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举报
开通vip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2008 年 9 月 第 40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Sep t . 2008 V ol . 40 N o. 5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3 天津商业大学  田海龙   提要 : 以文本分析和批评意识为区别特征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可有优角、锐角和钝角之别 ,分别 指话语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语篇社会功能研究。“钝角”的语篇研究以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 研究重点 ,可以...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2008 年 9 月 第 40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Sep t . 2008 V ol . 40 N o. 5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3 天津商业大学  田海龙   提要 : 以文本分析和批评意识为区别特征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可有优角、锐角和钝角之别 ,分别 指话语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语篇社会功能研究。“钝角”的语篇研究以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 研究重点 ,可以弥补话语理论缺乏文本分析的不足 ,也可以避免批评性语篇分析遭遇的对其导致社会变 革效果的质疑 ,并可引发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的实质性语篇研究。 关键词 : 语篇研究、批评视角、话语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语篇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8) 0520339206 1 . 引言 语篇研究 ( discourse st udies ) 视语篇为知 识建构的手段和社会实践的形式 ,探索语篇与 社会的辩证关系 ,其本身具有内在的批评意识。 然而 ,这种批评意识由于研究目的和出发点的 不同 ,形成不同的批评视角 ,如同属语篇研究领 域的话语理论 ( discourse t heories) 和批评性语 篇分析 ( Critical Discourse A nalysis , CD A ) 在 研究侧重上就有所不同。本文在讨论话语理论 和 CD A 批评意识的基础上 ,分别用“优角”和 “锐角”表示话语理论和 CD A 不同的批评视 角 ,并在分析 CD A 遭遇的批评的基础上提出 语篇研究的第三种批评视角 ,作为结合中国社 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的思考。 2 . 批评意识 “批评”作为一个术语不是普通意义上的 “吹毛求疵”,而是与某一具体的学科或其分支 学科联系在一起所含有的特定意义。例如 ,在 《社会与行为科学国际百科全书》(Smelse r & Baltes 2001) 中 ,“批评”的含义与批评法律研 究、批评心理学、批评种族理论、批评现实主义、 当代批评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合 在一起进行阐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 论”词条下 ,B oh ma n 对“批评”从广义和狭义上 进行阐释 ,认为一种理论具有批评特征是因为 它寻求将人类从束缚他们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他指出 ,“不论广义还是狭义 ,批评理论是带有 某种实际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目的的一种社会探索形式” (B oh ma n 2001 : 2987) 。实际上 ,法兰克福学 派哲学思想的批评意识在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哲 学家认为文化产品不能仅被当作对经济现象的 认识 ,而应被认为是社会整体中各种矛盾的自 动表述 ;在这些表述中不仅能捕捉到现今社会 的全貌 ,也能捕捉到诋毁现存秩序的批评力量。 这里 ,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强调的是带来革命 性变革的主观力量。他们相信 ,理性的、逻辑的 话语能够战胜扭曲的、含有晦涩意识形态意义 的话语 ( Fai rclough & Woda k 1997 : 261) 。 讨论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意识 , 可以结合 CD A 的批评实践进行。《语言学百科全书》 (Mal m kjae r 2002) 对批评的阐述就与“批评语 言学/ 批评性语篇分析”相联系。实际上 ,批评 ·933· 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03B YY024)的部分成果。 在 CD A 中的含义被很专业地阐述 (如 Fai r2 clough 1989 , 2001 ; Woda k 1999 , 2001 ; va n Dijk 1993 ;Scollon 2001 ; L oc ke 2004) ,兹择二 介绍如下 :    批评性语篇分析不仅是分析 ,也是批评。这有 两个含义。首先 ,批评试图明示语言与其他社会生 活成分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种关系往往很晦涩。这 种明示包括 :解释语言与权力和支配等社会关系之 间的关系 ;揭示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 ;解释语言如何 构建个体及社会身份。其次 ,批评具有导致社会变 革的使命 ,具有解放性的“求知欲望”。例如 ,分析世 界新自由体制中的语言就要分析语言如何抵制这种 新秩序所带来的危害 (如加剧贫富差距和导致巨大 环境破坏)以及从语言的角度考虑如何加强和在更 大范围内进行抵制这些危害的斗争 ( Fairclough 2001 :230) 。 “批评”不是指发现社会生活中语言交流过程中 的负面东西 ,不是给社会绘一幅黑白分明的图画。 相反 ,“批评”是对复杂现象的解释。它不是对复杂 现象作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解释 ,而是把这些复杂矛 盾的现象解释得非常透明。