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TDS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TDS

举报
开通vip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TDS ICS07.060;13.020.01 Z0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海 洋 行 业 标 准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monitoring of coral reef ecosystem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05 年 5 月 11 日) ××××-××-××发布 ××××-××-××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 HY/T 082-2005 I 目...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TDS
ICS07.060;13.020.01 Z0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海 洋 行 业 标 准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monitoring of coral reef ecosystem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05 年 5 月 11 日) ××××-××-××发布 ××××-××-××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 HY/T 082-2005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内容与指标 ...................................................................... 1 5 监测方法 ............................................................................ 2 5.1 物理及化学指标监测................................................................. 2 5.2 生物指标监测....................................................................... 4 6 质量控制 ........................................................................... 13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监测结果报表格式 ............................................... 14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常见珊瑚礁病害症状............................................. 19 参考文献 ............................................................................. 21 图 1 悬浮物沉降速率现场测定试验装置.................................................... 2 图 2 鳐式划板结构及与拖曳船的连接方式.................................................. 4 图 3 能见度判定依据及鳐式监测方法示意图................................................ 5 图 4 盖度判定依据...................................................................... 5 图 5 复杂形状的珊瑚示意图.............................................................. 7 图 6 珊瑚生长轴向及测定方式............................................................ 8 图 7 大型脱落珊瑚规格测定方式.......................................................... 8 图 8 珊瑚死后变化过程模式图............................................................ 9 图 9 “丁字尺”及观测范围............................................................. 11 图 10 鱼类监测断面及监测方法.......................................................... 12 表 1 悬浮物沉降速率测定结果记录表...................................................... 3 表 2 其他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4 表 3 鳐式监测现场记录表................................................................ 