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举报
开通vip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2004年11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Nov.,2004 第!!堂箜!塑 !竺竺竺些些』竺些坠垒竺竺堕旦竺竺型坚——————二坠坠塑竺===================================================================——————————————————————————————————————一一一 【民族学研究】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白永芳 (中央民族大学文传院,北京100000) [关键词]哈尼族;女性头饰;象征意义 [摘要]哈尼族女性头饰作为一...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2004年11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Nov.,2004 第!!堂箜!塑 !竺竺竺些些』竺些坠垒竺竺堕旦竺竺型坚——————二坠坠塑竺===================================================================——————————————————————————————————————一一一 【民族学研究】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白永芳 (中央民族大学文传院,北京100000) [关键词]哈尼族;女性头饰;象征意义 [摘要]哈尼族女性头饰作为一组特殊的象征符号,从古至今记录和传递着古老的哈尼族文化。 本文拟从象征的视角探析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和阐释中的重要功能,以洞察物质层 面背后深层的民族心理和精神。 [中圈分类号]B9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6一0015一05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国际民族,主要分 布在中国云南省红河、思茅、西双版纳和玉溪等地 州以及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北部 山区。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加之山川阻隔、交通 闭塞,哈尼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这对其经济发展 固然不利,但其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却得以较好 保存,尤其是女性头饰。通常,头饰的意义不外乎 基于功利的实用意义和审美的装饰意义以及象征 的文化意义。对于历史上经历了大规模举族迁徙 且没有传统文字的哈尼族来说,女性头饰所承载 的文化信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 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象征的动 物”。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也认为:“从根本上 说,人是运用象征的动物。”人们越来越发现,象征 是人类使用最为普遍的表达工具。女性头饰作为 人们解读哈尼族文化的一组符号,其象征包含三 个层面:其一,诉诸视觉的外在物质层面,包括头 饰的色彩、材料、形制、图案及制作、佩戴、更换等 形式要素,即“能指”;其二,头饰所涉及的观念信 仰、历史传说、社会关系、人生角色、情感祈愿、审 美等潜在的意义要素,亦即“所指”;其三,头饰形 式要素与意义要素发生、发展并得以固定的哈尼 族传统文化环境,即“能指”与“所指”依存共生的 “语境”。这三者的结合便有机地构成一个相对完 整的象征系统。[1] 一、哈尼族女性头饰的标志性象征 标志性象征即通过各具特色的头饰标志个体 的社会归属和所处状态,供社会识别,以进行身份 判定和关系判定。哈尼族支系众多,因其分支时 间不同、地理环境有别、周围民族不一,所以头饰 纷繁复杂。女性头饰不仅是哈尼族区别于其它民 族的第一标志,也是支系间区别性标志,甚至还成 为一些哈尼族支系的自称或他称。 美国文化历史学家F·V·格朗菲尔德在泰 国北部山区与哈尼族阿卡女子第一次相遇时,为 令人眩目的头饰所惊讶。