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读诗诗与宋代诗学

北宋读诗诗与宋代诗学

举报
开通vip

北宋读诗诗与宋代诗学 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 —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張 高 評* 摘 要 雕版印刷崛起,蔚為印刷傳媒,與寫本藏本相互爭輝,促成宋代圖書資 訊普及,知識傳播多元而便捷。對於閱讀習慣、學習模式、創作方法、批評 角度、審美情趣、學術風尚諸方面,勢必有所激盪與轉變。讀詩詩作為讀書 詩之一支,於此頗有體現。《全宋詩》前30冊所載讀詩詩,凡40家92題131 首,詩人之閱讀接受,審美意識,宋人之學古通變,宋代之詩學典範,甚至 宋詩之變化於唐,而出其所自得,凡宋代詩話討論之詩學議題,於此多可以 即器求道,順指而得月。由此觀之...

北宋读诗诗与宋代诗学
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 —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張 高 評* 摘 要 雕版印刷崛起,蔚為印刷傳媒,與寫本藏本相互爭輝,促成宋代圖書資 訊普及,知識傳播多元而便捷。對於閱讀習慣、學習模式、創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批評 角度、審美情趣、學術風尚諸方面,勢必有所激盪與轉變。讀詩詩作為讀書 詩之一支,於此頗有體現。《全宋詩》前30冊所載讀詩詩,凡40家92題131 首,詩人之閱讀接受,審美意識,宋人之學古通變,宋代之詩學典範,甚至 宋詩之變化於唐,而出其所自得,凡宋代詩話討論之詩學議題,於此多可以 即器求道,順指而得月。由此觀之,此一詩歌史料,頗可與宋代詩話筆記中 之詩學相互發明。就北宋詩人之閱讀定勢而言,白居易、韓愈、晚唐詩人之 詩集於宋代刊本藏本多,傳播所及,選取作為閱讀詩集者亦較多,或作為粉 本,或作為悟入,或作為意新語工之觸發,宋詩之學唐變唐,此中頗有體 現;閱讀李白詩集者雖亦不少,卻多作為「李杜優劣論」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陶淵明與 杜甫以人格美與風格美兼備,符合宋人之期待視野,被尊奉為宋代詩學之最 高典範。終宋之世,陶集杜集雕印版本繁多,供需相求,理有固然。考索北 宋讀詩詩,讀陶、讀杜之詩篇,亦有如實之反映。北宋讀詩詩,褒貶予奪, 去取從違之間,多與圖書傳播息息相關。從中頗可考察詩人之閱讀定勢與審 美接受,於宋代詩學之學古論,自有佐證發明之價值。 關鍵詞:印刷傳媒、讀詩詩、陶淵明、杜甫、宋代詩學 收稿日期:2006年3月6日,通過刊登日期:2006年10月4日。 * 作者係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191 BIBLID 0254-4466(2006)24:2 pp.191-223 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民國95年 12月) 一、前 言 文化是一種多元而有機的組合,文學表現是文化活動之一,必然接受 文化之制約。自從二十世紀初,西方學術分工之風氣深入學界,文學研究受 其影響,遂多侷限於自我之課題與專業;文學、史學、哲學與文獻研究間, 亦楚河漢界,不相往來,遑論學科整合,遑論回歸文化研究?以宋詩研究而 言,多就宋詩論宋詩,少較論宋詩與唐詩之源流因革,宋詩與宋代詩學之相 互發明,此《莊子》〈天下〉所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如此將難能 「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1研究成果之未能突破,此為主因之一。 有鑑於不該不遍,勢不能見學術之大全,故筆者治宋詩,提倡援用宋代 詩話筆記以相發明,徵引《宋史》、《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史書而相佐證;復參考學風思潮,借鏡崇儒、禪悅,稽考版本目錄,切入商 品經濟,而歸本於印刷傳媒之推助,及宋型文化之發用。筆者主張:宋詩之 價值在傳承與開拓並重,其開拓自家特色,表現在會通化成與遺妍開發二大 層面,如此而作學科整合之探討,成果遂有理有據。筆者又有感於探討宋代 詩學者,多拘守宋代之詩話筆記,少旁及其他;故本文「詳人之所略,異人 之所同」,致力梳理文學之史料,選擇《全宋詩》之讀詩詩為文本,以見圖書 流通與知識傳播之氛圍下,宋詩創作與宋代詩學之所關注,殊途同歸,由此 觀之,詩歌與詩學間自有交集,相得益彰,相互發明之處不少。 二、圖書傳播與北宋讀書詩之興起 書籍之傳播流通,中唐以前大多仰賴手寫謄抄,既耗時費事,又書價 昂貴,傳播既不便,故流布不廣,動輒散佚。自發明雕版印書之後,圖書之 複製技術大為改善,導致知識傳播產生革命性之轉變:因為圖書出版多元, 發行數量龐大,不僅化身千萬,讀書容易,而且無遠弗屆,留存較多。雕版 1 清.郭慶藩注,《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卷10下〈天下第 三十三〉,頁1069。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92 圖書之普及,造成讀書求學不再是特權階級之專利,即使普通百姓、一介寒 士,也可以有能力購書,有條件藏書。宋真宗(998-1022在位)時,國子祭 酒邢昺(932-1010)謂:「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資政大學士向敏中 (949-1020)亦同意真宗所問「今學者易得書籍」,而稱:「士大夫不勞力而 家有舊典,此實千齡之盛也。」2因此,印本圖書以優異之傳播性能,與廣大 群眾之需求作完美結合,以「便於人」為主要目的,遂達成圖書流通之最佳 效益,符合傳播學之原理,於是崛起、發展,漸漸印本取代寫本。雕版印刷 之繁榮,勢必影響閱讀接受之行為,更可能轉變創作審美之方向。 宋代大舉開科取士,影響圖書之典藏、教育之普及、學術之風尚、文化 之轉型,在在多與雕版印刷之崛起息息相關。宋真宗作〈勸學詩〉,所謂書 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云云, 可見讀書可以獵取富貴功名。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引詩,所謂「滿朝朱紫 貴,盡是讀書人」;祝穆《方輿勝覽》引詩,所謂「路逢十客九青矜」,「城 裏人家半讀書」,「斗絕一隅,在衣冠而獨盛;雲蒸多士,亦紘誦之相聞」, 其勝處,莆陽或「十室九書堂」,永福則「百里三狀元」。日本清水茂指出: 福建地處偏僻,遠離中央朝廷,在宋代竟然學者輩出,人才如林;閩學更成 為道學中心,主要和福建出版業的興盛有關。