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举报
开通vip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年―2020 年) 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三、对策和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人民 坚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团结拼博,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面 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1986 ...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年―2020 年) 中、近期建设行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上海市人民政府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三、对策和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人民 坚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团结拼博,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面 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1986 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 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进一步指明了上海 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为上海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海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城 市建设的新高潮。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 科技园区以及一批现代化生活园区基本形成,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越江工程的建成,为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的战略决策。上海围绕建设交通工程、调整工业布局、改造危棚简屋地区三大重 点,加快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步伐。一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 筑拔地而起,中心城集聚、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郊区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上海逐步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转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2001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年一 2020 年)(以下简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 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如心之一,翻开了上海城市建设 发展新的一页。 二是城市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上海坚决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 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心城“退二进 三”,强化了中心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大大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浦西外 滩和浦东小陆家嘴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初步建成,一批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纷纷落 户上海;第二产业从“调整中发展”到“发展中调整”,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 大进展,四大产业基地框架初步构筑,“1+3+9”国家级、市级工业区布局基本 形成。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郊区在城市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三是枢纽型和功能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枢纽型、功能性设施建设快速提升。“三港两路”骨干 工程相继建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和经济的辐射奠定了基础;以“申”字型高架道 路、“半环加十字”的轨道交通、“三横三纵”地面主干道路为骨架的中心城立 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以莘奉金、沪青平、外环线为先行的郊区高速公路网 络初步构成,沪宁、沪杭、同三国道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为上海城乡一体化的 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外高桥电厂一期工程、吴淞煤气厂、长江引水、黄浦 江上游引水二期工程、外高桥集装箱码头等一大批功能性的重点骨干工程按规划 相继建成,为上海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坚实保 障。 四是城市环境大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万里、春申等一批大型居住新区相继 建成,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 90 年代初的 6.6 平方米,提高到 2002 年底的 13.1 平方米。一批电力、供水、排水、防汛、燃气、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相继建 成,市民居住配套设施明显完善,生活更加富足。 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以苏州 河综合整治、清洁能源替代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苏州河干流黑臭 基本消除,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绿化建设从美化城市为主转向致力于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并重,以延中绿地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绿地相继建成,形 成中心城绿化“环、楔、廊、园”全面建设的格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 30%,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7.6 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12.2%,并将建成国家园 林城市。 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调整 优化教育和文化资源,相继建成了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馆、松江大学园区和上 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等一批多功能文化教育设施,卫生、体育、社会福利、 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市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基于上述建设成就,上海分别获得了“世界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可持续 发展”殊荣。 近十多年,是上海城市建设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成绩最显著的时期。城市 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规划,在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坚持规划工作的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相统一 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 各级领导的规划意识极大增强。城市规划工作由市、区两级领导亲自抓,有 关部门协同抓,全社会共同关心规划,形成了上下一心、普遍重视规划的局面。 城市规划立足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综合调控作用明显增强。 1986 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为 21 世纪上海城市现代化 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框架。浦东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有效地指导了浦东 新区的形象建设和功能开发。