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9 年 9 月 第 41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Sep t . 2009 V ol . 41 N o. 5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3 四川外语...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9 年 9 月 第 41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Sep t . 2009 V ol . 41 N o. 5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3 四川外语学院  王 寅   提要 : 英语动结构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1) 生成语法的句法分析 ; (2) Rapp ap ort2Hovav & L evin 的事件结构模式 ; (3) Goldberg 的构式语法分析法。三者均有一定解释力 ,但也有缺陷 :生成语法 忽视语义和事件结构 ; Rapp ap ort2Hovav 和 L evin 的分析过于微观 ,未提及体验性 ; Goldberg 将动结构 式视为使动构式隐喻性衍生用法有待商榷。为此本文提出“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 ,以期能弥补它们 之不足。笔者从体验角度详细分析动结事件结构的七种含义 ,并逐条论述其如何被语法化成对应句法 构式。这可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句法自治”难以成立 ;不基于体验性的事件结构微观分析缺乏说服力。动结构式直接 产生于对应的事件结构和交际需要 ,应当从宏观角度解释事件结构与动结构式之间的联系 ,基于此动结 构式中的假宾语也可得到合理解释。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动结构式、体验性事件结构、假宾语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9) 0520345206 1. 引言 语言成因十分复杂 ,这给学者们带来了诸多研究 空间 ,但尚未见切实深入到事件结构内部关系作体验 性探索的文章。本文提出“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 ( ESA) ”,尝试从体验和认知这两个角度来解释动结构 式的语法化成因 ,以开辟该构式的另一研究思路。 2. 动结构式研究回顾 2. 1  直接宾语限制及其他 很多学者 (如 Simpson 1983) 曾基于生成语法的句 法分析法论述过英语动结构式 ,其基本假设为 :表示状 态变化或位置移动的结果短语 ( R P) 指向句中 (潜在 性) 直接宾语 , Rapp ap ort2Hovav &L evin (2001 :692 ,简 称 R &L ) 将该观点称为“直接宾语限制 ( DO R) ”,它曾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解释动结构式的基础 ,因其适 用于大部分动结句 ,但对像下面这样的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不适合 : They danced waltz out of t he room. DO R 还基于一个重要假设 ,即“作格假设”,虽能 解释不少现象 ,但也产生一些新困惑。还有一些学者 尝试仅从句法角度解释该构式 ,如 Kauf mann、Pustejo2 vsky、Rot hstein、Bresnan 和 Kanerva、Burzio 等 ,这些 论述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忽视语义和事件结构的分 析法 ,也留下了不少待解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2 . 2  事件结构分析法 R &L (2001) 主张从事件结构角度来剖析它是如 何向句法结构映射的。他们首先将动结构式分为动词 次事件和结果次事件 , 它们在时间上有依存性 ( De2 pendency)和共延性 ( Co2extensiveness) 。如上例意为 : 当跳舞跳到房间外时就不跳了。“跳舞”与“出房间”在 时间上有较高的依存性和共延性。而“反代 + R P”是 一个相对复杂的事件 ,两次事件间不一定具有明确的 时间依存性和共延性。但他们的事件结构分析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专 注于次事件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过于微观 ,且也未能真 正从体验角度对事件内部复杂关系做出深入剖析。 ·543· 3 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式语法研究”(2008130)的部分研究成果。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3  构式语法分析法 Goldberg (1995)在批判句法分析法和词汇映射模 式的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方法阐述了动结构式的题元 结构1 ,主张将动结构式视为使动构式的隐喻用法。 Goldberg (1995 :81 , 180) 指出 ,使动构式是直接来自于 生活体验的原型成员 ,常用介词短语表路径和方向 , 如 : Tom moved t he car int o t he yard. 基于该构式可 隐喻性延伸出动结、使能和意欲使成三种构式 ,主要差 异在于补语所表意义不同 ,是通过使动构式中始源域 “运动”映射到目标域“状态改变”而形成的。我们认为 动结构式不一定就是使动构式的隐喻性衍生物 , ESA 可为其提供合理解释。 3.