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范式的转换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范式的转换

举报
开通vip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范式的转换 和谐与社会发展研究 伦理一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樊 之到匕 I口 内容提要 “经济决定论”、“伦理气质论”、“道德立法论”,是 20世纪形成的关于伦理一 经济关系的三大理念。三大理念具有共通的哲学特质:“原子的观点”;“道德世界观”;“本体思 维”。它们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是 20世纪诸多文明疾病像生态危机、价值霸权、文明霸 权的形上原因。21的文明需要进行关于伦理一经济关系方面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个转换 的基本内容是:由“原子的观点”到“实体...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范式的转换
和谐与社会发展研究 伦理一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樊 之到匕 I口 内容提要 “经济决定论”、“伦理气质论”、“道德立法论”,是 20世纪形成的关于伦理一 经济关系的三大理念。三大理念具有共通的哲学特质:“原子的观点”;“道德世界观”;“本体思 维”。它们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是 20世纪诸多文明疾病像生态危机、价值霸权、文明霸 权的形上原因。21的文明需要进行关于伦理一经济关系方面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个转换 的基本内容是:由“原子的观点”到“实体的观点”;由“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由“本体 思维”到“生态思维”。籍此,建立和确证文明体系的多样性,文明主体的实体性 ,文明合理性的 生态辩证性。“伦理一经济生态”,就是伦理一经济关系的“第四种范式”;“生态论”,就是伦理 一经济关系的“第四种理念”。 关键词 伦理一 经济生态 生态实体性 伦理世界观 生态思维 樊 浩 ,东南大学声、文学院漆丈授 210096 一、“第四种理念” 在 20世纪的学术发展与文明演进中,历时而 共 时地 存 在 三 种关 于 伦 理 一 经济 关 系 的理 念 : “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伦理”);“伦理气质论” (“新教资本主义”的“理想类型”);“道德立法论” (“经济伦理”)。它们的影响如此之大 ,以致至今 仍被当作讨论问题的当然前提 ,对它们的突破只 在于认为 ,三者 ,尤其是前二者需要互补才具有 健全合理性,这便是韦伯的“伦理气质论”或“理 想类型”的魅力和对中国学术产生巨大影响的理 性根据所在。 毋庸置疑 ,巨大影响本身足以申言 自己的历 史合理性。然而 ,一个世纪的文化激荡和文明冲 突的实践 ,一步一步地引导并迫使人们从哲学基 础的层面,对这些被视为当然的理念进行深刻的 反思。反思的初步发现令人震惊也令人兴奋 :这 些得到广泛推崇和尊奉的理论范式不仅具有某 些共同的形上特质 ,而且潜在诸多共通的形上缺 陷。特别需要警醒的是 ,透过实践外化 ,这些理念 王国中的先天不足,业已演绎为并可能继续演绎 为人类文明一些重大失误甚至深刻弊端 。 本文为全国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规划课题成果 一 103一 万方数据 工苏社会科学 2005年第Q期 卜1泛下介获之) }i曰 「淤通上八臼盖 从哲学范式的层面考察 ,三种理念的共通特 质是 :(1)形上 出发点和价值 目标 :“原子的观 点”,(2)主体品性及其价值基础 :“道德世界观”; (3)认识方式 :本体思维。 “原子的观点”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 指出的两种伦理的把握方式之一,他批评这种把 握方式“没有精神”。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第一 , 自德漠克利特从哲学上演绎出“原子”的概念之 后 ,“原子的观点”就成为最重要 的哲学范式之 一川。还应当进一步承认的事实是,在德漠克利特 提出哲学的“原子”的概念之前 ,“原子的观点”就 已经是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方法 ,将德漠克利特的 原子概念看作哲学方法论长期发展的结果 ,比仅 当作是他个人 的哲学发现更合理 ,也更具解释 力。第二 ,在“现代性”被充分演绎的 20世纪 ,“原 子的观点”比其他任何时期的文明中更有充分甚 至极端发展的条件 ,虽然在发展到巅峰的同时已 经孕育了自身的否定性 ,就像在“现代性”中孕生 了“后现代性”一样 。“原子的观点”的方法特质 是 :(1)认定世界由某个最小结构或元素构成 ,多 样性的存在本质上归于这个最小结构 ,进而把寻 找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当作哲学和科学的根本 任务 ;(2)将基本结构或元素(即原子)等同于由 它们所构成的实体 ,认为“原子”比由它们构成的 实体更具有终极性意义 ;(3)个体的而非整体的 思维取向和实践取 向。显而易见 ,三种理念都具 有“原子的观点”的特质。它们对伦理一经济关系 的最深切的关注,是二者之中,到底谁更具有“原 子”的意义 ,而不是由这种关系所构成的伦理一 经济的整体或实体。区别在于,“经济决定论”以 经济为伦理的“原子”,“伦理气质论”以伦理为经 济的“原子”,而“伦理立法论”试图以伦理为经济 立法 ,本质上也是以伦理作为经济的“原子”。其 基本取向是原子的、元素的,而非实体的、整体 的。在一般意义上,关于伦理与经济关系的追究, 应当以“关系”,以及 由二者之间关联形成的“实 体”或“整体”为思维重心和价值取向,而无论是 “决定论”,还是“气质论”、“立法论”,都游离了这 个主题 ,将全部关注集中于对二者之中到底哪个 是更具基础意义的“原子”或元素的探讨 ,而不管 这个“原子”是否存在 ,是否合理 ,最重要的是通 过思辨确立它的“原子”地位。于是 ,“关系”以及 由“关系”构成的“实体”,就让位于“原子”,“关 系”、“实体”的存在意义就被“原子”所消解。 “道德世界观”是相对于“伦理世界观”的概 念 。