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户籍

户籍

举报
开通vip

户籍 中国户籍制度发展评述 ——兼论人口政策的界定 张国超 内容摘要:认知基本概念对于准确把握人口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人口政策的界定包含了两种视 角,但是从广义层面上来界定人口政策是可取的,人口政策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政策体系, 涉及人口发展的方方面面。制度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同质性的,政策行动的成果可以转 化为一定的制度,户籍制度的形成也是缘于这种逻辑。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 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但在中国,扭曲的户籍管理制度造就了社会排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制 约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对社会...

户籍
中国户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发展评述 ——兼论人口政策的界定 张国超 内容摘要:认知基本概念对于准确把握人口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人口政策的界定包含了两种视 角,但是从广义层面上来界定人口政策是可取的,人口政策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政策体系, 涉及人口发展的方方面面。制度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同质性的,政策行动的成果可以转 化为一定的制度,户籍制度的形成也是缘于这种逻辑。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 要的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但在中国,扭曲的户籍管理制度造就了社会排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制 约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户籍制度改革之于和谐社 会的建设是迫切的,但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辅之以配套的社会、 政治、经济政策,迈向整体性的政策改革,这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关键字:人口政策;户籍制度;利弊分析;发展改革 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现行户籍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实施的,并逐渐发展 成为隔绝城乡、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它与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福利和社会保障 制度等紧密相连,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壁垒,这种制度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 整以及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带来剧烈震荡的条件下,虽然已经向恢复其本来功能的方向发 展,但其存在的弊端十分之多,已经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事实说明,城镇化滞后固然受发展制约,但更主要是受制度的制约,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我 国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水平八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城镇的非农化人口虽然一年大部分时间在 城镇工作和生活或从事非农化产业,但其根在农村,其消费方式难以改变,消费结构也难以升 级,其生活方式并没有城镇化。这一事实也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在体制和政策存在缺 陷的环境下推进的,一直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在城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也一直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一、人口政策 (一)人口 认知人口的概念,对于准确理解人口政策的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人口? 人口具有哪些特征?人口之于社会发展具有何种功能? 人口学通常将人口定义为: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中,实现其生 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是一定社会关 系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口自身始终处在生产和再 生产之中,其数量和质量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少、质量高低 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二)政策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 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即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但是这种定义的方式是 有其局限性的,规则体系只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控制手段理论上的描述。要使其切实地付诸 实践、达到预期目标,还要制定总体方针、细化方案并施之以具体的行动。因此广义上的政策 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和具体行 动的体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这里将政策界定为: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 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 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以及为了组织的目标而有序的处理各种日常事务;3.政策包括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人口政策的界定 人口政策的界定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基于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关于人口政策的界定可 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狭义人口政策;广义人口政策。狭义人口政策以冯立天为代表,认 为人口政策是调节人口生育行为的一种“政府态度”。其主旨与当前中国现实人口政策的架构基 本相同,即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广义上的人口政策突破了以生育行为界 定人口政策的局限性,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以侯文若、吴忠观为代表,他们认为人口 政策是影响和干预人口运动过程以及人口因素发展变化的“法规、条例和措施的总和”。如:人 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而对人口过程、人口发 展施加的法规、条例和措施等影响或敢于手段的总合。(吴忠观,2005) 毋庸置疑,广泛意义上人口政策的界定是更可取的,它不仅涵盖了人口自身的发展过程, 而且深入到社会政策的领域。它从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为出发点,认定人口政策具有如下特征: 人口政策的目的是实现主体既定的目标,即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人口政策是一个体系,它是 包罗万象的,该体系影响和干预人口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它 不仅关注人口数量,而且关注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统计、人口迁徙、人口就 业、人口健康、贫困人口和妇女赋权等一系列与社会、政治相关的问题;人口政策具有法律效 力或带有政府的指令性行政干预力。 二、户籍制度 (一)制度与政策的同质关联 制度或者社会制度主要是指一种规范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者群体等)和 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政策是一个组织为达到其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政策与制度之间有许多相通 之处;首先,政策包含了规则的要素,这与制度是相通的;其次,绝大部分政策往往都是在既 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再有,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的制度,即 政策行动的成果可以转化为一定的制度。 (二)户籍制度概述 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其主要功能: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对公民基本情况的登记管理,确认公民的民事权 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公民的身份,便利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二是通过户籍登记为 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包括治安管理在内的各项行政管理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基础 性资料。 户籍管理制度在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的户籍管 理理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当前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民国之前户籍制度的变迁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 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 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 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 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周朝已 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秦始皇十六 年(前 231 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根据北朝西魏大统 13 年敦煌地区的计账文卡看,从黄(1-3 岁)、小(4-9 岁)到老(60 岁以 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这种户籍格式,一直延续 到明清时代。 民国时期先后出台了《户籍法》(1931 年)和《户口普查法》(1947 年),推行国民身份证制 度(1946 年),建立了各级户政机构。 2.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户籍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户籍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8 年以前,自由迁徙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移,不实施制度性 的约束管制。 