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之修心解读

道德经之修心解读

举报
开通vip

道德经之修心解读道德经之修心解读 2005-9-20 10:12:18 歌者 个人文集 等 级:国学认证会员 文 章:42 经 验:117 魅 力:186 融明币:15906 注 册:2005-7-16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德经之修心解读
道德经之修心解读 2005-9-20 10:12:18 歌者 个人文集 等 级:国学认证会员 文 章:42 经 验:117 魅 力:186 融明币:15906 注 册:2005-7-16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当你走入社会,你会面临许多抉择。譬如你的母亲可能很罗嗦,总是在你面前絮絮叨叨,所以你选择爱人的时候会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这是一种选择。还有另外的可能性,虽然你母亲絮絮叨叨,但你感受到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喜欢那种被呵护的感觉。到了社会上,你发现你已经找不到那种感觉,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和母亲很相似的人来找回那种被呵护的感觉。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往往执着于“这路是对是错”,“这抉择是好是坏”。其不知,事物总是在拐来拐去地发展。就像你曾经抉择要吃好的,但时间长了,吃腻了山珍海味,就会重新选择平淡的食谱。我们总是在欲望之间翻腾,这恰恰就是世间的平常事。 所以你看这个社会有高贵有低贱,有成功有失败。你选择了富贵,你很害怕贫穷,岂不知你可能永远无法体会白手起家的快感。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会厌倦富贵的。 任何的可能性,都是平等的。任何的道路,都是平等的,都是平常的。每个人都在走一条S线,而这个社会也是这样高高低低。 所以道德经一开始就要你设法从你道路的惯性中走出来,而看到你不习惯的道路,其实也是平常的。 所以“常”是什么?你发现那既不是高贵也不是低贱,既不是积极也不是消极,常,不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定位在什么东西上,我们将会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这就是发现了“妙”。那么,你也可以说常是高和低,贵和贱,生和死,去和来等等,你说常就是从贵会到贱,然后从贱又到贵。总是,是这样悠来荡去的东西,这就叫“徼”。 这事实上是一个东西,我们已经发现了。并且,这两个东西都有些不讲理。讲理,是求好不求坏,求高不求低,人家说那才是常。而这里的道理却并不平常,也往往无法被看清楚。所以老子说这两个东西都是玄。而你从无好无坏(类似的,不站那个两边)到有好有坏(同样,其他什么高低等等),然后再翻过去(当然,从无好无坏那个无的角度,就不用翻了,因为都有什么无什么都一样),这就是所有道理,所有玄妙的门户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如果第一章的含义懂了,那么下面就好办了。所谓有了众妙之门:) 一般的状态,大家都在“以美为美”。就是说,世间都认为有些东西就是好,就是美,譬如金银珠宝,那似乎就是好东西,不会错的。譬如高官厚禄,那就是好东西,没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过去还有美女如云什么的,总之,这个社会有一个总体的指向。这,就是一般的长俗之理。却并非老子所说的“玄理”。其实老子所说的理并不玄,却恰恰更具有真实性。那就是,这种绝对的追求,这种绝对的认识,恰恰是有问题的。现在英国青年人的追求,据调查,却并非金钱第一,并非钱越多越好——这就与一般的常理不同。英国青年人认识到,钱挣的越多,给家庭的时间就越少,也就影响了真正的人生幸福。所以,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这,才是真正的比较清醒的认识。这种清醒的认识,在那些极度缺乏钱财,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命保障的人那里往往不容易被认识。因为他们的认识会产生扭曲,他们会因为恐惧与渴望,而以为钱越多必然越好——这是讲一时的需要极端化了。 所以,社会的这种极端化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是没有认识到,人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多个方面的平衡。 所有的方面都是如此。所以老子说了许多方面,有与无,难与易等等。说这个东西,才是“恒”——这种矛盾变化本身,才是不变的真理。 每个人走入社会都会面临“要为社会做什么”这件事情。老子不是说你啥也不作,那不是无为。无为是什么呢?无为是从真正的内在的自然出发,从整体的自然出发,自然去做。而不是“以美为美”,“以善为善”。所以别人看你做事,会发现你是无法定义的,发现无法用言语来定义你的行为,但别人会发现你很有味道,很吸引人。只有孩子们才简单地将人群分成好人坏人,成熟的人的行为,你无法用流行的东西来定义他怎样怎样,但那种味道会自然地“教育”你。人家才没有想教育你,只是你被自然所陶醉,就像看到美丽的景致一样。 这才是使事物变得灵动的力量,才是创造的力量。我们可以创造,可以有欲望,可以追求美——毋宁说是通过这种自然的无为,创造了美。但我们不会被它所束缚。不会在走入“以美为美”的路。所以我们不会讲自己创造了什么“美”,甚至不会以为自己创造了个什么东西,我们没有什么功劳,如果成为自己是一件功劳的话,那实在就太奇怪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保持最根本的活力。就像孩子一样。老人才会固执于固定的“认识”,老人恰恰是“以美为美”,总之,是抱着这辈子的“功”,抱着那以为自己的成就,却无法再继续创造。而我们这些不抱着的,我们这些自由的人,才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常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这是在谈治国,也是在谈治家,也是在谈治身。