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想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想

举报
开通vip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想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其中包括三种内文有异而相对独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写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种战国写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 甲本存简39枚,简长32.3厘米,共计1086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后段,...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想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其中包括三种内文有异而相对独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写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种战国写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 甲本存简39枚,简长32.3厘米,共计1086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后段,2章,32章,25章,5章,16章上段,64章上段,56章,57章,55章,44章,40章,9章。 乙本存简18枚,简长30.6厘米,390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 甲、乙本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各自成篇。 丙本存简28枚,简长26.5厘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见于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记载的文字,《郭店楚墓竹简》编者谓之《老子丙》。 另有其余14枚所记载的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题名谓之《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是华夏哲学古代本体论最早的论文之一。西方小亚细亚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Thalês,Thales,估猜约为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年代与郭店《老子》的写者时代(约前400年)约略接近。泰勒斯也认为水是本体,是万物始源,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店《老子》三种写本大部分内容文字均见于今本《老子》。我认为这应当是《老子》经文的原始面貌,即多位不同作者、不同时代所编撰的古人政治及哲学语录的汇集。 我在所著的《老子新考》中曾经讨论所谓“老子”是一个作者群体,老氏并不是一个人。老子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原型,最早或可追溯到商朝的贤人仲虺(注:古华夏的雷神名钟傀,即龙神虺蜴。仲虺,用其名也。),及其所作的《仲虺之诰》。故老书最初的写本非一,原始面貌应即如郭店的甲、乙、丙三种或更多种传写本。 战国后期,各国流传的不同的原始写本,或被周史官老聃及楚人老莱子、慎到等学者汇编为类似《德/道》上下经的那种合编文本,即如传于汉初的马王堆帛书写本。 而在秦汉之际,托名老子的经文又被河上公一类隐士学者改编为汉魏以后流传至今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 [ 河上公,秦汉之际著名隐者。真名佚,年代不详,仅传隐号“河上丈(老)人”。或曰与张良师傅黄石公为一人。后世称其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是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今本《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传授者,汉代黄老之道的祖师之一。其可信传略仅见于《史记·乐毅列传》后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参)师”。] 因之,郭店本《老子》三本,乃是目前所见《老子》书的最原始的写本。 【甲本1组】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甲本2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甲本3组 】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甲本4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甲本5组】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而)骄。自遗咎也。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憂。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乙本2组 】 上士闻道,勤而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无。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乙本3组 】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丙本2组 】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丙本3组 】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丙本4组】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古无远。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 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郭店《老子》全文完] 郭店簡本《老子》出版者释文 一、《老子》甲本 上 1.1.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虛而屈,動而愈出。 