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 英语基本句型大致分五类基本构式 : ( 1) 主谓构 式 ; (2) 主谓宾构式 ; (3) 主系表构式 ; (4) 主谓双宾构 式 ; (5) 主谓宾补构式。它们都可从体验哲学角度做出 合理和统一的解释。在实际生活中人为了生存总要做 大量动作 ,如仅突显动作本身不涉及到具体动作对象 或将对象隐含在动作中 ,这就出现了不及物动词 ( Vi) 和主谓构式。如在动作中突显其对象就出现了及物动 词 (Vt)和主谓宾构式。有人认为主系表是主谓宾的一 种特殊形式 :人们需要判断事体 ,描写其特征 ,就出现 了该构式。生活中还常涉及到事物的传递和所有权的 转移 ,就语法化出双宾构式。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 ,施 事者凡发出一个实在动作 ,在作用于对象 (含人和物) 后会对其产生影响 ,会出现一个结果 ,就语法化出主谓 宾补构式 ,常用补语来表示该结果 ,这就是动结构式。 据此我们认为 , Goldberg 观点不完全可靠 ,动结构 式不一定隐喻性派生自使动构式 ,主要理由有四 : (1) 若如此 ,使动式当先于动结式 ,可证据何在 ? 另外 ,该 思路似乎与乔氏的“派生结构是通过转换规则从基础 结构生成”相似 ,其差别似乎仅在于把“转换规则”换成 了“隐喻机制”而已。(2) 使动概念和动结概念之间的 界限很难一刀切。Goldberg 认为使动式的补语常表示 方向、路径和目的 ,将其理解为“结果”也未尝不可。 (3) 按照隐喻理论 ,抽象的目标域常借用具体的、可见 的始源域来认识 ,可这里不存在这两种构式哪个具体 哪个抽象的问题 ,也不存在“结果”就一定比“方向”、 “路径”、“目的”更抽象。( 4 ) 英语中有些动词 ( move 等) 只用于使动式 ,有的 ( make 等) 只用于动结式 ,但也 有的 (drive , kick 等) 能用于两者 ,如上例句不能改为 :3 Tom made t he car int o t he yard. 而英语动词 drive 则可用于这两类构式 : Tom drove me mad. (动结构式) Tom drove me f rom t he cinema t o my f lat . (使动构 式) 若用隐喻机制来解释此类现象 ,要么对此机制作 出仔细规定 ,要么对专用词语的语义特征和语用作出 限制 ,势必会导致理论繁琐 ,解释罗嗦 ,或出现难以将 该现象说清楚的现象。 4 .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 ( ESA) 4 . 1  动结构式的事件结构 据上分析我们认为 :使动式和动结式都主要源自 生活和交际的需要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此类经验 :发出 一个物理性动作 ,作用于某对象后它会出现变化 ,产生 某结果。为了表达这种经验 ,人类自然会语法化出动 结构式 (但也不排除语言体系内部诸因素的相互影 响) :施事者被语法化为主语 ,具体的实在动作被语法 化为谓语 ,对象被语法化为宾语 ,事件结果常被语法化 为宾补。因此 ,动结构式可细分为三阶段 : (A) 施事者 发出一动作 ; (B ) 它作用于某对象 ; ( C) 该对象变化。 现图示如下 : 图 1   按照 Goldberg 的观点 ,原型性动结构式中动词所 表动作 ,须直接导致其后对象立即出现状态变化 ,其间 不许有间隔 ,如 Tom shot J ack dead. 因此上图“对象” 下仅画一根竖线 (不是两根) ,参见下文。 4 . 2  动结构式的多重含义及其语法化 现据图 1 剖析动结式内部事件结构和语义关系 , 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其中包含三阶段 (A 、B 、C) ,含 七种关系类型 : a) 施受关系 :原型性施力者为人 ,原型 性受力者为物。前者直接对后者发出一个作用力。b) 及物性关系 :动作常具及物性 ,作用于某对象 ,且该动 作多有直接性和接触性关系。c) 动态性关系 :既然一 及物性动作能作用于对象且使其变化 ,它常具有动态 性。d)动结关系 :动作会对受力者产生一个直接结果 , 结果与动作在时空上应无太大间隔 ,且多有身体接触。 非原型用法也可表示受力者只受到间接影响 ,结果与 动作可有间隔且不一定有接触。e ) 因果 (或方式) 关 系 :动作也可视为产生后果的“原因”或“方式”,动结事 件就可视为“因果或方式”事件。f ) 顺序关系 :这几个 次事件有时间顺序性 ,反映了先动后果或先因后果的 ·643· 2009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顺序象似性 ,体现了能量转换和受力者变化。g) 三个 次事件在形成一整体动结事件时尚须考虑其间的合理 协调 ,以形成一完形整体。 现据此七重含义来逐条论述动结式的语法化过 程 ,倘若这一论证可成立 ,便可说明仅靠句法分析无法 解释语言表达的成因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可 从体验性事件结构、语义角色 ,突显等角度做出更为合 理的解释。 1) 根据 a) ,施受性事件最可能被语法化为语言表 达中的主语和宾语 ,它们当受到原型性主语和宾语的 有关限制 ,参见 L akoff (1977) 和王寅 (2007 :164) 。 2) 根据 b) ,出现于该事件中的原型性动词当具及 物性 ,因为只有此类动词才能表达一个实在动作 ,突显 能量转换和受力者变化。因此该对象具有重要地位 , 它连接了图 1 中动作和对象结果这两个阶段。若该动 词本身能分派出一个语义角色作其受事宾语 ,则两者 的语义关系就协调 ,这就是 L angacker (1987 :304) 所说 的“详述位 ( Elaboration Site”,简称 e2site) ”,动结式中 的主动词需填入 N P 来详述其意义。Vt 中含“详述 位”,可分派出一空位由其后 N P 担当受事对象 ,此时 动名之间才有语义协调性 (Semantic Coordination) ,两 者有一个属性具有互洽性 ,句法上就出现一个“真宾 语”,如 : He hammered t he metal f lat . 