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

举报
开通vip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32、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主要观点: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
32、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主要观点: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评价: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基本过程和举例: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 由刺激引起的身体反应 →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 情绪体验 eg路遇暴徒→ 心跳,出汗,逃跑→ 因心跳而生恐惧 → 恐惧 『坎农-巴德学的丘脑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坎农和巴德 主要观点: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 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 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评价: 基本过程和举例: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 中枢神经系统中丘脑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大脑和身体 → 身体上生理上出现反应→ 大脑觉知刺激情境的性质 → 情绪体验→ 暴徒危险啊! 评价:虽然外周生理反应不是情绪的唯一来源,但内脏反应和行为反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情绪体验,坎农-巴德完全否定外周 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是不正确的。坎农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也是不正确的。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主要观点: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基本过程和举例:(刺激 → 皮层对刺激评估产生态度 → 对反馈的评估促使态度转化 → 情绪通过丘脑产生生理反应→皮层对生理反馈评估)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主要观点: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样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着个模型的核心就是认知。 此为詹—兰理论的增强版,即在对自身反应的觉知之后加入与记忆的比较而已。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制,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图解如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代表人物:拉扎勒斯 主要观点: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利或有害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厉害关系,以及关系的程度 次评价: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控制,包括是否控制以及控制的程度 再评价:一种反馈行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提出者:伊扎德 这种理论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1)情绪与人格系统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2)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情绪包括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他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 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3)情绪激活与调节 关于情绪的激活与调节,伊扎德提出了四个基本过程: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激活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 神经肌肉—感觉反馈原理:体内外的感觉输入信息作用于皮层下的有关部位,传出的运动信息是个体产生表达情绪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 所引起感觉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绪体验。 33、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1、动机含义: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异常复杂,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同一种动机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一个人身上的动机也多种多样(主导动机、从属动机)。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揭示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地预测与控制。 4、动机与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a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a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a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下图可对可对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进行直观的说明: 34、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 动机的本能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和麦独孤 主要观点:1、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为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2、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3、本能具有能量、行为、目标指向三种成分。4、个人和民族的性质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 评价:支持者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提出了人有追求死的本能和生的本能来解释人类的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就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缺点是不能确定地揭示行为的原因,循环论证;并且忽略了人类行为受环境、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将本能提到了不恰当的位置。 2, 动机的驱力理论。 代表人物:武德沃斯和赫尔 主要观点:1、武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DRIVE)概念,以代替本能理论。他认为所谓驱力是由于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2、赫尔后来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他认为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能量或力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儿驱力减少。也就是说动机的产生是为了驱力的减少(需要—驱力—动机)赫尔后来又提出了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来支配的,并且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赫尔认为,有此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此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外部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I)和抑制和潜能(P),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关系表示: 评价:不能解释驱力增加的行为,如绝食抗议,悬梁刺股。也就是说按照驱力理论,人饿了是要去吃的,来缓解紧张状态缓解驱力。但 绝食抗议的活动却增加了紧张状态,增加了驱力,是不符合该理论的。 3, 动机的唤醒理论。 代表人物:赫布和柏林 主要观点: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 他提出了三个原理: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唤醒水平;②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③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4, 动机的诱因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 主要观点: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INDUCEMENT)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去朝向某一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的和 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和失等)称为消极诱因。 赫尔接受了这一变量,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并修改驱力理论的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为: 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 期待价值理论。 提出者:托尔曼 主要观点: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于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 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也是学习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海德和韦纳 主要观点:1、心理学家用用因果关系推论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2、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海德还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3、维纳系统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的中心要素。维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可控还是不可控。同时将人们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三维度六因素结合。从而产生下表 归因类型 韦纳认为,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①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②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③所投入的努力。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故当活动成功时,个体倾向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反之,活动失败时,归因于一些不可控的原因,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虽然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在韦纳看来都是积极归因,但卡芬顿(Covington)提出的自我价值论认为成功的学生多半将原因解释成自己能力的体现,因为努力人人可为,但能力唯我所有,这使人感到更大的自我价值。