作为伦理一经济关系的世界观基础 ,道德世 界观的基本特点是 :(1它是个体的而非实体的或 共体的世界观,因而在本质上是道德的而非伦理 的;(2)它是关于道德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或 自我意 识 ,属于并往往只停滞于现象学的场域 ,难以由现 象学进人法哲学,即难以由关于理性与理智的考 察,进人意识与行为的把握 ,因而难以成为真正的 “精神”或“实践理性”020世纪关于伦理一经济关 系的三种理念 ,根本上更像一种道德 自我意识 ,而 不是一种伦理精神。它们在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伦 理与经济之中到底谁是“原子”的理性追究的同 时,不仅忽略了对由二者构成的伦理一经济的实 体这样一个更为重要的对象的反思 ,而且都似乎 由一个预定的前提或经验直觉出发:个体意识行 为需要透过道德的反思和引导,而集体或共体的 理性和冲动 ,则天生是伦理的,因而最重要的不是 它们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合宜性 ,而是与经济的 关系。这样做的时候 ,集体、共体或实体的行为便 逃逸于伦理评价和道德反思之外,于是,便不可避 免地导致这样的悖论 :伦理的共体与不道德的主 体。可以这么说,20世纪最严重道德悲剧,不是由 个体而是由实体或共体造成的。三种理念在形上 基础方面所缺乏的,不是道德世界观,而是 自觉合 理的伦理世界观的指引。 “本体思维”是三种理念最显著的特质。“决定 论”、“气质论”、“立法论”之所以在直观中很容易 被认作一种哲学,根本上就是它们的本体论气质。 三大命题,本质上都是本体论思维范式下 ,关于伦 理与经济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更具本质性的问题 的回答和解决。因此,与其说它们是在探讨伦理与 经济的关系,不如说是对伦理与经济关系的本体 论追究更恰当。然而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无 论是对伦理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解决,还是伦理进 步与经济的现实发展,最重要的不是本体,而是关 系,是合理地调节这些关系所形成的伦理与经济 的文明实体。三大命题不仅表现出一种哲学本体 论 的共同偏好 ,而且直接就是本体思维的结果 。 “决定论”作为对伦理与经济何者第一性问题的回 答,直接就是一个本体论命题;“气质论”作为“决 定论”的反命题或补命题 ,其实质也是关于“第一 性”的追究 ;而“立法论”表面上是价值论或“纯伦 理”的,但当道德或道德的发现者与宣断者充当经 济的立法者的时候,道德也就成为“第一性”至少 被赋予“第一性”的资格。无疑,哲学本体的追究具 有意义,但本体思维却可能以最一般的本体追究 , 代替具体问题的现实解决 ,从而将丰富生动的生 活世界抽象化和理念化 。所 以 ,本体思维虽然 自古 104一 万方数据 和谐与社会发展研究 希腊以来一直为西方哲学所倡导 ,并在 20世纪 中得到极度发展 ,但却缺乏足够的理论合理性和 实践合理性 ,特别是当它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 的时候。可以这么说 ,它越是成为“一般”,非合理 性也就越“一般”。 最为严重和最需严肃地加以对待的问题 ,还 不在形而上的理论世界 ,而在现实的实践世界。 由于这些命题并不只是经院哲学的理论 ,而同时 是现实世界的实践理念 ,并透过理念对实践的指 导外化为现实,于是 ,三大理论范式便可能造就 并且已经造就 20世纪文明的植根于“原子的观 点”、“道德世界观”、“本体思维”的诸多共通缺陷 甚至悲剧。生态危机 、文明霸权 、文明失衡 ,形上 根源都在于此。显而易见,生态危机的制造者,不 是“道德个体”,而是“伦理实体”,其根源不在“道 德世界观”,而在“伦理世界观”;“本体思维”在社 会文明中的落实,必定在诸多文明要素和诸种文 明体系之间,演绎或推出一个主宰,文明霸权必 定会从这种本体思维中诞生;而“原子的观点”也 必定会导致文明发展,尤其是文明体系中诸要素 发展的失衡 ,从而也导致文明体系和文明实体的 失衡。将这些问题的责任都归之于三大理念的形 上局限显然有失公道 ,不过 ,正像它们一 同造就 了 20世纪的文明辉煌一样 ,它们也应当对 20世 纪的文明悲剧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于问题 出现在形而上 的哲学层 面 ,因而无 论是伦理发展 ,还是文明进步,就注定需要进行 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20世纪的文明进展 , 提出了进行道德哲学范式转换的实践需要 ;20世 纪关于伦理一经济关系的三大理念 ,也为这个转 换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三大理念已经完成的 努力是 :它们将思维与价值的重心 ,由伦理或经 济的单个元素 ,引向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是它们 又将这个关系归结为其中某个被认为具有根本 意义的要素。这次道德哲学范式转换必须做的, 是将以单个元素为本体或本位的关系向前推进 , 由对元素的关注,对关系的关注,进人对由“这些 元素”(伦理 、经济)、“这个关系”(伦理与经济的 关系)所形成的文明机体或文明整体的关注 ,由 此形成关于伦理一经济关系的新的哲学理念或 形上范式 。鉴于它是对前三种理念或范式 的超 越,姑且命之为“第四种理念”或“第四种范式”。 “第四种理念”作为对前三大理念的辩证否 定 ,必须既超越前三种理念 ,又涵摄前它们的积 极成果 。新的理念被置于以下诸概念对立的基础 上,并作为前者扬弃后者的成果。(1) ..实体的观 点”与“原子的观点”;(2)“伦理世界观”与“道德世 界观”;(3)“生态思维”与“本体思维”。于是 ,道德 哲学范式转换基本课题,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由 “原子的观点”走向“实体的观点”;由“道德世界 观”走向“伦理世界观”;由“本体思维”走向“生态 思维”。探讨这些课题形成的新概念是 :伦理一经 济生态 。 二、从“生态实体性”出发 “伦理一经济生态”的第一个形上基础,是“从 实体出发”的观点,它是关于伦理、经济、伦理一经 济关系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的存在状态的概 念。由此进行的道德哲学方面的理论推进,就是由 原子关注,到关系重心和实体取向的价值转换。 关于伦理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和讨论 ,存在三 种可能的价值重心和现实关注 :伦理 ;经济 ;伦理 一经济的实体。 