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

举报
开通vip

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 ·6· 2005 年 5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y 2005 第 3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 3 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 王利伟∗ (四川大学 古籍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回顾 20 世纪以来现存宋代古籍的整理概况,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特征与规律加以总 结,旨在把握宋代古籍的整理现状,为今后的整理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宋代;古籍整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

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
·6· 2005 年 5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y 2005 第 3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 3 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 王利伟∗ (四川大学 古籍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回顾 20 世纪以来现存宋代古籍的整理概况,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特征与规律加以总 结,旨在把握宋代古籍的整理现状,为今后的整理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宋代;古籍整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5)03-0006-10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这是陈寅恪先生对宋代文化的评价。 宋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宋一代空 前发达。自北宋统一以来,“鉴前世之兴衰”,政府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更在文化上采取了中央 集权的政策,如设官修史、校书等,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加之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盛,导致 宋代书籍大量涌现。据《中国古今书籍纵横》统计,宋代出版书籍约为 11519 部,124919 卷,在中 国历代书籍出版中仅次于明清(见《新中华杂志》第 4 卷,1946 年第 7 期)。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 体,这些古籍成为传统文化研究和普及的重要资料来源。因此,对古籍中所蕴含的精华进行挖掘和 整理,成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我国对古籍整理的传统源远流长。20 世纪以来,尤其是 8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古籍整理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而为整理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加之国内一批致力于宋代古籍整理的专家、学者的努力与积极合作,宋代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辉煌 成就。这为学术研究及宋籍的有效开发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当今,全世界研究中 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宋代文化的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惠于整理过的宋代古籍。因而,作为整理这项基 础性工作本身而言,对整理情形、变化、成果以及整理所引出的问题给予全面的了解与思考是极为 必要的。 一 说起宋代古籍整理,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宋人对前代书籍的研究与整理和后人对宋人 著述的整理。我们这里所谈的是后者。但是,我们首先要对二十世纪以前宋代古籍整理状况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 以儗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学士缙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 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周之文哉!……宋初,有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 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太宗始于左升龙门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馆(史馆、昭文馆、集 贤院)之书以实之。又分三馆书万余卷,别为书库,目曰‘秘阁’。……真宗时,命三馆写四部书二 本,置禁中之龙图阁及后苑之太清楼,而玉宸殿、四门殿亦各有书万余卷。……命重写书籍,选官 详复校勘,常以参知政事一人领之,书成,归于太清楼。仁宗既新作崇文院,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编 收稿日期:2004-04-14 作者简介:王利伟(1979—)女,河北沧州人,四川大学古籍所 2002 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宋辽金元文献。 ·7· 四库书,倣《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书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神宗)诏购求士民藏书, 其有所秘未见之书足备观釆者,仍命以官。……自熙宁以来,搜访补辑,至是为盛矣。尝历考之, 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两朝,一千四百 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钦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卷。…… 至宁宗时续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视《崇文总目》,又有加焉。” 以上为宋朝官方搜集、 整理群书的情况,可谓蔚为大观。