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

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

举报
开通vip

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 青海民族研究 (季刊) 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 任洪生 提要 :  蒙古族敖包的渊源一直是蒙古学中讨论的难题之一。本文依据史料考证 ,对这一 问题进行了论述 ,认为敖包最早应是一座勇士的坟墓 ,祭敖包源于葬礼 ,并由此衍生出了敖包 相会、那达慕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 :  蒙古族  敖包  文化渊源  考证 前言 大凡初到草原之人 ,除了惊叹于草原的辽阔无垠、蒙古包的新奇独特和群群的牛羊以外 , 还能令其讶然的恐怕就是那一座座神秘而高高在岗的敖包了。敖包在草原上很常见 ,今天 ,...

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
青海民族研究 (季刊) 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 任洪生 提要 :  蒙古族敖包的渊源一直是蒙古学中讨论的难题之一。本文依据史料考证 ,对这一 问题进行了论述 ,认为敖包最早应是一座勇士的坟墓 ,祭敖包源于葬礼 ,并由此衍生出了敖包 相会、那达慕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 :  蒙古族  敖包  文化渊源  考证 前言 大凡初到草原之人 ,除了惊叹于草原的辽阔无垠、蒙古包的新奇独特和群群的牛羊以外 , 还能令其讶然的恐怕就是那一座座神秘而高高在岗的敖包了。敖包在草原上很常见 ,今天 ,生 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生活在青藏地区的藏、土等民族以及其它游牧民族都有祭敖包的习 俗。祭敖包在草原上传承已久 ,但敖包的本来面目却在历史的沿革之中日渐模糊 ,虽然由此溯 往 ,人们赋予了它许多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社会的意义和功能 ,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渊源仍然 模糊。 本文拟综合有关史料对敖包做一次文化渊源上的探讨 ,望或能补憾。 一、敖包述略 敖包 ,亦称“脑包”、“鄂博”,其意为“堆子”。在草原上有许多敖包 ,大多用石块垒成 ,内置 五谷或刀箭 ,上面树以大木 ,饰以经幡、哈达或各色布条 ,每年在固定的日期祭以牛羊。在古 代 ,人们兴建敖包之时 ,一般选一个较高的地方 ,如山头、山岗、高地之类 ,再用石块垒成一个敖 包 ,把五谷或弓箭放在里面 ,然后在上面插上木标或树枝 ,木标或树枝上再系以各色哈达和彩 色布条 ,有的敖包两侧要放三个旗杆 ,上悬狼牙旗。一般每祭祀一次 ,就要扔掉旧的饰物 ,再重 新装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敖包的祭祀有不同的数量和方式 ,有一个、三个、七个甚至十三 个。无论古代敖包还是现代敖包 ,从构制结构上讲 ,我们可以把敖包分为主体部分、附属部分。 其主体部分应该包括 :石块堆子 ———其形式主体 ;五谷和刀箭 ———其内在主体 ;木标 ———其功 能主体。其附属部分应该为饰物和祭品。其中其饰物部分显然是受藏传佛教影响以及以后的 人文因素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敖包并非蒙古族所独有 ,在许多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的游牧民族之中都 有祭敖包的习俗 ,敖包应该算是这些游牧民族固有的文化产物了吧 ,兼之草原上各个民族之间 34 很难界定彼此的族渊差别 ,现代蒙古族只不过是保持这种传统习俗的典型传承者和保存者而 已。