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

举报
开通vip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nullnull 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 才适合成为公民。 亚里士多德 nullSocrates(470-399B.C.)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需要进行探讨的知识,人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和挑战的。任何以往或...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
nullnull 未经审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 才适合成为公民。 亚里士多德 nullSocrates(470-399B.C.)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需要进行探讨的知识,人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和挑战的。任何以往或现实的道德认识和行为都不是最高权威,人们可以而且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它们进行审查。他看到历史和现实光辉的一面,但他知道历史和现实总是不如人的理想。去除了缺点才有可能完善,批判错误是对美好的追求。苏格拉底是一个批判者,他希望通过毫不留情的批评,刺激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刺激社会改善道德风尚。他大声宣布:“[希腊]城邦虽然伟大高贵,就像一匹骏马,但由于它庞大,所以容易懒散迟钝,需要牛虻叮它、刺它,才能使它活跃起来。我想,神把我给予这个城邦就是让我做这样一只牛虻。”null 课程目的 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习惯 掌握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评估论证的方法 提高理解能力和论说水平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学时 54学时 学习技巧 课堂理解 多做作业 留心应用 授课人简介 武宏志(1957- ),汉族,陕西榆林市人,逻辑学研究生学历。教授。学术方向为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和谬误。著有《谬误研究》等,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发表论文百篇。 Email: yaydwhz@sohu.com yaydkych@public.xa.sn.cn Tel: 2332395(H)nullnull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 求真 思想开放 分析性 系统性 自信 好奇性批判性思维核心技能 解释 分析 评估 推论 说明 自我校准  null普遍智力价值 对思想和行为的质疑和评价是根据一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完成的。在其典范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只要一个人对检核关于一个问题、难题或境遇的论证的质量感兴趣,那么,普遍智力标准就必定被用于思维。清晰性正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干性逻辑性深度广度公正null论证逻辑(Logic of argument) 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的“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新修辞学(new rhetoric)”和“论辩理论(argumentation theory)”等相关内容的综合。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对记忆和反刍老师或教科书所说的那种复制性的、低层次学习的矫正方法而出现。而且,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论证逻辑的温床。那时,美国到处盛行关于越战、妇女地位、民权等问题的辩论。学生们的抗议活动并不限于政治和社会主题。在大学里,学生们呼吁课程应与他们作为公民的需要相关联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非形式逻辑首先以逻辑新教科书的形式宣告自己的诞生。 新教科书 H.Kahane. Logic and contemporary rhetoric:the use of reason in everyday life. 1971. S.N.Thomas.Practical Reasoning in Natural Language.1973. M.Scriven.Reasoning.1976. null 理论渊源 Ch.Perelman and L.Olbrecht-Tyteca.New Rhetoric.1958.英文1968. Stephen Toulmin.The Uses of Argument.1958 C.L.Hamblin. Fallacies.1970. 这三个研究构成了非形式逻辑生长的理论土壤。佩雷尔曼将焦点从证明移到了论辩,强调听众的可接受性;图尔敏同样提出几何学逻辑学和论证的实际使用的分离,提出论证领域(argument field)的概念;汉布林把独白改变为以“承诺”而非真命题为中心的对话。现在,论证逻辑不仅是一个活跃的学术领域,也是大学里一门越来越看好的课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有40%以上的大学以批判推理、 批判性思维、非形式推理、非形式逻辑、理由与论证、实用推理、实用逻辑、论辩、逻辑与辩证法等名义开设论证逻辑课程。