此外,广大学者也在当时稽古右文的政策感召下从事古文献的整 理与研究,著名学者杜镐、陈尧佐、宋祁、曾巩、刘攽、范祖禹等都从事校书工作,著述颇丰。在 宋代,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无论是义理学派还是考据学派,无不具有怀疑精神,致使疑辨成为宋 代古文献学中的一种普遍风气[1](489 页)。虽说难免疑古过甚,却有不少精到的见解。欧阳修、苏轼、 司马光都在辨伪上作出了成绩,南宋朱熹更是对《古文尚书》、《周礼》和先秦诸子提出了许多疑问, 叶适、陈振孙、王应麟、黄震等也都提出了不少书的作伪之迹。 宋代对本朝文献的研究整理丰富多彩,繁荣昌盛,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科广泛,但不平 衡。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宋人说经之书传于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为盛而以为 衰者,唐人犹守古义而宋人多矜新义。”这反映出宋代在经学古籍整理方面尤为注重。第二,考史、 辨伪勃兴。如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同时,博引三百五十多种记载,对书中所述史实加以考 证,说明去取原因,成《资治通鉴考异》,是学者对自己所写史著中的史实进行历史考证的第一部有 影响的专书。王应麟《困学纪闻》则杂考经史,水平很高。第三,义理之学突出,但并不废考据。 宋代学者多精通史学,史部书的编纂和整理极为兴盛,考据学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如吴缜的 《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吴仁杰的《两汉刊误补遗》,是对他人史著中文字上的错误、事 实上的讹谬、记载上的遗漏、文句上的含糊等进行详细考证和论述的专书。第四,辑佚成果可观。 如王应麟辑的《三家诗》,深受章学诚推崇。郑樵《通志·校雠略》总结辑佚的途径与方法,至今仍 有指导意义。第五,类书、政书的编纂兴盛。如宋代官修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 龟》各 1000 卷。私撰的类书如王应麟《玉海》、祝穆《事文类聚》、高承《事物纪原》等亦很著名。 宋代所编政书著名的有郑樵《通志》、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两汉会要》、李攸《宋 朝事实》、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官修《宋会要》等。 继宋之后,元明两代对宋代典籍进行了一定整理,主要集中在集部。元代以义理与考据并重, 明代的空疏学风影响深远。两朝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以音韵著作整理为多,成就突出。如元代的熊 忠对宋末黄公绍著的《古今韵会》删繁举要而成《古今韵会举要》[1](693 页),以及戚光注《南唐书音 释》。元明对宋代经部典籍的整理不多,正如《经学历史》第九章所说,“论宋、元、明三朝之经学, 元不及宋,明又不及元。宋刘敞、王安石诸儒,其先皆尝潜心注疏,故能辨其得失。朱子论疏,称 《周礼》而下《易》、《书》,非于诸疏功力甚深,何能断得如此确凿。……若元儒则株守宋儒之书, 而于注疏所得甚浅。如熊朋来《五经说》,于古义古音多所抵牾,是元不及宋也。明人又株守元人之 书,于宋儒亦少研究。”史部的整理成果,元代以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和《资治通鉴释文辨误》 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他注重对史实、地理、制度的考证,精于校勘与训释。明代有曾基之、丘闻之校正《春秋 列国诸臣传》等。子部多为辑佚、补正,包括部分医农类,佛、道教类。如元代有:左祥续增《琴 堂谕俗编》,张福补遗《种艺必用》,邹铉续《寿亲养老新书》,刘秉忠集《玉尺经》等。明代有:周 履靖续增《促织经》,刘裕德、朱練订补《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薛己注《外科精要》,黄畿注《皇极 经世书》,释净戒重校《古尊宿语录》,程以宁阐疏《太上道德宝章翼》等。集部整理以总集编纂为 盛。如元代有:方回《瀛奎律髓》,祝尧编《古赋辨体》,汪泽民、张师愚同编《宛陵群英集》等。 明代有:李蓘编《宋艺圃集》,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明代对于宋代别集的整理,有的属辑 编,有的属改编。一般说来,辑编常失于考证,改编则惯于在编次、分卷等方面变乱旧式。明代此 类的整理成果如:刘均辑《云庄外集》,孙云翼注《橘山四六》,崔子遂辑、崔晓增辑《宋丞相崔献 公全录》,郑真、陈朝辅辑《四明文献集》,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柴复贞辑《柴氏四隐集》等。 此外,明代刻书极多,尽管万历以后改窜之风颇盛,但也不无佳刻,客观上促进了对宋人典籍的保 ·8· 存。近现代对宋代古籍的整理,有相当部分是据明刻本影印的。 清代对宋代典籍的整理涉及范围较广,以史部和集部为主,突出校勘、注释、考证、补遗、辨 伪、辑佚[1](864 页)。经部主要是校勘和辑佚。阮元对宋本《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进 行校勘,孙星衍对宋王应麟辑的《古文尚书》进行补辑,叶廷琯辑《礼记解》,刘传瑩辑《孟子要略》, 程川编《朱子五经语类》。史部以校勘、注释、考证、辑佚为主,如周寿昌《五代史纂误补续》,吴 兰庭《五代史纂误补》,邵晋涵《旧五代史笺注》、《旧五代史考异》,彭元瑞《五代史补注》,钱大昕 《通鉴注辨正》、《新唐书纠缪校勘补遗》,伍耀光辑《通鉴论》,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文廷式辑《中兴政要》等。子部多为校勘、注释、补遗,其中包括一些宋代医书。如江永《近思录 集解》,林儒校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孙星华校勘《苏沈良方》,程林删订《圣济总录纂要》,翁 元圻注《困学纪闻》,馀叟辑《宋人小说类编》等。集部整理主要集中于别集和总集。别集类如查慎 行《东坡编年诗补注》,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沈钦韩《王荆文公集注》,王文诰注《苏东坡全 集》,曹定远辑《默成文集》,袁士杰辑《袁正献公遗文抄》,张燧辑《存雅堂遗稿》,邵希雍辑《三 苏文集》等。总集以编纂为主,兼有旧集校注之作。文总集如庄仲方《南宋文苑》,彭元端《宋四六 选》,张伯行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等。诗总集如康熙敕编《四朝诗》(宋、金、元、明),厉鹗《宋 诗纪事》(总集兼诗文评),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吴之振《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补 吴书之遗),周之麟《宋四家诗钞》,姚培谦《宋诗别裁集》,吕留良、吴之振、吴尔尧辑《宋诗钞初 集》,管庭芬、蒋光煦辑《宋诗钞补》等。词总集如毛晋《宋六十家词》,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 朱祖谋校刻《宋词别集》,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朱孝臧选编《宋词三百首》,上村疆民选编 《今评新注宋词三百首》等。 