1992 年开始组织编制的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在一系列专题研究、征询意见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于 1999 年初编制完成,2001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上 海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为上海描绘了今后 20 年的发展蓝图。 第二,坚持规划编制的高起点和前瞻性,不断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规划编制方式实行开放式、市场化运作,引入国际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征集、规划方案招投 标等竞争机制,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规划理念,借助“外智”和专家咨询辅助 决策,倡导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普遍提高了规划质量。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规划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法制建设的发展,具有上海特点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逐步健全,以《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为代表的一整套法规规章的制订,为规划 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城市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严格按照法规实施管理, 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第四,坚持体制创新,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是实施和完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的重 要方面,适应了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在“统一领导、 统一规划、统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分级管理”下,推行“一张蓝图、一套法规、一个网络、 一支队伍”的“四个一”工程,市和区县形成合力,提高了规划系统的整体水平, 促进了城市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了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步入新世纪,我国加入 WTO 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申办的成功,为上海新一 轮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21 世纪是信息时代,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 和巴黎等世界级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仍十分艰 巨。 在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引起重视。如中心城建筑容量过 大,高层建筑总量过多,布局不够合理;郊区三个集中推进力度不够,城镇规模 小、布局散等。为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按照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 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明确新要求;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依靠全国、服 务全国;必须加强区域合作,融入长江三角洲,取得和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 我们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迎接挑战,全面实施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 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合理配置土地和空间资源方面的调控作用,扎扎实实地 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努力开创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国务院在批复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上海城市建设与发展 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 动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 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和新世 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形势,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本 行动计划重点对今后 3年、5年和 8年的城市规划建设任务作出部署和安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 市”战略,认真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建立与 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 施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城市 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 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举办一届出色的世博会为动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布 局调整,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加快浦东功能开发,加快现代化国际 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大 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郊一体化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连动发展。积极 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联动发展,统筹上海的交通网络、产业布局、能源建设 和环境保护。立足于全市 6340 平方公里,合理安排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 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要增加绿化、增加公共空间,减少容积率、 减少建筑总量;郊区要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 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 把环境保护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高标准、严要求,在产业布局、 城镇发展、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和土地等资源有 效利用的力度,使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把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 历史建筑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完 善保护规划,健全保护法规,严格保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旧区改造和城市发展中,既要创 造时代精品,又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进一步弘扬城市精神和历史文化。 ——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发展。以举办 2010 年上海世博会 为动力,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规划宏观 调控作用,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运行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城市规划 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加快实施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信息技术的社会化 应用,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推进依法管理,鼓励公众参与,不断优化综合 发展环境,提高法治化水平。 (二)总体目标 21 世纪头 20 年,对上海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这个宏伟目 标,中、近期上海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率继续高于全国 2-3 个百分点。到 2010 年,基本形成上海国际经济、金 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框架,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总体布局和 主要标志。