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淳民间传说

高淳民间传说

举报
开通vip

高淳民间传说 《高淳民间传说》 高淳地处苏南边陲,古蜀“吴头楚尾”。境内山水相连,胜景众多。登高可眺游山、花山诸峰,临水可览固城、石臼两湖。县志记载:“环百里而峙而流者,莫非磅礴之气。”并非虚美之辞。高淳历史悠久,民殷物阜,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乡土文化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远在新石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就创造了“湖熟古文化”;春秋时期,楚王在固城湖畔筑楚王城。遗址至今犹存。而其他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迹,在县境之内也多所分布。唐宋诗人李白、范成大等曾客游此地;明末本县诗人邢昉著有十六卷《石臼集》,蜚声遐迩。高淳四宝:“...

高淳民间传说
《高淳民间传说》 高淳地处苏南边陲,古蜀“吴头楚尾”。境内山水相连,胜景众多。登高可眺游山、花山诸峰,临水可览固城、石臼两湖。县志记载:“环百里而峙而流者,莫非磅礴之气。”并非虚美之辞。高淳历史悠久,民殷物阜,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乡土文化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远在新石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就创造了“湖熟古文化”;春秋时期,楚王在固城湖畔筑楚王城。遗址至今犹存。而其他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迹,在县境之内也多所分布。唐宋诗人李白、范成大等曾客游此地;明末本县诗人邢昉著有十六卷《石臼集》,蜚声遐迩。高淳四宝:“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成为历代人们广为传颂的佳话。尤其是我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文学,充分体现了我县民间文学的绚丽多彩,被有关专家喻为“民间文学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一编 对圣君贤臣的颂扬 高淳历史虽然没有出现过赫赫的帝王,但在高淳的民间传说中仍然可以找到帝王的踪迹。高淳古处吴楚必争之地,古称濑渚。楚王曾在濑渚之滨筑建军事城堡——楚王城,据传城中建有楚王行宫。王城遗址至今犹存。“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则反映出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的立国经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建都南京,年代并非久远,流传在高淳民间的传说故事就更多。综观民间帝王传说,讲神异者居多,这固然跟民间的趣味有关;但也不乏颂扬“帝王功德”者。这些传说,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圣帝明君”的影像。 对贤臣能臣的期盼与赞颂,亦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声。热爱和平、祈求安定、追求幸福生活,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根本愿望。 清水塘 混水塘 高淳县固城湖边有个楚王城遗址,那里有两个相邻的小水塘,一个清得能看见游鱼,一个混得好像泥汤。两个塘中间隔着一条一人走的小路。两个塘为什么一个清,一个混呢?这里有个传说。 很早很早,吴王在这里建了一座城,不久,被楚王攻占。那时候,楚灵王在这里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都很拥戴他;他死后,百姓就建了一座庙来纪念他。 楚王庙香火很旺,天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楚灵王生前爱做好事,死后还爱护着人们,凡是来烧香的,总是有求必应,灵得很呢!来进香的人,得了好处,个个感激灵王。楚灵王坐在庙殿上眉开眼笑,得意得很哩。这天有个愁眉苦脸的人进来烧香,朝灵王神像一跪,抱怨开了:“楚灵王呀楚灵王,人人说你好,我说你不好,说你坏,坏得很。” 楚灵王不仅一愣,脸涨得通红,心里话:这人有什么毛病!细一听,那人又骂开了:“楚灵王呀楚灵王,你是只认香火不认人,不管好人坏人,总是有求必应。要是坏人做了坏事,强盗抢了东西,都来求你保佑,你也答应,好人不是遭殃了吗?你这个瞎了眼的家伙,简直好歹不分!” 楚灵王好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醒了过来:对呀,我怎么这样糊涂呀!气得双脚一跺。咦——怪气呢,庙门口小路两边顿时被跺出两个洼坑来,一会儿工夫冒出了水,成了两个小水塘,一个碧清碧清,一个稀混稀混。 中间的小路,是上香人必经之路。不管你早中晚,只要走到这小路上,有的人影子映在清水塘里,有的人影子映在浑水塘里。时间一长,人们发现:好人的影子总是映在清水塘里,坏人的影子总是映在浑水塘里。 楚灵王高高兴兴地坐在神位上,眼睛一直看门前两个水塘,只要一来人烧香,影子落在清水塘里的,他就保佑,影子落在浑水塘里的,再烧香也不管用。 这以后,就再没有人抱怨楚灵王了。不相信,你去清水塘、婚媾水塘走一趟就清楚了。 朱元璋治嘴巴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魏良臣舌战金兀术 宋朝年间,高淳有个很有名的人,叫魏良臣。他在朝廷做官时,皇帝两次派他跟金兀术谈判,他都没有向金人低过头。 那一年,抗金大元帅岳飞被秦桧害死。秦桧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天有报应,背上生了个大毒疮,天天疼得轻唏鬼叫,就活活地痛死了。这个消息传到金兀术那里,就兴兵十万来抢宋朝的江山,朝廷没有武将出兵打仗,皇帝吓坏了,没法子想,只好派魏良臣去讲和退金兵。 皇帝问魏良臣要带去多少人,魏良臣说一个也不要,就一人去,如果他不回来,就为大宋尽忠了。