三种可能根源于两种存在原则区分的形上出 发点和形上理念,这就黑格尔所说的“从实体性出 发”和“原子式进行探讨”的不同观点。“在考察伦 理时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 :或者从实体性出发 , 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 ,即由单个的人为基础而 逐渐提高。'[a’如果将三种可能和两种出发点进行 对应,那么,从伦理出发或从经济出发,显然是“原 子式地进行探讨”;而伦理一经济生态的观点 ,则 是“从实体性出发”。“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观点 已经遭到黑格尔根本性的批评和否定,被断言为 “是没有精神的,因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 ,但是 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 一。"[3]据此,如果假定“伦理一经济生态”体现了 “从实体性出发”的观点,那么,作为出发点的这个 实体,就不能是“伦理”与“经济”两个原子的“集合 并列”,而必须是“有精神的”,体现“伦理”、“经济” 两个“单一物”与某种“普遍物”的统一。问题在于, 这种超越于“伦理”、“经济”之上的“普遍物”是什 么?一种最具形上表达力和解释力的假设是 :这种 “普遍物”就是伦理与经济的相互关联及其形成的 实体所追求的价值 目标;而作为“伦理”与“经济” 的“单一物”与二者的“普遍物”统一的“精神”,则 可以被诊释为伦理一经济实体的文明合理性。 “伦理一经济生态”的理念以黑格尔“从实体 性出发的观点”为理论资源,但决不是对它的简单 回归,其理论推进表现为:透过“生态实体性”的概 念,它已经不是一般地“从实体性出发”,而是“从 ‘生态实体性 ’出发”。这一推进的认识论前提是 : “伦理”、“经济”两个“单一物”有机关联所形成的 一 105一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 200,年第了期 III几J叼fr扮以川一月脚闹 “普遍物”就是,生态;伦理 、经济及其相互关系的 真理性的精神也是,生态。 生态 的基本理性 内涵 ,是实体或整体 的观 点 ,但生态理念的根本精神 ,在于它不是一种外 在的或粗暴的实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而是以内在 有机关联和生态因子间平等互动为基础的实体 取向或整体取向。因此 ,生态哲学 ,既反对以原子 观点为基础的个人主义 ,也反对专制式的实体主 义和整体主义 。萨克塞已经指出,生态学最初起 源的方法论基础是“认识到一切生命的物体都是 某个整体 中的一部分。”所 以 ,“我们要尽可能广 泛地理解生态学这个概念 ,要把它理解为研究关 联 的学说 。”生态学 的思维 向度和价值重心是事 物之间的关联 ,而不是单个事物的绝对价值 ,“生 态学要求观察事物之间的关联。1s [4,伦理一经济的 生态关联及其形成的生态实体 ,是“伦理一经济 生态”理念的价值取向和形上基础。 “从 ‘生态实体性 ’出发”的理念要在理论上 成立 ,就必须逻辑地进行一种理性追究 :伦理或 经济,能否“原子式地”作为文明的目的?伦理、经 济在文明体系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价值合理性 ,到 底是“原子”的还是“实体”的? 伦理难以在文明体系中自我确证合理性 ,在 当代 中国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话语 中已成定论 ,它 对其他文明因子的依赖性被如此过分地突显 ,乃 至由真理向前走了一步 ,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受 经济本体“决定”,而且在个体或社会的行为中甚 至被庸俗地当作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分泌物。 然而真正的事实和二者关系的真理却是 :不仅伦 理不能孤离于经济 ,而且作为“基础”的经济 ,根 本上也不能与伦理相脱离。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本 原 因是 :无论伦理 还是经济 ,乃 至其 它一切文 明 因子 ,其主体和终极 目标只有一个 ,这就是“人” 及其文明的合理性。 关于伦理与经济关系“原子式探讨”理性形 态,集中体现为现代“学科”视野下伦理学与经济 学的发展及其关系 ,特别是经济学对伦理学的 日 益疏离。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玛蒂亚 ·森所 揭示的那样 ,苏格拉底所指出的“人应当如何生 活”的古老问题 ,对一切人都有影响,我们还可以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推进 ,对文明体系中的一 切因子都应当有影响 ,如果这些因子试图成为文 明体系的合理构成的话 。但是 ,现代经济学正陷 人一种悖论之中,这种悖论就是“现代经济学不 自然的‘无伦理 ’的特征与现代经济学是作为伦 理 学 的 一 个 分 支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事 实 之 间 的 矛 盾。" [5’在古典时期 ,经济学与伦理学一开始就是 统一的。阿玛蒂亚 ·森认为,经济学被分化以后 , 它有两个根源,一是伦理学,一是所谓“工程学”。 对经济学来说,有两个具有根本意义的中心问题 , 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 ,一是关于社会成就的 判断,它们都与伦理密切相关 ,前者为“伦理相关 的动机观”,后者为“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伦 理的观念,为经济学规定了不能逃避的任务。人类 行为动机必然与“人应当如何生活”这样的终极性 的伦理问题相关 ;而所谓社会成就 ,必定像亚里士 德所说的那样 ,是被个人认为是有所值 ,或对民族 国家来说具有卓越和神圣的意义 ,因而同样具有 根本意义上的伦理性。与此相对照,“工程学”的基 础 ,只关注经济学的逻辑和技术方面「61。因此 ,伦 理在经济学中的淡出,正是现代经济学的悲剧。 理性体系中的这种状况在生活世界同样存 在,“原子式探讨”的文明体现,就是经济与伦理的 “原子式发展”及其彼此间不断激化的深刻矛盾。 在文明演进中,人们已经逾益觉悟到“增长”与“发 展”之间的细微而本质的殊异,发现失去理性控制 的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给人类已经带来并可能进 一步带来的长远的、具有根本意义的伤害 ,因而呼 吁经济行为回归伦理的理性指导。