同时,要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1、总体布局 (1)人口布局 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充分考虑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改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和交通设施改善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 响。按照 2020 年总人口为 2000 万左右的规模,考虑城市空间发展和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 加强人口综合调控,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控制户籍人口增长, 合理调控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合理人口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加快中心城人口向郊区重点发展 城镇疏解,吸引农村人口向新城和中心镇集中。中心城常住人口 2010 年控制在 850 万人以内,2020 年控制在 800 万人以内。 (2)城镇布局 着眼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在市域 6340 平方公里内统筹 考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发展。切实防止中心城向 外蔓延式发展和郊区沿交通线无序开发。中近期主要是: 中心城贯彻“双增双减”方针,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 景观建设,有力推进人口疏解、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景观优化;继续加快浦东 新区的功能开发。 郊区实施“三个集中”,依托大交通和大产业支撑,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 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中的重要作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集中力 量建设新城,规划形成若干个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2010 年人口规模 在 30 万人以上的新城,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结合市级工业园区和高速公路节点、轨道交通站点,充分利用各城镇的历史 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快推进试点城镇建设,稳步发展中心镇和一般镇,形成一批 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管理,积极调整规模小、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 农村自然村落,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归并,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促进人 口向城镇集中。 (3)产业布局 坚持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继续巩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 增长的格局,促进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中心城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 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中心城的金融、商贸、信息、管理等功能,大力发展现代 服务业,适度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加快浦东的功能开发。加快对 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升级。 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张江微电子产业基地要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 术领先、世界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基地;安亭国际汽车产业基地要成为集 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生产、研发与科教、贸易与物流、汽车竞技体育与汽车旅游于 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上海化学工业区石化产业基 地要成为工艺先进、生态和谐、效益领先、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精品钢铁 产业基地要建成我国最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钢铁生产及研发基地;临 港新城产业基地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出口 加工的新型产业基地;上海船舶产业基地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集常规船型优 化、高新技术船型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船用关键配套设备以及专 业服务于一体的船舶产业基地。 继续推进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挥高新技术对于产业发展的带 动作用,鼓励大型新增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项目向“1+3+9”国家级、市级工 业园区集中,推进浦东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试点园区建 设。 加大乡镇工业区整合力度。结合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逐步归并乡镇及乡镇 以下的工业区及零星工业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限制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工业 区及零星工业点的发展。 2、主要标志 (1)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 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优化发展基 础产业,努力改造传统工业;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到 2007 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500 美元左右。 (2)基本形成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三 港、两网”等枢纽型、功能性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发展的集聚、辐射和带 动作用,加强与长江三角洲之间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合作创造条 件;发挥轨道交通和重大基础设施对于市域城镇、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快生 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态质量,建设生态型城市,不断增强城市可 持续发展能力。 (3)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重点建设与现 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医疗、体育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基本形 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城市安全体系,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精 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4)基本形成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依托科技、依托人 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 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城 市规划科技创新能力和配置资源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科技教育 1、实施目标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人才资源 高地,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科技进步、创新进取、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增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到 2007 年,基本建成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创新体 系和学习型城市。 (1)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研开发与经济发展融合。以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和积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掌握一批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公共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建成若干 与国际接轨、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加强教育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和终 身教育体制。