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举报
开通vip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41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李 昭 君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传统文献和尹湾、张家山新出土之汉简资料对两汉县制中的设令设 长问题重新做了全面探讨,对传统的汉承秦制之说提出了质疑,并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 汉县令县长的设置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予以了总结,得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结论,有助于我 们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关键词:县令 县长 万户 禄秩 二年律令 关于汉代县制的研究,学界虽已有不少成果,但尚有深挖之余地。更由于近年来新出 汉简中可资利用之相关材料亦复不少,也使得进一...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41 两汉县令、县长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探微 李 昭 君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传统文献和尹湾、张家山新出土之汉简资料对两汉县制中的设令设 长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重新做了全面探讨,对传统的汉承秦制之说提出了质疑,并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 汉县令县长的设置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予以了总结,得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结论,有助于我 们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关键词:县令 县长 万户 禄秩 二年律令 关于汉代县制的研究,学界虽已有不少成果,但尚有深挖之余地。更由于近年来新出 汉简中可资利用之相关材料亦复不少,也使得进一步的探索不但必要而且可能。本文即拟 以连云港、张家山等地所出汉简结合传统文献,对秦汉县制中有关县级机构设令设长及其 相关问题重新予以检讨。 一 、 令、长之设与所谓汉承秦制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 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然细绎史料,秦县制中是否有长,颇多疑处。理 由有如几点。 第一,《史记·商君列传》:“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 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 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秦本纪》:“县各一令。”《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二年 “为三十一县,令”①。马非百以为设县在十二年,置令在十三年 (公元前 349年)。④ 这些 地方都仅言设令,未提县长。且三十一县都为县令,无论其为秦当时的全部县数,抑或如 西山l}定生所言系指咸阳以东所设新县,如此整齐一律,令人怀疑④。 ① 《史记·秦本纪》云四十一县,《太平寰宇记》卷二七也说秦孝公署四十一县。 ② 马非百:《秦集史》“国君纪事”,中华书局 1982年版。 ③ 西屿定生:《二十等爵制》第5章第3节,武尚清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2年版,第318页。今按:西喝定 生此说亦不可信,《元和郡县志》卷二 (《太平寰宇记》卷二七略同)谓秦孝公作四十一县,“嫠、美阳、武 功各其一也”,然此三县皆在咸阳以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 1期 第二,秦末各地豪杰起义,“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④,《史记》、《汉书》记有咸 阳。、东阳@、鄱阳④、吴⑤、沛@、膝⑦、狄⑧、燕⑨、单父@、好畴⑩、陈留@、陈@、睢 阳 等13令,不见一处县长之例。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者,《史记·灌婴列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 骑别追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 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 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又 “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汉书·高帝纪》: “以沛公为砀郡长。”《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项它 “汉六年以砀郡长初从”。这几处记载都提 及了 “长”,对此有三种解释:苏林、韦昭、张守节认为所言 “长”即郡守;如淳认为 “长”乃 “雄长”之 “长”;司马贞以为长即令。如淳说首先可以否定,这里长肯定是职官 名称。司马贞说长即令,但以刘邦为例,他在任 “砀郡长”以前已是 “沛公”,按楚制即 是县宰,此时改迁且受封武安侯,不可能不升反降为用于称小县长官的县长。且 《汉书· 周勃传》载楚怀王封沛公号武安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襄贲令”,周勃尚为令,则沛 公之砀郡长高于令可以肯定。元人方回对此曾有详论:“秦置郡守,而楚怀王以沛公为砀 郡长,郡长之名始此。《灌婴传》:‘破薛郡长’,师古日:长亦如郡守也。每郡置长,意者 其楚之旧制欤?沛,县也,秦置令,父老杀沛令立高帝为沛公,即楚县令称为公者也。怀 王于此进沛公为郡长,以令而迁守也,封为武安侯,六国与秦制也。” 方氏疑郡守而称长 为楚制,若果然如此,则自秦二世二年沛公任砀郡长至汉六年项它亦任砀郡长,此一楚制 在一些地区实施至少有七年之久。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吴芮传》。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夏侯婴传》。