3錢存訓評價印刷術之功能,曾 概言:「印刷術的普遍應用,被認為是宋代經典研究的復興,及改變學術和 著述風尚的一種原因。」4與筆者管見,皆足相發明。此一課題,學界尚未多 加關注,筆者願作嚆矢。 就宋代而言,文化傳播之開展,其關鍵媒介在書籍之流通。抄書、印 書、藏書、借書、購書,為知識取得之途徑;而讀書、教書、著書、校書、 刻書,則為知識流通傳播之環節。兩者相輔相成,蔚為兩宋文明之輝煌燦 爛。換言之,寫本典藏、雕版刊行、圖書流通、知識傳播、閱讀接受,五者 193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60「景德二年五月戊辰朔」, 頁1333;又,卷74「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壬辰」,頁1694。 3 祝穆,《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譚其驤,〈前言—論《方輿 勝覽》的流傳與評價問題〉,頁19-20。參(日)清水茂著,蔡毅譯,《清水茂漢學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3),〈印刷術的普及與宋代的學問〉,頁96。 4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Chinese Paper and Printing: A Cultural History)(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第1章,頁356-358。 循環無端,傳播與接受交相反饋,遂形成宋代文化之網絡系統。其中,雕版 之刊行,與寫本藏本相互爭輝,促成圖書資訊之普及,知識傳播既多元而便 捷,閱讀書籍在質量上自然急遽增加。5《宋會要輯稿》〈崇儒〉4之15稱: 宋初,「三館書才數櫃,計萬三千餘卷」。《宋史》〈藝文志〉載:歷太祖、 太宗、真宗三朝(960-1022),經仁宗、英宗兩朝(1023-1067),至神宗、 哲宗、徽宗、欽宗四朝(1068-1126),一百六十七年間,中央官府藏書已多 達6705部73877卷,成長數量為五倍有餘。6以上數據,只計正本,均未包 含副本,且寫本與印本互有消長。由於刊本之價廉、便利、精美、悅目,頗 能吸引士人之關愛與興味,於是寫本漸被漠視與取代。除朝廷訪求遺籍,士 民踴躍獻書外,雕版印刷之崛起流行,促使書籍大量生產,成本降低;校勘 精確,且物美價廉;傳播廣遠,而又化身千萬。7朝廷既標榜右文崇儒,於是 雕版印刷作為文化產業,與商品經濟結合,遂蔚為印本文化,創造華夏文明 之高峰。 宋代之論詩詩質量頗可觀,其中多閱讀詩集之作;從讀者之視角,探討 文學傳播與接受,為近來兩岸學界共同關注之課題,如柯慶明、大木康、王兆 鵬、楊玉成諸先生之論著,多有可參考之處。8本論文之寫作策略則異於是, 筆者別從版本、目錄,以考詩集雕版、藏鈔之傳播;從閱讀、寫作,以見詩 集之接受;輔以詩話、筆記之詩學書寫,交相論證以發明宋代詩學,故與學 界同道之研究視角殊途而同歸,可以相互發明。 《全唐詩》所錄讀書詩不過134首,而《全宋詩》載讀書詩,北宋595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94 5 張高評,〈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上)—印本之普及與朝廷之監控〉, 〈雕版印刷之繁榮與宋代印本文化之形成(下)—印本圖書對學風文教之影響〉,刊載於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1、12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05.12、2006.6),頁1-36; 1-44。 6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卷202〈藝文志一〉,頁5033。 7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頁263-266。 8 周益忠,「宋代論詩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9);東華大學中 文系曾主辦「傳播與接受」學術研討會,會後出版論文集名為《文學研究的新進階—傳 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4),其中柯慶明、大木康、王兆鵬、楊玉成所發表 論文,多值得參閱;此外,楊玉成論文,如〈劉辰翁:閱讀專家〉,《國文學誌》(彰化師 大)3(1999.6): 199-246;〈文本、誤讀、影響的焦慮—論江西詩派的閱讀與書寫策略〉, 輔仁大學中文系等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2),頁329-427;對於斯學,亦有開發之功。 首,南宋1075首。相形之下,宋代數量已超勝唐代十倍以上。就讀詩詩而 言,《全唐詩》載存48首,北宋則有130餘首,亦相對成長近十倍。限於篇 幅,今但取《全宋詩》前30冊為範圍,討論北宋詩人閱讀歷代詩集詩篇之 作,共92題,131首,凡40家,是本文所謂之「讀詩詩」。讀詩詩,為讀書 詩之一種,其寫作手法不離讀後感、或讀書心得之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其寫作之策略,不 外內容櫽括,感點抒發,側面表述,小中見大,借題發揮,展現創意,以及 凸顯重點特色,評述優劣得失等等。 讀詩詩作為唐宋詩之一體,抒情言志之本質自有體現,如書寫意象、 抒發感慨、借題發揮等等。唯宋代讀詩詩因圖書傳播之激盪,宋型文化之影 響,除抒情本色外,更多發揮〈雅〉〈頌〉以來之議論傳統,如作品論衡、詩 人定位、創意評唱、典範尊奉等等,對於宋代詩學之討論,可與宋代詩話筆 記相互發明論證。宋代讀詩詩表現之層面多方,限於篇幅,勢難面面照應。 為免端緒過多,本文只聚焦下列兩大議題,學唐變唐與典範選擇,大抵以詩 歌文獻為佐證,參考宋代詩學理論,以之解讀宋詩之學唐變唐,宋人之詩學 典範,與夫學古通變,自成一家之種種。 三、北宋讀詩詩與宋人之學唐變唐 華夏文明發展至宋代,堪稱登峰造極。就詩歌而言,六朝和四唐詩人之 成就,已樹立許多風格典範;因此,如何學習古人之優長,作為自我創作之 觸發或借鏡,成為宋代詩學之重要課題。以蘇軾、黃庭堅為首之「學古論」, 強調多讀書可以有益於作文:蘇軾(1037-1101)提示讀書法,在「博觀而 約取,厚積而薄發」;黃庭堅(1045-1105)亦強調讀書貴在精博,所謂「詞 意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爾」。9蘇、黃以此教人,頗影響江西詩派及其他宋 人之創作與評論,所謂「以學問為詩」,所謂文人之詩者是;《滄浪詩話》 〈詩辨〉雖稱「詩有別材,非關書也」;但又說:「然非多讀書,則不能極其 至。」