民既是国家的民众,也是家庭的组成,也是自己身体那千千万万的细胞——自我是领导。 老子五千言,讲究玄而又玄,其开始的玄,是“非好非坏”的无之玄(见第一章),然后是“即好即坏”的有之玄。它们两个是自然地转换,而首先应该从无开始。所谓无中生有,天地万物从无中来。这里的无,是一种不分别的状态,从而让内在自然的性情发动。而相对而言,我们生活中总是被潮流刮着走,总是被言论带着走,以至于快要失掉自我,那却是死亡之路。 所以,总体之治,是无为,即首先返归本来的自然状态。那么,在整体的治理上,就要不刮各种各样的风——无论你提倡什么,都会启动那个“徼”。所以别崇尚贤德,也别说什么稀有之物好,也别着急展示那些吸引人的东西,在没有让自然的树长成之前,先要无为。大家都首先要能知道那个“无”,要喜爱追寻那个“无”,所谓无知无欲。那么,一般的所谓“刮风的智慧”就不敢刮了,也就无为而自然了,也就可以自然修养生息,问题也不会出现了。 向内追求,不仅仅是休养生息,更重要的是,那也是一条“无限宽广”的路。无的内容,即这个世界和谐的内容,和这个世界纷争的内容一样广大,而需要我们体会,并从中成长。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回归内在,才会体会并伸展这种奇迹,也给社会带来和谐。 老子并不是说不可以有志向,只是这个志向要来自深厚的泥土。当年俄罗斯急于走向资本主义,没有切合自身的实际,所以载了跟头。当年中国共产党的志向似乎不应该弱,但恰恰是从虚妄的志向中走出来,走入民众的深厚土壤,走入中国的实际中,才最后赢得革命。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可能性,这就是每个人所保有的道。希望,随着年岁似乎越来越少,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少,那是因为我们的“拥有”越来越多。 这种拥有,不在于财富等身外的拥有,而是人经历了事情之后,拥有的“定见”。所以人越老越固执,却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 积累并非没有用,却又不能被积累所累,这是一种矛盾,一种冲突。 怎样才能不被积累所累?那就需要我们同时积累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像一个人经历了贫穷,又经历了富有,他就往往只知道“怎样从贫穷变为富有”,却不知道如何从“富有变成贫穷”——为什么要学会从富有变贫穷?因为要学会取之于民,更用之于民。现代的富翁们已经越来越知道这种道理,所以会积极地应用自己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用于教育等等——只有积累,有什么意义? 同时,从管理的方面来讲,很多人也都已经知道,要放手让别人去管理,要信任别人,将权利交出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好,国家才能做好。自己也才能自由。 这,是普遍的道理。 所以,无,这种包容着有的无,或者,用哲学的话说,这种对立中的统一,才是我们拥有的“道”。 你知道你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一种“自由”,你可以抬手,也可以放下。你可以转动眼球,也可以直视一点。你可以说话,也可以不说。所有这些,是我们本来拥有的“无”。你知道在这个范围内,你必须有来有去,你不可能始终抬手,你也不可能始终将手放下。你不可能始终盯着一点,但你也不可能总是转动眼球。你不可能总是睡觉,你也不可能总是清醒。这,就是最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无为。这是我们已经获得的“道”,我们已经获得的“自由”,已经获得的“可能性”,但我们知道执着在某一种可能性中,会失去这拥有。 这自由之道,是不会用尽的。而以为“拥有”的东西,总会失去。当你拼命保有这身体的自由的时候,你会失去它。但你又何必害怕呢?你还是拥有自由,而身体,就像那曾经拥有的财富,就让它回归自然也好。 这自由之道,的确就像无限的渊海,深藏着所有的可能性。它不是毫无内容,却是包容所有的对立,而自由自在。它似乎象是一种存在,但又是一个“无”。你看这世界,任何存在,包括这世界本身,都是一种可能性而已。所有的可能性,都似乎如我们的身体被拥有着,这种种身体,似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你和地球都是一种可能性:),但,它们却又都是自由的产物,自由在其中漫步,比任何存在都来得早,也比任何存在都存在得久。自由之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我们生存在天地之间,这个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在对立中变迁,那天地宇宙却不为所动。同样,人类总是在变动变化,分分和和,生生死死,而只要我们能够明了那变中的不变,我们也就能够不为所动。 什么是变化中的不变呢?人身的细胞无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小到达,细胞已经更迭许多次了——但你还是你。你似乎超然于那些细胞的生灭之外,就像宇宙超然于万物的生灭之外一样。 这是否就像风箱呢?细胞生了,灭了,就像风箱一进一出,你却还是你,风箱还是风箱。这宇宙虚空包容万有而没有收缩为一团,你也是一样,始终撑起这一个空间。 这空间不是死的,不是僵化的。它来自于“冲”,来自于能量的运动。现代宇宙学已经告诉我们,说宇宙是来自于能量的爆炸。同样,你也始终在向外拓展,发展着你的可能性。你这自由之道所包容的内容也始终在变得更多。那内容不是积累,而是对立的统一,是更多可能的源泉,是自由之道。 人和人之间也总是在矛盾中拓展世界的丰富。贫富高低贵贱喜怒哀乐等等,始终在流动。这流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的正是那道的自由,表达的是对立的统一。这个气球在冲突中成长——首先是冲突可以走向统一。如果那天走入极端的某些家伙忘记了自由之道,而被单纯的欲望或者愤怒或者其他什么冲昏了头脑,那就可能将气球吹破——那将是我们全部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包容他们。 真正的开始,首先要包容自己,而不是空喊口号。包容也会被当作一种潮流,而激起相反的斗争。