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后台湾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史

战后台湾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史

举报
开通vip

战后台湾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史教學科目:戰後台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史 教學目標: 1、 學習者經由本課程可瞭解戰後台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歷史脈絡 2、 學習者可瞭解研究美術教育史的研究方法 3、 學習者可瞭解如何進行藝術教育政策評析 4、 學習者可瞭解臺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特質及內涵 5、 經由本課程學習者可思考本研究領域後續研究議題 教學方法:主題探究、討論、擬定後續研究主題 教學大綱與內容: 本學科從社會文化的層面,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五十年來,影響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的外在因素及其發展內涵的歷史演變特質,運用美術教育研...

战后台湾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史
教學科目:戰後台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史 教學目標: 1、 學習者經由本課程可瞭解戰後台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歷史脈絡 2、 學習者可瞭解研究美術教育史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3、 學習者可瞭解如何進行藝術教育政策評析 4、 學習者可瞭解臺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特質及內涵 5、 經由本課程學習者可思考本研究領域後續研究議題 教學方法:主題探究、討論、擬定後續研究主題 教學大綱與內容: 本學科從社會文化的層面,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五十年來,影響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的外在因素及其發展內涵的歷史演變特質,運用美術教育研究之社會學及歷史學分析觀點,以中小學普通美術為主要研究範圍,教學的內容以下列四部分為重點: 一、戰前臺灣地區社會、美術、教育之發展概況與學校美術教育之互動關係,以瞭解戰後學校美術教育發展之歷史背景。 二、戰後影響學校美術教育發展的外在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包括社會、文化及教育政策。 三、戰後中小學美術教育政策特質之探討。 四、戰後中小學美術師資培育課程及美術課程之歷史演變特質及其內涵析。 壹、緒論—早期台灣地區文藝發展與學校美術教育概況 貳、戰前臺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發展概況 一、初等教育中的美術教育 1.以製作實用物品為主的手工教育時期(1898-1921年) 2.開始強調寫生、觀察及描寫能力培養的繪畫教育時期(1921-1937年) 3.皇民化政策下的學校美術教育(1937-1945年)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學校美術教育有逐漸接近自由創作和純粹美感培養的性質,強調寫生畫的教學,比較不重視臨摩、用器畫等實用性質的教學﹔但二次大戰開始,學校教育中又開始增加實用性質的手工、勞作教育,圖畫課增加了軍國民教育的色彩,思想畫的比例超越寫生畫。而圖畫教育的重點強調思想畫的重要性,乍看之下,似乎是強調藝術創作的思想性,但若從實際教學的題材和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所謂思想畫真正的目的在傳播日本軍國民教育的思想,而非鼓勵學習者自由思考和創作。例如台南港公學校之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選擇強調國防、體育,而其思想畫的教學主題包括:日本國旗、兵隊萬歲、運動會、台南神社祭、飛行機、軍艦、戰爭、勤勞奉侍隊、相撲、陸軍、防空演習、器械體操、兵器……等等,很明顯的在貫澈自1937年以來為因應戰爭需要所實施的皇民化教育政策,其目的在培養臺灣國民成為效忠日本政府並支持日本參戰的忠順臣民,更重要的是傳達戰爭神聖的意識型態。 二、中等教育的美術教育 1915.2.11府令第2號之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第十三、十四條所列,其教學要旨在圖畫方面為「精密觀察物體並正確描繪之,同時注重美感之培養」,教學內容為自在畫、用器畫、寫生畫、臨畫、考案畫、幾何畫﹔在手工方面,其教學要旨為「習得製作日常生活用品之技能,培養工作樂趣和養成勤勞習慣」。 高等普通學校每週總授課時數三十四小時,圖畫課佔二小時,根據1919.4.20府令第46號之臺灣公立高等普通學校規則第十三條所列其教學要旨為精密觀察物體並正確描繪之,同時注重美感之培養」,教學內容為自在畫、用器畫、寫生畫、臨畫、考案畫。