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讲义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讲义中国现代文学 序论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干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 所谓20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进行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中国人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 序论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干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1、 所谓20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进行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中国人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但从学船坚炮利到学政治、经济、法律,在道学习文学艺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从1840年到1898年,衰退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受到根本的触动,未注入多少新鲜的空气。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这是近代中国的一大转折,太平天国失败形成的相对的稳定和长期萧条沉闷被打破,那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哲学被证明是一种无用的应变哲学,不能真正改变中国现状。1898年发生戊戌变法,应该说是一种求变的表达,虽然是以流产而告终。然就在这一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刊行,第一次将现代自然哲学系统地介绍进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的眼光和自强精神影响了中国好几代知识分子。 1898年梁启超作《译印政治小说序》(第二年,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逸事》)西方文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小说的社会功能被提到决定性地位。还是同一年,裘廷梁作《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文学媒介即语言的问题被提出。从此与古代中国古典文学全面深刻的断裂开始了:从文学观念到作家地位,从表现手法到体裁、语言,变革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都同时出现了。宝路旧世态,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新思想,改革诗文,提倡白话,看重小说,输入话剧。这是一次长达五分之一世纪的漫长而艰辛的阵痛,一直到五四运动才算真正完成断裂。这个时段,是20世纪中国文学起飞的临界点,之后,中国文学开始汇入世界文学潮流。中国文学这个起飞的临界时段,也正是“世界文学”初步形成的阶段。“世界文学”初步形成的大致上限,一般认为在19世纪后期。早在1827年,德国文学家歌德曾经从普遍人性的观点出发,预言“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这是歌德读了一部中国的传奇可能事《风月好逑传》法译本之后产生的想法,可能遥远的东方古国的作品让他产生共鸣)。 在歌德预言之后2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市场的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个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文学不再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里自生自灭的自足体了,任何一个遥远国度发生的文学现象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其它地方文学的发展。当然各个民族的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的路径有所不同。欧洲各国因地缘和种族的近亲关系,再加上资本主义生产的商业化进程,使得整个欧洲在文学潮流方面自近代(文艺复兴)以后开始步调一致。并且因为欧洲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领先于世界其它地方,所以在欧洲产生的文学潮流往往随着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上述各方面的强势而成为整个世界文学的主潮。其他文学往往一方面主动与主潮接轨,希望改革自身原来的封闭系统,获得主潮的认同,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民族自身的革新中和对西方先进理念的接收中产生新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 比如拉美国家文学,在19世纪开始寻求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创建属于南美大陆的文学。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但最终由欧洲大陆文化、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等互相撞击产生了具有拉美特质的文学,在20世纪影响世界。在亚洲的日本,伴随明治维新启蒙运动,于19世纪80年代开展了文学改良,西方文学横扫日本,日本作家从西方思想吸取不同的营养,开始以西方的风格写作小说。杰出的小说家森欧外和夏目漱石等就是从19世纪开始创作小说的。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他原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至“漱石枕流”(《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孙楚语)。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 何塞·马蒂是古巴独立战争的领袖,也是古巴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军人家庭。从16岁开始,他就立志献身于古巴的独立事业和文学事业。他先后创办过《自由祖国》周刊、《祖国报》,宣传革命,鼓吹民族独立,组织古巴革命党,发动和领导了武装起义,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1895年5月,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何塞·马蒂的创作与他所从事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样,捍卫了古巴的自由,揭露了妄想吞并古巴的殖民者的种种罪恶。他写诗的目的很明确,并认为:“我们不应该只吟咏我们的痛苦与欢乐,而应该写出对世界有益的诗歌。” 186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剧《阿布达拉》,诗中以青年阿布达拉抗击外国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在剧中,何塞·马蒂号召人民起来为祖国自由独立而斗争。 何塞·马蒂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不仅是卓越的诗篇,还有小说、散文和政论等等。小说《不祥的友情》,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小说的开端。 曾开拓了拉丁美洲诗歌新的疆界,被人们誉为诗坛一代宗师,并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生于智利的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13岁就开始创作诗歌,16岁以诗集《黄昏》登上诗坛。