而且 ,“批评”还意味着 研究者在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要自我反思 ,即研究 者在选择、定义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研究对象时 ,并不把自己的价 值观与所做的研究区别开来。正如哈贝马斯多年前 令人信服地指出的那样 ,研究者自己的兴趣和知识 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研究 ( Wodak 1999 :186) 。   由此可见 , CD A 的批评意识表现在 CD A 的倡导者通过对语篇进行文本分析探索语篇与 社会的辩证关系 ,并将这种分析和探索作为其 参与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实践活动。 “批评”在 CD A 中是一种社会实践可从两 方面理解 ,一是 CD A 以社会问题为研究的出 发点 ,二是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为研究目的。 前者充分体现在 CD A 的研究中 ,如对英国福 利改革语篇的研究 ( Fai rclough 2001) 和对种族 歧视语篇的研究 ( va n Dij k 1991 ; Reisigl & Woda k 2001) 。CD A 以社会问题为研究的出 发点也反映在其分析框架上 ,如 Fai rclough 进 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第一步是“注意社会问题 的符号方面”,第二步是“确定解决社会问题的 障碍”,第三步是“考虑现存社会秩序是否愿意 解决这些问题”,第四步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 法”,最后一步是“反思这种分析是否达到了预 定的目的”( Choulia ra ki & Fai rclough 1999 : 60 ; Fai rclough 2001 : 236 , 2003 : 2092210) 。 “批评”在 CD A 中不只停留在文字上 ,还 要付诸社会实践 ,即 CD A 的研究目的是解决 这些社会问题。正如 va n Dij k (1993 : 253) 指 出的那样 ,批评性语篇分析家必须是“社会活动 家”。关于这一点 , Kress (1996 :15) 也写到 :“语 言的批评研究 ,批评语言学 ,以及批评性语篇分 析从最初就是一个政治工程 ,广义来讲 ,就是改 变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商品的不平等分 配。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文本这一强劲的文化产 品来揭示不平等的权力运作及其效果 ,进而将 过剩的权力不均置于危机中 ,并由此帮助实现 一个更平等的社会秩序。” CD A 进行批评的目的是导致社会变革 ,消 除社会的不平等 ,这也是对自己研究工作反思 的结果。具有批评意识的科学思想必须具有自 我反思的意识 ,要使自身的研究反映科学思想 的利益和立场。正像 Rajagop ala n (2004) 指出 的那样 ,“是批评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思考科学 本身到底是要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对 CD A 而 言 ,他们通过对社会实践者语篇进行批评性分 析 ,创造出自己的语篇 ,这些语篇作为“对社会 事实某方面社会构建所形成的知识”( va n L eeuwe n 2005 : 94) ,又成为 CD A 参与社会实 践的语篇。 3 . 批评视角 综上所述 , CD A 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希望通 过自己的语篇分析来导致社会变革。CD A 在 其批评实践中所创造的语篇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形式 ;这些语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识形 态力量。Fai rclough ( 2006 : 6 ) 指出 ,学术分析 也具有实践的意向 ,学者与政府机构、非政府机 构以及媒体一样 ,“也在某种情况下寻求推动全 球化 (社会变革) 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的策 略 ,而且 ,他/ 她们的理论和分析有时也为这些 策略目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 , 如果将 CD A ·043· 2008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所分析的社会实践者的语篇称作“原产语篇”, 那么 CD A 在其对“原产语篇”批评分析中所创 造的、并以此参与社会实践和进行社会变革的语 篇可称为“再创语篇”。“原产语篇”和“再创语 篇”都是社会实践的形式 ,但是运用“原产语篇” 和“再创语篇”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CD A 不仅要通过语篇分析揭示话语中隐 含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而且要通 过这种批评性语篇分析来改变社会中的不平等 现象 (如消除种族歧视) ,促使社会变革的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 , CD A 具有强烈的批评意识 ,其 批评视角可谓“尖锐”。与 CD A 这种对具体社 会现象进行语篇分析的批评不同 ,话语理论的 批评意识并非体现在通过分析具体语篇导致社 会变革上面 ,而是致力于更高层次、更为抽象、 更加一般化的理论建构。借助几何学的概念可 称 CD A 的批评视角为“锐角”,话语理论的批 评视角为“优角”。 话语理论包括 Foucault (1972 , 1980) 对话 语的考古学和谱系学研究以及 L aclau & Mouff e (1985) 对话语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 (J Ÿrge nse n & Phillips 2002) 。话语理论具有批 评意识 ,它的批评视角体现在作者在对话语形 成的论述中以及在对权力与话语关系的阐述中 表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开创精神。例如 , Hall (2001 : 72) 认为 Foucault 提出“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关于事物的话语创造了知识”这一思想是 对知识如何形成的一种再研究。在关于疯病、 罪犯、监狱这些社会事物如何形成的考古学研 究中 , Foucault 批判了那种认为知识一旦形成 就永远不变的结构主义思想 ,提出了话语在知 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Foucault 对知识的考古 学研究 , 正像 Macdonell ( 1986 : 83 ) 指出的那 样 ,“其重要性在于它的批评性操作 :这些研究 打碎了在思想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那些通用的 和公认的主题。”