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孙玉石野草

孙玉石野草

举报
开通vip

孙玉石野草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作品、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但它具有一种神秘性,具有永久的价值。在《野草》里边虽然是小感触,但是隐含着一个启蒙思想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那种孤军奋战的痛苦和沉思,是一种内在感情哲理化的一种结晶。鲁迅就通过《野草》把"五四"时期的哲理性的美文提到了一个空间的、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 《野草》从它诞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的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内容很深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在《野草》...

孙玉石野草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作品、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但它具有一种神秘性,具有永久的价值。在《野草》里边虽然是小感触,但是隐含着一个启蒙思想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那种孤军奋战的痛苦和沉思,是一种内在感情哲理化的一种结晶。鲁迅就通过《野草》把"五四"时期的哲理性的美文提到了一个空间的、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 《野草》从它诞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的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内容很深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里采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鲁迅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种神秘美。在《野草》里,鲁迅通过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比如《秋夜》、《雪》、《腊叶》。还有一些篇章,是通过幻想中带有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就是借物抒怀,这种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一样,它把物像象征化了,《秋夜》里写"我家的后园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所以说鲁迅在《野草》里有自觉的创新意识,他开辟了现代小说,也开辟了现代散文的写作。《野草》就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开山性的果实。 研究员: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鲁迅的,尤其是研究鲁迅的《野草》的著名的学者、专家孙玉石先生。大家欢迎。那么《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几部散文诗集之一,形式独特、思想深刻,因为当时的环境,很多思想只能借助于象征的意向和形式来表现,很多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由于难于直说,所以很隐讳。那么今天我们请孙老师来,就是来给我们解读鲁迅《野草》的思想艺术,今天孙老师的演讲题目是《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大家欢迎。 孙:今天讲的题目是关于《<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分三个问题跟大家说一说,主要穿插一些作品的读解。 第一个问题讲《野草》的产生。很简单的。第二个就是《野草》的生命哲学。第三个就是《野草》的象征艺术。大家接触到鲁迅(作品的)都知道《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作品、最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但是是鲁迅先生送给新文学的一份很厚重的礼物,很薄的一部作品,它的分量却很重。《野草》从头到尾一直到今天,还被学术界批评界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就是写得最漂亮的。跟《呐喊》、跟《彷徨》那些叙事性的,就是讲故事的,这些作品相比较,它具有一种幽深性,就是很深。神秘性,另外它有一种永久,永久的价值。