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举报
开通vip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第 16卷第 2期 2009年 6月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Vol116 No12 Jun12009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刘荣军 1  袁胜昔 2 (1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04; 2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 ]  民国时期湖南传统的丧葬礼俗在西方近代丧葬礼俗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戴黑纱、登讣告、设吊 唁处、开追悼会、送花圈等仪式与...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第 16卷第 2期 2009年 6月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Vol116 No12 Jun12009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刘荣军 1  袁胜昔 2 (1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04; 2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 ]  民国时期湖南传统的丧葬礼俗在西方近代丧葬礼俗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戴黑纱、登讣告、设吊 唁处、开追悼会、送花圈等仪式与礼节 , 已经体现了现代丧葬意识 , 火葬、设立公墓已经适应近代社会流动和城市化 管理的丧葬理念。但与沿海相比 , 民国时期湖南的丧葬礼俗近代化的步伐还是迈得比较缓慢 , 更多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对旧式丧 礼的改良上。 [关键词 ]  民国 ; 丧葬礼俗 ; 演变 [中图分类号 ]  D63219   [文章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5136 (2009) 02 - 0010 - 03    [收稿日期 ]  2009 - 05 - 20    [基金项目 ]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 2002年重点项目《湖南近代社会史研究 》阶段性成果 ,批准号 02A022,主持人 :周秋光。    [作者简介 ]  刘荣军 (1969 - ) , 男 , 湖南道县人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 中国近现代社 会文化史 ; 袁胜昔 (1975 - ) , 男 , 湖南平江人 ,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 湖湘 文化。   凶礼是五礼之一 ,是事关伦常的重要礼制 ,在人的 一生中 ,死亡是人的生命的最后归宿 ,是人生的终止。 中国人高度重视人生现实 ,同样也重视死亡 ,孝子对父 母 ,生前要孝养 ,死后更要安葬、祭祀 ,才算尽到了做后 辈的责任 ,因而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在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俗。但是近代由于西式丧葬 礼俗的渗入 ,比传统的丧葬礼俗简略、经济 ,逐渐被国 人所接受 ,湖南的丧葬礼俗也在西方丧葬习俗的影响 下发生了变迁。   一、受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 ,民国时期湖南的丧葬 礼俗仍旧传承着旧有的方式。   民国时期湖南广大的农村地区及众多大中城镇 中 , 人们遵循的仍旧是传统的丧礼习俗 , 从当时修订 的地方志看 , 当时民间绝大多数地方仍然 “丧礼如 旧 ”。