可見讀書學古之關聯與重要。10 9 文見《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10〈稼說送張琥〉,頁340;《黃庭堅全 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2冊《正集》,卷18〈與王觀復書〉其一,頁 470;第3冊《別集》,卷11〈論作詩文〉其一,頁1684。 10 參考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乙編第2章〈學養與識見〉,第 195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宋詩頗多不犯正位之設計,留有餘意之經營,往往就前人作品意蘊未 盡處、含存遺韻處、留有餘地處、美中不足處,以及淺處、直處、粗處、窄 處、反處、側處、偏處,進行穿越開鑿、拓展發明,或因出入眾作而革故鼎 新,或因別識心裁而新變代雄,或因精益求精而度越流輩,復緣會通開拓而 自成一家,若此之類,既與蘇軾所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之閱讀發 表有關,更與朱熹所謂「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沈」相互為用;陳 衍論宋詩所謂「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側一層說」;11 伊瑟爾(Wolfgang Iser)等接受美學家論作品閱讀,都極重視閱讀之能動性、 創造性,以及開放性、召喚性。宋人學古通變、自成一家之道,多針對文學 作品之模稜處、朦朧處、空白處、否定處、缺憾處,進行發現、填補、推 翻、改造、開拓、建構,此文學作品之召喚結構,筆者所謂「遺妍開發」,即 是開發此等。12宋詩窮變通久之策略,實為宋代印本圖書昌盛之反饋。 清•袁枚(1716-1798)〈答沈大宗伯論詩書〉稱:「唐人學漢魏,變漢 魏;宋學唐,變唐。」「使不變,不足以為唐,亦不足以為宋也。」13於是 「詩分唐宋」,14在唐詩唐音之氣象風格之外,宋詩又別闢谿徑,形塑另類之 當行本色。宋詩所以為宋詩,在「變化於唐,而出其所自得」;唯「變化」與 「自得」之際,印本圖書之傳播,實居媒介之關鍵。論者多認同:唐人詩文 集,多經宋人輯佚、整理、校勘、雕印,始得流傳後世。15而宋人整理刊刻唐 人詩文集,初以「學唐」、「變唐」為手段;其終極目標,在新變自得,自成 一家。從閱讀、接受、飽參、宗法、新變、自得,藏書文化、雕版印刷實居 觸媒推助之功。試翻檢宋代文學發展史,當知宋詩特色形成之進程中,歷經 學杜少陵、學陶靖節諸典範之追尋。因此,李商隱詩、白居易詩、韓愈詩, 以及陶潛詩、杜甫詩之整理與刊行,亦風起雲湧,相依共榮;詩風文風之走 3章〈師古與創新〉,頁136-202。 11 《朱熹詩詞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卷4〈鵝湖寺和陸子壽〉,頁405;陳衍, 《石遺室詩話》卷16,第10則,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本(上海:上海書店, 2002),頁230。 12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頁111-127。 13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卷17,頁1502。 14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一〈詩分唐宋〉,頁1-5。 15 陳伯海主編,《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頁196-206、236-246。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96 向,與典籍整理、圖書版本流傳相互為用。16試考察《全宋詩》,北宋讀詩詩 之所注目,亦體現此一消息。 北宋讀詩詩關注之詩集詩篇,唐代詩人除杜甫外,尚有李白、王維、白 居易、韓愈、柳宗元、韋應物、劉禹錫、李益、羅隱、孟郊、杜牧、李賀、 韓偓、皮日休等14家。試考察《全宋詩》中有關李白、白居易、韓愈、及晚 唐諸家之閱讀接受,即可得知宋人學唐變唐之去取從違。今姑以上述四大體 派為例,經由作品論衡、詩壇定位,探討宋人之詩美意識,以及典範選擇。 本論文聚焦在理性知性之宋型文化體現上,詩之抒情語言,暫不討論。 (一)李白詩之接受與「李杜優劣論」 李白(701-762)《草堂集》,唐代曾流傳魏顥、李陽冰、范傳正三種本 子,今皆不傳。後世所傳《李翰林集》二十卷,從宋初樂史增訂後,經宋敏 求重編,曾鞏考次為三十卷,於是有蘇州刻本、蜀刻本、咸淳己巳刻本,以 及竄亂之坊本。17李白詩為盛唐氣象代表之一,較能代表唐音。就宋人詩話對 李白之接受言,雖多少受「李杜優劣論」影響,然推崇稱揚者亦多,如張表 臣《珊瑚鉤詩話》卷1稱李白詩「務去陳言,多出新意」,媲美韓文公之文; 黃徹《 溪詩話》卷2稱其「文章豪邁,真一代偉人,如論其心術事業,可 施廊廟」。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6引《鍾山語錄》王荊公之說, 以為「白詩近俗,人易悅故也。白識見污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然其才豪 俊,亦可取也。」南宋趙次公〈杜工部祠堂記〉亦以為:「李杜號詩人之 雄;而白之詩,多在于風月草木之間,神仙虛無之說,亦何被於教化哉?」18 李白詩文集之雕版流傳如此,詩話筆記中之詩學接受又如彼,若再考察《全 宋詩》諸家讀太白詩集,其中抑揚軒輊雖各有偏重,大體上亦相去不遠。 如: 太白謫仙人,換酒鷫鸘裘。扁舟弄雲海,聲動南諸侯。諸侯盡郊迎,葆吹羅 16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第1章〈杜集刊行與 宋詩宗風—兼論印本文化與宋詩特色〉,頁1-11。 17 萬曼,《唐集敘錄》,《李翰林集》(臺北:明文書局,1982),頁79-83。本論文有關唐人 詩集之版本、目錄,多參考萬曼《唐集敘錄》,下文不一一注明。 18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34〈附錄四〉,頁1525、 1533、1539;黃徹,《 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卷2第2則,頁18。 197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道周。哆目若餓虎,逸翰飛靈虬。落日青山亭,浮雲黃鶴樓。浩浩歌謠興, 滔滔江漢流。下交魏王屋,長揖韓荊州。千載有英氣,藺君安可儔。