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

举报
开通vip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 [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比较多。由于外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必然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论的影响。然而,外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外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语言学。自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每一主要流派都有体现它基本理论的相应的外语教学法。但是,外语教学并不完全依附语言学,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外语教学法(如直接法)并无相对应的语言学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不能机械地将语言学流派与外语教学法看成一对一的关系。 第一节 ...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 [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比较多。由于外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必然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论的影响。然而,外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外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语言学。自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每一主要流派都有体现它基本理论的相应的外语教学法。但是,外语教学并不完全依附语言学,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外语教学法(如直接法)并无相对应的语言学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不能机械地将语言学流派与外语教学法看成一对一的关系。 第一节 传统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教学原则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据历史记载,最早谈论外语教学方法的是欧洲教育家马科斯.昆体良(Marcus Fabins Quintilian A.D.35—95)。他出生于西班牙,后去罗马教授希腊语。他的教学由四个步骤组成:朗读伊索寓言;写下该故事;口头讲述某段故事;写一篇短文。据说这一方法流传很长一段时间。然而,16世纪前外语教师的工作大部分仅为词汇和句子的讲解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有关外语教学的方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外语教学法理论是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它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以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为代表,一般称它们为传统的外语教学法;60年代后,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和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崛起促使一系列新型教学法脱颖而出,它们又可分为70年代诞生与80年代后期发展的两大教学方法。 但是,任何新教学法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外语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各有长处和局限性。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自觉地、灵活地运用他们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服务。 一、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无论在我国或国外,早期的外语教学都普遍采用语法翻译法。18世纪末,欧洲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学方法大多为语法翻译法。19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更为语法翻译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翻译的手段和比较母语与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异同达到掌握外语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1. 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l 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达到此目的,教师系统传授、学生全盘接受外语语言知识。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和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l 课堂管理采用教师权威模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之间交流更少。 l 文学语言优于口语;在听、说、读、写四技能中,重视读写,轻视听说。 l 课堂用语大部分是母语。通过翻译检查教学质量。联系方式有单句填空、造句、背诵课文和作文等。 2. 常见的英语新授课过程(8:00—8:50) 8:00—8:10 复习:默写单词;个别与集体背诵上一课课文第几段等等。 8:10—8:20 教授新词:教师课前将本课新词的英语、音标和汉语解释写在小黑板上(或卡片上)。上课时按单词表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英语单词后,教师说汉语,学生说英语单词,或反之。 8:20—8:30 讲授语法(规则动词现在进行时):教师讲解动词现代进行时的意义及其变化规则后,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动词原形,要求学生将它们转换成现在分词,再变成现在进行时。 8:30—8:40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要求学生分析语法与翻译成汉语。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8:40—8:48 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后,教师根据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内容回答。 8:48—8:50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某段课文。 3. 语法翻译法的长处和弊端 l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比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养。 l 语法翻译法能配合其他阅读与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l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被动,有些人失去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常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l 语法翻译法不能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会使学生患上外语聋哑病。 由于语法翻译法具有上述缺点,青少年初学外语时,不宜经常使用这一教学法。 二、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采用语法翻译法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语言学领域内出现了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以英国语言学家斯威特(H. Sweet)为代表的改革派强调口语和语音训练的重要性,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的直接法便应运而生。