19岁出版诗集《霞光》,20岁又出版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在大学毕业以后,聂鲁达出任智利外交使节,1934年任西班牙领事。1936年西班牙爆发人民反对佛郎哥法西斯独裁专制的武装战争,他激烈地表示:“不能再静默地观察生活和世界,我必须走向街头呐喊,直到最后一息 。” 1937年在西班牙秘密出版了题为《西班牙在我心中》的诗集。这部诗集改变了诗人以往一度追求过的那种“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诗风,用强劲的时代气息给诗歌以生命,聂鲁达成了一位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 马尔克斯1928年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医生家庭。18岁入大学学习法律,因当时政局动荡,被迫辍学。后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酝酿了 18 年的《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小说以布恩地亚上校一家几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为线索,以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贡多一百多年来兴亡的历史为背景,反映了16世纪后,哥伦比亚的社会结构、思想信仰、习俗风尚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于民众的不觉悟现象,也给予了暴露和批评。小说有不少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风格独特,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印度伴随1857年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借助西方文化的刺激,民族文学开始复兴(第一个有世界性影响大诗人泰戈尔于19世纪开始创作)。在欧洲大陆,对自己的文学传统也开始了勇猛的反叛,现代主义的先驱们敏锐地从东方、非洲等地的文化中汲取灵感,从而使欧洲文学产生跨世纪的深刻变化。    弗朗茨·卡夫卡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作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美国作家W·H·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由此可见他的文学地位。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活动长达六十余年,他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8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他 14岁就发表了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两亩地》,写于1894年,揭露了印度封建地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20世纪2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使他于 1913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得到这一殊荣的东方作家。 2、三个阶段 (A)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个辉煌的高潮,这个高潮持续的时间大致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我们将这个时期称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期。这一时期外国文学思潮纷纷涌入,新文学社团雨后春笋般崛起,学者作家不断展开文艺理论的探讨与实践,文学创作在倡导白话文的基础上,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形成了文学表现人生的现实主义和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潮流。更重要的是,这场文学革命是伴随着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思想革命而起的,为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开了先河。 (B)从1928年到1937年6月抗战爆发前,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对立交锋的时期,也是自五四开创的白话文学成熟与发展的时期,是五四文学形成成果的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长篇小说,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家。 (C)1937年7月到1949年9月,由于战争爆发,中国文学随着战时军事势力和区域的划分,无论文艺思潮还是创作方法方面出现了复杂多元情况。形成了以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以及抗战期间的沦陷区和上海孤岛时期这样特殊复杂的景象。尽管这种境况起于战争被动,但同时也刺激了多种风格多种视角多种创作方法的产生。这个特殊时期,为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一种多声部合唱的基调。在这个基调之上,形成了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和海外华人文学。因此,要是从大的方面来分,中国现代就是两大阶段,1949年前和1949年之后。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气质 尽管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努力开始得不比拉美、日本和印度晚,但是这样的进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列宁所说“亚洲一个落后的农民国家”中进行,而这个农民国家正经历着一个危机四伏、激烈动荡的时代,因此文学的革命也非同寻常。 1、现代文学担负起启蒙的任务。鲁迅说到自己如何做小说时,说“为什么做小说,我乃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着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20世纪中国是社会政治问题激烈交战并实践的时代,政治压倒一切,掩盖一切,冲淡一切。文学革命原本就是因社会变革而起,必定围绕着社会的政治变革而发展。几乎每一个时期,文学的主旋律始终跟当时的政治主题相一致,这也就是有人为何会将现代文学史写成一部分中国现代政治史。 2、 “一切文艺固是宣传,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文学在精神激励方面有所得,在多样化方面则有所失。现代作家为避免文学仅仅成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于是开始关注文学与政治对社会反映的不同视角。 最早的“小说救国”论者梁启超强调,“今日之最重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鲁迅则进一步深化,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要求,在文学创作中,以“立人”为目的,“刻画四千年‘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这样的提法,包含了比整治更广阔的内容,其中既有关心国家兴亡民族崛起的政治意识,又切合文学注重人的命运及其心灵的根本特性。所以,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自觉的使命,“改造民族灵魂”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在这个主题左右下,思想性永远是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要求,也左右了文学对形式、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的基本要求。 