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汇编1

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汇编1

举报
开通vip

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汇编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年11月16日 教高〔2006〕16号   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现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汇编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年11月16日 教高〔2006〕16号   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现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六、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七、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八、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九、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将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划,重点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院校,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各地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政策措施,引导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社会,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院校办学,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要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建立轮训制度,引导学校领导更新理念,拓宽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特别是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 作者:姜大源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6期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对通用的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教学论的学习予以充分关注,这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关键。           自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就进入了教育学的殿堂。特别是当教育学走出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时,教学论的存在就更显其科学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论的理解常被窄化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的处理。实际上,教学论回答的问题要广泛得多,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情境等五个方面。作为学与教的控制手段,教学论不仅与被科学和实验证真的教学行动的陈述有关,而且与建立在教师授课理论基础上的具体的教学行动有关。因此,德国教育家认为,教学论是“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1ank/Meyer)。            教学论的发展沿革。德国对教学论的研究源远流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狄尔泰(Dlithey)创立的“精神科学的教学论”以及韦尼格(Wenniger)和克拉夫基(Klafld)建立的“教养论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海曼(Heimann)和舒尔茨(Schulz)建立了“学理论的教学论”,随后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的教学论”。20世纪70年代又有“交往的教学论”和“批判一交往的教学论”,还有“教理论的教学论”和“批判一设计的教学论”。当时还曾把基于“学习目标导向的教学论”的课程论归于教学论。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对教学论的反思与修正,不仅使各种教学论相互靠近和部分相容,而且结束了自成一体的教学论模式在应用中彼此分割的局面。            教学论的基本涵义。在教育学领域,当今对教学论的阐述至少存在四种观点:其一,教学论是教与学的科学。这一广义性的解释包括学校外的教育元素,故教学论涵盖学校内外所有的教育领域。其二,教学论是授课的科学。这一针对性的解释特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学与教的形式,故教学论被框定在学校教师的授课领域。其三,教学论是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科学。这一界定性的解释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分离,故教学论被定位于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的研究领域。其四,教学论是行为改变的科学。这一工具性的解释强调基于控制论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故教学论回归为可检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教学论的现代模式。教学论模式是对教学行动的分析与抽象。在由学生、教师和内容这三个教学结构要素组成的“教学论三角”中,根据对这三个要素关注的重心不同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教学论模式。            第一个是以内容为重心的教养论的教学论模式,代表人物为韦尼格和克拉夫基。其中,克拉夫基创立的“范畴教育理论”,将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亦即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旨在通过内容的掌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克拉夫基的教养论指出,制定讲授计划必须关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条件)、未来性(预测)、范例性(普适)、易懂性(应用)和结构性(关联)这五个核心问题,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范例性、基本性和基础性三个原则。这一教学论模式常被称为哥廷根模式。布兰凯茨(Blankertz)指出这一模式的最大不足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分离。            第二个是以教师为重心的学与教理论的教学论模式,代表人物为海曼和舒尔茨。其中,舒尔茨创立的“范畴基本规则”,将讲授计划及其评价的相关概念归纳为六个结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四个决策域以及入学和社会学两个条件域。为避免要素间的分离,舒尔茨补充了依存性、可变动性和可检验性三个原则。这一教学论模式常被称为柏林模式。杨克和迈尔(Jank/Meyer)指出这一模式的最大不足在于,它是对培养教师的教师而非对培养学生的教师的授课所进行的观摩、评判的分析与说明。为此,舒尔茨在哈贝马斯(Habermas)“法兰克福模式”的基础上,将教养论模式的教学内容与信息论模式的教学技术结合起来,将决策模式变为行动模式,强调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计划要关注能力、自主和团结,其四个结构要素为教学目标(主题)、师生起点、传授变量(方法、媒体、组织)和成绩检查(师生自检),并且教学过程与教育机构的条件及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紧密相关。这一改进的教学论模式又被称为汉堡模式。            第三个是以学生为重心的主体导向的教学论模式,代表人物为沙勒(SchaUer)和舍费尔(Schaefer)以及克拉夫基。这一模式受改革教育学理论的影响,以理想的“成熟公民”为目标,关注生涯定向、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其中,沙勒和舍费尔的“交往的教学论”模式,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解放”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师生间对称交往与补充交往的合理结合,教学计划的四个结构要素为传授(方法、媒体、组织、方式)、内容(课程、经验)、关系(师生)、干扰(形式、原因、结果、排除)。