我们只有综合考察那些历史上与敖包习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游牧民族 ,穷根溯源 ,才能 找出敖包的最初文化渊源。 纵观历史 ,在蒙古高原和青藏地区的游牧民族不可谓不多 ,但其中具有独控局面的民族不 外乎下列几个 ———匈奴、突厥、蒙古、吐蕃。战国时期 ,匈奴崛起于大漠南北 ,建立了政权 ,吞并 其它各部 ,并且称雄于西汉 ,分裂于东汉 ,后北匈奴被击溃 ,南匈奴被同化。魏晋南北朝时代 , 鲜卑虽占据漠北 ,但据史载 :“魏虏 ,匈奴别种也 ,姓托跋氏 ⋯亦谓鲜卑”① ,鲜卑时代可谓是后 匈奴时代了。其次占据蒙古大漠的便是突厥族了 ,直至唐代仍是北方一个劲敌 ,且其乃“匈奴 之别种也”②“或云突厥之先出于孛国 ,在匈奴之北”③ ,说明突厥与匈奴有直接或间接的文化 渊源上的传承关系。据赵展先生研究 ,蒙古族“从成吉思汗上溯四百年 ,追至唐代 ,当与‘匈奴 别种’最后 ,‘覆其军’相衔接”④ ,并且“风俗习惯方面 ⋯⋯后面的蒙古族与匈奴基本是相同 的”⑤。唐代青藏地区活动的一直是吐蕃 ,吐蕃则一直和蒙古草原一带的各游牧民族之间有密 切的联系 ,尤其蒙藏关系较为密切。 从以上历史事实可以看出 ,匈奴、突厥和蒙古在民族渊源上有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 ,在 文化上、风俗上亦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吐蕃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因而敖包的考察无疑就应该首先从较早的匈奴、突厥和吐蕃时代开始 ,事实上蒙古族方面 对此的史料是无从考稽的。 二、敖包究竟是什么 一般认为 ,蒙古族的敖包所祭的是神 ,包括天神、土地神、雨神、风神、羊神、马神、牛神 ,每 年按季节定期供祭 ,另外 ,还有山神、路神、边界神之说 ,如此看来 ,敖包似乎更象一个祭坛 ,然 而从史料记载看 ,敖包更应该是一座坟墓 ,一座战士的坟墓。 从古代匈奴人的葬俗和突厥人与吐蕃人的坟墓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敖包与这种坟墓是完 全吻合的。突厥人“有死者 ,停尸帐中 ,亲人家属多杀牛马羊而祭之 ,绕帐号呼 ,以刀划面 ,血泪 交下 ,七度而止。于是择日置尸马上而焚之 ,取灰而葬。表木为茔 ,立屋其中 ,图画死者形仪及 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尝杀一人 ,则立一石 ,有至千百者”⑥。“葬之日 ,亲属设祭 ,及走马  面 ,如初死之仪。葬迄 ,于墓所立石建标 ,其石多少 ,依平生所杀人数。又祭之羊头 ,尽悬其于 标上”⑦。而且 ,“在匈奴人的后代与第六世纪突厥人中 ,一个战士坟墓上积累着与死者一生中 所杀的人数同样数量的石头 ,以为光荣”⑧。显然突厥或匈奴人的坟墓有“木”、“石”、“屋”等敖 包的主干部分。同样的坟墓结构也大体存在于吐蕃族人中 ,史载吐蕃“人死杀牛马以殉 ,取牛 马头 ,周垒于其上。其墓方正 ,累石为之 ,状若平头居焉”⑨。“十月为岁首 ,死者墓而不坟 ,竖 为标记 ,无丧记之礼”⑩。“其赞普死 ,以人殉葬 ,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剑之类 ,皆悉埋之。仍 于墓上起大室 ,立土堆 ,插杂木 ,为祠祭之所”λϖ 。“其君臣自为友 ,五六人曰共命。君死 ,皆自 杀以殉 ,所服玩乘马皆瘗 ,起大屋冢颠 ,树众木为祠所”λω。“人死 ,杀牛马以殉 ,取牛马头 ,积累 于墓上。其墓正方 ,累石为之 ,状若平头屋。其臣与君自为友 ,号曰共命人 ,其数不过五人。君 死之日 ,共命人皆日夜纵酒 ,葬日 ,于脚下针 ,血尽乃死 ,便以殉葬。又有亲信人 ,用刀当脑缝 44 锯 ,亦有将四尺木 ,大如指 ,刺两肋下 ,死者十有四五 ,亦殉葬焉”。λξ不难看出 ,吐蕃之坟墓结构 和敖包大体相同。 