3、预告遭国民性这个主题相联系,20世纪文学中有两类形象受到关注最多:农民和知识分子。在这两类形象之间,总主题得到了多种多样的变奏和展开: 灵魂的沟通,灵魂的震醒,灵魂的高大与渺小,灵魂的教育与再教育的相互转化等。文学中不仅有启蒙,还有深刻的自我启蒙,那种苛酷的自责和虔诚的反省,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中所没有的,在危机四伏的大时代中,责任如此重大,使命如此崇高,道德纯洁的标尺非常高,文学中充满了一种自我牺牲的圣洁感。这种启蒙因为太虔诚,以至于带有病态的表现,使得文学创作放不开手脚,缺乏理性的力量,豪迈不足,沮丧有余。 大奸大恶被漫画化的形象多,像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真正达到深刻灵魂考问的少。这样的情形下,20时的中国文学又弥漫着一种焦灼的气息。一方面因为民族危机感而急于是文学成为唤醒民族灵魂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希望文学在以实行和思想深度上有所突破。 鲁迅的阿Q正传 骆驼祥子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 1、新青年 2、文学改良 3、文学革命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其中包括“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当时的文界革命都有社会变革的要求作支撑,为了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实现“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就成为前提。当然,由于整个民族向现代化突变的契机尚未到来,晚清的变革也只能囿于传统文学内部。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封建帝制结束,为中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中国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促成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晚清出现了大批报纸杂志,现代文学市场形成,现代的稿费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又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迁往北京,集结了一批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其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民主与科学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条件。从此后,《新青年》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鼓吹者,所以一般将《新青年》创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肇始.。其间也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陈独秀 胡适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进行语体革新”,从而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必俗字俗语。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这也被看作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突出的贡献。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1917年2月1日《新青年》刊载胡适白话诗8首,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表白话诗。 陈独秀(1879-1942 )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 年留学日本。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 中央局书记。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得到了当时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响应,他们为文学革命摇旗呐喊助威,并为炒作文学革命,演了一出双簧戏。之后,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高阔文学革命宗旨,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人道主义文学内涵。文学革命的影响遂越来越大。 ◆ 文学革命与守旧派的斗争: 1、林纾 (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林先生译著摘录: 《茶花女遗事》 《伊索寓言》 《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 《鲁滨孙飘流记》 《海外轩渠录》(《格列佛游记》) 《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 《贼史》(《雾都孤儿》) 《孝女耐尔传》(《老古玩店》) 《魔侠传》(《唐吉珂德》) 《歇洛克奇案开场》(《福尔摩斯探案》) 《雷差得记》(《理查二世》) 《冰雪姻缘》(《董贝父子》) 2、学衡派 此派以1922年在南京创刊的《学衡》而得名。其主撰人为与胡适差不多同期在美国留学的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等人,他们受当时代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新文化先驱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社会变革,学衡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更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表示反感,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觐庄,安徽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即原来的东南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梅光迪 章士钊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曾用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等。一生跨越19——20世纪,涉足政、学两界。22岁以《苏报》案,继而与陈独秀等创办《国民日日报》。编译《大革命家孙逸仙》。与黄兴等创建华兴会。1905年流亡日本,与闻同盟会的筹建,但坚不入盟,后来亦未入其他政党。武昌起义后,应孙中山邀由英伦回国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因视同盟会不合西方政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主张“毁(旧)党造(新)党说”,以施行政党内阁制,遭同盟会员反对,被斥为“保皇党”。章愤而辞职,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袁赠巨宅,委以北京大学校长,未就。及宋教仁被刺,章逃离北京。奉孙中山命,联岑春煊反袁,任讨袁军秘书长。事败亡命日本,创办《甲寅》,倡言革新,反对专制,但反对暴力激进手段。批评革命党有“好同恶异”之弊,力主调和精神。胡适称章为继梁启超之后,1905——1915年间政论文章的代表作家。 