二 卷帙浩繁的宋代古籍在几经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之后,或散佚,或残缺。据《现存宋人著述总 录》统计,现存宋人著述约为 4855 种[2]。因而后人所要作的即是对这些现存古籍的整理。笔者在查 阅《中国丛书综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部丛刊》(初编、三编、续编)、《丛书集成初编》、《丛 书集成续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书》、《全国总书目》(1949-2000)、《全国新书目》(1998-2002)、 《古籍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1949.10-1976.12)、《高校古籍整理十年》(1981-1991)[3]、《宋代文化研究》(2-11 辑) 等资料的基础之上,对 4855 种现存宋人著述进行一一核对,将相应的整理专著依次摘录、编排,最 终编成《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目录》。据此目录,对二十世纪以来现存宋代古籍的整理情况作 了初步研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方铅印术的巨大冲击下,以雕刻和木活字为主的传统印刷工艺被机械 化铅印及石印技术所取代,从而引起了古籍整理在印刷形式和装订形式方面的巨大变革[4]。1919 年 到 1949 年的三十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代,也是思想活跃的新时代,资产阶级和马克思 主义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研究方法从西方传入中国,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激发了“五四”新文化运 动。新文化运动浪潮席卷学术界,1920 年汪东放先生率先将西方新式标点符号运用于我国古典文学 名著的标点。其后国家陆续颁布和修订《标点符号用法》。这对于古籍整理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要求改革传统的治学方法,提高读书和 研究的效率,提倡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编制古籍索引。王云五创四角号码检字法,洪业(煨莲)创中国字 庋撷法,随之各种索引、引得纷至沓来,给学者使用古籍以极大方便。当时国外研究汉学的日本学 者还编制了《资治通鉴索引》、《宋代文集索引》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传入后,在唯物史观指导 下的文献研究领域,繁琐堆砌资料的旧注体系为简明的白文新注体系所取代,这是当代古籍整理的 一大特色[5](421 页)。现代印刷与现代载体技术的出现,更为古籍整理注入了新的活力。1919-1949 的 三十年,整理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一大批宋代古籍自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在张元济主持下,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珍本》、《四部丛刊》及其续编、三编和《百衲本二 十四史》,排印了《万有文库》和《丛书集成》;中华书局刊印了《四部备要》,影印了《古今图书集 ·9· 成》;开明书店出版了《十三经》、《二十五史》及其《补编》。自 1934 年起,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陆 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部分书籍,至 1986 年,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将全书套印出版,题名《景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上有关丛书收录宋代古籍的大致情况是:《四库全书》约收 766 种,《四部丛 刊》约收 172 种,《古逸丛书》约收 45 种,《万有文库》约收 81 种。其次,为了利用古籍,古籍书 目与索引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商务印书馆的《十通索引》,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的六十四种古籍引得,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十四 种通检。第三,对一些古籍进行了整理注释。如陈垣《通鉴胡注表微》等。第四,对新发现文献材 料的著录与考证。 建国以后,宋代古籍的整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初期阶段(1949.10-1965)。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中国 的出版事业走向新的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古籍整理工作也重新恢 复和发展起来。1954 年,毛泽东交给吴晗两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标点《资治通鉴》, 这是国内学术界合作整理古籍的尝试。1956 年 2 月点校本《资治通鉴》出版。1958 年,出版界着手 制定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长远规划,其中一项重点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是从 1959 年开始,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二 十四史”。为了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古籍加以整理出版,1958 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出 版规划小组,由齐燕铭负责,指定中华书局为古籍出版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经多次讨论,于 1960 年制定了《三年至八年整理和出版古籍的重点规则》草案[6]。这个草案除了拟定出版重要古籍 1450 种外,还对整理、出版古籍的方针和做法,以及不同读者阅读的各类古籍,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 具体的要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实施,对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起了 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此古籍整理工作走上正轨。到 1966 年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大体完成。总体看来, 这一时期学术著作的出版空前活跃,出版的古籍质量较高。这一时期共出版了 160 余种宋代典籍。 整理方式主要是影印、点校、笺注。研究宋代比较重要的史籍,如《宋朝事实》(1955)、《宋会要辑 稿》(1957)、《王文公集》(1962)等,都相继影印出版。