而克拉夫基的“批判一设计教学论”模式,则将自己原来声称的“与内容的相遇”,修正为“在内容与方法交互条件构架下的教与学的互动”,建立了由条件分析人手,涉及论证关系(包括现实意义、未来意义和范例意义三要素)一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和可证性、可检测性两要素)一可行性与可能性的确定(可行与可能要素)一方法结构(教与学的过程结构要素)等四个方面七个要素构成的教学计划图式,其本质是对阻碍“解放”行为的批判以及对促进“人性与民主”的教学模式的弘扬。这一模式最终发展成为在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和方法互为条件以及自我定位、参与定位和团结支持三大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论模式。            教学论的职教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职业教育对教学论的分类产生巨大影响,使得教学论在普通教学论、范围教学论(Bereichdidaktik)、梯级教学论(Stufendidaktik)和专业教学论的基础上,向与学校、企业和跨企业机构相关联的学习地点教学论以及与职业预备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衔接的学习阶段教学论扩展,使得教学论的类型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普通教学论模式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直接影响,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论也出现了由单向线性结构的教师中心教学论,向整体网状结构的学生中心教学论的范式转变。特别是,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创新,为教学论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视阈,有,可能使职业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高职发展的现实与前瞻问题 ——全国高职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   高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高职尤其是要站在区域发展上考虑问题。我们学校办得如何,这是我们的现实,前瞻应该是学校的特色创新,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即“质量”和“特色”。职业教育是发展特色创新的问题,它的进一步发展要考虑六个问题:   第一、战略背景问题。现在是发展高职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一是社会需求。发展高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是人才金字塔的底座,是大中国教育,底座要突出就必须发展职业教育。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世界制造业转移,面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对工业化新阶段,尤其是面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需求到现在为止是最强劲的。机遇二是政策导向。现在的政策导向是非常清晰的,全国职教会议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2003年全国人才会议把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前几天温家宝组织教育座谈会,还专门和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围绕职业教育进行了座谈。机遇三是职业教育的潜力正在迸发出来。高职也要办一流的学校,这次中央拿出20个亿,支持100所高职学校,相当于本科的“211”工程,就是要做示范,打品牌。我认为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就是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行动,政府搭台、区域引导、社会支持、市场运作、学校奋起。高职已经进入市场,可是进入市场容易,保持市场占有率难,如何保持市场占有率,这其中有很多难处:难处一是进出口问题,生源面临较大困境,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难处二是培养链的建立问题,一方面,行业企业中高技术人才奇缺,难以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教学的统筹、切实的保障、鲜明的定位、有序的发展,人财物短缺造成人才培养的困境,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改革,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难处三是内涵建设问题,在生存与发展上,高职院校目前更多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学校质量参差不齐,这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合作机制上,还体现在内部的领导能力、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上。总之,就高职和经济关系而言,高职教育的形态必须适应区域产业体系构成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要求,要有高附加值、高开放度、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高收入弹性、低环境成本,要由结构形态到功能形态,最后高职要形成拉动经济发展的形态。职业教育必须用实干、实绩来稳固自身地位。   第二、学校定位问题。高职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从路径来讲,适应需求,“官”“产”“学”“研”要结合,产学研结合没问题,但是在中国,必须加个“官”,政府要搭台。而且从规格来讲,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一线技能,同时也要讲道德,德技要双全。职业学校的老师要做到是双师,学生要拿到双证。职业教育类型应引进多种模式,实行创新教育,教育要有文化积淀,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应根据社会需求办学,依托行业需求办学,服务社区需求办学,一定要主动服务社会,在主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己。高职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学校的基础和优势,要考虑社会的热点和生长点,岗位人才规格和就业准入是一致的,人力资源和岗位培训是一致的,每个学校都应该扬长避短、拾遗补缺,各具其位,共同发展,有作为才有地位。   要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必须做到市场细分。比如说定位细分,你对人才规格的定位在哪?是技术型、工艺型、生产服务型,还是服务贸易型。“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市场”是我们所推崇的管理思想,高职能否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市场能否保持占有率,关键在于学校规模、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第三、发展规划。今年2006年已经过去了,开局年打基础,前三年争卓越,后二年攀高峰,希望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职的整体水平能够攀越高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有理念、有目标、有项目、有执行,尤其关键在执行,要把我们的发展规划分解到每个项目,起码构筑四个发展平台:一个是专业课程建设平台;二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校园文化创新平台;四是校企社研合作平台,以此推进高职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运作思路。如何运作,这需要我们关注三个方面。一要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较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已经初显都市化农业,第二产业在迅速向外向型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金融、贸易、房地产三足鼎立格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自主产权。二要关注高职教育的文化积淀。国家文物局领导,用“文脉”形容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学校亦然,一流学校不仅是比楼新、比园大,更是比谁的“文脉”深。大学精神和企业精神的融合贯通是高职的文化所在,因此我的基本思想是,思想富则学校富,理念兴则学校兴,我们一定要把大学精神和企业精神有机地结合。三要关注高职教育的基本要素。它的类型和定位、专业和课程、实训基地、双师双证,这四个要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大要素——特色和质量,发展要关注这个要素,不能偏离方向。   第五、办学路径。