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书·周勃传》。 《汉书·樊哙传》。 《汉书·郦食其传》。 《史记·高祖本纪》注引 《正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方回:《续古今考》卷四,四库本。 按:项他 “汉六年以砀郡长初从”,陈直 《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认为不能理解 为他在汉六年仍任砀郡长,而应在前此仕于项羽时。但刘邦初期自任砀郡长,项他在被汉军俘获前任柱国 (见 《史记·灌婴传》),其时为汉四年,不知项他任砀郡长究竟在何时,但不排除在汉六年的可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① ⑩ ⑩ ⑩ ⑩ ⑩ 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43 第三,从出土材料看,也无迹象表明秦制县有令有长。传统文献资料有关任县长个人 之最早资料见于 《汉书·平当传》和 《冯奉世传》①,平当曾 “察廉为顺阳长、枸邑令”, 时间大约在昭、宣之际;冯奉世 “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泛泛而提到者则为 《汉书·儒 林传》:“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 丞上属所二千石”,时间也已是武帝元朔五年②。 一 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睡虎地秦简所载之 《语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条抄》等中 无令、长并提之例。《语书》:“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 不变,自从令、丞以下智 (知)而弗举论”,又 “此皆大罪也,而令、丞弗明智 (知),甚不 便。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动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有 (又)且课县官,独多犯令 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厩苑律》:“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课,卒岁,十牛以上 而三分一死;不 (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 皆肓罪”;《金布律》:“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内史杂》:“官啬夫免, 口口口口口口口其官亟置啬夫。过二月弗置啬夫,令、丞为不从令”;《效律》:“啬夫免,县 令令人效其官,官音夫坐效以赀,啬夫及丞除。县令免,新啬夫自效也,故啬夫及丞皆不得 除”,“官啬夫赀二甲,令、退赀一甲;官啬夫赀一甲,令。丞赀一盾”,“尉计及尉官吏节 (即)有劾,其令、丞坐之,如它官然”;《秦律杂抄》:“县毋敢包卒为弟,尉赀二甲,免; 令,二甲”,“蓦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 (絷)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 甲”,“军人禀所、所过县百姓买其禀,赀二甲,入粟公;吏部弗得,及令、丞赀各一甲”。 这些律文中都只提及 “令”“丞”而未见 “长”,须知法律文字固不同于史家叙事,当更讲究 严密,若其时县设长,何以上举诸例律文中未曾一见? 第四,张家山汉简③ 《二年律令》所载 “秩律”列有千石、八百石、六百石县计244 个之后,五百石长只有阴平道等4个道,接下来三百石有 “太医、祝长及它都官长、黄 (庾)乡长、万年邑长、长安厨长”,注释者猜测说 “广乡汉初似属巨鹿郡”④,然广乡若 为一县,何以秩三百石却单独列入秩律而显得如此特殊?故笔者开始以为此处广乡很可能 非特指,其意乃大乡之谓,此 “广”字当与二年律令 “行书律”所谓 “一邮十二室,长安 广邮廿四室”中 “广邮”之广用法相似 (当然,同有 “大”意,广乡不尽就面积而言,更 重要的应该是人口因素)。又从秩律此下一条接云 “田、乡部二百石”可知一般乡长官为 二百石,大乡则为三百石,且此类大乡为数当不少,故特别提出。但同为二年律令,行书 律 “广邮”之广写作庚而不写作黄,让人疑惑。按 《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 《陈留风 俗传》称 “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又引 《汉 ① 按:《史记.田叔列传》:“(任安)出为三百石长,治民。”此条材料更早,乃武帝时事,然不能肯定任安所任 即为县长,因邑长或乡长亦有三百石者,见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详后文)。 ② 《史记·滑稽列传》提到齐威王 “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此系以汉制况齐制,并不是说 齐县有令有长,观同书 《田敬仲完世家》又称所赏、诛之官为大夫可知。 ③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④ 《汉书·地理志》确有广乡县,属广平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4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 1期 仪注》云:“高帝母起兵时死小黄城,后于小黄立陵庙。”《括地志》云:“小黄故城在汴州 陈留县东北三十三里。”云云,则此黄乡非广乡,也与巨鹿无涉,而是属陈留小黄县。黄 乡因为是刘邦之母死处,故乡长秩级从优,就像万年邑因为是刘邦之父葬处邑长秩级从优 一 样。无论如何,秩律从二千石之郡守到二百石之乡部,皆一一提及,且县令从千石、八 百石到六百石皆有,而独不见县长之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若说是省略,则其数目不比令多多少,何以令 不省?若说因其秩律统一不必提及,则郡守皆二千石而秩律则提到,此从法令角度看实在 难以理解。另外,“秩律”中确已有令、长并提之例,然可注意者,则是秩律中凡令、长 并提之例亦皆县、道并提 (都官令长并提例除外),如 “具律”:“事当论治者,其令、长、 丞或行乡官视它事,不存,及病,而非出县道界也”,又 “乞鞠者各辞在所县道,县道官 令、长、丞谨听”,又 “效律”:“县道官令、长及官 (?)比 (?)长而有丞者日免、徙, 二千石官遣都吏效代者”,余皆与前述睡虎地秦简之情况类似,都只言令、丞,而未见提 及县长者。 第五,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设令之县不少于261个 (可辨认者254,另不可辨认者至 少7个),以一个万户计,则不少于260万户,而汉初全国户数据学者估计才 280万户, 列侯 137人中的 1 14人又占户约24万①,261县与 114列侯食邑相加即己达 284万户,超 出全国户数。