2.1.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 3.1.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3.2.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3.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4.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下 4.1.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有乎屬:視素抱樸,少私寡欲。 4.2.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罪莫厚乎貪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4.3.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4.4.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混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4.5.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恒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4.6.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4.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4.8.道恒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4.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5.1.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2.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3.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二、《老子》乙本 1.1治人事天莫若嗇。天唯嗇,是以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之法】,長生久視之道也。 1.2【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1.3. 絕學無憂。唯與阿,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1.4.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驚】?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2.1.上士聞道,僅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類,進】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愉,大方無隅,大器慢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善始且善成。】 3.1.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侮。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來。 3.2.大盛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盛若詘,大直若屈。 3.3.燥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三、《老子》丙本 1.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 2.1.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3.1.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4.1.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1.1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1.2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1.3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1.4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1.5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凔热. 1.6 凔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1.7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1.8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2.1 湿燥者,凔热之所生也. 2.2 凔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2.3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2.4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2.5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2.6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2.7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时, 3.1 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 3.2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3.3 此天之所不能杀, 3.4 地之所不能埋, 3.5 阴阳之所不能成. 3.6 君子知此之谓..... (缺简) 3.7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 4.1 下,土也,而谓之地. 4.2 上,气也,而谓之天. 4.3 道以其字也. 