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版针灸学+(针灸歌赋+针灸原理)附

第七版针灸学+(针灸歌赋+针灸原理)附

举报
开通vip

第七版针灸学+(针灸歌赋+针灸原理)附 附篇 针灸文献 第一节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 一、标幽赋①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

第七版针灸学+(针灸歌赋+针灸原理)附
附篇 针灸文献 第一节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 一、标幽赋①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慎之! 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腧,二十有二。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躄 ① 本文是金元时代针灸名家窦汉卿所著,见于《针经指南》之卷首。 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 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嗟夫! 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 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二、百症赋①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顖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 ,急取养老、天柱。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喎于片时。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太冲泻唇喎以速愈,承浆泻牙疼而即移。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脊强兮,水道、筋缩;目瞤兮,颧髎、大迎。痓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风痫常发,神道须还心俞宁。湿寒湿热下髎定,厥寒厥热涌泉清。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觅;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鼻痔必取龈交,瘿气须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至阴、屋翳,疗痒疾之疼多;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肩井乳痈而极效,商丘痔瘤而最良。脱肛趋百会、尾翳之所,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寒疟兮商阳、太溪验,痃癖兮冲门、血海强。夫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理之玄,始达妙中之妙。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三、玉龙歌② ……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 ①本赋首载于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中,作者不详。②本篇为元代王国瑞所撰。 间稀。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眼痛忽然血贯睛,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痠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脚背痛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夸,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一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元来真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肩背风气连臂疼,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肩端红肿痛难当,寒湿相争气血狂,若向肩髃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康。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脾家之症最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常中寻。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手臂红肿连腕疼,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分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牙疼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乳蛾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金针体便康。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来灸便轻,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邅迍。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向丰隆寻。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诸经具载三毛处,不遇师传隔万山。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痛不禁,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安然。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始得真。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肾气冲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因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艾还须着意看。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四、肘后歌①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禁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刺地仓。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刚柔二痉最乖张,口禁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风痹痿厥如何治? 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五、 通玄指要赋②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岐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随而得用。且如 ①本篇引自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 ②本赋又名流注指要赋,是金元时代针灸学家窦汉卿所著。 行步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写攒竹以便宜。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太白宣通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臌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目蔑冷泪,临泣尤准(头临泣穴)。