旧式丧礼程序分为入殓、报庙、过七、开吊、 出殡、下葬、园坟、头周年 , 这种丧葬礼俗一直传承 延续。但存在着许多弊端 , 其中之一就是讲究厚葬 , 竭尽财力大操大办 , 程序极其繁琐 , 如岳阳 “丧葬 之礼 , 甚繁剧 , 虽贫户治丧 , 克尽其礼 ”。[ 1 ] 新化 “丧事则尽尚浮屠 , 建道场焚冥物 , 富者动耗数百 金 , 贫者亦尽力挪借 , 以张门面 ”。[ 2 ]长沙 “遭父母 之丧者 , 酒食舆马布帛之费 , 多则数千金 , 少亦不下 数百金 , 力不及者 , 必称贷变产以行之 , ⋯⋯抬柩自 八人十六人 , 以达六十四人或百二十八人不等 ”。[ 3 ] 其二迷信风水 , 为选吉壤丧家往往停丧不葬或者起尸 改葬 , 抢占别家墓地 , 因而引起诸多纠纷。如攸县 “⋯⋯因选择风水 , 及碍于经济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常停柩中堂 , 或迁屋、寺观 , 数十年不与安埋者 ”。[ 4 ]衡山 “惟酷 信风水 , 谋获吉地 , 延之数年而未葬者 ”。[ 5 ] 长沙 “俗又讲究堪舆 , 延师觅吉 , 屡月经年 , 葬后一改再 改 , 无非惑于风水 , 希望发达 , 争山越葬 , 又成 讼 ”。[ 6 ]由于迷信风水延伸出许多陋习 : 11打棕包。 在寻觅到一块 “吉地 ”而不能得到时 , 即将先人的 遗骨掘出 , 用棕包裹住 , 乘昏暮无人时 , 在 “吉地 ” 上掘一土穴 , 将棕包塞在穴内埋葬 ; 21打酒包。将 先人遗骨焚烧成灰 , 和以烧酒 , 倒在欲谋而未能得到 的 “吉地 ”上 , 然后用酒慢慢倾倒 , 将骨灰冲入 “吉地 ”土中。据记载民国初年 , 善化县毕家坟山拆 除柳公庙时 , 在神座下竟挖出酒包七八个 , 坟侧掘出 棕包三四十束。风水迷信之深可见一斑。[ 7 ]中国传统 重视孝道 , “孝莫重于丧 ”, 送死为人的大事 , 丧葬 厚薄是衡量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志 , 为了给父母尊长送 终 , 不惜散尽千金。对于贫者来说 , 财力有限 , 于是 停棺不葬成为无奈的选择 ;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 , 找吉 壤、定穴地方向、选择下葬时辰往往不是一年半载所 能办的 , 故成为停丧不葬的原因之一。民国时期传统 丧葬礼俗存在的弊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感 受 , 纷纷呼吁 “此皆陋俗宜革者 ”。   二、西方丧葬礼俗的渗透 ,湖南传统丧葬礼俗发生 变迁   11城市丧葬仪式的变迁。随着社会文明和政治 思想的进步 ,西式丧葬礼俗逐步在湖南的城市中受到 一些人的欢迎 ,但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 , 西式丧葬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真正具 有近代意义的葬礼体现在政治活动中 ,首先表现为公 祭 ,“凡有功德于国家者 ,则多集众举行公祭 ”。其具 体仪式为 :一、祭祀开始 ;二全体肃立 ;三奏哀乐 ;四、主 祭者就位 ;五、陪祭者就位 ;六、与祭者全体就位 ;七、上 香 ;八、献花 ;九、恭读祭文 ;十行祭礼 ;十一、主祭报告 致祭意义 ;十二、演讲 ;十三、奏哀乐 ;十四、礼成。[ 8 ]这 种仪式已经完全与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相背离。当然 公祭的仪式也不是一成不变 ,完全按照以上程序进行 , 多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如清末禹之谟组织万余学生公 葬陈天华、姚洪业两烈士于岳麓山 ,先是“集各界于左 祠 ,演说国事 ”;然后“万人整队送之山陵 ”,挽联都带 “标语 ”性质 ;入葬时 ,所有会葬人众一体在灵柩前三 鞠躬礼。显然 ,这是一次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新式葬 礼。[ 9 ]其次是为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人举行国葬礼 , 如蔡锷和黄兴 ,“蔡公之丧用古礼 ,黄公之丧用西 礼”。