这几年对鲁迅的争论也比较多,各种议论都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说《野草》是一部很差的作品,关于这部薄薄的小书,从20世纪它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系统的研究、批评的这样一些学术著作。好像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对它说了很多,就是大家说了很多,我自己就做了两本书。《野草》本身薄薄的一本,但是为它我写了一本《<野草>研究》,1982年的一本《<野草>研究》。近年在日本讲学的一个讲稿叫《<野草>的现实与哲学》,《野草》重新解读。那么整个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在学术界很多,专门的也好、综合的研究也好,就是有一种无数人去言说,觉得言犹未尽的这样一种感觉。这在现代文学的作品里边,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有一些作品呢很难懂,有些意向、有些语言,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争论。比如说《秋夜》里边,一个乌鸦“哇”的一声飞走了,那么究竟这个“乌鸦》象征什么东西?是恶势力的代表还是鲁迅自己的这样一种战斗者的形象里边的一个氛围的一个渲染,很对立的一种理解,但是很难得到统一的意见。所以常常把这本书叫做一个谜,一个美丽的谜。甚至也可以开玩笑地说,《野草》是这个世纪的,就是我们现代文学这样一个世纪性的一个猜想,大家去猜,那么一共24篇东西,写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然后呢,地点也不一样,前23篇都写在当时段祺瑞统治下的黑暗的北京。《题辞》写作的时候,已经是广州白色恐怖的时候,外面的枪声、屠杀、流血,在白色恐怖下整理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剪一剪报纸,整理自己的东西,出了这本书。 尽管写作的时间不同、环境也不一样,但是大体上的思绪就是他所要抒发的一些东西,大体上的表现方法还是一致的,1927年的7月份,由北新书局出版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以后一版再版可能是鲁迅著作里边小说及其他的(作品)里再版最多的。鲁迅曾经对《野草》有过很多说明,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彷徨》和《野草》写作时候的心境都是这样的。是一种“五四”热潮时期的一种寂寞、孤独、战斗的这样一个启蒙者的一种思想情绪。所以在《野草》里边虽然是小感触,但是隐含着一个启蒙思想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那种孤军奋战的痛苦和沉思,是一种内在感情哲理化的一种结晶。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感情艺术化了、哲学化了。五四以后,周作人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美文》,题目叫《美文》,就是提倡漂亮的散文,提倡这种抒情散文,不是那种理论性的、议论性的散文,叫“美文”。而鲁迅的《野草》可以说把“五四”时期的这种哲理性的美文,“五四”时期两种美文,一种是记事性的,写景、记事、抒情,叫做闲话式的散文。周作人写的那一类的,闲话。而《野草》是一种独语,就是一种内心的独白。独语式的散文,自己跟自己说话,1919年他曾经有一组散文诗,叫《自言自语》,一共是八九篇这样一个散文诗。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从报纸上把它发现出来,那么这类的散文,后来就叫独语式散文。 鲁迅就通过《野草》,把“五四”时期的这种哲理性的美文提到了一个空间的、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它比《呐喊》、比《彷徨》,应该说很难做一种价值判断。但是在一点上,就是更深邃、更神秘、更美,在这一点上,那么它是跟它们不同了。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驰骋自己想象力的空间。你读了以后不是说明白了一个故事就完了,明白了它的主题,明白了它的思想情绪就完了,而是好多东西提供你想像。这里大家稍微读过的,都知道里面有一篇叫《死火》,鲁迅有一系列的《野草》里的文章,是用这样的抒情方法开头的。我梦见自己,我梦见自己在什么,我梦见自己在做梦,我梦见在屋子里面 这是算《野草》里面中间的不是最长的、也不是最短的一篇文章,很典型地说明了《野草》是什么样的作品。第一,它很美,它跟那种一般的记一个风景、记一个故事不一样,就讲一种自己的内心的情绪、内心的一些哲学的思考。这里边呢实际上讲一个被冻灭的一种热情,一种象征,究竟它象征一种那个时代人的一种精神、一种革命者的战斗的情绪、一代人的追求者的灵魂,很难确定它。但是它毕竟是跟黑暗势力、跟大车相对立的一个形象。他冻死了,还要把他救出来,自己想用生命把它救出来。最后,死火一跃而起,把他带上来以后,他轧死了,而死火呢也同时同归于尽。但是他就在自己的死前,还看到大车掉到冰谷里面,为一种黑暗的、腐朽的、势力的一种毁灭而快意、而高兴,就是这样一种情绪,这样一种思考。前几天我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谈中国新诗现状的一个随想。