null 研究内容 论证逻辑包括表述论证的语言、论证的辨识、论证的本质、论证结构分析、论证形式(型式scheme)、论证评估、论证的运动、论证的建构、论证的一般规范和谬误。简言之,论证逻辑是研究论证分析、评估的标准和方法的科学。它也可简称为论证哲学。 表达实际论证的自然语言 Ch.2. Ch.3. 作为辩证过程的论证或论辩 Ch.2. Ch.9. Ch.10. 逻辑方法 Ch.6. Ch.7. Ch.8. 论证构造和评估技术 Ch.4. Ch.5. 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 Ch.1. Ch.11. 谬误理论 Ch.3. Ch.5. Ch.6-11. 修辞学分析 Ch.3. Ch.4-5. Ch.9. null 研究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者区分可靠的和不可靠的理由,并权衡证据,判断什么是合理的,进而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提出证据或理由支持一个观点或信念,就产生一个论证。分析该信念是否真的被证据或理由所支持的活动就是辨识论证、澄清论证和评估论证。所以,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有几乎相同的词汇。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讲授的核心是,最一般地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他们理解论证和非论证的交流技能,以使他们成为能够辨别伪装的好论证的理性消费者。 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适合成为公民。人必须经过自我塑造才能担当起公民的角色。 充分发扬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求。民主要求公民具备思想开放的批判性思维气质。 问题解决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或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其有效力的思维方式。 知识的真理性特质只有通过外在化的批判性检验才能获得。nullnull 对话的概念和构成 对话是双方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进行一系列来回传递讯息的互动的交际过程。它的基本单元是讯息。在对话中,一个讯息是一个移动或包括信息片段(即命题)的言语行为。一个讯息可以是一个断言,一个问题,或对一个行动的请求。对话的概念包括7个要件: 1. 有两个参与者(a和b),而且每一个都有一个包括命题集的承诺集。命题集也可能表征参与者的内在知识或策略。 2. a发送讯息(Ma)给b 3. b接受讯息Ma并且发送讯息Mb返回给a 4. b理解该讯息,他所回送的Mb基于b所具有的内在知识或策略 5. b所发送的讯息Mb受到他所接收到的Ma的影响 6. 较长的对话一般包括具有某种顺序的讯息序列 7. 讯息序列必定向某个最终的阶段或目标移动 null 对话=游戏 游戏首先得有两个玩家或对手。其次,要有一套玩的规则(如轮换击球、发球、出界、违例、犯规等)。第三,关于输赢的规则。第四,游戏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当然,要使游戏能正常地开始并进行下去,双方必须接受规则。 从语用分析来看,对话有一个游戏的结构。像许多游戏一样,对话可能包括冲突、争辩以及争夺胜利。对话满足游戏的这些特征。 对话当然是两个人或团体参加; 对话有其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轮换说话、主张者负有举证责任等; 对话也有其决定输赢的规则,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当一方陷于矛盾或 粗暴无礼时,对话就结束了,当然也就有一方输了; 对话的参与者有自己的目标,比如在谈判对话中,参与者的目标是获益最大化,而在批判性讨论这种对话中,对话者的目标是使另一团体信服。 同样,无论何种对话要进行下去,参与双方必须接受特定对话类型的规则。 null 现实对话的组成 1.参与者。一般有两个参与者,称作提议者(辩护者、支持者)和回应者(反应者、应答者)。一个对话可能有任意数量的参与者,但本质上,一个对话可归约为两个主要的参与者,即正方和反方。 2.移动。参与者必须以一种移动配对的序列轮换做出移动。正规情况下,这些移动或者是一个提问,或者是采取断言的形式对一个提问的回答。 3.承诺。参与者承诺的总汇。一个承诺集就像一个知识库或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在移动中,命题可以插入参与者的承诺集或从其中删除。 4.程序规则。规则规定哪个移动被要求、被允许或被禁止。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规则应在开始阶段或先于对话序列的初始阶段就被确立或认同。包括措辞规则,对话规则,承诺规则和策略规则。 5.对话目标。对话必定有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成功的标准,以便按照这些规则,特殊类型的移动序列算作对话的成功点或解决 。 nullDouglas Walton 1999 对话的6种基本类型null 论证的定义 Argument 在英语的通俗用法中,往往指两个人之间的、常常会伴随着紧张气氛和情绪的争论或争吵。汉语中,论证一词则无此否定性含义。 论证是批判性对话。 论证为某个主张提供理由。 论证是用于打消人们对某一主张的怀疑的。 论证可从三个层面来研究: 逻辑学 —— 研究作为产品(product)的论证,即主张和理由的陈述集; 辩证法 —— 研究作为程序(procedure)的论证,即在质疑和释疑的互动过程中依据规则履行论证责任; 修辞学 —— 研究作为过程的论证(process) ,即说服听众的过程。 