那么不如笑看那激荡的来回,感受本来都在自由中的美妙。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人所面临的所有“可能之路”中,最关键的两种可能,就是生之可能与死之可能了。 万事万物,也都在其中。任何事物,都有生长坏死,即使那太阳也是一样。 谁能不死?唯有“无路之路”。不在生中,也不在死中,则不生也不死。 这,一般看来似乎是太神奇了。人怎么可能逃避生死? 恰恰,就在于“不逃避”。一般人是好生而恶死,则却自然从生到死。有些人,追求解脱,将死是为涅磐,却将生是为烦扰,他们的路却自然从死到生。而只有既不逃避生,也不逃避死的人,才能深入到生命的本来之中,所谓“有欲以见其徼”。这“任生任死”的“玄路”,却恰与“不生不死”的玄路是相通的。虽然听起来似乎是废话,如果都已经接纳了生死,就已经不在乎生与死的问题,又何必讲什么“不生不死”,似乎是废话练习。没有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规律如此而已。 “任生任死”,不仅仅生与死的波动,更包括所有的循环往复,当生来的时候不必助长,当死来的时候不要逃避,跟随所有生命的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最长久的功用了。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 老子给我们的智慧,很是长远。现代人已经有许多不自觉的应用。 譬如现代企业不像以前是由一个人拥有的,而是通过股市将所有权分散给民众,并且拥有者不直接参与经营,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公司。这,都和老子的智慧不谋而合。 过去帝王们拥有一个国家,却也总是将自己隐在幕后,将国家治理交给臣子的智慧。而现代更是将治理国家和社会等任务交给智囊团,交给民众。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智慧来自民众,是民众创造了历史。 就像地球,总是任由其上的生命自由发展。整个宇宙,也是仰赖所有星球的自由生化。恰恰如此,地球上的生命生生灭灭,而地球却可以长久运转。 人也是一个天地,如果我们要将所有的权利收回,我们的脑袋直接来管理每个器官,每个细胞的运作,那我们必然无法活正常的几十年,想来一会都维持不下去。 所以我们很无私,我们任由身内身外的微小生命自由生生灭灭,这却成就了我们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于“站在后台”非常关键。但我们不可以为了保全自己站在后台,那并非老子的本意。任何为自己奔忙的人,都恰恰是“站在前台”,就像那些担心员工不工作,担心员工谋私的老板,他们不可能站在后台。翻过来,那些真心为了大家奔忙的人(不是被某些口号催动的),他们却恰恰是无名的,而不会被争名夺利的浪头打翻。那么,后文老子会说大家对这种人“乐推而无厌”。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这里要说到“机”。 人都喜欢争名夺利,而争名夺利,就要把握机会。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真正的机会,却无法从争名夺利中得到。争名夺利的机会,就像火,只是一霎那的光辉,而无法长久。但人们却喜爱这光亮,都如同飞蛾扑火一般,追逐这名利之火。 正如同前面所谈到的,众人都“以美为美,以善为善”,跟随这社会的风潮,失去了自我。 与之相反,还有另外的“机”,却是真正的机会。他无法在我们追逐自我私欲中看到,却总是出现在服务他人的人面前。他就像水,滋润着万事万物,而不将自己摆在前台。这种情形,往往科学家们会了解更多,因为恰是那些喜欢科研,喜爱自然的人,可以让自己真正静下来,离开名利场,专心于规律的发现。 但往往这些人,当某种程度上功成名就之后,就再也无法静下来,也就无法有更大的发现了。除非某些大师级人物,就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快步入老年的时候仍旧有重大发现,那恰恰得于其能够以“服务他人”为宗旨,能够不以名利为念。正如他的信念所反映的:“自由、简单、快乐”——这信条实在是“水”的写照。 谁能在尘世的喧嚣中静下来呢?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发动本来生命中自然的力量。 居善地:我们如何找到应该在的位置?除非我们静下心来,听到大地母亲的呼唤。所谓脚踏实地,才能找到力量,才能找到机会。 心善渊:许多人的心已经容不下多一点点东西了,那心似乎被催动,自己都能听到血液沸腾的声音。我们都忘记自己是谁了——往后一步,我们将发现更宽广的自我,容纳更多的知识与情感。 与善仁:给予的时候,大多人也只是从表面的想法出发,或者仅仅被社会的某些口号推动,却并非内在本有的爱心发现。 言善信:话语的朴实,朴实的话语,才能带来真正的爱与智慧。即使是政治家们,如果只知道点火,而发出没有信用的承诺时,其也会失去民众的信念,最终下台。 政善治:治国、治家、治己,都要从实际来治理,从实际才有规律,才能治理得当。权之在手,最容易盲动,那不是治,却是被治(那么多罪犯,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治)。 事善能:做事的确讲究能力。拥有能力,就像拥有了“火”,却需要善于用“水”来调节。“水”即智慧。没有智慧的能力,将只能是自己的祸害,对事情而言也将是祸害了。 动善时:一般讲所谓谋而后动,谋,并非老子所强调的。老子看到的动的时机,不是处心积虑,而是自然而然。就像人饿了会吃饭一样,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自然,才能发现真正的时机。 ——总的关键,恰在不争,不是说一个人就不主动才好。主动并非一定要争,为自己主动才叫争,而放下自我的争的欲望,才能走出有色眼睛,才能没有忧虑彷徨。 ——并非没有欲望才对,而是要看到欲望的根,而不被自己与事物的表面所带动,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自我,那与这世界本来和谐的自我,自然而然地为自己为他人带来和谐。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在说的是一条规律与发展过程,经过上面的发展过程,我们已经可以把握到事物的根基,明了事物生长的基本道理,并可以有一些成就。 那么,不妨从某个整体的角度再看一下老子所看到的这种规律。