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清时期 讲义

明清时期 讲义

举报
开通vip

明清时期 讲义 清华在线 www..qinghuaonline.com 010-62771166 62781166 第六编:明清时期 ·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明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靖难之役与仁宣之治;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与张居正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盟芽;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代的中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后金的建立;八旗制度;清兵入关及其暴行;南北各地的抗清斗争;清初的统治政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边疆;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康乾盛世”;闭关政策;...

明清时期 讲义
清华在线 www..qinghuaonline.com 010-62771166 62781166 第六编:明清时期 ·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明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靖难之役与仁宣之治;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与张居正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盟芽;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代的中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后金的建立;八旗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清兵入关及其暴行;南北各地的抗清斗争;清初的统治政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边疆;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康乾盛世”;闭关政策; · 明王朝1368年建立,1644灭掉,共历16帝,计276年。但因建文帝与明成祖争位,成祖即位后除建文年号,故有十五帝之说。 明朝建立: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也。——朱元璋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元朝末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郭子兴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不久,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并采纳封建士人的发展策略,组织屯田。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外用兵,先后消灭了周边的元朝残余势力,又通过鄱阳湖大战及其它战争,先后征服陈友谅及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十二月,正式即皇帝位。1368年正月初四,改元洪武,国号“明”,建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北伐成功,南胜北的唯一例子。 · 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 1.行省的改制和丞相的废除。 · 明初,中央和地方制度多沿用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设左右相国,下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总管地方政务,由平章政事,左右丞相总领。1376年,改革行中书省。废行省名号,设“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主刑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号称“三司”。三司各自独立,互相监督,削除了地方割据的因素。 · 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即是中央“百司”的首领,又是地方“郡属”的总帅,百司和地方有奏章必先“关白丞相”,再奏闻皇帝。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以夺丞相的封驳关白之权,此乃削弱相权的一大步骤。接着发生了两起丞相专权谋反案,朱元璋以此为借口于1380年废除丞相一职。 · 中书省与丞相职废除后,抬高了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这样,两千年来的相位被废除;隋以来七百年来的三省被中止。中央大权直接集皇帝一身,专制主义大为加强。 · 六部总领行政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事务多起来。故又设立诸殿阁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如华盖殿、文渊阁等,用地位低、文才高的文人充当顾问,协助皇帝起草诏令,批阅奏章,但不能决断,只能秉帝意办事。 · 同时,为纠察百官善恶,防止阴谋犯上,设立了监察和特务机构。监察——初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称都察院,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官;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弹劾地方官员,监察御史品低权高,“代天子巡守”。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专察六部奏章的真伪。 · 特务机构——锦衣卫,下辖南北镇抚司,密辑盗贼奸。北镇抚司还管刑狱,专管皇帝下令审察的案件。如对大将蓝玉谋反案的镇压,杀一万五千人;锦衣卫专门纠察功高位重之臣,功臣宿将相继尽灭,适应了专制主义的需要。 · 2.兵制: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军事方面,明初由大都督府管辖中央和地方的军队。洪武十三年,分五个都督府(前、后、左、右、中)分辖京师和地方军队。并且不统率部队出征,出征时由皇帝发令,兵部出将,出征前由皇帝给将官“印信”,战后将“印信”交还,士兵仍回原地驻守。在军事上,制定“卫所”制度。