直接法首先由法国人古因(Gouin)提出,后由他的弟子索斯(de Sauze)在美国倡导,并由教育家伯里兹(Berlitz)在教学中实施,由于他们的推广,20世纪初直接法流传颇广。 1.直接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l 直接法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外语能力接近以所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的水平。所谓“直接”,是指在外语教学中排除母语的干扰,直接将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因为外语学习应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样,起始于接近生活的口语,而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 l 学生在大量听教师自然语言和看图片、幻灯、电影及其自己的活动中,边实践边说话掌握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不是通过教师详尽讲解学习外语。因此,要求教师应以外语为本族语,如英语教师一般都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英美等国人。 l 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翻译练习。语法教学采用归纳法,即学生接触了大量语言现象后进行归纳。 2.常见的英语新授课(8:00—8:50)过程 8:00—8:10 讲授新词:教师进入课堂后用英语问候学生,并就日常生活题材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式会话。然后,自然进入讲授新词阶段。先利用教室内与新词有关的实物引出新词,再出示课前准备的图片,用英语简单描述新词意义。学生理解后在与教师对话中使用新词。 8:10—8:25 语法练习: 通过学生生活进行。教师先请一学生(张三)起立,然后用动词现在进行时描述: T: Zhang, please stand up. (After Zhang stood up.) T: (To the class): Now Zhang is standing, but you are all sitting. T: (To Zhang): Zhang, please go to the door. T: (To the class, while Zhang is walking to the door): Now Zhang is walking to the door. 用不同的动词做了类似的练习后,教师总结规则与不规则的动词现在分词变化规律及动词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与意义。 8:25—8:30 根据教师示范,学生两人一组,一个说英语。一个做动作,练习动词现在进行时。 8:30—8:45 教授新课文:教师出示一幅表述课文内容的图画。一边讲解图画,一边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讲解后根据图画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8:45—8:50 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图画提问与回答。全班唱一首英语歌结束一课。 3.直接法的长处与弊端 l 学生通过听说英语和自己的活动,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有利于增强外语语感,提高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 l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对小学生和初学外语的成人,直接法在激发学习外语的兴趣方面效果良好。 l 然而,直接法难以教授复杂和抽象的语言内容和结构,因此一般不适合于高中和大学外语教学。一些内向型学生也不欢迎直接法,他们在教师采用直接法时态度比较消极。 l 完全排除母语与翻译练习使学生不易掌握一些复杂的概念,同时,使用过多外语迂回解释某一现象往往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三、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英语“听说法”短语中“法”一词用的是“approach”。而不是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中的“method”。因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approach”指系统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而“method”则仅指具体的方法。无论在理论基础、体系还是方法方面,听说法都较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更系统和全面,内涵也比后者丰富得多,因此,常以“approach”一词表述。出于同一原因,下一节将要讨论的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和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英语也不用“method”,而用“approach”。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形成的外语教学法。二战期间,美国军队进驻很多国家,军人急需掌握外语,美国政府委托数十所高校制定了军队外语培训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密执安大学教授弗里斯(C. Fries)等人领导下开展对军人外语的培训工作。弗里斯与他的合作者拉多(R.Lado),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并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他们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军队外语培训等教学活动,创立了听说法。 1. 听说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l 听说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讨论语言学流派时曾提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运用于外语教学时,明确地将语言能力分解成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听说法,就将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同时,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美国学派大多持描写语言学派的观点,他们视口语为第一性,书面语为第二性。听说法的倡导者也认为,体现口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于使用书面语的读写能力。因此,听说法有时也称“听说领先法”。 l 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听说法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课堂上除了教师尽量用外语上课外,还大量使用录音、录像和电化教具作为刺激手段,并采取模仿和机械操练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内容。 l 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是听说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主张听说法的教材一般都根据语法和句子结构系统列举外语句型(sentence pattern)。它们不仅被安排在每一课对话里,而且体现在课文后句型替换练习中。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大量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的句型操练。 l 听说法认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错误是第一语言干扰的结果,因此,应采取有错必纠的态度。对错误本身则采用“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将正确与错误的语言项目进行详尽的比较,让学生进行操练,以克服第一语言的干扰。 早期的听说法注重机械操练。语言练习常采用“最小单位对比(minimal pair)”。如通过比较和操练“ship, sheep”、“sake, shake”等仅有一个音素不同的成对单词发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言结构练习采用句型操练。