而此261县仅为汉初中央直辖之区域,尚不包括庞大之诸王官,此甚不可 解。又汉初 54郡,中央直辖 15郡,张家山汉简涉及区域相当于 《汉书·地理志》25郡, 余29郡为王国。以25郡有261县令估算,王国29郡当有县今约302个,考虑到东南、东 北地区人口稀少因素,保守估计假定有 200令 (据作者推算东汉约有 500令,详后)。但 汉初王国的人口约为户 180万,口850万②,200令已有户 200万,这又显得于理不通。 第六,张家山汉简所见各郡尤其是云中、五原、西河、太原、上郡、北地、汉中、陇 西等郡县令分布过于密集⑧,比如汉中郡县令11个,与 《汉书·地理志》重合者有 10个, 也就是说几乎汉中郡属县全部是令。且 《地理志》载西汉末年汉中郡户才101570,汉初当 远低于此数④。这也与万户以上为令之成说产生了矛盾。 第七,张家山汉简秩律中有四百石 秩级,为千石、八百石县之丞、尉,然四百石之 县长官似乎空缺,先请看表 1⑤: 西汉初期二千石为最高秩次,其下即千石、八百石、六百石等,高级秩级比后期要 ① 柳春藩 《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一书第二章第一节估计汉初户281万,口 1323 万。葛剑雄 《两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一篇第四章第五节估计两汉初年全国人口在 150o一 1800万之间。叉冯辉 《两汉列侯的分封及其演变》一文推测 114列侯共食邑244151户.加上王子侯、外戚恩 泽侯和未有记载的食邑户数,粗略计算将近全国总户数的十分之一。文见氏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此处用柳说 ② 前揭柳著。 ③ 当然.汉初某些郡如北地包括后来之安定郡,比后来辖区要大。可参看前揭谢文。 ④ 前揭葛著估计西汉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6%e--7%t。 ⑤ 此表参照了李零 《(商君书)中的土地人口政策与爵制》一文,文见氏著 《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8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45 表 1 张家山汉简赐律 《汉书.夕 戚传》所记西 《续汉书·百官志》 爵称 《 商君书·境内篇》 所载之爵秩 比视 汉后宫女官视秩比爵 及上孙家寨汉简 公士 佐史 [斗食] 士 小夫 上造 佐史 [斗食] 士 盛 簪袅 斗食 [斗食] 士 盛 不更 有秩 [斗食] 士 盛 大夫 三百石 伍长一仕长一屯长 官大夫 五百石 百石至四百石] [伍长]一 [什长]一屯长 (二百石或比二百石) 公大夫 五百石 卒长 公乘 六百石 四百石 百将、五百主 (五百之令) (五百石或比五百石) 曲侯 五大夫 八百石 六百石 [曲候](六百之令) (六百石或比六百石) 左庶长 千石 八百石 (七百之令) 右庶长 千石 八百石 (八百之令) 左更 千石 千石 中更 千石 手石 司马 (千石或比千石) 司马 (千石之令) 右更 千石 [千石] 少上造 千石 二千石 大上造 千石 [真二千石] 校尉 驷车庶长 千石 [真二千石] 国尉 (二千石或比二于石) 大庶长 千石 (中二千石) 关内侯 二千石 中二千石 彻侯 二千石 万石 将军 将军 少,故高爵在比视秩级时显得拥挤①。不过,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秩级的四百石一栏在此 出现了空缺,而同时爵级却是连续的,这意味着什么呢?从爵秩比视规律看,秩级皆取代 表某一级之长官 (从军制看更明显)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更为一般人 所习知。四百石之空缺不正表示此时尚无四百石之县吗?而 《汉书.夕 戚传》所载元帝时 后宫女官之视秩比爵已有四百石,此为可注意之现象。《通典》卷三六记西汉官秩差次县 长只有五百石、三百石两级,不知杜佑据何材料,若以之论西汉后期,则与史不合,尹湾 汉简所出西汉晚期东海郡县长也只有四百石、三百石两级可证明。若以之论西汉初期,则 ① 谢桂华 《(二年律令)所见汉初制度》一文统计二年律令秩律中自二千石之百二十石只有 11等,比 《汉书’百 官公卿表》颜注所列15等要少。谢文见 《张家山 (二年律令)汉律价值初探》,《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 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6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 1期 张家山汉简也只发现四个五百石的道与三百石的广乡。此必因在西汉前中期县制有所变化 而导致。按 《汉书·成帝纪》载阳朔二年 (公元前23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颜注引 李奇语云:“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严耕望先生因当时未见到张家山汉简。 故在其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一书第一章中解释说这是因为西汉八百石五百石官员极少之 缘故。今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初中央控制区域八百石县可知者就有51个,五百石有卒 长和某些千石官之丞、尉和部分道长官,严说自不可信。我们怀疑阳朔二年的禄秩调整很 可能主要就是针对县长吏的。这自然与人口增长导致县制有必要重新改革有关。不管怎 样,元帝女官有比四百石者,成帝除五百石就四百石,这一切都意味着其时四百石之县必 已有相当之数量,故汉政府始有次举措①。 战国已经有县令,这是没有疑问的,而且不但秦有,魏、赵、韩都有,魏有惠王三十 五年 (公元前 335年)安 (邑)令青铜器铭文②,韩有桓惠王六年 (公元前 267年)襄城 令戈铭③,赵有孝成王六年 (公元前236年)廨令戈、南行唐令剑铭④ 可证。甚至楚国也 有令⑤。或者秦制本身也可能是从他国学来。但无论是传统史料抑或出土资料 (铭文、简 牍、印文、陶文、封泥等)却都未见战国、秦县长资料,岂非怪事? 第八,从里耶秦简的情况看,县级有守、丞等,从目前公布的情况看,未见有令、长 资料。⑥ 即使有县令,也仍处于守、令混用的阶段,说明秦初县制在官制上尚未完全整 合。 当然,若据以上论述便否定秦无县长,仍嫌武断,史料未见不能肯定历史上就没有, 这也并非本文之目的。不过,有了前面的讨论,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认识: 其一,秦县制不甚遵循万户以上设令之制。比如武功县,据 《元和郡县志》和 《太平 寰宇记》秦孝公时设令,然据 《汉书·王莽传》武功则为长,且据 《史记·田叔列传》汉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张家山汉简之六百石县令中发现三个后来降为长的例子。