各府县卫所归各布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 3.刑律。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为具体解释《大明律》,洪武十八年以后还陆续把当朝官民的犯罪和处罚实行编册,称《大诰》及续编,三编,令“家家有此一本,臣民熟观为戒”。 · 4.学校和科举 · 学校——中央学校称国子监,地方学校称府州县学。还有民间办的乡间社学。以后两者为主要形式。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大明律等。 · 科举——定制三年一科,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不许自由发挥。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这八部分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并且主要部分的字数也有限定。 · 以上是明朝初年为巩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保障政权的巩固和权力的集中。军队刑法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科举和学校保障官吏来源,维护统治的基础。历代建立之初都抓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明初专制集权的措施都较前完整化和极端强化了。 · 朱元璋对地方豪强的镇压也是很严厉的。一是镇压豪族。如迁豪富和胡惟庸大案等。二是大搞文字狱。朱元璋重视四书五经,但对孟子的轻君思想很反感,将孟子赶出孔庙,将《孟子》删去三分之一,称《孟子节义》。 · 朱元璋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对公卿子弟要求极严,早在统一以前,大将胡大海之子犯法当杀,当时胡大海正带兵打仗,别人劝朱元璋免其子,防止胡大海临阵叛逃。朱元璋说:“宁可使胡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明史·胡大海传),亲自将其子处死。对一般贪污案,一贯杖七十、八十贯以上绞;管仓库者贪污四十贯以上斩;地方官贪污民财六十两银以上,剥皮实草。据《明朝小史》记载,各府县衙的左面都有一座“皮场庙”,作为剥皮的场所;公堂旁各悬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以警百官。可见整治贪污之严厉。 · 通过以上措施,全国军政、司法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这些措施起初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推行却有很大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文化的发展。 · 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 · 明太祖为巩固其统治,倡导勤政爱民,恢复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 一是缓和人身依附关系。 · 二是奖励垦荒。 · 三是实行军民商“屯田”。 · 除上述三项主要措施外,还组织兴修水利,疏峻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并推广植棉法等等。 · 征发赋税的鱼鳞图与粮长制。为掌握各处耕地数目,防止脱漏,派人在各地丈量耕地,“量度田亩方圆,明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绘成图,其形状如鱼鳞,故名(明)。具体办法是税粮万石为一区,区绘总图,在上面将各块土地的主人,四至、数目、肥瘠绘上,作为征收税粮的凭证。鱼鳞图册自洪武六年即开始,到二十年时已经推行到全国各地。在按鱼鳞图征税时,洪武四年始,又在南方一些地区创行了粮长制,办法是随税粮万石为一区,选该区富者为粮长,专督其区税粮并运送至京师。 · 征发徭役的里甲制和黄册。明初分全国民为军民匠灶四类(灶历盐户),各著专门户籍,不准改行,并予以行政编制;城镇曰坊,近城曰厢,乡下为里甲。里甲制始于洪武三年,十三年以后推广善及,办法是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人(十户);下设十户为一甲;一里长统一甲(甲有甲首)。同时,还编了户口清册即黄册:每户填报姓名、丁口、年龄、田宅、资产、里长汇总后上呈县;每十年一更换,以适应人丁等变化的情况。 · 总之,鱼鳞图册是全国土地清册,辅以粮长制以征税粮;黄册是全国户口清册,辅以里甲制以征税役。 · 总之,朱元璋在明初三十年间,能从维护长远经济的目的出发,针对元末以来战乱灾荒、经济衰退的情况,实行一些发展生产,减轻税役的措施和制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太祖实录),实际上是在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 靖难之役与仁宣之治 · (一)靖难之役 · 1、洪武分封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覆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各地群雄并起的时候,元朝中央缺少地方的有力屏藩。于是在洪武三年正式开始分封诸王。 · 2、建文削藩 ·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此乃洪武后期政治的一大转折点。时已65岁的明太祖立太子朱标嫡次子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太祖为这个生性柔弱的继承人而苦心孤诣地安排后事,加快了诛杀功臣的步伐。次年(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即开“蓝狱”,毫不留情地大杀开国功臣,主要是武将,计一公、十三侯、二伯,株连多达15000余人。经过明太祖的精心策划并严厉执行,“胡蓝之狱”之后,“元勋宿将相继尽矣。” · 3、燕王靖难 ·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五,燕王朱棣正式起兵于北平。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率军渡过长江,李景隆、谷王朱橞开金川门迎降,六月十三日燕兵入南京城。靖难之役终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结束。 · 燕王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1)燕王多年守边,又北征蒙古,故军中部将旧从众多。靖难兵起后,多归降。(2)燕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迫不得已求生,以获得道义上的同情; (3)靖难之役是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非改朝易姓。