句中 hammer 与 t he metal 之间的语义十分协调 ,“锤打”中含有一个“详 述位”,须由被锤打对象 t his metal 填入。如一个动结 式中动词不能分派出一语义角色给其后 N P 则会出现 “假宾语”。 从理论上来说 Vi 不适用于动结式 ,但英语中有些 Vi 也能用于该构式 ,如著名的 sneeze t he tissue off t he table 例句。这是 TG 词汇投射论不能解释的 , 因 sneeze 固有论元结构中不含受动对象的详述位 ,它无 法投射到句法上使其带上直宾。Goldberg 针对 TG 这 一缺陷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构式可在某种程 度上“压制”动词的论元结构 ,可赋予 Vi 以及物用法 , 据此来修正词汇投射论之不足 ,这已成为她的构式语 法理论中的一个亮点。 其实 ,这一现象用体验性动结事件结构 (不必拘泥 于句法)则可做出较好解释。当发出一个 sneeze 动作 , 在其作用下餐巾纸被喷出桌子 ,这完全符合我们的生 活经验。Goldberg 仅从“构式迫使词义变化”的角度来 解释这类现象 ,我们觉得此说法还不彻底 ,当直追结构 的体验性根源。 由于汉语动词对于及物与不及物用法不如英语那 样严格 ,大多动词后可跟 N P 也可省 ,这就出现了动结 构式中受力对象常被省去的现象 ,如 :打得痛快、打个 够、打得个过瘾。此时 ,动结事件结构中的受事对象被 隐匿了起来 (或在不言之中) ,从而就更加突显了动作 的结果。 3)根据 c) 动结式中的 Vt 还应具有动态性 ,静态动 词理论上一般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当然人们也可将 “静态动词”识解为“动态动词”,这就产生了因果关系 , 用静态动词表示原因 ,这是非原型性用法。 4)动态性 (特别是有界) 动作对 R P 有决定性影 响 ,如射击 (shoot) 所产生的能量可即刻转移到受力者 身上 ,产生瞬时性结果 (dead 作宾补) ,此为原型动结关 系。若多次开枪才打死一个人就不宜用 dead 作 R P , 可用 t o deat h。换言之 ,可能存在另一种事件结构 ,发 出力后对象未立即变化 ,其间尚存在时间差 ,此时英语 用介词 t o 来表示“朝某结果延续一段时间”之义。还 可能存在一种“仅表示意愿性想法还没实施”的事件 , 也需用这种构式来表达 ,如 : He wanted t o reverse t he car int o t he garage , but f ailed. 十年才能磨成一剑。 据此 ,我们可将图 1 修改为图 2 : 图 2   图中“结果”下画两条线 ,一虚一实 ,“虚线”表示实 际事件结构中对象没发生明显变化。Goldberg 依旧运 用隐喻机制来解释这种非原型性用法 ,但本文同样认 为 ,这种用法不一定就完全是通过隐喻机制产生出来 的 ,也可能是直接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致 ,即主要受 到了事件结构内部概念关系的影响 , R &L (2001) 的事 件结构模式也未能为其提供解释。 5)动结关系与因果关系具有相通性 ,“动作产生结 果”可理解为 :因为该动作才出现一个结果。据此可将 动作视为“原因”。动态和静态动作都可成为原因 ,这 就减低对谓语动词的动态性要求 ,如 : 这件事难得他 愁眉苦脸。另外 ,当谓语动词为 Vi 时会促使其后所接 N P 与其补语在语义关系上更趋紧密 ,此时将前面的谓 语动词视为“原因”也十分合适。 6)图 1 和 2 上方的大括号表示整体性动结构式 , 它是按照顺序象似性 (句法与时间的顺序吻合) 语法化 的结果 ,这与经验也吻合。但经验还告诉我们 ,动作和 结果常在时间上紧密相连 ,正如第 4) 所述 ,此时有可能 将它们概念化为一个整体 ,并词汇化为一个单词 ,如英 ·743· 王 寅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语中 break 同时兼有动作“打”和结果“碎”这两个概念 要素 ,see 兼有“看”和“见”。可见也可用一个动词来表 示动作兼结果。 动结紧密相连的概念也可能被语法化为“动作 + R P + 对象”构式 ,即将 R P 置于动后语 N P 之前。这体 现出了另外一种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概念上靠 得近的成分 , 其对应的句法成分也应靠得近 , 如将 “Kick t he door open”说成 : Kick op en t he door . 时 ,后 句更含“一踢就开”之义 ,此时顺序象似性原则让位于 距离象似性原则 ,以突显“动结”的紧密关系。汉语有 很多此类构式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动结式词组”,其成 因还受到汉语“双音化”的影响。这种动结式词组的内 部构成情况较为复杂 ,可能是“动词 ( Vt 或 Vi) + 动词 (Vt 或 Vi) ”,  动词 1 + 动词 2 及 物 + 不及物 : 逼死了杨白劳 ,喝醉酒 ,吃饱饭 不及物 + 及 物 : 玩忘了时间 不及物 + 不及物 : 饿死 ,飞掉 ,站住 ,走光 ,昏倒 另外 ,汉语中的动词 2 还可能用“趋向动词”,如“进”、 “出”、“上”、“下”、“来”、“去”、“起”等 ;还可能用“到”、 “成”、“见”等表示动作结果的词 ;或用“过”、“了”等表 示“结束”之义的词 ,它们后来逐步语法化为表示体概 念的形态标记。“动作 + R P + 对象”还可能是“动词 + 形容词”,如 :动词 + 形容词 ,如 :做好、染红、算清、弄 坏、拧紧、看惯、晒干、走远、拉长 ,等。 现在讨论动结式词组中动词 1 为不及物动词的情 况。如果动词 1 为 Vi ,其后 N P 虽在句法上仍像宾语 , 但在语义上就不像直宾 ,与作补语的动词 2 (或形容词) 在语义上关系更紧密 ,这就出现了动结构式中的“假宾 语”现象 ,汉语有较多此类表达 ,这就是我们为何主张 将汉语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视为“动后语”的主要原因 (王寅 2008) 。袁毓林 (2001) 、熊仲儒等 (2006) 等主张 用“小句分析法”分析这类构式 ,将 R P 中的题元直接 投射到宾语上以共同形成一个小句 ,两者一起作动词 1 的补语。