我们发现,这种规律,不是一种主观的规律,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运化。什么是不自然的?老子说的很清楚,譬如那些以美为美,以善为善,或者,也正如现在社会所追逐的金钱与权利等等,所有这些,都只是浮华而已。一般人被这些浮华左右而一事无成,而能够左右这些浮华的人,其力量的根源却在“根”上,在能够看透表面直达本质的能力上,那本质,即老子所说的“无”。无是一切的源泉,是自由流动的自然。生而不有,可以不被束缚。为而不恃,也可以不受束缚,所有这些都来自于这些人对生命根本的体悟,而明了自我的自由的本质。 自由、无私会带来收获,所谓“能成其私”,这个时候,许多人就会被这“拥有”所阻塞住。你看太多的成功人士都止步不前,而对于老子而言,那才是开始而已。这种初步的收获,只是自然之道带来的初步的流动,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来丰富的面目。但,我们还是要让它们自由地流动。来自于民众的,要还给民众,否则会找来祸患。这些“功”是流动的结果,也将会继续流动,当我们强行阻止它们的流动,那就在和自然规律对着干了。从另外一方面而已,什么又会永恒呢?什么又是属于自己的呢? 功遂身退,这身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也指那功本身,也指所有的收获。恰如前面已经说过的,财富是拿来用的。只有经历这基础的第一层的交流,我们才会真正开始“本质的交流”的过程。才算真正开始自由之路。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当人踏入社会的时候,的确就如同一个婴儿。那可以说,是人的另外一种出生;那可以说,是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间。 这是一个全新的“度”的课程。 度,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是我们用来做理解的一个工具:) ——一个事物从此到彼是为度。 我们踏入社会,这简单的度,就开始伴随我们。我们要将自己从什么变成什么?或者是,我,要做一个怎样的我?这,是一个自度(自我变化,自我度越)的过程。 同样,我们要考虑为这个社会能带来什么,这变化,就是我们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度越。 我们会成立一个家庭,则家庭的过去未来就是我们的一个度越。 我们会参与到多个集体,大家在共同度越,向一个度越的方向进步。 所有所有,是我们这刚刚踏入社会的婴儿,所面临的“度”。 而要明了的是,我们已经明了了“我将从高到低,从低到高”这种“有欲以见其徼”,我们也知道了“我将不以高为高,不以低为低”的“无欲以见其妙”。那么,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础,一个特殊的度的基础。 和一般世间所追求的度不同,一般所追求的是从没有钱到有钱,从没有权到有权,从没有名到有名,从没有美女到拥有美女。 我们不一样。有欲以见其徼,所以我们有了真正的理解力的基础,无论是高还是低,是有还是无。同样,无欲以见其妙,让我们得以看到所有人都是一样,透过外表那层层面纱,无论是高的面纱,还是低的面纱,或者贫富贵贱的种种面纱,我们看到了平等,明了了本来相通的本质。 我们要如何“度”这人生,如何“度”这社会? ——从以上的回顾,我们知道自己已经不一样。面对这社会的纷扰,你能不逃避吗?你能象婴儿来到这世间那样感受这世间最细微的一切吗?你清明无为的心将更容易感受到世间那炫目的光彩,感受到生命无处不再的奇迹,而不是象一般人那样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烦忧之中。但你也可能会被那美妙所摄取,而变成清高之人。你将更容易得到名利,更容易得到机会,你也可能就被这些东西带走了。你将更容易看明白社会的规律,明白各种格言的社会奥秘,明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你也可能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而看谁都觉得不如自己。 ——懂得了一些无为的你,将一个基本层面的生命带入完整,同时,也将开启更大的波动层面。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牍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从我们无为的道路走过来,走入社会,我们就必然和一般人的着眼点不同。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有,而我们可以看到无。 老子举的例子很是浅显,当也可能让人无法理解。我们举一些可能更贴近的例子。 人这一辈子,是要拥有什么吗? 我们最后都会死掉,会一无所有。但,我们已经将自己化入了人群,化入了山河。朋友们,亲人们,甚至敌人们的身上,都有着我们的烙印。这,就是我们将自己的有“化为无”之后的功用。 当人活着的时候,其实他也在起着无的作用。譬如一个公司老板,他的作用广泛分布到公司员工、客户身上。员工、客户都在从他身上“得到”什么,这就是老板的“无”的作用。老板在散播自己的能量,而恰恰因为其无私,而使得他更加有钱——虽然你说他怎么可能无私,他事实上一开始就在捞钱。但我们要知道,大多数人并没有那种散而复来的本事,即,那种无的本事,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那种“高低有无反复”“玄而又玄”的本事。你看那么多大企业家也在捐助慈善事业,甚至许多人都不把财富积累留给子孙,你怎么能说人家不高明? 所以,我们要清晰地明了,无,不是说的,而是做的。我们得到了,然后散掉了,我们并非毫无收获,我们收获的,是自己,是“无”。之前你一无所有,然后你有了,然后你又一无所有,这两个一无所有已经不一样了,正如你自己已经不一样了一样。 是的,我们将慢慢谈到“自我的本质”,其实我们的本质恰恰是一个玄而又玄的“无”。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但有浮云遮望眼。 浮云,是没有根的。我们往往却只是看到事物的外表,就被带着走了。就像小孩子被一块糖骗走一样。所有的五色、五音、五味等等,都并非不好,只要我们能够明了那事物的根源。 根源的感受与了解,有两种方向的区别。西方的分析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与我们东方人的方法不同。