故而文臣武将多持观望之态,因为是朱元璋的子孙之间的内讧,所以无论支持谁都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因此燕王所遇的阻力(包括道义上的,军事上的)就大为减少。 · 靖难之役是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非改朝易姓的战争,更非亡国灭种的灾难。这一事件有其特殊性:(1)以藩王起兵成功夺得帝位者,朱棣乃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人。(西汉吴楚七国联兵仍归失败)(2)在夺嫡的政治斗争史上,多为宫廷政变,发展成为战争的极少。此役规模最大,战争历时整整三年。(3)从地理角度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从南向北进军成功取得天下的王朝。然而二世之后,通过靖难之役,又从北往南“回炉”一次。都城:南京→北京。 · 仁宣之治 · 靖难之役结束后,燕王登基,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永乐帝是明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皇帝。他实行削藩政策,正式建立内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又五次率军北征,取得重大胜利。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又派郑和出使西洋,扩大明王朝的国际影响。到仁宗和宣宗统治时期,明王朝了出现了“盛世”,历史上称之为“仁宣之治”。《永乐大典》 ·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与张居正改革 · 1.内阁倾轧 · 由于太祖、成祖使专制主义高度强化,特别是废除丞相,诸事统于皇帝,就出现了协助皇帝办公,但不是执政机构的内阁;内阁自成祖时出现,到宣宗时正式定制,但一直不是执政机构。随着大学士兼六部尚书,实权固定,权势渐重。后来规定,内阁设首辅、次辅、群辅,以首辅主“票拟”,统辖内阁;而内阁学士兼六部尚书,所以尽管没明文规定,首辅的权限已不限于“票拟”了,已与丞相的权限不相上下了。所以首辅一职成了大臣们特别是内阁成员争夺的中心。经过几十年的明争暗斗,到明世宗(嘉靖帝)继位后的“议大礼”事件时达到高潮。 · 2.宦官专权 · 本来明太祖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弊病,在强化专制集权的同时,对宦官的防范是很及时的。并在殿堂立三尺铁牌,上书八字“内侍不得干预朝政”。但到明成祖继位后,成祖觉得大臣多不可靠,家奴比大臣可靠,开始重用宦官。 (郑和就是宦官)。成祖以后直至明亡,宦官专权一直是难以克服的内患。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其专权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批红”,即记录皇帝的命令,代皇帝批阅奏章,裁夺“票拟”意见,此事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办理,久而久之,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甚至改动皇帝的命令。二是插手司法,明太祖设锦衣卫,纠辑谋反者,由大臣掌管,成祖时加设东厂,成化时加设西厂,正统时加设内厂,连东、西厂也在纠察之内,由宦官掌管,专门纠察各级官吏的“犯上、谋逆”行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逮捕。三是插手军事。代宗、英宗时,京师设“团营”护城,即由宦官节制,并到地方监军,掌握一部分军权。 · 但须说明,这些宦官干政虽多,但没达到汉唐后期那样的程度,宦官可以废立皇帝;而终明一代皇帝始终抗制着宦官,后来刘瑾也以谋反罪被诛。 · 瓦剌入侵 ·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后来又想要英宗“临幸”他的家乡蔚州。行军路线屡变,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安)被敌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亦为部下所杀,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发生后,兵部尚书于谦等支持景帝即位,加强北京防卫力量,打败了瓦剌军的围攻。瓦剌与明廷议和,放回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通过“南宫复辟”重新复位,于谦等惨遭杀害。为了防备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明政府不得不在长城沿线上先后设置九个军事重镇,以加强自身的防卫能力。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解除蒙古残部的威胁。此外,倭寇长期骚扰东南海疆,成为挥之不去的外患。 · 张居正改革 ·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人,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进士,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隆庆六年,穆宗病故,继位的神宗仅只10岁,内廷由慈圣皇太后主政,外廷由高拱为首辅。不久张居正结纳宦官冯保,排斥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张居正遂以首辅的身份“任法独断,操持一切”,毅然在全国范围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 1、整顿吏治 · 2、(边防新政)整饬边疆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 3.兴修水利:明朝的财赋供应地主要在江南,南粮北运,以漕运为便。但是,自正统以后,黄河屡屡溃决,给漕运带来了很大困难。张居正采纳了季训的意见,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的江工都具有深刻影响。 · 4.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 明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与管理 · (一)蒙古族与北部边疆 · (二)藏族与西南地区 · 今日藏族居住的西藏,明代称乌斯藏。设指挥使司、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 西藏当时的政体是政教合一,喇嘛教主掌实权。喇嘛教又分为很多教派,有红教、白教、花教等,后从青海藏人中兴起格鲁派,称黄教,迅速发展,其教主为宗喀巴;宗喀巴死后其两弟子根敦朱、凯朱杰为传其衣钵,称班弹一世,达赖一世。明末,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借助蒙古人的力量推翻原在西藏统治的花教派,掌握了西藏政权。