1922年公布新臺灣教育令之後,公立高等普通學校改稱為公立中學,公立中學每週總授課時數二十九至三十小時,圖畫課佔一小時,根據1922.4.1府令第66號之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第二十一條所列其教學要旨為「精密觀察物體並正確描繪之,同時注重美感之培養」,教學內容為自在畫、用器畫、寫生畫、臨畫、考案畫、幾何畫。1933年公立中學每週總授課時數三十一至三十五小時,繪畫課列為第四,五學年之選修課,佔一至二小時,根據1933.3.24府令第47號之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第十七條所列其教學要旨為「精密觀察物體並正確描繪之,同時注重美感之陶冶」,教學內容為自在畫、用器畫、寫生畫、臨畫、考案畫、幾何畫。 1943.03.27府令第50號之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第十條藝能科包括音樂、書道、圖畫和工作,其教育目標為「國民藝術技能之修鍊,工夫創造與鑑賞力養成,國民情操與實踐性格的陶冶」,在每週二十四小時的總教學時數中,藝能科佔二小時。在包括四個科目的藝能科中,每週教學時數僅有二小時,可以瞭解其在學校中的不重要性質,最主要的原因是實施皇民化教育之後,課程中增加了軍國民教育內容(體鍊科)和實用學科(事業科)﹔此外,日本政府忙於戰事,無心於教育是另一主因。 三、師範教育中的美術教育 1902年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的課程表中開始有圖畫課的內,其每週授課為三十四小時,圖畫和習字合為一科佔二小時,根據1902.7.6府令第52號國語學校規則中之課程表所列其教學內容為楷行草書及臨畫、寫生。 1919年,前述國語學校改為師範學校,其每週授課時數為三十三小時,圖畫課佔一小時,根據1919.1.4府令第23號之師範學校規則第十二條所列,其教學要旨為「訓練學生能夠精密的觀察物體,而且能自由而正確的圖繪出來。此外,培養能在公學校中教授圖畫的方法,並且培養美感。」教學內容以寫生為主,同時教授臨畫、考案畫、黑板畫和幾何畫之教學方法,並於第四學年(最高年級)開設圖畫教材研究科目。 1922年,師範學校中之公學校師範部每週授課時數為三十三至三十六小時,圖畫課佔一小時,手工佔一至二小時,根據1922.04.01府令第88號之師範學校規則第十八、十九條所列,其教學要旨在圖畫方面為「能夠精密的觀察物體,而且能自由而正確的圖繪出來」。此外,「培養能在公學校中教授圖畫的方法,並且培養美感。」教學內容以寫生為主,同時學習臨畫、考案畫、黑板畫、幾何畫及其教學方法。在手工方面,其教學要旨為「習得正確製作日常生活物品之觀念與技能,並學習如何在初等普通教育中教授這些製作方法,培養工作樂趣並養成勤勞習慣」。 1933年,師範學校中之公學校師範部每週授課時數為二十八至三十四小時,圖畫與手工合為一科佔二至三小時,根據1933.03.25府令第48號之師範校規則第十八、十九條所列,其教學要旨在圖畫方面為「能夠精密的觀察物體,而且能自由而正確的圖繪出來。此外,培養能在公學校中教授圖畫的方法,並且陶冶美感」。教學內容以寫生為主,同時學習臨畫、考案畫、黑板畫、幾何畫、自在畫、用器畫及其教學方法。 1943年,改正師範學校令,師範學校中基本教科每週授課時數為三十六至四十小時,藝能科中的圖畫與工作佔二至三小時,根據1943.03.08文部省令第6 號之師範校規程第十條所列,其教學要旨為「國民藝術技能之修鍊,工夫創造與鑑賞力養成,國民情操與實踐性格的陶冶,增進藝術創造的發展,並培養奉獻教育的資質與信念」。在選修教科中亦設有藝能科。 師範教育中的美術教育從與習字課合科到單獨設科,後又與手工合科,可以看出美術教育政策的不穩定,如同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中所顯示的性質,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始終無法脫離實用的色彩。 3、 影響戰後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的外在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一、社會發展概況   根據戰後臺灣地區各項社會調查, 筆者歸納出戰後臺灣社會的發展具有以下特質: (一)民生安定繁榮   1.歷年經濟發展呈現成長現象   2.國民生產毛額為成長趨勢   3.物價平穩   4.人力適當運用,失業率低 (二)物質生活水準持續改善   1.家庭基本設備普及   2.消費支出結構的改變(育樂文化的比例提高,有儲蓄) (三)在危機意識中發展民主政治 1.政治的危機意識相當高   2.威權體制到政治的民主化 (四)基礎教育普及,中高等教育人口成長 二、文化發展概況 (一) 國民參與藝文活動概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1989年起,開始針對臺灣地區文化設施舉辦的藝文活動進行文化統計的工作,文化設施包括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廊、演藝廳、小劇場和電影院,藝文活動的範圍包括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民俗、影片、講座等類。