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受到批评,一些应用语言学者开始改进听说法,使操练朝着有意义和有利于实际交际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波尔斯顿(C.B.Paulston)提出的“MMC”法,即机械操练(mechanical drills)→有意义的练习(meaningful exercises)→交际性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三步骤。第一步骤为早期的机械操练;第二步骤为有意义的练习,这时教师给出结合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规定的情景中做语言操练。如做英语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后加“s”的练习时,提出问题“What do your parents do on weekends?”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回答;在第三步骤的交际活动中,可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来交谈,要求学生在交谈中尽量用所学语言结构等。这一方法颇受外语教师欢迎。 听说法提倡用外语上课,但它不象直接法那样完全排除母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词汇或语法结构,常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作简短解释,以免浪费时间。 2. 常见的英语新授课(8:00—8:50)过程 类型 I 8:00—8:10 讲授新词与对话(课文)结合: 教师进入课堂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女孩(Sally)和一个男孩(John),在他们后面画一个超级市场入口处。教师用英语介绍情况:他们在超市门口相遇,开始了一段对话(新词用简单的图画说明,动词现在进行时包含在对话中)。教师边表演对话边解释语言难点,再让学生听两遍录音。 8:10—8:25 熟悉课文: 教师先与一个学生对话(重复上述课文),然后全班两人一组练习对话(重复课文)。练习完毕后请几对学生上讲台对话。 8:25—8:45 句型操练: (1) 教师简单讲解动词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后说,“Now Sally is talking to John.”,并给出动词词组:ask John a few questions, wait for her sister, plan to buy lots of things…要求学生根据动词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做替换练习。 (2) 教师给出主语Sally, Mary, Cathy, David, Tim, she, he, we, they等,要求学生做主语替换练习。先单个学生做,再两人一组做并互相检查。 (3) 用同样方法做动词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和否定形式操练,直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这种句型为止。 8:45—8:50听一遍录音后,要求背诵课文对话。 布置作业: 拼写单词;听课文录音;做句型替换书面练习。 类型 II ――MMC教学法 8:00—8:10 同类型I     8:10-8:20 同类型I但两人一组对话及学生上讲台对话时间减少5分钟。     8:20-8:30 句型操练――机械操练:同类型I句型操练,但减少每一步骤时间。     8:30-8:40 句型操练有意义练习:教师给出情景,要求学生用动词现在进行时的形式表达。情景如下: (1) 一学生做一动作后,教师提问:What is he /she doing ?另一学生回答。 (2) 教师那出一幅美国家庭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的图画,要求学生用动词现在进行时描述,并互相提问。     8:40-8:50 句型操练――交际性活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带2-3张生活照片。做交际性活动时,先两人一组就照片内容进行交谈,再将几张照片先后放在投影仪上,让全班学生逐张谈论照片内容(经准备后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要求使用现在进行时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等形式。 布置作业: 同类型I 3. 听说法的长处与弊端 l 使用听说法培养的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与外国人交谈,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比较强。在运用外语时,语言结构比较规范,流利程度比语法翻译法培养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l 听说法提倡的句型操练对初学外语者帮助较大,已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听说法采用的一系列语音教学与测试方法(如成对最小语音单位对比—minimal pair和在语流中训练与测试语音语调等)也常用于外语教学与测试中。 l 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大量机械操练、模仿和简单重复使学生处于鹦鹉学舌的状态。学生长期跟着教师转,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l 过分强调听与说的能力,放松了培养读与写的能力。不仅影响了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而且也使进一步发展听、说能力受到限制。 总的说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法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体现了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然而,无论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还是听说法,就其理论而言,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固然仍能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但是,全盘搬用传统外语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不仅不能推进外语教学改革,而且无法达到新世纪外语教学的目的。 第二节 外语教学法的新发展 前面曾经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语言学领域内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取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几乎在同一时期,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的主导地位被认知学派所取代。语言学(当时为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与心理学(当时为认知学派)的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一个新学派----认知法。紧接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另一门新兴学课社会语言学的诞生,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交际教学法学派随即迅速崛起。 认知法和交际法的产生改变了外语教学的方向,标志着外语教学告别了传统时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首先,传统外语教学法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而认知法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交际法着重培养学生主动交际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认知法主张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交际法注重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它们分别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两方面的关系上体现了语言的心理和社会属性,从语言的本质出发把握外语教学的方向,反映了当代的语言观。关于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法的异同,将在下一节进行对比分析。 在认知法和交际法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新的外语教学法。