皇帝被他讲出眼泪来。 魏良臣奉了皇帝的圣旨去了。一到金兵营里,金兀术大摆刀兵阵,要魏良臣从刀兵下钻过去。魏良臣整整衣服,双手捧着圣旨,大摇大摆就往里闯。魏良臣个子高,刀只架到他胸门前。他就朝刀上撞。金兵被魏良臣逼得一个个把刀放下来。 走到金兀术面前,金兀术要魏良臣跪下来,魏良臣说:“堂堂上国天使,不跪下国奴才。”金兀术气呀,就派两个人按住魏良臣的头。魏良臣说:“混蛋!我魏良臣一生世只跪过三次。”金兀术问哪三次。“在家跪父母,上学跪先生,上朝跪万岁。”魏良臣凛然说道。金兀术说:“你讲点道理给我听听。”魏良臣就说:“跪父母是孝顺,跪先生是贤德,跪万岁是忠良。”金兀术问:“为什么不跪我呢?”魏良臣说:“你有三不该。”“哪三不该?”“你不在家供奉父母,这老远来中原打仗,为不孝;你兴兵夺人家的国土,是不义;今天既然和谈,我是大宋天子的特使,那就是你的客人,你不以礼相待,反而刀兵相见,这是不忠。”金兀术听了直点头,把兵撤下去,端椅子给他坐。魏良臣把圣旨放在椅子上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坐下。 金兀术看魏良臣这样忠心耿耿,思想宋朝一下子灭不掉,心中就有三分要退兵的意思。魏良臣又激他一下子,说:“你要是不打了,就立即退兵;你要是打呢,等三年再来试试,方算是英雄好汉。”金兀术说:“为什么?”魏良臣说:“你有本事要和有本事的打,和我老头子打,不稀罕!”“和谁打?”“岳飞的公子岳雷本领大得很,你是打他不过的。他爹死了,要守孝三年。你现在跟他打,别人就会说你以大欺小。”“等三年就等三年。”金兀术写了回信给宋朝皇帝,就退兵回去了。 第二编 对平民英雄的礼赞 民间藏龙卧虎。“民间”永远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一座走不到尽头的森林、一方唱不尽慷慨悲凉的舞台。卞和、孟姜女、浣纱女、小吕盛、大力士陈泉龙﹍﹍都是生活在民众口头的民间英雄。口口传诵,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与赞美。人民需要英雄,人民渴望英雄,但人民不需要那些与己不关痛痒的英雄;人民所需要的,是活在他们中间、有血有肉的英雄。“斯人已矣”,但“斯人”又永存人间,为我们护住一片民族魂。 金山与望玉山 高淳县桠溪镇北界有一座山,叫金山,又名荆山。史书记载,和氏璧产自湖北荆山。相传金山上也有一座卞和墓,并挖掘出一块墓碑。文革中,这块墓碑被附近的董家塘村民砌做了水埠,后来不知去向。山北又有一座山,独坐平地之上,叫做望玉山。 以前,有个叫卞和的人,住在金山脚下。他每天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总看见山上有一道亮光。他很奇怪,就天天看。他看见一只凤凰飞来,每次都歇在一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发光发亮。他想,这肯定是块宝石,就一心想取到手。他爬到山上,方向又找不准了,找不出到底是哪一块石头。 后来,他就爬到金山对面的那座高山上,天天望,看凤凰到底歇在那块石头上。他望呀望,望了两年零八个月,才认清这块宝石的位置。卞和心想,这一定是块宝石,不然凤凰为什么总是落在这块石头上呢,又为什么会发光呢? 卞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石头从山上弄下来,送到京城里,献给楚王。楚王看了是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降他欺君之罪,锯掉了他的双脚。卞和一心献宝,他不悔自己失去了双脚,只恨满朝没有一个识宝的人。他又第二、第三次献宝,这才感动了忠臣,启奏楚王:“不如派石匠打开看看。”楚王也认为可以试试,就招来一个很有名的石匠,把石头打开。里面真的有一块又大又亮的宝玉。楚王非常高兴,封卞和做大官,卞和不愿意。楚王赐名得宝玉的山叫金山。卞和又奏请把金山对面他天天望玉的山封为望玉山。金山、望玉山从此得名。 黄金港 固城以东两里路的地方,有一条小港叫“黄金港”。这里从前是一条小溪,年常月就变成了小港。为什么叫“黄金港”呢? 古时候,固城地区叫做濑渚,属于楚国地界。楚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杀害忠良,把伍子胥的父亲、哥哥及全家三百多口全部杀光。当时,大将伍子胥逃身在外,为了报仇,他化装成平民百姓,连夜投奔吴国。楚王听到伍子胥逃走,就到处画影图形,悬赏捉拿;还下令,知情不报者,满门抄斩。 伍子胥出了楚城,迷失了方向,再加上几天没有吃饭,肚子饿得慌,一时着急起来。正在这时,他看到一位浣纱女在河边浣纱。于是,走上前去深深作了一揖,说:“这位姑娘,我是楚国忠良伍伯奢的次子伍子胥,父兄被奸臣杀害。为了逃避昏王的追杀,我乔装改扮,逃奔吴国,但不知走哪条道,万望姑娘救我。有朝一日若能回来,一定重金酬报。”说完,又抱拳深施一礼。浣纱女听说他是忠良之后,马上给他带路。但又一想不好,我一个女子怎么能带路呢?这不反而害了他吗?于是她对伍子胥讲:“我点给你看吧,你一直往北,翻过那座山再向东就是去吴国的路了。望将军快走!”伍子胥看看她,又看看澡盆里的米浆,说:“姑娘,我很饿,能不能给我一碗浆喝?”浣纱女就在盆里扒了一碗米浆端到他面前。伍子胥接过一饮而尽,眼前顿时觉得亮堂,身上有了力气,拜谢了浣纱女,立即上路。没走半里路,伍子胥回头一看,那女子还在望他,就有些生疑,又回头走到浣纱女的跟前,轻声问道:“如果追兵到这里,他们要问﹍﹍”没等伍子胥把话讲完,浣纱女就说:“将军,小女虽是平民百姓,不懂礼道,但忠良奸臣、好人坏人还能分得清,请将军放心走吧!”伍子胥走不远又回头望一下。这一望不打紧,却送了浣纱女性命。浣纱女见他又回头望,就跳进小港自尽了。伍子胥仰天长叹一声,对河边一拜,发誓道:“我若能保全性命归来,一定要重重报答你。”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就协助吴国兴兵强国。几年以后,伍子胥带兵灭了楚国,烧掉楚国宫殿,报了大仇。听讲大火烧了一个多月没有熄。这时,伍子胥想起当年自己落难时的那个浣纱女,就把从楚王城里缴获的三斗三升黄金豆子,遍撒小港附近,并且祈祷说:“日后有人拾到金豆子,要拿出一半钱来买纸锭烧化,祭奠浣纱女,否则就要降灾害病。” 从那时起,这条小港就取名为黄金港了。听说到现在黄金港附近还有人拾到过金豆子哩。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第三编 对淳朴民风的讴歌 一个地区的民风民情,常常熔铸在她的民谣传说之中,使后来之人,得以于传唱间,窥其精魂,遥承族脉。