從近七年的文化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每人平均出席藝文活動次數為2.10次,從這樣的數據來看,國民參與藝文活動的頻率很低。 (二)文化政策   戰後臺灣文化政策基本方向在實踐國家整體發展的政策,尤其是在民族精神教育的發揮方面。學校美術教育發展的方向基本上受到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在中央政府遷臺之後,將大陸地區原來使用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沿用於臺灣,由於濃厚的政治危機意識,使學校整體教育的發展傾向於民族精神意識的加強,而且非常重視培養同一的、標準的價值觀念,這樣的意識型態對於強調創造性發展的美術教育,形成了相當不利的條件。然而,這個趨勢在長期的政治戒嚴狀態解除後開始轉變。   1987年政治解嚴後,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漸趨民主、開放與多元,培養單一政治意識型態的因素對於文化發展的影響漸漸降低。文化生活化、欣賞藝術文化活動的人文素養,漸漸成為民眾生活的需求之後,文化發展開始呈現新的創造性生機。但政府預算用於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經費仍然遠超過文化建設,而文化政策和政府舉辦的文化活動本身在理念上仍存在許多問題,整體而言,對於民眾藝術鑑賞素養的提昇是很有限的。  1.1945-1967年:民生主義社會文藝政策─戰鬥文藝 1967年蔣中正號召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以後,開始由該組織有計畫的進行國家文化政策的規畫工作。 2.1967-1976年:強化三民主義政治思想的文藝政策 在這個階段,政府陸續建立推展文化建設的正式組織,並制定若干有關文化發展的法令,但其特質皆富含濃厚的政治色彩,反共及維護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為其主旨,以國家文化政策貫澈三民主義政治思想的實踐,政治意涵始終大於文化意涵。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逝世,臺灣地區結束強人政治型態,對於反攻大陸的政治意識型態開始有所影響與改變,往後臺灣地區的文化政策也開始有所轉變,文化政策中的政治意識開始降低,文化意涵漸漸增加。 3.1977-1987年:文化建設為國家建設的一部分  1977年9月23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在其施政報告提出以強化經濟建設的社會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準為施政目標,繼十大建設之後,提出十二項建設,最後一項為文化建設),其主要內容為五年內在臺灣地區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這是政府在國家文化建設的另一新階段的開始。 4.1987-1995年強調現代化、人文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文化政策 這個階段開始,文化政策中強調人民生活文化的提昇,除了國家政策外,人民的生活福祉,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與關注。強調發展各地方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政策與生活環境的結合、地區與環境保護的意識漸漸融入政府的文化政策考量中。此外,國際文化交流的活動日益活絡,對於文化資產的維護、民俗藝術活動與精緻文化的推展等政策仍然持續進行中。 肆、戰後教育政策對中小學美術教育發展的影響   戰後臺灣地區教育政策兩大基本發展方向,一為實踐政治的目的,一為配合經濟的發展。這兩大教育政策中的結構性因素,對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影響最大。首先,教育政策的宗旨在實踐政治目標,教育的發展傾向於培養特定政治意識型態的國民,不鼓勵獨立自由創造思考能力的發展,人文藝術學科的發展往往受到壓抑。   其次,由於教育政策為配合經濟的發展,使得教育政策重視發展實用技術學科,而人文藝術學科不具有實用的性質,於是限制其成長,或忽略其重要性。由於教育政策傾全力發展這兩項目標,在教育經費與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其他領域的教育(例如美術教育)相對地幾乎沒有空間和機會在教育政策中受到關注和發展,這樣的政策發展趨勢對美術教育而言,是相當不利的條件。戰後最初十年,教育政策的重點為全力實施民族精神教育,爾後則全力配合經濟建設,強調科學教育與實用技術的教育發展。 一、戰後初期(1945-1949年)─消弭日本文化,開始進行「中國化」的教育 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教育施政重點在於國民政府如何接收臺灣現有教育設施,如何將臺灣的教育制度、教育宗旨改造成為與中國大陸無異,亦即是臺灣教育「中國化」的起點工作,並且盡全力掃除日本文化在臺灣五十年來的影響,尤其是透過教育政策來執行這些工作,其中又以強調實施三民主義教育、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厲行國語教育等政策為最重要,這些政策影響臺灣學校教育非常長久﹔而這些籌備工作在正式接收臺灣之前,已經開始陸續進行。 