终明之世,西藏掌权的教派都受明王朝册封,常到京朝见,明王朝除赏赐之外,还在今甘肃,青海、四川诸地设“茶马互市”。 · 明代云贵、两广、四川、湖广一带居住着苗、瑶、壮、彝等少数民族,元朝时,由当地首领统治,称“土官”,受中央册封。明政府在云南、贵州设立布政使司,有计划地裁减土官,在一些地区保留土官;在一些地区派出汉人任职,称“流官”,土流兼治;后又采取镇压和提升“士官”为流官的办法,实行“改土归流”;以达到逐步加紧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 · 明代有越来越多的东南大陆的汉人渡海到台湾,包括饥民到此垦荒,到明后期,台湾已有汉人十多万。明政府也继续元朝的澎湖巡检司,在澎湖诸岛增加驻军。 · 由于在东北广大地区,女真各部发展情况不同,形成了三部:最北部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中部松花江中游的称“海西女真”,南部长白山,牡丹江一带的称“建州女真”。明初永乐年间,设奴尔干都司,统辖女真部,又在建州女真地区设立建州卫,建州左卫;英宗正统时,又设右卫,是为“建州三卫”。特林修永宁寺碑。 · 二、对外关系 · 在明朝仍在正常发展时,西方已开始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所以明朝对外关系除与前代相同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外,又加上了一种抵抗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 · (一)郑和七下西洋(见前) · (二)华侨流向南洋 · 中日交往与抗倭斗争 · 自明朝初年,日本就不断派使者来华;明朝也在洪武二、三年接连派人去日本,两国邦交正常。永乐时日本使臣来华,成祖还派官员护送回日本。中日的经济贸易交往也一直在进行,洪武初设宁波市舶司,就是为了与日本交流。 · 倭寇骚扰与抗倭斗争。自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即明朝一代,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混战。同时为掠夺财富,又纠集一些没落封建主、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在海上武装抢掠,特别是抢夺中国的商船,甚至骚扰中国沿海城乡,被称为倭寇。戚继光的戚家军是抗倭的主要力量。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 · 援朝战争。朝鲜即隋唐时期的高丽,原与中国有藩属关系,宋代渐渐脱离,元朝时期仍在版图之内,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1592)发动了侵朝战争,鲜国王派使向明求援,明派宋应昌等将兵四万渡过鸭绿江,赴朝抗倭,很快击败日军最精锐的部队。 · 反对葡、西、荷殖民侵略的斗争 · 士大夫集团与党争 · 明朝士大夫的政治品格: · 英挺不欲自卑之士大夫,……皆思以名节自见。故阉宦贵戚混浊于朝,趋附者固自有人;论劾蒙祸,濒死而不悔者,在当时实极盛。即被祸至死,时论以为荣,不似后来清代之士大夫,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帝以为罪人,无人敢道其非罪。故清议二字,独存于明代。——孟森《明清史讲义》 · 议大礼案 · 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 顾宪成与东林党议:“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 后来的所谓复社 ·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 满族的渊源 : · 满族形成于明代后期,其族名 1636年才正式出现,但该民族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 · 努尔哈赤: · 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起兵,努尔哈赤在统一过程中,不断建立、完善统治体制,创制满文。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宣布脱明独立,称“英明汗”建国,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 · 八旗制度: · 万历二十八年( 1601年)努尔哈赤初建旗制时设黄、红、蓝、白四旗。每300女真壮丁编为1牛录(汉语“箭”的意思),首领为牛录额真(汉译为佐领或主子);5牛录为1甲喇(队),首领为甲喇额真(参领),统领1500人;5甲喇为1固山,首领为固山额真,1固山即为1旗,共7500人。各固山以不同旗色为标志。万历四十三年又扩建为八旗,“以初设四旗为正(整字俗作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合为八旗”。八旗制度实际上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的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八族制度把分散的女真各部有效地统一组织起来,有利于保持高度战斗力、促进生产发展,推动了初期满族社会的发展,在其崛起之际发挥了重大作用。 · 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正式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 明清间的战争 · 1619年萨尔浒之战 · 1621年辽沈之战 · 1622年广宁之战 · 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清顺治帝由沈阳来到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北京重新即皇帝位,下诏“定鼎燕京”,(仍称北京),清朝正式建立。 · 清入关后的政策: · 笼络亡明官僚,改变与明为敌的策略。 · 减免赋税,恢复生产。剃发令。圈地令。投充令和逃人法 · 清军入关之初的几项统治措施,一方面拉拢汉族上层人物,稳定平民百姓,同时又施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循,加之明亡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官僚和民众不肯归顺清朝,展开各种形式的抗清起义。 · 君主集权的巅峰: · 大权独揽、勤于政事的皇帝; · 秘密建储制度 · 奏折制度 · 军机处 ·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 文治武功: · 1、发展生产:停止圈地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 ·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为了稳定税额,宣布以康熙五十年丁银额为准,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将人丁税彻底废除,并入田亩征收了。 · 废除匠籍和贱民籍,清初沿用明代的匠籍制度,但由于明末以来战乱,匠人及子孙多已逃散,顺治初曾在京师废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康熙时把班匠银也并入地亩征收(因为工匠多兼农民身份)等于最后废除匠籍。雍正时曾颁令“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传统的抑商观念有了变化。同时,还废除了明代以来的贱民制度,明初由于对 敌对势力范围人民的处罚,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等原因,有很多“贱民”,如浙江的“惰民”是陈友谅队伍之后人;乐籍乃建文帝一方的官僚及后人;丐籍属于江苏破产的农民,等等。到清朝已历三百多年,有些已无文契可查,加之贱民的反抗,雍正以后逐渐废除各种贱民民籍,使其取得了与“良人”相同的社会地位。实际是生产领域奴隶制残余的扫除。 · 平定三藩之乱 · 三藩指三个封藩的王[即吴三桂(平西王)守云南,耿精忠(靖南王,守福建,仲明之孙)、尚之信(平南王,守广东,可喜之子)]。三人(祖)在清初在东北弃明军降清,被清分封在西南,镇守一地,成了割据势力,使中央的法令在此不能推行。 · 统一台湾 · 台湾在1662年为郑成功收复,同年郑成功死,其子郑经继续以此为基地抗清。三藩之乱时,郑经曾响应福建的耿精忠,与之合攻广东;耿精忠降后,郑经退守厦门。澎湖。1681年郑经死,子立,被臣下所杀;次子又立。康熙趁三藩平定之后的好形势,派施琅率水师攻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澎湖失守,郑经的次子退居台湾,后向清出降,清军进驻台湾。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辖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驻军八千,澎湖驻军两千,加强了对台、澎的控制。 ·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 平定和卓木与张格尔叛乱 ·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 为此,清廷于乾隆五十八年颁《钦定西藏章程》,规定由“驻藏大臣”主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地方官吏归驻藏大臣管辖,并会同达赖喇嘛一同任命地方官吏;达赖班禅“转世”时,抽签须有驻藏大臣在场,呈中央批准方为有效[金本巴瓶掣签仪式:达赖或禅去世时,按预示方位,寻找与死者去世的同时出生的男童数人,称“灵童”,通过抽签断定谁是死者的化身,便由之来承继达赖或班禅的位子。“金本巴瓶”即金瓶,后由皇帝颁发。]这样,对西藏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 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 雍正年间,在明代“改土归流”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实行了改土归流。鄂尔泰任云贵广西总督时,对贵州苗疆、云南、广西的土司多改为政府任命的流官;随即又在四川的大小金川等地改土归流。由于改土归流的过程中清朝官吏对各族人民掠夺屠杀,曾引起苗寨的反抗。大小金川的藏民也反抗,历时二十年才平定下来,实行了改土归流,密切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 十大武功与十全老人 · 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 内阁与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 增设了两个部门:理藩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初仅办理与蒙古的事务,后渐渐扩大为各地少数民族;后来又办理与外国交易的事务,但只有满人组成,汉人不参与。 · 内务府——专管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由满族贵族担任。 · 笼络士大夫与开局修书 · 博学鸿儒 · 《明史》 · 《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 · 明清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 土地所有制关系 · 赋役制度 · 士绅阶层与宗族制 ·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问题:乾隆中期的转折 人口压力(洪亮吉、汪士铎) 吏治腐败与火耗归公、养廉银制度 社会不稳定因素:秘密会社与下层起义 白莲教、天地会、天理教与东华门(林清) 外部环境的潜在威胁: 朝贡体制(十三行)闭关政策,英使来华。 · 明清文化: · 王守仁的心学及其影响 · 陈来《宋明理学》: · 以不同的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 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 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的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灭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 为了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的道学讨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功夫。 ·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 王学四句教: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止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李贽 · 反王学: ·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同名书 · 梁启超《清代儒学概论》 · 明清之际的思想 · 清朝朴学的兴起 ·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 《国朝汉学师承记》江藩 · 西学东渐:利玛窦、徐光启、方以智等。 ·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并非先进的西学”
本文档为【明清时期 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301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2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4-27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