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高昌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高昌

举报
开通vip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高昌 2004年 5期 No.5,2004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总第 486期 Sum No.486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 张 艳 红 陈 洪 玲 古 日 同日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1,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53) 近人谈及美国文化,总爱援引一个名词——熔炉文 化(melting—pot),意指在美利坚合众国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它在欧洲原生文明的基础上,广泛地吸纳了美洲印第 安人土著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东亚儒家文化圈等多种文 ...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高昌
2004年 5期 No.5,2004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总第 486期 Sum No.486 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 张 艳 红 陈 洪 玲 古 日 同日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1,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53) 近人谈及美国文化,总爱援引一个名词——熔炉文 化(melting—pot),意指在美利坚合众国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它在欧洲原生文明的基础上,广泛地吸纳了美洲印第 安人土著文化、非洲黑人文化、东亚儒家文化圈等多种文 明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其实,在绵 长的世界历史长河里,这种文化的生成现象并不少见。汉 唐时期地处西域的高昌(今吐鲁番地区)文化,即可称为 一 例。 高昌曾是丝绸古道上长期繁荣的一个历史古城,今 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40千米处尚有高昌古城遗址。追溯 其建置沿革,西汉中期中央政府在此设置的驻军屯田的 壁垒——高昌壁,可成为其城市兴起之滥觞。由于该地地 理位置险要,东连东土,西通西域,南扼丝路,北控草原, 政治、军事地位日显,不仅接受过不同性质的中央政府、 割据政权的统治,甚至还成为偏安一隅的独立王国 在 此过程中,高昌地区生齿日繁,绿洲农业逐步发展,文化 事业上也取得长足进展。 正如美国的“熔炉文化”中西欧文明一直占据主导地 位一样,中原文明在高昌城市发展中长期施加着强烈影 响。文化的载体是人,早在张骞凿空和汉西域都护府创置 之后,汉人已西渡流沙,加入新疆多民族大家庭的行列。 魏晋之世,西域各地的汉人渐聚拢于高昌壁,并取代了当 地的车师人,成为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主体居民,由高昌 郡而高昌国,创建了汉族移民国家。人唐后,汉人移民数 量更增,势力一度扩展到天山北麓东段,置伊州、西州、庭 州。唐祚转衰,回鹘部族大批迁人西域,高昌汉人失去主 体地位,开始步人回鹘化的道路。一直到清初,汉人才又 大批西来定居,重新成为本地人数众多的民族。可见,自 汉至唐近千年内,汉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高昌社会的 主体人群,中原文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高昌社会的主流文 化。 儒家思想从西汉武帝开始就被中原各王朝视为圭 臬。北朝时期,高昌地区也在文化教育上灌输儒学,以史 辅经,“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 授”⋯c 。这三部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也都是西魏、北周两朝最盛行的儒 家经典。高昌王国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风俗 政令与华夏略同”[21 c 。鞠氏高昌王室出自河西世家, 与中原南北诸王朝的文化往来十分密切。第一代高昌王 鞠嘉就曾向北魏王朝求借五经诸史,第三代高昌王鞠坚 还在自己坐室中绘“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像”,作为仁政的 象征。