厲行國語教育: 課程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包括在中小學增加國語授課時數,中等學校中的童子軍、圖畫、勞作均改授國文。形成了日後學校教育中普遍視圖畫、勞作為一種不重要,可以因為其他學科而停上的觀念,這種觀念由教育政策中形成,直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教育政策的偏頗實難辭其疚。 推展民族精神教育:1946年1月25日行政長官公署正式將主政者的教育理念付諸法令,訂頒「臺灣省國民學校暫行教學科目及時間表」,此暫行課程標準具有以下特點:   增加國語、歷史、公民的教學時數。   保留原有實業科目。   自然科教學時數依舊。   清除「皇民化」、「武士道」的內容。 課程標準推行的主要目的在強化民族精神教育,經由相關學科(國語、公民、歷史)的教學,增加臺灣人民對中華文化的瞭解、認同與忠誠,以培養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提昇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效。然而在現有教學時數中,要增加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學,必然減少或刪除其他學科的教學,例如圖畫課。 二、政府遷臺到政治解嚴前(1949-1986年)─革命、反共、建國、復國、發展經濟與教育密切結合的政策 三、政治解嚴之後(1987-)─重視教育的開放與多元化發展政策 伍、戰後中小學美術教育政策特質 根據戰後五十年來政府為推行學校美術教育所制定的法令、 規定、實驗制度、行政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以及各項計畫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探討政府對學校美術教育性質的定位、認知與評價。從這些政策中所揭櫫的對學校美術教育的理想、宗旨、觀念、目標和方針,我們據以瞭解學校美術教育政策之特質。政府訂定出來的教育政策對學校教育的發展具有正式而普遍的影響力,戰後學校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性質和意義決定於政策所賦予的功能和價值。 研究史料分析來源係根據戰後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教育部公報(1975年以前為「教育通訊」、「教育與文化」)、歷次教育年鑑、歷年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歷次教育會議、教育主管單位施政報告內容,進行中小學學校美術教育政策特質的探討, 經由研究中小學專業美術教育制度、美術教育法令、美術教育行政制度以及美術教育功能等層面來說明戰後臺灣中小學美術教育政策所具有的特質, 包括以下五項: 1、 以一種強調培育專業美術人才的方向來培養少數國民 的美術創作能力,對一般大多數國民審美素養的培養 並沒有特別的政策加以強調或推動。 二、在主管美術教育行政單位的制度和職權方面,缺乏專 業的規畫以建立有效執行政策的環境(包括人力、資 源、經費)。 三、在整體教育政策中,有關美術教育的政策比例極低 四、視創作為主要的美術教育目標及內涵 五、美術教育活動缺乏主體性 分析內容: 一、中小學專業美術教育制度 1.普通教育制度中的專業美術教育學制之規劃與實驗研究 2.1988年教育部所進行的「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規劃研究3.1991年教育部所進行的「雙軌彈性藝術教育學制體系之規劃」 二、學校美術教育法規 1.教育部「推行文藝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2.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 3.「加強推行藝術教育與活動實施要點」 4.教育部「加強維護及發揚民族藝術實施要點 5.「國民中小學推展傳統藝術教育實施要點 6.教育部委託辦理輔助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傳藝工作計畫 7.重要民族藝術師遴聘辦法 8.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生甄選習藝暫行要點 9.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傳藝、服務、待遇實施要點 「加強國民中學才藝教育實施計畫」 三、學校美術教育行政制度 1.推展藝術教育的教育行政單位業務過於龐雜,無法 積極推動學校藝術教育 2.推展學校普通美術教育的主要單位定位不清 陸、戰後中小學美術師資培育課程內涵的歷史演變 一、小學部分 師範教育的學制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有所改變,主要的發展原則是提高小學教師的學歷、素質與增加教育年限,早期美勞師資的培育是配合整個教育政策中強調生產勞動教育的趨勢,而設有農工藝實習的科目,在勞作科的性質多與勞動生產教育、手工教育有關,而「勞作」這個科目沒有因社會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或消失,一直保留到目前實施的師範學院課程。1963年以後開始有教材教法的課程出現,小學普通美勞師資培育的課程基本上以美術、勞作與藝能科(美勞科)教材教法為主,沒有太大的變動,而美勞課程所佔總課程的比例平均在10%左右,在改制成師院之後,其比例明顯銳減。