我概括为三句话,“校社联系、校企结合、国际合作”。高职必须从社会的边缘进入中心,明确服务方向,根据方向来形成学校特色。强调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中,完成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项职能。工学结合有多种模式,我有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在学校一年,企业一年,再到学校,这如同“三明治”,中间夹了一层。培养模式可以创新,实行半年、半年再半年,这就像“巨无霸”。如果更多的学校和企业一起融合办学,实行定单式的办学,这就既不是三明治,也不是巨无霸,而是比萨饼了。   第六、抓好全面质量。我们应该提高治校能力,在办学理念上形成共识,举校行动合力做好三件事,“招生、就业、教学质量”。要抓两头,保中间,招生抓好生源,就业抓好和企业、社会的联动,中间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常规运行和特色创新,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全面质量满意,这个满意不是我们自己管理者满意,而是要使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   最后提几点建议:一、强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领导,地方政府要像重视和支持普通教育一样重视高职教育,在政策和经费投入上给予更多的倾斜,政府要给报考高职市民以足够的关心,因为他们大部分属于弱势群体,调查表明,60%以上的高职学生来自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的家庭,高职教育应该更好地代表这部分市民的利益。同时,政府要给举办高职教育的行业和企业足够的支持。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进一步与劳动准入制度接轨。劳动准入法规要制定,应该有国家和省市的框架,因为劳动准入和我们高职培养是一回事情。   高职院校一定要自强自立,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合作中求发展,创新中抓机遇,务实中求跨越,归根到底活是咱们自己干,不能怨天尤人,要真正起到推进国民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我们任重道远。 我国高等职教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风险性特征 作者:李旭东 吕全国    来源:《职教论坛》2007年第8期     [摘  要]:我国高等职教发展过程中偏面注重速度增长和奴量扩充的作法,给高等职教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风险。笔者回顾和研究了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梳理出我国高等职教发展的三大风险性特征:办学规模扩张性、办学目标和专业结构趋同性、资源配置的市场依赖性。     [关键词]:高等职教;风险性特征;扩张性;趋同性;市场依赖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教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投入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运行和发展中的危机因素没有得到及时分析和化解,高等职教超常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如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就业比较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目标模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深刻反思我国高等职教既定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特征,并采取切实措施规避因超速发展而带来的风险,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回顾和研究了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梳理出我国高等职教发展的三大风险性特征。           一、办学规模扩张性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高职的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职,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这一决定,使得高职的地位得到提高,为后来高职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和一部分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划归到高等职业教育,这次会议,拓宽了高职的外延,使高职对象多样化。1991年,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原则和规范。1996年6月,国务院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口号,并于1997年9月发布《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几点意见》,确定上海、江苏、辽宁、北京、天津、广东、浙江、黑龙江、河北、河南10省、市开展高职试点,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高职试点的热潮。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一次提出发展高职的任务,并确定了发展高职的“三改一补”方针;使得发展高职的问题重新成为一个热点。随后又提出了“三多一改”(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重视教学改革,真正办出高职特点)的高职发展方针,这意味着除了“三改一补”中提到的学校可以办高职外,普通高校也可以举办二级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高职。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职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置的高职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这就形成了各路大军一起办高职的格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后来,教育部又将高职院校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再次降低高职准入门槛。自此,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发展高职的“三不一高”政策,这个政策总体上对高职规模扩张不利,遭到很多人反对,所以出台后不久就取消了“三不”政策。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高等职教发展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高职扩招和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而且在客观上为高职规模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由于政府对高职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职办学经费短缺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缓解经费紧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并且把规模增效作为发展理念,从而导致学校走上了规模扩张的“不归路”。           总结和回顾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教规模扩张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类型增多。在20世纪80年代,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一些职业大学来举办。而到20世纪90年代底,举办高职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置的高职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规格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二是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新式高职开始产生并得到了缓慢发展,到1989年,全国有职业大学117所,在校生7.5万人。20世纪中后期至今,是我国新式高职加速发展时期。1996年,全国高职(专科,下同)招生46万人,2005年招生268.1万人,10年增长了5倍。 2005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713万,比1996-年提高5.1个百分点。2001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只有386所,2005年增加到1091所,5年时间增长了 2倍。三是规模扩大。