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法,除个别(如“全身反应教学法”是直接法的新形式)外,大多受认知法和交际法的影响,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20世纪80年代后,外语教学法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拓宽,涉及的层面更为开阔,出现了一个观点和方法多样化的局面。 一、认知法 认知法的理论是心理语言学。主张认知法的人认为,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的基本观点与认知心理学有关认知过程的理论应成为外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在以上讨论语言学流派时曾经提到,心理语言学形成之初,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深受生成转换语法理论的影响,两门学科时而交叉,很难分辨它们的界限。这导致有些人认为认知法的理论基础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但由于认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出自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认为认知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比较确切。 1.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l 从字面上看,认知法的教学目的与直接法和听说法一样,都是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接近以所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的水平。但是,认知法所指的“语言能力”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所主张的内化语法规则的能力,它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中,而直接法和听说法主要培养口语实践能力。 l 认知法明确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而不应让教师主宰课堂。采取直接法和听说法的教师往往主观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认知法却要求教师的备课建立在学生认知的特点上,根据学生认知过程进行教学。 l 认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对机械模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习和使用外语中的创新精神。为此,认知法要求让学生明确每堂课甚至每一练习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学习语言知识还是技能训练都强调理解其中的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学习。 l 认知法的教学重视语法,必要时可用母语进行教学。然而,认知法的语法教学又与语法翻译法不同,它要求通过有意义的练习达此目的。同时,认知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从学生已知,即已掌握的知识,到未知,即新知识领域的认识过程,它不同于语法翻译法大量使用的演绎法。 2. 常见的英语新授课(8:00—8:50)过程 8:00—8:10 讲授新词:教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图画,内有男、女孩各两名,每人在进行一种活动。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谈论这幅画。遇到学生使用与新词接近的词时,教师引出要求学生学习的新词。当学生提到动词时,教师引出动词现在分词的形式与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跟教师朗读新词。 了解新词意义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尽量运用所学单词讲故事。学生讲完后,教师讲他的故事(课文)。 8:10—8:20 讲解语法: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已经使用的动词现在分词,小结该语法现象的形式与意义,然后教师进行总结。适当使用汉语解释难点。 8:20—8:30 语法练习: 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谈论现在正在做的事情:(1)教室里发生的事;(2)学生家庭中发生的事;(3)回到图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外语,谈论图画中四个孩子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用到现在进行时时,加以重复提问。 8:30—8:45 授新课: 学生打开书,开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然后根据课文互相提问。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先要求学生提出在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全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再一次小结动词现在进行时的形式和意义。 8:45—8:50 回到课文---听两遍录音后,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 布置作业: 听课文录音,改进语音语调;拼写单词并回答书面练习:动词现在进行时问答与填空。 4. 认知法的长处与弊端 l 认知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传统外语教学法的薄弱之处。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提倡创造性精神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总体的素质教育,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l 认知法主张外语学习必须理解语言规则,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使用外语的准确性(accura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这恰恰是听说法所欠缺的。 l 使用认知法时,讲解语法必须恰到好处。若费时过多或讲解过于详尽,就可能走到语法翻译法的老路上去。同时,认知法强调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全盘否定机械操练,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可行。特别是在初学阶段,一定数量的机械练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处理语法教学和机械操练与有意义练习的比例仍然是认知法需要探讨的问题。 l 认知法的另一个缺点是未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使用认知法时应多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二、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 交际法的理论基础 交际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教学乃至整个语言学界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使人们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转换语法理论,虽然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并看到了语言的某些社会功能,但它们都未能将“语言能力”置于使用语言的社会框架中认真加以考察和分析。 1972年,当不少语言学家还陶醉于生成转换语法理论的创造时,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就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在著名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approach)”一文中,海姆斯认为,离开了使用语言的准则,语法规则是毫无意义的(There are rules of use without which the rules of grammar would be useless)。海姆斯指出,交际能力是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实际运用语言等能力系统互相作用(interaction of grammatical, psycholinguistic, sociocultural and probabilistic systems of competence)的结果。