据以上史料 ,我们把这些古代游牧民族的坟墓和现代敖包作一比较 ,就会发现坟墓与敖包 在结构上基本吻合 ,如下图表 : 形式主体 内在主体 功能主体 附属部分 :祭品 敖 包 垒石以为 堆  子 弓箭或五 谷    木标或树枝 悬祭品饰物 牛马羊头 古 游 牧 民 族 的 坟 墓 结 构 尝杀一人 ,则 立一石 ,有至 千百者 ; 其石 多少依平生所 杀人数 ; 积累 与所杀人数相 同的石头 ; 其 墓方正 ,累石 为之。 画死者行仪及 生时所经战阵 之状 ; 以人殉 葬衣服珍玩及 乘马弓剑之 类 ;所服玩乘 马。 表木为茔 ; 建 标 ;祭之以羊 头 ,尽悬标上 ; 竖为标记 ; 插 杂木 ;树众木。 牛 ,马 ,羊 ,牛头 ,羊头 ,马头。 由于时间的久远和游牧民族文化传承的间续性 ,作为坟墓的主体已经逐步简化 ,形成了今 天的敖包形态。其实 ,敖包作为一个战士的坟墓其更直接的证据是《蒙古风俗鉴》所载 :“阿日 吉·孛日吉可汗时期即唐王李世民时期 ,祭祀十三个敖包是为供奉十三个勇士”。而唐王李世 民时期正是蒙古开始形成之初。 一个战士的坟墓最后演化成为一个民族祭祀神的场所 ,这种演变有其内在的原因。游牧 族生活条件决定了其民族心理“贵壮贱老”λψ其精神便永久地沉淀在草原文明的心灵深处了。 一个英勇的战士自然就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了 ,而他的坟墓理所当然就成为了人们举行祭祀 仪式的场所。 三、累石的目的何在 从上文可知 ,敖包建立之初 ,垒石为之 ,但后来又有了一种的习俗 ———累石 ,《绥远通志稿》 载 :“所谓鄂博者 ,即垒碎石或杂柴 ,牛马骨为堆 ,位于山岭或大道。蒙俗即以为神 所忌 ,敬之 甚虔。如遇疾病 ,祈福有事 ,辄为鄂博是求 ,寻常旅行 ,每过其侧 ,亦必跪祷 ,且累石其上而去。” 垒石当以与死者生前所杀人数相抵 ,那么“寻常旅行 ,每过其侧 ⋯⋯且累石其上而去”就似乎与 此相悖了 ,且此对死者是为不敬 ,对他人尚嫌不公了。但究其历史上的原因 ,我们也会发现 ,这 种习俗的发展有其久远的葬俗上的原因和宗教上的原因。在历史上 ,游牧民族汗王逝后 ,其禁 忌很多 ,而且对杀人石的要求规格很高很多 ,如前文所提吐蕃赞普就有杀人殉葬的习俗。在突 厥人中 ,据《芘伽可汗碑》载 :“北方 Baz 可汗 ⋯⋯本吾仇敌 ;黠戛斯 ⋯向来敌视吾人者也。(对 54 于)此一切 ,吾父 (骨咄禄)可汗 (须往战之) 。彼出征四十七次 ,身经二十战。由天之意 ,吾人于 有国者取其国 ,有可汗者俘其可汗。⋯⋯使彼辈屈膝点首 ,既获得如此大国及如此大权 ,彼乃 去世。朕等树 Baz 可汗之第一杀人石”λζ。又“朕叔可汗 (指芘伽可汗) 以殒 ,余 (碑文作者也里 特勒)树立黠戛斯可汗为其第一杀人石”λ{ 。可以看出 ,突厥汗王的第一杀人石规格很高 ,往往 是敌对部落的汗王 ,并且不难推测 ,Baz 可汗和黠戛斯可汗至少不是在阵前被杀 ,而是在被俘 获之后 ,再杀死 ,树为其大汗之杀人石 ,不难推测 ,即便对方大汗死于两军阵中 ,其功劳亦会记 在己方大汗名下。从殉葬和献祭杀人石推断 ,累石可能即源出于此了。那么这种情况又怎么 普及的呢 ? 因为到了蒙古时代 ,由于风俗的变迁和新的禁忌的产生 ,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 :“护送的人要将沿途遇到的一切人作为殉葬者 ,他们对这些人说 ,请 你离开凡间到阴间去吧 ,去服侍你们已驾崩的领主吧 ! 他们相信这些被杀的人在阴间真的会 变成他们君主的奴仆。他们又将最好的马杀死 ,使领主在阴间享用。当蒙哥汗驾崩后的遗体 运往阿尔泰山的途中 ,护送骑兵一路上把遇到的人杀死 ,至少杀死两千人”。据史载 ,成吉思汗 病逝西夏 ,护柩军队奉灵回蒙古时 ,途中所遇之人皆被杀死。从这里 ,不难想象 ,当旅行者途遇 这一类似的情况 ,自己无异于变成了一块汗王或某位英雄的血肉做成的杀人石 ,而汗王或英雄 的灵柩无异于一座移动的敖包。这种习俗的沿续承袭 ,惯常旅行者势必为这种惯例所威慑 ,每 逢敖包不禁让人浮想连篇、慌恐万分 ,无奈之余 ,只好偷偷添上一块石头 ,权且充当自己或大汗 的敌人祭拜一番 ,慌慌而去 ———在战神的金刀之下 ,请献上尊贵的头颅。