高淳地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是湖熟文化的活动带。这里民风淳厚,人民崇德扬善,虽然带有愚昧落后的一面,但也有其可敬可爱的地方。正是这样的人民,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充满了活力。 旌德人的五里亭 在很久以前,在下坝去东坝的小路上,古木参天,杂草丛生,远近没有人家。因为常常有老虎出来伤人害命,来往行人三五成群才敢过去。 有一年从安徽旌德移来了一户人家,老夫妻二人和五个儿子,就落脚在老虎出没的地方。当地老百姓知道他们不知实情,怕他们被老虎吃掉,就把老虎如何伤人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旌德人。他们很感动,说,谢谢大家的好意! 这一家不但没有搬走,反而认为是为大家除害的机会到了。这一天,他们杀了鸡,打了酒,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商量着如何打老虎的办法。吃饭的时候,由老人安排每个儿子面前放着一碗饭,五碗饭中有一碗里藏了一个鸡头。父亲说:“谁吃倒藏有鸡头的饭,见到老虎就先上,大家齐心协力打老虎,为民除害。” 后来,老虎真的被他们打死了,可惜死掉一个兄弟。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在那里建造了会馆、财神庙和亭子。由于这里处在东坝和下坝中间,距离两个集镇都是五里,所以取名五里亭,这五里亭既不属于东坝也不属于下坝,属于旌德人。 杨家兴龙灯的由来 听说在宋朝末年,杨家村有个叫杨义泰的,四十开外的年纪,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喜欢绘画和纸扎,对钓鱼也很感兴趣。 一天下午,他身背鱼篓,手拿钓竿,来到村边的池塘钓鱼。约摸个把时辰,狂风大作,西北边乌云翻滚铺天盖地而来,继而雷声大作。杨义泰刚想收钓回家,忽然池塘中间浪花翻涌,水珠四溅。霎时间,从水底跃出五条巨龙,张牙舞爪,摆尾摇首,张开大口,吞波吐浪,忽上忽下,整个池塘鳞光闪闪,犹如翻江倒海。义泰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一会儿,巨龙潜入水底,只有水面余波拍打着塘埂。杨义泰如梦方醒,猛然想起一句民间俗语:“梦龙得子,见龙必死。”今天我见了真龙,回家必定要死。于是他在池塘边默默祈祷:“俗语应验,是我命中注定?龙王呀,若是凭我的本事,仿照你的龙体,扎成龙灯,每年元宵灯节热闹一番,以示民乐年丰之意,如神灵应允,请再现身一次,让小人看个清楚。”说完,只见池塘边涟漪微微泛起,龙身慢慢浮现,一出水面,五色巨龙,上下翻腾,左盘右旋,黄龙居中,盘饼而起,红、白、青、黑四龙四周环绕。义泰欣喜若狂,留神细看,默记心头。一刻儿,池塘又风平浪静。 他回家后,逢人就说真龙的出现,是保佑全村平安康泰,风调雨顺。我已许愿,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兴龙灯,请村里的父老乡亲多多帮助。第二年春节,村里人纷纷捐钱捐粮。义泰亲自当指挥,组织村上的能工巧匠,扎成了黄、红、黑五色巨龙,每条24节,长约20丈。龙制作别有一番风彩:镶嵌着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各种戏曲人物,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 到元宵节时,村里年轻人,脚穿姑娘们用棉纱编织的荷花草鞋,头扎方巾,黄龙配黄色,白龙配白色,每条龙都有标志。义泰亲自指挥盘龙,黄龙居中,旋转几圈就盘饼,饼越高,预示着秋收的稻堆就越高,所以,黄龙盘饼称之为稻堆饼。杨家村兴龙灯自那时起一直至今,远近闻名。 后人把义泰看见龙的那个池塘,改名叫龙潭。龙潭虽靠村旁,而且较深,但自古至今,没有一个小孩落水溺死。老人们说,那是五龙在暗中保护呢!人们为了纪念义泰及五龙,在靠近龙潭不远的东南方建造了一座龙王庙,经多次修葺,一直保存到现在。 状元亭 早年,楠溪江边,蛇山脚下,住着一个张秀才。一年秋里,他带着书僮上京去应考。 那日,走到一个山嘴岔路,张秀才不晓得朝哪个方向走,就叫书僮去村里问路,自己在溪边路亭里等候。这时节,他看见路亭梁上倒挂着一只团鱼,头一伸一缩地挣扎着。他一时好奇,伸手捏牢穿在团鱼甲缘上的草藤,拿下团鱼,哪哓得一松手,那团鱼逃到溪里不见了。 书僮去村里问路转来了。秀才将刚才团鱼的事情告诉了书僮,书僮说:“这是山里种田人捉来挂在梁上的,等做完农活要带回家杀了吃,他们若晓得是你把它弄逃走,一定会要你赔。”秀才听了,慌里慌张打开书箱,拿出一尾准备在路上当菜肴的黄鱼鲞,挂在原来那根梁上,当作赔偿。随即催书僮担起行李赶快上路,免得人来了纠缠个不歇。 黄昏后,山里人歇活回家,走到路亭里,见梁上团鱼换成黄鱼鲞,觉得奇怪,就把鱼鲞带回屋里去。邻居都晓得了,那些信神的人就讲,这尾鱼鲞一定是神化起来的,动不得,要马上送转去。得罪神明,会招来祸水的!只这么一讲,这尾黄鱼鲞又被送回路亭挂起来。 第二日,这尾黄鱼鲞不晓得哪里去了,村里更加沸反盈天。有人讲:“我早就料到有缘故,还好送得快,免去许多麻烦!”事情果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那日夜里,挂鱼鲞的稻草绳凑巧被老鼠咬断。掉下来被野狗吃了。 神变鱼鲞的消息一传开,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不多久,远近的人都晓得了,嗬,来这路亭烧香许愿的人多哩!早先的荒山冷岙一下儿热闹起来。几个财主牵头募来一大笔钱,拆去路亭,造起一座“鱼鲞神庙”,大殿正中塑了一尊鱼头人身,全身描金的鱼鲞爷神像。 再讲张秀才上京应试,得中头名状元。三年后,他回家探望爹娘,路经这山口时,看不到当年供人躲雨歇脚的路亭,只见一座新造的殿,匾额题着“鱼鲞神庙”四个大字。他奇怪了,一问,才晓得该庙兴建的缘由。状元哈哈大笑起来,就把三年前团鱼怎么逃和挂鱼鲞的经过向大家讲了。这些话是状元嘴里讲出来的,还有谁不相信!从此再也无人来烧香点烛了。山里人索性把这座神庙重新改成路亭,取名“状元亭”。 第四编   对恶人坏事的惩治   民间对于“恶”的斗争,常常充满了质朴的智慧。这样的传说也因之而更见可亲可爱。这些传说中,常常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总是被民众寄寓着深切的希望,代表了他们的心声,如桠溪地区的吴傲文、沧溪地区的邢鹤等。