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吐鲁番阿斯塔那_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吐鲁番阿斯塔那_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举报
开通vip

吐鲁番阿斯塔那_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 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柳 洪 亮 内容提要 本文对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地出土的古尸情况进行了论述 , 对加强新疆出土古 尸的保护 、 保存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 墓葬 古尸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 , 是新疆出土古尸最多的地点 。 据王炳华先生对 座墓葬的 统计 , 共出土古尸 具 。 墓葬平均按夫妻二人合葬计算 , 死者形成古尸 的比例约占 。 ① 据笔者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主持清理的 座墓葬 戌 ...

吐鲁番阿斯塔那_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 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柳 洪 亮 内容提要 本文对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地出土的古尸情况进行了论述 , 对加强新疆出土古 尸的保护 、 保存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 墓葬 古尸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 , 是新疆出土古尸最多的地点 。 据王炳华先生对 座墓葬的 统计 , 共出土古尸 具 。 墓葬平均按夫妻二人合葬计算 , 死者形成古尸 的比例约占 。 ① 据笔者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主持清理的 座墓葬 戌 一 统计 , 按同样的方式计算 , 死者形成古尸的比例约 占 。 这些古尸 , 保存情况完残不一 , 有的肌肤完好 、 指甲毛发如 初 , 有的仅存部分皮肉附着于枯骨之上 。 除掉保存很差的个体 , 一般可以说 , 这片墓地死者形 成古尸的比例在 一 之间 。 一 、 墓地情况 “ 阿斯塔那 ” 和 “ 哈拉和卓 ” 是两个相邻居民村的名称 。 “ 阿斯塔那 ” 是古代维吾尔语 “ 首 府 ” 的意思 , 因村东著名的高昌故城而得名 , 汉名 “ 三堡 ,’ “ 哈拉和卓 ” 相传是古代维吾尔王 国一位大将的名字 , 他死后人们称其生前驻地为 “ 哈拉和卓 ” , 汉名为 “ 二堡 ” 。 高昌城北原来 是一片茫茫戈壁 , 居民死后大都埋葬在这里 。 整个墓群从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 , 东西长约 公里 , 南北宽 公里 , 占地 平方公里左右 。 公元 世纪末高昌城废弃以后 , 城北新建的 哈拉和卓居民村把墓群分成了东西两部分 。 考古工作者为了具体地指明地理位置 , 把哈拉和卓 村东的墓地命名为 “ 哈拉和卓古墓群 ” , 把哈拉和卓村以西而向南靠近阿斯塔那村的墓地命名 为 “ 阿斯塔那古墓群 ” , 在进行综合研究的时候 , 则仍旧把它们合称为一个古墓群 。 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从 年开始在这里进行了十四次发掘工作 , 清理晋 —唐时期古 ① 王炳华 《新疆古尸发掘及初步研究 》, 载 《新疆文物 》 年 期 。 · · 吐普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 出土古尸述论 代墓葬 座 , ① 出土文书 、 丝毛棉麻织物 、 墓志 、 钱币 、 泥塑木雕俑 、 陶木器皿 、 绘画 、 农 作物 、 瓜果食品等各种历史文物上万件 。 墓中所出最早的有纪年的文字资料 , 是西晋泰始九年 翟姜从架奴处买棺一 口 的契约木简 , 最晚是唐建中三年 北庭副都护高耀迁葬于 此的墓志 。 说明这片墓地的时代约在公元 一 世纪之间 也有早期和元代的墓葬 。 这里长期 盛行家族葬 , 地表可以看到许多砾石围成的方形坟院 , 由数座以至数十座墓葬组成 , 依据辈份 不同 , 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 墓葬形制以斜坡墓道洞室墓为主 , 有少量的竖穴偏室墓 , ② 地面 一般都有砾石封土堆 。 