全面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形成若干个大学园区。 (3)加大改革力度,建设人才资源高地。完善人才政策,优化调整人才资 源结构。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科技人才。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 境,便利国内外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 (4)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科教 兴市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主要任务 (1)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完成“一区六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2007 年,高新技术园区功能开发面积达到 50 平 方公里,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30 个以上。 (2)建成一批科教基础能力工程,推进集成电路、生物芯片、上海光源、 动物医学等一批重要的国家、地方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 (3)基本完成“2+2+X”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构筑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 浦大学城,建设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重点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以及松江大学园区、 南汇科教园区,做精做强若干所重点特色高校、一批强势学科、一批大学科技园 和产学研孵化基地。建成金山、南汇、崇明、奉贤 4所重点寄宿制高中。 (4)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网络,提高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建设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平台和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二)产业发展 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把握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加速的新趋势, 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产业,发展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到 2010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第三产业 (1)实施目标 巩固发展第三产业,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的能级和层次,增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综合服务功能。 (2)主要任务 A、以浦东小陆家嘴和浦西外滩地区为核心,提升中央商务区功能,完善和 强化中心城的金融、商贸、商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 2007 年,率先 建成国内的金融中心。 B、依托上海大口岸的优势,建成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和深水港四大物 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2007 年,建成 5-10 个现代化大型物流中心,基 本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 C、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推动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 和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等城市中心商业的繁荣繁华,奠定现代化国际购物中心 的基础。加快社区商业和郊区商业的发展。2007 年,建成 5-10 个 10 万平方米 以上的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形成 20 条适应现代消费趋势的专业特色街;改建 或新建一批国家级和区域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 D、大力开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到 2007 年,基本形 成中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五大旅游板块和若干个市级旅游度假区。 E、发展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加快软件出口。到 2007 年,国家和市级软件产业园区的年经营收入均超过 20 亿元,成为集研发、生产、 服务为一体的全国领先、布局合理的软件基地。 2、第二产业 (1)实施目标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强化不同产 业融合发展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 势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为骨干、原材料工业为基 础、都市型工业为配套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2)主要任务: A、加大中心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力度,整合、利用中心城科教资 源优势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高 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布局体系;结合城市就业与产业发展的紧 密性,适度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的都市型工业。完成对吴松、桃浦和吴泾等老 工业基地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 B、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微 电子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工区、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临港新城产业基 地和上海船舶产业基地。继续推进“1+3+9”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建设。充分 发挥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及研发创 新基地建设,推动上海产业层次的提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C、围绕新城、扣心镇等建设,加强城镇和产业的综合配套与协调发展。提 高郊区城镇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水平。加大乡镇村工业区、工业点的整合力度,推 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组团式布局,提高工业布局的集约度和规模效益。 3、第一产业 (1)实施目标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土地集约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功 能,建设农业科技强市,增强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到 2010 年,初步建成与上海 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 (2)主要任务: A、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园区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 B、强化农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农 业,为全国农业提供服务平台。 C、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为市民 营造“绿肺”。加快实施退耕造林,基本形成郊区农业用地由林木花卉、园艺蔬 菜瓜果、优质粮油各占约三分之一格局和养殖业“四个分区”布局。 (三)综合交通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基本建成“三港、两网”和多 类枢纽为重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提供坚实支撑。 1、国际航运中心 (1)实施目标 2007 年,集装箱泊位达到 32 个,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1600 万标准箱以上。 2010 年,集装箱泊位达到 39 个,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1800 万标准箱以上,基本 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2)主要任务: A、2005 年,建成东海大桥、海港新城一期工程和物流园区;2007 年前,完 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工程。 