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构:第三讲

建构:第三讲

举报
开通vip

建构:第三讲nullnull00 对建构关系中结构部分的研究,最终目的并不在介绍结构技术,而是以发展中的结构技术不断为建构关系的形成提供新的可能性为线索,进而关注这条线索下的建筑形态的可能性 00 关心前提的可能性和形成的可能性null00 简化研究 00 不对迄今为止的结构技术体系逐一分类,以结构概念中最为基本的“力的传递”关系的不同确立出两个参照系 00 参照系之一:结构物中力的传递 00 参照系之二:结构关系中承重体系与非承重体系的分化 null00 涉及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体系,而这些结构体系在出现...

建构:第三讲
nullnull00 对建构关系中结构部分的研究,最终目的并不在介绍结构技术,而是以发展中的结构技术不断为建构关系的形成提供新的可能性为线索,进而关注这条线索下的建筑形态的可能性 00 关心前提的可能性和形成的可能性null00 简化研究 00 不对迄今为止的结构技术体系逐一分类,以结构概念中最为基本的“力的传递”关系的不同确立出两个参照系 00 参照系之一:结构物中力的传递 00 参照系之二:结构关系中承重体系与非承重体系的分化 null00 涉及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体系,而这些结构体系在出现之初,引发的建筑形态的变革最为剧烈和惊人——对建造者来说,这种在未知中探索是艰难而具有挑战性的,对建筑形态的研究不能忽视这种转折点 00 经典实例选取的目的:被公认为经典的建筑,往往在人们一接触时就将其默认为“好”,这无形中成为对“认知”的一种遮蔽。对真正要去认识建筑﹑建造建筑的人来说,要思考:“好在哪里?好是怎样产生的?”。 00 “地震时从地下向上抬升的力与通常状况下的拱的承受力是地震时的作用力相等的——这是由于在地震中,土地会以建筑物相等的重力值反作用回去,只不过方向是向上的” 。康将一个反向的拱放在正向拱下面,用双向拱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创造出这片地震区建筑独有的“洞”的形式 。 null参照系之一:结构物中力的传递 00 古希腊神庙的门楣结构 00 古罗马拱形结构 00 中世纪哥特教堂基本结构 null00 古希腊神庙的门楣结构nullnull00 在希腊神庙的实体形态中,先抛掉柱式问题——看一下它的基本结构:柱子和楣梁。这个观察角度可以展示出:对于一种确定的材料,其产生的实体形态中可被人感知的比例关系与其受力方式是如何产生相关性的。 00 古希腊人在约公元前7~6世纪时,是用木料做柱,夯土+砾石为基础来进行神庙的建造;而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他们开始用石灰石和大理石建造,木柱被石柱取代,于是,相对于轻盈的木柱,石柱的断面增大了,柱的跨度也减小了——因为,担当梁的石材几乎没有承受弯曲作用的功能,继续采用木柱的间距是不合理的(危险的)。 00 如果非要以石材做水平梁,有两个办法可以考虑:第一个就是缩小柱距;第二个是石梁厚度要增加。古希腊人两个办法都用到了。 null00 从结构上分析,希腊神殿中的石柱和石梁之间力的传递过程中受弯也受压,受弯也受压是混杂不分的。而石材是一种抗压能力强,抗弯很差的材料,很明显,对于石材来说,平直的楣梁并不是它合理的受力方式。 00 石材是以一种自己不胜任的方式在克服重力,因此,希腊神殿的整套结构体系是硕大而吃力的。 00 在广袤的土地上,这种并不精巧的结构——密柱厚梁——让它看上去那么庄严而不可侵犯。这里,建构中的结构关系和建筑形态实际处于一种冲突状态,当然,最终结果是结构关系在有限材料﹑技术下暂时的屈服。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00 古罗马:石材的拱形结构 null00 万神庙仍然是一种“静态承重系统” ,但与希腊神庙的结构不同,罗马人发现了更好的使用石材的方法——拱形结构。 00 拱形结构带来两个好处 00 第一点:石材之间只有挤压力存在。与古希腊人的门楣结构相比,拱形结构发挥了石头耐压不耐弯的特点 00 另一点:整体的拱形原理可以形成横跨式结构,这意味着可以形成内部没有其它支撑物的较为完整的空间形态。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00 维奥雷-勒-杜克或皮耶·路吉·奈尔维对此形态与结构达到一致性的赞赏,对他们而言,还有一点很敏感 00 力不再是个含混未决的问题 00 石材的拱形结构创造了一种力的清晰性,并为此做出了有力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这里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态不再处于一种冲突状态。 