其中博山 (后改名顺阳)、武安至迟约在昭帝时降 为长。另外一个是新城,据 《汉代石刻集成》(永田英正编,同朋舍 1994年版)中 《赵宽碑》载其祖先 “迄 汉文景,有仲况者,官至少府。厥子圣,为谏议大夫。孙字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拜关内侯”。新城降 为长当不晚于武帝时期。可能在成帝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之前西汉政府就有过改革县制的举措,只是 不知六百石令降为长其禄秩为何等级,亦不知其规模。另外,酒泉郡乐涫县宣帝甘露二年 (公元前52年)尚 为令 (简199条),至迟成帝永始二年 (公元前l5年)已降为长 (简38条),见 《敦煌悬泉置汉简释粹》(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估计很可能因阳朔改制而降。另外,长沙解放后曾出土一批西汉官印,有学者据 同时发现有洮阳长、洮阳令印判断洮阳在西汉前期因人口增加至万户以上而由令变长 (周世荣:《长沙出土 西汉印章及其有关问题研究》,《考古》1978年第4期)。不过,我们倒更倾向于认为洮阳可能在西汉前期曾由 令降为长,如同前述博山、新城之例。 李学勤:《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安”字释读尚有争议,见氏著 《新出青铜器研究》一书,文物出 版社 1990年版。 王人聪:《六年裹城令戈考释》,《古玺印与古文字论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九,2000年版。 李学勤:《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载 《新出青铜器研究》。 苟子为兰陵令,见 《史记》。明董说 《七国考》卷一引 《春秋翼》称楚有江南令。又 《包山楚简》(文物出版 社 1991年版)第 166简载楚有 “郎陵令”。 《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里耶秦简又有 “乡守”之职, 如此则郡、县,乡 皆有守,似乎构成为一规整之组织系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47 帝时尚为小邑,然则武功在孝公时不可能为大邑,但却设令。 其二,秦及汉初县令比例远较后来为大。此点从前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张家山汉简可以看出,不再 重复。 其三,西汉前中期县制有相当大之变动。可考者有博山、武安、新城、乐涫等四县在 武帝至成帝阳朔二年改制这一期间由令降为长,实际涉及变动之县 (包括降格、升格两种 情况)当远不止此数。成帝阳朔二年改制疑主要当针对县制改革,值得注意。 如果早期无县长的话,很可能历史真相就是县在其产生之初皆设令,而县分令、长时 间相当晚,其时当在吕后至武帝期间,作为制度或者更晚。 无论如何,秦及汉初县制从设令设长情况看,都与后来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应当引起 我们注意的。 二、两汉所设令、长数目之推测及其建制之特点 完全复原两汉令长数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受资料限制,这无需多 作解释。二是县数本身就不固定而是在不断变化,县有新设者,有裁撤者,有合并者,因 而令长总数也会随之而变化,而侯国数目的变动对县制影响也很大①。三是县有升格者, 有降级者,因而令、长数也随之波动。基于上述因素,不同时期的统计数字有很大出入, 比如 《汉书·地理志》所载西汉成帝时县、道、国、邑数 1587,东汉初光武帝时曾并省 县、邑、道、侯国四百余②,《续汉书·郡国志》所记东汉顺帝时则为1180,秦与西汉初年 则有1000余县,这几个数字相差还是很大的。 但是,新材料陆续出土,毕竟为尽可能的复原工作提供了新的条件。而这样一种对两 汉令长大致面貌的复原工作相信会有助于我们对两汉县制、地方行政乃至官僚制度的某些 方面的进一步认识,也会为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便利。 经过资料搜集、整理,我们能在史料中找到的两汉令长统计数字是这样:西汉令 309,长63,合计372;东汉令332,长251,合计583,其中重复者26(即既有设令记录亦 有设长记录),如除去这一部分,则合计数为556。长数之所以少,是因为资料少,且大 量侯国相论理应为长 (详下),但终因无确证而不能计入只好舍弃。若以东汉可考之331 令计,再加上西汉为令而东汉无考之县,约400县设令。如再加上根据 《续汉书·郡国志》 所载户数而对某些郡设令的估计,总起来说,东汉县令当有500左右,约占总县、邑、道 数1180的42%。当然,这个数字推测的成分仍然较大,但东汉县令不少于400是可以肯 定的。 根据统计分析,我们认为两汉县级长官建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对此原因的解释可参看周振鹤 《有关汉县沿革的几个问题》一文,文见氏著 《西汉政区地理》附篇,人民出 版社 19s7年版。 ② 见《续_汉书.郡国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1期 1.凡州刺史治所一般为令 《通典》卷三二:“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是东汉刺史 始有固定治所。今以 《续汉书·郡国治》所载参以 《汉官六种》所辑佚名 《汉官》来看, 东汉 13州刺史治所洛阳 (司隶)、谯 (豫州)、高邑 (冀州)、昌邑 (兖州)、郯 (徐州)、 临淄 (青州)、历阳 (扬州)①、雒 (益州)、晋阳 (并州)、蓟 (幽州)等 10县设令 (详 参附表1)。交州治所龙编②、凉州治所陇县不可考。唯一设长者为荆州治所汉寿县,钱大 昭据 《刘宽碑阴》题名定为长 (参见附表)⑧。按:刘宽卒于灵帝中平二年④,时为汉末。 或者其时汉寿设长,不排除以前设令的可能。⑧ 2.凡郡治多数为令 西汉 103郡国治所,可考为令者有京兆、河南、左冯翊、右扶风、颍川、东郡、陈 留、南阳、南郡、武陵、零陵、济阴、千乘、齐郡、东海、临淮、会稽、汉中、巴郡、蜀 郡、广汉、陇西、武都、张掖、上党、五原、云中、南海、苍梧、卢奴国、楚国、长沙 国、中山国33个;另有河内、河东、弘农、汝南、沛国、魏郡、常山、信都国、河间国、 广阳国、甾川国、胶东国、高密国、淮阳国、鲁国、广陵国、六安国、广阳国、泰山、山 阳、济南、平原、桂阳、九江、丹阳、豫章、安定、太原、涿郡、上谷、辽东、乐浪、合 浦33虽不知为令为长,但可知在东汉皆为令;余不详。未见设长材料。严耕望先生曾有 专文考证 《汉书·地理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⑥,今以此设令之规律言,亦可反证其 说之确当。 