同时,面对发展 所产生的“幸福指数”与“痛苦指数”之间的不平 衡 ,使人们对经济发展本身的价值产生了深刻而 强烈的质疑 。社会文明中的这些冲突 ,在个体层 面,集中体现为德性与幸福这一古老的矛盾。到 目 前为止,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天才的体系,都 未能真正解决德性与幸福的矛盾,康德以“德性不 是获得幸福的条件 ,而是分享幸福的条件”的命 题 ,只是试图在主观世界建立起这种思辨性关联 , 而 自黑格尔起 ,将这一矛盾解决的前途归之于对 社会公正的责求 ,则是将二者关系引向政治的一 种思辨性努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 :无 论在理性体系,还是在实践精神中,我们还仍然坚 持经济或伦理的原子式观点 ,缺乏真正坚定的伦 理一经济生态关联的实体性的取向。这种状况不 仅歪曲了伦理与经济关系的本性 ,也偏离了人类 文明的本性和人 自身的本性。 可见,无论是基于经济,还是基于伦理的“原 子式地进行探讨”,都既不具有理论合理性 ,也不 具有实践合理性;只有“伦理一经济生态”,才是伦 理、经济的“原子”,以及伦理一经济关系的真实而 合理的存在状态。由前者向后者的转换 ,期待形上 理念、价值观、文明观方面的一场革命。 伦理一经济的“生态实体式探讨”的价值取向 106一 万方数据 和谐与社会发展研究 和形上方法 ,要求将价值和思维的重心由原子和 因子,转向关系与生态。它是一种肯定文明多样 , 以及多样性文明的具体 、历史的合理性的价值观 与文明观。这种取向与方法 ,对中国文明具有同 样的解释力。中国传统文明 ,是世界史上最为辉 煌 、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明。中国传统文明的 历史合理性的最重要基础 ,并不在于儒家伦理 , 至少主要不在于儒家伦理 ,也不在于传统的经济 形态 ,而在于儒家伦理 、道家伦理 、佛家伦理三位 一体所形成的 自给 自足的伦理精神〔71,与 自给 自 足的 自然经济 ,所形成的特殊伦理一经济生态。 中国传统经济的形态是 自给 自足的,中国传统伦 理精神的形态也是 自给 自足的。我们现在事实上 已经无法确切地解释 ,到底是 自给 自足的 自然经 济造就 了 自给 自足 的伦理精神 ,还是 自给 自足 的 伦理精神造就和维护了 自给 自足的 自然经济 ,因 为任何“原子式”的解释都会失之牵强 ,我们所能 肯定和必须肯定的是 ,是 自给 自足的伦理精神和 自给 自足的 自然经济化合而形成 的特殊的 自给 自足的伦理一经济生态,造就了中国传统文明的 合理性及其巨大的历史辉煌 。相反 ,无论是儒家 伦理 ,还是 自然经济 ,都只是这个生态中一个 因 子 ,也只有在这个生态中才能存在 。奇迹发生在 二者的关系之中,合理性在于二者的特殊关系所 构成的文明生态。同样 ,我们现在对传统文明批 判性反思 ,重心也不应当在传统伦理 ,乃至传统 经济 ,而在传统伦理与传统经济的特殊结合方式 及其形成的生态实体 ,否则 ,便潜存反传统主义 和文化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的危险 ,而这正 是我们 以往 的误 区之所在 。 可以这样概括道德哲学方面的这种转换 :理 论上 ,将形上出发始点和价值取 向由伦理或经济 的“原子”,转换为伦理一经济的“生态实体”;实 践上 ,由对伦理或经济“原子”的关注与归责 ,转 换为对伦理一经济生态的分析与建设 。 三、“实体”的“伦理世界观” “伦理一经济生态 ”的第二个形上基础 ,是 “伦理世界观”,它是关于伦理实体的伦理 自我意 识及其 伦理 责任 的概 念 。由此作 出 的理 论推进 , 就是由个体道德主体到实体伦理主体 、由个体道 德到实体伦理 ,准确地说 ,到特殊与普遍相统一 的实体伦理的转换。 关于伦理与经济关系的理念 ,在终极意义上 是一种世界观,“生态论”与“决定论”、“气质论”、 “立法论”之于世界观的概念发展在于 :它将“道 德世界观”推进为“伦理世界观”。 “道德世界观”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 出的概念 。道德世界观是精神或意识 由潜在走 向 自在 ,再向自为前进的产物 ,本质上是一种道德 自 我意识。它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关系或矛 盾为基本问题 ,是由这对矛盾构成的自我意识的 统一体。对黑格尔的“道德世界观”进行辩证否定, 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伦理世界观”概念的基本理由 是:“道德世界观”只是现象学的概念,而伦理道德 作为实践理性 ,必须是两个对象构成的统一体,即 现象学意义上 的意识 ,与法哲学意义上 的意志 的 统一体。“道德世界观”的概念以意识为对象,但冷 落了意志,尤其是实体意志。历史原因很简单 ,黑 格尔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大半 ,即在现象学中探讨 意识 ,在法哲学中探讨意志,未能最终如愿以偿地 建立他的“精神哲学”体系,而“精神”则被规定为 是意识和意志的统一。因此,推进现代伦理学研究 重要工作之一 ,就是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研究的 链接与整合 ,使意识与意志的统一 ,而不是以其中 任何一个要素 ,作为它的对象。而当这样做的时 候 ,一个新概念的发展就是必须和必然的了:“伦 理世界观”。 最重要的理由还在理论合理性本身。“伦理世 界观”与“道德世界观”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主体 不是个体,而是实体或共体。道德世界观的基本问 题主要是个体的义务意识与客观现实 、自然冲动 与道德命令之间的关系问题(注:在黑格尔看来 , 行为只是一种特殊 的意识 ,即“冲动形态 的意 识”);而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则是伦理性实体 的义务意识与它所面对的现实、实体的 自然冲动 与伦理要求之间的矛盾。二者之间本质的差异是 两个。(1)义务同一体与“冲动的体系”。实体虽然 由个体构成 ,但实体的意识和冲动决不只是个体 的“集合并列”,个体诚然需要建立一种“冲动的合 理体系”,但对实体来说 ,这种合理体系的形成更 重要,也更困难 ,因为它需要达到特殊与普遍的统 一,实现个体道德性与实体伦理性的统一,以及实 体中诸 自然冲动的合理协调 ,从而建立起一个真 实的伦理实体和合理的“冲动体系”。在这个意义 上,如果说道德世界观是一种主观精神,伦理世界 观就是一种客观精神。(2)实体或共体的伦理责 任。