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生有72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6倍,比 1985年增长了11倍。在高职院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校均规模也在相应扩大。2002年,高职校均规模为2523人,2005年为3909人。           目前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只是一种线性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速度和规模上,在内涵和质量上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这种超速发展的背景是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此可能带来不规范、失衡、秩序混乱等负面效应。高等职教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可能带来规模与质量不对称、软件与硬件不协调、教学与改:革不配套、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因而给高等职教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系列危机。一是生源危机。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现有1.2亿,近两年继续攀升,2009年将达到顶峰,有适龄人口1.25亿,然后下降,到2020年,适龄人口只有0.82亿。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生源总量将逐步减少。一方面高职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生源总量将要逐步减少,因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高等职教将,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二是信誉危机。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规模扩张的速度超过了高职院校的反应速度和承受能力,致使很多学校师资跟不上,管理跟不上,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从而使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教,其质量的下降必将影响到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其教育质量已得到公众认可,并且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然而高校扩招以后,随着教育质量的下滑,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低,高等教育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三是财务危机。为了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大量圈地,大兴土木,纷纷上马基建项目。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甚少,很多高职院校建设投入经费都是从银行贷款的,长此以往,债台高筑,学校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办学目标和专业结构趋同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过分趋同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办学目标趋同。一些学校不管学校实际条件,盲目追求高层次、综合性,贪大求全,攀比升格。有些学校从以前的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以后,不是谋求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如何把学校办出特色,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要,而是把升格为本科作为首选目标。还有一些专科性学校以创办综合性学校为己任,为达此目的,他们不顾自身的历史背景、学科特色及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专业数量,盲目开办新专业,有的甚至只靠简单的合并或重组就将专科性学校上升为综合性大学。目前,办学趋同现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现在许多高校都在“争创——流”,这本身并无不妥,问题在于,什么才叫“一流”?一些学校不顾条件,一味将专科升格为本科,将多科性学校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一流大学并非仅指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可以办成一流的学校。            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同大学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要凝练自身的专业特色,沉淀独特的大学精神。一些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北大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著称,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名世,川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闻名。世界著名大学都将办学理念、个性化定位视为生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至今不设赚钱的法学院、商学院,却造就了大批自然科学的名家。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元化上下功夫,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生存空间。如果定位不明,目标雷同,“扎堆式”办学,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导致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使一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           二是专业结构趋同。其主要表现:一是非类专业(非高职院校主导专业本身所能涵盖的专业)不断增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设置与自己原先专业无关的专业,这类专业数目在专业总数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绝大多数文科类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这一专业。而像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也在开设。近年来,现代物流、建筑工程、装饰装潢等专业比较火爆,于是各高职院校争相开办,使得高职专业结构中非类专业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二是相同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大。我们在对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2006年,湖北省110个高职办学实体共开设专业317个.60%以上都集中在50个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达94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67所,市场营销专业66所,文秘专业58所,商务英语专业58所。由此可见,专业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形成高职院校专业雷同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经费短缺。如果我们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就不难发现,雷同专业主要是投入少的文科和管理类专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现有专业设置制度不完善。由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非建立在市场调查、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专业设置很容易失去严格而理性的控制。           专业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别和方向,也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布局。它的设置既受科技发展规律的制约又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同时还要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考虑自身所处的环境,考虑学校的现实条件。