无”又变成了“有”。 “手握利剑”同样也有“有”“无”之说,这是一种秘传,称之为“察情”。当你把手藏起来时,则“有”随之隐;当你 将手掌朝天时,则“无”随之现。 道理虽然如此,如果没有老师专门的传 授讲解,上面的表述仍是很费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应见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无”,则应见此“无”而击“无”。这就是为什么说“有” 是“有”,“无”也是“有”的原因。 “有”即为“无”,“无”即为“有”。“有”和“无”并不是两样东西。 如果不能明察战斗中的“有”和“无”,纵使你把百种剑技都用得完美无缺,还是不能取胜。不管是哪一流派的 兵法,要想达到至上的境界,关键就在这一步。 水中之月及月影 如果你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你就不会被敌人的剑击中。你可以在这个距离之外来考虑运用各种兵法策 略。 大踏步迈进或悄悄地滑进这个距离,以接近敌人,被称做“水中之月”,这就好像是月亮把自己的影子倒映 在水中一样。 在对决前,你应事先在心中考虑好这个“水中之月”的区域,然后才能和敌人交手。这一间距该如何估度, 只能通过口传。 静止之剑 “静止之剑”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佩剑时,你应该把它作为静止的剑来佩戴,此时,对于你而言,这 个“静止之剑”中的“剑”(ken)的特征应该被写为和理解为“剑”,只要它还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无论置于左边还 是右边,它的特征就还是“剑”。 然而,对于敌人来说,“静止之剑”中的“剑”(ken)的特征就应该被理解为“看”。只有明察静止之剑的位置,你 才能更好地攻击或防御,所以,“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此时“ken”的特征就是“看”。 关于“静止”的解释 “静止之剑”中的“静止”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包含两个意思,即“精神”和“异象”。“精神”是内在的特征,“异 象”则是外在的表现;这被称作难解之奇迹。例如,正因为树有树的精神,它才能郁郁葱葱生长,开出芬芳 的花朵,抽出繁茂的枝叶,这就叫做“奇迹”。 当然,即使你把树砍倒了,你也无法找到被你称为树之“精神”的东西。可是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叶子就 不会发芽,花儿也不会开放。同样,人的精神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你不能打开人们的身体,来寻找所谓 的“精神”,但是,你的各种行为都是因为 “精神”的存在才能进行。 在剑静止之处,你能将精神安顿下来,举手投足之间,种种奇迹就会自然发生,在战斗中开花结果。 精神是思想的主人。内在的神支配外在的思,而外在的思,又支配着精力。为了神,如果思羁留在某地, 它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完全。因此,确保不让思固定于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就像主人在家,吩咐他的仆人出去做某一项事情,如果仆人就留在办事的地方不再回来,那他就会错过主 人另外的命令。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思总是羁留在外物上,不能回归本位,你战斗的能力就会消失。 ’ 所以,不能让神固定在一点上。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兵法,也适用于世上的一切事物。 对于“静止”,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神和思。 步子 步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须以一种平和的、随意的方式迈步。因此,“过”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走得 太快,是吃惊慌乱的表现;走得太慢,是胆怯害怕的表现。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在你眼前挥舞一样东西,都会情不自禁地眨眼。这是正常反应。这时的“眨眼”并 不表示“乱”。同样,如果一样东西在你的眼前不断挥舞,借以吓唬你,如果你根本就不眨眼睛,那可能意 味着你事实上是“乱”了。 故意地抑制自然的眨眼表明你的心神比眨眼更受扰乱。 不受动摇,不受干扰的心才是平常心。如果有东西在眼前晃动,你眨眼,这才是不被干扰的状态。关键的 一点是不要丢掉平常心。努力克制保持不动,实际已经是动了。移动才是不被动摇的原则。 以平常心、平常的方式行事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你的外表和心神都不会乱。 “无刀”,不是要你夺走对手的刀,也不是要你为了顾及自己的脸面,有意做出夺刀 的姿态,它是在无刀的时候,怎么保全自己、不被对手杀死的一种艺术,和夺不夺对手的刀倒没有什么关 系。 再有,有些东西,别人处心积虑不让你得到,你却不依不饶,要去得到,这也不叫“无刀”;相反,你能够 不执着于它,不怕别人夺走它,才叫“无刀”。一个人,若专注于他的刀不被夺走,便容易忘记真正的目标, 他念念不忘的只是手里的刀而已。于是,他就一个人也杀不死。 不杀人,我们以不被杀为胜。这时,“无刀”并非一种空手夺白刃的艺术,而是你手里无刀,也能够保全自 己,不被杀死。 注意,无刀不是空手夺白刃的艺术,而是要你可以随心所欲,驾驭一切工具。试想,你手无兵器,却依然 能够夺走敌人的刀,以为己用,那么手里究竟拿了什么又有何妨?即使只是一把折扇,也可以制服拿刀的敌 人。“无刀”,要达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譬如,你路遇强敌,手里只有竹杖防身,而他却是长剑在手。这时,你或者,凭一根竹杖将他的长剑夺下; 或者,即使你没有夺下他的武器,却也没有让他的攻击得逞。两种情况,你都是胜者。这就是“无刀”的基 本思
本文档为【柳生兵法家传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4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07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