Foucault ( 1972 : 138) 自己也 认识到这样一种批评性操作 ,指出 ,“知识的考 古学描述从根本上抛弃了思想的历史 ,系统地 否定了历史的假设和过程 ,因此是一个完全崭 新的实践思想历史的努力。”Foucault ( 1984 : 130) 对话语秩序的研究也采用批评的方法 ,利 用反向原则 ,把握排斥、限制和挪用的形式 ,展 示它们如何因需而成形 ,怎样被修正和置换 ,以 及实施了怎样的限制、在何种程度上被规避。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话语理论具 有批评意识 ,是一种解放思想的话语理论。 然而 ,话语理论不像 CD A 那样直接致力 于解决某个具体社会问题 ,也不是试图揭示某 个具体话语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 义 ,而是侧重揭示话语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整 体作用 ,揭示权力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话语理论与 CD A 的这些区别我们可以认为是 批评视角的不同 : CD A 是“锐角”批评 ,话语理 论是“优角”批评。前者在对社会实践者的“原 产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的同时 ,创造出自己的 语篇 ,并以这种“再创语篇”参与社会实践 ,实现 社会变革 ;后者不注重对具体的“原产语篇”进 行文本分析 ,也不致力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4 . 从“锐角”遭遇的批评看“钝角”的优势 CD A 的“锐角”批评视角曾受到质疑 , 如 Widdowson ( 1995 , 1996 ) 、Toola n ( 1997 ) 、 Scheglof f (1997) 、St ubbs (1997) 和 Ha m me r2 sley (1997) 等人对 CD A 提出了批评 (可参考 辛斌 2004 ;田海龙 2006) ,其中 , CD A 是否能像 其宣称的那样可以带来真正意义的社会变革 , 或具有真正的社会效果 ,在语言学界也颇有争 议。有学者 (如 Chilt on 2005) 认为 , CD A 试图 通过对含有种族歧视思想的语篇进行批评性分 析来消除社会的这种不公正现象 ,但要真正消 除种族歧视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并非 CD A 的 语篇分析所能全部完成。 作为一种学术争论的思辨方法 ,批评以往 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提出新的学术观点铺 路。Chilt on 批评 CD A 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 的社会变革 ,其目的在于强调 CD A 应该注重 语言学分析 ,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 发展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上 ,这为他提出以 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政治语篇分析方法 ( Chilt on 2004) 奠定了基础 ,也使得他对 CD A ·143· 田海龙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的批评成为“建设性的批评”( Woda k 2006 : 606) 。但是 ,对 CD A 的争论 ,特别是关于其批 评视角的争论 ,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不同的 “语言思想 ( la nguage ideology) ”,即争论双方 的观点都是“对语言与事实关系的看法 ,关于交 际如何发生的看法 ,关于语言理论的正确与否、 好与坏、以及表达清楚与否的看法”(J oh nst one 2002 :55256) 。在这个意义上 ,无论对 CD A 的 批评还是 CD A 倡导者的反批评 (如 , Fai r2 clough 1996 ; Billig 1999 ; Woda k 2006 ) , 都只 具有解释和描述的价值 ,而且这种价值有临时 性、历史性的特点 ,不具有规定性的特征。重要 的问题在于怎样通过分析这些对 CD A 的批评 发现新的批评视角 ,使语篇研究既具有批评意 识又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开展实质性的研究。 基于此 ,我们对话语理论的“优角”批评视 角和 CD A“锐角”批评视角的评论也不过是以 偏概全的一家之言。但是 ,分析这两个批评视 角 ,可以发现第三种批评视角 ,即“钝角”批评视 角。“钝角”的语篇研究批评视角运用语篇分析 的方法研究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语篇 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这与话语理论和 CD A 既 相同又不同。相同表现在这三个批评视角都注 重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不同则表现各 异 :与话语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它强调对具体话 语 (原产语篇) 进行分析 ,与 CD A 的不同点在 于它不致力于生产“再创语篇”并以此实现社会 变革。表 1 可以说明这三种批评视角在文本分 析和批评意识两个区别特征方面各自具有的特 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  表 11 语篇研究的三个批评视角 区别特征 批评视角 文本分析 批评意识 原产 语篇 再创 语篇 语篇与 社会辩 证关系 社会变 革实践 优角 (话语理论) - - + - 锐角 (批评性语 篇分析) + + + + 钝角 (语篇社会 功能研究) + - + -  3 + :具有这个区别特征 , - : 不具有这个区别特征   在语篇研究批评视角中区分出“钝角”的语 篇社会功能研究有利于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进 行语篇研究。首先 ,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在中国 开展语篇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现有的理论模式 (如不宜完全从 CD A 的批评视角进行) 。CD A 的语篇研究方法产生于 CD A 倡导者对诸如种 族歧视等西方社会现象的不满 ,产生于他/ 她们 改变这些社会现象的初衷。与此不同 ,语篇社 会功能研究的出发点在于探索语篇参与社会实 践、再现和建构社会事实的作用。世界各国的 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文化背景不同 ,语篇作为社会实践 的形式也不具备统一的模式 ,因此 ,进行语篇研 究没有理由追求 CD A 整体划一的潮流 (Shi2xu 2007 : 6) 。