有的墓室较讲究 , 死者是一些高级官吏 , 如北凉 “冠军将军都郎中高昌 太守 ” 且渠封戴和豹氏高昌国时期的一代名将张雄 , 死后都安葬在这里 。 有的墓室简陋窄小 , 尸体用破毡 、 柴草裹捆人葬 。 可见这里是高昌城内居民的一处公共墓地 , 死者包括一般平民 。 根据出土的墓志记载 , 东北面被称为 “北陵 ” , 应该也有高昌王室的墓区 。 墓中出土的文字资 料 , 绝大部分是汉文 。 出土过少量的粟特文文字资料 。 出土文书中可以见到许多显然是少数民 族的人名 。 表明这片墓地的墓主人以汉族人为主 , 同时有车师 、 匈奴 、 氏 、 鲜卑 、 高车 、 昭武 九姓等民族居民 。 墓内一般为夫妻合葬 , 有少量的一男二女或三女及单人葬 。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 “地下博物馆 ” , 年列为新疆维吾尔 自 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年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二 、 古尸出土情况 这片墓地十分干燥 , 许多怕潮易腐的千年遗物以及古尸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 近代发掘表 明 , 大部分墓葬经过盗扰 , 可见历史上盗墓窃财的现象时有发生 , 不少有价值的珍贵文物随之 出土 。 清末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 。 新疆图志 》卷八十九中所记 , 是 目前所知有关阿斯塔 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最早的文字资料 。 清宣统二年 十月 , 巡检张清在阿斯塔 那古墓群进行发掘 , 得 《唐张怀寂墓志铭 》, 志云 “ 葬于高昌县之西北旧荃 。 ” 附文谓 “ 闻张 清言 土人掘出张怀寂尸身 , 尚完好 , 修躯大首 , 覆以五彩丝缎 。 墓室以土筑 , 似城门洞 , 深 四五丈 。 ⋯⋯尸不用棺 , 下荐苇席 , 尸前泥人泥马 , 持矛吹号 , 尸旁堆积衣袅常御之物 。 吐鲁 番同知王秉章闻之 , 戒土人勿妄动 , 仍以土覆之 , 仅将此石荤归省垣 。 ” 年 月下旬 , 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在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 进行发掘 , 外国探险家首次在这里发现了古尸 。 同年五六月份 、 九十月份 , 吉川小一郎又独 自 在这里进行了二次发掘 , 获取了大量古尸 。 他们将古尸连同墓内的出土文物一起原封不动装在 一个箱子里 , 于 年由吉川小一郎主持运到 日本 , 在二乐山庄研究所打开整理 , 把文物与 古尸分离开来 , 为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清野谦次博士著有 关于大谷氏及桔氏带来的 中亚发掘出土的干尸 》一文 , 是国外学者最早的研究成果 。 这次运往 日本的阿斯塔那一哈拉和 据王炳华上文 , 一 年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片墓地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发掘 , 总计墓葬 座 。 年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清理了 座墓葬 加侣 一 , 年在哈拉和卓古 墓群清理了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 , 年又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清理了 座墓葬 臼 一 。 以往普遍认为竖穴偏室墓只存在于西晋置屯田至高昌国初期 世纪一 世纪初 , 钩氏高昌时期已不见 这种形式的墓葬 。 参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 》, 载 《文物 》 年 期 。 年发掘的该类墓葬 号墓出有唐显庆四年的文书 , 可见这种形式的墓葬至 唐代仍然存在 。 · · 《西域研究 》 年第 期 卓古墓地出土古尸共 具 , 计有男尸 具 、 女尸 具 、 小孩 具 。 由于西本愿寺财政经济方 面遇到问题 , 这批古尸连同部分文物又于 年运至当时的旅顺都督府满蒙物产馆 现名旅 顺博物馆 , 并于第二年对外展出 。 ① 年 ,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了 座墓葬 , 他带回去一个男性干 尸的头颅 。 