分析是一种好的方法,而老子从第一章开始讲授的,却是另外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并不矛盾,但在开始学习的阶段,可能看起来似乎矛盾一样。其实所谓老子而言,他在最开始就已经指出了这两条路,一条是“有欲以见其徼”,就是从“有”中去寻找真理的过程。一条是“无欲以见其妙”,就是从“无”中去寻找真理的过程。作为老子或者中国古代的传统而言,是从无到有。而一般的西方的道路,却是从有至无。正如今天西方科学同样也研究到宇宙的无中生有,量子的无中生有等等。 我们的方法,从开始一路“无”过来,也同样会走到“有”的位置。那却是要一步步来。正如许多佛家道家大师所顿悟的宇宙真理一样,都是殊途而同归的。 继续我们无的历程,我们要逐步学会的,是用“直接”的手段来看待这个世界,那和我们一般的做法往往正相反。譬如我们习惯看一个东西,如果不清楚,我们会更“努力”去看。那事物吸引着我们,最终会让我们“目盲”。这里的目盲,可能不是真的眼睛瞎了。而是你已经习惯被事物的表面带着走,以至于后来会丢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等于目盲了。 所有其他的方面都是一样,心发狂更是直接的描述,就像那些被偶像迷的快疯掉的孩子。他们可能为了偶像的一个签名打得头破血流,让自己的成长道路受阻。 老子提出的方法,很是简单。那只是要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这并非说只要我们不追星正常生活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逐步感受的过程,会渐渐感受到逐步的微妙的“去彼取此”。你会渐渐体会到更多的“当下”的生动,就像艺术家会在平凡中看到美一样。我们忽略了生活中太多的生动,体会不到身边处处都是奇迹,看那无所不在的生命,每个生命那种独特,体会到父母的关爱等等。 从虚幻回到实在,就是“为腹”。不是说一定要闭上眼睛体会腹部。 我们的生命有本来的对事物的理解,那是直接的对本质的了解。就像你是一个人,你怎么可能不理解别人。回到自己这里,你就有所有的答案。就像孩子的孕育会经历各种生命的进化阶段,所有的秘密都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所有的美丽也都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在当下没有美丑,当你欣赏到那生动的时候,你甚至无法用美来形容。可能一个别人看来丑陋的面孔,你却能感受到无限的风采。 当下是不分别的,是“不好不坏”的,在念头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感受到了——感受到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念头,任何的间隔与时间,任何的努力。若我们和自己没有距离,你会发现,所有的距离都消失了。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接上章。 当我们将我们的视线收到切近的时候,就有新的问题等待我们。 我们会宠自己,会辱自己,会为自己忧患——这里的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情绪心灵等,也包括与自己切身的事物。 这个时候,宠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宠往往害了孩子,而宠的对象是自己,则可能会害了自己。宠,与前面所讲的“以美为美”一样,都是一种误解的产物。我们以为孩子就真的需要,却不知道,那需要往往是我们宠成的。孩子们可能只是本能的对某些东西喜爱,就像孩子喜欢追星一样。但那并不代表他真的需要。而大人的宠腻,却会使孩子陷入到那一时的喜爱之中,变成了那“喜爱”的玩物。 同样,对待自己的身体的某些欲望,并不一定要宠着自己。那欲望只是身体的某种“伸展”,就像会伸个懒腰一样。但某些宠自己的人,会把他当作了不得的本质的需要,而不听从身体本来的提醒,结果打破了身体的平衡,造成问题。 与宠相反,还有辱。宠和辱是一对。大人可能开始宠小孩子,然后看到小孩子陷入到某些,譬如电子游戏中,就相反会产生某种看不起。这种看不起会深藏着,等到小孩变成大人了,变得没有出息了,就会爆发出来,甚至会说从小就看你不行等等。 或者,有些人是非常严苛的,对小孩子严得过分,就变成了“辱”。当然,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要求的过高,同样又是按照自己的希望塑造小孩,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就伴随着一种“辱”的出现。这“辱”往往来自自己对自己不成功的不满,却发泄在孩子身上。 同样,这辱也会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高的过分,严格过分。这其实都是在“取彼”,而不是在“取此”。都是被社会的风气、别人的评断带着走,而不去感受自己本来的独特与价值。 宠辱若惊,我们还真应该养成识破这宠辱的本事。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说谁完全做到不宠不辱的。 对离自己近的人,或者自己,尤其是这个身体了,也包括一般的生存情况,所有这些,还有一个“忧患”的问题。 我们为别人担心,为自己担心,为身体担心,为事业担心。这都是“贵大患若身”的方面。 说来,“好”、“坏”是两个极端,“我身”与“非我身的天下”也是两个极端。老子之玄,也在于所有这些极端本身都是一个整体。我们担心这些,所有这些,是我们将其当作了不自然的东西。我们以为,如果我们不动手,这些“忧患”的东西就不会动,不会发展。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的身体并不属于我们,我们的事业也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和天下的所有,是一个整体。所以,如果我们不以“自身”为念,以为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怕它坏掉;而是将它看作是天下所有的一部分,则可以不再忧患。 另一方面,我们不是说就将这身当作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管了。