综合起来得到一个论证的定义: 论证是一个团体为打消另一团体对某一主张的可接受性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怀疑而提出理由的过程以及该过程的产品。 null 作为言语行为的论证 言语行为论 人们的一个言语行为,不仅是在说事,而且也是在做事。当说话者S在语境C中对听话者H说出一个话语U时,S同时实施了四种行为: 发话行为=说出一串话语; 命题行为=该话语包含的指称与陈述; 行事行为(语旨行为)=做出陈述、断定、声明、疑问、命令、许诺等; 语效行为=行事行为对听话者在思想、信念、行动上产生的某种效果。 完成断言、肯定、陈述、许诺等这些语旨行为,需要遵守四个条件: A. 命题内容条件:即要有某一命题P; B. 预备性条件: (1)S有证据显示P的真实性, (2)对S和H来说,并不显而易见H知道P; C. 真诚性条件:S相信P; D. 实质性条件:断言被看作对P表达一个现实事态这一结果的承认null 论证是一种言语行为 作为行事(语旨)行为,论证是逻辑地相联结的断言。在正规情形中,S提出一个主张,也提出S认为对该主张予以知识性支持的其它断言。最简单的正规论证必须包含两个断言(即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和论证的指示词。 句子层面上的言语行为是基础的言语行为,而论证是复合的言语行为。论证的言语行为功能最好从语篇而不是句子的层面上加以理解。 首先,陈述、请求、许诺等言语行为,用一个单句可能就够了,但论证需要一个以上的话语来完成。 其次,形成论证的话语有局部的和总体的交际功能。组成论证的每一话语单句有自身的交际功能,而所有话语组合起来又具有论证的交际功能。例如,论证中的某一话语或许是陈述,疑问或建议(在实践论证或建议性论证中),但不管何种论证,其总体交际功能或意图,都是消疑或说服。 第三,论证的言语行为是一个群体,它无法自立,必须通过某种途径与它所维护的论点联系起来。而其他言语行为,如许诺、陈述、请求就不一定需要这种特殊null 论证的言语行为条件 用P代表前提或前提集,而C代表结论并假设论证中的单个推论,我们对论证活动的正规的行事(语旨)行为列出如下条件: A. 命题内容条件 包含于话语U中的话语P和C,能被适当地分析为被断定的命题。 B. 预备性条件 1. S相信H并不完全接受C(即并不将C视为显然真的)。 2. S相信H接受或将要接受P。 3. S相信H会接受P为C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 C. 诚实性条件 1. S相信P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 2. S相信P对于C是充分的逻辑支持。 D. 实质性条件 S说出话语U的企图是使H确信,以P为理由,C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 null 论证的社会性、辩证性和语用性 论证的社会性:由于言语行为往往表现为交际行为,论证也就是两个或更多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言语交际过程;这完全不同于将论证作为单一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展示行为来对待。 论证的辩证性:“辩证”取古希腊“辩证”之意义,即对话和批判。论证是批判性对话或讨论。论证是一种使人信服的批判性手段,而不仅仅作为劝诱人的手段。在论证过程中,论证者将每一个论据都看作是批判讨论的一部分在批判性讨论中,争议不是被简单地中止,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消除对方的疑惑,使论证为其所接受。 论证的语用性:论证涉及了说话者、听话者以及言语的效果等 , 因此它就属于语用学范畴。一个论证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 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支持力是否达到某种语境中的充分性标准 。 一个言语交际过程的完成,准确、 成功的传达与理解至关重要 , 而理解不仅涉及到言语的字面意义,更与其语用意义密切相关。论证的理解、分析和评估都需考虑语用因素。 null 论证的类型 论叙述式和对话式论证:叙述式论证表面上是一种独白, 只直接涉及一个说话者或写作者。它是单向而连贯的说话方式。叙述式论证有书面的与口语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演讲和论文。书面论证没有在场的现实听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论证完全是作者的任意独白。对话式论证是最古老的论证类型。对话式论证的典型形式是辩论。 事实论证、价值论证和实践论证:在事实论证中,正方坚持某事存在,而反方则认为它不存在。对价值评判的恰当性与否的论证,或对事物对象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倾向性的论证,称为价值论证。价值可能是政策的先兆。一个价值被赞成或拒绝的程度将决定我们是形成一个私人政策,还是形成一个公共政策。意图改变某些事情或是阻止某些事情的变化的论证,被称为实践论证,或称为建议性论证,它常采用的形式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合情论证:演绎是运用普遍原理 、 原则来说明特殊事实的合理性。归纳是用特殊事实来说明较普遍性命题的合理性。合情论证(plausible argument) 是用正常、正规或典范情形说明一般或特殊的合理性 。 nullnull 语词意义的多重性 1.理性意义:也称认知意义或外延意义。这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成为标准意义。但语词可以多义。 2.内蕴意义: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年龄、社会、时代、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3.