后汉郡国 105个,治所可考设令者有河南尹、河内、河东、左冯翊、京兆尹、右扶 风、弘农、汝南、沛国、鲁国、齐国、常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任城国、泰 山、济北国、山阳、东海、广陵、济南国、下邳国、彭城国、陈国、平原、北海国、中山 国、赵国、济阴、东郡、南阳、陈留、南郡、长沙、丹阳、庐江、会稽、豫章、汉中、广 汉、蜀郡、犍为、越离、永昌、安定、敦煌、上党、太原、广阳、上谷、渔阳、辽东、乐 浪、合浦55个;另有颍川、武陵、巴郡、永昌、张掖、五原、云中、南海等8个治所不 详,然可知在西汉为令;梁国、巨鹿、琅琊国、乐安国、陇西、武都、武威、酒泉、西 河、朔方10治所为长;余不详。 3.都尉治所多数亦为令 《续汉书·地理志》不言都尉治所,故此只论西汉。其可考设令者有三辅 (高陵、郦、 ①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 《汉官》有另说,谓治寿春,或有迁徙。不过寿春亦为令,见表 2。 ② 此用谭其骧主编之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之说。《续汉书·郡国志》注引 《汉官》谓治所在广信,是令是 长亦不可考。 ③ 钱大昭:《后汉郡国令长考》,《二十五史补编》(二),中华书局 1955年版。 ④ 万斯同:《东汉九卿年表》、练恕:《后汉公卿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册,中华书局 1984年版。 ⑤ 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秩律”中六百石 (令)县列有索,注释者以为当为河东之索邑,非武陵郡之索县。 按 <汉书·项籍传》所谓高祖与项羽荥阳相持,“战京、索间”,即指此地。 ⑥ 严耕望:《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文收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1 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49 华阴)、陈留 (外黄)、东郡 (东阿)、汝南 (汝阴)、山阳 (单父)、琅琊 (姑幕)、南阳 (邓)、广汉 (阴平)、张掖 (居延)、云中 (北舆)、上郡 (高望)l3个;设长者仅有东海 (费)、敦煌 (敦煌)2个。 4.西汉相当于县的道一般为令。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所载 “秩律”中所见之道 为长者只有阴平道、甸氐道、绵递道、湔氏道4个,而另外青衣道、严道等 lO余道皆为 令。东汉道设令者仅严道、灵关道、羌道3个而已,且前两者设令设长尚有不同记载。① 5.侯国相一般秩级相当于长。尹湾汉简所见西汉东海郡 l8侯国相无一为令级可证。 此亦容易理解,盖封侯过万户者毕竟为少数。 6.《续汉书·百官志》称 “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此说不可信。②秦县已有左右 尉,汉制当源于秦。③按 《刘宽碑阴》④ 载有朱虚长,而 《封泥汇编》⑤有朱虚右尉印: 钱大昭 《后汉郡国令长考》考北海郡都昌为长,而 《封泥汇编》有都昌左尉印。另外,尹 湾汉简所记西汉制度也可参考,西汉东海郡有费、即丘、厚丘、利成、况其、开阳、缯、 司吾、临沂9县县长下设两尉,从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 “开阳左尉”、“厚丘右尉” 之名称也可看出两尉分左、右,这也说明西汉小县亦设两尉。 关于令长升降变化情况。西汉为令而东汉为长者,计有林虑 (河东)、商 (弘农)、朗 陵 (汝南)、狄 (千乘)、比阳、平氏、胡阳、鲁阳 (南阳)、临沮 (南郡)、沙羡 (江夏)、 东城 (九江)、鄱阳 (豫章)、安阳、上庸 (汉中)、狄道、下辨 (陇西)l6个。占我们所 知西汉县令数306个的5.2%。西汉为长而东汉为令者计有万年 (左冯翊)、况其、费 (东 海)等3例。当然,西汉县长资料所见不多 (张家山汉简几乎皆县令资料),故县级 自长 升令者绝不至此数。但综合起来看,可以认为两汉 (西汉前期例外)县制在令长升降方面 相当稳定,变化不大。 三、两汉令、长之分布及其相关问题 从我们的统计看 (详见表 2),西汉各州设令按顺序排列依次为司隶 (94)、并州 (48)、荆州 (36)、豫州 (31)、益州 (28)、凉州 (27)、徐州 (11)、兖州 (9)、青州 ① 灵关道据 《后汉书·文帝纪》为令,然据孙慰祖主编之 《古封泥集成》卷二 “郡县道邑乡官印封泥”则为长 (上海书店 1994年版)。严道据孙氏同书则令、长皆收。 ② 丁锡田 《后汉郡国令长考补》(《二十五史补编》(二),中华书局 1955年版)也据有左右尉而定其县为令,今 不取其说。 ③ 秦印有废丘左尉、杜阳左尉、曲阳左尉、原都左尉、高陵右尉、乐陶右尉等,见罗福颐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 存》一书,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又 《汉书-樊哙传》“从攻圉都尉”,颜注:“圉即陈留圉县。”金少英据此 论断 “是秦时县尉原称都尉”(《秦官考》一文,收入氏著 《汉简】j乙谈及其他》一书,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78年),按:《汉书·景帝纪》中二年 “秋七月,更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王国维以为景帝前己经有太 守、都尉之名,此不过统一称呼 (《观堂集林》卷--/\“书 《齐鲁封泥集存》后”)。 ④ 洪适:《隶续》卷一二,四库本。 ⑤ 吴幼潜编,上海古籍书店 1984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0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 1期 (6)、幽州 (6)、冀州 (4)、交州 (4)。东汉依次为司隶 (57)、豫州 (48)、兖卅l(45)、 冀州 (33)、益卅l(3O)、青州 (22)、荆州 (21)、徐州 (20)、扬州 (18)、幽州 (15)、 并州 (10)、凉州 (9)、交州 (4)。此统计对研究西汉县令之分布不太适合,因我们的资 料来源主要是张家山汉简所载地区之县,东部情况没有反映出来。东汉的统计数字也必须 通过具体分析始能运用。更为可取的方法则是将这两个统计结合起来说明汉代县令长分布 状况。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试作分析如下。 1.若依人口排列,东汉由多到少依次应为益州、荆州、豫州、冀州、扬州、兖州、 青州、司隶、徐州、幽州、交州、并州、凉州①。但从人 口密度看,其排列顺序则为兖 州、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司隶、荆州、扬州、益州、幽州、交州、并州和凉州④。 拿人口密度排序与我们得出的后汉各卅l县令排序相比,有相当不同。需要指出的是,(1) 司隶之所以人少令多,主要恐怕还是因为其直属中央且有对三辅地区西汉设令政治传统之 尊重因素在内;(2)益州设令排前与并州、凉州属所谓三边,故令多于交州 (详下);(3) 某些因素如出土汉碑、封泥之涉及地区具有偶然性,这也会影响排序,比如西汉因张家山 汉简而涉及的地区可以统计,而其它郡国则阙如。