如果失败的事件连续发生,他们就有可能将原因归于稳定的自身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不可控是激发动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它会使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 3,自我功效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学习动机理论,已考过简答)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 不同自我效能感学习者的学习特征 维度 高自我效能者 低自我效能者 任务定向 接受挑战性的任务 避免挑战性的任务 努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付出更大努力 面对挑战性的任务付出的努力较少 意志力 不达目标不罢休 达不到目标时就放弃 信念 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没有达到目标时能控制自己的焦虑和紧张;相信自己能控制环境 总是考虑自己缺乏能力;不能实现目标时紧张、焦虑;认为自己对环境无能为力。 策略运用 放弃无效的策略 坚持使用无效的策略 成绩 更好 更差 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①直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的唤起。 5, 成就目标理论。(也是学习动机理论) 提出者:德韦克和尼克尔斯 主要观点: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①任务标准;②自我标准;③他人标准 目标的分类:掌握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上述目标就是成功,标准用①②;成绩目标——好名次、好成绩。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标准用③ 35、需要的层次理论 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2、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优点: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克服了以往需要理论的笼统性、模糊性。使人对需要的认识清晰化、具体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缺点:1、需要层次理论在多方面尚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2、马斯洛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不可取的。3、马斯洛认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基本需要都是天生的,这样就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界限,忽视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4、下一层需要的满足是上一层需要产生的条件,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的说法不够确切。5、对需要在高低之间的转化研究较多,但对需要同一层次之间的研究不够。6、比较关注低层次对层次需要的基础作用,但对高层需要对低层需要的影响探讨不够。7、虽然马斯洛用拟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是从根本上仍未摆脱本能说,这就把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8、在需要的研究方法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类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有不少问题,对需要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用现象学描述法或搜集名人档案资料进行经验性的分析而放弃探索因果关系的科学证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斯洛对需要的研究也是有较大的局限性。 36、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 (1)独立性: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它与武断和受暗示性的差别在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自信; (2)果断性: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这些决定与武断的差别只在于结果,与优柔寡断相反; (3)坚定性:也叫顽强性。长时间坚持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和执拗的差别只在于结果; (4)自制力: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也表现为对情绪状态的调节,决策时的独立性和果断性+执行时的坚定性=自制力。 37、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说 (1 )独立因素说。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缺点:成绩相关证明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2)二因素说。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G和特殊能力S。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两种因素的共同参加。 评价:优点:对理解能力有很重要的启发,为研究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缺点: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主要观点:认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互相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4)群因素理论。提出者:瑟斯顿 主要观点:他认为智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无关的许多原始因素和原始驱力构成的,他从56种不同的实验中概括出7种主要因素,分别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 知觉速度。 2.智力结构理论 (1)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者:吉尔福特 主要观点: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内容:智力活动的对象(O)或材料(M):包括听觉(H)、视觉(S)、符号(S)、语义(M)、行为(B)。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P):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C)、评价(EVALUATE)。产品:智力活动的结果(O):包括单元(U)、类别(CLASSIFICATORY)、关系(R)、体系(S)、转换(T)、蕴涵(I)。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由于这三个纬度的结合以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评价:打破传统,同时考虑了智力的内容,过程和结果,推动了智力测验的发展。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卓南 主要观点:他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设想能力的结构。他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之下包含了两大因素群,即语言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素;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操作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 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1, 智力三元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主要观点: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1)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的三种过程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其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三元中最重要和最完善的理论)(2)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 处理新任务新环境要求的能力;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也就是处理老任务和新任务的能力)(3)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 力情景亚理论:智利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情景智力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 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评价: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 促进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智力PASS模型。提出者:达斯和纳格利里 主要观点:该理论是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PASS是英文PLAN—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 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 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一切智力活动的 正常运行。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第一机能单元和第三机能单元关 系非常密切,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力能够得以集中,进而促进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密不可分,因为在实现生 活中的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种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要受到计划功能的影响。 评价:强调了智力系统的构成成分,得到了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支持,推动了对智力的研究。其中注意唤醒系统和计划系统联系最为 紧密,从事计划系统的智力活动需要一个充分的觉醒状态,以有利于计划的产生、编码与计划密不可分,因为外界信息必须以一定的编码方 式进入智力系统,对个体信息采取何种加工方式也是计划系统的重要功能,而其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同时性加工,一般像空间知觉信息在智力 系统的加工方式,主要是右脑采用同时性加工来处理信息,也可采取继时性加工,其一般主要是语言、逻辑推理在智力系统的加工方式。主要 是左脑来处理继时性加工方式的信息。 38、智力发展的差异(简答考过)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和青少年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3-12岁,智利发展最快,后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在18-25岁达顶峰,流体智力在中年后下降,而经历智力在一生中稳升,成年能力发展最稳定。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1)发展水平的差异:超常与智能不足者;(2)表现早晚的差异(3)结构的差异(4)性别的差异。