里边引了上海的一个教授王晓明教授说的一段话,他说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我这个文章里边讲到新诗怎么在民族精神提升里面的介入。我们的物质的发达和精神的贫乏,这个中间的不平衡现在越来越严重。民族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最尖锐的课题。王晓明的文章里讲(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除了金钱和时尚,别的都没有兴趣。不读诗歌、不习惯沉思、不读那些深奥的东西,稍微抽象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明白,甚至迎面遇上了美妙的事物,他都毫无感觉。这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在今天的社会中非常普遍。我觉得提这个问题是很好的,北大一个教授袁明教授说,现在面临着一个提高民族精神高度的问题。其中(对)这一类的作品的理解,也是我们的一种鉴赏能力的提高。这是关于《野草》的第一个问题,我就简单说到这儿。 第二个问题呢,我讲讲《野草》的生命哲学。过去我的现代文学的老师叫章川岛、章廷谦先生,是鲁迅的学生,也是鲁迅最密切的朋友之一,是《语丝》杂志的创办者。他曾经告诉我,他常常去鲁迅家里取写好的《野草》的稿子,很幸运的是《野草》的各篇的第一个读者,但是对《野草》的许多篇,读起来觉得很美,可是大多数都看不懂。这种作品的接受情况,透露了一个消息。《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它隐藏的那种深邃的哲理性。我们看《阿Q正传》,看《祝福》,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大体上我们可以理解。当然要深刻地去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它,那还要很多工夫。但是大体的故事、大体的情节、大体的主要思想都可以把握。但是给你一篇《野草》里的东西,比如刚才《死火》,你看一遍开始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就是说,那种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和传达的象征性,今天我讲这两个问题,就是读《野草》的关键。这里先讲一下哲理性。这种哲理性有时候是浅层次的,有时候是深层次的。比如说1919年在北京有一个《国民公报》,是孙伏园,也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拉的很多稿子。鲁迅在那儿连续登载八九篇,叫《自言自语》。里边有一篇就讲“螃蟹”,题目就叫《螃蟹》。一个老螃蟹要脱壳了,它到处在沙滩上爬来爬去,碰到另外一个螃蟹说你要做什么?它说我要脱壳,它说我可以帮助你,它说不要。你到我的窝里去,我帮你脱壳。它说我不去。它说你怕什么呢?它说怕的就是你。大概的就这么一个小的故事,中间还有一些语言,但是这就是一个寓言式的散文诗。这一组叫做《自言自语》的散文诗,寓言式的。大体上通过这样一个螃蟹的脱壳,它不愿意,它最怕的不是外来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同伙。它实际上要传达的这样一个哲理、这样一个思想。在“五四”新旧文化的斗争里边,最怕的是自己阵营里边,这就是他的思想。但是这个思想,我们通过故事一个构思得比较浅的,那个寓言的故事可以懂得。但是另外一篇东西,这里有一篇《自言自语》里边的叫《火的冰》,就是刚才讲的《死火》那个《火的冰》。实际上1919年鲁迅写的这个短文,短的小散文诗到了1924年、1925年,他就把它扩大成一个大幅的油画,叫做《死火》。那么这个《火的冰》是这样的。 两篇,先读后边的,现在再读最早的这个。1919年写的和1925年写的差了五六年,就是一个小的素描和一个大幅油画的关系。构思的基本的东西,在《火的冰》里边这个意象已经有了。但是这个层次就跟刚才讲的“螃蟹”的故事就不太一样了。它就有一种独特的意象和一种氛围的构造,而造成一种幽深性,你不大好把握《火的冰》是什么意思。《螃蟹》里边我怕的就是你,你可以理解这个故事。它的意思。这个你就不知道讲什么,是歌颂一种革命者突被突然地冷,变成一个火的冰了。但是看了许寿棠先生说鲁迅是一个内冷外热的人,鲁迅的性格是内冷,也可以讲这是讲鲁迅自己。他自己一种充满了像辛亥革命前在日本的时候充满了热情,参加了推翻满清的运动,进行思想宣传,但是突然遇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样一系列的东西,他整个的热情被压下去了,是不是他自己内心的两种声音?一个火的冰的人,热情被冻结了,哎,火的冰的人,还是呼唤一种被冻灭的热情重新燃烧。所以这两个我们说他的有一些散文诗,是有一种浅层次的一种是深层的。这里很有趣的一条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材料是什么呢?鲁迅《野草》在《语丝》上,刚刚发了11篇,经常出入鲁迅家里,并且是《语丝》的同仁,也跟鲁迅是很好的朋友,叫章衣萍,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 所以这段非常生活化的叙述,应该是可信的。