年 , 黄文弼在此进行过发掘 。 年 , 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在阿斯塔那发掘墓葬 座 。 年 , 记者杨帆群在阿斯塔那发掘墓葬 座 。 年 , 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 并出土了古尸 。 此 后随着工作越做越多 ,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丰富的出土文物和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 , 其 内容 、 价值 、 数量 , 远远超过了历史上该墓地的所有发现 。 标本主要收藏在新孤博物馆和吐鲁 番博物馆 。 这批古尸全部是在特别干旱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干尸 , 出土环境清楚 , 数量多 , 年 代准确 , 许多死者的姓名 、 年龄 、 籍贯等在墓志和随葬衣物疏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 日益引起学 术界的注意 , 特别是 年代以来涌现出一批多学科 、 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 三 、 墓葬形制 、 葬具 、 死者服饰 竖穴墓道偏室墓 平面呈长方形的竖井式墓道 , 在墓道底部侧面掏挖出墓室 , 是吐鲁番地 区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流行的早期墓葬形制之一 , 车师前国王室墓葬也采用这种形制 。 在阿斯 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沿用于晋一唐时期 , 但已经演变为对死者的一种较简易的埋葬方式 , 数 量不多 , 墓葬变得又小又浅 , 一般只用于单人葬 。 例如 , 是一座唐代西州时期的竖穴 墓道偏室墓 , 墓道长 、 宽 、 深 米 , 墓道底部北侧掏挖出墓室 , 长 、 宽 、 墓 室底距地表深 米 。 原葬情况未经盗扰 , 死者为一青年男性 , 仰身直肢 , 头向西 , 干尸保 存完好 , 随葬器物有草俑 、 泥俑 、 小刀等 。 斜坡墓道洞室墓 斜坡式墓道通往地下 , 进人土洞式墓室 , 是吐鲁番地区晋一唐时期流行 的一种主要墓葬形制 。 例如 , 是一座掬氏高昌国时期 一 的斜坡墓道洞室 墓 , 全长 米 ,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 , 长 、 宽 、 高 米 , 墓室底距地表深 米 。 墓室地面平整 , 铺两张苇席 , 陈干尸两具 , 男尸在里 , 仰身直肢 , 女尸在外 , 侧身面向男 尸 , 随葬器物有随葬衣物疏 、 伏羲女蜗像 、 陶罐 、 陶碗 、 木鸭 、 木梳等 。 据墓志可知 , 死者是 钧氏高昌国虎牙将军张师儿夫妇 , 分别卒于高昌延和十八年 、 延寿十四年 。 葬具使用木棺的不多 , 这与当地木材缺少及拥有坚固 、 干燥的墓室空间有关 。 年发 掘的 号墓出土过一件奇特的葬具 —纸棺 , 年发掘的 号墓出土过一件苇席棺 。 墓室内尸体大多数是直接停放在苇席上 , 单人葬铺一张苇席 , 双人合葬墓铺二张苇席 , 即每一 位死者占用一张新苇席 , 先葬者靠里 , 后葬者在外 。 这是当时最普遍流行的一种埋葬方式 。 由 此还可以推知 , 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普遍使用苇席 。 ① 小笠原宜秀 《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探险队带来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综述 》, 原载西域文化研究会编 《敦煌吐 鲁番社会经济资料 》, 京都法藏馆 , 年 月 。 中文译本见柳洪亮译 《中亚探险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年 月 。 · · 吐香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 年 月中旬 , 笔者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南缘主持发掘了 座墓葬 , 编号 一 , 对死者的衣着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记录 。 一般说 , 死者着衣可分为三层 。 贴身一层通常是 用条幅麻布缠裹 , 分别从两只脚开始 , 至大腿根往上前后各占一幅包裹躯干 , 两侧等麻布接缝 处用麻线缝缀起来 两只胳膊也分别缠裹 , 至肩膀处用麻线与躯干上的麻布联缀在一起 。 为防 止缠裹处松动 , 脚腕 、 手腕 、 腿和胳膊上都用细麻绳或麻丝绑扎 。 