这些人物放浪形骸,伸张正义,事迹或许出于夸张,但其人,却是史有明载的。 这些传说,或者就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吧。 水归江湖   吴傲文生来喜欢打抱不平,只要肯请,他就肯到,不爱财,不收礼。 金山脚下有三个村,一个叫黄泥巴村,一个叫姜家,一个叫胡家。黄泥巴村紧靠金山,姜家和胡家在黄泥巴村下边。几个村都是靠下雨收稻,十年九旱,常常为水闹事。 有一年发菜花水,黄泥巴村的人就在金山脚下作埂作坝,把水围住等到天旱时用。姜家和胡家看看自家的塘坝淌不到水,就联合起来去扒坝。这一扒,一场官司就产生了。 黄泥巴村人多势大,送了不少东西到官府,心里笃定得很。张、胡两家不甘就此罢手,他们忽然想到了爱主持公道的先生吴傲文,就请吴傲文帮他们打官司。吴傲文二话没说,一口答应。 到了公堂,县老爷说:“黄泥巴村作埂作坝,又没有作到你们张家胡家的地方去,你们为什么要去扒坝?”吴傲文问老爷:“高山流水,水归江湖,对不对?”老爷冷笑说:“这哪个不晓得,高山流水归江湖。”吴傲文忙对张家、胡家的人大声说:“你们还不快去扒坝,老爷说了你们不听见,水归张胡么!”一堂官司就这样打赢了。   巧打恶和尚   县老爷死了娘,请来九华山和尚,逼着当方老百姓一同为他娘做道场。和尚依仗县老爷的势力,强要白赖,胡作非为。老百姓要告无处告,有气没地方出,恨死了那些狗和尚。大家商量着请吴傲文先生为他们出气,治一治那个好势头。 和尚头坐船回九华山的那一天,岸上匆匆走来个读书人喊着要搭这条船。和尚阻拦说:“带客不带书呆头,载人除非大屁股(指女人)。”书生一边作揖一边恳求:“师傅错了,尖屁股坐船省地方,书呆头说书好消闲。都是赶路人,请你行个方便吧。” 书生上船刚坐下,和尚崔他快说书。书生说:“说书不难,先请师傅起来让我睡下。”和尚一听开口就骂:“呆头鹅,刚才还说自己尖屁股呢,怎么要躺了?”书生笑笑说:“是呀,屁股尖尖坐不稳,不让躺着谁扶我呀?”和尚拿他也没奈何。 当晚,船在邻县的一个码头靠了岸,乘客就宿在船舱里过夜。第二天天刚亮,和尚头睡得正香,几个庄稼汉突然闯进了船舱,打得和尚惊嘶鬼叫。“你们为什么要打我?”“不打你打谁?人家女人清早起来洗东西,你竟敢往她们头上撒尿。打死你这荤和尚。”众人拳打脚踢,又打了一通,才一哄而散。和尚头懵里懵懂讨一顿打,还没弄清在天亮前解手得是哪个,回转身又发现自己的被单被书生背上了岸去。他赶忙去夺被单,书生一口咬定被单是他的。你争我夺,各不相让。这时候,打和尚的那伙人又来了,就连推带拉把他们带进了衙门。 当着县老爷的面,和尚说书生偷他的被单,书生说和尚强夺他的被单。县老爷就问他们有什么凭证。和尚说:“出家人的行李,白天背在背上,夜里盖在身上,还用什么记号?”书生说:“我有凭证缝在被单里边。”差役拆开被头,果然里边有块写着“孩儿赴考,为娘赶制”字样的布条。有凭有证,被头是书生的。在场旁观的人又诉说和尚不正经,县老爷听着更来气,当场责打和尚头二十大板,赶出衙门。书生接过被单回禀道:“父母官断案如神,公正廉明,怕的是这和尚蛮横不服,沿路骂我是小,要骂了父母官可就伤了老爷您的面子了!”县老爷不信,派人随后察听。 和尚丢了被子吃了板子,心里气不服,就在大街上大骂“狗官”,又被重新抓回去吃了二十大板。这一回和尚老实多了,捂着屁股一步一拐地走着,连大气也不敢哼一声。书生又追上他笑嘻嘻的说:“师傅息怒,并非小生有意赖你行李,只怪昨天搭船时你太不客气了,现在还你被单,下次不可无礼。”和尚这才明白过来,早晨船舱里挨打,也一定是他捣的鬼。接过被单,咬牙切齿,骂声不绝。他刚回到船上,忽又有两个差人吆喝一声跳上船,不由分说连人带被子拉起就走。原来书生见和尚接过被子骂声不绝,他又返回衙门告了一状。县老爷当堂怒骂:“好个秃头,欺人太甚!竟敢一再无视本县,又将书生行李夺回,来人给我重赏他二十大板!” 和尚头半天连挨三顿六十大板,痛得哭爹喊娘,好容易挣扎着回到宿船,忽又看见那条被单又放在舱内,和尚头见被如见鬼,连滚带爬逃下船来。船家连声喊住,告诉他被单是那位书生刚送来的,临走还留下一张字条给你。和尚头小心翼翼地钻进船舱,拿字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告诉贼秃驴,恶有恶报答。 百姓肚量大,不杀穷出家。 罚你皮肉苦,屁股开朵花。 日后再作恶,摸摸腚上疤。 下面署名:高淳吴傲文。 【吴傲文,相传是高淳与溧阳交界处蒲村人,是一位好抱打不平的先生。他的故事在高淳、溧阳一带流传很广。】 第五编 对“吴风楚韵”的传诵 高淳的历史与文化 地处吴头楚尾的江苏高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3500多年的吴楚文化在这里争相辉映,形成了既有高淳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既有文化积淀又有现实张力的“吴风楚韵”人文特色。 根据记载,孔子、谢眺、李白、杨万里、范成大、崔致远等历代名人都到过高淳,并留下不少千古佳话和脍炙人口的诗篇;伍子胥、周瑜、岳飞、杨辅清等古代名将曾在高淳创立丰功伟绩;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新四军一支队东征,进驻高淳,横槊赋诗,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 高淳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遍布全境。淳朴善良、勤劳智慧的高淳人民,在这块千古乐土上创造了美好家园,同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民歌、民谚、民间故事丰富多彩:“跳五猖”、大马灯等民间舞蹈名扬遐迩;曲艺“颂春”走进千家万户,龙灯、高跷气势恢宏;荡湖船、划龙舟久兴不衰;民间绝技“打水浒”由来已久;高淳阳腔目连戏成为我国独特的古老剧种;高淳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省、市有关专家认为:高淳是民间民俗文化的“富矿区”,独具地域特色。 南京远祖在高淳 1997年8月,薛城乡(现为淳溪镇)在新建卫生院挖地基时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县文保所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控制了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现场,并同南京市博物馆一道对此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评为“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提名荣誉奖”的薛城遗址。