这些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了他们儒学治国的信念。高昌国不仅公 文流转用汉文书写,甚至格式、用词都来源于中原汉魏之 制。另据,高昌故城出土的《凉王大且渠安周功德碑》,可 知当时不仅汉字通行,且文法亦采用南北朝内地通行之 骈体,文笔娴熟典雅,引经据典以立论,文多四言[31。来自 河西陇右的世家大族,对高昌汉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发 挥了重要影响。这些豪族部曲甚众,且多有诗书传家的文 化之风,他们沿魏晋之积习,讲究门第,彼此通婚,把持着 高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形成了与此时中原内地极 为类似的门阀社会。 中原文化传统不仅在高昌地区上层社会和士大夫当 中浸润很深,而且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广为传 布。《周书·高昌传》载:高昌“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 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汉族移民与其他各族人民长期杂居 相处,彼此通婚日渐增多,汉族礼俗还是占据着主导地 位。高昌人在丧葬仪式上也秉承了内地汉人传统,多行土 葬,尚厚葬表达敬祖的观念。在墓葬品中随葬的陶器上, 常见书“黄米一瓮”“白米一瓮”字样。反映了汉魏中原风 ① 自汉至唐,高昌先后经历了高昌壁、高昌垒、高昌郡、高 昌国、西州五个阶段。高昌壁至高昌垒阶段 ,先后接受 两汉 (包括王莽政权)、曹魏、西晋等中央政府的统治; 高昌郡阶段 。先后接受前凉、前秦、后凉、段氏北凉、西 凉、沮渠氏北凉、阙爽政权、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等割 据政权的统治;高昌国阶段,先后接受阚氏、张氏、马 氏、鞠氏等独立王国的统治。西州阶段,高昌地区成为 唐政府的正式属郡。 6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尚在这里的影响。记载随葬物品的衣物券,汉代称 “遣 册”,相当于记载随葬物品的清单。高昌人安葬死者的仪式 也都严格遵循《仪礼》中的有关规定:死者穿戴整齐,头枕 鸡鸣枕,面部掩巾(覆面),眼盖瞑目(眼罩),双手相握,口 中含钱。这些都与当时中原流行的丧葬习俗如出一辙。 在今天吐鲁番的高昌故城遗址,众多的佛寺、佛塔残 迹引人注目。的确,信奉佛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高昌 人精神生活中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佛教本源自古印度,很早就传 人西域,并经由此地传人中原地区。但魏晋之后,对高昌 人影响最大的却是自中原内地回传的汉地佛教。这在文 化传播史上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经过中原内地文 化改造过的佛教,回传到汉人大量积聚的高昌地区,大批 汉文佛教经卷在高昌地区流传。上世纪初,日本探险队在 吐峪沟发现的《诸佛要集经》写本,是目前所能确知的最 早的吐鲁番出土佛典。此译本的译经地点是西晋的洛阳 城,不久即由中原或河西传人高昌。入唐后,随着大批汉 族僧人携汉译佛经大批西渡流沙,汉传佛教遂大盛于西 域各地,现今高昌故城中的大批佛寺遗迹,即多为隋唐时 所建。直至吐蕃接管了唐朝西域领地后(9世纪中期),汉 传佛教始衰,但仍独立为派持续了一个历史时期。至高昌 回鹘人 (10一l1世纪),信仰的佛教也大都译自汉文佛 典,而非译自梵文原典。 此外,在汉唐高昌人的世俗生活中,中原传统的原始 宗教及以尊奉天神、讲究天人自然混成的道教观念一直 发挥着重要影响。道教徒所宣扬的阴阳二界的存在、灵魂 不灭的观念,在高昌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也普遍得以体 现。高昌人为死者安排了阴间的一切,并期盼死者能享受 到生前无法得到的荣华。在许多墓葬内的木牌上有道教 的咒语,在一些出土的衣物疏中还常见“东青龙、西A虎、 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急急律如令”、“倩书张坚固,时见 李定度”等字样【4I。此中人物多是我国古代道教所信奉的 冥神,具有明显的道教色彩。 地处东西交通孔道的高昌,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 城市。早在汉代高昌壁时期,这里就有土著的姑师人居 住。到汉魏时期,来自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 也因经商和其他原由居留高昌,其他诸如突厥、蒙古、吐 蕃、回鹘等各民族也相继加入其中,丰富了这个民族熔炉 的多彩成分。1905年,德国考古学家勒柯克率领的考察 队在吐鲁番高昌古城发掘了一座中世纪的图书馆,其中 出土了各类古代写本凡24种,分别用17种语言写成。