清昏其名. 4.4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4.5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4.6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4.7 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强. 4.8 地不足於东南,其上...... 4.9 不足於上者,有余於下. 4.10 不足於下者,有余於上. 4.11 《郭店楚簡老子校釋》 作者:涂宗流 引自“荆门郭店楚简文献中心”http://www.jmlib.net/zj/news.asp?id=476 郭店楚簡《老子》凡三篇,不僅竹簡形制各不相同,其內容也各自獨立成篇,是今本《老子》出現之前的三篇道家哲學著作。《老子甲》論述以道佐人主治國:上篇論述佐人主治國之策;下篇論述佐人主者之德。 《老子乙》以爲道、守道爲中心“言道家之用”:第一部分論述爲道者要自損、自重;第二部分論述守道治國必須堅持“清靜”的原則。 《太一丙》論述“道”和“爲道”:第一部分對《老子甲》所提出的“道”進行解說;第二部分論述“爲道”,指出爲道者應順乎民意而貴言,應“輔萬物之自然”。 老子甲 《老子甲》存簡39枚(文中下標的數字爲《郭店楚墓竹簡》圖版序號),約1086字。論述以道佐人主治國。可分爲33章,歸併爲上、下篇。上篇(1-19章)論述佐人主治國之策;下篇(20-23章)論述佐人主者之德。 第1至5章(1-2簡),提出活其本性以大其真、輕其私心以減少欲望的治國方略。第6章(2-5簡)言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第7章(5-6簡)言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第8章(6-8簡)言果而不強,其事好。第9章(8-10簡)言長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第10章(10-14簡)言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第11章(14-15簡)言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第12章(15-18簡)言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3章(18-19簡)言侯王能守道保朴,萬物將自賓。第14章(19-20簡)言卑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第15章(21-23章)言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第16章(23簡)言天地之間虛而不屈。第17章(24簡)言至虛,恆也;守中,篤也。第18章(25-29簡)言爲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第19章(29-32簡)言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第20章(33-35簡)言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21章(35-37簡)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第22章(37簡)言弱也者,道之用也。第23章(37-39簡)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校】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以下簡稱帛書甲本、帛書乙本,合稱帛書本)分別作“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王弼《老子注》(以下簡稱王弼本)第十九章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魏源《老子本義》(以下簡稱魏源本。相對於郭店楚簡《老子》,帛書本、王弼本、魏源本合稱今本《老子》或傳世本《老子》,簡稱今本或傳世本)第十六章作“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魏源本“絕聖棄智”二句在“絕仁棄義”二句之下,其他各本均在“絕仁棄義”二句之上。郭店楚簡本篇此二句自成一章,後有分章符號。“絕聖棄智”之“聖智”,王弼注:“聖智,纔之善也。”魏源本義:“聖智,智慧也。”所謂“絕聖棄智”,即“絕棄王者聖智。” 【釋】“智”與“辯”爲互文。“智”,機謀。《韓非子?揚權》:“聖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爲常。”《文子?上禮》:“各欲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辯”,巧言,善言辭。《書?太甲》:“群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孔傳:“利口覆國家,故特慎焉。”王弼本《老子》八十一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河上公注:“辯,謂巧言也。”“絕智棄辯”是對王者(統治者)說的,作爲本篇的首章,老子尖銳地指出統治者要想治理好國家,首先必須絕棄機謀和巧言,使民利其利。只有這樣,國家纔能富強。句意爲:絕棄機謀和巧言,老百姓就能利其利。 絕巧棄利,盜賊亡有。 【校】帛書本,王弼本,魏源本均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在“絕仁棄義”二句之後。“絕巧棄利”之“巧利”,王弼注:“巧利,用之善也。”魏源本義:“巧利,大偽也。” 【釋】“巧”與“利”爲互文。“巧”,詭詐。《集韻?效韻》:“巧,偽也。”《管子?立政》:“諂諛飾過之說勝,則巧佞者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利”,貪婪。《廣雅?釋詁二》:“利,貪也。”《禮記?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記》:“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盜賊是社會的公害,有盜賊則民不安。要使盜賊無有,王者(統治者)必須絕棄貪婪和詭詐。在上者的貪婪和詭詐是產生盜賊的根本原因。句意爲:絕棄貪婪和詭詐,盜賊就不會產生。 絕[忄爲]棄慮,民復季子。 【校】帛書甲本作“絕仁棄義,民復畜茲”,帛書乙本作“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王弼本、魏源本作“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以上各本此二句均在“絕巧棄利”二句之前。“絕仁棄義”之“仁義”,王弼注:“仁義,人之善也。”魏源本義:“絕棄帝者仁義,以返於皇之大道,則民復其初,父慈子孝,如淳古時矣。” 【釋】“[忄爲] ”與“慮”爲互文。“[忄爲] ”,音guì,“有以爲”的一種心態。