3、“甲寅”派 时人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在这场论争中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变得更加清晰,社会效应也更大。 ◆ 文学革命实绩: 1、白话文全面推广。1920年1月,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即白话文),许多杂志纷纷采用白话文刊行,到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收入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2、外国文学思潮纷纷涌入,文学社团蜂起。 3、文艺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 第二章 鲁迅——20世纪中国文学的灵魂 ◇◆◇◆◇◆◇◆◇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从教。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后陆续发表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 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世界影响广泛。 1881——1936 1933年鲁迅全家福 鲁迅父亲周伯宜 鲁迅母亲鲁瑞 鲁迅生平简表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取名樟寿。 1898年往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改名树人。 1899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 1904年到仙台,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放弃学医,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1909年回国, 任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员。 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生理学教员。 1912年到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5月,随部迁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8月,任教育部佥事。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笔名。 1920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等学校讲师。 1926年赴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国学研究院教授。 1927年赴广州,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0月,到期上海,与许广平同居。 1930年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11月赴京省亲,在京作五次演讲。 1933年 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因病逝世。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1、《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也就是说,《狂人日记》表现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主题。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A 狂人非狂? 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具体表现为: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他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为象征留下的空间。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作品中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读者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像个狂人,而关键词句的对应联想又可以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籽棉层次,构思新颖。 (4)采用对照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抒情,具有很深的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它不是采用传统的写实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反映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中人物塑造 《狂人日记》中有几个前台人物,几个背景人物,几个做衬景的人物,和一个中性人物(完全没有戏的人物)。“陈老五”是个中性人物,虽然屡屡出场,但完全没有性格与面孔,也没有任何戏,功能如同一件道具。“古久”先生是背景人物,屡被题及,却从来没有露过面,“母亲”也是一样。赵贵翁虽然也很重要,但只露了唯一一面。狼子村的佃户、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全是作衬景的,对他们的人物完全没有描写。前台人物主要是大哥和两个医生。我们说过,那第二个医生的安排不算成功,塑造也不很完整。 倒是那第一个医生,那个姓何的老头子很有意思。他“慢慢走来……满眼凶光……只是低头向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张开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通过说他是医生,是老头,戴眼镜,走路、做事慢慢的,话很和气,却很有内在的权威,呼唤出人们心中从日常生活得来的,对这类的人的印象与偏见,来补充一切对“何医生”描写中省略的东西。笔墨异常简练,却活灵活现,可谓出神入画。这再一次表现了作者文笔的老练。 全篇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大哥”。作者对大哥的身材、面孔、穿装等等一律省略,但是,我们眼前还是浮现出了一个高大、权威、严厉、偶尔露出一点儿和蔼、假慈祥,一旦被触及痛处又尴尬窘迫、恼羞成怒的传统中国家长的形象。这个效果除去大哥的言谈和很少的几个姿势、表情,最主要是通过把大哥定义成“家长”来实现的。作者又在呼唤我们头脑中的成见,来替他填充文字笔墨,可谓狡猾之至,老练至之。是中国现代小说初期难得的精彩之作! 2、《阿Q正传》 1)阿Q的诞生(见doc文档陈漱渝《阿Q的诞生》) 2)阿Q的形象 (A)一个被压抑的小人物 (B)阿Q的精神自救策略:阿Q采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标准,以自我价值观念为评判标准,构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凡是不符合他的习惯与“品味”的都是不应该、不正确的。现实当中他无可奈何的处于权利的“边缘”地带,几次向权力“中心”地带滑进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阿Q改变了策略,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退化到内心深处,他别有创意的找到了宣泄不满的途径,从精神上夸大自己、贬低别人,实施对那些嘲笑自己、欺凌自己的强势群体的报复,以实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自救的生存哲学,是他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件有效法宝。 (C)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纵观阿Q的成长历程,是一段漫长的心灵之旅,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养成某些消极适应性,使他能够在困厄中制造出一些快意,这构成阿Q苟活人世的防御机制。