(田錫 〈讀《翰林集》〉,頁473)19 謫仙英豪蓋一世,醉使力士如使奴。當時左右悉諛佞,驚怪恇怯應逃逋。我 生端在千載後,祭公只用一束芻。遺編凜凜有生氣,玩味無斁誰當吾。(李 綱〈讀《李白集》用奴字韻〉,頁17555) 關於北宋詩人閱讀李太白詩集,見於《全宋詩》者有二家:田錫 (940-1004)〈讀《翰林集》〉、李綱(1083-1140)〈讀《李白集》用奴字韻〉、 以及李綱〈讀《四家詩選》四首〉諸作。田錫、李綱對李白詩之閱讀接受, 形成二大共識:稱美李白為「謫仙」,概括李白個性特質為「英氣」,為「英 豪」,所謂「太白謫仙人」,「謫仙英豪蓋一世」,「千載有英氣」云云。李 綱〈讀《四家詩選》四首并序〉特提「太白詩豪邁清逸,飄然有凌雲之志」, 「詞章號俊逸,邁往有英氣」。20對於李白詩作之評價,可謂明確。唯王安石 編《四家詩選》,標榜杜甫詩,列於首位,依次為歐陽脩、韓愈,而以李白 殿後,此中自有宋代詩學課題「李杜優劣論」之微意在。李綱〈讀《四家詩 選》四首并序〉明言:「介甫選四家之詩,第其質文以為先後之序」;「其先 後固自有次第,誦其詩者可以想見其為人」;李綱之揚杜抑李,〈題老杜集〉 甚至稱:「吏部徒能歎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籬?」其說蓋傳承元稹〈杜甫墓 係銘〉、白居易〈與元九書〉諸說而光大之。至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5 〈舒王編四家詩〉,蘇轍〈詩病五事〉,益以思想品格為評判李杜優劣標準,往 往優杜而劣李,以李白之壯浪縱姿,駿發豪放,任俠好義,笑傲王侯,並不 切合宋人之期待視野,其狂放瀟灑並不廣為宋人接受。 雖然神宗時有郭祥正(1035-1113)其人,梅聖俞呼為謫仙,以為李白 後身,以所作詩「真得太白體」;與蘇軾、黃庭堅相得,黃庭堅曾尊稱為「詩 翁」。著有《青山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蔡正孫《詩林廣記》極稱之。21 蘇軾詩之風格與汪洋恣肆、豪放雄奇,亦接近李白詩風,蘇詩之受李詩影響 19 本論文徵引《全宋詩》,版本即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主編之《全宋詩》第1-30冊(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以下不一一注明。 20 見《全宋詩》卷1547,頁17573。 21 孔凡禮點校,《郭祥正集》(合肥:黃山書社,1995),〈附錄二〉,頁674;又清.朱珪, 〈青山集序〉,頁677。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198 十分顯然。除外追蹤發揚太白詩者蓋寡。詩美之取向,典範之選擇,不能強 從也如是。 (二)白居易詩與宋詩粉本 宋初詩人徐鉉、李昉、王禹偁等,詩學白居易(772-846),號稱「白 體」。其後,樂天詩學在宋代有較廣大之接受反應:北宋時,《白氏文集》最 少有四種刊本,詩話、筆記、文集、題跋之討論,所在多有。22公私藏本, 傳鈔本不知凡幾。徐復觀〈宋詩特徵試論〉以為:白居易的詩風與時代新精 神相切合,「我懷疑北宋詩人,都有白詩的底子」;白樂天詩,「不知不覺地 有如繪畫的粉本;各家在此粉本上,再加筆墨工夫」;23宋人學樂天,愛賞接 受者莫如蘇軾,〈去杭〉詩題嘗言:「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 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24樂天詩開示宋調許多門徑,因而北宋 讀詩詩中,閱讀樂天詩集者,亦多達五題12首,如: ⋯⋯於鑠白樂天,崛起冠唐賢。下視十九章,上踵三百篇。句句歸勸誡,首 首成規箴。謇諤賀雨詩,激切秦中吟。樂府五十章,譎諫何幽深。美哉詩人 作,展矣君子心。豈顧鑠金口,志遏亂雅音。齪齪無識徒,鄙之元白體。良 玉為碔砆,人參呼薺苨。須知百世下,自有知音者。所以《長慶集》,于今 滿朝野。(釋智圓〈讀《白樂天集》〉,頁1559) 釋智圓(976-1022)〈讀《白樂天集》〉,舉李白、杜甫、錢起之為詩, 「諷刺義不明,風雅猶不委」;標榜樂天詩「句句歸勸誡,首首成規箴」,〈賀 雨詩〉之謇諤,〈秦中吟〉之激切,以及所作五十章之樂府,都富含幽深 之譎諫。於是稱揚《白樂天集》「美哉詩人作,展矣君子心」,其詩史地位勝 過〈古詩十九首〉,而傳承《詩》三百篇之優秀傳統,因而有「於鑠白樂天, 崛起冠唐賢」之推崇。推崇勸誡規箴之詩教,欣賞謇諤而幽深之譎諫,在注 重言志之宋代詩壇,可謂集體意識;釋智圓標舉樂天詩風之種種,大多切合 199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22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白氏文集》的傳布及 淆亂問題辨析〉、〈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價值〉,頁3-56;陳友琴,《白 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二〈宋金諸家評述〉,頁28-182。 23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宋詩特徵試論〉,頁 30-31。 24 《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卷33,頁1761。 宋人作詩之期待視野,此即上文徐復觀所謂「白樂天詩的風格與時代新精神 相合」,故「白體」深入而廣泛影響宋詩如此。在語言風格方面,樂天詩有 曉暢、自然、真實、直切諸通俗之美;利病相生,其失往往語滑、意盡、俚 俗、淺率,於是「良玉為碔砆,人參呼薺苨」。25釋智圓稱元白體所以為無識 者所鄙,其故或在此。 北宋詩人閱讀《白樂天集》,或隨筆發表心得感觸,或作詩尚友古人, 共談得失,如:韓維(1017-1098)〈讀白樂天傳及文集〉,頌揚其「才高文 膽」,富有詩名;體認其直道危言、忠賢常困;批評其感物動情,不識自體; 以及興王賞諫之無法,歎老嗟貧之無謂。其中有肯定,更有質疑,確是讀後 感寫作法式之一。26蘇轍(1039-1112)〈讀樂天集戲作五絕〉,將自我所為與 樂天相較相論,所謂尚友古人,以決損益:其三稱「我昔不為二千石」,其 五稱「也能不畏雪霜寒」,或相得益彰,或切磋有無,27蘇轍所作閒適詩之平 淡,與白居易詩趣味相近。是否接受樂天詩風影響,待考。 (三)韓愈詩與宋詩導源 宋人對韓愈(768-824)詩文集之整理,有所謂五百家註韓之說,學界 全面稽考宋代之《韓愈文集》傳本,確認已經失傳之宋元韓集傳本大約102 種;流傳至今之宋元韓集傳本尚存13種。28就詩文集之出版而言,《昌黎 先生文集》在北宋,以祥符杭本最早。同時,有蜀中刻本,有穆修刊印唐本 《韓柳集》。其後又有饒本、閣本、謝克家本、李昺本、洪興祖本、潮本、泉 本諸本,29足見當時流傳之盛。