据此可将“喊哑了嗓子”析为“喊 [嗓子 哑 ]”、 “哭坏了身子”析为“哭 [身子 坏 ]”。这种分析法显然 不能仅靠“句法自治”做出合理解释 ,主要依据的是概 念关系的远近 ,此时宾与补在语义关系上更紧密 ,如 “喊”在语义上可理解为“嗓子哑”的原因。该观点倒是 与汉语中“主动词”后可接“R P”相吻合 ,且也与动词 1 可为 Vi 一致 ,只不过此处“R P”是以一个小句形式出 现的。当然 ,该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非本文所关 心 ,可见熊仲儒等 (2006) 。 7)整个动结式的意义多于三个次事件 (A 、B 、C) 之 和 ,这也是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在图 1 的上方用大括 号标出了这一思想 ,只有将三个次事件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形整体 ,才能很好地表达出动结构式的实 际意义及和谐用法。为便于叙述 ,本文将三个次事件 合并成两个次事件 :动作次事件 (含 A 、B 两段) 和结果 次事件 ,它们分别有自己的两个论元 ,在两个次事件整 合过程中这四个论元要发生不同的变化。它们常要分 享三个带语义标记的句法位置 ,即主语、宾语、R P。因 此在融合过程中动词次事件中的受事宾语和结果次事 件中的主体若同为一事体 ,它们就融合为一个句法成 分。此时图 1 中“对象”起“承前启后”的双重角色 ,因 此在其下仅画一条线 ,以能体现这一“融合”过程。若 排出动词次事件中受事对象而接纳结果次事件中的题 元作宾语 ,就可能会出现假宾语现象 ,详见下文及图 3。 这也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乔氏“每一个论元必须被分 派到一个语义角色”的观点。 5 . 假宾语为何而假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5 . 1  假宾语 Goldberg 在论述动结构式时说 :“结果有一个论元 潜在性地经历了一个状态变化”,她为什么没有直接用 “宾语”而用“论元”呢 ?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原因 : (1)我们知道 ,英语中“受事”多对应于句法宾语 ,但也 可能是句法主语。这样 ,用“论元”就可从理论上避开 这一矛盾 ,因为“施事”和“受事”都可作论元。(2) 这还 涉及到学界讨论已久的一个问题 :动词后的 N P 不一 定都是真正的宾语 ,不一定都是动词所表示动作的直 接受动对象。动结构式的主要动词后 N P 有时看上去 像是句法上的宾语 ,但从语义角度来说它与真正的受 事性宾语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就出现了 Simpson (1983) 所说的“假宾语 ( Fake Object ) ”问题 ,如 : The students drank t he p ub dry. 句中下划线 N P 与谓语动词的语义 关系不如与 dry 的关系紧密 ,“喝”的直接受动对象不 是“酒吧”,按照逻辑应表达为 : The students drank in t he p ub , and t he p ub became dry. 若将该例中的两个 分句概念视为动结现象 ,纳入到图 3 加以语法化 ,就将 其中的两个 t he p ub 合并处理 ,即上文所说的让其发挥 “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就形成了上例的表达。但这 就出现了从语义角度讲 ,上述下划线词语不太像谓语 动词的直接受事宾语 ,因而有学者将其称为“假宾语”。 我们认为 ,假宾语现象只有借助事件结构从语义角度 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说明 ,仅从句法角度是难辨“真 伪”的 ,这也是本文标题的含义所在。 ·843· 2009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2  英语的假宾语不能转用为其他三种表达式 “假宾语”从语义上说不是从动词中直接分配出的 语义角色 ,不是动作的直接参与者角色 ,这才有了“动 后语 N P ( Post2verbal N P) ”这一术语 ,它们仅是位于动 词后面的 N P 罢了。与“假宾语”相对的是“真宾语”,即 及物性动结构式中直接受事对象。Simpson 等 (见 Goldberg 1995 :182) 从三个方面对真假宾语作了区分 , 认为及物性动结构式中若含真宾语可改写为另外三种 句型 : (1) 中动态 ; (2) 由过去分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 (3) 名词化构式。而带有假宾语的句子不能如此改写 , 详见王寅 (2008) 。 5. 3  假宾语为何而假 ? 现依据上文的分析结合图 2 所示对动结构式中 “假宾语”作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由于动结构式中的 宾语既要考虑到前面谓语动词的参与者角色 ,又要兼 顾到其后表示 R P 的语义角色和语用功能 ,以能实现 “兼顾两者 ,有效调和”的目的。正如上文所言 ,如果该 宾语角色是从动词本身的语义角色中分派出来的 ,就 可自然出现一个“真宾语”;若该宾语与谓语动词在语 义上难以取得协调或达不到讲话人所要表示的意思 , 人们就可能另择宾语。在此过程中 ,若讲话人侧重考 虑 N P 与 R P 在语义上相互协调 , 就可能出现“假宾 语”。虽说在句法上它是接在谓语动词之后的 ,仍像 “宾语”,但从语义角度深入推敲起来却不如“真宾语” 那样具有直接性、受事性、代表性 ,此时的动后语 N P 不太像动词的参与者角色 ,如上文例 ,当人们说到“喝” 时首先想到的是“饮料”,即动词 drink 用作“喝“义时 , 所能分派出的一个常见参与者角色当为“饮料”,而不 大可能是“酒吧”。