随后,英国语言学家韦尔金斯(D. A. Wilkins)于1976年发表了《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一书,尖锐地指出了传统语法大纲和情景大纲的局限性,详尽列举了语言交际中的意念(如时间、空间、数量、和频率等)和功能(如请求、道歉、同意、许可、赞美、申诉和劝说等)项目。1980年,加拿大的卡内尔(M. Canale)与斯温(M. Swain)在《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刊物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交际法的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系统总结了关于交际教学法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成果,并提出交际能力应由以下三个方面能力构成。 1)掌握语法(grammatical competence),包括词汇、词法、句法、词义与语音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与语篇规则; 3)使用策略(strategic competence),即为使交际顺利进行而采取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策略,后经不断充实,已具体到怎样开始会话、维持对话、要求重复、澄清事实、打断对方、结束会话等。 尽管这一框架未以发展的观点阐明各种能力的具体内容,但它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姆斯的原意,并且很具实用价值,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同。此后关于交际能力的讨论一般都采用卡内尔和斯温框架,采用交际法的外语教学大多以此作为教学大纲的参考。 2.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了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题。在进行教学活动前, 必须先调查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理解与积极参与。教学大纲采用意念——功能大纲,教材使用自然、地道和真实的原文,通常是从各种书籍与报刊杂志节选的文章或电影、电视或电台报道片段等。由于交际法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使用语言,他们的错误被视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现象而无需指责。 交际法的具体方法十分多样,其基本精神是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对话或讨论,亦称“语言意义的谈判”。上课经常采取两人结成对子的对话、4—6人为一组的小组活动和全班讨论的形式。情景的设计要求尽量真实,当前常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并经常邀请说本族语的外国人与学生交谈,甚至辩论。虽然使用交际法时不可能详尽讲解语法,但交际法并不排除语法教学。恰恰相反,它的教学效果常取决于正确处理交际活动与语法教学的关系。如完全取消语法教学,则学生语言质量会显著降低。总的说来,交际法比较适合于外语中级水平以上的学生。 三、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其他外语教学法 在认知法和交际法的带动下,20世纪70年代还兴起了沉默法(the silent way)、提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式语言学习(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和全身反应教学法(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等新型的外语教学法。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学习过程外,还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努力创造条件,排除学生学习外语时的心理障碍。在培养外语技能时,听说读写并举,但十分重视加大语言输入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听的能力,这是它们与其他教学法明显的不同之处。 1. 沉默法(the silent way) 20世纪60年代,数学教师格特诺(G。Gattegno)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这一外语教学法,70年代引起了外语界的注意。沉默法与其他外语教学法不同: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大量“灌注”知识,而应尽量“沉默”;在学生学习外语时,应让他们多听与多思考,在动脑的基础上开口,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沉默”。其典型做法是使用图表(chart)和涂有各种颜色的小木棒(rod)通过启发式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教师说出一个音素或单词后,先让学生听多遍,在学生理解含义后自己开口使用语言,沉默法的主要弱点是:由于周围环境都是本族语,学生接触的外语比较少,教师的语言,特别是师生对话,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沉默太多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因此,这一方法一般只用于教学的某一环节,不能长期使用。 2. 提示法 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学家罗萨诺夫(G。Losanov)根据心理治疗的一些原则提出了这一外语教学法(1978)。它的基本观点是,外语学习是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结合的过程,必须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特别是消除焦虑、紧张和烦躁等情绪。因此,学生进入课堂时,周围的环境应十分和谐:有令人愉快的图画和音乐相伴。教师注意使自己的态度和语言亲切,以便学生上课时进入最佳的思维与心理状态。罗萨诺夫认为,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无意识之中学生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提示法的另一个长处是它重视整体教学,从整体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拘泥于用某些学习细节限制学生的思维。但是,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如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学生自流或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后果。 3. 社区式语言学习 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注意个别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等因素,而且将整个班级看成一个集体,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习需求。该教学法产生于柯伦(C。A。Curran)提出的咨询教学法(counseling-learning method)。该教学法认为承认学习外语时,特别是在自己努力学习而又遇到挫折时,常在精神上受到来自共同学习的同伴们在精神方面的压力,需要通过教师鼓励与协助妥善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因此,上课形式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是师生围坐在一圈,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十分平等,学生之间关系较融洽,使学生有安全感,自愿加强合作学习。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使用外语,但不排除使用本族语,以便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学内容和练习的意义。这一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片面理解师生平等关系,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则可能导致学生学不到应有的新知识,能力培养也会受到影响。 4. 全身反应教学法 这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80年代初由阿歇尔(J Asher)提出的外语教学法。由于它与直接法有某些相似之处,也被称为新形式的直接法。然而,全身反应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除了以学生为主体外,它还强调听能的重要性,并且不排除使用本族语,这使它从根本上不同于直接法。