那也同样不对。不是自己的就不贵重?我们更要珍视这身体,珍视这事业,真正去爱它,感受它在这天下的价值,感受它同样也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正如自己的心灵,如同所有的生命一样。 ——从一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的话来说,自由之道,就是平等之道,就是爱之道。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还是接上章。 当我们能够返回到“此”,返回到当下,我们才会发现一些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东西。 这给人以感慨。 那么多人,这一生忙忙碌碌,他生活的区域,他整天面对的家人,他似乎是极为熟悉的。然而,恰恰在这最熟悉的地方,他却还有失落的内容。 这失落的内容,恰恰因为他只顾彼了。他或者为好所感,或者为坏所动,被事物的表面所惑,明明就在眼前的东西,他竟然会看不到。就像科学家都知道人类的身体是生命的奇迹,却有几个发现那奇妙之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麻木而忽略。就像对待爱人,一般在经历了多年之后,就会以为他“就怎样怎样了”,然后爱人在他眼中就不在生动了,再也无法成为焦点。这怎么不是一种遗憾? 所以我们要回到“此”,逐步接近“最最自己的自己”,那也同样是最忽略的地方。是的,我们最忽略的却是自己。如果我们不忽略自己,我们也就不会忽略别人。我们忽略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明明它在提醒自己要给爱人一个微笑,我们却总是在忽略——“那么多年了,没有必要再讨好她吧”。内在总是在重新抉择,所有的可能性总是重新在浮现,我们却以为自己就是怎样,而忽略异议的声音。 回到“此”,回到最最平常,也是最被忽略的地方,回到那从内在生命的奇迹中涌现的活力之中,那生命的奇迹,远比科学家所惊叹的还要奇妙,它们总是在发生,总是在和我们平常那固执的我说话,只是我们听之不闻。 另一方面,人还有很有趣的一面。我们会拼搏,我们会拼命的追求。一些家伙会忽略爱人,然后在外面找新的刺激。总是这样在追求新鲜。另外一些人可能用别的方式刺激自己,拼命去设法得到一些东西,得到那让自己满足的东西。然而,他们发现自己怎么也抓不到(不仅仅是他,包括所有人)。这种“取彼”的情形不知道要进行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本来,回到自己的真实生命中。 当下是奇迹的所在,我们会看到看不到的现象,听到听不到的声音,得到得不到的东西,那,却是生命的本来,也就是最最平常的生命之路。只因为太简单了,太平常了,我们竟然就忽略了。这种东西,虽然似乎我们能描述一些,事实上是无法描述的,无论从看从听从抓,都是一种“分别”的路子。而这个东西,是所有事物没有分别的本来面貌。就像一棵树与那土地是一个整体,然后你说我可以移植,然后你就挖出来,种在别的地方。那就已经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树。因为自然并没有将树与土地当成两个,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正是这和谐无比的平常,却是生命与自然的奇迹。正如将人解剖来研究,那怎么可能得到人的真面目?所有的一切,不需要看,看的时候,你将你自己与它先分隔了,然后再取得一个整合的结果。不需要听,也不需要抓住,你和它,本来就不曾分离。但你是自由的,所有这美妙的一切并非是凝固的雕塑,却是流动的清泉。它并非是我们以为的美丑好坏,并非是这个那个,它仅仅那样而已。一切似乎混成一体,却又历历在目,你发现你无法和它交流,因为不用,它已经在你之中,也在你之外。你发现你无法观察它,就像我们无法观察自己。 这浑然一体的“无”,却是所有的有的开端。在没有今天那条条框框之前,这自然之道已经如此。而今天即使我们怎样地“分别”出条条框框来,这所有却也本来浑然一体的自然。则用自然来掌握这些“分别”出来的子孙,就正如自然规律约束万物一样。正如我们似乎以为是思想在统治身体,却不知自然的我们,却是那没有分别的整体,身体与思想在整体看来并没有区别。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身体,却看不到本来的完整的自我,那包容一切却又无比自由的生命奇迹。我们某个思想的我和某个情感的我和某个身体的我总是在吵吵嚷嚷,还有那曾经被接受的光荣的我和那被压抑的自卑的我,所有这些都在“取彼”的冲突中浑浑噩噩,一会彼此互宠,一会彼此互辱,一会这个担忧那个,一个那个担忧这个,或者彼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回到当下,回到自然吧,给所有的我以尊重与爱,放开所有的害怕与束缚,让生命如清泉一样流动。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淳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当下的我们,将获得一种最美好的东西,我们会发现,一切似乎如同被水淋过——水灵灵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生动,而尤其是自己,似乎获得了新生。 这时就要注意:本来无得。 有得有失,有成有败。那都已经不是自由之道,不是本来之道,也不是当下了。 不要以为当下就是怎样,你看到了当下的“生动”,当下却似乎又是宁静的。你看到了宁静,当下又是生动的。当下似乎一切尚未萌动,当下却又本来一切都已经呈现无穷。所以,当下不是看的,不是听的,不是能抓得住的。当下正是最简单最平常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所形容的善为道者,却正是对当下的一种形容,也正是对“无”的一种形容。所以,不用我们抓住当下,当下却正是我们之本来。我们正如一张白纸,那无穷的面貌就展现在这张白纸上。这是任何事物的本来的状态,任何事物在当下的本来状态。而老子提醒我们,我们要更进一步,我们不要“盈”,正如那画面显现在白纸之上一样,那就已经是盈了。那时,我们展现给别人的就已经是有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给别人展现我们真正的本来。我们展现的这有,已经是僵化的。除非我们翻过来,将那白纸放在上面,而不将那些“无中生有”的东西摆在上面。