那么 ,此处为什么会择用“t he p ub” 作“宾语”呢 ,这是因为讲话人此时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是“酒吧被喝干了 (将酒喝完了) ”这一事件结果 ,他就 在“喝”和“干”两者之间进行认知上协调运作 ,在“两者 兼顾 ,以果为主”基本认知机制作用下 (因为动结构式 主要用于表示结果)作出了调变处理 ,择用“酒吧”作为 该表达的“宾语”,从而导出了学者对“假宾语”的研究 课题。据此我们拟对图 1 作如下修补 :在宾语下多划 一条虚线表示“假宾语”,且将虚线划在实线的左边 ,以 表示动后语 N P 与主要动词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关 系 ,虚线右边是实线 ,以表明 N P 与其后的 R P 有紧密 的逻辑联系。因此“假宾语”是“谓语动作”与“R P”这 两个次事件不能周全时讲话人选择“以果为主”、“顾后 不顾前”认知策略而做出的调变性处理的结果。 图 3 5 . 4  汉语动结构式中的假宾语 汉语中也有很多“假宾语”问题 ,我们认为这其实 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强行套用西方语法体系中术语 “宾语”来“削足适履”般地分析汉语现象 ,其本身就有 一个方法论之争。近来 Crof t (2001) 提出的“激进构式 语法”强调跨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语法构式 ,这 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 (2007) 曾以汉语“动词 + 名词 短语”与英语“V + N P”两构式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 ,文 中也提及汉语的 N P 在动词后并不常是真正的宾语 , 其“假宾语”情况也就较英语更为多见。再以前页所列 述的由两个动词组配而成的“动结式词组”为例 ,第一 个动词为不及物动词的类型还比及物的要多 ,这就预 示了汉语中“假宾语”可能会大量存在 ,又如 :吃坏肚 子 ,玩脏衣服 ,哭湿手帕 ,笑断肠子 ,累弯了腰 ,长高一 头 ,跑丢钱包 ,饿坏身体 ,等。再加之汉语的及物与不 及物本来就难以严格区分 ,因此“真假宾语”的问题也 就不像英语 (常以符合逻辑表达和形合要求为首选) 那 样突出了。 6 . 结语 本文基于 L akoff &J ohnson (1999) 的体验哲学提 出了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 ,反思了句法 自治论之不足 ,指出了 R & L 的事件结构微观分析法 的问题 ,修补了 Goldberg 关于动结构式是使动构式隐 喻衍生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ESA ,尝试从体 验角度分析动结事件结构和诸多语义关系 ,指出 :我们 在生活中本来就存在“施事动作会使某对象产生某后 果”这样的事实 ,语言就当语法化出其对应的构式 ,这 就是从事件结构与动结构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探索 的基础 ,而不必仅依赖于句法或隐喻机制。本文据此 详析了动结构式的七种经验性含义 ,并以此为基础逐 条论述了它们如何被语法化成不同的表达形式 (包括 对假宾语的解释) ,这为我们分析动结式又提供了一条 新路。另外 ,有学者疑问为什么基于同样的体验而产 生了不同的动结表达形式 ,我想认知语言学运用“现 实 —认知 —语言”这一基本原则早已做出了回答。语 言是人们在对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 形成的 ,“互动体验”主要解释了客观性 ,而“认知加工” ·943· 王 寅 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既有客观也有主观 ,正如本文 4. 2 节中第 3) 和第 6) 点所述 ,可用“识解”和“象似性竞争原则”等认知机制 (可能还有其他) 来解释各语言动结构式的差异 (详见 王寅 2007) 。 附注 : 1 . Argument 在国内学术界常被译为“论元”或“题元”,本文拟 对其做出区分 :“论元”主要指相对于作“谓词 ( Predicate) ” 的词汇 (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等) 而言 ,它们都有论 元。而“题元”这一术语在构式语法中主要相对于构式而 言 ,多指构式中的语义角色。 参考文献 Crof t , W. 2001. Radical Const ruction Gra mmar : Syntactic Theory in Typ ological Perspective [ M ] . Oxf ord : OU P. Goldberg , A . 1995 . Const ructions : A Const ruction Gra mmar App roach to Argument St ruct ure [ M ] . Chicago : The U 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 akoff , G. & M. J ohnson. 1999 . Philosop hy in t he Flesh [ M ] . New York : Basic Books . L akoff , G. 1977 . L inguistic gestalts [ J ] . CLS 13 : 2362287. L angacker , R . 1987 .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 m2 mar , Vol . 1 :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 M ] . Stanf ord : Stanf ord U niversity Press . Rapp ap ort Hovav , M . & B . L evin. 2001. A n event st ructure account of English resultatives [ J ] . L a nguage 77 : 7662797 . Simpson , J . 