“有以爲”而爲的“有爲”與“無爲”相對。所謂“絕[忄爲] ”,即是絕棄“用己而背自然”之所爲,亦是絕棄自以爲是的“有爲”而達到“無爲”的境界。“慮”,懮慮,擔心。《增韻?御韻》:“慮,懮也。”“棄慮”,意爲絕棄私心懮慮,順其自然。所謂“棄慮”,就是要“澹然無慮”,而成爲能體道的大丈夫。“季子”,稚子。《玉篇?子部》:“季,稚也。”“民復季子”與“復歸於嬰兒”意義相近。句意爲:絕棄自以爲是的“有爲”和私心懮慮,使老百姓如稚子般歸於自然。 三言以01爲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 【校】帛書本作“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王弼本、魏源本作“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王弼注:“(聖智、仁義、巧利)直雲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故令之有所屬。”魏源本義:“此三者指仁義聖智巧利三事也。屬,與莊子屬其性乎仁義之屬同,猶雲附著也” 【釋】“三言”,指前述“絕棄”三論。“辨”,確定。《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鄭玄注:“辨,謂考問得其定也。”“命”,音màn,通“慢”。輕慢。《禮記?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鄭玄注:“命讀爲慢,聲之誤也。舉賢而不能使君以先己,是輕慢於舉人也。”“屬”,跟隨。《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呼屬”,猶言隨聲附和。句意爲:前述“絕棄”三論,是治國必須重視的,然而以之爲治國的確定性依據是不充分的。因爲機謀(智)、巧言(辯)、詭詐(巧)、貪婪(利)、用己而背自然(忄爲 )、私心懮慮(慮)是現實的客觀存在,有人輕慢之,也有人隨聲附和,要“絕棄”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視素保朴,少私寡欲。 【校】帛書本、王弼本、魏源本均作“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帛書甲本“朴,少私寡欲”五字殘去,據帛書乙本補。任繼愈新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外表單純,內心樸素;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釋】“視”,活。“素”,本性。《廣雅 ?釋詁三》:“素,本也。”“保”,通“褒”,大也。 “朴”,物的本真之性。《王篇?木部》:“朴,真也。”“少”,輕視。《正字通?小部》:“少,短也。訾人曰少之,猶稱人曰多之也。” “寡”,減少。《淮南子?原道訓》:“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句意爲:活其本性以大其真,輕其私心以減少欲望,是根本性的治國方略。 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02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①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03言下之。②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③天下樂進而弗詀。④04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⑤ 【校】①帛書本、王弼本、魏源本均爲“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谷王。”②帛書乙本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王弼本、魏源本作“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③帛書甲本作“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帛書乙本作“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處前而民不害。”④帛書甲本作“天下樂推而弗厭也。”帛書乙本作“天下皆推而弗厭也。”王弼本、魏源本作“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⑤帛書乙本作“不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爭。”帛書甲本殘缺,前四字爲“非以其無”。王弼本、魏源本作“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釋】此章言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 “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谷”,兩山之間的水流。亦泛指水流。“百谷”,指眾谷之水。《文選?宋玉〈高唐賦〉》:“遇天雨之新霽兮,觀百谷之俱集。”李善注:“百谷者,眾谷雜水至山之下。”“百谷王”,百谷之水所歸者也,江海對百谷之稱。句意爲:江海爲什麼能爲百谷王?因它能處在百谷之下,所以能爲百谷王。 “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這是對“江海爲什麼能爲百谷王”的回答,是不需要再證明的經驗性依據。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聖人”,賢明的統治者。 “前”,引導。《周易? 系辭上》:“是興神物,以前民用。”“上”,上位。“在民上”,意爲統治人民。“下”,謙恭。句意爲:賢明的統治者,雖處於統治老百姓的地位,但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僕而居於百姓之後;雖高高在老百姓之上,但應言辭謙恭而禮遇百姓。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厚”,重,多。 “害”,妨礙。“進”,進步。“詀”,音diān ,巧言。《類篇?言部》:“詀,巧言。”句意爲:賢明的統治者雖高高在老百姓之上,老百姓並不感到重壓;雖處於統治老百姓的地位,老百姓並不認爲有妨礙。天下人以去惡就善爲樂而反對巧言惑眾。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爭”,競爭。“不爭”,河上公注:“不爭功名,返自然也。”句意爲:因爲統治者不爭能不爭功,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之爭競。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05禍莫大乎不知足。