它占地约6万平方米,被专家推定为南京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史前古文化遗存,距今约6300年。 薛城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时代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于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三期,晚期约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 其上层为氏族墓地,下层为居住址,遗址位于皖南青弋江、水阳江泄入长江口的“古芜湖”之滨,丰富的遗存颇具有特色,代表了苏、浙、皖交汇地带,山地与沼泽地交界区的一个新文化类型。 6000多年前,当土生土长的高淳人在这里生活时,就开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不少唐音,不少唐诗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了韵感,但用高淳方言则句句押韵。目前高淳县专门成立了县长挂帅的申报小组,并抽调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对高淳方言进行科学、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遗址和方言外,吴国宰相伍子胥两千多年前率部在这里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古固城遗址乃是春秋吴濑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还早两个多世纪;总数达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画,是国内保留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东坝戏楼、沧溪戏楼为苏南地区罕见,折射出当时多姿的民间娱乐活动和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另外,双女抗婚的美丽传说和韩国大诗人崔致远的动人诗句令人鬼共泣,在韩国流传甚广,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师大都因此而举行过崔致远学术暨中韩文化交流研讨会…… “高淳四宝”耀江南 高淳,除了名闻遐迩的“固城烟雨”、“石臼渔歌”、“保圣晚钟”、“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的高淳四宝更是众口皆碑,千秋光彩。难怪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惟独把“江南圣地”的美誉赐于了高淳。 列为“四宝”之首的“保圣寺塔”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的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据说是孙权为庆贺其母80寿诞而建。亦说周瑜英年早逝后,孙权之母痛怜周瑜之爱妻小乔,亲自到当时的周城(今砖墙镇)接她回建业(今南京)游玩解闷,当八牛车驾行至高淳镇(今淳溪镇)东龙城山时,被两个打架的醉道士挡住去路。孙母喝令拿下,不料两道士受惊而死。孙母一生信佛,待人宽厚仁慈。于是令人在龙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即保圣寺塔),以超度两位死去道士的亡灵。这座寺塔别具一格,国内罕见。历代地方官吏都视该塔为镇县之宝。塔高31米,塔身用特制的青砖叠砌。“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登塔鸟瞰,县城风貌,一览无余,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坝被加高三丈,致使流淌了数千年的三湖之水不复东流,高淳被沉田10万亩,固城湖区60余座圩堤尽被淹没,作为高淳四宝之一的“一字街”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固城湖中,直到明嘉靖年间,人们仍可在枯水季节看到湖中裸露出来的砖、石、木料、水井等。 “倒栽柏树”相传是晋朝著名道士许逊(字敬之)所植。许是江西南昌人,生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年青时就从师于大洞真君吴猛,晋末大乱时,他弃官同吴猛共游天下。公元374年,许逊从南昌西山拔地飞升,落在高淳,成为转世灵童,自小就读于高淳县东20里外的南道观(即寻真观)。一天,塾师因事外出,学生们进行拔小柏比赛,许逊一连拔起两棵幼柏。正在这时,老师回来了。他害怕老师责罪,匆忙地将两棵小柏分别掷入两口井中,由于慌张,将树枝朝下树根朝上了。老师酒后回观也未曾注意。数月后,发现插在井中的小柏,根上抽出了新枝绿叶,而且生机盎然,都以为是神仙所为。于是妥加保护,不几年工夫就长大成材,成了远近闻名的“倒栽柏树”。现存于古柏镇的那棵千年古柏,树围1丈3尺7寸。此树挺拔如铁,倔强似刚,盘根错节,弯弯曲曲,青枝绿叶,生机勃勃,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牡丹”生长在花山石坡上的石隙中。传说古时候,有一姓鲁的青年,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恰逢神仙铁拐李路过此地,他忙取出葫芦中的仙丹喂其服下,但毫无效果。这时,树上爬下一只蜘蛛,趴在那青年被毒蛇咬伤的伤口上吸毒。青年得救,蜘蛛无恙。铁拐李既惊奇又惭愧,觉得自己悉心炼丹,竟毫无用处,一怒之下,就把葫芦砸了,说:“白费炼丹千年,石上开花一时”。恰巧被砸碎的葫芦中还有一粒仙丹,滚落到石隙之中。日久天长,长出一棵色彩鲜艳、花香四溢的白牡丹花来。 高淳民俗知多少 在高淳县桠溪镇韩桥村的一个晒场上,笔者再度看到了“跳五猖”的热闹场面:身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一派欢腾景象。