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六、 金针赋①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 ①本赋首载于徐凤《针灸大全》,为一位隐居西河号称泉石老人所著。 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真气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吸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已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隐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隐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 虽然,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竟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灾忧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亦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七、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①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著即时瘳。 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痠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①本篇为宋代针灸家马丹阳所撰。 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痠,霍 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注:本部分针灸歌赋原文均选自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编写的《针灸大成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第1版。 第二节 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现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机理研究概述如下。 一、经络研究概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而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们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尝未获得肯定的结论。现代研究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针刺作用传导途径、内脏与体表的相关、经络的形态学基础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和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阐明经络实质打下了基础。 ( 一)循经感传与规律的研究 “循经感传”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从被刺穴位出现的循古典经脉路线而扩散的感觉传导现象。这种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以前对此曾有不同称谓,如“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经络感应现象”、“针刺感传现象”、“经络感觉现象”等,日本学者最初称之为“针响”。1979年5月中国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议规定、统一称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循经感传。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的健康人群进行了63000多人次的普查分析,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多数在0.2%。学者们还对203例莫桑比克人进行了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亦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1.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 ①循经感传的路线 感传的路线大多数与《灵枢·经脉》所载的经脉循行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差异。如超过、不及或另出旁支,也有《灵枢》所无的路线。四肢较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变异较大;也有感传到表里经或其它经的“串经”现象。  ②循经感传的性质 循经感传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常与个体、刺激方式和强度有关。针刺和指压时多产生酸、麻、胀、抽动、冷、热等感觉传导;电脉冲刺激时除上述感觉外,尚有水流感、蚁行感、虫样蠕动感等;艾灸时则多产生热感或麻感;穴位注射后以酸、胀、沉重感居多,偶有热感、冷感等。感觉的性质,还和针刺的部位、深浅、手法等有关。这说明“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记载,以及古人关于“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等论述确有其科学依据。 ③循经感传的速度 循经感传速度有快、慢两种。快的如触电样放散,可立即走完全经;但多数为慢性传导,其速度比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为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米/秒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似与刺激强度、频率、受试者的情绪及环境、温度等有关。且不同个体,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感传速度也有差别:四肢部较躯干部快,而且有“间歇”现象和通过关节时的停顿现象,或越过某一部位的“跨越式”传导。从其慢性传导速度的范围似与《灵枢·五十营》篇中“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其速度合2.8~3.6厘米/秒)的气行速度接近。说明古人对循经感传的速度乃至经气运行速度的观测是何等精确、慎密了。 ④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 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大约在2~5毫米之间,部分为横径1~3厘米的带状。感传的宽度与刺激的方法、强度、不同个体、不同经脉、不同部位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所以对古代不同针具和不同针灸方法,以及针刺方法和手法的多样性仍有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必要。感传深浅也有一定规律性:一般四肢末端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感传似在皮下;肌肉丰厚处感传较深似在肌肉中。 ⑤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 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而刺激躯体部任何一个经穴而出现从该穴向两个相反方向的感传。这说明感传的传导是双向性的。