由于伦理世界观是一种以实体义务和实体冲 动为主体和对象的概念 ,因而实体的伦理性及其 伦理责任就被突显。在“伦理世界观”的概念中,不 仅实体内部的关系具有伦理性 ,而且实体与实体 之间,以及实体与它所面对的 自然之间也应 当具 107一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 200,年第Q期 」作肛卜日今付阴 心叭爪。 有伦理性,于是,实体不仅被赋予伦理属性 ,而且 被赋予伦理责任。“道德世界观”的概念虽然也与 伦理有关,但它只有在个体意识与意志的现实合 理性的意义上才被讨论 ,而“伦理世界观”根本关 注和直接指向的就是实体的伦理属性和伦理责 任,正因为如此,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着力 研究的,就是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诸伦理实体 , 并且认为,“伦理”高于“道德”,是对它扬弃的结 果。理解“实体”的重要参照是“共体”。在黑格尔 的体系中,“共体”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出,但在讲 到伦理时 ,他更多使用“实体”的概念 ,因为“实 体”之所以成为“实体”,就是因为它有“精神”,这 种“精神”就是伦理性。他强调“伦理性”的实体 , 就是说 ,像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这些实体的存 在及其合理性 ,必须 以“伦理性”为前提 ,否则便 不是真实的实体 ,伦理性 ,就是它们的“精神”。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才说 ,民族是伦理的实 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 “决定论”、“气质论”、“立法论”的伦理一经 济关系理念 ,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特殊道德世界 观 ,因为它们所试 图建构的 ,是个体道德意识和 道德行为,与其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活动之间的 关联 ,其主体和对象的基本方面是个体性,“决定 论”强调经济基础 、物质生活条件 ,对道德状况的 决定意义,其经典的表述是 :人们 自觉地 、不 自觉 地是从他们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中吸取 自己的 道德观念。虽然这里的主体用的是复数“人们”, 虽然这种理论将主体从个体推扩为阶级甚至民 族 ,但它不仅难以用同样的逻辑解释同一实体中 不同的道德状况 ,不仅在实体内部 ,以利益共同 体取代了伦理共 同性 ,更重要的是 ,在经济决定 性面前 ,它消解了主体 ,尤其是实体主体的道德 责任和伦理责任。“气质论”虽然探讨的是“一种 伦理”(新教伦理)与“一种经济”(西欧资本主义 经济)之间的关系,但它的主体本质上是个体的 原子式的“集合并列”,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 特殊与普遍相统一的真正的伦理性的实体。“立 法论”将道德立法的关注 ,更多地指向个体经济 行为和经济活动,事实上并没有给企业、集团、国 家等经济主体以真正的伦理性和伦理责任,或者 只是在理论上虚拟了这种伦理性 ,而在现实性方 面难以真正落实。 诚然 ,“决定论”、“气质论”、“立法论”,并不 是完全不关心实体的伦理性及其道德责任 ,根本 的问题在于,它们在理论和现实中都可能导致并 且 已经导致 这样 的后 果 :以实体 内部 的伦 理性 , 消解实体与实体之间、实体与它所面对的自然之 间的道德责任 ,于是,在这些理念之下,就会出现 这种状况 :对内部关系来说 ,实体是“伦理的”,甚 至是非常“伦理的”;但对外部关系,包括实体与实 体、实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说 ,它却可能是“不 道德的”甚至是非常“不道德的”。“伦理性”的内部 关系与“不道德的”外部关系,就是潜在于 20世纪 三大理念之中的逻辑悖论与历史悖论。生态危机、 文明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这种悖论的现实后 果。生态危机的文化特质是:人类实体为了更快更 多地获得财富,以集体的有组织的即伦理的方式, 对 自然实行不道德的掠夺。文明霸权的文化特质 是 :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为了获得优越的生存发 展条件,以内部伦理关系为条件和目的,实现对另 一些民族,另一些文明的不道德的掠夺。内部关系 中的极端“伦理性”,造就了外部关系中的“不道德 性”,是这些问题的共同文化价值根源。 基于“伦理世界观”的“伦理一经济生态”或 “生态论”的理念试 图实现一种转换 。它努力建立 实体内在关系中的伦理性与它所面对的外在关系 中的道德性的统一 ,其转换点将道德责任的主体 由个体移向实体,不仅追责个体的道德责任,而且 追责实体的伦理责任 ,最终实现内部伦理性与外 部道德性、个体责任与实体责任的辩证统一。“生 态论”所以是一种以“实体”为主体的“伦理世界 观”,而不是以“个体”为主体的“道德世界观”,所 以能实现个体与实体、道德与伦理的统一,根本原 因在于:(1)既然“生态论”将价值的重心从伦理或 经济的“原子”,转向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及 由这种 关联形成的生态实体,那么,它的取向和品质就必 然是特殊与普遍统一实体,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体。 它强调,伦理与经济的合理性以及它们的文明责 任,应当从二者建立的生态关联中得到诊释,因而 其主体必然是实体的,而不是个体的,准确地说是 包含了个体的实体 ,理由很简单 ,“生态”的形成 , 必定是诸多个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实体“冲动体 系”或“有组织的冲动”的结果,它属于整个实体以 及它的文化传统。(2)在“伦理一经济生态”的理念 中,无论是“伦理”,还是“经济”,都不是个体及其 行为 ,而是共体或实体及其行为的概念。在这里 , “伦理”已经回归它社会性和共体性的本性,作为 一种关系的复合体 ,而“经济”也普遍意义上的人 类共体合理地获得物质财富、以增进 自身幸福的 理性过程,而不是至少不只是个体获利的活动。 “生态论”在提出了一个新的道德哲学难题的 同时 ,也作出一个新的理论推进 ,这就是实体的伦 109- 万方数据 和谐与社会发展研究 理性,与实体冲动的道德合理性及其道德责任的 关系问题。