比如他的善于"遗忘",善于"否认"、"置换"和"幻想",善于在梦境中寻求解脱等。阿Q曾参与了一场赌博,可赢的钱却遭了抢,还稀里糊涂的挨了顿打,他用力地打了自己两个嘴巴。通过自虐,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情绪,重获平衡,先前的不快彻底遗忘了。和自己及其藐视的“王胡”打了一仗,却没有取胜,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着实地打了一下,却因为看到对面走来的小尼姑,就将自己的“屈辱”自然的迁怒、“置换”到小尼姑的身上,从而获得了新生。这些幼稚的防御机制有效的帮助阿Q及时摆脱了痛苦。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的保护,阿Q真是生不如死,说不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早就自杀了。 然而,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使阿Q偷安一时,也使阿Q习惯性地歪曲现实,逃避现实。 (D)阿Q的"自我"、"本我"与"超我" 阿Q有“男女之大防”之类的严正思想,他对自己是有所要求和限制的,作“正人”的愿望使阿Q谨守训诫,就要牺牲或压制富有激情、真实的“本我”,而“本我”象潜藏的暗流一样的时刻寻找突破,意欲从“超我”的限制中突围出去。“超我”对“本我”的限制越强,“本我”反抗的力量越强;而在“本我”抗击力量滋长的同时,“超我”也会加大限制的力度。阿Q的行为表现极其极端,显得激切和无来由,实际上正是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有着崇高目标的“超我”之间的对抗日趋紧张的结果。 阿Q不但想当"正人",还有想当"完人"的梦想。他甚至要求一种"完美"、"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他极力想在天地间、至少也是在未庄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可惜他体质上的弱点,尤其是头皮上的癞疮疤使他不能完美。他用心良苦的膨大着自我,否认那些威胁到自我“光辉”形象的不足之处,以筑起精神堤防,抗御外来的随时可能的对他自我的掩埋。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始终支配着阿Q,使他在紧张的对持中实现着自我强化,在精神层面建构虚设的堡垒,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状”。 3)《阿Q正传》的主题(见《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 作者:王晓明doc.) 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 (一)旨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国民的劣根性       茅盾说:“作者的主意,似乎旨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觉得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恐怕也就是《阿0正传》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    王西彦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在当时的鲁迅看来,是由于“国民性"还没有改革的缘故。写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动机就是为了揭发“国民性”,同时,也为了写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或者说,通过辛亥革命的实际来揭发“国民性”。 (二)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提出了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冯雪蜂在其《论文集》中谈道:“这篇作品的社会意义是很广泛的,它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它反映和批判了辛亥革命。这篇作品,最深刻地联系着农民群众的落后性的批判中,接触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农民革命问题。”   李何林在《<阿Q正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指出:“《阿Q正传》告诉我们,辛亥革命所以失败,由于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只革去封建专制的形式,换汤不换药,依然是封建势力的统治,是不彻底的。 高云、吴中杰阐释主题:   阿Q虽然被卷入革命,但他的被麻痹了的神经并没有清醒。所谓“阿Q似的革命党”只不过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幻想,和“革他妈妈的命”的朦胧的要求而巳。他“得得,锵锵”地在街上飘飘然地飞了一通,又回到土谷祠去幻想了一番,与实际的革命运动根本不接头。但尽管如此,他仍遭到了反动派的镇压。 4)《阿Q正传》艺术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它们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表现的深切”一—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表现劳动人民(农民、妇女)有以下特点: 1)对下层深重苦难的真挚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沉痛揭示和批判下层人民的精神弱点,提出和表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1、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鲁迅展示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是与中国民主革命的探索相联系的,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其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2、鲁迅小说写知识分子题材:近代中国在被动走向现代化的长途过程中,最先意识到,并为这个使命流血牺牲的是知识分子。鲁迅认为知识分子不同阶层的沉浮过程,正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他又恰恰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写了大量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小说。 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各种类型,但仍可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两类。 传统知识分子可分为: 1)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写出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残废形象,封建文化只能造成历史的垃圾,没有任何生命力,只能走向坟墓。 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形象《肥皂》里的四铭(虚伪的道貌岸然之徒)、《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半流氓性质的人物)。 现代知识分子可分为: 1)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药》夏瑜、《狂人日记》狂人。 