B、完成外高桥多用途码头和罗泾港区建设。 C、完成黄浦江两岸港区功能调整;2005 年,基本建成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 2、国际航空枢纽港 (1)实施目标 2007 年,建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港,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年旅客吞吐量 2005 年达到 3300―3500 万人次。2010 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年旅客吞吐量 6700 万人次。 (2)主要任务 A、2007 年,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成第 2条跑道和交通、中转、 集散等相关配套设施,力争建成第二航站楼,增加吞吐能力,完善服务功能。 B、结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调整龙华机场功能。 3、亚太地区信息枢纽 (1)实施目标 2007 年,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集聚辐射、普遍接入、业务融合、随需计 算、安全保障五大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设施逐步按功能性要求配置完善, 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 率、有线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家庭宽带接入普及率分别达到 68%、 95%、80%、60%、50%左右,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总量的 50%以上,本地网 间互联带宽达到千兆级。2010 年,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字化” 成为世博会的一个特色。 (2)主要任务 A、加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重点推进郊区新城和产业园区的信 息管线、通信局房、移动基站的建设。推进信息架空线入地,初步实现与存量管 线间的互联互通。 B、提高信息网络的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和集聚辐射能力。推进长江三角洲 地区高速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 C、建设完善信息功能性服务设施。建成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和 国家 863 网格主节点,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 D、建设和完善市公务网、政务外网等应用网络,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系统建 设。 E、推动新建设施按照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分类达标。2007 年,工业园区达标 率 100%,公共建筑物达标率 50%,住宅小区达标率 80%。 4、陆上交通网 建成高速公路、对外铁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四网交汇、衔接紧密、节 点枢纽功能强大、便捷通达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1)高速公路 A、实施目标 2005 年,基本实现“15、30、60”的规划目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550 公里。2010 年,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750 公里,基 本实现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一体化。 B、主要任务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网络发展需求和市域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加 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沪青平、沪崇苏、莘奉金、亭枫、沪太、沪苏、申嘉杭等 7条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和市域高速公路网,与现有的沪宁、沪杭、沪嘉浏高速公 路形成与江苏、浙江良好衔接的 10 条陆域高速通道。 增加浦东国际机场至嘉金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向西与嘉兴、湖州相连接, 改善浦东国际机场为江苏、浙江服务的条件;同时,在外环线和郊区环线之间形 成辅助半环,提高地区高速公路网的服务功能。 (2)对外铁路 A、实施目标 2007 年,形成上海站、上海南站等主要客运站点,南翔、芦潮港等主要铁 路货运站点,成为全国铁路客运和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铁路客站到送能力达到 8600 万人次。 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发挥国铁和市郊铁的优势,优化 城市铁路网规划,深入研究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三网合一的方案, 推进城际快速交通的建设。 B、主要任务 2007 年,建成上海南站、南部货站和杨行、芦潮港集装箱结点站,建成浦 东铁路(南段)、沪乍嘉湖铁路、京沪电化和沪杭电化上海段。2010 年,建成京 沪高速铁路,争取建成沪宁、沪杭城际客运专线、沪通铁路。 (3)轨道交通 A、实施目标 2007 年,基本形成中心城与重点发展城镇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全市轨道 交通网络规模达到 250 公里(其中,中心城 200 公里);2010 年,达到 400 公里 (其中,中心城 300 公里)以上。 B、主要任务 发挥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调控作用,优先建设中心城与郊 区重点城镇间的轨道交通。 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加强城市副中心、黄浦江两岸和 2010 年 上海世博会地区的集疏运轨道交通建设。 (4)城市道路 A、实施目标 建成由“三环十连”快速路和“三横三纵”等主干道路为骨架、次级道路为 连接的城市道路网。建设越江工程,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B、主要任务 建成城市中环线和射线道路,建设河南路等一批次干道,进一步完善路网功 能。建成翔殷路、军工路、上中路、打浦隧道复线等越江工程。加快世博会地区 的道路交通改造和相关设施建设。 (5)交通枢纽 A、实施目标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道路网建设以及地区开发等,建设级配合理、布局完善 的综合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和静态交通设施。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送效率 和城市交通服务水平。 B、主要任务 结合中环路、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建设;按“以人为本,便捷换乘”的要求, 建成人民广场、铁路上海站、东方路―张扬路、虹口足球场等一批大、中、小型 交通换乘枢纽。 结合中心城区土地功能的调整开发和重大市政工程的建设,建成包括徐家 汇、中山公园、五角场、天山―外环路等若干重要地区的公共停车场以及一批与 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相适应的停车场站等换乘设施。 按照“公交优先,国际一流”的要求,规范建设公交始末站和过境站以及出 租车候客站、扬招站。结合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建设,适时调整地面公交服务线 网。 5、内河航道网 (1)实施目标 2010 年,基本建成以“一环十射”为骨干的内河干线航道,优化水系景观, 形成集航道运输、防洪排涝、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内河水网。 (2)主要任务 加强航道整治,建成“一环十射”内河干线航道骨架。优化黄浦江、苏州河、 淀浦河等沿线河道景观,建设景观水系。加强对新型船型的研究建设,提高通航 能力,改善河道景观。 (四)生态环境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 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 影响,将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 林地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栖地的保护及修复,软化硬河岸,全面开展城 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绿化建设 (1)实施目标 A、到 2007 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13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8%; 中心城内消除 500 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22%以上。基本 形成“环、楔、廊、园、林”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和中心城沿黄浦江、苏州河、延 安路的景观生态走廊。郊区形成“二环十六廊、三带十九片”的城市森林生态格 局。 B、到 2010 年,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绿化发展水平,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 到 15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4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25%。 (2)主要任务 A、继续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心城重点加强大型公共绿地和楔型绿地 建设。郊区城镇按照生态型城镇的要求,绿地指标和质量高于中心城。 B、大力推进浦江、余山、崇明等大型片林、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沿海 防护林的建设。2007 年,郊区新增林地面积约 90 万亩;2010 年,再新增林地面 积 30 万亩。 C、按照建设生态岛的目标要求,加大崇明造林、绿化建设的力度,加强环 境保护。2007 年,新增林地 32 万亩。 D、重视物种多样性,加强湿地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湿地,加大崇明东滩 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环境保护 (1)实施目标 深入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007 年,上海城市 总体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实现水清岸洁,空气优良,建成国家园 林城市,成为国际、国内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为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奠定 基础。 2010 年即世博会举办时,上海的主要环境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生态 型城市的框架。 (2)主要任务 A、推进以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为重点的全市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收集 管网和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到 2007 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六大片区处 理系统布局,污水处理率达到 75%。加大黄浦江和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力度。 B、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全面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 代,严格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 占全年比例达 85%-90%。 C、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到 2007 年,初步形成多种方式合理 配置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97%。2010 年,实现垃圾 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2007 年,建成老港垃圾填埋场四期工程和江桥垃圾焚烧厂二期等一批生活 垃圾大型处理项目;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和生活垃圾中转设施。 D、加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吴淞、桃浦工业区整治任务,不 断深化吴泾工业区整治工作。吴淞工业区积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淘汰、禁止新 建燃煤锅炉。桃浦、高化等区域合理调整供热规模,积极发展热用户。吴泾工业 区重点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优化环境质量。 E、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初步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能 源供给体系。积极开发和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集中供热、热 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煤炭在工业能耗中的比重和各类工业污染物排 放总量,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清洁生产。到 2007 年,制造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F、加紧郊区城镇及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污水集中处理和完善收 集系统。2007 年,所有城镇和工业区建成污水处理厂,完善集中供热系统、住 宅区的管网建设并做到 100%纳管排放。 (五)社会事业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文化 (1)实施目标 2007 年,建成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全面提高城市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2)主要任务 A、建设一横一纵“两条文化带”、“多个文化核心”的文化设施大格局。 横向以人民广场、陆家嘴、花木三个文化核心贯穿形成的文化带;纵向以黄浦江 沿岸的北外滩娱乐中心、外滩和外滩源历史文化建筑群、世博会文化建筑群、环 球影城主题公园等形成的文化带。多个文化核心是指结合各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形成徐家汇、五角场、虹桥开发区、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古城公园、新天地、 多伦路、长寿路及大宁地区等文化核心。 B、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高水平组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 旅游节、服装节、电影电视节等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繁荣发展,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C、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 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遗址性、专业性博物馆,努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D、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居委(村) 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2、体育 (1)实施目标 2007 年,建成与世界级城市相适应、面向大众的多元体育服务体系和竞技 体育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满足重大国际赛事要求、体现体育文化特色 的体育场馆;形成举办重大国际赛事的能力。2010 年,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 城市,具备承办亚运会和洲际运动会等大型综合赛事和国际单项比赛的条件。 (2)主要任务 2007 年,建成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国际网球中心、松江大学城体育中心、 上海赛艇俱乐部,完善和扩建徐家汇、浦东(源深)市级体育中心和东方绿洲训 练基地、水上运动场,改造上海游泳馆。建设一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2010 年, 建成上海马术运动场、上海滑冰馆、上海武术院,扩建浦东棒垒球场等体育设施。 3、卫生 (1)实施目标 全面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计划。确保基本医疗,全面提升和改 善医疗服务的软硬件环境,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医疗卫 生服务需求;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2010 年,建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构筑具有国际水平的医疗卫生网络,形成覆 盖全市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和医疗卫生急救服务体系。 (2)主要任务 A、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扩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指挥中心、市肺科医 院,建设卫生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快完善现代化城市医疗急救网络。 B、建成一批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重点建设瑞金、中山、华 山、浦东仁济和曙光、松江市一医院等医院,并使这些医院成为亚洲一流标志性 医院。全面完成九院、肿瘤、胸科、儿科医院等一批市级专科特色医院的建设。 建设好 20 个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科治疗中心。适度调整市级医院和区域 医疗中心的布局。 C、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设崇明等 5 所区(县)中心医院。2005 年,完成 127 所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2010 年,建成覆盖全市“六 位一体”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机构。 D、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等。 