号墓内女尸 , 躯干部分 是用麻布横绕缠裹的 。 号墓内男尸 , 则用麻布做成简易的褂子 、 裤子 、 袜子 。 死者的第二 层服装用丝织品制做 , 多用素绢 , 女子有用紫红色绢做上衣的 。 见到的还有酱紫色绮 、 湖蓝色 绞撷绢等衣料 。 这层服装包含一件上衣 , 一条裤子 , 女子下身还罩一件裙子 。 上衣胸前多缝缀 一块长约 厘米见方的锦 。 号墓内男尸裤管处缝缀有绿色锦边饰 。 绢袜都做得很短小 , 只能套上半只脚 , 用绢带系住 。 还发现有绢手套 , 形如筒状的小 口袋 , 不分指 。 死者的第三层 着衣是用麻布做的外套 , 号墓内男尸 , 是麻布做成的一个筒状套子 , 将死者全部套罩在里 面 , 具体做法是把死者包裹好以后在背后缝缀起来 号墓内男尸 , 用麻布缝缀成一件简易 交领长袍 , 袖子和下摆都很长 , 可 以把手脚包裹好 。 很明显 , 第一层起保持清洁的内衣的作 用 , 第二层是正式服装 , 第三层对死者及其服装起一种保护作用 , 因为土洞墓室内不免有土沙 从顶部掉落下来 。 第一层和第三层显然不是实用衣物 , 第二层服装缝制简单 , 与现实生活中的 服装也只是大体形似 。 这些衣物 , 一般是为死者特意制作的丧葬服 。 号墓内死者是惟一一 个穿一层麻布衣服的人 , 上身穿对襟褂子 , 下身穿一条裤子 , 脚用麻布缠裹 。 号墓内女 尸 , 在麻布外套外面又穿一件紫红色绢右枉长袍 。 死者流行戴纸帽 , 穿纸鞋 , 普遍有覆面 , 一 个手中握一个两端粗中间细的木握手 。 由于盗扰 , 死者服装有的保存完好 , 有的残存两层 , 有 的只剩一层甚至半裸体 。 墓内散布有不少整幅的麻布 , 有的可能是拼缀成被单覆盖在死者身 上 。 四 、 干尸的成因 吐鲁番地区博物馆陈列 的干尸中有张遁夫妇 , 皮肉干枯收缩 , 肚腹低陷 , 周身呈土黄色 。 张遁生前是高昌王国宫廷侍卫军的首脑人物 , 任侍郎 、 殿中将军 , 卒于高昌建昌四年 , 死后追赠为凌江将军 、 屯田司马 。 张妻死于延昌十六年 , 晚于其夫十八年离世 。 张遁享 年近 岁 , 脸型瘦削 , 束假发 部分缠成发髻 , 部分散披项肩 , 系仿当时突厥人的习俗 。 干 尸身长 米 , 生前身高 一 米 , 体重 一 公斤 阴囊膨大 , 可见突人阴囊的肠 子 , 说明他生前患有 “腹股沟斜病 ” 。 张妻终年时已在 岁以上 , 体态丰满 , 一头白发 。 干尸 身长 米 , 生前身高 一 米 , 体重 一 公斤 。 由北京 自然博物馆复原的张遁夫妇 像 , 形态逼真 , 栩栩如生 。 张遁手捻胡须 , 略显沉思地望着远方 , 再现了当年运筹帷握安详泰 然的神态 。 吐鲁番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南北朝干尸 中还有张洪夫妇 。 张洪生前官居高昌国振武将军 、 永 昌县令 , 段于公元 年 , 享年约 岁 干尸身长 米 , 生前身高 一 米 、 体重 一 公斤 。 张洪生前娶妻 、 妾二人 , 分别早于张洪 、 年去世 , 墓穴 中有尸体一男二 女 , 其妾遗体保存不好 。 张洪妻 , 年约 岁 , 眉清 目秀 , 睫毛细长 , 头发棕黑 额部的化妆 品颜色变黑 , 上面清晰可见金色点饰 , 是古代妇女化妆打扮的实例 干尸身长 米 , 生前 身高 一 米 、 体重 一 公斤 。 《西域研究 》 年第 期 墓地出土资料表明 , 高昌张氏原籍南阳白水 今河南南阳 , 汉族人 , 避中原战乱 , 历经 河西迁至高昌 。 墓地所见女尸都是双足天然 , 表明那时的妇女还没有缠足的陋习 。 年 , 新疆医学院曾对阿斯塔那古墓群的一具唐代中年女尸进行了解剖 , 干尸呈褐色 , 皮肤光滑 , 股部及乳房处稍有弹性 , 皮下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细胞核仍存 大腿根部可见有呈管 状的股动脉 肺 、 心皆干枯成薄块状或薄膜状 , 气管轮廓清晰 头发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结果 , 血型是 型 头颅指数显示 , 古尸属于常见的短头型 。 ① 这些干尸形成的原因 , 是人们普遍关心 的一个问 题 。 首先从干旱的气候环境考察 。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 , 盆底艾丁湖 , 低于海平面 巧 米 , 是我国陆地最 低的地方 。 盆地北高南低 , 阳光辐射强烈 四周有博格达山 、 喀拉乌成山 、 库鲁克塔格山 、 库 姆塔格山等高山环绕 , 热量难以散发 , 造成盆地内部高温 , 为我国最热的地方 。 盆地中心夏季 最高气温可达摄氏 度 。 全年高于 度的炎热 日在 天以上 , 高于 度的酷热 日超过 天 。 地表温度多在 度以上 , 有过 度的纪录 。 当地有 “ 沙窝里烤熟鸡蛋 ” 、 “ 石头上 烤熟面饼 ” 之说 。 盆地位于大陆腹地 , 四周又有高山阻挡 , 盆地内雨雪极少 , 全年降水量平均 约 毫米 , 而蒸发量高达 毫米左右 , 空气异常干燥 , 湿度只能达到正常饱和气压的 以下 。 