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作用: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因此对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2)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A 产前环境:胎儿出生前生活的母体(城市是母体——MJ注),这种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及以后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B 早期经验: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 C 学校教育:通过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 (4)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 总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主观努力,在能力发展中缺一不可。 39、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考过简答题)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后,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制约表面特质的基础, 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根源特质各自独立,相关极小,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这就决定了人与人在性格上的差异。卡特尔由此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国际通用的16PF个性问卷。 B,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C,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图解如下 (3)艾森克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理论模型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内外向的差异 神经质(PSYCHOTICISM): 人格特征的光明或阴暗 精神质(NEUROTICISM):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由外倾性和神经质的二维组合建立了人格环状模型,划分出与希波克拉底气质说类似的四大象限 (4)人格类型理论人格大五理论(由此编制出大五人格量表) 五因素模型:塔佩斯运用词汇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进行再分析,探究出最稳定的五个因素,也就是传说中的“人格海洋”OCEFN Openness开放性:想象、审美、感情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Conscientiousness责任心:胜任、公正、条例、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Extraversion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Agreeableness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Neuroticism神经质: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5)七因素模型(由此编制出“人格特征量表”) 特里根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POSITIVE EMOTIONALITY)、负情绪性(NEGATIVE EMOTIONALITY)、正效价(POSITIVE VALENCE)、负效价(NEGATIVE VALENCE)、可靠性(DEPENDABILITY)、宜人性(AGREEABLENESS)、因袭性(CONVENTIONALITY) 类型论是群体间人格差异的描述指标。可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 (1),单一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 型人格理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又分为T+(冒险行为健康、积极、 具有建设性)和T—(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 (2),对立类型理论。由福利曼和罗斯曼提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纬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主要有:A-B型人格和内-外型人格。A-B型人格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情急躁、成就欲高、外向;B型人格:不温不火、容易满足、内敛,有耐性 内-外向人格: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力比多流向)内还是外,决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人格。内向人格:自我剖析、深思熟虑、交往面窄;外向人格:情感外露、自主果断、善于交往 后来他又增加了心理机能纬度,包括思考,情感,直觉和感觉 (3),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有: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类型学说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新增)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的冲动; 对自我进行监控; 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40、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威特金在垂直视知觉的研究中发现了这种差异,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 场独立性: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考有较大依赖,心里分化水平高,与人交往神经大调; 场依存性: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心里分化水平低,与人交往体察入微。 2.冲动型—沉思型 冲动与沉思差异的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反应快,精确性差。信息加工多采用整体性策略 沉思:反应慢,精确性高。信息加工多采用细节性策略 3.同时性—继时性 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兼顾各种可能,发散式思维。如:空间问题和数学 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单线程思维。如:言语和记忆 41、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已考过简答)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也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关键作用,自我调空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1)生物环境因素 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反过来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教养方式主要有:权威性、放纵性、民主性 (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确实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是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作用,但在不同物力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7)自我调控因素:对人格产生影响的上述诸多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参见自我调控) 总之,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4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情绪的种类(考过简答)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人与动物共有的,先天的,拥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情绪 情绪状态是某种时间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较典型的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该状态下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应激: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便随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 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情感的种类(新增) 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 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发展心理学 43、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是什么? 心理学中所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发展心理学里也会使用,发展心理学还有它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设计,主要有四种: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和双生子研究。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进行侧查并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心理发展状况的方法。横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研究多组资料,是在时间发展的某一横断面上比较不同年龄组资料的发展状况。 主要特点在于实用性。具体如下:1、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3、省钱、省时、省力 主要缺点:由于不同年龄组年龄资料是在同一时间内收集的,因此,该方式所得的发展趋势就不是自然发展的反映,而具有人为的联络性,还有以下局限性:1、缺乏系统的连续性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3、取样程序较为复杂4、年龄和出生年代因素相混淆 2、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相继年龄上变化资料的方法。 纵向研究可以排除横向研究中发展趋势的人为性,所以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某一特征发展的连续过程,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和揭示心理发展的转折点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这是纵向研究的优点。 主要缺点:1、被试随时间逐渐消失2、反复测量容易引起被试情绪3、研究周期长过程中无关变量增多4、耗时长,成本高5、年龄与出生年代相混淆6、限制新技术的使用 3、聚合交叉研究:横断研究难以确定当前的年龄变化是否真实反映了个体的变化,而纵向研究又耗时费力,也无法推断少数被试的年龄变化发展是否具有一般性。所以,为了避免着两种研究的弊端,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聚合交叉研究,也就是说,在横断的基础上再进行追踪,然后按年龄和观测年份交叉归类。这样在同一年龄组中,就包括不同年代成长的个体,可以消除一部分“世代变迁”的干扰,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如5到10年)收集较大范围(30到40年)的资料。但取样复杂,研究方法烦琐。 4、双生子研究:是利用双生子作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心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优点:1、同卵双生子有相同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2、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缺点:1、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2、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3、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 44、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题已考) 皮亚杰是一位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他的书籍结构主义和发生认识论,以及一系列有关儿童语言和思维的著作,对儿童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主流理论。 