在普通師資選修美勞組的課程中特別重視工藝的課程,可以看出較偏向實用 技術的教學,科目內容有越來越分化的趨勢。    從課程目標與內容可以瞭解小學美勞師資培育課程重視美勞知識與技術的學習,尤其強調創作技術的學習,而課程內涵主要反映創造主義和造形主義的美勞教育思想,最主要的目標在於培養能勝任小學美勞教學的師資。但過於強調手的操作而缺乏人文素養的培育,以及包括實施鑑賞教學的概念。 美勞專門師資的培育課程在改制成師院之前,非常重視素描的學習與各種媒材的使用技術,工藝也是比重相當大的課程內容,但在改制師院之後課程目標與內容漸有改變,開始重視審美素養、美術史等比較具有思考與判斷的課程學習,尤其是大幅度的開放各校自訂選修課程,提高各師院美勞專門課程的自主性與發揮空間,顯示出越來越重視師資培育之反省思考能力的培養,而與以往強調專門技術的學習有明顯的不同。師院改制之時,正是政治解嚴之後,整個臺灣社會資訊開放的趨勢對師範教育政策的衝擊與影響,很明顯地呈現在美術師資培育的課程上。 1993年以後,各師院在教育部越趨開放的政策下,美勞教育系的課程也越來越開放而多元,對於美勞教育的功能不再以技術為主,有漸漸強調人文素養對於培養美勞師資的重要性,並且注重教師的鑑賞與思考能力的培養。 二、中學部分 從臺灣師大美術系的課程演變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教育部所訂定的必修科目學分數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素描及國畫的學分數逐漸減少,顯示出政策對於大學自主性的空間,隨著整體社會越趨開放的程度而有所調整,純粹技術訓練科目的減少,意味著對美術教育理念的轉變,隨之增加的是美術思想和理論的課程。1993年以後成立的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以及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在教學目標以及課程設計上,強調人文化、多元化、本土化、理論思想與美術教育專業知識的探討以及藝術創作與科技的結合。分別顯示出在高等教育越趨開放的政策下,不同大學所發揮的個別特色以及配合社會文化需求所因應的改變,並強調美術教育與生活的結合。此外,「臺灣美術概論」課程的開設,則反映了目前臺灣社會強調本土化發展的趨勢。 柒、戰後中小學美術課程內涵的歷史演變 一、美術教育的主體   強調學生操作不同媒材的能力,對於鑑賞教育一直相當忽略,直到1993年國小及1994年國中的課程才改變這樣的趨勢,強調以學習者的視覺藝術經驗為主體,並強調藝術鑑賞知能的培養。 二、課程組織的原則 生活中心以及學生中心是歷年來課程編制所強調的基本原則,而在1972年(國中)以及1975年(國小)以後訂定的課程開始出現學科的結構。1993年(國小)及1994年(國中)的課程開始強調社會文化中心的取向,以往的課程雖有強調配合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原則,但並非一種具有主體思考的概念,而只是形式上有這樣的要求,並非一個學習者經過課程的陶冶主動產生的自覺和思考。而在1993年及1994年的課程中特別強調人與環境互動的意識與經驗,並且強調不同文化的學習與瞭解。 三、美術教育思想    從歷年課程目標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瞭解臺灣的美術教育思想,基本上是採藉其他國家所發展出的思想觀念,尤其是創造主義的思想,貫穿五十年來的小學美勞課程思想,在早期(1945-1967年)特別重視實用的、技術的思想,強調教學活動中學習者所表現的技術,1968年以後, 開始重視造形主義。同時,當社會經濟開始高度發展之後,學校教育中的實用性色彩漸漸降低。1993年及1994年的課程則開始非常注重美感經驗、美感知能與判斷能力的發展,表現出美術教育中美感主義的色彩並出現多元文化的觀點。 四、在整體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1993年以前,美術課程特別具有配合經濟發展,培養實用技術的、美術設計能力的功能,並且被賦予具有培養職業技能準備的角色。此外,為配合民族精神教育的推展,特別強調培養兒童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認同與喜愛。直到1993年以後,這些外在於美術學科的目的與功能才漸漸消失,建立美術學科的自主性。 捌、戰後中小學美術教學實況的歷史發展特質 一、國民小學部分 美勞教學由專任教師擔任的程度一直偏低,直到1990年的調查顯示,國小美勞由專任教師擔任的比例只有21.1%,將近80%的教師缺乏美勞專業知能,能夠勝任美勞教學的教師僅有20%,對美勞教學感興趣的教師也不超過20%。 大部分的教師認為美勞教學的目標在培養兒童學習美勞的興趣,這可以顯示教師所認知到的課程目標與課程標準是接近的﹔對美勞課程的價值普遍認為是普及一般民眾的審美素養,在這一點上,教師的觀念卻比課程標準更進步,能夠體認到小學美勞課程重要的性質與意義。 在教學內容分配的比例上,最主要的內容是繪畫,而且是寫實的繪畫,與特定幾項媒材的製作,例如拼貼、吹散與點描,純粹是強調手的操作技術。教師最缺乏專業能力的項目也是最少實施教學的,例如雕塑與版畫,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美勞專科教室與設備的缺乏所致。鑑賞教學實施的比例平均佔教學的16%,顯示美勞教學長期以創作為主,而忽略了鑑賞教學,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缺乏鑑賞教學的專業知能。    