6 表 4 断面监测现场记录表................................................................ 9 表 5 硬珊瑚补充量现场监测记录表....................................................... 10 表 6 大型底栖藻类及海胆现场监测记录表................................................. 11 表 7 鱼类现场监测记录表............................................................... 12 表 A.1 物理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报表....................................................... 15 表 A.2 珊瑚礁鳐式监测数据报表......................................................... 16 表 A.3 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数据报表..................................................... 17 表 A.4 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藻类及海胆数据报表........................................... 18 表 A.5 珊瑚礁鱼类监测数据报表......................................................... 18 HY/T 082-2005 I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明辉、韩庚辰、周秋麟、梁斌。 HY/T 082-2005 1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珊瑚礁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的珊瑚礁生态监测工 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珊瑚水螅体 coral polyp 珊瑚上每一个独立生活的个体,由石灰质骨骼和珊瑚虫所构成。 3.2 珊瑚 coral colony 由许多同种(属)珊瑚水螅体所形成的独立的集合体。 3.3 珊瑚礁 coral reef 由活珊瑚和已经死亡的珊瑚骨骼所构成的特殊海底生境。 4 监测内容与指标 4.1 物理及化学指标 珊瑚礁生态监测的物理及化学监测指标为: —— 水深; —— 水温; —— 盐度; —— 透明度; —— 悬浮物; —— 悬浮物沉降速率; —— 底质类型; —— 溶解氧; —— pH; —— 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无机磷、活性硅酸盐); HY/T 082-2005 2 —— 叶绿素 a。 4.2 生物指标 珊瑚礁生态监测的生物监测指标为: —— 珊瑚健康状况(珊瑚种类、盖度、死亡率、病害、硬珊瑚补充量); —— 大型底栖藻类; —— 珊瑚礁鱼类。 5 监测方法 5.1 物理及化学指标监测 5.1.1 悬浮物沉降速率 5.1.1.1 仪器设备 悬浮物沉降速率监测需要下列仪器设备: —— 恒温箱; —— 分析天平; —— 2#Watman 滤膜; —— 高 10cm,直径 8cm 带盖的直口塑料杯; —— 直径 3cm,长 60cm 木杆或竹竿; —— 水泥砣,做成圆台或四棱台形状,中间具一直径 3cm 圆孔,水泥砣重量应以保证木杆在海底 直立并不因海流作用而摆动为宜。 图1 悬浮物沉降速率现场测定试验装置 5.1.1.2 监测方法 在监测站位的海底选择平坦处,用水泥砣固定木杆,每个站位至少3个上述木杆。在木杆上距海底 10cm和50cm处分别固定直口塑料杯一个,杯口朝上,除去杯盖(见图1)。 一段时间后(14d内),在水下盖上杯盖,将水样带回实验室,用镊子将杯中的生物挑出。称量滤 膜质量Sw1,用分液漏斗将杯中的悬浮物过滤到滤膜上,再轻轻加入蒸馏水洗去滤膜上的盐分。在70℃ 恒温下烘干滤膜,直到滤膜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再次称量滤膜的质量Sw2。按公式(1)计算沉降速率: HY/T 082-2005 3 .................................(1) 式中: Sr——沉降速率(mg/cm2·d); Sw1——滤膜质量(mg); Sw2——滤膜与悬浮物质量; d ——实验天数(d); r ——塑料杯半径(cm)。 将数据记录在表 1 中。 表1 悬浮物沉降速率测定结果记录表 站位编号 测定时间 年 月 日 测定人 样品编号 距海底距离 cm Sw1 mg Sw2、 mg 天 d r cm Sr mg/cm2.d 平均沉降速率 mg/cm2.d 10cm 50cm 总平均 备注 2 12 rd SwSwSr π −= HY/T 082-2005 4 5.1.2 其他指标 4.1中其他物理及化学指标监测按表2所列方法进行,其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应按GB 17378.2 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应按GB 17378.3的有关规定执行,检测与分析方法应按GB 17378.4的有关规定执行。 