1983 . Resultatives [ A ] . In B . L evin , M. Hovav & A . Zaenen ( eds . ) . Papers in Lexical2 Functional Gra mmar [ C ] . Bloomingt on : Indiana U niversity L inguistics Club. 曹先擢、苏培成 , 1999 ,《汉字形义分析字典》[ Z ]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 ,2007 ,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 A ] 。载牛 保义 (编)《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C ] 。开封 :河 南大学出版社。 王  力 , 1985 ,《王力文集 (第二卷) 》[ M ] 。济南 :山东 教育出版社。 王  寅 , 2007 ,《认知语言学》[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王  寅 ,2007 ,汉语“动名构式”与英语“VN 构式”的对 比 ———一项基于语料库“吃/ eat 构式”的对比研究 [J ] ,《外语教学》(2) :126。 王  寅 ,2008 ,动结构式中假宾语的认知分析 (十一论 体验性) ———汉语语法分析可用“动后语”取代“宾 语”[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 :38243。 熊仲儒、刘丽萍 ,2006 ,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J ] ,《现代外 语》(2) :1202130。 袁毓林 ,2001 ,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 [ A ]。 载史有为 (编) ,《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 C ] 。北 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 :2008 —12 —10 ; 修改稿 ,2009 —08 —09 通讯地址 :400031 重庆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 心 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征选论文   为纪念宋淇先生对翻译事业的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在 1998 年设立了“宋淇翻译研究 论文纪念奖”,旨在鼓励中国翻译学者从事文化与历史方向的翻译研究。2010 年度第十二届论文奖评 选工作即将开始 ,参选细则如下 : 1 . 中国大陆、港、台、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学者、研究生均可参选。2. 参选论文必须在 2009 年内出 版 ,并刊登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每人两篇论文为限 ;论文语言以中、英文为限。3 . 论文奖每年颁 发一次 ,设奖额 3 名 ,不分等级 ,每位得奖者将获颁证书及奖金港币 3 ,000 元。 本年度论文奖申请日期为 2009 年 12 月 1 日至 2010 年 1 月 31 日 ,参选者请于 2010 年 1 月 31 日前 以电邮或邮寄方式 (以邮戳为准) 将参选论文送交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以电邮送交论文的参选 者 ,须扫描期刊上的论文并制成 p df 格式 ,以附件传送 ;以邮寄送交论文的参选者须提供出版论文之期 刊正本或复印本。 电邮 : rct @cuhk. edu. hk ; 通讯地址 :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 (信封上注明“参选论文”字样) 。 ·053· 2009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9 年 9 月 第 41 卷  第 5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Sep t . 2009 V ol . 41 N o. 5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Synergic const ructions and non2synergic const ructions , by XION G Xueliang (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and L ite rature , Fudan U niv.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 p . 323 Words and st ructures could each be an integration of f act ors f rom several linguistic descrip tive levels , but Goldbergpis def inition of“const ruction”app ears murky. Theref ore , by dint of a“const ruction2t o2p at tern”analytic model t his article adumbrates , we are able t o subcategorize const ructions int o“synergic typ e”and“non2synergic type”and consider systematic connections between t he“sup er2schema”and