风格意义: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所赋予的意义,即由于使用场合不同词语在交际中表达出的不同意义。 4.情感意义:讲话者、作者表达自己感情和态度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独立的意义,它通过理性意义、内蕴意义、风格意义,或者借助语调或感叹词等手段才能表现出来。 5.联想意义:这是能引起听众联想的意义,即一个语词的使用使人们联想到别的事情。 6.搭配意义:有些语词(主要是同义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意义,但搭配能力不同,因而其意义也有所区别。这也就是适合于用在某一个语境中的意义。 7.主题意义:组织信息的方式(语序、强调手段)所传递的意义。null 话语意义的多重性 1.命题:即抽象语句的意义,描述事态,大致相当于语句的“含义”或理性意义。不同的语句可以描述相同的事态,因而具有相同的含义或命题。而同一个语句可以描述不同的事态,因此具有多重含义或命题。 2.语句:抽象语句或语句的理性意义可以附加一种命题态度,比如断定、命令和疑问,即对命题所描述的事态的态度,这样,命题就成为语句。 3.话语:给语句加上一种副语言成分,它就成为话语,话语的意义称为“意谓”。这时,命题态度上又附加了某种思想感情。声调这种副语言成分,可以表达意谓。 4.交际语境中的话语:说话者相应于交际语境的思想感情,即说话者对语境中的因素的认识和说话者遵守交际规则(即合作准则)的意愿。这种话语的意义可称为“意思” 合作准则:量准则 尽可能多地提供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不要提供多于谈话目的所要求的信息。质准则 不要说你信以为假的话;不要说你缺乏充分根据的话。关系准则 所说的话必须是和谈话目的有关的。方式准则 避免表达的模糊性;避免歧义;话语应简短;话语应是有序的。遵守和违法准则和得出“意思”有关。以下是一些例子 null根据关系准则得出意思:A可能在文学院有女朋友 甲:a好像这些日子没有女朋友;乙:近来他常往文学院宿舍跑 根据(违反)关系准则得出意思:甲的话语是失礼的 甲对乙说:“小a那个龟孙子……”。乙:“今天的天气好热耶!” 根据量准则得出意思:B在哲学方面一无是处 “尊敬的先生,B先生的英语是很好的,并且他一直准时听我的指导课” 根据质准则得出意思:你是我的骄傲和安慰 一男对一女说:“你是我咖啡中的奶油” 根据(违反)方式准则得出意思(冗长):唱得很糟 甲唱了一首卡拉OK,“走西口”;乙没有说“甲唱了‘走西口’”,而说:“甲发出了一组符合‘走西口’这支歌曲的声音”。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情有可原,理无可恕;理无可恕,情有可原 null 歧义 一个语言表达具有一种以上可能的解释或意义 。 同形异义词(equivocation),即书写和说话时形式完全一样,但有不同语义的词或短语。 1.标准歧义 一个语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标准意义(词典意义)。 2.语用歧义 一个语词在具体使用情景中具有的不同意义。 在使用一个语词时,究竟包括使用多重意义之中的哪些,可能造成歧义。例,“传统的”是否有附加的联想意义 不同学科中使用的同一语词可能意义不同。例,“逻辑” 歧义结构(ambiguity) ,对一个结构有不止一种解释。 “女子理发店”,可以理解为“专给女性理发的”理发店,也可理解为“理发师全部为女性的”理发店。 “老师今天没有迟到”,如果仅从命题意义来看,它只是描述了一种关于老师的事态;但如果考虑到副语言成分形成的意义,比如重音落在“今天”上,那么该句的意思就成了:老师今天没有迟到(是个例外),其他日子总是迟到。null 含混(vagueness) 也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如果存在着不清楚一个词是否可正确地适用的边界情形,一个词就是含混的。例如,“秃头” 一个事物可能处于“灰色”区域,“是”与“不是”的界限模糊。在此灰色地带,有某个理由说“是”,也有某个理由说“不是”。 歧义和含混存在区别:一个词是歧义的,但并不含混,如“逻辑” 一个词是含混的,但并不歧义,如“睡觉” 一个词可能即歧义又含混,如“保守主义” 通过给出或指定一个意义,可消除歧义;但只有 给出“精确”的标准,才可消除含混。null语言学家伍铁平说: 1950年我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担任俄语助教时学生常问我,什么时候可以说Дoбрый  вeчeр(傍晚好),而不再说Дoбрый  дeнь(日安)。我问俄罗斯人,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莫衷一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开始研究模糊理论,这个问题才得到解答:原来“傍晚”是个模糊概念,从下午几点钟开始才算傍晚,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界限,它可随着日落的早晚而提前或推后。 1970年我在干校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了解到英国资产阶级利用night(夜)这个词的模糊性质,故意延长夜工的时间,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超额利润,遭到工人的强烈反对,议会不得不作出决议,规定night是指晚6点到第2天的早6点。 null 意义的澄清 自然语言的歧义和含混往往阻碍批判性讨论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语境中,歧义和含混必须消除,概念和语句的意义必须澄清。 概念分析 要首先解决概念的内涵(含义)和外延(指称)是否明确。内涵即概念所指称对象的特征或者本质。 意见分歧和概念分析 相反判断的产生是因一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或界定。 