宋人出入其中,故能見得親切,用得透脫。清 •葉燮《原詩》稱:「宋之蘇(舜欽)、梅(堯臣)、歐(陽脩)、蘇(軾)、 王(安石)、黃(庭堅),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蓋宋代之道學與文 學皆尊奉韓愈為宗主創始,故皆推崇韓詩;宋人矜才炫博之作詩習氣,散文 化、議論化之寫作風尚,固受印本繁榮,博觀厚積所左右,蓋亦受韓愈「學 25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卷119〈白居易傳.贊〉引杜牧謂「纖豔不逞,非莊 士雅人所為。流傳人間,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入人肌骨不可去」,頁4305。 26 韓維讀詩詩三首,見《全宋詩》卷430,頁5285。 27 蘇轍讀詩詩,見《全宋詩》卷871,頁10149。 28 劉真倫,《韓愈集宋元傳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頁35-338。 29 劉琳、沈治宏,《現存宋人著述總錄.集部別集類》(成都:巴蜀書社,1995),羅列《韓 集舉證》等宋人對韓愈文集整理之刻本九種,頁224-225。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200 者之詩」之影響。30清•沈曾植宣稱:「宋詩導源於韓」;又云:「歐蘇悟入 從韓,證出者不在韓,亦不背韓也,如是而後有宋詩」;31蓋自歐陽脩整理韓 愈詩文集,於是古文體現六一風神,詩歌表現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 學為詩。歐公既紹述梅堯臣、蘇舜欽之學韓,又經蘇軾繼踵發揚,再新變自 得,故曰「歐蘇悟入從韓」。試觀李綱〈讀《四家詩選》四首〉其三,可窺宋 人對韓愈詩之閱讀接受: 昌黎文章伯,乃是聖人耦。傳道自孟軻,淵源極師友。雄詞障百川,偉論掛 眾口。餘事付詩篇,雅健古無有。尤工用險韻,妥貼等妍醜。毅然倔強姿, 揮此摩天手。立朝著大節,去作潮陽守。驅掃雲霧開,約束鮫鰐走。位雖 不稱德,妙譽垂不朽。譬猶觀泰山,羣嶺皆培塿。又如眾星中,錯落仰北 斗。籍湜何足云,齊名豈其柳。(李綱〈讀《四家詩選》四首〉其三,頁 17573) 李綱〈讀《四家詩選》四首并序〉稱:「退之詩雄厚雅健,毅然不可 屈」,蓋就風格與人格作崇高之評價。〈讀《四家詩選》四首〉其三亦就「文 章伯」、「聖人耦」二分以歌詠韓愈,而偏重文章贊誦。「傳道自孟軻」二 句,「毅然倔強姿」以下四句,就倔強姿態、立朝大節方面著墨,固「聖人 耦」之儒者本色。「雄詞障百川」以下六句,「驅掃雲霧開」以下十句, 點染昌黎為「文章伯」、德稱泰山北斗、妙譽垂不朽種種推許,而以韓柳齊 名作結。夷考其實,韓愈之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奇崛為詩、以雕縷為 詩、以義法為詩、對宋人尤其是歐陽脩、梅聖俞、王安石、王令、蘇軾、 黃庭堅,以及江西詩人多有影響。試再考察宋代之詩話、筆記、題跋、文集 於韓詩韓文之解讀、詮釋極夥,從中可見宋代之韓學接受與影響。陳寅恪論 韓愈,曾舉建立道統、直指人倫、改進文體三者,明其文化史之地位,蓋兼 道德與文章而言之。論者稱,宋人對韓文的評論,與宋學自身的建設密不可 分:宋人對韓愈思想之接受,促成宋學之發生;宋人對韓學之懷疑與批判, 促成宋學之深化與成熟。宋代詩話七十餘種,宋人筆記一百餘種,雜說一百 餘種,於韓詩、韓文、韓學多所討論與發明。32筆者以為,宋人尊韓學韓, 201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30 葉燮,《原詩》卷1,丁福保,《清詩話》本(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頁570;參考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頁140-155。 31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上海書店,1998),〈沈子培以詩喻禪〉,頁364。 32 夏敬觀,《唐詩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說韓愈〉,頁75-79;陳寅恪, 論韓闡韓,蔚為五百家注韓之大觀,《韓集》之刊行傳鈔,自是其中之觸媒 與功臣。 宋人閱讀韓愈詩集,除李綱盛推其文章儒學外,宋祁(998-1061)〈讀退 之集〉,則以「嗜蒲葅味」,「蹙頞三年」諸形象語,譬況批判韓愈詩之險奇 怪誕風格。33蓋宋祁號稱西崑餘派,其詩或主博奧典雅,或尚清峭感愴,有 以淺切流暢、自然工妙為其特徵者。34李白杜甫諸家為詩學正宗,猶朱門大 家之鼓素瑟,如高山流水,古韻悠長。韓愈為詩,務求險怪:造境險譎,立 意奇崛,出語奇特,敘寫奇怪,光怪陸離總以聳動視聽而後已。此種非比尋 常之怪癖,匪夷所思之詩美,宋祁比作東家對「蒲葅」之嗜味,一般人猶豫 排斥三年後,也許才敢嘗試與接受。陸游〈讀近人詩〉雖言:「琢雕自是文 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然韓愈等「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的詩風,在 黃庭堅學杜學韓有成後,蔚為生新美、峭拔美、拗澀美,35在江西詩派極有 影響力。由此可知,個人之審美好惡,不必然左右時代詩學之走向。再如: 萬樹殘英委泥滓,柳花成絮獨高飛。自憐纖質無人賞,宛轉還從洛浦歸。 (晁說之〈讀韓退之詩有作〉,頁13724) 夜讀文公猛虎詩,云何虎死忽悲啼。人生未省向來事,虎死方羞前所為。昨 日猶能食熊豹,今朝無計奈狐貍。我曾道汝不了事,喚作癡兒果是癡。(王 庭珪〈讀韓公猛虎行〉,頁16797) 晁說之(1059-1129)〈讀韓退之詩有作〉,暗喻邪佞高張,賢士無名,感 慨韓愈曲高和寡,懷才不遇。王庭珪(1080-1172)〈讀韓公猛虎行〉詩,以 「人生未省向來事,虎死方羞前所為」為警策,自韓詩「猛虎死不辭,但慙前 所為」脫化引申而來,以警惕不知反思、執迷不悟之徒,富於警世意味。 (四)晚唐詩人與宋詩之「意新語工」 北宋詩學於學唐變唐之課題中,歐陽脩《六一詩話》對唐詩分期,首提 《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論韓愈〉,頁319-322、329-331;吳文 治,《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71-598。 33 宋祁,〈讀退之集〉,見《全宋詩》卷224,頁2614。 34 曾棗莊,《論西崑體》(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頁355-365。 