t he“hyp o2p at tern”so as t o underst and w hy Const ruction Grammar has t o tackle complex st ructures t o bring out synergic eff ect . O nly by so doing can we pinp oint t he at t ributes t ypical of“const ruction”and come up wit h a bet ter understanding of t he research p urp ose and target . We could also study st ructures like“吃 + N P”, etc . more eff ectively and relevantly t his way. Flexibility in boundedness : Toward a concept ual2const ructional app roach , by ZHAN G Re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 Nanjing U niv. , Nanjing 210093 , China) , p . 329 A n imp ortant f eature in nominal and verbal semantics is boundedness , w hich has been analyzed f rom t he p er2 sp ective of concep tual const rual as inherent p roperties of nominal and verbal p rof iles in Cognitive Grammar . But boundedness is well know n f or its considerable f lexibility in grammatical exp ression. Wit hin t he f ramework of Cognitive Grammar , such f lexibility is a rgued t o be a f unction of a concep tualizer adjusting t he inherent p rop er2 ties of a p rof ile and its relation wit h its immediate scope . Such adjust ment is made p ossible t hrough t he interacting f act ors of concep tual const rual , t he rich concep tual p otential of lexical meaning , and t he symbolic value of con2 st ructional schemas , w hich serve t o re2categorize lexical content . U nder t his usage2based app roach , f lexibility in boundedness does not lead t o t he reductionist view of boundedness , but can best be viewed in terms of inte raction between lexicon and const ructional schemas . Some essential aspects of t he t heory of const ruction grammar , by CHEN Ma nhua (School of L iberal A rts , Renmin U niv.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 China) , p . 337 In view of some queries on const ruction grammar , t his p aper p uts f orward t he f ollowing p oints : const ruction grammar does not deny t he const ructional meaningpis p artial dep endence on t he lexical items ; const ruction gram2 mar p osits no st rict division between semantics and p ragmatics ; t he“f unction”in Goldbergpis“f orm2f unction p ai2 ring”does not cover only syntactic f unction ; const ructional sense network in const ructional grammar app roach is believable ; const ruction grammar p ays at tention t o t he diff erences of lexical items in t heir imp ortance ; comp ara2 tively , t he const ructionist syntactic analysis is not very“tedious and complicated”. The embodied event s t ruct ure app roach to res ult ative const ructions , by WAN G Yin ( The Center f or Foreign L an2 guages and L inguistics Studies , Sichuan Inte rnational Studies U niv. , Chongqing 400031 , China) , p . 