她们的黑色尖顶帽上垂 下的串串银币、银泡、料珠以及彩色羽毛、长臂猿 皮毛的装饰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管是境 外的哈尼族还是国内的哈尼族,其头饰均以鲜明 的特色区别于交错杂居的其它兄弟民族。阿卡人 集中居于哈尼族聚居区西部,即西双版纳州、思茅 澜沧县以及缅甸、泰国北部山区,又称“雅尼”和 “爱尼”。她们的头饰在哈尼族中最为繁复艳丽, ·[收稿日期]2004一04—15 [作者简介]白永芳(1973一),女,哈尼族,云南绿春人,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文传院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 俗学。 万方数据 .1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据其特征又可分为尖头、平头和包头三种类型。 高耸的尖头帽制作最为精巧、复杂,通常由专门的 巧匠制作。“平头”相对简单,因其顶部呈水平状 而得名。此二者均为“竹银相配型”帽子,即以大 量银饰、竹片配以适量黑色土布、彩色料珠、彩色 线花制作而成。而“包头”为绣有精美图案并缀有 银饰的黑色土布,既可折叠后裹在头上当包头,又 可成为一件小巧美丽的上衣。三种头饰在色彩和 整体风格上基本一致,明显有别于同一地域的傣、 基诺、苗、瑶等族的头饰。 哈尼族聚居区的东部,即红河州、玉溪地区、 思茅地区东部以及越南、老挝北部山区,集中了哈 尼族豪尼、卡多、碧约、糯比、糯美、西摩洛、奕车等 众多支系,往往一县之内有多种支系,也有同一支 系跨地而居。女性头饰为同支系的标志以及与其 它支系的区别性标志。同支系的女性服饰在上衣 和下装上可能有较大差异,但最具有标志性的头 饰却是一致的。墨江境内的豪尼人穿藏青色连衣 短裙,而元江境内的豪尼上穿大襟短衣、下穿百褶 裙,但她们均以自织的蓝色和青色土布各一条作 为包头,以同样的方法缠于头部。可见头饰较之 服饰其它部件更具识别认同功能。卡多人硕大的 包头是她们区别于其它支系的标志。宽两三丈、 长七八丈的靛青色土布层层环绕于头,自下而上 挽起在前额上方形成交叉,然后再反复缠绕上镶 银的布条以及红丝线。此外,碧约女子的六角银 泡小帽、糯美女子内头套外包头式的头饰,奕车女 子的白色尖顶软布帽⋯⋯特色鲜明的头饰均成为 本民族、本支系的重要标识。 当然,哈尼族女性头饰也存在支系内部差异, 甚至细微的头饰区别特征还成为她们的称谓。如 前文所述,阿卡人头饰分为三种,分别称为“平头 阿卡”、“尖头阿卡”和“包头阿卡”。头饰不仅反映 穿戴者所属支系及所生活地区的不同,还隐含着 不同支系和不同地区哈尼族的亲疏关系。据《思 茅少数民族》载,“阿卡”与“卡多”本为一支,因战 乱而搬迁。从文东一带渡江的成为“平头阿卡”; 从景洪附近渡江的成为“尖头阿卡”;没有渡江,南 下到勐腊的成为“包头阿卡”。缅甸境内的哈尼族 为“平头阿卡”和“尖头阿卡”,是从与缅甸接壤的 第36卷 我国勐海、澜沧、勐连等县边境地区迁过去的。泰 国的哈尼族为“尖头阿卡”,是从缅甸境内迁过去 的。[21 哈尼族女性头饰的标志性象征,是本民族、本 支系成员集体认同的重要符号,对强化民族凝聚 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意义。对其他民族来说,则 可以此作为了解哈尼族民族文化生活的人口,对 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也意义非凡。而且,深入研究 哈尼族头饰的标志性象征,还有助于探索哈尼族 渊源、迁徙及支系变化的历史。 二、哈尼族女性头饰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象征 哈尼族传统集体意识及行为规范,凝结在社 会生活各方面,也必然凝结在与人相伴终身的头 饰中。女性头饰不仅是一种标志,进而成为一种 规范,潜移默化地指导和约束着她们的行为,以维 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头饰的更换标志着哈尼族女性人生的重大分 野。一个哈尼族女性通常要经历三次头饰变化: 第一次在成人之时;第二次在为人妻或为人母后; 第三次通常在六十岁时。 西双版纳爱尼女孩戴黑色小圆帽,从童年到 16岁,各类饰品不断增加至缀满帽子。16岁的 “嘎汤帕”节,由女家长主持在家里举行隆重的“加 冕”仪式,戴上缀有多种饰物的尖型帽。泰国哈尼 族与此相似,用“竹银相配”尖型帽代替一般女帽, 作为女孩成人标志。红河州以及墨江一带的哈尼 族,编辫是成年的重要标志。成年但未婚的女子 通常编单辫,垂于脑后,然后再戴上装饰精美的包 头或帽子。建水糯美女子的红头箍、红黑双色头 套、头套上的白色树叶、精美银饰“纳沙贝”、绣片 “纳沙贝塔达”以及脑后的珠串垂馋“黑度巴扎”形 成一个完整的标志——成人但尚未婚育。哈尼族 女子在换上成人头饰之前,决不可以自由寻找意 中人。对于日渐成熟的女子,成人头饰的装饰意 义远远不及它的文化意义。更换头饰的过程,是 其获得社交权利、恋爱资格的过程。