①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② 【校】 ①帛書甲本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王弼本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魏源本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②王弼本、魏源本均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帛書甲本只有“恆足矣”三字,其餘缺佚。帛書乙本只有“足矣”二字,其餘缺佚。王弼本、魏源本此章前有“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四句。帛書甲本缺佚“天下”、“道,卻走馬”六字。帛書乙本亦有缺佚,後兩句爲“無道,戎馬生於郊”。帛書本、王弼本、魏源本由於有前四句,任繼愈《老子新譯》說:“老子反對一切戰爭,認爲只要不打仗就比打仗好。他認爲戰爭是由於人們不知足、貪心重引起的,只要知足,滿足於現狀,不貪求什麼,就不會發生戰爭。” 【釋】此章言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 “罪莫厚乎甚欲”,“罪”,禍殃。罪,簡文從辛從自,與“罪” 通。“厚”,大,重。《戰國策?秦策一》:“大王又並軍而致與戰,非能厚勝之也。”《國語?周語下》:“若匱,王用將有所乏,乏則將厚取於民。”“甚”,表示程度深。“欲”,欲望。《說文》:“欲,貪欲也。”“甚欲”,過分的欲望。句意爲:禍殃沒有比過分的欲望更厚重的。 “咎莫憯乎欲得”,“咎”,災禍。《說文》:“咎,災也。”“憯”,慘痛。《說文》:“憯,痛也。”“得”,貪得。“欲得”,猶無止境地貪求其所愛。句意爲:災禍沒有比無止境地貪求其所愛更慘痛的。 “禍莫大乎不知足”,“禍”,禍害。《說文》:“禍,害也。”《禮記?表記》:“君子慎以闢禍。”“不知足”,謂不自知滿足,過分地企求。句意爲:禍害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 “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知足”,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恆”,長久。句意爲:自知滿足的所謂“足”,這是永遠的滿足。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06於天下。①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②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③其07事好。④ 【校】①帛書本作“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於天下” 三字,甲本缺佚)。王弼本、魏源本作“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②帛書本作“善者果而已,毋以強取焉。”王弼本作“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魏源本作“善者果而己,不敢以取強。”③帛書本作“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王弼本作“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魏源本作“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④帛書本作“其事好還”,後有“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帛書乙本“居”爲“處”字,“楚”爲“荊”字)。王弼本、魏源本作“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緊接在“不以兵強天下”之後。郭店楚簡本篇,與今本不同,只有“其事好”三字,被放在“是謂果而不強”之後,作爲本章的結尾。今本的結尾爲“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帛書本作“物壯而老”。) 【釋】此章言果而不強,其事好。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道”,道家的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人主”,人君,國君。“欲”,要。句意爲:用道家之“道”輔助國君的人,不要靠武力在天下逞強。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善”,正確,高明。“果”,猶達到目的,取得成功。“以”,憑藉,仗恃。句意爲:最高明的人是取得成功(達到目的)就算了,不仗恃自己的實力而逞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伐”誇耀,自誇。“驕”,傲慢。“矜”,自負。“其”,音jī,同“基”,謀慮。“事”,治理。“好”,音hǎo ,美,善。句意爲:取得成功而不自誇其能;取得成功不以傲慢態度待人;取得成功不驕矜自負瞧不起別人。這就是所謂“果而不強”。只有取得成功後而不逞強的人,纔能佐人主謀爲把國家治理得盡善盡美。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① 是以爲之容。②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08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坉乎其若濁。③ 孰能濁以靜09者,將徐清。孰能安以重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校】①帛書本作“古之善爲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王弼本、魏源本作“古之善爲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識”。② 帛書本作“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後緊跟一“曰”字。王弼本、魏源本作“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③ 簡文“豫乎其若冬涉川”,無“其”字,據上下文補出。帛書本作“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莊呵其若浴。”王弼本作“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魏源本作“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釋】此章言長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爲之容”,“長”,時間久遠。 “長古”,猶上古。“士”,佐人主之得道者。“微”,幽微。“妙”,精細。“玄”,神妙。“達”,通達。“是以”,以是,因此。“爲”,行爲。