如果只是一味地趋同,一方面会导致人才培养类别的趋同,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不足或过剩,给学生就业带来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学资源布局雷同,从而导致重复办学、重复建设,给高职院校带来资源闲置或浪费的风险。           三、资源配置的市场依赖性           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有权力配置模式和市场配置模式。教育资源权力配置模式就是通过政治权力、行政权力等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教育资源市场配置模式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从理论上讲,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权力配置模式,其经费、生源等都受国家政策、法律保障。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一般有权力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模式,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两种模式各有侧重。就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笔者以为,前者偏重于权力配置模式,而后者则偏重于市场配置模式。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高等教育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市场力量注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内在动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规模的扩张,但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有限,无法随着教育规模和需求的扩大同步增长,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开始实行收费制度,让市场参与资源配置。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市场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到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中非政府性投入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权力配置依然是主要方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仍然是教育总经费的主体。目前,国家对普通高校都有比较固定的拨款,这些拨款基本能满足一些高校的基本运转。而对高职院校来说,国家重点强调资金来源的多渠道,以地方政府为主,国家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方面的投入和扶持。而.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高职院校“不是民营的民营”现象十分普遍。地方财政对高职院校的拨款在很多地方还不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高职院校生存、发展所需的经费.绝大部分要通过收取学费来解决。此外,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现行的政策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潜规则”,也使普通高校享受着权力配置资源所带来的种种优越性。例如,目前的高校招生中分批次录取.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之后录取,人为地造成了生源市场不公平竞争的局面。政府助长的学历主义盛行的风气,也潜在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目前,我国高等职教主要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一些行业及用人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动辄要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国家在选拔人才、晋升、晋级等方面,往往把学历层次作为一个硬指标,这样就使得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过多地受到了权力的保护,其发展背后潜藏着政府的影子,而高职院校保障体系比较脆弱,其生存、发展必须依赖市场,从市场中获取办学资源。           应该说,通过市场来配置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这本身无可非议。因为市场确实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力量进一步介入高等职教,一方面促使高等职教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但如果过度依赖市场,反而会导致资源配置不足。因为高职院校在实现资源配置的充足性方面受市场、政府、高职院校自身三方面影响,如果过份依附市场,公共财政的缺位,就会造成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不充足。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通过生源市场获取资源,其它的市场渠道,例如社会财富对高职院校的捐助,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行业协会实力的壮大及其作为第三部门对高职院校的扶持等,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都未能有效地开辟,使得高职院校只能争抢生源市场这一获得办学经费的“独木桥”。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庞大,高职院校在生源方面不仅要面对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且还要与普通高校展开竞争。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市场成本和社会成本较高,在生源市场上还不具备与普通高校相抗衡的明显优势,加之高职实行的是高收费制度,其学费高于普通大学,有的甚至是普通大学的两倍,因此其生源市场较为冷淡,且存在很大变数。充足的教育资源是有效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能够抵御教育市场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意外损失。如果把生源市场作为高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一旦生源滑坡,高职院校就会面临严重的办学危机。同时,把生源市场作为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不仅会助长高职院校高收费、乱收费的风气,而且还会使部分高职院校以盈利为目的,刻意控制和减少教学投入,过度聘用兼职教师,变相转移办学资金,损害教育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引发高职院校的道德风险。此外,由于教育质量的获得一定程度上是与效益相冲突的,甚至是以牺牲效益为代价的,因此,把市场作为高职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的效益原则和逐利性原则,不仅会使教育质量受到影响,而且还可能将公共教育导向市场决定办学的误区,从而引发教育价值取向的风险,并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公益性的丧失。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6.     [2]马树超.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M].中国教育报,2006-09-14.     [3]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田.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4]郝德永.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作为[J].教育研究,2005,(5).     [5]董洪亮.我国的大学该树立什么形象,专家认为——重理.念重开放,重特色[N].人民日报,2007-02-15.     [6]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6-12-15.     [7]胡仁东.权力与市场:两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盅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8]彭湃.大学、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三角关系模式探析—— 一个历史与比较的视角[M].高等教育研究,2006,(9).     [9]柯佑祥.