点校的书籍包括《梦溪笔谈》(1956)、《云 麓漫钞》(1958)、《霁山集》(1960)、《能改斋漫录》(1960)、《叶适集》(1961)、《苏舜钦集》(1962)、 《李清照集》(1958)、《范石湖集》(1962)、《挥麈录》(1962)、《宋大诏令集》(1962)、《东京梦华 录》(外四种)(1962)、《包拯集》(1963)、《宋论》(1964)、《续资治通鉴》(1964)、《通鉴纪事本末》 (1964)、及《全宋词》(1965)等。笺注的著作有《姜白石词编年笺校》(1961)、《稼轩词编年笺注》 (1963)、《东京梦华录译注》(邓之诚,1959)等。整理的资料有朱士嘉:《宋元地方志传记索引》 (1963)、苏金源、李春圃《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史料汇编》(1963)等。这些书籍都是研究宋代的重 要资料。 (二)受挫阶段(1966-1979 年)。1966 年以后,学术研究被迫中断,古籍整理也举步维艰,文化 大革命使古籍整理工作受到严重摧残。1967 至 1972 年的八年间全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中并无宋代典 籍。1973 年以后古籍整理工作局部恢复,截止到 1979 年,宋代典籍有近 25 种相继点校出版,如《陈 亮集》(1974)、《陆游集》(1976)、《习学记言序目》(1977,二册)、《容斋随笔》(1978)、《老学庵 笔记》(1978)、《龙洲集》(1978)、《芦川归来集》(1978)、《李清照集校注》(1979)、《续资治通鉴 长编》2-6 册(1979)等。其整理方式以点校为主。这些书籍的出版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点 校与出版的时间相隔较久,文化大革命自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如王仲闻的《李清照集》,于 1964 年已排版,却延至 1979 年才出版,而王仲闻则于 1969 年逝世,无法目睹毕生辛劳成果的出版。其 次是古籍的出版说明中充满极为浓厚的政治色彩,字里行间渗透着左倾主义思潮,具有明显的时代 烙印。如为了配合当时的“评法批儒”运动,出版了王安石等所谓的法家著作。此时也出版了由郭 绍虞撰述的《宋诗话考》(1979),则是旧作增订成书的。文革期间,古籍整理小组停止工作,古籍 整理除了点校出版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外,大部分工作都陷于停顿。 (三)空前繁荣和发展阶段(1980-今)。粉碎四人帮后,古籍整理工作逐渐恢复,一些文革前 已经付型而未及付印的古籍陆续出版。1980 年整理出版的宋代古籍达 18 种,是 1960 年以后出书最 ·10· 多的一年。1981 年 5 月和 7 月,陈云两次对古籍整理与出版作出重要指示,其后正式恢复了古籍整 理出版规划小组。1982 年春讨论制订了 1982 年至 1990 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选了三千一百 余种古籍。自 1985 年起,每年整理出版古籍 500 多种。其中与宋代古籍有关的有:《全宋文》、《二 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新编《诸子集成》、重印《丛书集成》、《道藏》、《佛藏》等大型丛书[5](423 页)。 北京中华书局重印《古逸丛书》、《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古小说丛刊》等[5](42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了《宋元笔记丛书》。1999 年 6 月 15 日,新闻出版署决定组建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以 做好规划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的发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不仅更有计划,组织日趋完善,而 且古籍整理的领域得到了扩大,出书的系统得到了加强,一些过去不被人注意的甚至“反面人物”的 重要诗文集得到整理出版,一批重要古籍和类书、工具书得到有计划的重印。一批规模较大、水平 较高、有分量的整理本陆续出版。至 1991 年整理的宋代古籍已达 549 种,约为前三十年的 2.9 倍。 据《古籍整理图书目录》[7]的统计,从 1949 年至 1991 年的 43 年中,整理出版的宋代古籍共有 739 种。其中 1949-1965 有 164 种,占总数的 22.2%,1966-1979 共有 26 种,占 3.5%,1980-1991 则有 549 种,占 74.3%。整理对象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和医农。这一时期的整理形式包括标点、校释、 注释、今译、笺证等,其中以点校、注释和今译为主。印刷形式主要是排印和影印两种。近年来, 各种形式的古籍今译成为热潮。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重要典籍的电子文本陆续出版。 以上从历史的角度,宏观地考察了作为整个古籍组成部分的宋代古籍在每个时期的整理出版情 况。以下再从微观的角度,就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具体考察。 三 一、 整理范围 据《现存宋人著述总录》统计,现存宋人著述约为 4855 种,从 1900 年迄今已经整理的约有 2390 种,整理比例约为 49.23%。就经、史、子、集四个部分而言,整理情况如下表: 现存种数 已整理种数 整理比例 经部 416 204 46.04% 史部 889 506 56.92% 子部 2180 784 35.96% 集部 1370 896 65.4% 总计 4855 2390 49.23% 从所整理的对象看: (一)经部较少,主要集中于对《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说文解 字》(徐铉等校定)、《广韵》、《集韵》、《尔雅翼》的影印、排印与点校。这是因为经部的书,多是宋 人对儒家经典十三经进行的穿凿新义的解释,而前代已有许多学者对此类经书作了系统整理,基本 上都有了新疏,并集中汇编在几部“经解”之中。统计表明,经部的整理重在《四书》、《说文》、音 韵和训诂。《四书》为国学的基本经典,而从属于小学类的《说文解字》、《广韵》、《集韵》和《尔雅》 又是国学入门的工具。这足以说明经部整理重在基础。 (二)史部整理重点首先是大型重要史书,如《唐书》、《新五代史》、《通志》、《资治通鉴》、《续资 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七部史书,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经过多次整理,诸如影印、点校、 今译、校注。最典型的当属《资治通鉴》。从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四部丛刊影南宋刻本到中 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等,仅影印就达 10 次, 尚不包括重印本。就点校而言,有 1956 年古籍出版社(“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1990 年 岳麓书社(岳青标点)、1993 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萧放、孙玉文点校)、1997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邬 国义点校)等 4 种点校本。