此后,“求偶” 便成为这一时期的生活主题和社会责任。 通常,哈尼族女性发辫的隐藏以及装饰物的 万方数据 第6期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i/。一—二—二一一——一一一简化则标志着已为人妻或已为人母。红河州哈尼 哈尼族女性行为举止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族女性,将垂于后背的单辫改为双辫盘于头顶并改戴黑色头帕,表示已婚。建水糯美女子取掉头箍以及头套上的“纳沙贝”和“纳沙贝塔达”,换上 净黑头套,并将“吴度巴扎”末梢固定于包头右侧, 标志已为人母。红河奕车新婚女子,则用一种特 制的篾帽,向路人表明自己的身份;一旦当家或生 儿育女,必须把大发辫除去,在额前安上一支奇妙 的独角。泰国哈尼族妇女头上的篾片盏若是张开 的,就表示其尚未出嫁;若是紧闭的,则说明其已 成婚。给已婚或已育妇女一定的头饰标记以规范 其行为,其目的显然在于约束已婚女子自由社交 的权力。 生儿育女是女性人生角色的第一次晋升,当 其从母辈晋升为祖母辈时,头饰同样有标志性变 化。建水一带哈尼族女性60岁以后,头饰变得十 分素净,但要在头套正中缝上一枚太阳纹银片“摩 忒”。爱尼妇女到了60岁左右,儿孙满堂,家中无 病无灾,便改戴一顶饰有105颗银泡的寿帽“吴 期”。 此外,戴帽、包头巾是哈尼族成年女子在公众 场所必须遵守的基本礼节。碧约女子成年后要戴 两顶帽子,因为男子以取走其帽表示爱慕,而女子 不戴帽则为失礼之举,所以只有备制一顶,以防不 时之需。泰国的阿卡女子,除非梳洗头发,否则总 要戴帽子,甚至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年岁稍大的妇女睡觉时也要 戴着尖型帽,理由是女子的头发会逗引阿卡男子。 而且,阿卡妇女c二婚后,必须在帽子两边加几绺穗 子,否则认为不配乍E家里煮饭。[3] 更有甚者,红河奕车人曾有一种“背辫”礼俗。 新娘婚后过着“不落夫家”的生活,长期分住夫家 和娘家。新娘只要踏进夫家村子,就必须将缠绕 头顶的发辫迅速抹下,垂于背后,并将辫梢塞人裤 腰内,表示对夫家男性长辈及寨神的崇敬。在夫 家期间,只要走出夫妻俩的小房,务必时时背辫, 只有离村及上山劳动方可盘辫于顶。[4] 总之,围绕人生礼仪及其它礼教的规范性头 饰,实质是社会秩序表面化的一种方式,以此维持 民族社会生活、文化结构乃至婚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稳固,是 哈尼族传统社会对女性仪礼规范的物化形式,对 三、哈尼族女性头饰的表达性象征 啥尼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他们认 为世界由神、鬼、人同构,三者各居其界、互有交 流。古老的观念从古至今影响着哈尼族的日常生 活,并在女性头饰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头饰作为 一种特殊的象征,表达着哈尼人对自我与天地万 物关系的认识。 色彩是哈尼族女性头饰中最能体现古老信仰 的部分。哈尼族支系众多,女性头饰纷繁复杂,但 就颜色来看,以黑为主、以红为辅却是一致的。 关于尚黑,哈尼族地区有两则传说。一说,古 时哈尼族好浅色服饰。一天,母女俩上山采药,途 遇鬼。逃避中,山中蓝靛将服饰染黑,鬼因而找不 到她们,于是免除了灾难;另一说,人和鬼原是天 神的同胞嫡子,人鬼见面就吵架,天神让他们划地 为界。人类分得阳光照耀的林边之地,鬼魂分到 阴暗的林地。偏爱人类的天神,将遮身黑幕送给 人类披在身上,以防鬼魂的纠缠。在这两则传说 里,黑色均具有驱邪的巨大威力。所以,哈尼族头 饰中的“黑色”是其原始信仰的物化和遗留,表达 了驱邪求吉的愿望。 尚黑、敬红的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哈尼族的 创世神话。据说,创世之初,女神阿培米耶摇动三 块红石,创造了辽阔的天空;又摇动三块黑石,铺 就了广袤的大地。所以,哈尼人认为黑色是大地 的颜色,是民族的吉祥色、保护色;红色则是天界 之色、神灵的象征。由于头部是最能引起天界神 灵注目的地方,所以多以红色为饰,以期借助神灵 之光,实现驱邪避灾的愿望。[5] 哈尼族女性头饰中大量使用的银饰,也和古 老的巫术信仰分不开。云南自古盛产银,东汉时 的几个主要产银地“律高”、“贲古”、“双柏”,全在 云南境内。元、明、清云南课银额长期居全国首 位。大自然丰厚的赐予,使云南少数民族拥有了 样式丰富、数量惊人的银饰。哈尼族头饰中大量 使用银饰:银泡、银乳钉、银链、银铃、银币、银牌、 银筒⋯⋯璨若星光。其中有出于装饰和炫耀财富 万方数据 .】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 的目的,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哈尼人认为鬼怪惧 了哈尼族南迁的历史。