更有部分受试者引发的感传至终点后,尚可沿原路线返回传导至原刺激点,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这就是感传的回流特性。循经感传的双向性和回流特性乃是古人各种控制感传手法的作用基础,它证明关于“按之在上命气下行,按之在下令气上行”的操作手法确有科学依据。 ⑥循经感传的趋病性 所谓感传的趋病性,是指循经感传在传导过程中有“趋向病灶”的特性。即感传沿该经脉线循行到接近“病灶”的部位时,即偏离本经而趋向病所。如有单位观察到聋哑病人的感传均有入耳趋势,只要一经入耳,其他经亦可入耳。又有人发现一腰痛患者,十二经感传均由井穴起传至腰背志室穴而终。有的针灸医生还体会到,部分患者在发病期,其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随之减弱或消失。这种趋病性充分证明古代医家所强调的针灸治疗中的“气至病所”是有其实践基础和生理学依据的。  ⑦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 在循经感传线上附加一个阻滞刺激,可使正在传导的感传不再向前传导。当阻滞因素撤除后,感传又可恢复并继续向前传导。这一特性就是感传的可阻滞性。如感传延伸的前方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肿胀等时,感传可被阻断。在感传线上或其前方施加机械压迫、注射液体、冷冻降温或皮肤刺激干扰(如软毛刷反复轻刷)等等常可阻断。有人对102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在郄门穴上施加压迫,可使针刺内关的针效显著降低。 ⑧循经感传的接力性 循经感传的接力是指对于某些短程感传,若在其终止部位施针刺、电针、电脉冲等刺激,常能使感传继续前进,这是提高感传率、延长感传距离的有效方法,也是促使“气至病所”的常用措施,古人的“接气通经法”就是对此特性的具体应用。 2.伴随感传出现的一些功能反应 伴随感传出现的一些功能反应,也叫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感传作为一种主观感觉,从生理学的角度虽不能直接加以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或显示,但某些循经感传显著者针刺时常可伴随感传而出现一些功能反应,如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等。其循经出现的长短不一,红线、白线的宽度约1~2厘米不等,红疹、皮丘疹宽度约1厘米。有偶尔出现一次的,有重复出现的,出现时持续时间为几十分钟至十几小时不等。也有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针刺时循经出现的发汗、立毛现象和沿经皮肤温度、肌电发放,以及血流图的变化,循经出现的这些功能变化,目前虽然还仅只是在部分受试者身上记录到,但它无可辨驳地说明循经感传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感觉,其循经部位还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功能反应,它的路线是有迹可寻的。 3.经络的隐性感传 “气至病所”能提高疗效,这已为针灸临床医家所公认。但事实上很多病人针刺时“得气”后,并未循经感传,也获得良好疗效。这种“传而未感”的情况,使学者考虑到可能存在一种“隐性感传”现象。1977年有人开始对隐性感传现象进行研究。方法:先在井穴行电脉冲刺激,受试者没有感觉到有循经感传现象,然后用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穴位水平沿与经脉垂直线体表给以连续叩击。结果每个水平上都出现阳性点;叩击此点,受试者就会有一种特殊的麻胀感向井穴放散。如把这些阳性点以一条假想线连结起来,恰好和古典该经循行路线相吻合。由于在电脉冲刺激过程中如不附加叩击,受试者并不能觉察感传线的存在,故称此线为隐性循经感传线。对循经感传显著者用同样方法检查,结果表明隐性感传线就是显性感传线的继续,而且均能贯通全经。对于显性感传者,不给井穴电刺激,仅用叩击方法即可出现隐性循经感传线。对200例患者的调查中,有107例可查到隐性循经感传线,检出率为68.5%。隐性感传现象在正常人中也存在。有人对100个正常人用同样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观察到隐性循经感传阳性者94人,占94%;不稳定性者4例,占4%;没有隐性感传者2例,占2%。表明正常人较患者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更为显著,经络感传现象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属病理现象。经络感传还可用针刺手法、电钅是 针、循经加热、药物循经导入等方法进行激发。 4.循经感传与五官脏腑的关系 《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网络联缀了人体各部组织,当经络功能发生变化时,可在相应脏器有反应。从经络敏感人的观察中得到了体现。 ①感传至五官时的变化当感传循着经络至面颊部时,受试者觉下齿发痠;至迎香时,觉鼻内发痠;至唇部时,觉嘴唇“变厚”;至眼部时觉眼花或视觉明亮;至耳部时觉耳鸣;至咽喉部时觉得咽干、言语困难;至面部时,面肌抽跳,同时可记录到肌电发放等等。 ②感传至脏腑时的变化当感传到肺时,受试者每分钟肺通气量从5.250毫升增加到7.300毫升;刺激脾经腧穴感传到达腹部时,受试者腹内觉灼热感;当刺激心包经有关穴位时,感传沿心包经至心区时,一位冠心病的受试者,原来心区闷重不舒,即刻感到心区豁然开畅;然传到达肾区时则腰部感觉痠胀;感传到达外阴部时,受试者自觉有尿意等。 5.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循经感传与针灸临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这不仅表现在循经感传调查中,受试者反映感传所到部位出现的痛阈、触觉阈、以及脏腑、五官机能的相应变化;而且还表现在针灸疗效和针刺镇痛及针麻效果等方面均与循经感传的有无、强弱和是否到达“病所”等有直接关系。  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指出“气至病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证明感传越显著,疗效越好。有人对170例近期心电图ST段、T波有不同程度改变的冠心病患者,观察针刺内关穴时心脏收缩间期、心输出量等8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170例患者感传与针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3,P<0.01。说明了感传显著程度和针刺效应的优劣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还有人运用手法激发循经感传并使之到达病所,治疗102例久治不愈的面肌痉挛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其中感传上达头面者效果更佳。大量的临床事实提示了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是息息相关的。 当针刺穴位循经感传到痛症部位时,能提高镇痛疗效。例如:心绞痛患者,当针刺“内关”穴感传循经到胸前时,疼痛即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胆绞痛,针刺“阳陵泉”穴感传循经到达右胁部时,疼痛就减轻或消失;月经痛患者,针刺“太冲”穴感传循经到达小腹部时,痛经常获得缓解等等。这就是“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也。关于循经感传的客观指标,近年来不少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有用肌电图进行观察的,有用皮肤电阻测定的,有用血流图与血管容积脉波观察的,有用红外热象图、幅射场照相术进行观察的,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6.其他循经感传的经络现象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还发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经络现象。它们是经强路线客观存在的又一重要证据。