“容”,從容。“之”,助詞,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爲之容”,行爲從容。句意爲:上古善於佐人主的得道之士,必定幽微、精細、神妙、通達而深不可識,因此行爲從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豫”,預備,先事準備。“猶”,躊躇疑懼貌。“嚴”,通儼,恭敬嚴肅。句意爲:(長古之善爲士者)其所欲行,像冬天涉水過河一樣,先事準備而後行。其所不行,像提防鄰國圍攻一樣,躊躇疑懼而不輕舉妄動。待人處事,像外出作客一樣,恭敬嚴肅而不放肆。 “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樸。坉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重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渙”,流散,離散。“釋”,消溶,指冰雪消溶。“屯”,音zhūn ,厚。“朴”,《說文》:“朴,木素也。”段玉裁注:“以木爲質,未雕飾,如瓦器之坯然。” “坉”,音dùn 。《廣韻?混韻》:“坉”同“沌”,渾沌。“濁”,水之不清也。“靜”,平靜,靜止。“清”,潔淨。“安”,安靜。“重”,重複。“將”,音jiāng。扶助。“尚”,崇尚。“盈”,滿,圓滿。句意爲:(長古善爲士者之爲道)像冰雪將融,流散疏脫與道融爲一體。反本完真,像未雕鑿的素材,存天性之全,敦厚樸實而不雕於人偽。能包容一切,像江河之濁,本性高潔而能和光同塵渾沌與物。怎麼使濁由動而靜,助其徐徐而清?又怎麼使靜復之以動,助其徐徐而生?保此道者惟不願貴尚盈滿。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10之。① 是以聖人亡爲故亡敗,亡執故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② 聖人欲11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12能爲。③ 道恆亡爲也,④ 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忄爲 ,忄爲 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⑤夫13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⑥ 【校】①帛書甲本缺佚,帛書乙本作“爲之者敗之,執者失之。”王弼本、魏源本作“爲者敗之,執者失之。”②帛書甲本作“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無敗事矣” 四字缺佚。)帛書乙種本作“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而敗之。故曰:“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王弼本、魏源本作“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③帛書乙本作“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王弼本作“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魏源本“以輔萬物之自然”爲“以恃萬物之自然。”“復眾人之所過”,簡文“所”字下衍一重文符號。④帛書本作“道恆無爲”,王弼本、魏源本作“道常無爲而無不爲”。⑤帛書甲本作“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忄爲 。忄爲 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作,吾將闐之以無”七字缺佚)帛書乙本作“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王弼本作“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魏源本“侯王若能守之”爲“侯王若能守”。⑥ 帛書本作“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王弼本作“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魏源本“不欲以靜”爲“無欲以靜”。 【釋】此章言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爲故亡敗,亡執故亡失”,“爲”,與“無爲”相對。爲,謀也,求也。“敗”,(事情)失敗,即不能成功。《韓非子?說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執”,守也,持也。“遠”,違背,乖離。“失”,控制不好,把握不住。句意爲:有所求取去辦一件事,這事一定不會成功;有所持守去做一件事,一定事與願違。因此聖人無所求取所以事情一定會成功,無所持守所以能把握住事情的發展變化。 “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臨事”,謂遇事或處事。“紀”,終,止。句意爲:處事到終了的時候,如果慎重能像開始,這樣就沒有不成功的事。 “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欲”,欲望。“不欲”,沒有貪欲。 “不教”,不對百姓進行訓誨。“教”,訓誨。“復”,返。“過”,過失。《廣雅?釋詁三》:“過,誤也。”“輔”,佐助。句意爲:聖人以沒有貪欲爲其所欲,不以稀有的物品爲珍貴;以不對百姓進行訓誨爲教,使有過失的人聞過而自返。所以聖人能幫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妄爲。 “道恆亡爲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忄爲],[忄爲] 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恆”,永遠。“亡爲”,無所求取。“[忄爲] ”,音guì 。《字彙?心部》:“[忄爲],諧也。”“欲”,將。“作”,通“詐”,欺騙、詐偽。“將”,助詞,發語詞。“鎮”,安定。“知足”,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句意爲:對天下萬物,“道”永遠無所求取,侯王能保有“道”的這種無所求取的精神,萬物將自然和諧。萬物自然和諧中如果有詐偽,可以用無以名狀的物之真性使之安定。萬物也自知滿足,自知安靜,將會自然穩定。 爲亡爲,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① 是以聖人14猶難之,故終亡難。② 【校】①今本作“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②今本與本篇此章開頭、結尾數句基本一致。 【釋】本章言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爲亡爲,事亡事,味亡味”,“爲”,做,乾,辦,亦即有所爲。