35 王守國,〈山谷詩美學特徵論〉,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集》(南 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頁75-84。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202 「唐之晚年」詩觀;蘇軾評論王安石七言詩,揭櫫「晚唐氣味」;黃庭堅則指 稱彼等為「末世詩人」,肯定其「玩於詞以文物為工」之語言成就;於是南宋 詩人楊萬里、陸游、四靈、江湖詩人,踵事增華,出入晚唐,亦促成宋詩學 唐變唐之憑藉。36宋初魏野、寇準、林逋、九僧諸家之晚唐宗風,曾風行一 時,尚不在討論之列。試檢索《全宋詩》,北宋詩人閱讀晚唐詩集詩篇而見諸 賦詩者,韓偓數量居冠,杜牧第二,其他尚有羅隱、皮日休各一首。若以中 唐後期並論,則孟郊三首,李賀二首,劉禹錫、柳宗元各一首。北宋詩人之 期待視野,亦體現於讀詩詩之閱讀接受中。試分論如下: 1. 韓偓 韓偓(842-923?)或受姨丈李商隱影響,年輕時喜作豔情詩,《香奩 集》為其代表作。晚年遭貶離京,流落江湖,傷時懷舊,作品頗見沈痛。37 周紫芝(1082-?)與李綱所作讀詩詩,分別針對韓偓詩之兩大風格述其讀後 感,如: 吳宮花草弄纖柔,西子粧成特地羞。笑我老情難娬媚,愛渠好句儘風流。香 奩詩在人何處,斷腕名高事已休。更欲與誰論此恨,遺編讀罷一燈留。(周 紫芝〈燈下讀《韓致光外集》〉,頁17195) 詞臣謫去墮天南,詩墨從來榜寺簷。好事不須收抬去,世間遺集有《香 奩》。(李綱〈讀韓偓詩并記有感〉其二,頁17592) 韓偓《香奩集》〈自序〉稱:「柳巷青樓,未嘗糠粃;金閨繡戶,始預 風流。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因此,周紫芝 所讀外集綺語豔詞,當指《香奩集》三卷而言。周紫芝之閱讀接受,在吳宮 花香、西子粧成、風流好句方面;周紫芝詩以清麗典雅為主,故《香奩集》 頗合其期待視野。李綱〈梁谿真贊〉以「萬里清風,一輪明月」自我寫照。 其憂憤國事,避地入閩,與韓偓「謫官旅南土,召復不敢歸」之際遇有類似 者;李綱之正潔耿介,其詩之感時託興,悲歌慷慨;與韓偓之志節皎皎,感 時傷事前後一揆。李綱〈讀韓偓詩并記有感〉其一知人論世,感同身受,凸 出「忠言雖屢貢,顛廈誠難支」二語,可謂知言。38李綱〈讀韓偓詩并記有 203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36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晚唐」觀念的形成與演變》,《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高 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頁225-246。 37 楊世明,《唐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頁689-712。 38 李綱,〈讀韓偓詩并記有感〉其一,見《全宋詩》卷1549,頁17592。 感〉其二,則就「謫去天南」和「遺集《香奩》」相提並論,此正吳闓生〈吳 汝綸評注韓集跋〉所謂「夫志節皎皎如韓致堯,則《香奩》何足為累?」宋 人對韓偓之閱讀接受正有志節和豔語兩個面向。 韓偓集之徵存,宋代文獻目錄多有之:《韓偓詩》一卷本,見《崇文總 目》、《新唐書》〈藝文志〉;二卷本,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香奩集》 一卷本,見《新唐書》;二卷本,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晁氏《讀書志》 未載卷數。書目文獻之著錄,可以推想韓偓詩集在宋代之傳播與接受。 2. 杜牧、羅隱、皮日休 杜牧(803-852)詩,清俊悲慨,表現批評和鑑戒之精神。羅隱(833-909) 詩,譏刺世俗,委婉多諷;通俗自然,語多警策。皮日休(834?-883?)詩,關 心現實,注重美刺,奧衍澀險、俚俗有味,注重鋪陳排比,唱和酬酢,多影 響宋人之詩美接受。39今翻檢《全宋詩》之讀詩詩,北宋詩人之閱讀接受,文 學現象大抵與上述相去不遠,如: 非非是是正人倫,月夜花朝幾損神。薄俗不知懲勸旨,翻嫌羅隱一生嗔。 (釋智圓〈讀《羅隱詩集》〉,頁1543-1544) 不遇元和得獻謨,望山東北每長噓。獨賡唐律雅風後,更注孫篇俎豆餘。霅 水勝遊成悵望,杜川歸事竟躊躇。中年遽使山根折,盡寫雄襟在此書。(張 方平〈讀《樊川集》〉,頁3840) 刺虎屠龍古有名,事於難處迭相矜。要知真宰爭功意,困得英雄始是能。 (李覯〈讀皮襲美病中書事詩,有「可憐真宰意,偏解困吾曹」之句,偶代 答之〉,頁4330) 釋智圓〈讀《羅隱詩集》〉,推崇羅隱詩「正人倫,懲勸旨」之詩教功 能;張方平(1007-1091)〈讀《樊川集》〉,標榜杜牧「獨賡唐律雅風後,更 注孫篇俎豆餘」之貢獻;李覯(1009-1059)〈讀皮襲美病中書事詩〉,以為 英雄之能事,在「事於難處迭相矜」,故刺虎屠龍有名。案諸宋代詩學,致力 「因難見巧」,追求「復雅崇格」,40詩學之期待視野,多與閱讀接受切合一 致。北宋詩人之學唐變唐,於上述閱讀杜牧、羅隱、皮日休詩中頗有體現。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204 39 王錫九,《皮陸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頁38-46、52-79。 40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貳〈自成一家與宋詩特 色〉,頁85-89。秦寰明,〈論宋代詩歌創作的復雅崇格思潮〉,《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 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頁612-636。 羅隱著述豐富,見於宋人著錄者,如《崇文總目》、鄭樵《通志》〈藝文 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多載《羅隱集》二十 卷,或《江東甲乙集》十卷。杜牧之《樊川文集》,《崇文總目》、《郡齋 讀書志》,著錄為二十卷。皮日休《文藪》,《崇文總目》、《新唐書》〈藝文 志〉皆作十卷,《新唐書》又別出《詩》一卷。羅、杜、皮詩集在宋代之傳 播接受,可以想見。 3. 孟郊、李賀、柳宗元、劉禹錫 除杜牧、羅隱、皮日休外,中唐後期詩人如孟郊(751-814)、李賀 (790-816)、柳宗元(773-819)、劉禹錫(772-842)等,其詩集亦為北宋詩 人所閱讀,而體現好惡之抉擇。孟郊詩集,宋初有汴吳鏤本五卷、周安惠本 十卷、蜀人蹇濬本二卷,經宋敏求統編合成為十卷;《郡齋讀書志》、《直齋 書錄解題》所著錄,即是宋敏求十卷本。清黃丕烈《百宋一廛賦》所著錄之 北宋槧本,亦是此本。