国外有人将其称之为“活的经络图”,也是我们研究经络生理、病理活动现象及其机理和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①循经皮肤病 循经皮肤病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经络现象,由于它行程清楚,肉眼可见,直观地显示了经络的特殊循行路线,被人们誉为可见的经络现象。迄今为止,我国学者总计观察了25个病种、343名患者的478条皮肤病员中,分布于经络全程或接近全程的共137条,占总数的28.67%;循经皮肤病以其直观的形态学变化,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古人所描述的经络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②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 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感觉异常是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其分布路线既不同于神经血管的走行路线,也不同于某些神经痛、感觉障碍或内脏病变所致的皮肤过敏的Head氏带,而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相吻合,其宽度在0.3~3厘米左右。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癫痫和反射性癫痫双重性质的循经走行的感觉癫痫,并称之为“循经性感觉性癫痫”。 7.影响循经感传现象的因素 循经感传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前述部分因素外,尚有以下因素与感传出现率有关:  ①时间因素 一般认为夏秋季感传出现率较冬季高,但上、下午差别不大;望日感传出现率较朔日为高。 ②温度 一般认为皮温、室温升高时感传出现率也相应提高。反之,当皮肤温度低于20℃时感传即不再出现。天热时感传高,天冷时则降低;甚至同一受试者在室温低时其感传速度减慢,感觉传导距离短;若提高室温后,感传速度迅速加快,传导距离也延长。 ③刺激方式 不同的刺激方法出现的感传率有显著差异,一般以针刺或电刺激的感传率较高,而按压法较低,穴位药物注射的感传率高于电刺激法。艾灸也能引出循经感 传,但感传率更低。 ④刺激强度 同一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大感传反应大。但刺激过大引起疼痛时则感传反而减弱。 ⑤穴位 在穴位方面,一般在刺激非穴位时其感传率均低于穴位刺激。测循经感传似以井穴、原穴为好。 ⑥受试者心理状态 一般是心情愉快、较平静状态下感传出现率较高;反之情绪不佳,波动起伏状态下感传出现率显著降低。 8.循经感传的激发 ①传统针刺手法导气 手法激发经气的传导,一直为针灸学家所重视。近年来,有人以小幅度捻转、震颤、循摄等方法,对45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了1641次的激发,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达82.1%。另有人相继运用大体相同的手法对100例青少年受试者进行针刺激发,经30日的针刺激发,全部出现了感传。 ②电钅是 针短程接力 有人在对57例聋哑人的三焦经或大肠经采用电钅是 针在井穴上刺激,当出现短程感传时,则在其终止处再加刺激,如此多次短程接力,感传可由短变长,直至头部入耳。 ③入静诱发 入静诱发是指通过诱导入静改变人体的功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有人曾在118例战士和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中入静诱发,其感传出现率达85.6%。 此外,尚有人用输血胶管,以40℃热水灌流加温及循经加温与电钅是 针相结合的方法与激发感传。还有人利用药物离子透入或循经导入,发现口服利血平可使感传速度明显减慢,而用ATP和许多行气活血通络的药物则感传程度明显加快。 (二)体表循经线检测方法的研究 经络现象研究结果证明,人体体表确实存在着某种与古典医籍记载基本一致的轨迹,但只有以客观的方法将这些特殊的轨迹检测出来,才有可能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项工作从1980年开始逐渐被重视,研究者们注意结合边缘学科,利用现代科学的新技术寻求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1986年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为经络研究中的主攻方向之一。 1.皮肤电测量 自1958年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就开始对经穴电阻进行了测定。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少人对经络路线的皮肤是否真正具有低阻抗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用两电极法,以低频脉冲皮肤阻抗仪对隐性感传线的皮肤阻抗进行了研究。测试出大肠经、三焦经、胃经、心包经的隐性感传线具有低阻抗的特征,且在已截下的肢体上循经低阻抗线仍然存在。还有人采用测试电极逐步向前推进和电极连续扫描两种方式对心包经进行了检测,以微机进行取样和数据处理,也证实了皮肤低电阻点基本上是循经的。在经穴阻抗的研究中,还有人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电极、测试的电参量进行了多方位观察,尽管对于经穴的电学特性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大多数研究者最后均认为皮肤低阻点的分布确有其循经特点。此外,也有人对经脉皮肤电位进行了测量,但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有人开始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检测经络的循经路线。至80年代中期有人将Te99过锝酸钠洗脱液注入健康受试者或患者的穴位(主要是腕踝部穴位),然后以大视野γ-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迁徙过程的图象,将示踪轨迹与古典经线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轨迹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与古典经线基本一致,肘膝关节以上部分也大致吻合。但对身体其他部位经络路线的显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穴位声发射信号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率先以弹簧压力计在穴位上施加恒定的压力(500~1000g)激发声信号,以声电换能器在预定的部位接收,发现在该穴所属经脉的循行线上可以记录到相应的声发射信号(低频机械振动波)。近年来有人用4个探头同时记录,对大肠经的循行路线进行检测,根据208经次观察的结果,本经穴位的声信号出现率均显著高于两侧旁开的对照点,显示了低频声信号循经传播的特点。此外,亦有人在羊体的“胃经”(模拟人的胃经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置)也可记录到循经声信号,其在“胃经”诸穴的出现率为80.05%,而在对照部位的出现率则为43.68%。但由于体内产生低频振动的声源较多,且传导这种信号的基质目前也尚不清楚,故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在体表循行线检测方法的研究中,还有人对皮肤经穴的超微发光进行了研究,测出14条与十四经脉路线基本一致的高发光线,其发光强度与循经感传有一定关系。另有人借助红外成象技术、液晶热象图和辐射场照相术等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指标 循经感传现象的有无、强弱、距离长短和显著程度的判定,往往要依赖于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和陈述,这对于准确进行客观定量和进一步深入探讨颇为不利。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精确反映这一现象的客观指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有过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归纳其要大约有如下二大类: 1.