[ 10 ]也就是说蔡锷用的是传统的旧礼 ,黄兴用的是 西礼 ,据当时报载 ,黄兴的丧葬仪式主要程序为 ,军乐 队前导 ,其后依次为主轿之乘、学生队、音乐队 ,还有同 乡会所送花篮 ,孙文所送花圈等。[ 11 ]二十年代后 ,公葬 仪式更趋向于西化。如孙中山逝世 ,醴陵在追悼孙中 山时“⋯⋯场的中央有孙中山遗像 ,四面满悬挽联 ”。 其具体程序为 :“ (一 )振铃开会 ; (二 )主席胡知事报告 孙公事略及开会宗旨 ; (三 )奏军乐 ; (四 )唱国歌 ; (五 )唱追悼歌 ; (六 )行礼 ; (七 )来宾演说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之真义 ,演说完毕即整队游街 ,绕全城游行一 周 ”。[ 12 ]常德追悼孙中山用“九鞠躬 ”,“摄影而散 ”,还 有外来团体“行举枪礼 ,发黑纱白花 ”。[ 13 ]三十年代何 键主政湖南期间曾通令省会各机关、商店 ,“一律下半 旗三日追悼谭延闿 ”。[ 14 ] 1936年 5月省会长沙各界四 千余人在中山堂举行了追悼胡汉民大会。随着社会的 进步 ,这种公祭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一些重要的政界人 物 ,也包括了军界 ,如 1943年 12月 19120两日在长沙 举行了公祭为抗战献身的预 10师师长孙明瑾烈士 ; 1944年 2月 14日长沙各界举行了公祭第五师师长彭 士量烈士的活动 ,其遗体运南岳公葬。在追悼阵亡将 士时程序基本上没有多大差别 ,但有“演说 ”一项。[ 15 ] 除此之外公众人物亦在其列 ,如 1936年 4月 6日 ,湖 南《大公报 》总编辑李抱一因病逝世 , 5月 3日 ,大公报 社在长沙青年会举行追悼会 ,省会各报“出特刊悼 念 ”。[ 16 ] 同样是新式丧礼 ,广大民众对于带有政治性的丧 礼比较容易接纳 ,并无抵触情绪。而当新式丧葬礼俗 深入到普通民众自己生活中时 ,则不那么容易推广了 , 甚至遭到鄙夷、抵制。如 1917年 ,慈利县有一还乡官 员死了父亲 ,当时情景为“孝子捧函出帏 ,傧礼者唱 , 曰鞠躬 ,曰再鞠躬 ,曰三鞠躬 ,于是孝子鞠躬 ”。不意 这一新式仪节竟引起满堂哗然 ,“阶下群声哗沸 ,谓 ‘以鞠躬易稽颡 ,父死之谓何 ?! 兹礼也 ,不欲观之 矣 , ’则一哄立各散去 ”。[ 17 ]可见 ,在普通民众中 ,要将 鞠躬等新式葬礼替代跪拜等传统的礼节并不那么容 易 ,其缘由无非是祭祀中的拜跪礼包含了丰富的宗教 信仰、人伦道德因素。而旧式丧礼则突出地体现了传 统伦理道德的孝道主题 ,拜跪礼是体现这些文化内涵 的重要途径。因而 ,它的变更并非一日就能奏效 ,需要 一个较长的衍变过程。 21农村丧葬礼俗的变迁。民国时期新式葬礼的 仪节形式已经渗入到湖南农村 ,并逐渐被一些地方的 普通民众所接纳 ,根据湖南各地地方志记载 ,其演变形 式主要表现在 : 11某些繁缛仪节的简化 ,如醴陵“凡遇 丧礼应服礼服时 ,于左腕围黑纱结 ,或胸际缀黑纱 结 ”。“孝子在丧期中 ,亦有效泰西俗 ,以青布一条缠 于右臂 ”,这与传统葬礼中的披麻戴孝形成鲜明对比。 21丧期缩短 ,“惟无丁忧起复之制 ,居官给假治丧一月 为限 ”,传统的守孝少则数月 ,多则数年。31个别完全 西化的葬礼在民间也已出现 ,醴陵丧礼中已有耶教丧 葬仪式 ,“⋯⋯耶教徒仪式较简单 ,殡时孝子绕棺三 匝 ,牧师祷告祈生天堂 ,其为灵魂求解脱也 ,亦与佛教 相类似 ”。[ 18 ]另据记载辰州一死者行受洗礼。该丧礼 “纯遵基督教仪式 ,不用僧道 ,惟梅校长即一二教友 , 每日来家 ,念数遍圣经而已。”出葬时“男女校学生即 中西男女牧师手牵白布 ,身概着青制服 ,胸前配白花一 朵 ,次为音乐队 ”;。[ 19 ] 41传统讣告也已变革 ,沅陵县 丧葬“近十年来 ,有附以哀启或行述 ,又有印肖像于赴 首 ,装成小册者。戚友多送挽联 ,无为祭文者。”[ 20 ]民 国十四年《长沙大公报 》登载讣告 :“临澧汪君诚之先 生之尊慈王老太夫人 ⋯⋯仙逝 , ⋯⋯除择期讣闻外 ,凡 叨族戚世友年谊恐未周知 ,谨此代告 ”,其新颖之处在 于利用报刊这一新的传媒作为告知的载体。51某些 11 第 2期               刘荣军  袁胜昔 :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 迷信内容的淡化 ,如不请僧道、五日即葬等等 ;还有的 极力倡导丧葬节俭 ,在湘西麻阳 ,“力矫繁华 ,工农商 学 ,率皆简朴 ,故市乏奢侈之物 ,家少华丽之品 ”。