但是总的来说,人口多寡决定着令长之 分布是可以肯定的。 2.《续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 《汉官》日:“前书 《百官表》云,万户以上为令,万 户以下为长。三边始孝武皇帝所开,县户数百而或为令。荆扬江南七郡,唯有临湘、南 昌、吴三令尔。及南阳穰中,土沃民稠,四五万户而为长。桓帝时,以汝南阳安为女公主 邑,改号为令,主薨复复其故。若此为系其本。俗说令长以水土为之,及秩高下,皆无明 文。班固通儒,述一代之书,斯近其真。”应劭这段话有对有错。他说三边户数百而或为 令,这是对的,此当与边郡地区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故提高其属县级别有关。但他说荆 扬江南七郡,唯有临湘、南昌、吴三令,此则不确,南方县令是少,但不止3县令,此观 我们表 1和表2即知,扬州就有18令⑧,不像应劭说的那样少。 3.两汉司隶设令皆排在前。尽管西汉县令统计极不完全,但可以肯定司隶排第一, 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两汉时京畿地区在全国政治中的中心地位。 4.如上所述,除司隶外,豫州、兖州在东汉占有相当重要之地位。以兖州为例,所 谓 “汝颍多奇士”④ 之汝南、颍JIl郡皆属此一地域。人口多不一定人才多,如益州在东汉 ① 此据 《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户数统计得出。 ② 劳干 《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2分,商务印书馆1935年 版)一文有后汉各郡国人口密度之推算,此据其结果计算各州平均密度排出。 ③ 严耕望先生曾据 《续汉书·郡国志》所载荆扬户数与城数相除,也觉南方县令太少。见严著 《中国地方行政 制度史》甲部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台北长达印刷有限公司 1990年版)第一章 “汉代县道侯国之建置”部 分。但其所据令长数为钱大昭、丁锡川所收,有不少遗漏。 ④ 《旧唐书.郭孝恪传》:“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日:‘昔称 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51 十三州中人口最多,但仍不免 “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①之叹,人口多而 集中才有利于出人才,今从汉代制度方面予以分析。《后汉书·丁鸿传》:“时大郡口五六十 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 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 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 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此则人口稀少之郡国举孝廉不但名额少,而且 等待时间漫长。不仅如此,今试从设令之情况再予以分析。据尹湾汉简,西汉东海郡 7个 设令之县官吏数字②分别是海西 107、下邳 107、郯95、兰陵88、襄贲64、戚60、朐邑 82,合计603,平均86人;另外东海郡设13个设长之县官吏数字为即丘68、曲阳66、费 86、厚丘 67、利成 65、况其 55、开阳52、缯 50、司吾 41、平曲 27、临沂 28、合乡 25、 承22,总计652,平均50人;东海郡侯国18,其官吏数字分别为阴平54、回虑65、兰旗 59、容丘 53、良成50、南城 56、新阳47、东安44、平曲42、建陵39、山乡37、武阳33、 都平31、邵乡41、建乡40、干乡37、建阳41、都阳32,平均 45人,若侯国与设长之县 平均则为48人。这样估算下来,则西汉后期设令之县官员数目至少是设长及侯国之县官 员数目的1.8倍。考虑到东海郡设长、侯国之县人口要远高于全国同等县之平均数,可能 全国设令之县官员数目是设长及侯国之县官员数目的2倍。这意味着什么呢?传统观点认 为两汉仕进之途无非为荫任、赀选 (富赀、纳赀)、征辟 (诏征、公卿辟属吏、州郡县辟 属吏)、察举 (诏举、举茂材、郡举孝廉、公卿举府掾属)、博士弟子甲乙科、军功等六大 类,其中一个重要看法是以为属吏与朝廷命官之间有一鸿沟,属吏及未曾为吏之庶民至少 须通过此六种途径上升为朝廷命官才能跨越鸿沟成为朝廷命官。但台湾学者廖伯源通过对 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东海郡官吏仕进之研究发现,在可考知前任之诸县长吏 108条简牍中, 有42条为郡县属吏以功迁,加上军功2条,共44条,占有效总数 101条的43.56%,比例 相当高。因此廖氏认为所谓属吏与朝廷命官之间鸿沟并不存在③。众所周知,汉代郡县属 吏基本为长官辟除本地人担任④,设令之县官员数目多,必为该县提供更多之人仕机会 (当然,设令之县人口相对多,对个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而担任此种属吏又为进一步升 迁仕进打下了基础。西汉如此,东汉情况应当相似。对于那些设令多而集中之区域如豫 州,此数目众多之官员之升迁流动又势必有利于造成一种发达之官僚政治文化,而这种官 僚政治文化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种类似 “场”的作用来巩固、深化和扩展此种政治文化,汝 ① 《蜀志·秦宓传》载 “(广汉太守夏侯)纂问 (功曹古)朴日:‘至于贵州养生之具,实绝余州矣,不知士人何 如余州也?’朴对日:‘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至于著作为世师式,不负于余州也。”’ ② 此数字和以下设县长、侯国相之县官吏数字参考了谢桂华 《尹湾汉墓所见东海郡行政文书考述》(上)一文, 文收 《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③ 廖伯源:《汉代仕进制度新考—— (尹湾汉基简牍)研究之三》,《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8年版。 ④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11章;又廖伯源 《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补证》以尹湾汉简材料更补证 严氏长吏不用本籍属吏毕用本籍说之确 (惟郡文学、侯家丞例外),见氏著 《简牍与制度》一书,台北文津 出版社 1998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2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 1期 颍多奇士,此恐亦原因之一。 