那么,你发现别人看我们就很奇怪了。他们会发现我们有些看不清,发现我们深不可识。 那么,你可以想象,这种翻过来,造成的效果,还有一种“不断的新生”的效果。因为不管怎么无中生有,你总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你总还是一个无,你总还是那个源头,所以你可以生生不息。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没身不殆。 接上章,回到当下,将会经历许多个起起伏伏的状态。 这种起伏,是“此彼”的起伏,是“有无”的起伏。这在世间是平常的现象。就像一个青年初入社会,心就像长草一样,那就是“如彼”而不“如此”的状态。青年人最容易被世间的流行之风带动,而无法落到实处。这也就造成无法真正的做成事。 经历了些这种磨难,青年人回到了实际中,又开始经历上面提到的“宠辱”的状态。于是对自己的评价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又被生活所迫,一会又随波逐流。那么,这时候,又需要走出自我,将自己托付给这社会,为天下人服务。 既能做实际的事情,又能不失理想,就渐渐会感受到某个方面的规律。当然,作为老子所说的,其规律性可能更全面一些。这规律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甚至更平常而让人们视而不见,只有我们真正走入生活,才会发现。 然后,下面,老子告诉我们,别又被这冒出来的规律性认知而牵累,而骄傲,而炫耀等等。应该继续回到那平常的“白纸”中,回到那“自然的无中”。别象我这样和人家说东道西,好像知道了什么似的。认识到一些只是中间的阶段,还要将规律的认知也沉静下来。 致虚极——虚心到极处的时候。 下面的阶段,又会再次的“无中生有”。 这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大致总结,老子在描述的是一个持续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过程。 万物并作,这是不一样的又一次无中生有。这一次,就像阻止一个公司运作一样,不是组织者做,而是其他人动起来。 为何会如此,在于有所谓“常”在运作,常是我们看不见的背后的推动力。 当发现“万物并作”的时候,发现似乎不用自己做,大家都开始运作的时候,同样的道理,不需要“有为”去干预,而应该无为。这非常类似于现代市场的情况,小政府而大市场的状态。 各种万物的运化,有往有复,而各自回到其根源。这恰恰就是万物本身无中生有,有复归无的过程。这个时候,对于我们而言,将是另外一种层次的感受。许多人也能够静下来,然而从静中出来后,照样为俗事烦恼。而老子所提倡的并非出世,并非逃避,而是真正走到与社会的和谐点。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静下来。 这个静下来,却是回到了和谐的“命运”中。一个人的命运,往往都是指其在社会中的起起伏伏,涨涨落落,而当我们回到社会的这本来的和谐中,我们才真正明了自己在这一层面的命运,才知道了什么是“常”,才算是活的明白些。 ——细致来说,不要以为每个人的归根都是归到我们这里,然后我们明了了这个根。这归根,却是每个人的自然的本来,每个人的“无之自然”都不相同,但却又是相通的整体。这才是和谐之命(规律),也才是本来之常。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看到了社会文明之所在。 不知道这社会的这种自然,这种平常,这种规律,这种“无”,必然会造成冲突,那是一个人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冲突,自然会吃亏。 这个社会之常,在于包容,而不是压制。不是说看那个人脱出了平常的状态,然后就硬把人家拉回来。不是那样。这个社会是有包容的,是包容个性的。归根是归到个人的自然,而并非限制个人的自然。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又能掌握到其中的共通,我们将可以做到“公”——这个词,包容了多方面的含义,并非说成为公众人物那叫公,并非说成为企业主人那叫公,并非说有钱有能力那才叫公,并非说成为大师大家那叫公。事实上,没有任何外在的表象,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公”,但也很可能这个人就会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成就。甚至下一步老子所说的“王”。 事实上,这些本质上都指这个人所做到的“内在的和谐”。这个内在的和谐不仅仅可以“观”到,明了,更可以做到。不仅仅可以做到“内在的人类属性的和谐”,到“内在与地球整体的和谐”,甚至到“与宇宙整体的和谐”,一直到与所有的和谐。 那么,老子告诉我们,这种和谐最终会超越“身体”的限制,超越“生死”的限制,因为生死的矛盾也好,身体与外在的矛盾也好,都可以走入和谐。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为与有为的不同,往往就在于“取信”。 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关键在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无论是宣扬美的,还是宣扬善的,是创造明星的,还是获得权利的,或者谋取金钱的,往往都在谋求一个信。 我们知道这种表面的“流行风”,并非事物的根本,我们也知道要去彼取此,从当下做起。从当下不取美也不取不美,不取善也不取不善,不取宠也不取辱,从本来的自然中,得到隐藏在最最平常中的规律,那本来的和谐与自然。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不离开生活的纷扰——当然,这纷扰在别人看到争斗,看到矛盾,而我们却来去自如,用最简单的平常去包容,迎接越来越细微的深层的脉动,也是越来越大的整合的脉动。我们从那越来越大的纷争的表面,看到那背景的一张白纸,我们更看到每个跳动的生命都本来在自然中流动,都是那自然本来的波浪,就像一株株树,我们看到他们从生命的根部生长开来,走入纷争,走入好坏善恶宠辱中,然后再回到生命的本来。我们看到的不同的独特的生命都是一样可以理解,看到那整体生命的律动。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然后大家一起出发去创造更丰富的生命。一切都是如此的平等,都在和谐之中。 