在无意之中给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个是读者的反映,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人们普遍地都说不懂得,后来的川岛告诉我不懂得。那么当时的文章就说人们都说不懂得的。一个作者自白,的哲学也就是鲁迅说我的哲学都包括在我的《野草》里边了。这个自白非常重要。下边我们就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因为《野草》大多数针对不同缘由,它都是针对不同的事情,或者不同的感触发他的,各自独立写成一种小感触。并非是系统结构的,一气呵成的这完整性的抒情作品。所以它里边传达的所谓哲学很难说有一种什么统一不变的这样一种内涵,就是一贯的内在逻辑,很统一的内涵,可以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一种主题或者命题,如果提出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大家还是可以承认的这样一种客观事实。 今天就讲这样几个方面,结合作品简单讲几个。一个是韧性战斗的这种哲学,一个是反抗绝望的哲学,一个是向麻木复仇的哲学,所以我们在研究《野草》里边越来越感觉到你想走近鲁迅的心灵吗?你想走近鲁迅的深层世界吗?不一定看别的东西,或者是比起看杂文、比起看小说来,你多读几遍《野草》,你就更能够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的最深的东西,是一个窗口,是看鲁迅灵魂的窗口《野草》。先讲韧性战斗的哲学,鲁迅基于改革中国社会艰难性的深刻了解,《野草》里有一篇东西,就是《聪明人 傻子和奴才》,要开个窗子,不行,最后把墙砸了,行了,非常艰苦,要改变一种东西。鲁迅对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艰难性了解得深刻,对“五四”以来的青年的那种抗争的过分乐观、过分急躁的这样一种观察。他用他启蒙者特有的清醒,提出了长期作战的这样一种思想。《野草》开头的第一篇叫《秋夜》,暗示传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哲学。秋天的那样一个夜空里边…… 鲁迅在这篇散文诗里边,想告诉人们什么?《秋夜》,他第一篇总是有好多话想讲,那么这篇他想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呢?两个对立的势力,一个是以“夜空”为代表的,一个以“枣树”为代表的,两边的势力,在两个势力的对峙中,来抒发了自己的这样一种生命哲学。就是要一种韧性的战斗,一种执着的、韧性的战斗,而不能像小花、小草那样冬天过去了还有春天一种好梦,也不能像小虫子那样,小青虫那样,为了一点点些许的光明,献出自己的生命,轻易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要有一追永久性的战斗,鲁迅有一点老狐狸的这种感觉,他经历得太多了,牺牲的。今天这个青年不见了,那个青年不见了,辛亥革命的时候、袁世凯的时候很多朋友不见了,用多少血换来的这样一种哲学。不是说在理论上炮制的一种东西,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我讲鲁迅的这些哲学,都不是哲学家的思想和哲学,而是一种生命体验,人生体验的哲学,我们讲一讲《过客》,《过客》是一种短小的话剧形式写成的。一直被认为是《野草》的压卷之作,《野草》里最好的一篇东西。 读过这个作品的人知道,三四十岁一个人,满脸胡子,衣服破烂,倔强困顿,实际上是鲁迅自我形象的、自我精神的一个化身。当然他包含了更多的思考。这些年我们在挖掘鲁迅的《野草》的思想的时候,常常强调他哲学的那一面。而且强调到超越现实、超越人生、超越鲁迅个人存在主义的哲学。这个哲学、那个哲学,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是在玄学的层面上在运行。这不是一种对鲁迅本文的正确的理解。把他的反抗绝望、他的韧性的哲学,它不是一种离开现实而产生的抽象的哲理思考,而是根植于现实,这就是他的现实。那个来自的世界我绝不回去,因为那里什么?他讲了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虚伪的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那种没有真爱的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绝不回去。这就是鲁迅。所以散文诗《过客》的价值,不在它的最终结果,而在它的寻求人生道路的过程。不它回答最后我走到哪里去,而在于这种走的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价值的选择。在写完《过客》后两个月,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了他的心里话。他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是峡谷,是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他在《华盖集 北京通信》里面说了这段话。这跟他的《过客》是一致的,精神是一致的。这段独白,用浅显的、理性的语言,揭示了《过客》深层的形象的蕴藏。把一些杂文和散文诗对照起来读,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进入这样散文诗的世界。 