说服性定义和诱导性概念 论证的提议者通过对一个语词重新下定义 ,来赞扬或贬抑被定义的东西,使得论辩沿着有利于自己的路线进展。定义的两种功能:解释功能——常规情况下,定义是解释一个已存在的词的意义,给出我们约定俗成的、词典中的那种定义。其目的是向读者解释一个不熟悉的词或短语。论证功能——但在某种情形下,一个论证的提议者提出一个说服性定义是为了让说服性对话中的回应者承认他的论点已被证明,目的是说服回应者接受某个遭到争议的或不认同的价值命题。我们需要分析,一个定义是被用做一个论证,还是一个解释。 null 定义 人们通过提供一个代号或公式来把被定义的词转换成其他易懂的用语,或者通过揭示该词所涉及的事物的特征来划定它的范围。一般结构是: 被定义项X具有与定义项Y相同的意义 告知性的语词定义:对一个语词本身的澄清。例如,一个旧语言系统中的语词或外来语中的语词。由于这些语词原来就有标准的意义,所以我们对它们的定义就有一个参照标准。定义项X应具有与被定义项Y相同的意义。 规定性的语词定义:对一个符号或一个缩略表达式的定义。这种定义是我们自己创制,并没有在先的标准。让我们把X视为与Y具有相同的意义。 实质定义:将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的定义。性质定义 、功用定义 、操作定义 、外延定义 科学定义和日常定义:日常语言中对某个词的定义是建立在那些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为常人所易懂的参数上的,因为这些参数都是他周围世界的普通东西。普通语言中的定义不得不是近似的,有时还必须竭力避免准确性或科学的确实性。但科学定义的参数具有系统性。 定量定义:通过提供一个精确的数量标准消除语词的含混性。 null 定义方法 属加种差方法:先找属,再找种差,然后组合 X是(D1+D2+D3+…)Y X是Y(D1+D2+D3+…) X是(D1+…)Y(D2+D3+…) 综合定义方法:为了使定义清晰而严密,尽最大可能对付边界情形,实际使用的定义,特别是法律定义,往往是综合性的,即它既是一个属+种差的定义,又带有例举,而且还使用排除。这是因为,用内涵定义的方式在揭示内涵、阐明特质、对外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仅仅采用内涵定义会使诸如法律适用的边缘变得不够明确、确定;而仅仅用例举进行定义,难免挂一漏万。因此,在内涵定义之后附加若干例举,既可以覆盖所有可能对象,又通过例举外延使法律适用范围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因而可以很好地发挥二者之优势、弥补二者之不足。 null 下定义的规范 1.被定义项不能出现在定义项中 这是要求定义不能循环。 2.定义中必须包括概念的内涵 对实质定义来说,通过定义我们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就能在实际中将各类对象区别开来;就能恰当地将一个语词用到对象的身上。因为内涵反映了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3.定义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 这是从外延方面对定义的要求,它适用于实质定义和外延定义。定义是明确对象的,即是明确一个概念及其名称可以适用于哪些对象。定义太宽,就是把本不属于概念外延的对象拉了进来,也就是本不适用于那个名称的对象却用了那个名称;太窄就是把本属于概念外延的对象给排除出去了,也就是本来适合于使用那个名称的对象却不予使用该名称。 4.定义应避免含糊和情感性术语 情感意义是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它对于事物是外在的东西,对于定义的功能而言是多余的 5.定义必须适合其使用者 null 释义 即解释文义。论证中的语句或断言的含义会出现歧义和含糊。这不仅可能和论证的主张相关,也可能发生于论证的根据或论证所依据的正当理由。由于语言的多重意义和主体意图的复杂性,可能出现言不及义或词不达义的情形。当然,释义的恰当性往往也需要加以论证。 字面释义 也称文理释义,即依据词典或其他约定俗成的标准对语句进行解释。这时,语句的表达形式与其内容完全一致并使内容直接表达出来。这是语言表达最理想的状态。 意图释义 人们的语言往往出现词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情况 ;也可能故意用婉转、间接甚至反讽的表达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意思。因此,理解一句话的真正意思,需要琢磨说者的意图。 系统释义 在很多情形下,对语句的释义要参照多种相关因素,这些相关因素构成被释语句的一个语境系统。参照系统的释义可能是语句的更合理的释义。这种情况在对经典或历史文献进行阐释时经常出现。 null 论证的语言规范 从论证的角度来说,好的语言是达到目的的语言,是适合对象的语言,是明晰的语言。 使用清晰的语言 好的论证语言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科学论证语境的明晰的语言就是精确的语言。但在日常论证中,明晰的语言不一定是达到科学精确性的语言。只要论证双方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达到一致,论证的语言就可被认为是明晰的。论证语言要明晰,实际也是传统逻辑“同一律”的要求。在澄清关键词语的意义或论辩双方就某个关键词的理解达成一致之前,任何仓促展开的论辩,都是不恰当的。建议:论证展开之前,梳理你的论证中的重要概念,并考察是否在通常的意义上使用它们;在论辩进程中,不时地观察重要概念的使用,是不是以论辩双方一致的理解为基础。在某些情形下,一方在论辩中可能宣称一个定义,而另一方甚至可能挑战第一方提出该定义的权利。这时,论辩就暂时转移到争论定义的合理性问题上。 null 使用精确的语言 语言不仅应是清晰的,还应是精确的。精确性的要求是针对语言的含混性提出的。在某些论辩中,给出一个含混词的精确定义是必要而有用的,但先决条件是,选择一个特定分界点要有好理由,否则,精确的定义可能对合理论证的目标仍是无用的。在相关的对话的特殊语境中,语词需要充分精确地加以定义。