不一会,主要角色入场了:先是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4位衣着光鲜、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了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地神”。而随后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他们的华盖、面具与服饰都以五色相配,红、蓝、黄、黑、白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五猖”与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不知名的舞蹈,整个表演过程要持续两个多小时,上场演员达100余人。 “跳五猖”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起源,更在于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在中国大地上消失60余年,正濒临绝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跳五猖”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主要流传于高淳县、溧阳县及安徽郎溪县等地。在“破四旧”时期普遍被禁止。如今,表演者们多半离世,即使是当年稍谙人事的“小观众”,也已是耄耋老人。 在高淳县,除“跳五猖”之外,还留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民俗,如花台会、打水浒、大马灯等。花台会又称社戏(鲁迅散文《社戏》中曾有介绍),是高淳县原薛城乡的保留节目。三年一小戏,九年一大戏。在水边或土地庙旁一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戏文,观众全为村民,很有韵味。而打水浒则为高淳县独有的民间武术。它起源于宋代,真意在于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以传说中被誉为三十六天罡星的梁山好汉为原型,以各位所使器械为道具,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打起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什么武松十八棍、孙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既可强身健体,又极富欣赏价值。“江南一绝”大马灯则较为人所熟知:两人共演,前者戴道具扮马头,后者屈身紧抓前者腰扮马身,两人互相牵制,表演难度相当大,1993年,大马灯就获得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颁奖晚会上亮相。“打水浒”、“叠罗汉”融民间武术和民间文艺表演于一体,国内独树一帜。薛城板龙直径达1米,长百余米,表演者达数百人,堪称中华龙之最。“龙吟车”高十数米,出游时,其队伍浩浩荡荡,伴之以民间文艺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龙灯、马灯、“跳五猖”、“打水浒”、跳花篮、荡湖船、出台角、狮子舞、赛龙舟、龙吟车、跳花钵、踩高跷、麒麟唱、太平锣鼓、送春、采菱舞、蚌精舞、放荷灯、打铜牌等30余种文化活动种类,其形式之多样、文化层之丰厚,在全国实属罕见。   高淳人充分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弘扬现代文化,把人文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金鸡一只  暖酒一湖 —— 高淳孔氏的民间传说 从前,在高淳县游子山的东北部,有一个村庄叫者(za)家桥,者家桥有一个姓诸的员外,有百万家私,人称“者百万”,者百万有两儿一女。特别是者百万的女儿,年方二八,柳眉凤眼,瓜子脸,面带桃花,貌如仙女,尚待字闺中。 有一年夏天的傍晚,者百万在村头乘凉,无意中看到村东头两里处窑墩头上,红光冲天,又不象是烧窑,就对家人说:“去窑墩头看看,为什么有红光?”不一会,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只不过有个叫化子在那里乘凉。”者百万哦了一声,就没在意。过了一会儿,者百万又看到窑墩头那边红光冲天,又对家人说:“刚才你有没有到窑墩头看,这么还是有红光?你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家人去了回来后说:“还是没什么,只有个叫化子在那里乘凉。”者百万沉思了一会儿,心想,这就怪了,难道那个叫化子有什么来头?就对家人说:“你去窑墩头把那个叫化子叫来我看看。”不一会,家人把人领到了者百万跟前。者百万一看,这个叫化子看上去十八九岁,虽然穿着破烂,但也不失英俊,脸上的肮脏,掩盖不住那眉清目秀。就问道:“孩子,你姓什么?叫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叫化子看着眼前这个慈祥富态的老人,说:“我叫孔文昱,从山东逃荒到这里,举目无亲,白天讨饭,晚上在窑洞过夜。”者百万心想,孩子可怜,时值夏收,家中正缺人,何不让他到我家做长工。想到这里,就对孔文昱说:“你肯到我家来做要工吗?”孔文昱正愁无处安身,有这样的好事,就满口答应下来了。这样,孔文昱就到者百万家去做工了。孔文昱比较勤快,夏收以后,者百万就把孔文昱留在了家中,做了家人。 有一天,孔文昱打水帮者百万洗脚,者百万告诉孔文昱说:“孩子,你帮我洗脚时当心点,别拿我脚板底上的红毛弄掉下来,风水先生说我有百万家私,靠的就是脚板底上的这根红毛。”孔文昱说:“脚板底上有红毛有什么稀罕,我脚板底上一边一撮。”者百万一听,非常惊奇,说你给我看看。一看,果然不错,在孔文昱的脚板底上,一边有一小撮红毛。者百万想,我脚板底上一边有一根红毛,都有百万的家私了,他脚板底上一边有一撮,以后还有得了,这孩子命带富贵,我得留住他。思来想去,觉得只有将女儿嫁给孔文昱,才能留得住他。此后,者百万就对女儿说:“孩子,爹要把你嫁给孔文昱。”者百万的女儿一听不干了,说:“爹,女儿又不是嫁不出去,为什么要嫁给一个癞痢头的家人,我不肯。”