间接指标 根据循经感传与脏腑器官机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人尝试用感传所到之处 的器官效应为指标来间接指示感传的客观存在与其到达之部位,其结果与受试者主观感觉和陈述基本吻合。例如:心电图、脑电图、局部肌电、局部血流图、肠鸣音监听、胃肠蠕动的X线监视、肾功能测定等。近年来又有用局部血管容积、器官血流图、局部微循环或甲皱微循环等指标的变化来间接指示循经感传的到达。 但此类指标并非循经感传本身属性的客观显示,也不能直接显示感传路线的轨迹,更重要的是有些出现器官效应的受试者不一定均有感传,所以难以广泛应用。 2.直接指标 人们一直在期望找到一种可以直接指示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并显示其“感传路线的体表轨迹”的指标——直接指标,至今尚无满意结果。但所做的尝试中也有部分可供借鉴或参考之处。例如有人用瞬间肌电为指标、阻滞感传为手段,客观地测试出感传经过的体表轨迹;也有人通过皮肤电阻测量来显示感传的到达及路线;还有人用局部血流图多位点监视或循经线皮肤微循环变化、或穴位振动图、各部痛阈、耐痛阈的循经变化、或感传线上其他生物物理学特征的变化(如红外线热图像、辐射场摄影、超声波摄影、冷光测定、液晶热图像等),以及循经皮温、电泳漆技术等来显示经络感传的存在和到达。张维波等(1996)用高灵敏度CO2呼出量测定仪证实,针间使穴后,心包经近心端经线上CO2呼出量升高幅度显著高于经线外对照区,起针后经线上的回降又较对照区显著。似乎说明:此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得气”、“气至”或循经感传的到达。在国外也有人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如匈牙利的Eory(1987)用此法观察到针肺云门穴引起的肺经CO2呼出量的值沿经线呈波动或传播,其速度为每秒几厘米。但未能进一步重复和深入探讨。由于此类指标技术设备要求高而且复杂,而其稳定性、特异性、重现性均较差,所以要使循经感传研究向纵深发展,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仍是感传路线的客观显示方法或指示标志。这一探索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四)循经感传形成机制的研究 对于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大体上可概括为两种观点。 1.“中枢兴奋扩散”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循经感传形成的根本环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是由于针刺穴位时产生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所致。也就是说感传循行于外周,实质则在中枢。其主要依据是,循经感传现象是以皮层感觉功能为基础,一旦大脑皮层感觉功能或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循经感传现象就不再发生。例如,有人发现脊髓完全横断者在损伤水平以下不能引出感传;腰麻后刺激麻醉水平以上穴位,25例感传显著者均有感传,且有半数以上的感传进入麻醉区直达足趾。但刺激麻醉水平以下的足趾井穴时,24例麻醉完全者有22例未感觉到刺激,也未出现感传。 在对55例截肢患者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残肢端的穴位,其中有34例(61.28%)出现患肢感传,并且也具有循经性、可阻滞性和传导速度较慢等特征。由于这些截肢者出现循经感传的部位已失去了“外周”的物质基础,说明了是“中枢”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气功诱导入静后能使感传率大大提高,而且练气功者易出现自发感传现象。 以上依据均为循经感传形成机制的“中枢兴奋扩散”假说提供了佐证,但“中枢兴奋扩散”说难以对足三阳经、任脉、督脉等跨越身体多个部位的循经感传路线作出合理的解释。 2.“外周动因激发”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循经感传现象形成的根本环节在体表,它可能是由于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所依次兴奋,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到的感传。其主要依据是:①循经感传的路线与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分布不一致,感传的速度较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慢。②感传不仅是一种主观感觉上的变化,一部分人可继发产生循经的红线、白线、丘疹、水疱和皮下出血等,还可发生循经皮肤病。③循经线上的低阻抗、高发光等其他生物物理学特性的发现和实际运用,以及在感传线上施加压迫、局部冷冻或注射液体能直接阻断感传,而对周围神经动作电位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则无明显影响。④感传在肌肉、肌腱手术后改道行走,遇到创伤、关节或瘢痕时也会受阻或绕道。还有截瘫患者身上出现“跨越式”传导等,恰能说明在体表某些失去感觉的区域内,仍有某种依照某固定路线而进行的传递过程继续通过,当传导跨出感觉障碍区后,又再度被高级中枢感知。 但是,“外周动因激发”的理论又无法解释幻肢感传、自发感传、气功入静提高感传率,以及情绪变化能影响感传等事实,同时在形态结构、物质基础方面至今仍未发现循经线与其他部位的差别。 根据近20多年我国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大量资料,在考察了外部结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一般关系后,有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程,中枢则有循经的功能联系,为探讨循经感传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方向。 (五)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 祖国医学认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路径;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它既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映点,又是针灸疏通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刺激点,故而是人们研究经络和脏腑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结合动物实验,人们对穴位功能的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相关的调整作用与联系途径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经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和双向的良性调整功能,说明经穴、脏腑之间确有相对的特异联系。从已有的实验资料来看,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系统是实现脏腑相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也有些研究结果提示,经络脏腑之间可能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六)经络实质的几种主要观点与假说 大量的临床资料观察和实验研究,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证实了经络是客观
本文档为【第七版针灸学+(针灸歌赋+针灸原理)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787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5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18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