1951 年 7 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 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1954 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55 年 6 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 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 年、1957 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 4 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人口自由迁移开始受到限制。 第二阶段:1958 至 1978 年,严格控制期 1958 年 1 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 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 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 1954 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提出“随母落户”原则。 1975 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1997 年 11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 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第三阶段:1978 年以后,半开放期 1984 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 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85 年 7 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 年万分之二。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 常委会于 1985 年 9 月宣布实施。 1994 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 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 3 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 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1997 年 6 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 籍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小城镇的机 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者有合 法自建房的居民,以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 年 7 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 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 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 问题。 2001 年 3 月 30 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 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以上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 度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从法律角度看,是以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为标志)与计划经济体制几乎同时建立起来的。它是以城乡二元分割为基础、严格户籍登记为 手段、有限实施迁徙自由为特色,并以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为附加条件的管理体制,该户籍 制度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对人口基本信息的管理,二是对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三 是对人口迁徙的行政控制。第一、第二部分的管理,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都有采用,第三部分对 人口迁徙的行政控制,就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相适应的户籍制度。目前 常谈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改革人口迁徙的行政控制。 当时,国家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建立现代工业体系需要的高积累,对城市劳动力实行“低工 资、高保障”,并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凸现。 三、户籍制度的弊端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户籍制度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将中国人口划分为“农 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附着在户口之上的诸如粮食购销、就业、人事、住房、教育、 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权利和保障的差别,成为横亘在两个社会之间以及两个群体之间的一道巨大 的鸿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使得现有的农业、 非农业二元化户口管理的弊端逐渐扩大。 1.当前的户籍制度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要求。迁移自由是 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国际人权两公约”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规定: “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由”。 2.当前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口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形成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与国民待遇, 加剧了社会排斥和社会分层。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 是一种权利享有的表征。户籍在城乡之间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比如选举权问题、婚姻登记、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招生就业等,制约着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 的推进步伐。 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由国家统一分配户口迁移计划指标的做法,难 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造就了区域间人口流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客观上制约了区 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4.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不利于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城乡二元 分割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扩大了城乡差距,并且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二元户籍制把市场 人为地分割成两个部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由农村向城市的自由传递, 城乡市场按照不同规律运行,农民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反过来造成城市 工厂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城市市场也陷入困境。 除此,户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公,比如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 规定,即使是在同一起事故中受到同样的伤害,但因为受害人的户籍身份的不同,农村居民所 得到的赔偿金额往往与城镇居民相差几倍。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是户籍制度造成的。对 生命的蔑视、对于生命平等的否定不是一项社会制度所体现的内容。 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发展,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 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实行二元户口管理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作为一种国 际通行的人口管理办法之一,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为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和方便社会 治安。但现行户籍制度所体现的多种社会福利待遇以及权利的不合理附加,使户籍登记失去了 本来面目,也严重制约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 四、户籍改革的现实依据 纵观当前社会的形式,方方面面的社会、人口发展的理念和事实给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现 实依据。 (一)公平正义的诉求 和谐社会的提出,给户籍制度改革带来了公平的价值理念。存在了 50 年的户籍管理制度, 造就了城乡居民在权利上的巨大差异,产生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公平正义的诉求,给扭曲的 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强有力的理念上的支撑。 (二)流动人口的增加 新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在经历了前 50 年的人为限制之后,已经进入了“井喷时代”,全国范围 内人口和资源流动的速度逐渐加快。据《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 14735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 4779 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相比,流动人口增加 296 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 537 万人。以上海市为例,其流动人口的增 加则更为迅猛,以每年 40 万的速度增长,2006 年末达到 627。01 万。所有这些,给我们提出 了一个问题:最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如何去解决他们的可持续生计?并且,流动人口不流动的 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外来的流动人口表现出留住城市的意愿,不再回到农村。事实上得他们 已经与城市居民相似,如何让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增加社会融合,维护社会稳定, 户籍改革是个跨不过去的坎。 (三)农业人口的减少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1。5 亿多人,2010 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人。城镇 人口的比重将由 1978 年的 17。92%增至 2005 年的 42。99%,预计到 2010 年将达到 50%(见表 一)。随着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见图一)。“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正在成为和谐社会难以共振的音符。 表一:城乡人口分布 人口数及其城乡构成 单位:万人 按 城 乡 分 城 镇 乡 村 年 份 年底人口数 人口数 比重 (%) 人口数 比重 (%) 1978 96259 17245 17。92 79014 82。08 1980 98705 19140 19。39 79565 80。61 1985 105851 25094 23。71 80757 76。29 1989 112704 29540 26。21 83164 73。79 1990 114333 30195 26。41 84138 73。59 1991 115823 31203 26。94 84620 73。06 1992 117171 32175 27。46 84996 72。54 1993 118517 33173 27。99 85344 72。01 1994 119850 34169 28。51 85681 71。49 1995 121121 35174 29。04 85947 70。96 1996 122389 37304 30。48 85085 69。52 1997 123626 39449 31。91 84177 68。09 1998 124761 41608 33。35 83153 66。65 1999 125786 43748 34。78 82038 65。22 2000 126743 45906 36。22 80837 63。78 2001 127627 48064 37。66 79563 62。34 2002 128453 50212 39。08978 78241 60。91022 2003 129227 52376 40。53023 76851 59。46977 2004 129988 54283 41。76001 75705 58。23999 2005 130756 56212 42。99 74544 57。01 图一:乡村人口比重变化趋势 乡村人口比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97 8 198 5 199 0 199 2 199 4 199 6 199 8 200 0 200 2 200 4 年份 比重(%) 乡村人口比重 (四)城市化的内在逻辑 城市化指的是许多人迁移到城市中,这些城市对整个社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它是一个人口 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以农业的发展 为基本前提,在中国,前期的资本积累阶段已经成为历史,工业产值已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 有绝大部份的比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的边际产出越来越少,滞留在农村的剩余 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浪费的资源,并且不利于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如何有效地分配劳动力资 源,促进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的城市化是一个必经之路。作为城乡二元结构之一的 城市城市工业经济对于农业经济来说具有更高的产出效率。因此,人口的城市化在所难免,是 城市化的内在逻辑。 五、消逝户籍制度改革的几个顾虑 (一)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中已经有许多下岗工人和失业者,户籍制度改革后, 如果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然而,现实表明,流动人口的就业并不是国家安排的,国家没有给他们提供就业再就业及 平台。他们借助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来城市谋求生计,只有在城市找到就业机会后才会留下来。 真的把户口放开了,第三产业有了城市这个载体,就能容纳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像上海这些地 区都是由于经济发展得好,因而不仅使本地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就业,还吸纳了数以百万计的外 来劳动力就业。 (二)流动人口或者外来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城市人口爆炸,严重危城市社会的运行。 现在人们往往认为农村人口进城是负担,其实不然。在国际上,没有哪个国家认为劳动力 是负担。在我国,首先进城的往往是农村中已经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青年农民,他们进城不 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会扩大消费、增加税收、创造财富。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城市化, 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农民的大多数要成为工人,成为职员,成为市民,这是历史的潮流。 (三)流动人口的犯罪率比较高 有人担心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会影响到城市的社会治安。其实,农民进入城市与犯罪没有必 然联系。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一年还拿不到工资,怎么会不出问题?如果我们使进城的农民在 身份上得到认同,纳入当地政府的统一有效的管理之下,至少是清除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一个 重要的制度性的根源。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创造财富,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 六、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即为将二元向一元的转变,不再区分农业、非农业户口,改变公民 身份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改变权利的享有的不同,真正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如:青岛 市从 2007 年 9 月 1 日开始,凡常住户口所在地在青岛市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取消其农业户口、 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先从形式上 取消城乡户口差别 2007 年 8 月甘肃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着手实施户籍改革制度,肃北县城乡二元户口制将在今年年底终止,存在 58 年之久的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别也不复存在。同时,取消农业户口将会改变“户口歧视”现状, 具有“居民户口”的人员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就业、医疗、住房、计划生育方面将享受到同 等的待遇,城乡“同命不同价”的历史和农村孩子在城市上学的难题也会解决。 一元化户口管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长期的二元化户口管理之下,农村与城镇的医保、 社保、优抚、教育、劳动等都是区别管理的,这使得实施一元化户籍政策必须理顺上述诸多社 会关系。否则就不能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 管理、就业政策等权利,无法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实惠。 虽然改革户籍制度涉及经济、社会许多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应该综合考虑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但首先是观念问题。过去许多政策改革的经验表明制度或者政策的改革在一般 意义上不会产生多大的不良影响,反而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内在逻 辑。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伴随着其它政策的配套改革,逐步而有序地进行。 首先有条件地解决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可以设定一些基 本指标,按照指标的合理与否来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比如,居住年限,有无自己的住房等等。 再次解决城市郊区失地农民的户籍问题。失地农民已经没有了土地,失去了农民的本来面 目,不能够再以农业经济为生。别无选择,只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将其与城市居民划等号。 逐步取消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实行一元管理制度,从形式到内容上逐步过渡。 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改革户籍制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辅之以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政策的配套改革,迈向整体性政策改革的策略,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 统的工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城乡在户籍制度方面的一元化都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也是使 所有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有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学习、就业、生活上处于平等 地位的制度保证。 因而,户籍制度改革应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其他制度的改革创新同步推进,甚至先行 一步。户籍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应该是农民的城镇化问题,首先是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 口的城镇化。要改变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使人口城镇化与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协 调同步进行,就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改变户口的二元结构,取消户口歧视,使每一个中国 公民在户口登记制度面前一律平等。 参考文献: 1.james henslin 著,林聚仁译.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7. 2.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5.刘洪康、吴忠观.人口手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6.赵乐东.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张国超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237)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 www.sociology.cass.cn
本文档为【户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93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2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0-04-03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