者百万说:“孩子,你不晓得,爹脚板底上一边有一根红毛,就有了这百万的家私,孔文昱脚板底上一边有一撮呢,你说这以后,他还有得了,你别说了,我做主把你嫁给他。” 者百万对孔文昱说:“我把女儿嫁给你,你肯不肯做我的女婿?”孔文昱哪有不肯之理。就这样,者百万择了良辰吉日,办了喜事,孔文昱成了者百万的女婿,并住在了丈人家,者百万的女儿成了孔诸氏。时间一长,者百万的两个儿子不满了,时常露出怨言,说一个外乡人,又没有家产,只好住在丈人家,也不知羞耻。孔文昱听到了,觉得也是,有一天就对孔诸氏说:“老住在丈人家,也不是个事,你的两个哥哥也不高兴,还是搬出去吧。”孔诸氏说:“往哪里搬?”孔文昱说:“你向你爹要一块地方,不就得了。”孔诸氏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抱着走,帮家护家,也只好如此。就找了个机会,向者百万提出了要一块地搬出去的想法。者百万听了以后,想想也只有如此,就把村后的一座小山给了女儿。孔文昱和孔诸氏小夫妻两个,就在小山上搭了三间草屋棚子,暂时栖身。 有一天夜里,孔文昱做梦听到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聊天。只听到土地公公说:“只下好了,我们可以走了,有人来看山了。”土地婆婆说:“哪个说的,这座山既没有说给姓孔的,也没有说借给姓孔的,我们怎么好走呢?”土地公公说:“也对。”孔文昱醒来一想,对啊,丈人在世,这山我住没问题,若有一天丈人去世了,两个姻兄来要,那怎么办呢?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孔诸氏。孔诸氏听了以后说:“找个机会让爹爹写张纸,说给我们就行了。”恰好有一天,者百万来山上看望女儿女婿,孔诸氏就暖了一壶酒,并杀了一只一斤重的鸡,给者百万下酒。然后用鲜松枝烧水,准备泡茶给者百万喝。你想想,鲜松枝一烧,那烟还有得了,薰得者百万在屋里是连淌眼泪带咳嗽,就说:“女儿啊,你实在懒,你不好平时弄点晒晒干了放在这里,为什么要现弄现烧呢?”孔诸氏说:“爹爹,你不晓得,这山姓诸,又不姓孔,今天是你老人家来了,我才折点松枝烧水泡茶给你喝,平时烧水,我都是在山上拾点掉下来的松枝烧烧,哪敢折啊!”者百万听了说:“是这样啊,这好办,我写张纸,就说这座山给你们就是了,省得你有顾虑。”者百万酒足饭饱后,就写了一张纸,说我吃了“斤鸡一只”,喝了“暖酒一壶”,将这座山给女儿女婿。者百万把“斤”写成了“金”,把“壶”写成了“湖”。 事后,不想者百万就去世了。孔诸氏的两个哥哥找风水先生看墓地。风水先生看了以后说:“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村前的小山,一个是村后的小山。葬村前小山,后代可以做官;葬村后小山,后代有三斗三升芝麻的人,你俩看着办。” 者百万的两个儿子说:“我们的后代不要做官,只要人多。”就决定把者百万葬在村后孔文昱夫妻住的小山上。孔文昱一听不答应,说丈人在世时,已将山送给了我,这山现在已姓孔,不再姓诸,不能葬诸姓人。者百万的两个儿子不相信,两家就打起了官司。当地县官审理,说:“两亲戚打官司,中说不听,但你们两家没一家肯让,本老爷只好秉公审理。”就对孔文昱说:“你说你丈人在世时,将小山送给你,可有证据?”孔文昱说:“有,就当众拿出了者百万写的送山契约。”县老爷一看,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就对者百万的两个儿子说:“本老爷审案公正,只要你俩能拿出你父亲送山所得,本老爷就将山判给你们。”者百万的两个儿子一看,父亲送山时,吃了“金鸡一只”,喝了“暖酒一湖”,这是什么时候的事?“金鸡一只”有多重?“一湖酒”如何变“暖?”即使有万贯家产,也无法办到啊!再说妺夫家一向贫穷,哪里来的“‘金鸡’和‘一湖酒’?”肯定有诈?就问旁边的妺妺,这是怎么一回事?孔诸氏左右为难,一边是同胞兄长,一边是同床共枕的丈夫,就对两个哥哥说:“我生是孔家人,死是孔家鬼,你们叫我说什么是好?”然后就只流泪,不吱声。者百万的两个儿子拿不出父亲送山所得之物,只好作罢。 打官司后的第二天,者百万的两个儿子将孔文昱和孔诸氏接到家中,同时暗中叫家人放火将他们住的三间草棚子烧掉,又给孔文昱和孔诸氏洗澡,换上新衣裳。第三天,者百万的两个儿子又到县老爷那里告状,并说,这次只要孔文昱能拿出证据,证明山是父亲在世时所送,决不再要,但若拿不出证据,则要归还所占之山。者百万的两个儿子认为,孔文昱所住之处已被烧毁,所穿的衣裳也已换掉,想信父亲所写的契约已经被毁掉了。没想到,孔文昱和孔诸氏来到县衙,听讲了原因后,孔诸氏从头上拨下铜钗,从铜钗里拿出了者百万写的契约。这下,者百万的两个儿子无话可说了,也只好把者百万葬在了前村的小山上。 这以后,诸孔两家一直相处无事。孔文昱去世前,告知两个儿子说:“我一人从山东逃荒到高淳,并无根底,没有宗族,我死以后,你们就把我葬在这座山上,我要后代有三斗三升芝麻的人,让孔姓成为高淳的大姓。”孔文昱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遵孔文昱的遗嘱,将孔文昱葬在了者家桥村后的小山上。此后,孔姓在高淳繁衍,生生不息。至今,有72个自然村都以孔姓为主。 孔诸氏临死前告诉两个儿子说:“我自跟你父亲后,一直对不起娘家,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尊重娘舅,以后凡孔家有什么大事,娘舅要座上席,娘舅说了算,娘舅没意见的,你们自作主张。”至今在高淳,孔姓之家,一直延续着这一习俗。 这是在高淳相传的一则民间故事,是否真假,却无从查考。 话说高淳四宝 南京郊县高淳,历史悠久、文化源流,名人辈出、古迹众多。民间传说高淳有“四宝”: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千百年来招来了多少游客的探访、引发了多少文人的遐想。四宝究竟怎样?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闻?这里将引领你一探四宝的传奇故事。 四方宝塔 四方宝塔即保圣寺塔,位于县城东郊,是南京地区最早建造的佛塔。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保圣寺......有浮屠,吴赤乌二年(239年)建。”浮屠,是梵文佛塔的音译,起源于古印度。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我国,寺、塔随之出现。一般是先建寺后造塔,而高淳保圣寺却是先造塔后建寺。这里流传着一则民间故事:吴黄龙元年(229年),吴大帝孙权从武昌迁都建邺(今南京)。