2)反抗、反叛旧传统、旧制度后又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可以说鲁迅着力描写并倾注更多艺术心血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即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对于最后一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1、农民题材的视角: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样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2、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甚至进而变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孤独者》)。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就这一点,最深刻地显示了他 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A、小说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特别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尤富创新精神。 《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B、艺术手法:《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的结果。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包括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的“阴冷”、阿尔志跋绥夫的心理刻画、日本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病态心理的挖掘“显示着灵魂的深”,“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还有岛武郎式的“爱幼者”进化观念与爱罗先珂式的博爱思想。鲁迅翻译了日本厨川白村建构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文艺理论课的教科书。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C、艺术表现:《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D、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E、情节的提炼和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 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F、人物塑造方面:1)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2)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后者则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色彩。3)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二、鲁迅的散文 《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一)《野草》的背景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野草》的写作时间与《彷徨》大致相同。这个期间是鲁迅心情极为苦闷的时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一个文化战士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笼罩在鲁迅的心灵中。另一方面,鲁迅的私生活中也发生了他意想不到的变故。首先,兄弟失和。其次,走出婚姻阴影,与北师大学生许广平真诚相爱。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写作动因。《野草》是时代苦闷与人生苦闷这两重苦闷的结晶,但它们都具有超越时代和个人生活范围的普遍意义。在《野草》中,我们感到的是一个文化战士的宏大的苦闷和他对生之苦闷的倔强的抗争。《野草》是走向鲁迅心灵的桥梁,是鲁迅人生哲学和内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二)《野草》的思想内容 1、展示、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 描写社会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战斗但又怀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体现他痛苦、愤懑的心情。如《影的告别》、《希望》等集中、突出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2、对坚韧、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鲁迅在长期战斗中,深感敌人的顽固,阴险,狡诈,因此他一再强调革命战士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毅顽强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战斗态度。如《这样的战士》、《过客》等。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狗的驳诘》(1925,4)用狗对人的驳诘批判了人。狗是势利的,但在势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叹“愧不如人”。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而又饶有趣。 《立论》(1925.7)选取了一个极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批判了市侩式 的“巧滑骑墙”、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复仇》(1924.12)“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种麻木不仁的无聊的看客 《我的失恋》(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讽刺诗,讽刺当时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 《淡淡的血痕中》(1926.4)以"三一八"惨案为背景,为"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来者"而写的。 (三)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可以用“独语”来概括。这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 1、大量采用象征的暗喻的表现方法。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整体的艺术思维方式。自然景物(如《秋夜》、《雪》),离奇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平凡生活景象(如《求乞者》、《过客》),都往往作为象征性的事物出现在散文诗中,诗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这些景物、故事、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尽管这些描写是真切的,充满诗意的,但作品所揭示的并不是它所具体描写的对象本身的含义,而是对象所暗示的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思想情怀和社会内容,更为广泛、更具有遍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象纷呈,扑朔迷离。《野草》二十三篇有七篇是以写自己的梦境的形式出现的。而且每篇都同样是以“我梦见自己……”这样的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开头。梦境中的各种景象,有的非常奇特,荒诞不经,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01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