授新课时,教师先让一学生站在讲台前,根据指令做动作,全班学生反复听教师指令,看该学生做动作。等大多数学生理解了指令的意义后,教师可自己或请成绩好的学生发相同的指令,并要求全班按指令作动作。由于指令可以派生出无数的句子,学生就在行动中边实践边学到很多词汇与语言结构。全身反应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但这一方法仅适合小学生初学外语,不能教授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语言项目。 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外语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不仅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领域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科研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使外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不满足于将外语教学的改革仅局限于外语学科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外语课的教学效果再好,也不过是一周几堂课而已。只有将改革扩大到整个学校课程改革的框架中,使外语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于是兴起了“沉浸法(the immersion approach)”、“整体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the content-based approach)”等外语教学法。实际上,这些方法的基本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前就已经存在,但经发展及赋予新的内容后,面貌大为改观。 1. 沉浸法(the immersion approach) 沉浸法的基本方法是将外语教学与大、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早在前英国殖民地如印度和回归的香港等地,学校的课程就都用英语开设,但那时的教育目标是使当地殖民化。新兴的沉浸法完全不同:它首先出现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双语教学改革中。由于该省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很多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家长希望学校帮助他们的孩子同时提高英语与法语的水平,在熟悉法语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仍不放弃英语文化的传统。加拿大政府遂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试验,从幼儿园起便开始用法语上课。根据各校情况,沉浸法采用部分或全部课程用法语上课以及早起点(一进校立即实行)和晚起点(进校几年后实行)等多种形式,并以英语课配合帮助法语有困难的学生跟上各门课程的进度。由于试行后效果良好,很快推广至全省。以后其他国家也开始试行沉浸法。如匈牙利试行用英语,澳大利亚试行用法语,美国试行用俄语、日语、韩语上各门课程。 沉浸法吸取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成果,主张加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comprehensible language input),使掌握外语深入到各门课程中,是使学生学好外语的根本保证。在具体试行中一般应根据外语教学规律,不断创造条件,由个别课程逐步扩大到更多的课程用外语上课。但沉浸法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双语教师。如双语属同一语系,例如英语与法语,培养与学生学习两种语言时出现的矛盾比较容易解决;如双语差异太大,例如英语与韩语,则实行时困难比较多。 2. 整体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在于,它一反自古以来由教师决定从部分到整体进行教学的传统,强调由学生主动参与并遵循内容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过程。整体教学法的倡导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错误地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只能从部分到整体,致使学生长期见树不见林,甚至学完后仍不知事物的整体,然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科研成果表明,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语言整体时,他们才能认识语言的本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看到整体,然后逐步掌握教学内容,并且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应有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机械操练。为此,可先用母语讲清楚概念,然后采取师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形式练习,口语与书面语并重,以达到理解透彻与掌握的目的。整体教学法可用于宏观外语教学中。前者如教学由专题构成,每一专题开始时,先与学生一起讨论该专题的概况,然后再学习具体内容和词汇、语法和结构等。后者如教授某一语法现象,可先讨论同一大类的特点,再学小项。 3. 基于内容之教学法(the content-based approach) 顾名思义,这一教学法不以语法为纲甚至不以当前最时髦的功能--意念为纲,而以语言内容(例如专题)为纲,克服了过去教学法仅仅注意语言形式、忽略语言内容的弊病。与沉浸法一样,这一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打破了外语学科的界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共同组织教学。实际上,它也是整体教学法的一种形式。 以专题为纲的外语教学法初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澳大利亚克莱兰德(B. cleland)和挨文斯(R. Evans)在墨尔本进行的实验,后在澳大利亚移民及难民学校2-18岁学生中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1986年莫汉(B. Mohan)所著《语言与内容(Language and Content)》一书出版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应用语言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这一教学法,汲取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科研成果和认知法学习理论,使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在理论基础方面更加扎实,方法更为成熟,在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教育的外语教学中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主要因为它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例如,教学内容为“环境保护”的专题,将物理、化学、生物课的有关部分结合起来,用外语教学。外语课仍然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项目,但它们与环境内容紧密结合,物理、化学与生物部分均用外语进行教学。应该说,它比沉浸法又进了一步,因为沉浸法只是用外语上某一门课,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已重新组合了学科,其改革步伐更大。正是由于它综合了多种学科,因而围绕该专题的外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更丰富,重复率更高,更便于学生学习,教学效率也更高。当然,这样做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一是应有一个总体改革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精心设计,不断总结经验;二是要有符合要求的教师;三是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否则,不仅外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出现问题,这是各方都无法接受的。目前世界上使用这一方法也只能说是处于试验之中。