孟郊詩在北宋之雕印版本如是眾多,其傳播之廣,接 受之多,可以想見。蘇軾與李綱之閱讀孟郊詩,表現其愛憎抑揚,亦可見詩 學之去取從違: 夜讀孟郊詩,細字如牛毛。寒燈照昏花,佳處時一遭。孤芳擢荒穢,苦語餘 詩騷。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煮彭 , 竟日持空螯。要當僧清,未足當韓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將 兩耳,聽此寒蟲號。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蘇軾〈讀孟郊詩二首〉其 一,頁9249) 我讀東野詩,因知東野心。窮愁不出門,戚戚較古今。腸飢復號寒,凍折西 床琴。寒苦吟亦苦,夭光為沈陰。退之乃詩豪,法度嚴已森。雄健日千里, 光鋩長萬尋。乃獨喜東野,譬猶冠待簪。韓豪如春風,百卉開芳林。郊窮 如秋露,候蟲寒自吟。韓如鏘金石,中作韶濩音。郊如擊土鼓,淡薄意亦 深。學韓如可樂,學郊愁日侵。因歌遂成謠,聊以為詩箴。(李綱〈讀孟郊 詩〉,頁17575) 蘇軾〈讀孟郊詩二首〉,以形象語貶斥孟郊詩,謂「佳處時一遭」,「何 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41孟郊詩有多元風 格,蘇軾不過摘取寒削太甚,訴窮嘆屈之詞、呻吟愁苦之聲,使人不歡之詩 而已。東坡此詩一出,影響宋人對孟郊詩之接受。不過,孟郊詩硬語盤空、 205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41 蘇軾,〈讀孟郊詩二首〉其二,見《全宋詩》卷799,頁9249。 拗折奇險、感情真摯、好用俚語諸優長,42宋代主流詩人作詩多有不謀而合 者,並非一味揚棄之也。李綱〈讀孟郊詩〉,持韓愈與孟郊兩兩相較,凸顯出 孟郊苦吟窮愁之形象,於是得出「學韓如可樂,學郊愁日侵」之印象,為學 習宗法唐詩,提出去取從違之建言,亦切合宋代詩學之走向。 唐人詩文集能流傳至今者,多經宋人整理雕印。考察唐人詩文集在宋代 之傳播流通,從中亦可推知宋人之接受選擇。《柳宗元集》,北宋共有七本: 穆修本、京師本、晏殊本、曾丞相家本、范才叔家傳舊本、《崇文總目》著 錄之三十卷本、四明新本,柳集傳播盛況,可以概見。劉禹錫詩文集、《郡 齋讀書志》、《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皆有著錄;清黃丕烈猶得四卷 殘宋本。《李賀歌詩》,現傳四卷本,為李賀手自編定,至宋代有京師本、 蜀本、會稽姚氏本、宣城本、上黨本等五種版本,可見其流傳之盛。影響 所及,於是北宋詩人之閱讀定勢,亦觸及上述中晚唐詩人,如柳宗元、劉禹 錫、李賀諸家: 長吉工樂府,字字皆雕鎪。騎驢適野外,五藏應為愁。得句乃足成,還有理 致不?嘔心古錦囊,絕筆白玉樓。遺篇止如此,歎息空搔頭。(李綱〈讀李 長吉詩〉,頁17575) 七言常愛中山好,百首猶存外集多。大約晚年知性命,一時清韵入中和。森 張劍戟雖無敵,隱約瑕疵惜未磨。三遶花欄俱讀盡,杜陵回首鬱嵯峨。(馮 山〈讀劉賓客外集〉,頁8675) 茅屋三間書掩扉,遮藏足得訟前非。雨餘燕踏竹梢下,風動蝶隨花片飛。 閒自鈎簾通野色,時因酌酒見玄機。思鄉化作身千億,底事柳侯深念歸。 (鄭剛中〈讀柳子厚「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之句有感〉,頁 19147) 李綱〈讀李長吉詩〉,推崇李賀「工樂府」;今考郭茂倩《樂府詩集》收 錄李賀詩57首,足以為證。又稱其嘔心瀝血,雕鎪為詩,猶鏤玉雕瓊,無一 字不經錘煉,故其詩新穎奇特,無塵俗氣;確有宋人意新語工、點鐵成金手 段。馮山(? -1094)〈讀劉賓客外集〉,稱劉禹錫「大約晚年知性命,一時清 韵入中和」;隱約指出中年多「森張劍戟」,為犀利而冷峻之諷刺。陳師道《後 42 曾棗莊,《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卷16,引葛立方《韻語陽秋》、曾 季貍《艇齋詩話》、范晞文《對牀夜語》卷4、賀裳《載酒園詩話》卷1、紀昀評《蘇文忠 公詩集》卷16,頁650-655。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206 山詩話》以為:「蘇(軾)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何止蘇軾,宋詩大家 如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亦多愛賞化用劉詩。43鄭剛中〈讀柳子厚「若為 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之句有感〉,就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 京華親故〉詩作翻案,見因機閒適,無往而不自得,予奪翻轉之間,亦可見 接受之旂向。蓋宋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楊萬里諸詩人尊崇陶淵 明詩,柳宗元詩風近陶,故亦獲得推賞。黃庭堅〈跋書柳子厚詩〉所謂「欲 知子厚如此學陶淵明,乃為能近之耳」,44可以為證。 自北宋讀詩詩觀之,宋人之學唐變唐,蓋分別就李白、白居易、韓愈、 晚唐詩人作褒貶得失之軒輊,進行去取從違之選擇,其中自有宋代詩學接受 與反應之信息在也。 四、北宋讀詩詩與宋詩之典範選擇 宋詩典範之選擇,歷經漫長之旅程,已如上述。其後蘇軾、黃庭堅學杜 詩、尊杜甫,蘇軾更推崇陶淵明,江西門徒甚眾,陶詩杜詩遂蔚為宋詩之詩 學典範。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所謂「唐人學漢魏,變漢魏;宋學唐, 變唐。」確定宋人學唐、變唐,而能自成一家,猶唐人學漢魏、變漢魏,形 成唐詩唐音之本色然。 宋人以學古通變為手段,期許「自成一家」為目的,尋求典範遂成為宋 代詩人的當務之急。至於典範之選擇,則關係到文學之閱讀接受諸活動;文 學閱讀接受又牽涉到認知功能、審美體驗、價值詮釋,和藝術創發問題,45 這些,都跟圖書流通,知識傳播有關。蓋宋人學習唐詩之優長典範,作為變 化詩風之借鏡與手段;同時標榜自得成家,作為學唐之終極目標。故宋人論 詩,蘇軾提出傳神,黃庭堅強調點化,呂本中楬櫫活法,楊萬里提倡透脫;46 207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43 蕭瑞峰,《劉禹錫詩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頁109-124、234-264。 44 《宋黃文節公全集.正集》,卷25〈跋書柳子厚書〉,《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 社,2001),頁656。 