今译、今注、全译、选译、译注、文白对照等不下 10 种。此外,从其他 不同角度和形式进行的整理多达 22 种,如《资治通鉴辞典》、《资治通鉴治世铭言》、《通鉴地理选注 词典》、《通鉴佳话》、《通鉴校补》、《资治通鉴疑年录》等。可见《资治通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1· 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对这些重要史书的整理,无疑为宋代乃至其他朝代的史学研究及古籍的有 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其次,对宋人小说的系统整理,主要集中于史部的杂史类和子 部的杂学类、小说类。据统计,约有 67 种宋人小说经过影印和点校,部分被收入《旧小说》(民国 本、1957 年本)丁集。20 世纪 80 年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一系列宋人小说的点校本,90 年代上海 书店又影印出版《宋人小说》,收录宋人小说近 20 种。极少数有今译本,如《归田录》、《渑水燕谈 录》。有关宋人笔记小说总集的整理约有 9 种,包括影印、排印、点校、选译、类编等。再次,对政 书,尤其是专业性古籍的整理,如刑法之属的《宋刑统》、《洗冤集录》、《疑狱集》、《折狱龟鉴》都 有了点校本或校注本,甚至今译。《宋会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太平治迹统类》、《宋宰辅编年 录》、《麟台故事校正》、《南宋馆阁录》、《宋大诏令集》等政书,为研究宋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 的原始资料。最后,对宋代几部大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新定九域志》、《舆 地纪胜》、《方舆胜览》进行了多次影印,其中《元丰九域志》、《新定九域志》还有点校本。方志方 面,1990 年中华书局据清嘉庆刻本影印出版了《宋元方志丛刊》,收录宋元方志 27 种。杂志方面, 主要是对《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桂海虞衡志》 进行排印。《都城纪胜》、《东京梦华录》有校点本,甚至校注本。总之,史书的整理已由正史扩及野 史、笔记小说和罕见的史书。 (三)子部首先是诸子相关著述收入了《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儒学类的《周子通书》、《张 子正蒙》、《二程遗书》、《近思录》、《朱子语类》、《家范》、《朱子家训》等多次影印。《近思录》和《朱 子语类》还有点校本和校注本。儒家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其次,专业 性丛书及专业古籍的集中整理。兵家类有 1992 年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兵书集 成》,其中包括 8 种宋人对前代军事著作的整理本。农家类主要是对宋代三种农书《陈旉农书》、《种 艺必用》、《桐谱》的影印和校注。医家类重在对宋代有关伤寒、儿科、妇产科、方剂、外科、本草、 诊法、内经、养生等方面著述的整理,以影印、排印为主,个别有点校和校注。这反映出后人对中 国传统医学的继承。艺术类重在书法与绘画,对《图画见闻录》、《画继》进行了影印、点校或校注。 《中国书法全集》、《中国历代书法墨迹大观》、《书法精选》等都对宋代书法大家苏东坡、黄庭坚、 蔡襄、米芾等的精品作了收录。1980 年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了容庚编《丛帖目》排印本,收录宋 人摹帖 16 种。此类多为专业美术出版社整理。第三,对现存宋代类书中的 17 种进行了 2 次以上影 印,其中《太平御览》、《事类赋》、《十七史蒙求》、《事物纪原》、《事实类苑》、《海录碎事》都有点 校本。第四,对宋人小说、传奇、话本的系统整理。小说在史部已涉及,此不赘述。传奇多被收入 《旧小说》(民国本、1957 年本)丁集和 1956 年文学古籍出版社的《唐宋传奇集》(鲁迅校录)。与 宋代传奇有关的总集约 7 种,多为选注和译析,有的配有绘画。与宋代话本相关的整理本约 9 种, 以选注为主。宋代笔记小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整理本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为一体,迎合 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口味。最后,主要是对佛教、道教古籍的整理。就佛教而言,主要是对史传的整 理,如《宋高僧传》、《五灯会元》都有中华书局的校点本。另外,《古尊宿语录》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佛学三书》有缩印本。约有 126 种宋代道教著述被收入《道藏》(影正统本)。 (四)集部则是影印别集,新编总集和资料汇编。首先是对宋人别集的系统整理,如《欧阳修全集》、 《嘉祐集》、《司马光文集》(点校与注释)、《曾巩集》、《临川先生文集》、《苏东坡集》、《豫章黄先生 文集》、《山谷集》、《周邦彦集》、《李清照集》(校注与点校)、《岳飞集》、《陆游集》、《范石湖集》、《诚 斋集》、《朱熹集》、《陆九渊集》、《稼轩集》、《陈亮集》、《白石诗词集》、《文天祥全集》、《二程文集》 等。一些宋代名家的作品出现了多种整理本,如涉及欧阳修作品的约有 20 种,王安石的有 20 种, 苏轼的有 43 种,李清照的有 12 种,陆游的有 28 种等等。究其原因,在于许多大家集多种思想于一 身,后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品进行挖掘与整理,以适应今天学术研究多元化的需要,其整理成 果熔学术性、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其次,对宋代诗词文的汇编。有关散文的有约有 18 种,与宋 诗相关的有 35 种,《千家诗》的整理本达 20 多种。涉及宋词的最多,约有 85 种。仅《宋词三百首》 就有 20 多种,37 个版本。其中还包括对词类中的别集进行整理,如《漱玉词》、《乐章集》、《淮海 ·12· 集》、《漱玉集》、《辛弃疾词》等。此外,楚辞类中的《楚辞集注》先后经过 4 次影印、2 次点校。 从现存宋代古籍整体来看,它包含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对其进行整理时, 学科主要限于文、史、哲,而其中以文学类居多。自然科学方面除对史部的地理类与子部的医家类 有所整理外,其他很少涉及。 二、 整理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标点、校勘、注释三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整理的 方式也在不断扩大,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包括辑佚、今译、影印、排印、汇编、考订、研究专著, 以及编制有关古籍工具书等。20 世纪以来现存宋代古籍的整理方式,主要以影印和点校为主。以下 我们就各种整理方式作具体分析: (一) 点校 在宋代古籍整理中,点校的成绩最为卓越,也受到国际汉学界的肯定与信赖。据统计,经点校 的宋代古籍约为 321 种,占全部整理的 13.43%,其中集部最多。