对论证中的主张或理由的语言描述有时需要定量描述,明确某种描述的假设的条件以及运用广义量词(如,绝大部分,多数等)。能为好论证提供最佳服务的语言的精确度必定与论证语境相关。需要对表达论证的语言的精确性设定合理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平衡语言的精确性和针对性这两种不同的要求。 使用有针对性的语言 语言直接影响说服效果,因此,论证者必须考虑听众的状态 。论证总是针对某些特定对象的,即总是想说服某个人或某群人的。要取得效果,这种说服使用的语言必须是适用于欲被说服的对象的。显然,一个针对科学家群体的论证和一个针对公众的论证,尽管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论证所使用的语言大分属于不同语符系统(普通语符系统和专业语符系统)。“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null 语言谬误 柏拉图早就意识到,语言这种才能是一个有问题的、含糊的才能。由于使用它的方式不同,它既可以成为真理的来源,又可以成为错误的源泉。吕叔湘先生曾说“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因而提醒人们:“语言的地面坎坷不平,‘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语词歧义 语义变换 传统谬误被说成是出现于这样的论证中,一个词或短语被歧义地使用,在论证的过程中变换不同的意思,而结论正是依赖这种歧义得出的。 参照性歧义 歧义也可能涉及到概念使用的参照物。在一长的论证中,改变的过程可能是更逐渐的。当包括一系列步骤时,改变比较标准可能较不易发现。 “总”、“分”混淆 在论证中,混淆一个语词“总名”的用法与 “分名”的用法。不同的用法即是不同的意义 。 null “非黑即白” 在论证中,人们有时误解一对语词的关系,把并非矛盾的词项当做矛盾词项进行推理。就像把 “黑”和“白”的关系误为矛盾关系一样,由某物不是黑的,推断它是白的。这种“非黑即白”谬误的论证在日常思维中所见不少,常称为“极化思考”、“不全则无”、“不当二分”等。极化思考,就是只看到事物的两极端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形态。 与论证性质密切相关的“非黑即白”谬误有两种: 误解“不知为真”和“假”为矛盾关系 事实上,“真”和“假”是矛盾的(在二值系统中),“知道为真”和“知道为假”并不是矛盾的,因为,有一些陈述我们现时并不能肯定它的真假,如“哥德巴哈猜想”等尚未证明的定理(证明或否证);对嫌疑人的指控等。 误解一个论断“未被证明为真”和“证明它为假”是矛盾关系 一个论断被证明为真和被证明为假,也不是矛盾的,因为,一个论证有错误,使得它的结论未被证明,但也不能表明结论就是假的,因为可能是我们的理由有问题,如果我们更换理由,改进推理方式,也许结论就得到证明。 null 以情害意 论者以某个事物 x1 不具有语词X的联想意义a,便认定 x1 不属于X的外延。由于这里的联想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情感意义,因此叫 “ 以情害意 ”。它的谬误模式是: 语词X有联想意义a,x1有X的界定性特征即理性意义,但缺少a所代表的特性, 所以,x1不是X的一个实例。 西方谬误论对所谓的“井中投毒(Poisoning the wells)”谬误的一种解释与此相关。这种 “井中投毒” 的解释可以和伪科学的辩护方式联系起来,它表明,论者从根本上否认了对其论点加以检验或证伪的可能性。当一个普遍概括受到挑战时,断定者会以那个反例中的对象不属于“真正”的某一类事物为理由,排除掉那个反例,以维护自己原来的概括。 一个实例是否为某个语词或术语的外延,取决于它是否具备该语词的理性意义所反映的事物性状。因此,要消除该谬误,上述模式的结论应校正为:x1是bX,这也意味着x1当然是X。 null 篡改词义 论者不顾一个语词已确立的标准语义或约定俗成的语义,主观地、一厢情愿地给予新的界定,却在论辩之初不事先加以说明。事实上,这种谬误往往是论辩者为了反驳他人或维护自己的主张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该谬误的模式是: 语词或术语X有约定俗成的或标准的语义Y, 为了反驳对方或维护自己,使用者a将X界定为Ya , 在Ya的基础上,a的目的实现, 所以,a辩胜。 这一谬误的要害在于对X的定义。在有若干可能的标准语义的情况下,如果 a 与对方分别选择不同的标准语义,则造成歧义,但可以说双方无谬误;但是,在有一个标准语义的情况下,任一方在未事先声明的情况下,就自行对X作新的界定且强加于人 ,则只能表明界定者犯了“ 篡改词义 ” 或“曲解词义”的谬误。 nullnull 论证的辨识 从话语中抽象出论证,是整个论证逻辑和其理论应用的基本出发点。 语言的多种功用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沟通、交际、传播)。1.表达功能,即用于表达说话者情感或思想的交流;2.刺激或信号的功能,即用于激发或消释听者某种反应(例如语言反应)的功能;3.描述功能,即描述某种事态的交流。4.论证或解释的功能,即表述和比较与某些确定的疑问或问题相联系的论证或解释。 前两种功能也适用于动物 “语言”,而第三、四种为人类特有,第四种特别重要。较高级的功能离不开所有较低级的功能而存在,而较低级的却可以离开较高级的而存在。一个论证具有所有四种功能:一个论证首先是某个有机体的某种内在状态(肉体的或心理的)的一个外在表征,它起着一种表达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个信号,可以激起一种回应(反对或赞成);它是关于某种情景或事态的一种观点,因而也是描述的;最后,论证当然有论证的功能,它为坚持某个主张给出理由。 null 论证标志词 论证标志词有两类:结论指示词和前提指示词。用以指明结论的标志词是结论指示词,用以指明前提的标志词是前提指示词。 前提指示词 因为……;由于……;依据……;理由是……;举例说来;支持我们观点的是……;这么说的缘由是……;等等 结论指示词 因此……;所以……;由此可见……;我(们)认为……;可以推断……;这样说来……;结论是……;简而言之……;显然……;其结果……;我(们)相信……;很可能……;表明……;由此可得出……;这证明……;等等 论证标志词告诉我们,哪个陈述是由证据和理由表明其正当性的,哪些陈述是作为前提支持那个陈述的。