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以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为代表的传统外语教学法虽然在方法上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语言内部结构的某一方面来认识语言和处理语言教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认知法和交际法为代表的当代外语教学法立足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本质认识,从语言的心理和社会属性出发,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注重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健康的学习心态和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方法比较符合信息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然而,另一方面,使用认知法和交际法又不能走极端。培养创造性思维并非排除必要的记忆与模仿,发展交际能力也不意味着一味地排斥语法与机械操练。目前国内外在探讨全面认识与使用认知法和交际法方面已较成熟。不少学者提出应采用折衷法(the eclectic approach),即博采众长,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受到很多外语教学的欢迎。但是,在采用折衷法的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时经验主义占了上风,在“折衷法”的旗号下,外语课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路上去;有时“折衷法”变成了失去理论基础的大杂烩,或非马非驴,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使用折衷法时要注意防止的倾向。 第三节 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比分析 以往有关外语教学法的讨论往往在论及当代流派后就告结束。不少外语教师在学完了各种教学法后时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去做,却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当然,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常会被人们忽视,即教学方法仅为一种手段,它是否能奏效还取决于使用该方法的教师之教学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理念。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体现了教育领域一般的教学观。外语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与其他学科一样,体现了一定时代教学观的共性,同时,它又具有本身的特点,即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外语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 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观的支配。因此,在决定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时,应明确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的教学观作指导,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有些人觉得教学观,或教学理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无法与外语教学的实践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只要将外语教学置于整个教育的大框架中,教学观的具体内容便跃然纸上: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观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明释与探究、学校及课堂与自然界和社会以及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上。如何认识与处理这些关系也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观。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学观的特点,特别是传统与当代教学观的区别,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取得改革的成效。以下就从上述五方面对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差异作一对比分析。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自人类产生教学活动起,师生关系始终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代的教育思想至当今后现代主义,无不视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因而,不同的教学观必然反映在师生关系看法的差异上。 无论在我国或外国教育史上,早期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学校受到宗教的控制。寺院学校的教师作为神职人员享有教权神授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这种经院式教学及其师生关系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19世纪中期,当系统的教学理论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时,虽然提出儿童学习的自由,却力主实施监督、命令、权威和轻度体罚等教学管理措施,形成了以教师、课堂和系统讲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冲击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经过一次又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亦形成主流。在外语教学领域,虽然传统的外语教学法研究主压迫建立自私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批评传统的教学法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剖析上,但是,外语学科仍然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之影响。特别是20书记70年代明确提出了“focus on the learner”(集中关注学习者)后,更对传统教学理论与方法在师生关系上的根本弊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认知法与交际法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课堂。教师的角色已从课堂的控制者转换成设计者、示范者、指导者,甚至学生的一员;师生已经从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变成平等互学的伙伴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大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他们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师生之间从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换到当代新型平等的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外语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课堂上详尽讲解语言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似乎认为这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诚然,对学生的关爱是新型教师关系的基础,但是,保姆式的喂养方法是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外语人才的;另有一些教师以为学生活动多就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提出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不得多于三分之一,并将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寡作为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教学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种机械的做法,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情况。 