这 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当时高昌地区民族成分之复杂。 德国考察队所发现的一件粟特语历书残纸,是高昌 地区多民族交汇的典型例证。据德国汉学家缪勒的研究, 这一历书在每日之下都注上了粟特语、汉和突厥三种称 谓,即每日先标以相当粟特语的七曜日的名称,而后标以 “甲乙丙丁”等汉地通用的十天干的粟特对音,而后标以 “鼠牛兔”等十二生肖的粟特语对音。此外,每隔二日,还 用朱笔记上汉地“木火金水土”五行的粟特译文。以十二 生肖标志日期,这是突厥以及后来突厥、蒙古等草原游牧 民族的习惯用法;以十天于记日则属中原传统历法;以七 日为一周,分别以日、月及火、水、木、金、土等命名之法, 肇始于西亚粟特人,可以看做是粟特文化的代表。我们知 道,历书作为普通百姓居家常备之物,追求的是通俗易 懂,简单明了。而这件历书却包含着如此复杂的信息,说 明制作者是为了兼顾当地民族成分复杂的社会现实,无 意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多种文明和睦共处的实物见证。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族群来到高昌 并定居下来,同时也带来了源自四方的宗教及其所属的 一 系列的文化形式。 袄教,又称拜火教,是随着中亚粟特商人一起东来 的。粟特人的一部分长期居住在高昌地区,他们不仅经营 商业,而且还把他们信奉的袄教传播到此地。在他们的聚 落中往往建有供奉胡天的袄祠。1965年,吐鲁番安乐城 废佛塔中出土的《金光明经》卷二题记云:“庚午岁(430 年)八月十三日,于高昌城东胡天南太后祠下,为索将军 佛子妻息合家,写此《金光明》一部,断手讫竞。”[51从中可 看出,5世纪前期在高昌城东就已立有胡天祠了。 在汉唐高昌还曾流传着摩尼教。在今天吐鲁番土峪 沟、伯孜克里克和胜金口三处石窟群中都发现有摩尼教 洞窟。其中伯孜克里克第38B窟更是典型的摩尼教窟,上 绘摩尼教授堂,病僧堂、又绘生命时与死亡树交叉图,自 上而下分三段,代表三际,下绘信徒中居然有好几个属汉 人模样,男则结发,女呈高髻。7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高 昌地区属于唐朝西州的管辖范围内,汉人占据主体地位, 其中有不少的汉人也皈依了外来的摩尼教。 众多的民族及其文明形式尽汇于高昌一地,在长期 同生共处的过程中,这些人群和文化形式并不是简单地 混杂在一起,而是走向相互融合、相互吸纳,逐渐形成新 的地域人群和地域文化,这可以称之为民族和文化的熔 炉作用。正如当今美国,在这个人人皆操美式英语的前英 格兰殖民地,我们称其文化形式不为英国文化、不为欧洲 文化、不为非洲文化,而是美利坚文化。翻开其文化的菜 单,我们可以闻到来自四方佳肴的芳香,但仔细一品,这 道大餐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汉唐高昌各族民众在长期 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碰撞,发育出一些具有高昌特色的 地域文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期以来,中原汉文化在高昌地区是占据主体地位 的,但在其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弹性和海绵般的 包容能力。在高昌人的Et常生活中,汉字、汉语得到普遍使 用,同时还“兼用胡书”、“胡语”_6]。胡语的指义颇广,包括 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而胡书则一般指“粟特文”,即中亚地 区康居的一带的文字。以胡书、胡语来习读汉语文化,是 高昌的一大特色。在多民族的长期生活交往过程中,高昌 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现象并行不悖。胡人习汉语蔚成风 气,汉人习胡语亦不鲜见,汉胡语兼通者Et众。这大大加 快了各少数民族共同参与高昌地域文化的建设步伐。 关于高昌的石窟绘画。佛教在高昌长期盛行,人们在 山前崖壁清幽之地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又称千佛洞,是佛 教徒修身养性、坐禅练功的地方。石窟中不同时期佛教壁 画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印度及中原文化对高昌本地佛 教美术的影响。高昌早期佛教洞窟绘画从内容到风格上 均受到印度健佗罗绘画艺术的影响。后来,随着汉地佛教 的西向回传,内地中原画风Et渐与印度艺术相结合,支配 了高昌绘画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技法的融合,中国画用毛 笔,有粗细顿挫,印度画则用苇笔,中国画是平面的,印度 画则有远近高低凹凸感。今吐鲁番地区土峪沟壁画中人 物轮廓用较粗的线条,线内用笔略加烘染,这样的人物形 象不仅造型分明、立体感强烈,且给人以质感,显得丰满, 是中印绘画艺术结合的产物。 关于高昌乐。