正像 Blom mae rt (2005 :35236) 指出 的那样 ,“没有理由将语篇的批评分析限制在高 度集中、后现代、后工业化、高度符号化的第一 世界社会。更没有理由认为对这样社会的描述 可以当作模式被有效地用于理解当今世界的语 篇 ,因为世界要比欧洲和美国大许多 ,而且这个 世界上社会与社会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次 ,认识语篇研究的“钝角”批评视角 ,强 调研究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使在中 国开展语篇研究的任务更加明确。熊沐清 (2001 :19) 注意到 ,对在中国开展 CD A 研究有 人“颇感为难”,即使感到“大有可为”,也觉得应 该“以西方语料和古代汉语语料为分析对象”。 这些模糊认识会使语篇研究的社会意义大打折 扣。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 ,新 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不断出现 ,新的行为方 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 ,政治经济的国际化和 地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语篇的再情景化 ( re2 context ualization) 。这为语篇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 ,也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潜在的需求。从 “钝角”的批评视角出发 ,研究语篇如何再现和 建构社会变革 ,研究语篇本身的变化如何带动 或者制约社会的变革 ,应该成为语篇研究体现 其社会意义的契机。实际上 ,这方面的研究已 初显端倪 , 或已形成新的研究动态 (支永碧 2007) . ·243· 2008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5 . 结语 语篇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借用几 何学的术语 ,可以分别称这些不同的批评视角 为优角、锐角和钝角。“优角”的话语理论在很 大程度上揭示了话语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 ,揭 示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对具体的话语分析提 供理论指导 ,但它缺乏对具体语篇的语言学分 析 ,亦不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 ;“锐角”的 CD A 强调运用自己在对“原始语篇”分析中创造的 “再创语篇”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其锋芒直 指具体社会问题 ;“钝角”的语篇社会功能研究 既注重对具体语篇的分析 ,又注意把研究的重 心放在探索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上面。注重 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是因为文本作为社会实践的 形式是社会实践的痕迹 ,只有对具体文本进行 分析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社会实践的本质 ,使语 篇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注重探索语篇与社会的 辩证关系 ,一方面可以避免 CD A 遭遇的对其 导致社会变革实际效果的质疑 ,另一方面也可 以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引发实质性的研究。以 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具体语篇为分析对象 , 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语篇参与 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和构建社会关系等语 篇社会功能的研究 ,探索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 作用 ,或许可以改变 CD A 引入中国十多年评 介和综述多、实质性研究少的局面。 参考文献 Billig , M . 1999. Whose term ? Whose ordinariness ? Rhet oric and ideology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J ] . Discourse &Society 10 :5432558. Blommaert , J . 2005 . Discourse : A Critical Int roduc2 t ion [ M ] . Cambridge : CU P. Bohman , J . 2001 . Critical t heory : Frankf urt school [ A ] . In N . Smelser & P. Baltes ( eds . ) . 2001. 298622990. Chilt on , P. 2004 . Analysing Polit ical Discourse : The2 ory and Practice [ M ] . L 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Chilt on , P. 2005. Missing links in mainst ream CDA : Modules , blends and t he critical instinct [ A ] . In R . Wodak & P. Chilt on (eds . ) . 2005 . 19251 . Chouliaraki , L . & N . Fairclough. 1999. Discourse in L ate Modernity : Ret hinking Critical Discourse A2 nalysis [ M ] . Edinburgh : Edinburgh U niversity Press . Fairclough , N . 1989. L a nguage a nd Power [ M ] . L ondon and New York : L ongman. Fairclough , N . 1996 . A reply t o Widdowsonpis“Dis2 course analysis : a critical review”[ A ] . In M . Toolan (ed. ) . 2002. 1482155 . Fairclough , N . 2001. 