这种极度干旱的地理气候条件 , 为吐鲁番干尸的形成提供了大环境 。 出土干尸的具 体地点 , 还有 吉川小一郎运往 日本的干尸 中 , 另有二具吐鲁番盆地东部都善县七克台出土的女尸 , 现存汉城博物馆 。 ② 年 月 , 新疆考古所在都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古墓地进行发掘 , 在一地势稍高 、 浅 埋的土穴中 , 得婴幼儿干尸一具 , 标本现存新疆考古所 。 , 年 月 , 新疆考古所在都善县连木沁乡苏巴什古墓地清理了 座战国时期的墓 葬 , 共见古尸 具 , 其中七具保存相当完好 , 肢体完整 , 服饰齐全 。 到 目前为止 , 新疆发现的古尸均为干尸 。 吐鲁番地区以外出土地点还有民丰尼雅遗址 、 哈 密五堡古墓地 、 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墓地和铁板河墓地 、 楼兰故城附近的古墓地 、 且末县扎洪 鲁克古墓地 、 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地等处 , ③ 其年代上限距今远达 年 。 吐鲁番盆地 、 哈密 地区 、 罗布淖尔荒漠 、 塔里木盆地周缘或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 , 都位于天山山脉以南 。 这些地 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气候干燥 、 雨量稀少 , 属于干旱区 。 而与之相对的天山以 北地区 , 明显湿润 , 雨水较多 , 气候反差很大 , 考古工作者在北疆地区也发掘过许多不同时代 的古墓葬 , 死者的遗体大多仅存骨殖 , 所见年代最早的古尸是 年在盐湖南岸天山峡谷中 发现的一具元代干尸 , ④ 其次是奇台北塔山发现的三具清代采金工人的干尸 , 具体环境也都是 比较干早的荒山地貌 。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 气候干燥是干尸形成的大环境 , 是一个最基本的条 件 。 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 , 吐鲁番盆地内的许多古墓群也没有出土干尸 , 譬如艾丁湖古墓群 、 喀格恰克古墓群 、 亚尔湖古墓群等 。 以发掘现场看 , 这些墓地一般距离水渠近或地下水位较 新疆医学院学报 , 年第 卷 期 。 小笠原宣秀前揭文 。 ①② ③ 王炳华 《新疆古尸发掘及初步研究 张玉忠 《新疆古代干尸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 》, 载 《新疆文物 》 年 期 。 ④ 王炳华 《盐湖古墓 》, 载 《文物 》 年 期 。 吐普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 出土古尸述论 高 , 墓室内明显潮湿 。 可见 , 墓地具体位置的地理小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 , 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遗体所处的具体环境干燥还是潮湿 , 是能否形成干尸的决定性因素 。 吐鲁番盆地内的用水 , 除阿拉沟发源于西面的喀拉乌成山外 , 主要依靠北面天 山中的雨 雪 。 源出天山的雪水 , 奔出山 口后大部分迅速转人地下 , 只有流量大的河流或特大洪水才能穿 过戈壁砾石带 。 东西横卧于盆地中部的火焰山山体犹如一座地下水库的天然大坝 , 阻挡了来 自 北部的地下水源 , 致使位于火焰山南侧的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的地下水位 , 深离地面 余米 。 低位的地下水 , 使地表上层被强烈蒸发带走的水分得不到应有的补充 离地面只有 三五米深的墓穴穴底远离地下水位十余米 墓穴周围是土质疏松透气性强的风蚀流沙地层 炎 热季节 , 地面高温 , 整个墓穴犹如一个天然的 “ 干燥箱 ” , 尸体得以快速脱水而干枯 , 大批干 尸得以保存下来 。 考古工作者注意到 , 在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同一个墓地中 , 许多墓内并没有形成干尸 , 这 一现象也见于其他墓地中 。 一片 平方公里的墓地 , 具体墓葬的小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 。 除 有的墓葬距离水渠近或地下水位较高这一原因外 , 影响小环境的形成还有着多种复杂的因素 。 一 墓葬的深浅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中的竖穴偏室墓 , 深不及 米 , 干尸完残程度虽然不一 , 但普 遍保存下来 。 