有年腊月初八,一场大雪梅花尽开,孙权母亲到高淳赏景,当轿行至东郊,被两位醉酒打架的道士挡驾,孙母喝令拿下,俩人却受惊吓而死。事后孙母神情恍惚,寝食不安,于是孙权遵母命在当地建塔,以镇邪之用。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名僧贯休云游到高淳,看到光有塔没有寺,便在塔西南兴建禅寺,取名龙城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保圣寺。明崇祯年间在寺内建藏经阁,收集经书四橱。清咸丰时,寺庙毁于战火,但佛塔幸存。1982年保圣寺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两次拨款修葺。该塔四方七级,楼阁式,青砖砌成,高31米,底层每边长5.3米,从下向上逐层内收,呈一方锥体。每层飞檐凌空,四角装置风铃,塔顶安有铁刹。各层设回廊栏杆,游人沿内梯登临远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一字街   一字街原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命蔡京征集建康五县民工在固城湖围湖造田,筑成900余顷的“永丰圩”,并在沿湖东北岸用花山青灰条石铺成的街道。其时,商店林立、居民云集,水陆交通方便、来往商旅不绝,成为苏皖两省交界的重要集镇——高淳镇。 明初,朱元璋为解决京师漕运,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下诏疏浚胥河,在固城湖东建石坝启闭,名广通镇,俗称东坝。正德七年(1512年)夏,高淳发大水,为保下游苏锡常地区,朝廷下令增高东坝三丈,使固城湖水不复东流,水位抬高,高淳淹田十万余亩,一字街从此沉没湖中。 现今一字街是县城老街,原名正仪街。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载:“明弘治四年(1491年)立县署”,老街始建于此时。原长800多米,现保留了东自江南圣地,西止通贤街口一段长345米,街宽约4米,路面横铺胭脂石,两侧镶嵌青条石。街道两旁房屋均为前店后宅,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门楼挑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典型的明清风格。著名民俗学家费孝通考察高淳,称:“高淳老街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与安徽屯溪老街并称为‘姊妹街’”。 高淳老街上有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吴氏宗祠,抗战初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陈毅司令员驻地,现辟为纪念馆。还有民俗馆、道教神像画馆、赵厅,及去年复建的关王庙等。 倒栽柏树 倒栽柏树在县城东北9公里处古柏镇政府院内,相传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江西道人许逊来高淳修道,建寻真观,亲手植柏树两株。一株已死,另一株虽枯犹存,形状稀奇古怪:树围近5米,躯干表皮脱落,挺拔如铁;顶上枯枝形如“根须”,盘旋向上,直刺青天;下部树杈斜伸,青枝绿叶,乍看就像倒栽一样。 许逊,字敬之,河南汝阳人,晋代著名道士,在道教《列仙全传》中,他与张道陵、葛洪、邱处机为四大天师。许逊少年时好学,后举孝廉,出任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世称其为许旌阳。许逊尤好神仙修炼之术,打听到著名道家吴猛道术高深,在高淳檀溪渡设坛打醮,就弃宫前往问道,学得三清秘法。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镇东大将军王敦谋反,攻入建康(今南京),欲登皇位。许逊急忙从高淳赶去劝阻,王敦却说:“我做了一个梦,用一根大木捅破了天,这是预兆我要做皇帝,你为何要劝阻我?”许逊说:“大木破天是个‘未’字,这正是告戒将军未必成功!”后来王敦果然死在军中。 高淳多发大水,许逊带人整治固城湖,又开荒种粮,地方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许逊135岁时带领全家42口拔宅升天,鸡犬相随。北宗徽宗崇信道教,封许逊为“神功妙计真君”,后人又称许真君。 许真君在高淳所植古柏,一株虽死,另一株历经1700多年风雨保存至今,堪称奇迹。古柏镇名也由此而来。 白牡丹 白牡丹在固城湖畔花山玉泉寺内。花山是以盛开牡丹花而得名,山中有座千年古刹玉泉寺,相传是唐末名士罗隐所建。寺庙大门大多是座北朝南,而玉泉寺却是居西向东,令人称奇。寺前有五峰遥遥相对,形似“五虎卧地”;寺后飞泉清洌,久旱不枯。山门有“鹤顶格”嵌字联;“玉磬金钟敲佛地,泉声松韵锁禅门。”寺内对联:“鸟鸣竹里笙歌雅,牡丹花间字句香;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此乃寺院楹联中佳作。 这里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民间故事:传说花山有户人家,母亲双目失明,全靠儿子种亩薄田艰难度日。一天,小伙子在玉泉寺后山打柴,给毒蛇咬伤脚趾,口吐白沫,昏死过去。恰巧铁拐李神仙云游路过,见状急从葫芦里倒出粒白药丸送入青年嘴中,水伙子慢慢苏醒过来,千恩万谢,却无意碰倒葫芦,几粒药丸滴溜溜滚进石头缝里。铁拐李用拐棍在石头上敲敲说“洞中炼丹千年,石上开花一时”,说完一瘸一拐而去。   来年春天,玉泉寺后山石缝里长出几株白牡丹,色白如雪、浓香四溢、百鸟飞舞,引来无数游人观景赏花。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曾慕名前来,写有《花山村舍》一诗。由于四方来客不绝,僧人烧水泡茶、布施斋饭,不胜其烦,就在一个风雨之夜,烧几桶开水悄悄把白牡丹浇死了。玉泉寺现已修葺一新,并在观花台遗址广植从洛阳引进的名贵牡丹,使古刹成为游览胜迹。
本文档为【高淳民间传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1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0-05-16
浏览量: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