345 There are t hree main app roaches t o t he analysis of English Resultative Const ructions ( RC) : (1) Syntactic ap2 p roach in TG ; (2) Event st ructure app roach by Rapp ap ort2Hovav & L evin ( R&L ) ; (3) Goldbergpis const ruction grammar app roach . All t hese app roaches have t heir merits , but also leave some p roblems : TG p ays lit tle at tention t o semantics and event st ruct ure ; R&L emp hasizes microscopic analysis , wit h no at tention t o embodiment ; Goldbergpis view t hat RC metap horically derives f rom t he Caused2motion Const ruction is not t otally reliable . So t his p ap er p rop oses Embodied Event St ructure App roach , in t he hope of remedying t hese p roblems. O n t he em2 bodied analysis of seven implications of t he resultative event st ructure , t his p ap er exp ounds t heir grammaticaliza2 tion of cor resp onding const ructs one by one . Its signif icance lies in t he f act t hat syntactic aut onomy does not hold ·00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water , and t hat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event st ructure by itself lacks certain explanat ory p ower . RC comes di2 rectly f rom t he cor resp onding event st ructure and communicative need , w hich indicates t hat we should explain t 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st ructure and RC f rom a macroscopic view , and t he f ake object in RC can also be explained by t his app roach. The effects of teacherspi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on Englis h writing , by CHEN Xiaoxia ng &L I Huina (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 Hunan U niv. , Changsha 410082 , China) , p . 351 This p aper studies t he eff ects of teacherspi writ ten cor rective f eedback on non2English majorspi writing in Chi2 na . The experiment lasted 16 weeks and 54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 o t hree groups : direct f eedback , indirect f eedback and cont rol group according t o t heir p retest scores and t he types of f eedback t hey received. Each group was comp osed of 18 subjects . During t he experiment , t he learners wrote eight argumentative essays and each re2 vised his essay at least once . The results of t he study indicated t hat bot h f eedback groups signif icantly outp er2 f ormed t he cont rol group on linguistic accuracy in subsequent writings . The learners w ho got direct f eedback did bet te r t han t hose w ho received indirect f eedback. In addition , t his research showed t hat teacher writ ten f eedback t o t he essay as a w hole and t o t he content of learnerspi writing can notably imp rove t he overall quality of t heir writing , be it detailed or general f eedback. The findin
本文档为【动结构式的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33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09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