墓群中最大的一座斜坡墓道洞室墓 , 墓室深达 米 , 墓 内尸骨已成粉 末 , 只发现了零星朽骨碎块 。 ① 浅埋有利于干尸 的形成 , 已为学者们所公认 。 这一现象的实质 性问题仍然是 , 遗体所处的具体环境是否干燥 , 是干尸能否形成的关键 。 墓葬越深 , 透气性越 差 , 距离地下水位越近 , 墓室内越潮湿 , 遗体越容易腐烂 。 所谓深浅只是相对的 , 这与墓地的 地下水位等环境条件有关 。 年洋海墓地发现的惟一一具干尸 , 处于墓地较高的部位 , 墓 葬深仅 厘米 。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中的斜坡墓道洞室墓 , 深度一般在 一 米之间 , 却保存下来大量的干尸 , 这是因为该墓地的地下水位比较低 。 墓葬深度 , 只要能够提供形成干 尸所需要的干湿度 , 就可 以 。 二 人葬的季节 孔雀河下游铁板河和古墓沟 、 都善苏巴什 、 哈密五堡 、 且末扎洪鲁克等处出土的干尸 , 多 穿著皮毛外衣 、 皮裤或毛布衣袍 , 带皮帽 、 毡帽 , 显示 出人葬的季节 , 可能在较为寒冷的冬 季 。 阿斯塔那 一 号墓 , 处于同一坟院内及其附近 。 ② 据墓志 , 号墓女主人葬于十二 月廿二 日 , 属于冬季 号墓的男主人葬于十二月廿九 日 , 已至初春 号墓女主人葬于 三月廿三 日 , 时在春季 号墓男主人葬于五月三 日 , 时在夏季 号墓女主人葬于五月 二 日 , 也是夏季 , 男主人葬于九月八 日 , 时在秋天 。 死者不是死于同一季节 , 但都是穿著大体 类同的透气性能好的麻布 、 丝料单衣 , 应系当时流行的葬俗 。 上述出土穿著御寒衣物的死者墓 葬 , 时代大体相当 , 约略在春秋战国至汉期间 , 或许也只是当时流行的葬俗 , 并非都是人葬于 冬季 。 号墓尸体没有保存下来 , 号墓尸体保存状况很差 , 但据发掘现场观察主要是由 于墓内潮湿 , 不能说与寒冷季节人葬有什么关系 。 吐鲁番博物馆藏 号墓所出女尸令狐孝忠 妻 , 人葬于高昌章和五年 正月一 日 , 也是寒冷季节 , 而干尸保存完好 。 阿斯塔那一哈 ① 吴震 《 墓主人试探 》, 载 《新疆文物 》 年 期 。 ⑧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 《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 》, 载 《考古 》 年 期 。 《西域研究 》 年第 期 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及有关资料表明 , 人葬于春夏秋冬都能形成干尸 , 与季节并无必然的关 系 。 吐鲁番地区 , 地下 一 米的地下室冬暖夏凉 , 温差变化不是很大 , 从而遗体的脱水速度 可能并无明显差异 。 以理度之 , 冬夏严寒酷暑温差悬殊 , 对干尸 的形成 、 完残程度应有一定的 影响 , 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 , 还有待于更详细的观察 、 统计 、 分析研究 。 三 棺木的使用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中使用棺木者少 , 也有形成干尸 的实例 。 而民丰县尼雅遗址古 墓地中发现的完好干尸及丝 、 棉织物 , 均出 自木棺之中 。 ① 棺木对干尸形成的影响 , 还需要进 一步深入地探讨 。 四 死者状况 一般死者经病痛折磨 , 弥留之际多是水汤不进 , 身体虚弱 , 严重脱水 , 有的离世仓促 , 还 有的死后或未能及时人葬等 , 这些对于干尸的形成与完残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 五 墓穴的建成与使用 一般来说 , 高昌地区的墓穴都是提前挖好 , 积年累月的空置着 , 这有利于墓室内干燥环境 的形成 在仓促去世等少数情况下 , 也有挖成即用的 。 六 土层中含盐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位于干旱的戈壁滩上 , 因蒸发作用使水源中的盐类停留在土层 中 , 对微生物的生长 、 活动有抑制作用 , 有利于尸体的保存 。 但这一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 邻近 的耕地全靠灌溉 , 浇水后被蒸发 , 蒸发干再浇水 , 上千年如此 , 仍是沃土 , 虽与施肥有一定的 关系 , 但也明显表明这片墓地蒸发造成盐碱化的作用是很微小的 。 另外 , 许多盐碱滩上的荒 坟 , 尸体没有保存下来 , 也证明了这一条件作用的有限性 。 七 不密封 , 透气性能好 新疆历史上的葬俗 , · 各式各样的墓葬形制 , 都没有特意采取任何密封的措施 透气性能 好 , 大多数墓葬是类似的 。 这个条件有利于干尸的形成 , 但在新疆干尸形成的过程中 , 也没有 决定性的作用 。 