长期以来 ,实体的伦理性、实体冲动的 合理性及其道德责任 ,逃逸于伦理评价和道德归 责之外,这种状况建立在一种极端错误而又富有 欺骗性的道德哲学理念之上:实体(或集体)的利 益及共同追求总是“道德的”。这种可悲的错误造 成了诸多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十分可怕的伦理 后果 ,上文指出的生态危机,文明霸权 ,就已经触 手可及 。有人曾指出,20世纪后期伦理学发展的 重要趋势之一 ,就是 由个体伦理向集团伦理转 化,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 ,但并不准确 ,也缺乏必 要的形上基础。“生态论”的理念 ,可以提供这种 基础,也更能对这种趋势作出必然性的解释。 正如萨克塞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的思想史在 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义的。到 目前为止,人类的 伦理觉悟还仍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上 ,它固执地 认为,个人的冲动和行为有可能是不道德的,而 实体的尤其是伦理实体的冲动则天生是伦理的, 因而也是道德 的。生态危机虽然给人类 以警醒 ,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这个根深蒂固的植根于 人的本能的信念。这是人类智慧的悲剧。可以说 , 这种错误的信念只要不从根本上动摇 ,生态危 机、战争 、民族歧视与掠夺 、文明霸权 ,这些人类 灾难就不可能灭绝。人类中心主义 、实体 中心主 义 ,本质上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 ,这种个人主义 的特质是 :对内是“伦理的”为对外的不道德性甚 至极端不道德性 ,提供价值辩护和文化庇护。遗 憾的是,我们至今对这种价值观和文明传统仍然 未进行应有的反思。中国传统伦理将义利关系作 为道德的基本问题 ,“义利之辨,乃儒者第一义。” 义利之辨的基础是理欲之殊 ,于是到宋明便有 “存在天理 ,灭人欲”的口号。不过 ,不可逾越的义 利 、理欲对立 ,在公私关系中却得到了扬弃。二程 明确提出,“义与利,只是一个公与私也。”〔“’朱熹 也认为,“凡一事便有两端 ,是底即天理之公 ,非 底即人欲之私。..191他们以公私诊释义利、理欲,认 为公利便是义 ,便是天理 ,而私利便是利 ,便是人 欲,义与利 、天理与人欲的区别,本质上就是公与 私的对立。这样 ,公 、公利 ,用现代的学术话语说 , 集体的或实体的冲动 ,就获得了无条件的伦理性 与道德性 ,处于伦理反思和道德归责之外 。这种 逻辑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也同样存在,在功利主义 的代表人物边沁那里 ,不是有“最大多数人的最 大幸福”便是道德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著名命题吗?可以说, 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至今还缺乏一种实体性 的伦理反省 。这种反省要求将伦理与道德相区分 , 将实体内部关系的伦理性 ,与实体与“他者”— 客观 自然或其他实体之间的关系道德性相区分。 据此 ,就要求伦理学的形态由个体伦理向集团伦 理、实体伦理发展。“伦理一经济生态”的理念,体 现了这种发展要求 ,也是一种发展的尝试。 我们现在已经走到一个重要的文明边缘 ,迫 切需要建立一种不仅控制个体行为,而且能够合 理地指导实体行为或集体行为的世界观,“道德世 界观”对现代文明的诸问题过于苍白无力,以实体 为主体和对象的“伦理世界观”是这个时代的巫需。 四、生态思维 “从实体性出发”的取向、“实体”的“伦理世界 观”,必然衍生、也必然要求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 方面的形上思维范式的转换 ,这就是 :从“本体思 维”到“生态思维”。 上文已经指出,本体思维是深植于古希腊哲 学传统 ,在“现代性”西方哲学中被泛化为一种世 界观 、价值观、文明观 ,在中西方文化互动对中国 哲学与伦理发生重大影响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 范式的特质 ,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表现为对多样 性存在背后的本体、本质和“原子”的追究,而且在 现实性方面将多样性的存在归结为某个文明因 子;不仅以“原子”解释现象世界的多样性存在,而 且将对“原子”的追究作为形上指向和价值 目的。 简单地说,将“多”归结为“一”,以“一”为“多”的根 据和 目的,是本体思维的基本特质。问题在子,这 里的“一”并不是多样性统一,也不是同一体,而是 作为超验存在本质的“一”,和作为多样性实体中 某一单一原子的“一”。说到底 ,本体思维与“从原 子出发”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决定论”、“气质论”、“立法论”的实质 ,上文 已作揭示,可以说,这三大理念就是本体思维的结 果。三者的共同逻辑理路都是在伦理或经济之中 寻找某种具有本体意义或原子意义的因子,以其 中一个因子把握、统摄 、解释另一个因子,区别仅 在于对本体和原子的不同认定。本体思维在伦理 一经济关系把握和文明体系中的贯彻 ,必定逻辑 和历史已演绎出价值霸权 ,即将在二者关系中具 有本体和原子地位的那个因子在文明体系中推至 主导和根源性的地位 ,进而形成经济的或伦理的 价值霸权。而价值霸权又必然演绎为文明霸权。诸 文明体系关系和民族关系中的文明霸权 的形成 , 不仅源于处于强势地位的那种文明的文化故意, 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文明存在对 文明霸权的认 同。文明霸权得以建立和认同的认 — 109- 万方数据 江苏社会科学 2005年第a期 灼“州” 小,丫全卜叮资亡_斤介 识论根源 ,就是本体思维的范式 :由对文明体系 内部某些处于本体或原子地位的那种文明因子 的“本体性”的认可 ,导致对文明体系之间具有 “本体性”优势的文明存在的优越地位的臣服,进 而极端地批判 、解构甚至抛弃 自己的文明传统。 在文明霸权形成的以上两个要素,即一些文明建 立 自己的文明霸权的故意 ,和另一些文明对文明 霸权的认 同中,后者需要警惕与反思 ,因为它是 当今世界文明霸权愈演愈烈的内因。基于本体思 维的“决定论”、“气质论”和“立法论”,必然导致 价值霸权 ,并最终演绎出文明霸权。“决定论”可 能确立起伦理一经济关系以及 以此为基础的整 个文明体系中经济的价值霸权 ,而“气质论”、“立 法论”则可能确立起伦理和文化的价值霸权。