null00 哥特教堂:石材的空间结构系统null00 哥特教堂的典型结构方式在“静态承重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空间结构系统”。由于呈弯曲状的拱顶和拱券,屋顶的重量转化成了侧向的推力;而基于对角线拱(即所谓尖拱)和构成拱顶边界的拱券(横拱﹑边拱)形成的承重系统,将测推力由拱顶直接传递到特定的承重部位,原来整体﹑厚重的墙因此减小了厚度,甚至很多地方被窗户所取代。 00 结构系统的空间化在于:侧推力的平衡还借助了主厅两旁的侧厅外缘的飞扶壁,由飞券传递测推力,从而提供侧向支撑。这个整体才是真正的承重结构体系,同时,它也像是被拉开的实体承重系统——在它之间产生了空间。 00 因此侧厅空间的产生在结构概念上可被理解为:产生在承重结构构件中的空间。 00 哥特教堂的结构方式不再是“静态承重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石材的弹性系统”。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00 基于材料力学特性的理解与表达——力的传递在建筑形态中的呈现 null00 三千座大厅 :19世纪法国建筑师及理论家维奥雷-勒-杜克的未实现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00 背景 19世纪正是法国建筑的“新哥特”时代,有别于之前的“希腊-哥特” ,哥特建筑的结构原理和最终产生的形态不再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它也不同于英国同时期的“哥特复兴” ,维奥雷-勒-杜克和另一位法国建筑师亨利·拉布鲁斯特一样,尽管吸收了他的前辈们教给他的所有关于哥特式建筑结构和理性性质方面的知识,并且他本人对哥特式建筑有着“浪漫主义的和感情上的赞同”,早期他的主要精力曾经花在哥特式建筑的修复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复兴上,但不久,他开始拒绝接受这种建筑风格复兴的想法,进而将注意力转向对哥特式建筑的每一个形体和细部构造的严密分析,希望能得出一套可以用于19世纪的设计原理。 00 具有哥特建筑的形象比根据哥特建筑建构原理进行设计更为重要——“英国的新哥特式建筑还是一种服装,它是为了宗教的﹑社会学的﹑或民族主义的原因而使用的。 nullnull00 对于维奥雷-勒-杜克来说,哥特建筑,如同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是符合材料特性的伟大结构。 00 他力图证明哥特教堂是理性地使用使用石头进行建造的结果。 00 一旦建筑材料不再是石头,而是19世纪出现的铸铁材料——他所处的时代的一种新材料,那么就没有理由去不加思索的模仿哥特建筑所呈现的形态,如:尖拱。 00 因为,这些结构形式,这些实体形态,是为石头而产生的。 00 他提倡要尝试使用铸铁等新材料创造出一种具有哥特理性精神(而不是哥特形式)的属于19世纪的建筑。 null00 维奥雷-勒-杜克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建筑对话录》中发表的一系列设计构思就是这一主张的结果 00 该大厅屋面的重量由一系列角铁支柱体系转移至另一套砌筑围合体上,同时,砌筑体自身的布局完成了对八角形大厅的空间划分。我们可以将这一套结构体系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对应来分析:勒-杜克在这里创造的新结构,实质仍属于静态结构体系——三千座大厅作为音乐厅,在空间形态上提出了不同于哥特教堂的要求,高耸而狭长的空间在这里是不适宜的,需要的是有足够跨度的完整空间——因此具有承重功能的厚重砌筑体并未像哥特建筑中被“分开”的飞扶壁与因此而变薄的主厅的墙体那样产生出两个侧厅空间。 null00 勒-杜克是这样做的:他从哥特建筑那里领会到的石材的拱形结构原理,促使他使用铸铁创造出新的多面体屋面结构,多面体由正投影为等边三角形的铸铁骨架加上镶嵌面(材料不详)构成,而这些等边三角形的铸铁骨架是“符合力学要求的结构形式”,是清晰的“作用力线”。整个屋面的净跨经过他的计算可以达到140英尺以上。 00 将哥特建筑中本为一体的整套石材受力系统原理分解开来(哥特建筑的对角线拱←→多面体屋面),让更轻的新材料——铸铁介入,使完整的大空间构想得以实现 null00 三千座大厅的结构与古罗马的万神庙同属“静态结构”——万神庙的圆形鼓座的直径为142英尺(非空间净直径),但屋面重量在新的建构材料﹑方式下明显减轻;而且承重结构的复合化使建筑形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屋面不需要成为半球形的穹顶,大厅的空间高度相对万神庙远为均匀;八角大厅的砌筑体上向内伸出高处座台可以满足更多的观众人数,座台的支撑结构是由铸铁骨架和拱面完成的,而像座台这样的附加形态对于万神庙单纯的结构体系来讲是不可思议的。 