八 墓室空间 吐鲁番地区的古墓葬 , 无论竖穴偏室墓 、 斜坡墓道洞室墓 , 还是竖穴土扩墓 、 崖墓 、 古堆 墓等 , 这些墓葬大体来说都有一个墓室空间 木棺 , 也使遗体拥有了一个空 间 。 有的墓葬封 闭墓 口的木椽 、 苇席等腐朽 , 封土进人墓室内 , 初次接触容易误认为填土是直接覆盖在尸体之 上的 , 从多次现场发掘进行分析 , 其实不然 。 在气候干燥 、 酷热的大环境中 , 墓室空间 、 木棺 空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 “ 干燥箱 ” , 有利于尸体迅速脱水 , 形成干尸 。 综上所述 , 可 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人死后机体内的微生物仍然继续存活 , 经过细菌繁殖 、 腐蚀 、 分解作用导致遗体的朽没 。 干尸形成的根本原因 , 是遗体因外部环境的作用迅速脱水 , 微生物失去生存条件 , 分解过程终止 , 腐烂很快受到抑制 。 直观地说 , 墓室内的干燥环境是形 成干尸的决定性因素 。 极度干旱的地理环境是大环境 , 距离水渠远近和地下水位高低是小环 境 , 而都具体地体现在墓室内的干燥环境这一点上 。 埋葬的深浅 、 透气性能等因素 , 原理也在 于此 。 死者弥留之际的身体状况 、 人葬是否及时等因素 , 对遗体脱水速度的差异从而对微生物 生存条件的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具体表现为干尸部分器官曾经不同程度地腐烂 , 所以我们 ① 于志勇 《新疆尼雅遗址 概况及初步研究 》, 载 《西域研究 》 年 期 。 · 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 出土古尸述论 现在看到的干尸保存情况完残不一 。 五 、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干尸数量之多 , 在我国未有先例 , 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这 些珍贵的古代人体标本 , 受到考古学 、 体质人类学 、 历史学 、 民族学 、 民俗学 、 宗教学等多学 科学者们的关注 。 首先为认识古代新疆居 民种族 、 民族成份提供了素材 , 给人 以形象 、 具体的视觉概念 。 年新疆医学院对阿斯塔那古墓群的那具中年女尸所进行的解剖 , 测量数据表明 “ 这具女 尸的盆骨尺寸与现代汉族女性的实测数据一致 , 当为汉族 。 ” ① 一般来说 , 该墓地出土的干尸 脸宽 、 颧骨高 、 黑发 , 呈现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 。 这与出土的大量墓志 、 随葬衣物疏等汉文资 料所提供的证据完全相符 。 考古学资料 、 历史学研究都证明 , 高昌城从西汉时奠基开始 , 历经 东汉 、 三国 、 魏晋南北朝 、 隋 、 唐时期 , 是以汉族居民为主体民族的城市 同时还居住着部分 其他民族 。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 , 从阿斯塔那古墓群带回去的那个男性干尸头颅 , 他认为可能是一 个匈奴人 英国的体质人类学专家基思在其有关新疆人类学的 研究报告 水源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美术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师生关系的个案研究养羊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诊所 中作了分析 , 结论是蒙 古人种的成员 , 但在许多细节上又不同于典型的汉人或蒙古人的头颅 , 有些趋向欧洲人或高加 索人种 。 ② 年 , 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都善县洋海古墓地清理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墓葬 。 邵兴周 、 王博对该墓地采集的 具人颅骨进行了观察 、 测量 , 结论认为 “ 洋海组颅骨中存在 一些欧罗 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个体类型 。 蒙古人种个体特征与北亚类型较接近 , 还有一具表现 出一些尼格罗人种特征 , 这可能属个体变异 。 大多数个体是兼有蒙古人种和欧罗 巴人种的一些 个体 。 ” ③ 这些考古资料和研究结果 , 十分清楚地显示出古代新疆居民长期间在种族成份上的多元性 特征 。 新疆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 , 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中亚地 区在历史上是东西方经济 、 文化的交融处 , 也是东西方人种的交错地带 , 故有 “ 人种博物馆 ” 之称 。