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举报
开通vip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郭 建 宁 (北京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全面推进、具有多样性 和个性化特征 ,同时也实现了研究主题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换 ,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哲学、 发展哲学和文化哲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改革开放 ;实践哲学 ;人的哲学 ;发展哲学 ;文化哲学 中图分类号 : B0 - 0  文献标志码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郭 建 宁 (北京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全面推进、具有多样性 和个性化特征 ,同时也实现了研究主题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换 ,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哲学、 发展哲学和文化哲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改革开放 ;实践哲学 ;人的哲学 ;发展哲学 ;文化哲学 中图分类号 : B0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 462X (2008) 05 - 0005 - 0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哲学从“文化大革命 ”的 历史灾难中走出 ,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哲学课 题的价值与哲学工作者的视野 ,都是以前无法比 拟的。总的看 ,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水平不 断提高 ,研究方法不断更新 ,研究问题不断深入 , 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具 有以下显著特征 : 首先 ,从本质上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时代 精神具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 : (1)反思精神 ,即对马克思主义 哲学、尤其是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 ,探索新问 题 ,提出新见解 ; ( 2)科学精神 ,即紧密结合当代 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 学 ; (3)实践精神 ,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际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 的重大现实问题 ; (4)开放精神 ,即以开放的姿态 面向世界 ,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如实践 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 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成为这一时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聚焦点和生长 点。同时 ,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 ,从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上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实现了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1 作者简介 :郭建宁 ( 1958 - ) ,男 ,安徽马鞍山人 ,教 授 ,哲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 研究是全方位的 ,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 ( 1)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 ; ( 2 )马 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 ; ( 3)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交流对话、综 合研究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型学 科的研究 ,如 :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 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 ; ( 5)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再次 ,从具体范式上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和个 性化的特点 ,有的强调把握“真精神 ”,有的主张 凸显“现代性 ”,有的立足推进“中国化 ”,有的重 视建构“新形态 ”。这就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真精神 (文本研究 )、当 代性 (对话研究 )、中国化 (本土研究 )、新形态 (综 合研究 )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这对于解放思想 ,推 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 意义。 最后 ,从思维方式上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实现了重大转换。谈到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许多学者喜欢说“转 向 ”,比如从本体论到生存论转向 ,从体系意识到 问题意识转向 ,还有价值论转向 ,人学转向等等。 我认为 ,理论折射到实践中最重要的转向是两个 : (1)阶级性思维方式的转向 ,表现为从阶级分析 到利益分析、从阶级性到先进性、从阶级性至上到 以人为本 ; (2)两极化思维方式的转向 ,表现为从 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从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从 压倒性思维到共生性思维。无论从时代潮流看 , 还是从中国实际看 ,这都是不可低估的伟大历史 进步。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是多方 面、全方位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 ,对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它 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 ”的思想的严重束 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同年底召 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条件。当然 ,实 践标准的锋芒所向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直接 针对的是“两个凡是 ”,因此其政治意义要远远大 于学术意义。在解决了思想政治路线问题的同 时 ,实践标准的讨论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理 论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 , 随着哲学体系改革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到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导致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兴 起。1988年分别在天津召开的哲学体系改革研 讨会和在北京召开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 ,极大 地推动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深入。广大哲学工 作者对这一研究投入了空前的热情与关注 ,发表 了大量论著 ,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 (1)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物质本 体论。这种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 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他们认为 ,实践唯物主义基 本上是等同于历史观的 ,如果以历史观来包括世 界观 ,并进而取消世界观 ,那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进化趋势背道而驰的。 (2)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本体论。首先应当 说明 ,虽然主张实践本体论者都赞同实践唯物主 义 ,但是赞同实践唯物主义者却并不一定都主张 实践本体论。虽然都强调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在具体表述上却有所不同。 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者认为 ,实践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主张实践本体论的论者则进一步认为 ,存在只是 实践的存在 ,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 ,人类是通过实 践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实践本体论是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是人类对本体问题认 识的新的历史阶段。 (3)实践哲学与无本体论。这种意见认为本 体论在今天已是一个过时的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 义哲学应当抛弃旧有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主义 哲学不是用一种本体论代替另一种本体论 ,而是 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哲学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实践超越了唯物与唯心 的两极对立 ,也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 以上三种见解可谓是三足鼎立 ,反映了中国 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建构的基本格 局。而这三种意见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辩 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关 系 ,如何把握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辩证的、历史的 , 也是实践的 ,但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更有利于 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哲 学是发展的 ,本体论在哲学中的作用也是变化的。 本体论今天仍然有它的地位 ,但是比较起来 ,实践 确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根本问题。 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体系 ,存在比较严重的唯 客体主义的毛病。在这一体系中 ,物质概念是辩 证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中心线索 ,社会存在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中心线索 ,实践只是认识 论的从属范畴。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于克服传 统哲学教科书体系客体至上的弊病 ,显然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实践唯物主义特别是实 践本体论来说 ,也有两个难点需要进一步加以考 虑与研究 :其一是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即如何走出 自然的物质本体与社会的实践本体的两难选择 ; 其二是纯粹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 ,即如何防止 用人化自然去排斥纯粹自然。只有妥善地处理好 上述关系 ,才能防止由唯客体主义走向唯主体主义。 上述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 研究与争论 ,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 基本框架问题 ,它的意义与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 移 ,将会更加深刻地显示出来。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 20世纪 70年代末 ,由对“文化大革命 ”的历 史反思发端 ,人道主义的讨论在全国兴起 ,并以 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为 契机而达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共出版讨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二十余种 ,发表文章近千篇。1984年初胡 乔木的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发表后 , 讨论进入尾声 ,到年底基本结束。 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 ,涉及的问题很多 ,但是 主要问题有两个 : ( 1)人道主义的含义问题。有 的论者认为 ,人道主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 的人道主义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 宗教、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 ;广义的人道主义是 泛指一切主张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 ,重视人 的价值与人的发展的思想与观念。有的论者则认 为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广义的人道 主义是不存在的。 (2)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 ·6· 关系问题。一种观点是“对立论 ”,即主张马克思 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 ,两者是 根本对立的。另一种观点是“包含论 ”,即认为马 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包含在马克思 主义的全部学说之中 ,是马克思主义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种观点是“出发点论 ”,即 认为人道主义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是相容的 ,而且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人道主义的讨论到 1984年底基本告一段落 , 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从 20世纪 80 年代前期的人道主义讨论到 90年代中期以来的 人学研究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过渡环节 : (1)理论 层面的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探索 ; ( 2)实践层面的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考。这些探讨涉及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 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等诸多问 题。正是在这种理论积淀的基础上 ,作为一门学 科的人学应运而生了。 对人的问题集中加以研究 ,并创立一门人学 , 我是赞成的。人学能否成立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 面 : (1)人学与哲学的关系 ; (2)人学的理论体系。 前者是人学是不是可能的问题 ,后者是人学如何 成为可能的问题。关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 ,有的 论者认为哲学就是人学。有的论者认为哲学的当 代形态是人学。人学在当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 位 ,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无论如何 ,哲学研究的 内容都不只是人的问题 ,哲学与人学是不能完全 等同的。因此 ,上述提法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关 于人学的理论体系 ,有的论者认为应包括三个方 面 :本质论 ,解决人应当是什么 ;存在论 ,解决人现 实上是怎样 ;发展论 ,解决人怎样成其为人。还有 的论者认为 ,应包含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智慧、人 的活动方式、人的发展趋向、当代人学等内容。虽 然已经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但是总的来看 , 人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还处于草创和起步阶段。要 真正建立一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人学 ,还有很 多工作要做。 当今的人学研究 ,可以说是 20世纪 80年代 人道主义研究的继续和深化 ,同时又结合了新世 纪社会发展的实践 ,包含了许多新的生长点 ,其理 论价值和发展前景绝不可低估。 那么 ,当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人学研究的热 潮呢 ? 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 ( 1)推 进改革的需要 ,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 ,发挥人的积 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 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伟大复兴 ,关键在于人。 (3)人的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关键在 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人的现代化 ,在于人的发展 与国民素质的提高。30年前 ,中国实行改革开 放 ,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向“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的历史飞跃。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 展 ,近来又提出以人为本 ,更加尊重人 ,关心人 ,爱 护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强调关注改善民 生 ,重视公平正义 ,强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 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作为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根本点和落脚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再到“以人为本 ”,体现了历 史的进步 ,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转换和升华。