在国内的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有一 批学术修养俱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他们长期致力于宋代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因此在点校古籍方 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古籍点校牵涉的学术领域太广,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科 学等无所不包,加之个人学识的局限,所以点校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出现了很多指出点校失 误的检讨性论文。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就宋代古籍的点校而言,问题主要有两个:一 是点校的轻重缓急掌握不尽恰当,如宋代重要典籍很多,但像《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 录》、《宋名臣奏议》,以及一批重要的文集,蕴藏着丰富史料,却不见有点校本。反而不少人致力于 若干卷数较少的小说、笔记的整理。二是重复标点现象,如《东京梦华录》、《梁谿漫志》、《野客丛 书》、《齐东野语》、《稼轩长短句》各有两个点校本,《青琐高议》、《樵歌》、《夷坚志》各有 3 个点校 本,《云麓漫抄》、《山中白云词》各有 4 个点校本,《容斋随笔》有 5 个点校本。学术研究多元化是 好现象,同一专题,可以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观点,应用不同资料加以探讨。但单纯的点校,似 无必要多次进行,以免造成浪费。 (二) 注释 所谓注释,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校注、笺注、校释、校疏以及笺校、笺证。二是集注、汇注、 集解等,即汇集前人成果作新注。三是编年笺注。[8]在对宋代古籍进行的注释中,三种类型所占比 例分别约为:66.89%、32.43%、7.43%。其中校注约占 41.89%,笺注约占 32.43%。就经史子集四部 而言,主要是对子部和集部进行注释,所占比例分别约为 27.03%,52.03%。编年笺注主要是针对集 部中的重要文集和词而言的,如《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张先集编年校注》、 《姜白石词编年笺注》、《秦观集编年校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朱熹诗词 编年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从统计中发现,校注、笺注的对象较为集中, 甚至对某本集子重复校笺,而有一些部头稍大、较为重要的集子却无人问津。校笺是一项很繁重的 工作,往往需要旁征博引或严格考证。如《剑南诗稿校注》(1985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钱仲联校注) 以汲古阁本为底本,校以多种宋明版本,并据各种资料辑补佚诗多首。对陆游的每首诗都有题解, 说明该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诗中史实、典故、人名、地名等尽量加以注明,后附陆游年表、传 记、资料,前人关于陆游著作的版本著录、题跋等,书后附篇目索引。《朱熹诗词编年笺注》(2000 年巴蜀书社,郭齐笺注)对朱熹所作 762 篇、1218 首诗词逐一进行校勘、注释和编年,每篇原文之后 依次列出解题、校记、笺注、编年、评论五个条目,书末附入新编《朱熹年表》及历代关于朱熹诗 词的总体评论等重要资料。 在对古籍进行注释中应注意对象的选择,对于中级以下的普通读者,应选取趣味性、知识性较 强的读物,作简明准确的白话注释,最后并作串讲,以使读者爱读易懂;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 平的专业学者,要选取那些比较艰深的有价值的古籍,注释应重在新见解和学术异同上,字句不必 一一注释,文体可用白话文或浅近的文言文。 (三)今译 ·13·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掀起了一股古籍今译热潮。各种古籍,包括唐诗、宋词及各类史书、诸 子书等,都有人作了今译,形成了历史文献学上一个新的热点[9]。今译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好。 以《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为例,在该书卷八九《晋纪》十一有一句:“南阳王模之败也,都尉陈 安往归世子保于秦州……”。通过查阅《晋书·宗室·司马保传》,我们可知此句之义是,南阳王模 失败之后,都尉陈安前往秦州投归南阳王的继承人司马保。而“文白对照”的译文却为:“南阳王司 马保失败后,都尉陈安把司马模的长子司马保送回秦州……”(见改革出版社《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 鉴》上册 1220 页倒数第三行)1993 年,该书又出了修订本,上述译文修订为:“南阳王司马模失败后, 都尉陈安前往秦州把司马模的长子司马保送回……”。通过比较发现,修订前后的两种译文均与原文 本义相去甚远。这样的今译令人啼笑皆非。 在古文今译中有两点须注意。其一,保持原文的基本格局,转换个别疑难词句。其二,不拘泥 于原文格局,略作补充,以突出原文的含蓄之意。但不论哪一种译法,都必须对古籍原文有深刻的 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今译时尤其要注意时代特点和民族色彩,切忌把古文的事物、观念以及地理职 官、民俗等等现代化,也不可用今天的思想观点和习俗、称谓随便比附古代,以免歪曲原意,背离 时代真实[5](357-358 页)。此外,在今译的对象选择上应该注意,太专门的只供少数专家学者研究的古籍, 较为冷僻,价值不高的古籍,已有较好今译的古籍都不宜作今译。值得投入今译的古籍,应是历史 上的名著,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性的精品。 (四)影印 影印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珍本、善本和大型丛书。如宋元旧刊流传至今已有七八百年之久, 有些已成为孤本、珍本,举世视为瑰宝,但往往藏于善本库中,很难被利用。采用影印一方面使珍 本永久保存,另一方面可以见诸世人,便于学者进行研究。二是国学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广 韵》等。三是卷帙浩繁,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史书、地理总志、方志、医家类书。如《通志》(200 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 卷)、《三朝北盟会编》(250 卷)、《宋大诏令集》(240 卷,存 196 卷)、 太平寰宇记(200 卷)、《宋本方舆胜览》(70 卷)等。著名的宋代类书大多已影印,其中有 17 种进行 了 2 次以上影印,如《太平御览》、《群书考索》、《玉海》先后影印过 4 次,《事类赋》、《册府元龟》、 《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共影印过 3 次。丛书影印尤多,《古逸丛书》及其《续编》、《三编》中已 编纂付印的部分,都已影印,其中收录宋代古籍约为 45 种。总集方面,自《文苑英华》以来的主要 诗、文、词曲总集,都已先后影印。