这种惯例一再延伸 , 累石之风蔚然。 这种殉葬和献祭杀人石的习俗 ,从而产生了日常的累石习俗 ,其原因一方面固然由于游牧 民族的尚武精神 ;另一方面当然也不排除早期萨满教的影响 :“以为死亡人即由此世 ,渡彼世 , 其生活与此世相同”λ| ,这导致了汗王死后的杀人殉葬 ,同时蒙古汗王葬俗禁忌也与此相关 ,即 不许人知道汗王真正灵地 ,凡所遇之人皆杀 ,连护送军队亦不能幸免。后来随藏传佛教传入蒙 古及佛家不主杀生的精神 ,累石更加理所当然地取代了人殉。 四、祭敖包衍生的社会功能 祭敖包最初本为一次死者的葬礼 ,但在祭敖包的同时 ,又衍生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婚姻习 俗 ———敖包相会。 《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突厥传》载 :“是日也 ,男女咸盛服饰 ,会于葬所。男有所爱于女者 ,归即遣人娉问 , 其父母多不违也”λ} 。且“部落共建大棚 ,人死则置尸其上。居三年 ,年唯四哭”λ∼ 。这里明显 地说明 ,该民族婚姻大多在葬礼之时开始的。因为在蒙古草原上 ,由于地域的辽阔 ,游牧民族 居住格局的分散 ,加上牧业生产的流动性和战争的此起彼伏 ,葬礼成了人与人之间几乎是唯一 的在和平环境下相互交往的聚会 ,这也是男女相悦的唯一机会 ,从而使游牧民族的婚姻大事 , 伴随着死者的安息而完成 ,或许这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吧。随着时间的流逝 ,祭敖包自然而 然把几乎与葬礼同时产生的婚姻习俗 ———敖包相会衍生出来了。 敖包衍生的较重要的社会功能还有界标作用和那达慕大会。 界标的作用其最初虽为坟茔之标识和挂祭之物 ,但敖包又是草原上唯一可以作为标识的 64 东西 ,其天然就具有了充当界标或路标的作用。 与敖包相会的产生相似 ,祭祀敖包之后 ,草原上的人们在这难得的聚会之中进行游戏 ,演 练草原上人们赖以生存的三大技术 :摔跤、骑马、射箭 ,这仍然是草原生存条件的反射和尚武精 神的反映 ,当然更不排除还有小伙子们趁此机会一展英姿 ,争取敖包相会之中姑娘们父母的赞 可的另一重要原因。现代的那达慕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 结    语 对敖包的文化渊源考察结束了 ,本文认为敖包是座坟墓 ,一座战士的坟墓 ,它反映了游牧 民族最早的生命价值取向 ,也凝聚着最早的游牧文明 ,并且从葬俗、婚俗和娱乐习俗的三位一 体 ,让人看到游牧文明对待死亡、人生和生活严肃而达观的态度。 注释 : ①《南齐书·魏虏传》卷 57 ,列传 38 ; ②③⑦λψ λ}《周书·异城下·突厥》卷 50 ,列传 42 ; ④⑤《对蒙古族起源于“蒙兀室韦”说的质疑》转引自《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82 年 2 期 34 页 ; ⑥《隋书·突厥传》; ⑧《草原帝国》(法)勒尼·格勒塞 ,青海人民出版 ,42 页 ; ⑨《册府元龟》卷九六二外臣部官号 ,页八 ,11318 下 ; ⑩《册府元龟》卷九六 O 外臣部官号 ,土风 ,页七 ,11294 上 ;λϖ《旧唐书·吐蕃上》;λω《新唐书·吐蕃上》;λξ《杜佑·通典·边防·吐蕃》;λζ λ{《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集》(上)页 309 ,林斡 ,中华书局 87、7 ;λ|《多桑蒙古史》(上)页 30 ;λ∼《隋书·室韦》。 〔任洪生  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先  巴)        74
本文档为【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86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4-12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