但拱形结构的万神庙则需要半球形,以保证石材之间进行符合它们特性的“力的传递”。 nullnull00 虽然维奥雷-勒-杜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当今的建筑必须从过去的建筑中演变而来,它却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复兴主义。维奥雷-勒-杜克认为,现代建筑师必须分析古人的杰作,将分析转化为一种观点,然后用这种观点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无论怎样强调维奥雷-勒-杜克与普金﹑巴特菲尔德……等英国同代人的哥特理念的区别都不会为过。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哥特建筑,但是没有谁能够像维奥雷-勒-杜克那样超越对样式的浪漫情感,从而达到一种永恒的哲学观点。 null00 从16世纪开始,法国学者和建筑师就对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轻盈精妙的结构和高大空间抱有极大热情;但在另一方面,视古典主义为一种高雅建筑形式的观点并未改变,对于当时的许多专业认识来说,哥特建筑仍然代表着一种野蛮低下的风格和形式。人们认识到哥特建筑在结构和空间上的优越性但却不愿放弃古典主义根深蒂固的形式,哥特建筑主要是在结构的意义上被加以理解,并被试图纳入进古典建筑的形式中。换言之,所谓“希腊-哥特”就是哥特建筑的结构原理与古典建筑形式体系结合而成的混合产物。 null00 复合材料中作用力的有效转换 null00 19世纪中叶,靠直观感觉的技术时代结束了,力学公式来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时代到来。 00 结构与形态的关系依然是考察的坐标 00 视点的区别:路易·康关注受力结构与空间的“血缘关系” ①;而在同样面对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时,尽管经过计算的框架体系或剪力墙足以排除结构上所承受的曲力,以皮耶·路吉·奈尔维为代表的有土木工程背景的建筑师主张从建材的强度特性出发,创造一种有利于材料张力及压缩的建筑形态。 00 “混凝土的流质形态及其整体性,是在力学和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观念上以及在造型能力上取之不尽的源泉。与这些灵感相应的是,钢筋混凝土梁不再是木梁和金属的僵直形状而是要求按弯矩和剪力的图线来支模浇灌(或是完成装配);垂直支撑构件不再是石柱的棱性特征而要求适应于在柱上产生的弯曲应力和轴向应力的联合作用。” null00 罗马迦蒂羊毛厂的建造中,板肋的设计也完全取决于结构需要,随着主弯矩的等应力线分布的板肋造成一种迷幻的空间形态,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肋连接使它们之间真实的整体关系得以形象的展现,结构物以力的关系在形态上获得了类似有生命力的生物的感觉。 nullnull00 1959年伯克明斯特·富勒在美国伊利诺州的卡本代尔的大地圆穹自宅,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态。 00 相比于奈尔维对建造技术和形态之间关系的关切,富勒在几何学、力学、运动学和材料学等领域寻求一种“设计科学” 00 富勒自称对任何文脉特性﹑形态的单纯视觉性不感兴趣,试图以最高效的技术手段解决最多的建筑问题——但很明显,他并不期待这种建筑形态能带给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温和感受,相反,富勒认为人们应当在认识中修正自己对建筑形态的期望,更直接的说,他希望人们重新注视一下自身与“物理世界”的关系。 00 这种激进态度无疑与建筑师富勒对社会和生态问题的思考有关,“设计科学”承载了他以高效的技术手段缓解紧张的全球生态资源,同时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美好愿望。 00 大地圆穹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同时它又充当了围护体系;它以最小的表面积封闭出最大体积的空间—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结构体系在尺度上可以不受限制的增大,因为结构体系内部作用力的极限将随着它尺寸的增加而成比率的增大。这是一个在结构体系方面的卓越创造null
本文档为【建构:第三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071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4-04-29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