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考案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考案

举报
开通vip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考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案【考点预测】纵观2009—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古代政治史内容的考查较多,以中央官制(君相关系)、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等。在2012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对监察制度、政治制度反映的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复习与练习。【三年高考】一.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考案
必修一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考案【考点预测】纵观2009—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古代政治史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考查较多,以中央官制(君相关系)、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官员选拔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变化等。在2012年的高考复习中,除上述主要考查内容外,还应注重对监察制度、政治制度反映的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复习与练习。【三年高考】一.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答案】:D【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重点理解“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实际上是通过读书考试,就有做官参政的希望或机会,“团结全中国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隋以来实行科举制的本质目的——维护中央集权统治。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8.(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答案】:B【解析】: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答案】:D【解析】: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D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B、C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1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12.(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38.(2011·浙江文综)(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规范解答】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参考答案】38.(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13.(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5题)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14.(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13.(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14.(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答案】:D【解析】:金朝(女真族)也重视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说明它吸收了中原的文化。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依据郡县制的突出特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来判断,其余三项是表象和作用,不选。3.(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题中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两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排除D.4.(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C【解析】:认真识图,抓住“州”、“国”二字;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再加上图中封国制的存在,选C项。5.(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6.(2010年广东卷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据题可知,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ABC三项表述均错误。7.(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8.(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答案】:C【解析】:A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B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排除D项。9.(2010年江苏卷历史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依据题中“佛教”、“领之于帝师”,可知这里的“官”是管理宗教事务的。A项管西藏和宗教事务;B项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C是清初设立的专管民族、外交事务的机构;D项是元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10.(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11.(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题第(1)、(2)小题)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出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4分)【答案】:(1)主要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三.2009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丰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C项正确。2.(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A【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3.(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答案】:C【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4.(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5.(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6.(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图版,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①元朝;②唐朝;③西周;④秦朝。7.(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8.(2009天津文综历史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9.(20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10.(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1.(2009年四川文综37题第(1)小题)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材料二(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答案】:(1)思想:富民思想(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均可相应给分)。问题:官吏经商(2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2分)。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2分)。【两年模拟】一.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从题中“人有十等”、“王臣(把……当作臣)公……士臣皂”等关键句判断。2.(广东省揭阳市2011届高三一模文综)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从秦朝皇权至上、皇权独揽,中央和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等主要政治特点判断。3.(四川省成都市2011届高三二诊文综)某学者指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终成“布衣将相”之局,从而打破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上文中的“君”应是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答案】:B【解析】:从题中关键词“起自布衣”、“布衣将相”、“打破世袭贵族主宰”思考。4.(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1届高三综练二文综)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B.相权分立制衡C.削弱了相权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这里的“委员制”指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分权与制约。5.(广西南宁市2011届高三二模文综)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西周B.秦朝C.唐朝D.北宋【答案】:D【解析】:从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出发判断。6.(广东省揭阳市2011届高三一模文综)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D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即汉初的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7.(安徽省2011年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文综)“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C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说明了豪门显贵世代为高官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8.(北京市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九月历史)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A.实行“无为而治”B.分封同姓王C.平定七国之乱D.建立中朝制度【答案】:B【解析】:重点理解题中关键句“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的含义。9.(江苏省某市2011年高三下期历史模拟)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图一图四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1分)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1分)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2分)(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1分)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1分)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2分)(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答案】:(1)关系:互为表里(1分)。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特征:天子与皇权高度集中,处于权力的顶峰(1分)。(2)①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②改革: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分)(任意答其中两点即可)(3)雍正皇帝。(1分)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分)意义: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二.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东北三省四市2010届第一次联考文综)商朝人崇信多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商朝亡国是因暴政而亡,并非神权与王权结合这一特点导致决策失误,④项排除。2.(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二次月考文综)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B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度D.王位世袭制【答案】:D【解析】:“对列祖列宗的膜拜”,很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3.(四川成都龙泉中学2010届高三五次调研文综)“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朝C.汉代D.唐宋时期【答案】:B【解析】:“没有封国封爵”是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打碎了他们(儒家学者)的饭碗”是指用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一“划时代”是指秦朝。4.(广东省珠海市2010届高三二模文综)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答案】:B【解析】:图中所示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制,二者只是形式上相似(分权制约),但在本质上不同(封建官制、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主权属君、主权属民)。5.(山东省潍坊市2010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②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干主题(体现君相关系的中央官制)。6.(安徽省马鞍山市2010届二次质检文综)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因为汉初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动机背离。7.(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五次月考)《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唐朝灭亡之前”,科举考试产生的官僚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可知。【一年原创】1.《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从题中材料“立嫡子,不使……疑……争……乱”即可准确选出。D项是由得民心与否决定的。2.《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答案】:A【解析】:阅读题中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从明初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及权力范围判断。3.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A.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B.长安城里禁军越来越多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答案】:A【解析】:B项在宋代;C项在元朝;D项从明朝开始。4.有人说,宋太祖与明太祖英雄所见略同。你认为其主要理由是A.发动兵变,建立政权B.平定叛乱,统一国家C.分化事权,高度集权D.重视科举,网罗人才【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和明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最大的共同点。5.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D【解析】:从题中“刺史”的含义判断。6.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意思是A.唐代科举进士科及第较难B.唐代科举制度不公平C.唐代科学对考生年龄的限制D.明经科出身者与进士科出身者的对立【答案】:A【解析】:年过五十能考中进士还算是够年轻的,这说明进士及第之难。【高考母题】1.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A【解析】:BCD三项在中国古代都是在特定时段实行,而宗法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所以它是“重心”。2.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A【解析】:“皇帝为丞相起”说明君权较弱而相权较强,A项正确;BCD项都有君权强化而相权弱化的趋势。3.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工部B.礼部C.户部D.兵部【答案】:A【解析】:按六部职能划分,户部管赋税“富”,吏部管人事“贵”,兵部管国防“威”,刑部管司法“严”,礼部管礼仪教育“贫”,工部管工程建设“贱”。4.“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一记述出自【答案】:C【解析】:从题中材料“中书禁中”,“政事堂”,符合宋代中央官制,选C项。5.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应是A.管理地方行政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C.管理地方军事D.管理地方财政【答案】:B【解析】:题中“州官”由汉朝的刺史转化而来,刺史最最的职能是B项。6.“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答案】:D【解析】:从题中关键句“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综合判断为科举制。图6
本文档为【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考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美珍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5-24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