从红河州到西双版纳州, 怕银器,佩之有避邪之功用。 从泰国到越南,哈尼人都将遥远北方的“诺玛阿 除了银饰,哈尼族女性头饰往往还缀有多种 美”视为亡灵回归的祖先发祥地。哈尼妇女衣饰 富有情趣的物件。红河州一带哈尼幼女的帽子, 上爱缀以水车齿形的花纹,呈一线绕四结的形状, 一般都钉有猪牙、虎豹爪、穿山甲鳞壳等。普列汉 传说即是以此纪念哈尼族在诺玛阿美四个头人轮 诺夫曾说:“动物的皮爪和牙齿在原始民族的装饰 流执政的历史。在记录祖先迁徙路线方面,最为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在暗示自己的灵 典型的要数送葬头饰“吴芭”。哈尼族有一种彩线 巧和有力,因为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自己就是 绣的额帕,据说帕中纹形记载着各家族古今迁徙 灵巧的入,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自己就是有力 路线,送葬时用这类头饰,是为了让亡灵能依图溯 的人。”而在哈尼族童帽中,配饰动物爪牙更倾向 源,到祖地与死去的亲人或祖先相聚⋯⋯哪个弯 于基于接触法则的保护巫术,借猛兽的力量以驱 弯代表祖先的哪次事迹,哪股道道代表先人的哪 恶避邪。出于相似的信仰,孩童一旦离家出门,家 次迁徙和征战,图案间颜色的变化又代表哪种挫 人必在其帽子上临时加缀一瓣大蒜和一枝红泡 折和转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刺,以为能够护佑小生命不受鬼怪侵害。 迁徙的历史和战争的记忆密不可分。哈尼族 。 一些哈尼族支系女性头饰的形制也表达了古 尚黑的另一则传说里,“黑色”是对祖先战败南逃 老的巫术信仰。如红河县甲寅、乐育、宝华一带哈 历史的记忆。哈尼族居于“色隅"(大理洱海一带) 尼族少女戴的银泡鸡冠帽。俗信魔鬼只能在黑夜 时,穿戴洁白的服饰。后来外族入侵,哈尼族寡不 行动,而鸡鸣则意味着天明,鸡于是成为“光明”的 敌众被迫南逃,白衣白帽太显眼只得丢弃。几经 象征,具有了驱鬼镇魔的超自然神力。帽子因为 血腥,哈尼族发现与山林浑然一体的黑色最安全, 具有了“鸡”的形象,从而成为其超自然力量的象 于是衣帽一律改为黑色。据说,奕车少女将头发 征。以为类似的东西可以产生类似的结果,是基 编成12条辫子,也是对战争的纪念。相传,奕车 于“类似法则”的古老巫术观念。 曾被强大部落围困,面临灭族之灾。首领奕车拔 在哈尼族的观念里,天地万物均有灵性,对神 剑起誓,若突围成功愿世代给天神当牛做马。之 灵要敬畏与顺从,对鬼邪则需躲避与驱赶。甚至, 后,率众沿元江东南分12条道冲出险区,几经辗 传统哈尼族女性认为,在他人面前摘掉帽子或去 转迁至阿姆山下定居。为纪念突围的经历,并遵 掉包头,灵魂会从头顶飞走。此时,头饰的装饰意 守誓言,奕车人便有了女子编12条辫的习俗。 义及遮风避寒的实用意义,都比不上其心理层面 还有,哈尼族祖先在红河两岸开山造田的历 上驱邪求吉的文化意义。 史也记录在女性的头饰里。当家或已生育的奕车 四、哈尼族女性头饰的信息性象征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传说,在举族 迁徙途中一次渡河之时,古书被其保管者莫批吞 到肚里去了。所以,记忆力超人的莫批成为哈尼 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事实上,哈尼族先民 的早期生活、战争、迁徙以及开疆拓土的历史不仅 在族人I:1耳间代代相传,而且经由女性的双手在 啥尼族服饰,尤其是复杂的女性头饰中留下了模 糊的集体记忆。 各地哈尼族流传至今的迁徙史诗,一致叙述 女子额前要安上角,独角上有角盖,角盖顶面以正 中为圆心,有12条发散的绘纹。传说,很久以前, 哀牢山洪水泛滥,哈尼族先民足足开了12条沟渠 才得以成功泄洪。水和水沟是梯田的命根子,所 以顶在头上,以作永久的记录与象征。 此外,某些支系的成人头饰还透露出特别的 信息。在西双版纳和澜沧的爱尼成人女子纷繁富 丽的帽子上,令人惊异地饰有绿莹莹的硬壳甲虫 或精雕骨针,那并非出于简单的审美饰物,而是爱 的信物。在当地,追求女子要捉住6只象征爱恋 的绿虫来表明心意。如果捉不到绿虫,可用精雕 细琢的骨针代替。当姑娘将绿虫或骨针插在头上 万方数据 第6期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19。 时,便可看出她有多少求爱者。墨江、红河一带的 碧约姑娘的银泡小帽不仅是青春美的象征,也是 她们爱情的象征。碧约小伙子一旦看中某个姑 娘,就可以设法把她的小帽抢去,如果姑娘顺从地 任由小帽被抢,就意味着小伙子赢得了姑娘的爱 情。 哈尼族女性头饰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语境, 将帽子、头帕中特定的线条、图案、色彩以及发式、 饰物等符号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文字,来记 录民族的古老历史或传达特殊的信息,具有述古 叙事的珍贵价值以及风韵独具的文化意味。 