高昌乐是汉唐高昌地区各族人民融合 中原的雅乐与西域人胡乐而成的一种胡汉混合新乐种, 其特征是把汉族传统乐器钟、磬、铮、笙、箫、鼓等与龟兹 乐中的琵琶、竖箜篌等同时编入一个统一乐队中演奏,见 于北朝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大曲有《伊州歌》。此外还 有《北庭子》、《古轮台》等。盛唐时,高昌乐更名列十部乐, 其曲风独特,不但誉满西域,而且东传中原,引发中原士 子的仰慕。 以上数例只是随意撷取的几个文化因子,其实在汉 唐高昌长期的历史进程里,其民间建筑、服饰、艺术形式、 礼仪、饮食习俗等诸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高昌的地域 特色。原本外来的各种文化形式,无论是中亚文明、西亚文 明、印度文明还是华夏文明,都能在新的地理环境中和谐 共处,并为新的地缘文化的产生各自输送文明的给养。 这种良性的文化生态现象一直延续到唐末 在此之 后,吐蕃、回鹘、蒙古、契丹等各族统治势力先后统治高昌 及其周围地区。高昌传统的佛教文明与逐渐东来的新兴 宗教——伊斯兰教的抗争将近了两个世纪,最终新月的 光芒取代了佛光,天山南北各族民众大都皈依伊斯兰 教。当我们怀念汉唐高昌文化熔炉的色彩斑斓时,这样一 个历史地理背景不容忽视,即高昌与古代西域的所有丝 路古城一样,依托于一块面积不大的沙漠绿洲,凭借着地 处东西交通要冲的地理优势成长起来。汉唐时期,高昌长 期作为一个地区政权存在,地处要冲却国力单薄。在外交 上,一直采取对周围军事大国的依附、友好交往的姿势, 并借此从往来不绝的商贾身上征收商税,积聚财富。与之 相应,高昌地方政府对四方商贾、移民等带来的文化形式 也是采取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自由发展。盛唐时,高昌 虽归属中央王朝,但政府在本地兴建城堡、改善交通,保 证和促进丝路贸易的繁荣,实行夷夏一体的民族政策,鼓 励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高昌乃至新疆各地都出现了 多元文化争妍并茂的社会人文景观。相对于后期(唐末一 清末)地方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为主导)越来越强的排他 性,汉唐高昌文化在汉文明的主导下,体现了很强的包容 性。 【收稿日期】2004年2月 【作者简介】张艳红,女,1976年生,北京大学环 境 学院历 史地理 研 究所硕 士 研 究生。 陈洪 玲 ,女 ,1957年 生 ,中国地 图社 副 编 审。 【责任编辑:岳 林】 参考文献: [1】《周书》卷 50(异域传》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2】《北史》卷 97《西域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3】蒋文光:《孤本北凉且渠安周功德碑研究》。《新疆文物》, 1989年 第 2期。 [4】黄烈:《略论吐鲁番出土道教符》。《文物》,1981年第 1期。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图8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6】《周书》卷 50(异域下 ·高昌》。 参考书目: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2000年。 莫尼克 ·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 , 1995年。 王炳文:《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政治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薛宗正:《古代新疆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新疆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地方历史资料汇编》,人民出 版社 .1987年。 张广迭:《论隋唐时期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 (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中国古代史卷》中册.兰州大学 出版社.2000年。 马雍:《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 库—— 中国古代史卷》中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熔炉——高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86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4-07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