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ur :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A ] . In M. Wet herell , S. Taylor & S. Yates ( eds . ) . Discourse as Data [ C ] . L ondon : Sage in association wit h The Open U niversity. 2292266. Fairclough , N . 2003 . Analysing Discourse : Text ual Analysis f or Social Research [ M ] . L 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Fairclough , N . 2006. L a nguage a nd Globalization [ M ] . L 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Fairclough , N . & R. Wodak. 1997 .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A ] . In T. A . van Dijk (ed. ) .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 C ] . L ondon : Sage . 2582 284 . Foucault , M. 1972 .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 M ] . L ondon : Tavist ock Publications . Foucault , M. 1980. Power/ Knowledge : Selected In2 terviews and Ot her Writings [ M ] ,ed. C. Gordon. New York : Pant heon Books . Foucault , M. 1984 . The order of discourse [ A ] . In M. Shapiro ( ed. ) . L anguage a nd Politics [ C ] . Oxf ord : Basil Blackwell . 1082138 . Hammersley , M . 1997. O n t he f oundation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J ] . L anguage a nd Comm uni2 cation 17 :2372248 . Hall , S. 2001 . Foucault : Power , knowledge and dis2 course [ A ] . In M . Whet herell et al . ( eds . ) . Discourse Theory a nd Practice : A Reader [ C ] . L ondon ; Thousand Oaks , Calif . : Sage . 72281 . J ohnst one , B .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 M ] . Ox2 f ord : Blackwell . J Ÿrgensen , M. & L . Phillips . 2002 . Discourse Analy2 sis as Theory a nd Met hod [ M ] . L ondon : Sage . ·343· 田海龙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Kress , G. 1996 . Rep resentational resources and t he p 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 Questions f or t he t he2 oretical deve~lop 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2 ysi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 A ] . In C. Caldas2 Coult hard & M . Coult hard ( eds . ) . Texts a nd Practices :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C ] . L ondon : Routledge . 15231 . L aclau , E. & C. Mouff e , 1985. Hegemony a nd So2 cialist St rategy [ M ] . L ondon : Verso. L ocke , T. 2004 .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M ] . L ondon , New York : Continuum. Macdonell , D . 1986. Theories of Discourse : An In2 t roduction [ M ] . Oxf ord : Basil Blackwell . Malmkjaer , K. 2002 . 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 [ C ] . L 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Rajagop alan , K. 2004. O n being critical [J ] . Critical Discourse St udies 1 : 26123. Reisigl , M . & R. Wodak. 2001 . Discourse a nd Dis2 crimination : Rhetoric of Racism and Antisemit2 ism [ M ] . L ondon : Routledge . Schegloff , E. 1997 . Whose text ? Whose context ? [ A ] In M . Toolan (ed. ) . 2002 . 1225. Scollon , R . 2001. Action and text : Toward an inte2 grated understanding of t he place of text in social ( inter ) action , 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 he p roblem of social action [ A ] . In R . Wodak & M . Meyer (eds . ) . 2001 . 1392183. Shi2xu. 2007 . Discourse studies and cultural p olitics : A n int roduction [ A ] . In Shi2xu (ed. ) . Discourse as Cult ural St ruggle [ C ] . Hong Kong : Hong Kong U niversity Press . 3215 . Smelser , N . & P. Baltes ( eds . ) . 