异彩纷呈、意蕴丰富的哈尼族女性头饰是一 组特殊的象征符号,形象、活态地记录和传递着古 老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民族、支系及女性人生 角色的区别性标志,而且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礼仪 要求的物化规范;不仅是哈尼族古老信仰的智慧 表达,而且是哈尼族历史及女性情感信息的巧妙 记录和精彩传达。可以说,哈尼族繁复的女性头 饰与哈尼族丰富的口传文化两者间相互印证、互 为补充,在哈尼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传承和阐释 功能。 [参考文献] [1]邓启耀.中国西南民族服饰文化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E23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C].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33F·V·格朗菲尔德.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阿卡人[J].民族研究译丛,1985,(5). [4]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Es]杨万智.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 TheheadgearofHaniwomenanditssymbolism BAIYOng-fang (SchoolofCulturalCommunication,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Beijing100000,China) Keywords:theHaniethnic;womanheadgear;symbolmeaning Abstract·TheheadgearofHaniwomenasasetofsymbolsofspecialmeaninghasrecordedthe ancientHanicuhureandpasseditdown.ThisarticleviewsfromtheangleofsymbolitsrichandU— niqueculturalconnotationanditsimportantfunctionofsucceedingtheHaniethnicculture,SOasto findouttheethnicpsychologyandspirithiddenbehindthematerialform. [责任编辑:王德明] 万方数据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作者: 白永芳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传院,北京,100000 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04,36(6) 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5条) 1.邓启耀 中国西南民族服饰文化论 2002 2.杨六金 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 2002 3.F·V·格朗菲尔德 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棗阿卡人 1985(5) 4.毛佑全 哈尼族文化初探 1991 5.杨万智 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 1988 相似文献(0条) 引证文献(1条) 1.潘春梅 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妇女角色[期刊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sfdxxb-zxsh200406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0日
本文档为【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04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02
浏览量: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