所有物理及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按表A.1的格式填写数据报表。 表2 其他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方法 指标 方法 水深 测深仪 水温 表层水温表法 盐度 盐度计法 pH pH计法 溶解氧 碘量法 透明度 目视法(透明度盘) 叶绿素a 分光光度法、荧光法 悬浮物 重量法 亚硝酸盐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硝酸盐 锌-镉还原法、镉柱还原法 氨 次溴酸盐氧化法 无机磷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活性硅酸盐 硅钼黄分光光度法、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5.2 生物指标监测 5.2.1 珊瑚及大型藻类 5.2.1.1 鳐式监测法 5.2.1.1.1 仪器设备 图2 鳐式划板结构及与拖曳船的连接方式 HY/T 082-2005 5 珊瑚礁鳐式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如下: —— 一艘挂机小船(15 马力~20 马力); —— 手持高频防水对讲机及 GPS 定位仪各一部; —— 鳐式划板,60cm×40cm×2cm,采用三合板制成,漆成白色,板的前端两角凹成把手,后部正 中另有一个把手(见图 2); —— 聚乙烯绳索,长 17m,直径大约 10mm。绳索上绑有两个浮标,一个距鳐式划板 6m,另一个距 鳐式板 12m(见图 2); —— 珊瑚分布图及其它对观察者有帮助的图表,封塑的珊瑚礁图谱、珊瑚礁分布航拍照片、海图 等; —— 铅笔,系在鳐式划板的固定绳索上(见图 2); —— 防水记号笔; —— 潜水设备,潜水服、面罩、脚蹼、潜水手表等。 图3 能见度判定依据及鳐式监测方法示意图 图4 盖度判定依据 5.2.1.1.2 监测方法 5.2.1.1.2.1 监测区域的选择 HY/T 082-2005 6 根据卫片、航片及以往调查数据,确定珊瑚礁重点分布区域,应对珊瑚礁整个重点分布区进行监测。 浅水域和难以确定是否有珊瑚礁分布的深水域一般不作为监测区域。如果拟监测珊瑚礁分布区域的海域 岸线较长,把监测区域分成若干个重点监测断面。 5.2.1.1.2.2 监测海况要求 在能见度大于6m(能见度根据系在拖绳上的浮标确定)(见图3),海况及风力等级为3级以下的晴 天观测。 5.2.1.1.2.3 监测路线及方向 鳐式观测一次航行观测的海底宽度为10m~12m。监测路线的方向决定于风、水流和太阳的角度等因 素。在天气条件允许时,环礁体采用顺时针方向,缘礁按礁体的长轴方向来回观测。现场监测前应根据 监测区域的范围、珊瑚礁类型及每次航行观测的海底宽度设计监测航行的路线,确保每条路线互不重复 又能全面观测海底珊瑚礁的现状。现场观测过程中,当船只难以沿着理想的拖曳路线航行时,观察者要 根据其在礁坡上的位置改变观察宽度。 5.2.1.1.2.4 监测步骤 进行鳐式监测时,挂机小船拖曳速度应随海流和海况等因素作相应调整,一般为3 km/h~5km/h。鳐 式监测以2min为一个单元,在连续拖曳观测2min后,拖曳船停下来,观察者在固定于鳐式板上的调查记 录表上记录数据(见表3)。记录的指标为硬珊瑚盖度、软珊瑚盖度及底栖藻类盖度,盖度依据图4估算。 驾船者同时记录拖曳次数和船在一个监测单元的起点及终点坐标。重复该过程,直到监测结束。 一位观察者最多连续参与15个单元观察,之后,观察者和驾驶者应交换角色,或替换新的观察者。 如果不可能在一次连续拖曳中完成区域监测,应留下浮标标明下次监测的起点。 表3 鳐式监测现场记录表 监测区域 珊瑚礁类型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潮汐状况 高潮 低潮 涨潮 落潮 观察者 硬珊瑚盖度 % 观测起点坐标 连续 拖曳 序号 死 活 软珊瑚盖度 % 藻类盖度 % 经度 ° ′ ″ 纬度 ° ′ ″ 备注 HY/T 082-2005 7 5.2.1.1.2.5 数据处理 每天调查完后,必须对当日的数据进行校核,原始数据中应包括标明调查起点和每次拖曳结束站位 的图。按表A.2的格式填写监测数据报表。 5.2.1.2 断面线监测法 5.2.1.2.1 仪器设备 断面线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如下: —— 水下记录纸、记录笔; —— 断面设置线,一条长 10m 的聚乙稀绳,在 1m、3m、5m、7m、9m 处用彩色布条或防水染料作出 标记,绳的两端各系一铅块,铅块重量以断面线放置在海底不受海流干扰为宜; —— 样方,规格为 25cm×25cm(内径),由 6#~8#铜丝做成; —— 塑料直尺,长 15cm,一端尖形。水下作业时,直尺用绳系在记录笔上; —— 聚乙稀软尺,长 1m,每隔 10cm 具有刻度,一端具塑料环,在水下测量时套在手腕上; —— 潜水用具,潜水所需要的配套设备; —— 水下数码照相机。 5.2.1.2.2 监测方法 5.2.1.2.2.1 监测区域选择 每个监测区域的范围约为200m×200m。一般监测区域选择在珊瑚礁集中分布区域,分别在1m~5m和 8m~15m水深处各选多个监测区域。监测区域选择时应考虑海底地形、风向及涨落潮引起水深的改变等因 素。 5.2.1.2.2.2 断面布设 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5条监测断面,每条断面长10m。断面应沿珊瑚礁长轴方向布设,各断面不能重 复,断面分布应覆盖整个监测区域,尽量均匀。 5.2.1.2.2.3 活珊瑚种类及覆盖度 图5 复杂形状的珊瑚示意图 从断面一端开始,用软尺测量断面线下的活珊瑚所占绳长(小于10cm的不记),记下断面线下活珊 瑚的总长度,并对断面上测量的造礁珊瑚种类进行现场鉴定。如果断面线下有砂质底质,记录其所占的 长度。