在教學方法與評量方面,依據教學指引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教師佔大多數, 多數的教師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作與自我表現,運用啟發的教學方法。多數教師教學的程序是先講解,爾後由學生製作,由此也可以瞭解美勞教學以製作為主的現象。教師普遍認為影響美勞教學成效的因素是美勞教學設備的缺乏,美勞教學設備缺乏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甚至經過幾十年都沒有什麼改善,這是偏頗的決策所形成的結果,如果這個結構性的因素沒有獲得改善,要提昇美勞教學的成效、實施全民美育、培養國民的審美素養等等目標是很難達成的。 此外,藝能科系畢業的教師在國小美育教學中表現較優秀的項目為教學原則、教學評量和教學活動,這些項目屬於美育教學的技術和方法層面,而對於美育教學的基本認識、目標和課程,藝能科系畢業的教師專業知能顯然是不足夠的,對於這樣的現象其實很容易理解,我們從師範院校藝術科系的專門課程以創作技術為主,就可以瞭解為什麼藝術科系畢業的教師在方法技術層面表現不錯,然而對於藝術教育的基本目的、性質、內涵的瞭解似乎缺乏明確和足夠的專業知能,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美術理論知識的課程比例過低是主要的原因。這個現象讓我們值得去思考師範院校美勞師資培育課程的主旨和方向,中小學階段的美勞教學應以探索美感經驗,培育審美素養和知能為主,技術是其次的。在學習技術方法之前,應該優先發展美感經驗與判斷。 二、國民中學部分 國民中學的美術教學概況與國小美勞教學呈現出相類似的情形。教師認為美術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反映出對課程標準的認同,而教學的內容主要為技法,尤其是素描和水彩。教學的方法由教師講解而後學生自行創作,創造主義的思想是教師們所普遍接受的。比較不同的是,國中美術教學正常化的程度較低,有63.9% 的受訪教師美術課曾經因配合學校而暫停,並且沒有補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憂慮的現象,因為,學生會因此認為美術課是不重要的,其他學科教師也會有這樣的認知,這個現象實在應該停止發生,美術教師本身必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以呈現美術學科的自主性,根據第三章第一節的探討我們瞭解國中美術教師符合專業的程度相當高,超過 90%,對於美術學科應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能。 玖、對政策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應運用政策調整社會發展趨勢,使人文藝術與經濟維持平衡發展 二、文化政策對於人文藝術的發展應扮演適當的角色 三、教育政策應同時重視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教育的均衡發展 四、強化美術教育政策的可行性與實踐性 五、釐清國民教育階段的學校美術教育重點,在於優先 培養大多數國民的美術鑑賞素養,而非創作的技術 拾、後續研究:重視學校美術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意義探究 戰後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的社會文化經歷迅速而劇烈的變遷。美術和教育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和文化的變遷影響美術和教育的發展。戰後臺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與演變,反映了臺灣整體社會與文化變遷的特質。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進行學校美術教育的探討,將讓我們對於學校美術教育的本質與功能有更具反省與批判的體悟和瞭解,有關這個領域的研究有很多繼續與深入探究的可能性,包括社會文化思想、美術思想與學校美術教育思想的互動關係,美術教科書的社會文化分析……等等主題,都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可以從微觀的層面,進行個人受美術教育的經驗訪談,以深入瞭解並詮釋在這樣的政策、制度、課程下接受美術教育的人,有些什麼想法、經驗、感受以及影響,這樣的歷史研究可以讓歷史更有生命、更有感情。 希望經由本研究能觸發更多的相關研究,從事臺灣學校美術教育史的探索,以對於社會文化的發展略盡棉薄之力,並且對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文化、藝術,表達真誠的情感與關懷。 1 1
本文档为【战后台湾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1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1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31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