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 发展问题 ,也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一个热点问题。发展是和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 现代化本质上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的历史进 程 ,它需要一种总体性的发展理论。只有以哲学 统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具体学科 的发展成果 ,即发展哲学 ,才能提供这种总体性的 现代化理论。学术界关于发展理论的界说主要有 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发展理论泛指全球范围 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狭义的发展理论 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 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 ,如 何实现现代化 ,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目 标、方向、任务、动力、步骤和条件等一系列重大问 题 ,都是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 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使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更加突出。今天我们讲的“发展 ”,至少包括以下 三个层面的含义 : (1)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发展 不是单打一 ,而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 于一体的完整现象 ,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系统工 程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 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从而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为参 与国际竞争、实现赶超战略 ,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 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 ,这实 在是令人痛心。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 观 ,在实现经济指数增长的同时 ,带来了人口爆 炸、土壤沙化、粮食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 源危机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使发展面临着新的严 峻形势。这样 ,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提 上了议事日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可 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原则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 子孙路 ,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而应 当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 ·7· 发展 ,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 ,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 发展 ,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 ,人民 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 又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 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 程 ,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 ,是党从新世纪的实际出发 ,为把握发展的客 观规律 ,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 ,着眼于丰 富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观念 ,开拓发展思路 ,破解 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它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 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 展战略 ,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哲学 ,推动了发展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20世纪中国经济与政治的社会变迁十分剧 烈 ,而实质是文化转型。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 进程 ,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从“五四 ”时期的文化论争到 20世纪后 20年的 文化热与国学热 ,文化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 点。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国际上的文明冲突论、 文化帝国主义论以及全球化理论 ,国内的国学热、 现代新儒学研究以及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讨 论 ,都与文化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使文化问题的重 要性日益提升。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 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 争 ,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 面的竞争 ,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对文化问题 的关注和文化哲学的探究 ,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 一大景观。可以预期的是 ,关于文化的定义与本 质 ,关于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 ,关于儒学的现代转换和当代价值 ,关于文化进 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关于文化激进主义与文 化保守主义 ,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 ,关于文化冲突 论与文化融和论等等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将继续 是颇为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进入 21世纪 ,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 来越清晰和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 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 ,文化是综合国 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是上游 ,文化是高处的水 ,要 占领文化的制高点 ;比如说文化立国、文化强国、 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等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如 果说 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 , 20世纪 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 ,那么 , 21世纪的主流 可能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 类的作用 ,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 至民族与国家。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 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 突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奈在 20世纪 90年代就提出了“软实力 ”的概念 ,今天我们对文 化“软实力 ”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了 ,在海外建立的 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 年 ”活动就是证明。