四、从官僚制度看县令、县长之差异 这里我们拟分别从选举、升迁及其各种礼遇等方面来考察两汉令长的差异。 1.选举方面的差异 县长一般由光禄勋所属三署郎补 (郎官也有少数直接出补县令者,但主要出补县长), 此为治史者所熟知。另外尚书令史、谒者也常出补县长。县令则有以下几种途径选补: ①由县长升迁。此最常见,正史、汉碑所载多有,不烦举证; ②由茂材补。《汉旧仪》:“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 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 取明经。选廷尉正、监、平案章,取明律令。选能治剧长安、三辅令,取治剧。皆试守, 小冠,满岁为真,以次迁,奉引则大冠。” ③由尚书郎补。《后汉书·郑弘传》:“旧制,尚书郎限满补县长,令史丞尉。弘奏以为 台职虽尊,而酬赏甚薄,至于开选,多无乐者,请使郎补千石令,令史为长。帝从其议。” ④由侍御史、谒者、三署郎补。《通典》卷二四称汉侍御史以公府掾属高第补之,“初 上称守,满岁拜真,出剧为刺史、二千石,平迁补县令”。 《续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 《汉仪》日谒者:“出 (补)府丞、长史、陵令。”需要指出的是,谒者补令补长两种情况 都有,《十--'N志》谒者 “皆选孝廉年未五十晓解宾赞者。岁尽,拜县令长及都官府丞、 长史”。 ⑤其他途径。如公府、郡县属吏经察廉、诏举等或因军功、考课优异、积劳等原因出 任县令、长。尹湾汉简就有不少此方面的材料,廖伯源等学者已有研究,此不赘。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严耕望先生在其所著 《秦汉地方制度》第十章 “任迁途径” 部分谈到两汉县令长除补时曾专列 “由公府掾”一项,称 “公府掾为中央实际治事之吏, 亦出补令、长、丞、尉”。按此说不确,容易引起误会。严氏所举前后汉资料亦不能说明 其论点。如前汉陈遵为大司徒马宫属吏,后马宫 “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汉 书·游侠传》)。又如后汉班彪 “察司徒廉为望都长”,.法雄辟太傅张禹府,“举雄高第,除 平氏长”(皆见 《后汉书》本传)。凡此皆公府掾属先经四科 (治剧)、察廉等法定程序始 出补县令、长,与公府掾直接出任县令、长有本质的不同,严格说经过察举后其身份已非 公府掾而是候补的天子属吏了。若直接说公府掾可以出补县令、长,此与两汉地方长吏例 由中央任命之制度不符,关系到对汉代官僚制度特质的整体把握,不可不辨,故在此有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53 要多费笔墨予以澄清。① 2.升迁方面的不同 县长一般升迁县令或超迁小郡太守。县令外迁则为太守、国相、司隶校尉、刺史,内 迁则为尚书、中郎将、议郎、谏大夫等。 3.礼遇等方面的区别 ①俸禄不同。据 《通典》卷三五西汉千石、 十、七十、五十、四十斛;后汉千石、六百石、 分别为八十、七十、四十五、四十斛。 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月俸分别为九 四百石、三百石月俸据 《续汉书·百官志》 ②刑罚服役等方面的不同。《汉书·宣帝纪》载黄龙元年诏日:“吏六百石,位大夫, 有罪先请。”王先谦 《汉书补注》此处引王启原说日:“吏六百石有罪先请,即 《周礼》 ‘议贵’之遗义。”即吏六百石因犯法而要对其做处理时须请示中央。又西汉制度规定 “爵 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系”②。即不用戴刑具。到 东汉光武帝才将 “有罪先请”的优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降至 “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服役 方面,据 《汉书·惠帝纪》:“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 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 ③赏赐等的不同。汉代对官吏常常有不定期的赏赐,而此赏赐常因官吏的级别不同而 不同。 “赐给丧事者,二千石钱二万,六百石以上万,五百石、二百石以下至佐史五千” (《汉书·惠帝纪》)。“赐吏二千石、诸侯相、下至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各有差,自左更 至五大夫”(《宣帝纪》)。“赐九卿已下至六百石、宗室有属籍者爵,自五大夫以上各有差” (《平帝纪》)。这些赏赐都因禄秩等级的不同而不同。还有一些特定的赏赐,也都与官员等 级挂钩。比如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赐律”规定:“千石至六百石吏死官者,居县赐棺 及官衣。五百石以下至丞、尉,居县赐棺。”又赐食 “千石吏至六百石,食二盛,醯、酱 各一升”,而 “五百石以下,食一升,酱半升”。赐酒 “吏六百石以上以上尊,五百石以下 以下尊”。又 《二年律令》“传食律”规定:“食从者,二千石毋过十人,千石到六百石毋 过五人,五百石以下到二百石毋过二人,二百石以下一人。” 4.舆服等的区别 《续汉书·舆服志》:“公卿以下至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史、贼曹、督盗贼功曹,皆 ① 当然,严先生同时也强调他所举前后汉公府掾出任县令长 “皆由公府举治剧举茂才出补者”,说明他也意识 到这毕竟与公府掾直接出补令长不同。又严氏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一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上册) 第六章 “县府组织”,总结魏晋南朝县令长补除时其中有一条是 “县令由公府佐州府佐迁任者为多”,严氏并 接着说此种情形 “则绝非汉代旧制也”。这与他本人原来的观点是矛盾的。当以后说为准 (中研院史语所专 刊之四十五B,1990年版)。不过,严氏说公府掾出补县令始于曹魏仍不确,实际同样情形于汉末曹操霸府掾 属已大量出现。至于此种做法之法令化或制度化,或正如严氏说云,始于晋武帝泰始元年 (《北堂书钞》卷 七八引晋起居注: “泰始元年诏日;若夫县令有缺,掾属才堪治民者,故当以参选。”又 《晋书·陆云传》; “盂玖欲用其父为邯郸令,左长史卢志等并阿意从之,而云固执不许,日: 此县皆公府掾资,岂有黄门父居 之邪!⋯ 亦可证西晋公府掾出任县令确实己经制度化。) ② 《汉书·惠帝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4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 1期 带剑,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长安、洛阳令及王国都 县加前后兵车。”(以下材料未言出处者皆为 《续汉书·舆服志》)这里不但县令与县长待遇 不同,且长安、洛阳及王国都城所在县之长官又另享受特殊待遇。 “公以下至二干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骑吏配置令长相同。但 “车前伍佰,公八人,中二干石、二干石、六百石皆四人,自四百石以下至二百石皆二 人”。 冠制。“公侯三粱,中二干石以下至博士两粱”进贤冠。《晋书·舆服志》亦谓 “汉建 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博士两梁,崇儒也。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示加 服也。”博士六百石而两梁,乃因崇儒。《通典》卷五六引蔡邕 《独断》日:“干石以下一 梁。”据此可知千石、六百石县令及四百石、三百石之县长皆一梁冠。 印绶。虽然干石到三百石皆铜印,但绶制不同:“干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 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支五尺,六十首。” 从以上的不同我们不难看出,六百石在汉代禄秩等级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上述 诸多不同的待遇中,常常是六百石以上与六百石以下官员区别开来。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六百石是一个分水岭?这就得从汉代禄秩与爵制的比附关系人手来分析。 六百石在汉代被视为大夫,据前引 《汉书·宣帝纪》诏书中所谓 “六百石位大夫”可 知。又汉代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这一大夫序列官职中禄秩最低者像 谏议大夫也是六百石,另外太子门大夫亦六百石,这也可视为大夫与六百石禄秩相关的一 个旁证。不过,《后汉书·党锢传》杜密称同郡刘胜 “位为大夫”,因其曾为蜀郡太守。又 《后汉书·酷吏传》董宣死后 “以尝为二干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续汉书·礼仪志》 引 《春秋释痫》亦云:“汉家郡守行大夫礼。”这些例子又都说明二千石的郡守在汉代也被 比拟为大夫。 《汉书·朱博传》载何武上奏云 “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刺史亦 六百石,《汉书·司马迁传》:“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颜注:“韦昭日:周官太史位 下大夫也。臣瓒日:汉太史令干石,故比下大夫。”这说明同为大夫,还是有区别的,县 令千石到六百石为下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到上大夫壶遂,《索隐》日:“遂为詹 事,秩二千石,故为上大夫也。”王莽改官制:“千石日下大夫,比二干石日中大夫,二千 石日上大夫,中二千石日卿。”① 也与汉制相同,二千石为上大夫。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不但知道县令为下大夫,且可借此推知县长相当于士了。《通典》 卷七五载曹魏高堂隆论贽礼时就如此说:“‘大夫执雁’,谓天子中下大夫四命,及诸侯再 命一命之大夫也,其位卑于卿。今三府长史及五命,二千石之着者也。博士儒官,历代礼 服从大夫,如前执雁可也。州牧郡守未赐劳者,宜依大夫执雁,皆饰以缋。诸县千石、六 百石,今士大夫,若或会觐,宜执雁,饰以布。诸县四百石、三百石长,从士礼执雉可 ① 《汉书·王莽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55 也。”高堂隆此处所说虽为曹魏时情况,但所谓太守、县令、博士位大夫①,皆与汉制相 合,其以县长比士,亦可参考。 这样看来,因禄秩差异而造成的待遇不同就不仅仅是禄秩等级的因素了,对礼制的比 拟在此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县令、县长待遇不同的原因,由县长升 迁为县令的礼制蕴涵等都有帮助。 五、余 论 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因其中蕴涵着从金字塔式的邑制分封体制向以个别人身支 配为其特征的专制制度的转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讨论秦 汉县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官僚制度的相关演进环节。 本文统计之两汉令长,因资料原因,肯定有不少遗漏。而更需要指出者,则为令长设 置有其阶段性,并非几个静态的数字可以了事。但正如前文所说,对于长时段的宏观历史 研究而言,此亦不失为一可取之方法。自然,两汉官僚政治的相对稳定性也是此种研究的 基础。然而这样取得的研究结果,其意义却不限于仅仅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某一特定历史阶 段的面貌,即使对微观历史研究,它反过来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 《续汉书·郡国 志》载琅琊国有户20804,口570967,平均一户27人,此与一般所认为之汉代五口之家相 差悬殊。但据我们统计,琅琊国东汉设有4个县令,其户当在4万以上,故 《续汉书·郡 国志》所载琅琊国户数当有误。同样,泰山郡有户 8929,口437317,平均一户 49人,此 数字更不可信。我们统计泰山郡东汉设有 5个县令,其户当在 5万以上,故 《续汉书·郡 国志》所载泰山郡户数亦应有误。若据这些错误史料来研究汉代某些地区家庭之规模,自 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来与研究设令设长问题相关还应当结合任职者之考察,从其地望、迁转等方面来探 讨两汉令长制度之人事运作情形,此问题严耕望先生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一书中虽己经 有研究,但在新史料的帮助下,若再结合令长设置制度一并讨论,或者当有更大之收获。 惟本文因篇幅所限,只能就此告一段落,容日后以它文补充论之。 ① 《汉书-龚胜传》夏侯常为博士被御史中丞劾奏 “位大夫”云云,可知博士可拟大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 中 国 史 研 究 2004年第1期 表2 两汉令长地区分布统计表 按:下表资料中宋体表示来源为前四史及注,所增补者源于钱大昭 《后汉郡国令长考》(尹湾汉简亦宋体
本文档为【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119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9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2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5-03
浏览量: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