45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Theory of Reception-Response)(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第3章第4節,頁136-147。 46 《蘇軾文集》,卷12〈傳神記〉,頁400;其他參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第3章〈師古與創 新〉,第4章〈規則與自由〉,頁166-248。 諸家共相,即在致力於學古通變,盡心於自成一家。要之,亦無一不與圖書 流通,知識傳播有關;印刷傳媒之發用,更居關鍵意義。 清•吳之振《宋詩鈔》〈序〉稱:「宋人之詩變化於唐,而出其所自得」; 學唐變唐,又出其所自得,此非有圖書流通、印本傳播不為功。陳善《捫蝨 新話》強調「讀書須知出入法」:所謂「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 此是出書法」;「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47閱讀接受之或入或出,非有 豐富多元之圖書不為功。宋代印本寫本並行,知識流通乃日新月異,「詩分 唐宋」,各造輝煌,始成為可能。歷經漫長之入書出書、追尋與抉擇,既見得 親切,又用得透脫,宋人終於挑就自我之詩學典範—陶淵明與杜工部,學 古通變,而自成一家詩風,與唐詩唐音平分詩國之秋色。試分論如下: (一)陶淵明詩與人格美、風格美 宋人之學古通變,大抵以唐詩為宗法對象,偶有例外,則以師法陶淵明 (365-427)為最顯著。錢鍾書《談藝錄》曾稱:「淵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 希為貴」;「淵明文名,至宋而極」云云,舉證歷歷,可謂明確無疑。48宋代 詩人如徐鉉、林逋、梅堯臣、宋庠、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 陳師道、陸游、楊萬里、朱熹諸家,要皆為尊陶、學陶、和陶、宗陶之代 表;其中蘇軾所作和陶詩124首,尤稱經典大宗。古籍整理方面,據郭紹虞 〈陶集考辨〉考證,《陶淵明集》北宋本已有七種,今只存其一;南宋本有九 種,今亡佚其四。北宋開始對《陶淵明集》進行校訂翻刻,晁公武《郡齋讀 書志》稱:靖節先生集有七卷、十卷、九卷、五卷數本,可謂卷次互異,版 本紛呈,終宋之世,陶集版本大約在16種以上。至於宋人對陶詩典範之追尋 與接受,宋代詩話、筆記、題跋等詩學亦多有體現。印刷史、藏書史、版本 學、文獻學與文學之整合研究,宋代陶詩學值得考察檢視。 陶淵明之取得典範地位,有其人格價值與風格特徵上之優長。蘇軾指 稱:陶淵明於仕與不仕間,無適而不可,一切任運自然。寓意於物,而不留 意於物,自然真率,高尚其志,蔚為宋人最高之人格理想。49至於陶詩之審 47 陳善,《捫蝨新話》上集,卷4〈讀書須知出入法〉,《儒學警悟》卷35(香港:龍門書店, 1967),頁193。 48 錢鍾書,《談藝錄》,二四〈陶淵明詩顯晦〉,頁88-91。 49 蘇軾對歷代著名詩人文士均罕見許可,何以特別傾倒陶淵明?參考方瑜,《唐詩論文集及 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頁149-173。 漢學研究第 24卷第 2期208 美特徵,亦經由蘇軾闡揚拈出:一則曰:「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再則曰: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三則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換 言之,陶詩涉筆生趣,所寓皆妙,誠謝薖〈讀《陶淵明集》〉所謂「意到語自 工,心真理亦邃」。50今檢索《全宋詩》,檢得北宋讀詩詩論及陶淵明者,數 量高居諸家之冠。九題27首中,大抵分為兩大類,其一,述說淵明詩美之特 徵;其二,頌揚淵明人格之價值,淵明兼二者而有之,於是贏得宋代詩學之 典範。宋代詩人愛賞其詩,景仰其為人,存有極廣大之讀者接受群。 1. 詩美特徵 淵明才力高,詩語最蕭散。矯首捐末事,闊步探幽遠。初若不相屬,再味意 方見。曠然閑寂中,奇趣高蹇嵼。眾辭肆滂葩,姦怪露舒慘。彫刻雖云工, 真風在平澹。距今幾百年,有作皆媿赧。予嘗跂清塵,忽忽氣相感。安得起 從遊,絕頂與同覽。(李復〈讀《陶淵明詩》〉,頁12407) 吾觀靖節詩,三嘆有遺音。卧看起詠之,愔愔澹多心。欲學靖節詩,慎勿學 其語。心源如古井,衡氣光發宇。言無出言意,妙語自天與。譬如清泠淵, 月湛不可取。嶔崎阨驚湍,乃若震雷鼓。斯可言深味,往往棄如土。(程俱 〈讀陶靖節詩〉,頁16262) 吏人已散門闌靜,公事才休耳目清。窗下好風無俗客,案頭遺集有先生。文 章簡要惟華衮,滋味醇醲是太羹。也待將身學歸去,聖時爭奈正升平。(文 同〈讀《淵明集》〉,頁5365) 李復(1052-?)〈讀《陶淵明詩》〉,以「蕭散」、「平澹」二語概括陶詩 之美學風格;「矯首捐末事」以下十句,言其不重屬辭之末事,較用心於意 味之幽遠,奇趣之高曠,故讀其詩有閑寂、蹇嵼、艱怪、舒慘諸審美感受。 謝逸(1068-1112)〈讀《陶淵明集》〉,拈出陶詩之詩美特徵在於意到語工, 心真理邃,讀之可以「忘味」。51程俱(1078-1144)〈讀陶靖節詩〉,提示閱讀 學習陶詩之要領,所謂「慎勿學其語」,因為陶詩之「妙語」來自「天與」, 「深味」出於「心源」,欲得其「遺音」必須即器以求道。猶月映萬川,月不 在萬川,必須順指乃可得月,此即所以「譬如清泠淵,月湛不可取」。陶詩特 209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50 程杰,〈從陶杜詩的典範意義看宋詩的審美意識〉,張高評主編,《宋詩綜論叢編》(高 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頁205-208。 51 謝逸,〈讀《陶淵明集》〉,見《全宋詩》卷1303,頁14812-14813。 徵既在「言無出言意」,因此,學陶詩「慎勿學其語」。陶詩之美,在愔愔平 澹,有深味,有遺音。如此閱讀陶詩、評述陶詩,大抵多可與宋代蘇軾等人 評價淵明詩相互發明。蘇軾解讀陶詩風格,則重神韻,一則曰「其詩質而實 綺,癯而實腴」;再則推崇陶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之枯澹美;三則 拈出奇句說,以為「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之有奇句」;52於是黃庭堅、惠 洪、秦觀、楊時、陳善、張戒、楊萬里、包恢、姜夔、敖陶孫、吳沆、朱熹 諸家討論陶詩風格,多有所接
本文档为【北宋读诗诗与宋代诗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0-05-22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