在理解和构造论证的过程中,它对于区别前提和结论特别重要。 但是,论证标志词并不是识别论证的绝对可靠的标志。一些语段出现“因为”、“由于”、“因此”等,但并不一定表明该语段就包括一个论证。在实际论证中,有时并不显现任何论证标志词。因此,判别一个语段是否包括论证,要看一个陈述与其他陈述是否存在支持关系。null 不包括论证的语段 应该将不包括论证的语段和包括论证的语段区别开来。根据“不包括支持关系,就不包括论证”的标准,下述类型的语段没有论证的功能。 警告与劝告 这些会话类型目的在于修正某人的行为,它们可能作为一个论证的结论,但在另一些语境中,并不存在支持它们的理由或证据。 陈述信念和意见 某人在特定时间的信念或意见的表达,并没有为这个信念提供理由,也不支持进一步的结论。 连贯性陈述 一些陈述之间有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不存在支持关系。 报道 由传达某个主题或事件的信息的一组陈述组成。 说明性语段 以一个主题句开始,随后有一个或一些语句发展这个主题句。这些语句并不证明主题句,只是扩展或详细描述它。 举例解说 用若干特殊事例说明,某个事物意味着什么或如何做某事。 条件陈述 形如“如果……,则……”的陈述。 解释(说明) 澄清一个概念、阐述一件事情的本质、说明一件事情或情况的原因的一个或一组陈述。 null 论证的结构 论证的结构是表达主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的一种架构,一种形式。它表明,一个主张是怎样从另一些陈述获得支持的。 论证的基本结构 理由   主张 一个论证的基本要素是论点(主张)、论据(理由)和支持关系(论证方式)。 主张或论点 论点是论证的最终目标。它可以是一个描述的(事实的)主张,也可以是规范性(价值的)主张。前者表明,论证者认为世界是怎样的;后者表明,论证者希望世界是怎样的。一个论证的论点具有唯一性。从原则上说,对主张不存在任何限制:一个人可以提出哪怕是别人看来十分荒谬的主张。null 理由或前提 想使自己和别人接受一个主张时,就得提出使人信服的理由。在这一意义上,论证既假定了思想自由,又控制谬种流传。尽管形成论证的根本是论点,但一个论证发挥其功用的关键却是理由。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一个语段是真正的论证,那它就不应违反上述两条禁令,而应是至少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种:(1)理由使论点为真的可能性大于其对立陈述为真的可能性;(2)理由使论点为真的可能性大于论点为真的初始概率。总之,不管论证如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论证,应该对削弱或打消对一个主张的怀疑有所贡献。 论证方式或形式 论证方式是理由对论点的一种支持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某种推理形式来体现。因此,论证方式本质上是推理关系。但是,推理有多种形式,比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或合情推理,它们对主张的支持力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论证的理由是多个,而每一理由对论点的支持关系可能不同,所以,在一个论证中有多种推理形式。这就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论证结构。 null 论证的扩展结构 我不能帮你演算练习题⑴,因为我没有 学 过多少数学⑵,而且我还得完成我的哲学 论文⑶,因而今晚得干个通宵⑷。总之,我 不能帮你。 可以看出,实际语境中的论证远不像基本模式那样单纯。 论证的构件 1.论证链 论证中各个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整个支持关系。 2.步骤 论证链中的任何单个的推论或论证链中的一个支持关系。 null 3.主结论 一个论证链中的最终结论。结论可能出现于语段的开头、结尾或中间。结论可能有不同的范围和确定性。这些不同强度的结论,所需的证据及支持强度不同。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所需要的证据强度,随你希望达到的结论的范围和确定性而变化。 4.主论证 由主结论及其直接前提构成的论证。 5.主论据 直接支持主结论的理由。 6.子结论 论证链中除主结论之外的任何一个步骤的结论。 7.基本前提 论证中不再被其他陈述支持的前提。应充分认识到基本前提在论证中的重要性。论证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总是在或多或少有理智、有知识的人之间展开的。基本前提使论证免于“无穷后退”的悖谬,也确定了论证的终点。当然,基本前提也可能不是绝对真的,而只是似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受到进一步的挑战。 8.非基本前提 即子结论,论证中被其他陈述支持的前提。 9.子论证 由子结论与其前提组成的论证。 null 论证的假设 论证总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的。有一些论证者预先假定的东西,它们并不在论证中以明显的形式出现,但论证的成功却离不开它们。 背景假设 这种背景假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被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或理念与推论规则集。背景假设往往涉及价值观或价值优先性的选择。论证中所用的推论规则也是背景假设。 隐含前提 论证基于它所关涉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而在陈述中省略了对某些信息的表达。当然,不能排除论证者为了掩盖他所使用的前提的可疑性而有意不明确陈述该前提。