2001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 he Social & Behavioural Sciences [ C ] . U K : Elsevie r Science . Stubbs , M. 1997 . Whorfpis children : Critical com2 ments on CDA [ A ] . In M . Toolan (ed. ) . 2002. 2022218. Toolan , M . 1997 . What 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w hy are people saying such ter rible t hings a2 bout it ? [ A ] . M. In M. Toolan ( ed. ) . 2002. 2192241. Toolan , M . (ed. ) . 200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Critical Concep ts in L inguistcs ( Vol. Ⅲ) [ C ] . L ondon : Routledge . van Dijk , T. A . 1991 . Racism a nd t he Press [ M ] . L ondon : Routledge . van Dijk , T. A . 1993 .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 nalysis [J ] . Discourse &Society 4 :2492283 . van Dijk , T. A . 2001 . Multidiscip linary CDA : A Plea f or Diversity [ A ] . In R . Wodak & M . Mey2 er (eds . ) . 2001. 952120 . van L eeuwen , T. 2005. Three Models of Inte rdisci2 plinarity [ A ] . In R . Wodak & P. Chilt on (eds . ) . 2005. 3218 . Widdowson , H. G. 1995 . Discourse analysis : a criti2 cal review [ A ] . In M . Toolan (ed. ) . 2002 . 1312 147 . Widdowson , H. G. 1996. Reply t o Fairclough : Dis2 course and inte rp retation : Conjectures and ref u2 tations [ A ] . In M . Toolan ( ed. ) . 2002. 1562 169 . Wodak , R . 1999. CDA at t he end of 20 th Century [J ] . Research on L 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32 : 1852193 . Wodak , R . 2001 . What CDA is about —A summery of its hist ory , imp ortant concep ts and its devel2 op ments [ A ] . In R . Wodak &M . Meyer (eds . ) . 2001. 1213. Wodak , R . 2006. Dilemmas of discourse ( analysis ) [J ] . L anguage in Society 35 : 5952 611. Wodak , R . & M . Meyer ( eds . ) . 2001. Met 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C ] . L ondon : Sage . Wodak , R . & P. Chilt on (eds . ) . 2005. A New Agend a in C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Theory , Met h2 odology a nd Interdisciplinarity [ C ] . A msterdam : J ohn Benjamins . 田海龙 ,2006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从批评语言学到 批评话语分析 [J ] ,《山东外语教学》(2) :40247。 辛  斌 ,2004 ,批评性语篇分析 :问题与讨论 [J ] ,《外国 语》(5) :64269。 熊沐清 ,2001 ,话语分析的整合性研究构想 [J ] ,《天津 外国语学院学报》(1) :15219。 支永碧 ,2007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 [J ] ,《外语与 外语教学》(3) :27232。 收稿日期 : 2007 —02 —11 ; 本刊修订 ,2008 —08 —05 通讯地址 : 300134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443· 2008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2008 年 9 月 第 40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Sep t . 2008 V ol . 40 N o. 5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A st udy on Chinese donkey sentences , by WEN Weiping & FAN G Li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 , Xiangtan U niv. , Xiangtan 411105 , China) , p . 323 Since t he p ublication of Cheng & Huang (1996) , Chinese donkey sentences have develop ed int o a hot issue in t he f ield of semantics . This p aper brief ly reviews t hree dominant app roaches t o handling t he issue . It a rgues t hat if we judge f rom t he def 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English donkey sentences , typical Chinese donkey sen2 tences turn out not t o be conditionals wit h Wh2words as are generally believed , but sentences containing a“de” const ruction. These sentences are simila r t o English donkey sentences containing a relative clause i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behavior . This kind of donkey anap hora is common not only in contemp orary Chinese , but also in mod2 ern Chinese . Toward synergetic complex st ruct ures , by XION G Xuel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and L ite rature , Fudan U niv.