“亡爲”,無所求取。“事”,侍奉。“亡事”,不役使他人。“亡事”之“事”,當作“役使”解。 “亡事”在此乃“不可事”之意。“味”,品嘗。“亡味”,沒有滋味,不求有滋味。《淮南子?原道訓》:“無味而五味形焉。”句意爲:有所爲而無所求取,事奉他人而不役使他人,品嘗滋味而不求有滋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難”,“大小”,指事物的大與小。“易”,容易。“易”與“難”相對。 “難”,困難。句意爲:事物不論大小,都有易有難,易多必然難多。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猶”通“由”,因,由於。 “難之”,以之爲難,認爲……難。意爲重視困難。句意爲:因此,聖人由於重視困難,所以始終沒有困難。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① 有亡之相生也,15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② 是16以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17弗居也,是以弗去也。④ 【校】① 帛書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王弼本、魏源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② 帛書本作“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王弼本、魏源本作“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③ 王弼本、魏源本作“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④ 帛書本作“萬物昔而弗始,爲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王弼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魏源本“弗居”作“不居”。 【釋】此章言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美”,美的事物。“惡”,醜陋,不美。“皆”,全部,都。“知”,認識。“已”,語氣詞,用於句尾,表確定語氣。“善”,善行,善事,善人。“不善”,惡行,惡事,惡人。“美”與“惡”(丑,不美)、“善”與“不善”(惡)是對立的存在,在一個人身上,不是此長彼消,就是此消彼長。當人們不滿足於自己的“美”、“善”行爲的時候,“惡”(丑,不美)、“不善”(惡)的行爲就會受到遏制;當人們滿足於自己的“美”、“善”行爲的時候,“惡”、“不善”的行爲就開始了(“惡已”、“不善已”)。句意爲:天下全部認識了美之所以爲美,就只有丑(沒有美)了;全部認識了善,這便是不善(惡)了。 “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有”,指可感覺的實物,最普遍的存在。“無”,物質的隱微狀態。“相生”,相互轉化而生生不已。“難”,困難,不易。“易”,容易,不難。“相成”,相互依賴,相互促成。難相對於易而存在,易相對於難而存在。“相形”,相互比較而體現。尺之於寸則長,尺之於丈則短;有短纔有長,有長纔有短。長、短是相互比較而體現的。“相盈”,相互包含。“音”, “聲”,《說文》:“聲,音也。”“相和(hé)”,相互諧調。“相隨”,相互依存。句意爲:物質的顯和隱相互轉化而生生不已,天下事的難易相互依賴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比較而體現,高與下相互包含,音聲相互諧調,先後相互依存。 “是以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居”,守持。“無爲”,對萬物長久無所求取之道。“之”,承接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表順承關係的“而”。“事”,事事。“不言”,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感化。“教”,傚法。句意爲:因此,聖人守持無爲之道而事事,實施以德感化而使其傚法.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作”,產生,興起。“始”,生。“爲”,佑助,扶助。“恃”,矜持,自以爲盡了力。“成”,完成,有所成。 “居”,居功,自以爲有功。“唯”,副詞,因爲。句意爲:萬物當興則興,不要爲它的產生作任何準備,一切任其自然;即使有所佑助也不要自以爲盡了力;有所成也不要自以爲有功。因爲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18守之,萬物將自賓。 【校】帛書本作“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王弼本作“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魏源本“天下 莫能臣也”句無“也”字。 【釋】此章言侯王如能守道保朴,萬物將自賓。 “道恆亡名”,“亡”(無),代詞,表示不定指。相當於“沒有哪個”、“沒有法子”。 “名”,稱說,形容。句意爲:“道”是永遠沒有法子稱說的。 “朴雖微,天地弗敢臣”,“朴”,物的本真之性。“臣”,役使,支配。句意爲:朴雖然隱匿而細微,以天地之大卻不敢支配它。 “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侯王”,泛指諸侯。“之”,代詞 ,指前述“道”和“朴”。“賓”,喜而服從。“萬物”,喻指天下百姓。句意爲:侯王如果能守道保朴,天下百姓將會自動地喜而服從。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① 民莫之令而自均安。② 始制有名。名19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卑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③ 20 【校】① 帛書本作“天地相合,以渝甘露。”王弼本、魏源本作“天地相合,以降甘露。”② 帛書本作“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王弼本、魏源本作“民莫之令而自均。”③ 帛書本作“卑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王弼本、魏源本作“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釋】此章言卑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天地”,天和地。此處指天地之氣。輸,傾瀉。“民”,人。“均”,公平。“安”,安定。《爾雅?釋詁下》:“安,定也。”句意爲:天地之氣相合,甘露就會自然傾瀉。老百姓如果沒有誰在他們上面發號施令,他們便會自己求公平以達到安定。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始”, 副詞,當初。