当发现了理由与论点之间的差距,即从已表达出的前提向结论的有效过渡还缺乏某些环节时,就应分析论证的隐含前提。隐含前提有三种类型:事实性的隐含前提;价值性隐含前提;界定性隐含前提。 隐含前提的特点:隐含性;论证者先行承认或视为理所当然;影响论证的结构与论点的确立;如果隐含前提为假,或似真度不高,整个论证的效力就降低,结论的可接受性也受到影响;它可能具有可争辩性,也可能有潜在的欺骗性;摧毁论证往往要揭露隐含前提并予以批判。 null 论证的重构 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进行重构。 重构论证的言语行为条件 1.内容条件(或“命题行为”):描述任何命题P’的命题P 2.预备性条件: 2.1. 命题P’在某个时间已先于命题P的话语被说出(直接或间接) 2.2. S有同意P的证据。对S和H来说,H并不显而易见知道P。 2.3. 就P’被H说出而言,H对P’被重构或解释有所预备 3.真诚性条件:S 相信P准确地描写了P’ 4.实质性条件:S对P准确描写P’负有责任 当提出重构行为的恰当性条件时,关键是操作两个不同的命题内容:重构言语行为本身的命题内容P和被重构的话语P’的命题内容条件。说者和听者分别用S(敌手)和H(可能是论证的提出者,也可能是其他人)。null  重构的规则   三个规范:   充分性——未表达前提必定能使推论有效或至少增强它;   保存性——应该尽力保存已陈述前提的角色;   似真性——在两个可接受的前提之间选择时,慈善原则要求我们选择更似真的。   重构依据以下规则进行:   1.补充的前提应与先前的条件一致。   2.补充那些能够增强推理的陈述,避免补充与推论不相干的假设。   3.不能补充仅仅使已陈述的推论具体化的前提。    4.假若有若干满足1-3标准的前提,则应补充使论证成为最强的那种前提。而当多个满足1-3标准的前提具有同等强度,并且都使得论证可以成为合理的时,应补以最弱的前提。   5.若结论带“可能”等受到限定的话,补充的前提要减弱。但无论如何,应该首先保证补充的隐含前提是真的或可接受的。 null  重构的步骤 1.描述已被表达的论证 2.若是演绎论证(无论主论证还是子论证),则确定使其有效所需要的前提;若是归纳论证(导致最好说明的推理),确定使其可靠所需要的信息(约束条件和辅助假说)。应注意的是,归纳论证中的全部证据必须被论证者陈述而不能省略,省略的是约束条件或辅助假说。约束条件不同于证据,因为它们不需要由结论加以说明。它们是事实性环境,有助于表明为什么该结论是而其他竞争的结论不是证据的最可能的说明。辅助假说是有助于表明,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证据如何能够合理地导向结论的假说。它也可能有助于表明,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结论如何是证据的最可能的说明。辅助假说可能是一个概括、科学规律或论证者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临时坚持的陈述。但约束条件和辅助假说常未被陈述。此时,就必须使用你的主题内容知识、想像可能的竞争假说以及你的逻辑敏锐,来确定论证者要形成一个可接受的归纳推论所需要的隐含的约束条件和辅助假说是什么。例:X发烧,看起来虚弱,脸上遍布小红点。由于之前他从未有麻疹,因此,可能现在出麻疹;你听到生气的叫喊声,东西被摔,隔壁有摔门而出的声音,你推论,你的邻居在争吵。你将这作为对你听到的东西的可能的说明。它是说明你的证据的最可能的假说,因为你知道它们并不是功夫演员,也不在排戏,也没有能欺骗你的高档音响系统。 3.给论证加上隐含前提   4.检验重构的论证,是否符合原意。null 论证结构的类型   当论证有一个以上前提时,它们与结论构成的支持关系就可能有不同的结构,即论证的步骤有不同的性质。   线性论证     ⑷   ⑶       ⑵   ⑴ 当一个论证的理由本身需要支持时,线性论证就不可避免。论证中的每一个理由或子论证都对主张的支持有所贡献,它们作为整体才能充分支持主张。论证整体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使整个论证链受到损害。当论证的提议者认为某个理由不必再加以辩护时,论证链就终止。 买卖人的器官,如心脏、肾脏、角膜等,应被视为非法⑴。允许出卖器官不可避免地导致只有富人才负担得起移植费用的状态⑵,这是因为,无论何种稀缺的东西作为商品买卖,其价格总是攀升⑶。这是供求规律决定的⑷。 null  组合式论证 若干互相联系的前提的组合一起支持结论。其中任何一个前提对结论的确立都是必要的。     ⑴ + ⑵       ⑶ 在缺少其他前提的情况下,任一前提都不能单独为结论提供充分支持。取消任一前提,论证就完全崩溃。⑶只能从⑴和⑵的组合得出,⑴或⑵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得出⑶。 当然,在实际论证中,各前提对结论可接受性的贡献大小不同。例如,“荷兰的邮政事业极为完善。信保证第二天送到,一定是正确地址,而且是大清早到达”。三个理由组合起来才能说明荷兰邮政事业的完善性。但对表明这种完善性的贡献,三个理由有所区别。 心脏病或者是遗传性的,或者是环境性的⑴,心脏病不是遗传性的⑵,所以, 心脏病是环境性的⑶。   null  收敛式论证 多个前提分别支持主结论,它们都汇聚于一点(主结论)。   ⑵   ⑶  ⑷   ⑴ 事实上,这种论证由多个独立论证组成,甚至每一论证都是充分的。但是,为什么需要它们配合一起来论证主张?对一个主张可以有不同的质疑或提出不同的批判性问题,收敛式论证就是为了回应这些不同的质疑所主动做出的预见和回答。收敛式论证使得对立论证的可能性空间变得更小,因此使得所支持的主张更合理。从修辞学来看,理由的数量越多,给人论辩越有力的印象。当然,每一独立论证的可接受性程度并不相同,但其中之一遭到致命打击,并不意味着整个论证的溃败。 反对克隆人⑴有三个理由。首先,不安全。虽然克隆技
本文档为【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72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21
浏览量: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