由 “决定论”向“经济中心”、“经济至上”的演绎 ,再 到“一手软 ,一手硬”,再到文明失衡 、社会失调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失调)的现实 ,相当程度上 就是经济的价值霸权形成并运作的结果。在以前 的研究中,我已经揭示过韦伯“气质论”的“理想 类型”,如何潜隐而坚固地奠立起 由新教伦理到 整个西方文化的价值霸权。只要认真反思就可以 清浙地发现韦伯的“气质论”的“理想类型”,与后 来的“文明冲突论”、“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 之间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和紧密关联。在 20世 纪 ,西方帝 国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 :军事帝 国主 义 、经济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其 中文化帝国 主义是最富有欺骗性 、最不容易辨识 、因而获得 最大成功的一种帝国主义形态。原因很简单 ,文 化帝国主义是本体论思维方式最直接的演绎 ,最 有“文化”,因而最容易被接受。20世纪文明的重 大遗憾之一是 ,本体思维与文明体系内部的价值 霸权 、文明体系内部的价值霸权和文明体系之间 的文化霸权之间的紧密关联 ,并没有及时而深刻 地被发现和揭示 ,甚至至今还未被充分而深刻地 揭示 ,人类在这方面还缺乏应有的学术警觉和文 明觉悟 。伦理一经济关系中的价值霸权 ,是最基 本的霸权 ,因为伦理与经济是人类文明体系中的 两个基本因子。因此 ,实现伦理一经济关系方面 思维范式的转换与革命 ,不仅对理论研究 ,而且 对整个文明的健全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体思维”转换的前途是什么?就是“生态 思维”。有学者曾提出,新的哲学范式的转换 ,应 当是由“本体思维”到“伦理思维”。我认为,由“本 体思维”到“生态思维”才是这个转换的“应然”和 “必然”。因为 ,“伦理思维”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处 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范式 ,难以具有最普遍 的形上意义 ,而“生态”则是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 文化概念。“生态思维”之所以可以作为一个具有 更大合理性的思维范式,基本理由是:(1)20世纪 的生态觉悟 ,不只是人与 自然关系的觉悟 ,而是包 括人与 自然、人与人 、人与 自身关系的整个人类文 明的觉悟 ,“生态”已经由最初关于人与 自然关系 的概念,上升为整个哲学的概念,形成一种“生态 哲学”,由“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政治生态”、 “文化生态”,到“价值生态”、“文明生态”等概念的 演绎就是说明。(2)哲学意义上的生态问题 、生态 理念的建构及其落实 ,是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 峻、最深刻的课题 ,它不仅与整个文明的品质相 关 ,而且直接与人类的命运相联,可以这么说 ,21 世纪的人类命运 ,以及未来人类的命运,在相当程 度上取决于人类智慧对生态问题 ,包括 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文明生态等生态问题解决的合理性程 度。可以说 ,“生态”不仅是体现 21世纪新的人类 课题的概念 ,而且是代表 21世纪新的时代精神和 人类文明觉悟的概念。“生态思维”不仅是以生态 为取向的概念,而且是以“生态”为核心和品质的 概念。问题在于,“生态思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它必须经过一个由“生态世界观”,到“生态价 值观”,再到“生态文明观”的辩证运动和具体历史 的落实 。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课 题,可以不夸大地说 ,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认识和 解决 ,在相当意义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走向及其 道路。因为,不仅经济与伦理总是任何文明体系的 基本因子,而且因为像业已形成的共识那样,中国 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现代化需要思想启 蒙。正如有的学者所发现的,启蒙运动有两条道 路 ,一条是“复古为解放”,另一条是“反传统以启 蒙”。西方选择了第一条,因而在走向近代、现代和 后现代时,提出的口号总是:“回到古希腊!”中国 显然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最有代表性的 口号是 : “打倒孔家店 !”中国在走向现代和现代化的过程 中,反传统是如此的激烈 ,以至一些海外学者惊 呼,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民族那样 ,对 自己 的传统如此反复涤荡,试图摧廓殆尽!激烈的反传 统导致的严重后果今天 已经显露 ,需要认真反思 的是 ,这种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实际上也是经济与 文化、尤其是经济与伦理关系中的“本体思维”的 直接后果。反传统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特征是,将传 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伦理作为中国经济落后 、文明 不合理的根源,其隐含的形上实质是 ,将文化或伦 理作为经济和文明的本体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前 一 110一 万方数据 和谐与社会发展研究 提下 ,才可能和必须将文化与伦理作为整个文明 的归责对象。过度的文化批判和伦理批判背后 , 隐藏的是“伦理本体论”和“文化决定论”的“本体 思维”的范式与品质。时至今 日,严重的文明后果 诏告世人 :这种基于本体思维的激烈文化批判已 经走到尽头 ! 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事实上采用了另一思 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生态思维的特征 ,至 少我们可以作样的假设和诊释。