4、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1)实施目标 以人为本,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 体系,切实保障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到 2007 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的新型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 (2)主要任务 A、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深化医保、医 疗、医药联动改革,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保,推进镇保,改进农保, 加强社会救助帮困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B、将社区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继续完 善创建安全社区工作,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社工职业化, 完善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管理,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C、继续加强老龄工作,推进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为老、涉老服务 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本市薄弱养老机构设施改造,健全为老服务体系。 D、继续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 市,办好 2007 年世界特殊奥运会。 (六)住房建设 1、实施目标 以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住房建设,建设成为适 宜国内外人士居住、生活的城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消 费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商品化、社会化住宅建设和供应体系;建立以“廉租屋” 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 2007 年,人均居住面积为 16-18 平方米,住房成套率 85%以上,基本实现 户均一套房;2010 年,人均居住面积为 20 平方米左右,住房宅成套率 90%左右。 (1)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稳步提高新建住房的整体水平。以新建住 宅全装修和智能化“四新”技术集成为切入口,以“四高”优秀小区为载体,大 力推进住宅产业化,住宅设计应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新建住宅 实行架空线入地敷设、围墙透空透绿、空调器外机及附属设施统一设置,实行水、 电、燃气数据户外或远程采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 点的住宅建筑风貌。 (2)搞好中心城住宅建设,严格控制高强度开发和高层住宅布局。旧区改 造坚持建、拆、改、留并举,注重保护具有传统特色的住宅及由特色住宅群构成 的城市历史风貌街区,加强环境景观建设,稳步推进旧区改造。 (3)加大郊区城镇住宅建设力度。按照“三个集中”(郊区人口向城镇集 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的要求,建设一批质量可靠、环 境一流、配套完善、科技集成、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区,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 中。提高农民住房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倡导标准化设计,把农民建房纳入规划管 理网络。 2、主要任务 (1)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居住要求,重点建设多样化、多标准、有特 色的生态型居住园区,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 (2)建成中心城内外环之间的大型居住基地和郊区若干重点新城、中心镇。 郊区城镇住宅建设的环境质量和水平优于中心城,吸引中心城人口疏解和郊区人 口向城镇集中。 (3)完成以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为主体的中低价“四高”住宅区建设,完 善廉租住房制度,加强以旧住房平改坡、成套率综合改造为特点的旧区更新工作, 增加社区公共设施,提升新建居住区的绿化水平,切实提高群众的居住质量和环 境水平。 (七)基础设施 1、供水 (1)实施目标 2007 年,形成全市“一网多片,集约供水”总体目标,建设节水型城市。 (2)主要任务: A、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郊区供水水质,形成浦西、浦东、浦 南和三岛四片供水区域。 B、保护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实施长江水源水库 1座。 C、新建、改建、扩建 3座水厂,归并整合 50 座乡镇水厂。 2、雨水排水 (1)实施目标 全面提高中心城一年一遇标准系统达标率和郊区区域除涝标准。 (2)主要任务 2007 年,全面完成肇家浜等 9个低标准排水系统的改造,按规划标准基本 建成上海南站等 21 个排水系统。2010 年,进一步完善中心城雨水收集系统,提 高重点地区雨水排水标准。郊区区域除涝达到 15 年一遇标准。 3、供电 (1)实施目标 坚持市内电源建设与市外电源布点同步,控制煤机总量与加快燃机建设同步 的原则。2010 年前,基本形成以五大市内发电基地为主、两大市外发电基地和 若干个其他市外来电为辅的电源布局。2007 年,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输配 电电网,全市最高用电负荷 2000 万千瓦以上。 (2)主要任务 A、确保华能燃机电厂如期建成,建成外高桥第三电厂和石洞口第三电厂。 B、大力发展采用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开工建设 1-2 座大型燃气调峰电 厂。 C、加快市外受电通道建设,与三峡工程同步建成三峡至华东第二回 500 千伏直流线路,建成张家港至徐行两回 500 千伏交流线路,开工建设华东至上海 第四联络通道和城市 500 千伏外半环主干网架。 4、城市燃气 (1)实施目标 2007 年,天然气居民用户达到 200 万户,居民用气量达到 140 万立方米; 2010 年,天然气居民用户达到 280 万户,居民用气量达到 200 万立方米。 (2)主要任务 以西气东输、东海天然气开发、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为契机,调整城市燃气 供应结构,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中心城区燃气管网改造,扩大天然气利用,基 本建成天然气主干网系统和城区天然气配气系统。 5、城市减灾 (1)实施目标 逐步建设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保障、防范三大体系。到 2007 年,基本 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综合减灾体系。 (2)主要任务 A、防汛。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全面达到国家防汛防洪标准。黄浦江中下游 堤防达到千年一遇设防标准。建成 110 公里黄浦江干流新增防洪工程;完成中心 城低标准排水系统改造;完成苏州河河口建闸工程,启动黄浦江河口建闸工程。 B、民防工程。2007 年,新建民防工程 150 万平方米;加大民防骨干工程建 设力度,建成上海市民防预备指挥所和若干区级指挥所,建设一批医疗救护工程 和防空专业队工程。 C、地下空间。结合地铁站、交通枢纽和主要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地下 多功能公共活动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地下交通 设施;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平战结合的地下民防工程。基本形成上海地下空 间综合利用的格局。 D、消防。2007 年前,建设 18 座消防站及市消防指挥中心。完善中心城消 防站点布局;结合郊区重点城镇的开发,加快郊区消防站的建设。 (八)城市形象 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以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为标志,全面 加强城市的功能提升和环境建设,努力塑造新时期上海跨越式发展的新形象,体 现世界级城市的精神和风采。 1、以世博会举办为契机,着力建设以一纵两横为骨架的世界级城市空间景 观带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全面提升上海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历史机遇。要通 过黄浦江综合开发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全面推进黄浦江两岸的功能提 升和形象建设,使黄浦江真正成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生态之江,成为 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之江,成为世界级城市滨水景观带,成为 21 世纪上 海城市发展的象征。 苏州河综合整治是上海环境建设的形象标志。以“水清、岸洁、有绿、景美” 为特征,挖掘苏州河两岸地区的人文特色,提高环境品质,保护历史风貌,把苏 州河及沿岸地区建成特色浓郁、环境优美的
本文档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952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17
浏览量: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