试析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充足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 作者:马长世    来源:《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6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文章着重从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向、办学层次类型与发展格局、规模增长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机遇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初创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调整阶段和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后,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我国高职教育又进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项朝阳事业,高职教育从小到大,从分散到整合,从边缘走向经济发展中心,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发展。           一、“弱势地位”显著改善,发展性功能稳步提升            从社会发展背景看,我国有着几千年“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从教育模式看,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主导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很难登大雅之堂,既没有名分,也难成气候。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在许多人包括部分教育决策人员的潜意识中,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因此,在教育规划中,职业教育往往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把职业教育放在保证普通教育需要之余的次要地位。这种状况,也代表了高职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境遇。            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主导。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中央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3次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改革了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把举办、发展和管理高职教育的权限下放到省一级人民政府;不断增加高职教育招生指标,允许各类高职院校根据现有的办学资源自主招生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高职教育日益成为政府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改革力度较大、取得成绩较为辉煌的重要时期,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和调整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在众多的政策中,推进和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成为其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高职教育在政府教育政策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并正在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正是由于政府教育政策的强力主导,才铸就了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高职教育“弱势地位”的改善还取决于高职教育发展功能的稳步提升。从教育的角度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确立的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0年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在校生数达到1600万人。实际上,到200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到2005年,高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在其中正在持续发挥主渠道作用。从经济的角度看,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要发展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或“瓶颈”。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中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随着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越来越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能主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的发展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扶持。这些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推进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都把高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向渐趋明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提升,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也越来越明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91年,根据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力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上体现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性质转变,由单纯的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问题逐步过渡到由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驱动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内动的结合;二是功能扩大,由类型系统建立、结构合理完善向自我发展、形成特色方向拓展;三是突出鲜明的时代性,由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国际性。            在政策目标上,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主要为: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职业教育发展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密切相连,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二是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性: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结构合理,即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灵活开放,指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特色鲜明,是指职业教育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培养模式特色等;自主发展,是指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持力度。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将全国二百五十多所高职院校和三百四十多所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的
本文档为【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汇编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11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9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4-01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