国 民党新生活运动时期在丧礼方面 ,规定往吊时间宜在 上午 ,丧家不设酒食 ,讣告不得滥发。 31埋葬方式的变迁。湖南民众自古以来以入土 为安、落叶归根为生命的最终归宿 ,所以湖南大部分地 区采用的仍是土葬方式 ,民国初期只有“高山瑶尚有 火葬者 ”, [ 21 ]但这仅仅是少数民族传统的埋葬方式。 火葬对于广大汉民族而言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民 国成立后 ,湖南一些地方一反传统的埋葬方式 ,在少数 汉族聚居地开始出现了火葬形式 ,如 1924年 11月 24 日 ,湘潭凤竹禅林在 16总后海会禅林火葬一尼姑。在 醴陵 ,民国三十六年县参议会开第五次大会 ,议决请同 德堂设置火葬场 ,对贫苦者实行免费 ,普通民众愿火葬 的 ,酌情收取燃料费。[ 22 ]抗战军兴 ,各地被敌机轰炸 , 死者甚重 ,以至于无棺以殓 ,曾有人著论报端 ,主张火 葬。1935年 ,湖南省政府按照国民政府内务部颁《公 墓条例 》,筹设公共墓地 ,至年末 ,全省 77市县中 ,有 57市县设置公墓 75处 ,区乡镇亦有设置公墓。这些 都是近代新式殡葬的最初表现形式 ,开近代殡葬的 先河。 总之 ,新式丧礼的戴黑纱、登讣告、设吊唁处、开追 悼会、送花圈、致悼词等仪式与礼节 ,已经体现了纪念 亡者、寄托哀思的现代丧葬意识 ,火葬、设立公墓已经 适应近代社会流动、城市化管理的现代丧葬理念。这 种新式丧礼与旧式丧礼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一 无等级之别 ,二力行节俭 ,三在礼仪形式上可以“讣文 通告戚有宗族 ,并可登载日报 ”,也可“定期设奠受人 吊唁外 ,在家和借公共处所 ,或借巨大园林 ,开追悼 会”。与沿海各省相比 ,民国时期湖南的丧葬礼俗虽 有一定的变迁 ,但近代化的步伐还是迈得比较缓慢 ,而 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旧式丧礼的改良 ,这也是社会转 型时期社会习俗变迁的共同特点之一。 [注释 ] [ 1 ] [ 4 ] [ 5 ]曾继梧 1湖南各县调查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1民国二十年 1 [ 2 ]杨云鹤 1新化县调查笔记 , 1930年自治旬刊 1第 69期 ,第 30页 1 [ 3 ]长沙县调查笔记 11930年 -自治旬刊 1第 73期 ,第 21页 1 [ 6 ]辜天佑 1民国长沙县乡土志 1民国三十八年 ,南京 :江苏广 陵古籍刻印社 1 [ 7 ] [ 18 ] [ 22 ]刘谦 1醴陵县志 11948年修 ,民国三十七年铅印 本 1 [ 8 ]邓子琴 1中国风俗史 1成都 :巴蜀书社 , 1988年 ,第 343 页 1 [ 9 ]陈新宪 1禹之谟史料 1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1年第 18页 1 [ 10 ] [ 11 ] [ 12 ] [ 13 ] [ 15 ] [ 19 ]长沙大公报 1中华民国六年、一 月六号 ,第 43页 ;中华民国六年一月六号 ,第 44页 ;中华 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三号 ,第 303页 ;中华民国十四年四月 十号 ,第 300页 ;十四年四月三号 ,第 393页 1 [ 14 ] [ 16 ]田伏隆 1湖南近 150年史事日记 1北京 :中国文史出 版社 , 19931 [ 17 ]《慈利县志 》,卷 17,《风俗 》,民国 12年铅印本 1 [ 20 ]《沅陵县志 》,卷 32,《风俗类 》,稿本 1 [ 21 ]雷飞鹏 :《蓝山县图志 》,民国二十一年刻本 ,卷 14,瑶俗 1 2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  
本文档为【民国时期湖南丧葬礼俗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940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25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