1、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基本观点: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多么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候甚至胚胎时候。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并认为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 2、研究方法 临床法是皮亚杰独创的心理学研究中用来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 具体方法。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点内容: 3、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他认为智力和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和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映,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4、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和平衡。 成熟是指机体的生长,特别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条件是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经验,包括物理条件和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等因素。 平衡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发展中的最重要因素,平衡过程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这种平衡是动态的。 5、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有四个核心概念: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其中图示为核心概念。 图示(scheme):是动作的结构与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当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例如儿童喜欢敲击东西)。图示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并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示。 心理的机能机构而不是组织结构 平衡 是指内部的图示和外部的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当中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一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终结,它只是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外一个水平的平衡状态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例如用锤子敲完再用勺子敲)。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示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例如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示或调整原有图示。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使机体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平衡既是发展的因素,又是发展的心理结构。 6、心理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理论的心理发展分为4个阶段,他在看待智慧和认知的发展时,坚持阶段论的思想,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不是数量的简单累加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具体表现为: 感知运动阶段:此阶段儿童只能协调的感知觉的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的图示,核心能力是客体永存性。 前运算阶段:表象和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从而使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得到扩大。此时的儿童还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这就限制了他们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核心能力是象征思维和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守恒的。它表明儿童的思维已经能够服从逻辑规则,达到运算的水平。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这种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核心能力是守恒、可逆性和具体性依赖。 形式运动阶段: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思维水平已经开始接近成人。核心能力是逻辑和抽象能力。 各个阶段在发展的守侯具有如下特点: 1、各阶段是连续的,但具有阶段性,即个阶段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 2、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3、阶段之间有交叉 4、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结构的基础,但之间有本质差异 5、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水平相当。 7、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评价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超人的理论建构能力,对发展心理学甚至整个心理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的研究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2、皮亚杰强调生物适应观。过于偏重先天和遗传的因素,对教育和文化的因素不够重视3、形式运算阶段并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有研究者提出“后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影响力很大的儿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是建构主义流派的思想鼻祖。 2、心理发展的标志: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有四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活动的原因: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质变的结果。具体来说,原因有三:1、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社会规律的制约2、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3、经验不断的内化 4、心理发展与教学:1、最近发展区 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 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作用:一个就是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另一个是创造者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在内容、水平、特点和速度上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3、学习最佳期限:学习任何知识或机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教学作用而不造成发展障碍,要让儿童最佳年龄学习对应的知识4、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经验体验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运用符号系统将促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外部形式的活动才得以“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语言一方面为儿童表达思想和提出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儿童从周围人那里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儿童的言语也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在其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5.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发展观的异同 相同点:1、都强调个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 2、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点: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2、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智力发展的质量。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不存在绝对的阶段性4、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恶劣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是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3)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注重个体内外交互作用。前者更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的建构。前者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后者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4)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是19世纪维也纳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与精神病人的长期接触和对他们的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有些精神病人的发病与其童年早期的经验有关。因此,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详细地描述了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里比多分别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变化,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和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这是其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性敏感区:口、舌唇。行为特点: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1—3岁)。性感区:肛门。行为特点: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3、前生殖器期(3—6岁)。性感区:生殖器。行为特点: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4、潜伏期(6—11岁)。性敏感区:无特定区域。行为特点:进入潜伏期的儿童
本文档为【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32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4-11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