问:请问孙先生一个鉴赏方面的问题,就是象征性的散文,因为它多义性比较强,比如《秋夜》里边,大家把这个都解构了,枣树象征什么?小花、小虫子象征什么?比如说像《雪》那边散文里边,有江南雪和朔方的雪,南雪和北雪又说不太清楚。那么有的时候好像把它说得太清楚的话,就好像有点局限性,说太实在了。如果说不清楚,又显得没有真正理解、没有进行深层体验,想问您到底是说清楚好还是不说清楚好? 答:从我讲课的目的我总想把它说清楚,从我个人的阅读我想体会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就这样,所以这里边有一个我觉得多义性就是类似《雪》这样的作品,你总要把握作者的意图或者作品所给我们客观效果是什么东西,尽量接近它。这个就要说清楚,努力说清楚,但是最后也不等于你把它说清楚了,所以对象征的东西理解尽量把握它的意图、把握它的氛围。但是不一定求一种肯定的或者一致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这几年由《野草》转移象征诗的研究,象征诗进入现实主义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开辟一下现代文学的一个潮流,改写一下文学史过去的结构。我觉得大家现在已经慢慢都认同了,认为象征主义的东西是应该跟其他都一样的。这里面我补充一点,就是大家读这种象征的东西,难懂的东西都是逐渐的,一种艺术鉴赏的积累,东西读多了,一个方面的敏感,可能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丧失。如果你在象征的或者是深层的东西读得多了一点、接触得多一点,那么你可能就慢慢变成一种熟悉。比如说我在1960年做研究生的时候,读一个叫《现代》杂志里面创刊号,有一篇文章叫《诗人的餐巾》,几个诗人吃饭(用)的餐巾,一个西方作家写的散文诗。一个年迈的画家奔跑在艺术的边境上、生命的边境上,然后他家里有几个食客都是诗人,陆续来吃饭。一个一个吃完走,不是一块吃,都是用一条破旧的餐巾,然后骗他们这是我们洗衣服的没来,来了再给你换。结果大家习惯的也不怀疑就吃,最后其中有一个是肺病都感染了肺病都先后死去了,剩下这个餐巾没用了,这个老画家就把它要丢掉,等它要丢的时候,突然它飞起来了,象征派它可以荒诞,餐巾飞起来了沿着桌子转,追它,仆人也跟着它跑,追着他们俩,奔跑着,结尾的时候,一个年迈的画家奔跑在生命的边境上、艺术的边境上,完了,这是一首散文诗。我1960年读的时候,我不懂,那时候导师要求记笔记的,读《现代》杂志,你要交一个笔记给他,哪篇是什么意思,你摘录也好,索引主题也好,这篇我就写我不懂。导师也不懂,王瑶先生也不懂。那么就没解释,但是我搞了这么多年象征,到我(20世纪)80年代讲课的时候,我重新读《现代》杂志,研究现代派诗,突然我觉得这个意思好像是很好明白。他是阿波里内尔,就是艾青最喜欢的一个诗人写的。一个大诗人,象征派诗人,他就是说因袭传统,艺术创造不能因袭传统,因袭传统就是艺术的死亡。只有创新才有生命,那四个诗人没有一个人怀疑这个餐巾那么旧、那么破、那么脏,大家习惯着用,用、用都死掉了,没有一点怀疑,因袭这个老画家。而老画家代表了一种传统的象征。因袭传统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只有创新才是艺术的出路。它放在《现代》杂志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的创刊号的第二篇,是一种宣言,翻译者是戴望舒。就是一种宣言,用这个来代替不是宣言的宣言,宣言我们这个刊物是创新,是一种艺术生命的一种精魂的所在。那么这么解释可不可以通呢?我觉得我大体上理解通了,它讲奔跑在生命的边境上,艺术的边境上,就是他已经到垂死的阶段了,你还因袭他的旧的东西,你自己只能是自取灭亡。所以提倡一种艺术创新,一种用诗来表达诗的观念,用散文诗来表示艺术观念,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所以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深层艺术的理解鉴赏能力是积累来的,不是天生来的。天生我在1960年我不懂,天生我到1980年我就懂了,是因为我接触象征的东西多了,从那个思路来看就好懂了。所以大家听了这个课平常除了一些看电视,看一些故事性的、看小说以外,碰到一些难懂的东西,不要拒绝它,多琢磨一遍,你可能会增加自己的鉴赏能力。 研究员:孙老师说鲁迅的《野草》是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它是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甚至是神秘的意象,把鲁迅生命哲学的体验传达出来。这种诗性的想像与升华呢也可以说深化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最后让我们向孙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本文档为【孙玉石野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95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20
浏览量: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