“制”,製作〈器皿〉。“名”,名稱。“既”,副詞,已經。“知止”,謂懂得適可而止,知所當止。“殆”,危險。句意爲:(聖人)當初散朴爲器之時,便因器確定名稱。名稱既已產生,亦將知所當止,不可循名而忘朴。知所當止,可以避免危險。 “卑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卑”,謙恭、謙卑。“小谷”,山間的小水流。句意爲:謙卑之道在天下,如山間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樣(自本而末,未而不離其本)。 有狀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獨立不改,可以爲天下母。①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21強爲之名曰大。② 大曰滔,滔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③人22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校】① 帛書本作“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淵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下母。” 王弼本作“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魏源本“獨立不改”爲“獨立而不改”。簡文“有狀昆成”之“狀”,《郭店楚墓竹簡》注曰:“疑讀作「道」。帛書本作「物」,即指道。”裘錫圭先生認爲簡文此字從首爿聲,應讀爲“狀”。今從。② 帛書甲本作“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帛書乙本作“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王弼本、魏源本作“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③ 帛書本作“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王弼本作:“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魏源本作“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簡文“大曰滔,滔曰遠”之“滔”,從水,舀聲(見《正字通》、《集韻》)。 【釋】此章言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有狀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獨立不改,可以爲天下母”,“昆”,通“混”。“敓”,“奪”的古字,更替改變。“穆”,和諧。“獨立”,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改”,王弼《老子》二十五章注:“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句意爲:在虛廓之時,有混然自成之狀,它先於天地而生,使四時更替萬物和諧,它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返化終始不失其常,可以爲萬物的根本。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大曰滔,滔曰遠,遠曰反”,“字”,給事物取名號。“名”,稱說,形容。“滔”,廣大貌。形容範圍極大或時間極長。“遠”,遙遠。指空間距離大。“返”,返回。句意爲:不知道它叫什麼,給它取名號叫“道”。我勉強地把它稱說爲“大”。從大而言,則廣大;從廣大而言,則遙遠;從遙遠而言,則又返回爲近。它遙遠則天地莫能盡,它返回爲近就在人身的周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王”,居於統治地位的人。 “國”,地方,地域 “安”,通“焉”,語氣助詞。句意爲:天大,地大,道大。王因爲是居於統治地位的人,天地之性人爲貴,王守道而與天地參,所以也爲大。宇宙之內有四大,守道之王居其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王弼《老子》二十五章注:“法謂法則也。” 句意爲:“人以地爲法則,地以天爲法則,天以道爲法則,道以它自己的樣子爲法則。”(任繼愈《老子新譯》)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① ?虛而不屈② ,動而愈出。23 【校】① “與”,王弼本、魏源本作“乎”。② “屈”,帛書本作“淈 ”。 【釋】此章言天地之間虛而不屈。 “橐 ”,音túo,袋子。王弼《老子》注:“橐,排橐也。”排,通“鞴”。排橐,即鞴囊,鼓風用的革囊,近似今之風箱。“籥”,古管樂器,像笛,短管,三孔或六孔。句意爲:天地之間,不正像排橐和樂籥嗎?中空,蕩然任自然而不困窘,動而萬化愈出。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① 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②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③24 【校】① 帛書甲本作“至虛,極也;守靜,表也。”“表”,帛書乙本作“督”。王弼本、魏源本作“致虛極,守靜篤。”② 帛書本作“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魏源本“觀復”爲“觀其復”。③ 帛書本作“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魏源本“各復歸其根”爲“各歸其根”。 【釋】此章言至虛,恆也;守中,篤也。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虛”,魏源《老子本義》:“虛者,無欲也。”“至虛”,謂心中不著一物。“恆”,長久。《說文》:“恆,常也。”“中”,內心。 “篤”,專一。《管子?君臣下》:“小民篤於農,則財厚而備足。”句意爲:心中不著一物的無私無欲,貴在長久;保持內心的無欲清靜,貴在專一。 “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旁”,普遍。“旁作”,遍作。“居”,通“舉”。“居以須復”之“居”,讀爲“舉 ”,皆也,全也。“以”,有。“須”,“復”,復歸。句意爲:萬物普遍產生髮展,皆有終止和復歸。 “天道員員,各
本文档为【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30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3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15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