结果记录在表4中。 HY/T 082-2005 8 注: 箭头、眼睛为轴向 图6 珊瑚生长轴向及测定方式 5.2.1.2.2.4 珊瑚规格测定 从断面线的另一端开始,对断面线下的原生珊瑚及难以移动的次生性珊瑚规格进行测量,结果记录 在表4中。测量珊瑚的选择及边界确定方法如下: 只对附着在基质上的珊瑚及脱落的大型难以挪动的珊瑚进行测定, 100%死亡的珊瑚也应测定;10cm 以下的珊瑚及从珊瑚礁上脱落的珊瑚不作测量。 珊瑚界线根据骨骼形态、相联系的活组织及水螅体的颜色确定。有些珊瑚的活组织分散在叶片状的 基底上,应作为一个珊瑚看待;有时一个珊瑚被另一种珊瑚包围,按两个珊瑚分别测量;簇生珊瑚,如 鹿角珊瑚(Acropora )作为一个珊瑚测量(见图5);如果一个珊瑚长在另一个珊瑚的顶部,且两个都 在断面线上,分别测量;如果一个珊瑚部分死亡,测量时应包括死亡部分。 珊瑚规格用珊瑚的高度和宽度来表示。高度指珊瑚的基底至生长轴平行方向最高点间距离;宽度指 垂直于生长轴的最大直径(见图6)。脱落的珊瑚如果没有新生长轴向,按原生长轴测定其规格(见图7), 若有新生长轴,则按新生长轴向测定珊瑚规格。 注: 眼睛及箭头方向为生长轴 图7 大型脱落珊瑚规格测定方式 HY/T 082-2005 9 表4 断面监测现场记录表 监测区域 监测断面编号 经度 ° ′ ″ 纬度 ° ′ ″ 断面长 cm 活珊瑚所占长度 cm 活硬珊瑚所占长度 cm 活软珊瑚所占长度 cm 岩石所占长度 cm 鹅卵石所占长度 cm 砂所占长度 cm 软泥所占长度 cm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观察者 规格 cm 生活状况 病害 死亡时间 硬珊 瑚编 号 种名(属) 长 宽 活 a b c d e B BB WB RW YB RB 其 它 注 1:a为死亡时间在1个月以内,b在6个月以内,c在1—2年之内,d在1—2年以上,e早期死亡。 注 2:表内B、BB、WB、RW、YB、RB为珊瑚礁常见病害(参见附录B)。 5.2.1.2.2.5 硬珊瑚死亡率 在测量珊瑚规格的同时测定断面上硬珊瑚总个数及死亡个数,并估计死亡时间,将测定数据记录在 表4中。 活珊瑚呈现不同的颜色,判断死亡珊瑚的依据是珊瑚颜色为白色或黑色(见图8)。早期死亡的为 黑色,死亡时间超过15a的珊瑚已辨认不清珊瑚体。近期死亡的为白色,死亡时间判别依据如下: —— 1 个月以内:珊瑚骨骼白色、完整清晰; —— 6 个月以内:珊瑚被小型藻类或薄层沉积物覆盖; —— 1~2 年之内:珊瑚结构轻微腐蚀,但仍然能分辨出珊瑚的属级分类单位; —— 1~2 年以上:珊瑚结构消失,或单体上的附着生物(藻类、无脊椎动物等)已经很难取下。 图8 珊瑚死后变化过程模式图 5.2.1.2.2.6 病害 珊瑚礁病害主要通过颜色的改变来判断(见附录B)。应对白化病及其它颜色的异常进行监测并拍 照,只统计每个珊瑚“头部”平面上颜色的异常状况。记录每个珊瑚颜色异常状况并对病害情况进行现 场拍照。珊瑚常见病害有(症状参见附录B): —— 白化病(B); HY/T 082-2005 10 —— 黑边病(BB); —— 白带病(WB); —— 侵蚀病(RW); —— 黄斑病(YB); —— 红带病(RB)。 现场观测结果记录在表4中。 5.2.1.2.2.7 硬珊瑚补充量 完成每个监测区域的断面监测后,在调查过的珊瑚礁附近自由游动,寻找没有大型固着生活的无脊 椎动物(直径大于25 cm)区域,放置25cm×25 cm样方。统计样方内直径小于2cm的石珊瑚数量,尽可 能记录每一种类的属名。每个区域按上述方法重复调查80个样方。 现场观测结果记录在表5中。将珊瑚礁监测数据按表A.3格式报表。 表5 硬珊瑚补充量现场监测记录表 监测区域 监测断面编号 经度 ° ′ ″ 纬度 ° ′ ″ 观察者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不同属珊瑚(<2cm)数量(个) 样方 编号 HY/T 082-2005 11 5.2.1.2.2.8 大型底栖藻类及海胆 在测定珊瑚的同一条断面上进行藻类丰度的测量。在断面线的1m、3m、5m、7m、9m处分别放置样方。 适合放置样方区域的藻类覆盖率应大于80%,其它底栖动物和裸露海底的面积应小于20%。如果在断面线 标志处无合适区域,在标志处1m的半径内选择其它放置样方区域,若仍无合适区域,取消该处的测量。 每个样方记录的内容为大型底栖藻类(高度大于1 cm)盖度、高度及断面两侧各0.5m范围内海胆的数量。 现场测量数据记录在表 6 中。将珊瑚礁藻类及海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按表 A.4 格式报表。 表6 大型底栖藻类及海胆现场监测记录表 监测区域 经度 ° ′ ″ 纬度 ° ′ ″ 断面编号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大型底栖藻类 海胆 样方编号 盖度 % 高度 cm 数量 个 密度 个/m2 备注 5.2.1.3 仲裁方法 断面线监测法为仲裁方法。 5.2.2 珊瑚礁鱼类监测 5.2.2.1 仪器设备 珊瑚礁与类监测所需仪器设备为: —— 尼龙绳,一条,长 30m,一端固定在线拐上,另一端具有卡子; —— 丁字尺,尺长为 1m,手柄长为 60cm,用有机玻璃制成。5cm、10cm、20cm、40cm、80cm 刻度 用红色标记; —— 潜水用具,潜水所需要的配套设备。 —— 水下数码照相机。 图9 “丁字尺”及观测范围 HY/T 082-2005 12 5.2.2.2 鱼类丰度监测 5.2.2.2.1 监测区域与断面设置 珊瑚礁鱼类监测区域的选择原则与珊瑚礁调查相同,分别在1m~5m和8m~15m的水深处分别选择监测 区域。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30m长断面10条。每条断面的统计范围为30m×2m(见图9、图10)。 