师生关系的变化首先取决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教授新词的方法是每课课文前列出单词表,教师逐个讲解与带读单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材与教师学习新词。是否可改成让学生自己查找新词及其意义,教师纠正错误与不足之处,给出正确的发音与意义,再加以巩固。类似这样的做法在教授新课与练习课上都可以试验。这里的原则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他们才能获得真才实学。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有多种界定。一般认为,知识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能力则指“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心理特征”。 以上提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系统讲解知识,其结果之一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具体地说,外语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外,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实际使用外语的能力。如果说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或句型等语言知识与结构的传授与操练,那么,当代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在掌握外语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当前,在口头上几乎没有人不同意应注意培养能力。然而在课堂上,实际收效却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我们常将巩固知识的机械操练当成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交际教学法时已经提到,机械操练是必要的,但在它的基础上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如停留在机械操练上,只能培养出死记硬背的学生。能力培养效果欠佳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高考成绩下降。事实上,加强能力培养与掌握知识并不矛盾。传统教学法中的知识传授部分还是必要的,但不能过量,也不应由教师垄断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知识。而且,恰如其分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学生积累与巩固知识和优化知识结构。只要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得当,高考成绩不仅不会下降,还会逐步提高。 三、明释与探究的关系 “明释”指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探究”则指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未知的探求和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根据教师清晰与合乎逻辑的讲解理解概念,认为探究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的事。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Bruner)提出“发现学习”的重要性后,当代课堂教学已越来越重视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规律与结论,从而在改组与重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1. 鼓励与启发学生多提问。改变过去听课文、看图画后以及讨论中只说不问的做法, 尽量让学生自己多思考、多提问; 2.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自己找新词与词组,自己找出语音、语法与词汇的变化规律,自己找出中外文化差异等; 3.培养想象力。通过听音乐、看图画、录像等发展联想与想象力; 4.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看一遍或两遍无声录像,讨论可能发生的情节,再归纳课文等。 培养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坚持不懈,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学校及课堂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学校及课堂源于自然界与社会。但传统的学校及课堂把自己封闭起来,与自然和社会分开。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即开始批评传统学校的这一弊病,经过19、20世纪多次教育革新,特别是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和杜威的“儿童中心”与“社会中心”的影响,提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形式,要求学生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英语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理应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然而,在大量讲解语言知识的课堂里,师生已慢慢脱离了社会上活生生的语言。当代的英语教学又不可避免地回到社会,而且不仅是学生周围的社会,还通过网络,与整个世界联成一体。事实上,外语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活动。如小学生可通过采集标本等活动学习英语词汇;中学生则可在因特网上吸取信息等。条件许可时,还可利用来访的外籍人士或外国代表团来校听课的机会,让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在这样的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会很高,英语交际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五、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如果说广义的认知指“人们认识事实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具体过程”,那么,与之相对的学习中的“情感”即指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品质诸因素。传统的外语教学仅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和记忆部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情感因素;而当代外语教学既全面注意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也重视外语学习中产生的情感问题。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章关于语言学系中的非语言因素一节详细讨论。 结语 综观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从传统外语教学法发展到新型外语教学法,再发展到打破外语界限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教学法,其理论基础从研究语言内部规律的传统语言学,发展到新兴的交叉语言学,再发展到新兴语言学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成果,理论逐渐深刻,视野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方法更为多样。每一种教学法的兴起都有其时代背景与使用条件,他们都有合理的一面,又常带有一定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绝对优越或错误
本文档为【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15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18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