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 》中提 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 ,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 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大 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 ,而且是文化现象 ;不仅是 经济增长 ,而且是文化繁荣。民族的复兴需要民 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年 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奇迹的背后 ,必然有文化信 息、文化标志和文化密码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 切愿望。中共十七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 重要性 ,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 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一系列 重要论述 ,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今文化的 特点 ,一方面是文化与经济交融 ,一方面是文化与 意识形态交融。我们注意到 ,中共十七大报告是 在文化部分讲意识形态的 ,包括讲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 力。这表明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的文化 化 ,如同经济中有文化含量 ,文化中也有意识形态 功能 ,或其功能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文化具 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观、 是大文化观。 在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 起点上。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 面对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 ,我们应 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增强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 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 ,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 世界 ,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的坚 定性。我们应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 ,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采 ,更 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 30年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令人瞩目的发展 ,这是 ·8· 没有疑问的 ;同时 ,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突出的问 题 ,这也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 第一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 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的对话和沟通 ,防止“自 说自话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派、保守主义的 现代新儒家和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是 20世纪中国 三大基本思想流派 ,这一三足鼎立、三派论争的态 势 ,持续和贯穿于整个 20世纪并影响至今。早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一态势就已经形成 :以陈 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 ,主张实现社会 主义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主张恢复 中国固有精神 ;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 , 主张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到 20世纪 40年代末 50年代初 ,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革命战争的胜 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内地的指导思想和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过程中 ,既取得了巨大成绩 ,也经历了曲折的道 路 ,还出现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的历史悲剧。 “文化大革命 ”中 ,由于极“左 ”思潮泛滥 ,在批判 封资修的口号下 ,对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 学一概加以排斥和批判。到 20世纪 70年代末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情况又有了变化 ,并且出现了 80年代的文化热和 90年代的国学热。由于 80 年代的文化热侧重西学 , 90年代的国学热侧重中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 哲学的关系又一次突显出来。关于中国哲学的未 来走向 ,张岱年先生曾提出“综合创新论 ”。虽然 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但是毕竟提供了一个正 确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当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统 一 ,综合创新。即经过“同情的了解 ”,进行平等 的交流与对话 ,最终实现符合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 ,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 ,防止经 院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与本国 实际相结合 ,具有中国的特点。必须与时代发展 同进步 ,紧扣时代的脉搏。必须与人民群众共命 运 ,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 哲学研究和哲学论文 ,一方面自我陶醉于“学术 思辨 ”,一方面却是“自我放逐 ”,越来越经院化、 小众化、边缘化。有的过分咬文嚼字 ,成了文字游 戏。有的随意生造概念 ,使人不知所云。文章写 得越来越看不懂 ,说穿了 ,就是“自我放逐 ”和“自 我边缘化 ”。一些问题看起来争得很热闹 ,但是 在极小的圈子里进行 ,充其量不过是“茶杯里的 风暴 ”,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没有什么作用和 影响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和批判精神 格格不入。 第三 ,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含量 , 防止低水平重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学术性 与现实性、学术视角与现实关注的统一。这就尤 其需要理论创新 ,尤其需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现 在的课题、项目、工程很多 ,论文、著作更是不计其 数 ,但是却多见横向挪移 ,鲜见纵向提升 ,低水平 重复的现象相当严重。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 ,克服低水平重复 ,是实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 ,也是 关键所在 ,对此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 :高云涌 ] 实现宪政和依法行政具有同步性① 杨 海 坤 (苏州大学 王健法学院 ,苏州 215006) ① 本文为杨海坤教授在山东大学组织召开的“改 革开放 30周年 :中国法治的回顾与展望 ”学术研讨会上的 发言。 收稿日期 : 2008 - 05 - 30 作者简介 :杨海坤 ( 1944 - ) ,男 ,江苏苏州人 ,教授 , 从事宪法、行政法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 30年 ,是永远值得怀念和珍 惜的 30年。2008年 4月 30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 五一国际劳动节 60周年纪念日 ,报纸上披露了很 多关于这一事件的历史细节。1948 年 4 月 30 日 ,中国共产党决定提出一系列口号以纪念当年 的五一劳动节 ,其中重要的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 后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要筹备政治协商会 议 ,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等。1948年至 2008 年正好是 60年 ,而这 60年正好又可以分成两个 阶段 :前 30年 (1948—1978年 )是建立新中国、摸 索走社会主义道路阶段 ,其间有成就 ,但更多的是 曲折。这一阶段的重要教训主要有两条 :一是长 期忽视民生问题 ,忽视经济发展 ;另一条是长期忽 视民主 ,忽视法制建设。后 30年则是改革开放 30年 ,是革故鼎新、改弦更张的 30年 ,是发展经 ·9·
本文档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16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04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