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 p . 332 In complex syntactic st ructures , non2causal verbs are assigned causality by t he const ruction so t he discrep ancy between t he verb and t he st ructure becomes sort of const ructional idiosyncrasy. A simplistic matching by Goldberg of argument st ructures wit h const ructions could blur up some imp ortan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regula rities . If we def ine const ructions as p airings of syntactic schemas of complex st ructures wit h basic cognitive experiences and re2 gard t he p ertinent“p at terns”as synergetic derivations f rom corresp onding const ructions of complex st ructures in compliance wit h t he crite rion of“system inheritance”, we may simplif y t he grammar and raise t he eff iciency of const ructional study regarding complex st ructures in general .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s t udies , by TIAN Hailong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 , Tianjin U niv. of Commerce , Tianjin 300134 , China) , p . 339 Based on t he crite ria of textual analysis and t he typ e of critique , t his a rticle ref e rs discourse t heories ,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CDA) and research on discourse f unctions respectively t o ref lex , acute and obtuse angle p er2 sp ectives on doing discourse studies . It is a rgued t hat t he obtuse2angle p ersp ective is more likely t o avoid t he lack of textual analysis in discourse t heories and t he criticism of p olitical commit ment in CDA and initiate dow n2t o2 eart h discourse studies in t he Chinese context . Int roductory exp ressions in discourse f rame : Discourse analysis of existential s t ruct ures , by WAN G Xi uli (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 Beijing L anguage and Culture U 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 p . 345 Int roduct ory exp ressions are an imp ortant means of textual cohesion. Sp atial f raming , w hich occurs at t he beginning of a clause as given inf ormation , starts a t opic t o int roduce new inf ormation. Such textual f unction re2 duces its syntactical and semantic f unctions while enhances its ref e rential link wit h t he clauses t hat p recede and f ollow it . The p ap er f inally p rovides cognitive explanations f or t he textual dist ribution of existential st ructures . The main forms and language realization of nonagent2oriented manners of descrip tion in German , by WAN G Beibei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 , Sun Yat2sen U niv. , Guangzhou 510275 , China) , p . 352 N onagent2oriented manners of descrip tion describe t he objects (entities) or events in a nonagent - oriented persp ective . O n t he basis of t he descrip tion , analysis and research t o t he natural p roperties of t he grammar , t he ·004·
本文档为【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33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12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