宗教方面,道藏(全 36 册)在 1988 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 其中收录宋代古籍约为 194 种。四是艺术类古籍,如书画、图谱之类。这些通过影印可以反映其原 始面貌。据统计,现存宋代古籍中,经影印的约有 1063 种,占全部整理的 44.48%。就时间而言, 1949 年以前,照原书影印的居多;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对一些重要古籍,大部分经过点校整理, 然后影印;现当代影印的古籍,数量比经过校点再行重印的多,有的断句排印,有的釆用影印。无 疑,影印对保存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五)大型总集与资料汇编 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当数《全宋文》、《全宋诗》的编纂整理,它们搜罗齐备,为研究者提供了 大量原始资料。《全宋诗》是宋代的诗歌总集,过去只有清代吴之振、吕留良编选的《宋诗抄》和管 庭芬、蒋光煦的《宋诗抄补》,不足以概括宋诗的全貌。1979 年 12 月 15 日《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 报》第 4 期发表傅璇琮先生《关于编辑〈全宋诗〉〈全宋文〉的建议》一文,提出了编纂《全宋诗》、 《全宋文》的建设性意见。此后这个问题逐步提上议事日程,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承担编纂《全 宋诗》的任务,从 1991 年到 1998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共计 72 册。此外,1999 年北京 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许红霞主编的《全宋诗 1-72 册作者索引》。同时,台湾学者也致力于编纂《全 宋诗》,由黄永武、张高评主持,收宋代诗人 8500 余家,总字数约 2800 万字,具有相当规模。(见 1988 年 9 月台湾《汉学研究通讯》)海峡两岸学者同时致力于宋诗的搜集与整理,可谓极一时之盛。 《全宋文》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担,曾枣庄主编,规模甚大。全书收宋代散文、骈文以及 诗词以外的韵文约 10 万余篇,作者 1 万余人,总字数 5000 余万字,共计 180 册。 ·14· 有关宋代的资料汇编已出版的有:《宋人轶事汇编》(全二册)(1958 年商务印书馆,1981 年中华 书局,丁传靖辑)、《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从 1959 年起,陆续编辑出版了《陆游卷》、 《杨万里卷》、《范成大卷》、《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10]、《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史料汇编》(1963 中 华书局,苏金源、李春圃辑)、《宋末四川战争史料汇编》(1984 年中华书局,胡昭曦、唐唯目编)、《中 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宋元明之部)》(1962 年中华书局)、《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1990 年上海 古籍出版社,王水照辑佚、汇编)等。 (六) 古籍索引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兴起“索引运动”,为古籍检索发挥了重大作用。 建国以来编制的宋代古籍索引主要有:《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1959)、《太平御览卷目索引》 (1960)、《太平广记索引》(1963)、《宋元方志传记索引》(1963)、《文苑英华作者姓名索引》(1966)、 《宋会要辑稿篇目索引》(198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综合索引》、《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索引》、《古 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1990)、《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1992)、《东坡词索引》(1993)、《宋人传记 资料索引补编》(1994)、《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2001)。历来的索引多为手工编制,效率低, 差错多,不成体系,以致远未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利用电脑编制索引,使得二次文献 的编制有了极大发展。由湘潭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宋词别集索引三种》就采用了 SYBJ 软件 系统(即古籍索引自动编辑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编制逐字索引、句子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 以及其它各种专题索引等,具有功能齐全、操作简便、通用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1994 年四川大学 古籍所研制的 IDX(汉字索引编纂排版)系统陆续完成了对《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全宋文》、《中 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朱熹集》的多种索引编制工作,如按笔画、拼音、四角号码对著者、 书名进行自动索引。这些新系统为古籍索引编纂工作的自动化和古籍整理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 新的道路。 (七) 整理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载体发生了质的飞跃,融复印、摄影、缩微、录音录像和 计算机操作技术于一体的新型记录载体,诸如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应运而生,为文献的搜集、 整理和流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广阔的前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型记录载体成为纸 质载体的必要的补充,适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北京图书馆把一些宋元珍本制成缩微胶片,读 者可以借助阅读器查阅所需内容,这样在保护原件的同时,又使古籍得以利用。近年来,对一些重 要典籍进行了全文电子化处理,陆续出版了光盘版电子图书,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国学 宝典》、《四部丛刊》,其中收录了多种宋代古籍。由于电子出版物具有体积小、容量大、传输快捷、 易随机检索、存取自由、便于复制的特点,有利于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普及。