图10 鱼类监测断面及监测方法 5.2.2.2.2 目标种确定原则 根据以往调查数据,选择珊瑚礁生境中常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 5.2.2.2.3 调查步骤 沿着断面游到断面的另一端,将丁字尺举在眼前,眼睛盯着尺前方数米远处,记录断面两侧各1m 宽的范围内常见种类的个体数量(见图10),并用丁字尺观测每条鱼的体长范围(<5 cm、10cm~20 cm、 20 cm~30cm、 30cm~40cm、>40cm)。测定结果记录在表7中。根据鱼类现场监测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按表A.5格式报表。 表7 鱼类现场监测记录表 监测站位 经度 ° ′ ″ 纬度 ° ′ ″ 断面编号 监测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种类名称 个体数量 尾 中文学名 拉丁名 <5cm 5 cm~10cm 10 cm~20cm 20 cm~30cm 30 cm~40cm >40cm 合计 合计 HY/T 082-2005 13 6 质量控制 首次开展珊瑚礁生态监测前应进行充分论证,确定监测区域的范围、监测断面及监测站位,经确定 后应固定不变。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定一条永久性断面。以2月份、5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别代表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年季之间同一季节的监测时间应尽可能固定不变,监测时间相差最多不能超过15d。 按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管理及报送监测数据,同时应报送监测站位图,图中应标明监测断面、站位编号、 经纬度等信息,有关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按GB 17378.2有关规定执行。 HY/T 082-2005 1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监测结果报表格式 A.1 物理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1; A.2 珊瑚礁鳐式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2; A.3 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3; A.4 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藻类及海胆数据报表,见表A.4; A.5 珊瑚礁鱼类监测数据报表,见表A.5。 HY/T 082-2005 15 表 A.1 物理化学指标监测数据报表 监测单位: (章)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报表日期: 年 月 日 共 页第 页 水质监测结果 mg/L 序 号 站 位 号 水深 m 经度 ° ′ ″ 纬度 ° ′ ″ 层次 m 水温 ℃ 盐度 悬浮 物 pH 透明 度 m 溶解 氧 叶绿素 a μg/L 磷 酸 盐 亚硝 酸盐- 氮 硝酸 盐- 氮 氨- 氮 硅酸 盐 悬浮物沉 降速率 mg/cm2·d 填表人 校对人 审核人 HY/T 082-2005 16 表 A.2 珊瑚礁鳐式监测数据报表 监测单位 (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区域 珊瑚礁类型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潮汐状况 高潮 低潮 涨潮 落潮 观察者 活硬珊瑚平均盖度 % 硬珊瑚平均死亡率 % 软珊瑚平均盖度 % 大型藻类平均盖度 % 硬珊瑚盖度 % 观测起点坐标 连续 拖曳 序号 死 活 软珊瑚盖度 % 藻类盖度 % 经度 ° ′ ″ 纬度 ° ′ ″ 备注 填表人 校对人 审核人 HY/T 082-2005 17 表 A.3 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数据报表 共 页 第 页 监测单位 (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区域编号 经度 ° ′ ″ 纬度 ° ′ ″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活珊瑚平均盖度 % 平均死亡率 % 硬珊瑚平均补充量 (个/m2) 平均发病率 % 监测指标 断面 1 断面 2 断面 3 断面 4 断面 5 断面 6 备注 硬珊瑚 活珊瑚盖度 % 软珊瑚 硬珊瑚 种类数量 种 软珊瑚 岩石(%) 鹅卵石(%) 沙(%) 底质 类型 软泥(%) 死亡珊瑚数量(个) 6 个月内死亡率 1-2 年内死亡率 2 年以上死亡率 死亡 状况 死 亡 率 (%) 总死亡率 B BB WB RW YB RB 病害 种类 及发 生率 (%) 其它 硬珊瑚补充量(个/m2) 填表人 校对人 审核人 HY/T 082-2005 18 表 A.4 珊瑚礁断面线法监测藻类及海胆数据报表 监测单位 (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区域编号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监测 断面 编号 经度 ° ′ ″ 纬度 ° ′ ″ 大型藻类平均 覆盖度 % 大型藻类平均 厚度 cm 海胆平均密度 个/10m2 填表人 校对人 审核人 表 A.5 珊瑚礁鱼类监测数据报表 监测单位 (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站位编号 经度 ° ′ ″ 纬度 ° ′ ″ 断面编号 监测时间 年 月 日 种类 个体数 尾 学名 拉丁名 个 体 总 数 平均 密度 尾/100m2 平均 体长 cm 0-5 cm 6-10 cm 11-20 cm 21-30 cm 31-40 cm >40 cm 填表人 校对人 审核人 HY/T 082-2005 1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常见珊瑚礁病害症状 白化病(B)(Bleaching) 黑边病(BB) (Black band) 白带病(WB)(White band) HY/T 082-2005 20 侵蚀病(RW)(Rapid wasting) 黄斑病(YB)(Yellow blotch) 红带病(RB)(Red band) HY/T 082-2005 21 参考文献 [1]CARICOMP (2001). CARICOMP Methods Manual, level 1and level 2: Manual of Methods for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Caribbean. CARICOMP Data Management Center, Centre for Marin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Mona, Kingston, Jamaica and Florida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St. Petersburg Florida, U.S.A. [2]Caroline S. Rogers, Cinger Carrison, Rikki Grober, Zandy-Marie, and Mary Ann Franke. 1994. Coral Reef Monitoring Manual for the Caribbean and Western Atlantic. National Park Service, Virgin Island National Park. [3]Crosby, M.P. and E.S. Reese. 1996. A Manual for Monitoring Coral Reefs With Indicator Species: Butterflyfishes as Indicators of Change on Indo Pacific Reefs. Office of Ocean and Coastal Resource Managemen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Silver Spring, MD. 45 pp. [4]Moran,P.J.,D.B.Johnson,B.A.Miler-Smith,C.N.Mundy,D.K.Base,J.Davidson,I.R.Miler and A.A.Thompson .1989. A guide to the AIMS manta tow technique.The Crown-of-thorns Study. Ausira1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20pp. [5]Turgeon, D. D., R. G. Asch, B. D. Causey, R. E. Dodge, W. Jaap, K. Banks, J. Delaney, B. D. Keller, R. Speiler, C. A. Matos, J. R. Garcia, E. Diaz, D. Catanzaro, C. S. Rogers, Z. Hillis-Starr, R. Nemeth, M. Taylor, G. P.Schmahl, M. W. Miller, D. A. Gulko, J. E. Maragos, A. M. Friedlander, C. L. Hunter, R. S. Brainard, P. Craig, R. H. Richond, G. Davis, J. Starmer, M. Trianni, P. Houk, C. E. Birkeland, A. Edward, Y. Golbuu, J. Gutierrez, N. Idechong, G. Paulay, A. Tafileichig, and N. Vander Velde. 2002. The State of Coral Reef Eco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Pacific Freely Associate States: 2002.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ational Ocean Service/National Centers for Coastal Ocean Science, Silver Spring, MD. 265pp.
本文档为【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报批TDS】,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84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4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4-04-21
浏览量: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