我们并非不可以追逐善,追逐美,追逐恩宠,而那可能会带来“徼”,带来相反的结果,我们也会跟随那种自然,而将矛盾带入和谐。我们经历了波折,也就在生命中建立了威信,就像出生入死的将领,会让大家畏惧。而我们逐步掌握了波折与矛盾的和谐,并引领大家走向和谐,大家会亲近我们,赞美我们。而更进一步,我们将真正给所有人自由,正如他们给我们的一样,我们不必再向人群取信,不需要他们听从我们,不需要他们信任我们,我们好像什么也没有做,而只是在自己完整的自然中,每个人也都是一样,我们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正如当前社会的走向,那也将是对每个人的信任,而不用他们知道我们信任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事情。大家都在追求信任,从开始互相之“侮”,到互相之“畏”,到互相之“亲”,到不再追求那“信”。是啊,信,就有不信。光是信是不够的,如果明了本来都一样,又何必要求那信呢。回到当下,回到本来的自然,那才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所有人的信任,也就不必信任了。只有对自己不信任的人,才会争取那证明,才假定别人不信任自己,然后争取那种信任。那又何必呢? 所以要珍重自己的言辞,要明了那是要“刮风”,要取信也。 最后一切OK,却并非你我的功劳,却只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然罢了。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走入自然之中,走入自由知道,带来自我生命的和谐。这和谐不是某种我的什么东西的和谐,就像一个人可能身体很好,那么可以说他和谐了,那只是他所拥有的一种身体上的和谐。就像一个人可能情绪总是平静和谐,那也只是他的情绪层面的和谐。或者一个人可能充满理性智慧,那也只是思想上的和谐。这些都是他所拥有的某种和谐,而并非他本来的和谐。 当一个人走入了本来的和谐,也即是走入了生命的自然,走入了自由之道。这时候他会发现,他的和谐会自然地发散,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会“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这和谐会和所有人产生共振,从而带来其所在环境的和谐。 但是——这还仅仅针对其个人而言。从某种个人的角度上,这已经是一种极致,而抛开个人的视角,立即有更大的挑战到来。 当我们走入这本来的和谐之中,也即走出了自我的狭隘,才算“又一次开始”真正走入社会。 我们会发现,我们原来以为已经成就的“自由之道”已经没有了。也许对于个人而言,它依旧存在,但对于这更广阔的世界——不仅仅是我的环境,更是所有人的环境,它已经不在了。 事实上,那自由之道本来就是一个“无”,这无,不是别的,却恰恰是无限的发展。正如我们走出了自我(不仅仅自我,更是自我的环境),而走入更宽广的世界一样。 这种“走出自我”,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它是一种更实际的情形,更真实的情况。 这需要我们抛开对于一般层面的“无”,或者那“自然”的执着。那自然不需要象宝贝一样被保持着,我们不能抱住它不放——能够得到的自然,需要保持的自然,那怎么可能还是自然呢?同时,这无为的自然之玄,和那有为的玄,却又恰恰是相反相成的一对,正如那好与坏的一对一样,都只是之字形道路的两端而已。而那中间的本来的自然,无法用言语表述,更不是你指着可以说的“无”。 这无把握不到,人就习惯会把握点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仁义。那么多人舍生取义,完成了美妙的一个瞬间,然而,那却已经是抓得住的道理,而并非本来的自然之道了。 仁义,还有一份自然,下面更有智慧,作为这自然自由之道的表达。奈何,只要是出现的东西,必然就有反面,我们看到即使所谓自由之道都是一样。我们说出来的智慧,就像我在说这些东西,就像一张网,无论这网多么美丽,包围的多么严实,都会有漏洞,同时,也变成了遮盖本质的面纱。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必须在其对立面作为背景下才能展现。孝慈好,却必须得通过“六亲不和”来展现。忠臣好,却必须通过国家昏乱来展现。 有的人发下愿望:让这世界变得没有贫穷吧。这愿望本身却已经约定,要有贫穷,然后才能消灭它。富裕必须在贫穷中展现,这就是这愿望的潜台词。 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这底蕴,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然”。那自然与无,那自由之道,并非是一个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显露出来证明,那就像要证明“我”是“我”一样荒谬。那么多人这一辈子寻找自我,证明自我,那并非不好。但如果这个人把握不了“自我”,而真的以为我没有在这里,以至于茫然恐惧,那就不好办了。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当今社会,已经渐渐走入平等的时代,一个人,一个年轻人,他的追求,已经不很被某种主义、某种教义等左右。这并非说主义或教义都不好,而是说,作为一个成熟的人类的一员,我们要能够从内在找到真正的“主见”。 这主见,来自我们的内在,那永远也不会枯竭的宝藏。这宝藏,许多人并不承认它存在。他们发现,自己就像那干涸的河床,怎么努力也找不到一滴水。即使承受了一点雨水,也总是很快蒸发。这智慧的源泉,怎么可能从内在直接就能涌出呢?所以,圣人智者会让我们学习,谦虚地吸纳那每一滴智慧之泉,不断积累,就像一个商人去积累财富一样,也就像一个贤德积累德与名一样。 这,并非不好,也并非不对。老子并非是否定这些的。只是,在特定的阶段,老子要让我们尝试去发现那更根本的本源。在经历了前面的铺垫之后,在那自
本文档为【道德经之修心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82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7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0-04-16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