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利用计算机编制电子检索工具,成为古籍整理数字化的基础工作。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利用计 算机整理、研究文献史料的成果日渐增多。如:川大古籍所研制了《全宋文》资料检索系统,大大 提高了检索效率,促进了宋代古籍的开发与利用。但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的载体与工具必须依赖 相应的技术设备,才能发挥其功能。 四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对 21 世纪的宋代古籍整理作如下展望: 1.对全部现存宋代古籍的整理状况作一次彻底清查,建立起尽可能完善的宋代古籍书目数据库。 对已经整理过的进行仔细核查,对有多个整理版本的,要选出较好的版本作为参考,避免近期内对 此类古籍再作重复整理。对尚未整理过的,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学术研究的方向,制定出系统整理 规划,以便在今后的整理中做到有的放矢。 2.由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对宋代文化的研究必然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因而对宋 代古籍的整理必然会突破文史哲的限制,而向其他领域,如经济、科技等领域进行开掘。 3. 利用光盘技术保存古籍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这正是与中国古籍浩瀚,版本繁多,而光盘具有 ·15· 存储容量大,可靠性强,单位成本低,便于携带的特点相适应的。就宋代古籍而言,有些已成为孤 本、珍本,弥足珍贵,然而由于纸质载体的局限性,客观上要求采用新载体如胶卷、光盘对其进行 保存。在实现古籍电子化的过程中,古籍用字繁难,电脑字库需要扩展,专门识别古籍的高效软件 需要研制,这些都成为新世纪包括宋代在内的古籍整理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配合传统文化的阅读、 鉴赏与研究,利用现有电子技术制作多媒体软件,使文字与图像、动画、诵读配音完美结合的宋代 文化电子图书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4. 利用网络加强对宋代古籍整理的宣传力度,及时提供整理的最新信息。目前还没有宋代古籍整 理的专门网站,就是关于宋代的网站也很少,且涵盖的内容比较单一。国学网(WWW.GUOXUE.COM) 中有一个主页“古籍整理”。它是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古籍整理出版情 况简报》的电子版,主要包括:古籍整理出版论坛、学术动态、学者评书、出版信息、简讯、每月 新书要目。其中关于宋代古籍整理的只是偶尔涉及。我个人认为今后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宋代古籍整 理网站。其内容应包括对国内古往今来对宋代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的介绍和对港台及国外对宋代古籍 整理与研究情况的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港台及国外对于宋代的研究很值得大陆学者借鉴,因而在 建立网站时,可以考虑与港台及国外有关宋代研究机构建立链接。 综上所述,20 世纪以来现存宋代古籍整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尽管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伴 随着中国古籍整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必将迎刃而解。21 世纪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正 在经历的这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必将使古老的东方经典走向世界,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钦善著《中国古文献学史》[M].中华书局,1994 年版. [2]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Z].巴蜀书社,1995 年版:2. [3]杨忠主编《高校古籍整理十年》[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年版. [4]许力以主编《中国出版百科全书》[Z].书海出版社,1997 年版:5-9,519-524. [5]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M].民族出版社,1999 年版. [6]《中国出版年鉴》(2000)[Z].中国出版年鉴社,2000 年版. [7]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古籍整理图书目录》[Z].中华书局,1992 年版. [8]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古籍整理出版十讲》[Z].岳麓书社,2002 年版:49. [9]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M].学苑出版社,2001 年版:218. [10]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新编》[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377. An Outline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of Song Dynasty WANG Li-wei (Institute of Classical Studi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 Looking back on the collative survey of ancient books of Song Dynasty from the 20th century, we can induce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 patterns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se discussions make us mast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collatio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ming work. Key words: Ancient Books of Song Dynasty;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outline
本文档为【二十世纪以来宋代古籍整理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00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05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