这里姑且以在中 国伦理反思中为千夫所指的家族主义传统为例。 家族主义伦理传统被当作发展现代经济尤其是 市场经济的最保守的文化因素。然而 ,当我们对 家族伦理传统视若仇寇时,却发现这个中国传统 之“积”,在 日本 、新加坡等东亚“小龙”那里居然 长成现代化之“橘”。如果说文化上的同根性难以 让人们 找到 深层 的原 因 ,那 么 ,另一个 还未 引起 我们足够重视的事实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西方尤 其是欧洲的许多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却出人意料 地具有家族主义伦理的文化基础。美国著名学者 福山在《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 就详细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文明— 法国、意大利、 韩国、日本的现代文明与它们的家族主义伦理传 统之间的关系。福山发现 ,“意大利有些地区和中 国一样 ,家庭关系比其他非血缘形式的社会关系 更紧密 ,而落在国家和个体之间的中间型社团, 不但数 目稀少 ,力量也很薄弱 ,反映出一般人对 家族以外个人普遍存在的不信任感。”「’“’这种情 况用现代 中国学术研究 的话语 表达就是 :家族强 大 ,市民社会弱小。意大利的企业 ,也主要是以家 族为基础的企业网络,而不是企业集团组织〔川。 但是 ,“过去这一 、二十年来 ,意大利经济活力最 旺盛的地区,也是在社会资本上最教人迷惑的地 区,同时更是最类似台湾和香港经济模式的地 区,正是中部的‘第三意大利 ’。11 [121“第三意大利” 是 目前意大利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而这 一地 区正是具有浓厚的家族主义伦理传统的地 区。法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法国和传统的华人社 会一样 ,介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中间层社会联属 组织非常薄弱”,在企业结构中,家族式企业和国 营大公 司的两极 十分强大 〔131虽然福 山对这两个 国家的家族主义持批评态度 ,但也不得不承认 , 它们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形成这种状况的 重要原 因是 ,家族 主义伦理与其他 因素共生互 补 ,辩证互动。比如 ,在家族主义和企业经济都最 为发达意大利中部地区,密切的家庭联系和宽阔 的公 民社会 区意识就 同样繁荣 ,强势 的家庭 和活 力旺盛的市民社会发展得都很好 ,二者并没有相 互消长的关系 ,而是共存共荣。最发达的家族主义 和共和自治的精神的调和互动,不仅部分弥补了 家族主义伦理的具有的公共性稀少的缺陷,而且 发挥出家族主义伦理注重义务感的优势’141。另一 种典型的文明是韩国。“长久以来,韩国就比日本 更严守儒教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这点也使得韩国更接近中国,有 些人甚至主张韩国比中国更崇尚儒家思想。11 [151 韩国的家庭结构及其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 ,家族 的伦理传统 ,都与中国十分相似。然而在韩国,强 大的家族传统和大规模的发达企业却并存不悖 , 并没有像另一些国家那样 ,家族传统成为大规模 企业的栓桔。主要原因在于 ,政治上 ,韩国政府的 强有力干预 ,在企业中科层组织制度与家族组织 制度并存互补 ;在文化上 ,儒教与基督教 的互动 中 和。意大利 、法国和韩国的文明形态说明,以互补 "12建构合理性的“生态思维”,是最能利用开发既 有文明资源 ,最富有建设性的一种思维。问题在 于,必须放弃长期固守的本体思维,由“本体”走向 “互补”,由“互补”通向“生态”。 由“本体思维”到“生态思维”转换的最深刻也 是最困难的努力,是完成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 ,即 由基于“从原子出发”的取向而导致的本体追究 , 到生态合理性的建构 ;由对个别因子的过度归责 批判,到互补互动的生态合理性的建构。由批判性 转 向建设性 ,是这种转换或革命 的实践本质 。 注释 [1]应该说,哲学中演绎的“原子”概念,比科学中发现的“原 子”更早。前者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提出,而后者则是近现代科学的 成果。可以说,科学中的发现的原子是哲学的原子概念的确证。 [2][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173页,第173页。 [4](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等译,〔北京〕东方 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1一2,3,正文第70页。 [5][6扛印度〕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页,第8一11页。 [7]注:关于儒家伦理、道家伦理、佛家伦理三位一体,所形成 的自给自足的伦理精神形态,参见拙著《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 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二程《遗书》卷十七。 [9]《朱子语类》卷一三。 [10][川 [12'][13][14][15][美〕福山:《信任— 社会道德 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 115页,第 123页,第 121页;第 135页,第 125页,第 153页。 〔责任编辑:方心清〕 — 111—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范式的转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54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0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0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