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 , 是研究历史上新疆居民的种族 、 民族 特征 , 尤其是研究民族融合过程的珍贵的人体标本 。 其次 , 由于长期密封在地下干燥的墓穴中 , 大量干尸及易腐易烂的物品完好地保存下来 , 死者的服饰 、 发式以及各类随葬品保留下来 , 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 、 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 。 居民的民族习俗 、 宗教信仰 、 审美观念 、 衣食住行 、 身体营养 、 致病原因以至寄生虫情况等 , 涉及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及其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 , 包括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迁 。 当时居民普遍重视对死者的硷葬 , 相信人死后存在灵魂 , 以为有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阴 府世界 , 随葬丰富的衣 、 食物品 , 可以使死者免遭饥寒之苦 。 葬俗习惯 , 除体现御寒防饥的意 图外 , 流行盖螟 目 、 戴纸帽 、 穿纸鞋 、 口 中含钱 、 双手握木 , 显露出一派迷信景象 。 柳用能 《新疆古尸 》, 载 《四川文物 年 期 。 韩康信 《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的初步研究 》, 载 《新疆社会科学 》 年 期 。 邵兴周 、 王博 《吐鲁番盆地古墓人颅的种系研究一洋海古墓 》, 载 《新疆文物 》 年 期 。 ①②③ 《西域研究 》 年第 期 由随葬衣物疏等有关资料分析 , 高昌郡时期 一 道教观念在葬俗中占有重要地 位 。 众所周知 , 高昌地区盛行佛教 , 高昌国时期 一 佛教思想在葬俗中的地位逐渐上 升 。 随葬陶器中 , 绘制仰俯莲图案是普遍现象 , 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 , 其影响扩及葬 俗方面可以说是很自然的 。 六 、 结 语 干尸作为珍贵的古代人体标本 , 首先需要做好长期保存的工作 , 其次需要众多的学科通力 合作综合研究 。 早在 年 月 日 , 徐特立先生便独具慧眼地致函国家文物局郑振铎局长 , 对旅顺 博物馆所藏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干尸的保护方法提出了密封保存的科学建议 。 自 年代末以来 , 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干尸 的发掘 、 保护和研究方面 , 做了大量的 工作 ,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不少经验 , 深感对干尸的长期保存工作 , 是一个薄弱环节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 著名学者王炳华先生一直为加强新疆出土干尸的保存工作奔走呼吁 , 倡议在适合干尸 保存的新疆建立一个专门的干尸保护 、 保存 、 研究机构 , 配备各种必要的现代设备 , 使干尸得 以长期保存 。 吐鲁番地区具备形成干尸的种种 自然条件 , 在这里建立这样一个保存机构是最理 想的 , 从而为体质人类学 、 民族学 、 考古学 、 历史学 、 民俗学 、 解剖学 、 病理学 、 生物化学及 生态学等许许多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 , 保存和提供研究对象这一研究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 。 大家都可以利用这里的标本 , 进行深人研究 , 既可以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取得研究成果 , 又可 以相互合作做出综合论断 。 这一工作 , 对人类的今天和未来 , 是有益的 。 作者单位 新疆吐普番地区文物局 责任编辑 刘国防
本文档为【吐鲁番阿斯塔那_哈拉和卓古墓地出土古尸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86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4-14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