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举报
开通vip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 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 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 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 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 世纪 80 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 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 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 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 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 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 唐代的书院(最早为 717 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 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 1636 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 京师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 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 1810 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 相统一的原则” 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 1862 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 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21、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 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23、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教育方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四全 25、高校的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高级专门人才”。 2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2)旧社会分工造 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 件(4)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为人的全 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只 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7)人的全面 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 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P35 (1)教育工作(2)科学 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29、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1)社会本位(2)个人本位 30、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可 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可溯源于柏拉图的 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在我国两种教育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 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 知识和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 的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3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 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32、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①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 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 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 教育的内涵和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 行的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 性,偏重于应用③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3)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必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 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4)人的和谐发 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5)通才教育与专 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33、我国目前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4、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 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5、教育平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要“有教无 类”,柏拉图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36、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 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7、在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 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 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 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①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 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 有选择③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 的。(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①人们追求效率以质量为 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②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 少的条件。(3)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 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40、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 主,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 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41、学位是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 水平高低的一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校的严肃 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 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 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42、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高岗”。 43、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 教授、教授四级。 44、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 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45、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 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46、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 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 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 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 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 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 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宏观管理体制,后 者则是微观管理体制。 48、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 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4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 以法国、意大利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 美 国。(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以德、日、英国为代表。 50、我国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51、高等学校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1)欧洲大陆模式,法国、 意大利。(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 52、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5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一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 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 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 教育系统的特性。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 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 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 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 程中的决定性要素。 2 文化、传统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 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 3 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 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 4 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 的规模和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 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 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 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二 科类、专业结构 三 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 源和管理体制分为:公私 四 能级结构 研究生院 一般院校(本科) 专科(应用及技术) 五 地区结构 梯度结构模式 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二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 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只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范、结构、质量、效益” 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 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 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 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 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作用: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 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建设。 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展开科学研究。 三是为社会服务。 二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 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2 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思想、 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 3 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 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 协作性,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 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关注三个环节 1 切实加强青年教 师的培养与提高;2 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 加强 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四 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结构(四个方面):1、职务结构 2、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 4、专 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 段一道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 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首先、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 长趋于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其次、 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 再次、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 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105 页) 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 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 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 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 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 应。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 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 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 设置布局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15 页)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 科学技术反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的专业,积极扶植边 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 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 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 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 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个体积极的源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 识过程。 5.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 情绪是对客观事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7.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 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是与克服困难相 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8.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9.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 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1.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 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意识是人 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 德国著名的心理薛家冯特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 上第一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个案法。 3. 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 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的原则。 4. 调查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 1.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 方面。 2. 教师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 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 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 身因素。 4. 教师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 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 程。 5. 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 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6.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7. 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8.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 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 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9.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 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只是素养和经验积累。 10. 教育机智表现的形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 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1. 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 种类型:一种是由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 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狭义的学习专指 学生的学习。 3. 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 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美国教育心理学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连锁学习、音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 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 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学生的学习课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4.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 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的高层次 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 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 1.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 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 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 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 5~8 章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 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 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情景中的学习内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2) 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境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 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与学习的结果相联系)。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 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 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 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简答题只写 1.2.3.4.5,论述题多说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 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想创设问 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 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一般情景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不 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 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 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 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当的 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4.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和失 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 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 并不真实。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 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 学习之中,而且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 阻碍作用。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稳定的整 合的心理结构。 2. 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 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二、已 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三、认知技能与策略;四、定势的作用:定势 也叫心向,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 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 提。)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 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 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 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 泛的一般性迁移。)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 第一节 认知及大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及大学生的观察 1.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 也叫“思维的知觉”。 2.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 着重要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二、思维及大学生的思维 1.思维与思维品质(思维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 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 性、批判性等方面。 2.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 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 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 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 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 认知。 第二节 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 一、教材直观与知识的感知的类型和特点 直观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是什么?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 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 人们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3.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成效的条件是什么?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 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 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 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 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第一节 记忆及大学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实质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 果。 二、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二、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 2.语音听觉编码 3.语义编码 4.语言中介编码 三、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和诵读 的次数越多,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 要好)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工作 6.觉醒状态 7.识记的信心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一、知识的保持与存贮的含义与方式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1.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 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对于遗忘的发展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研究遗忘 的)最早进行了研究。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特点 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干扰的两种情况:前 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如何根据遗忘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的次数要适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 果最好;超过 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 成为无效劳动。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 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 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实现的。 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 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 验假设 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 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 性的必要条件。 6.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它 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四位、聚合思维和评价。 7.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8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造性思维 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 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态度与能力 不同;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 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 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4.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遵从、认同、内化。 6.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 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须经历醒悟、转变以及 巩固和稳定三个阶段。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 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尔聚会在一起的 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一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 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 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 群体划分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 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 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 社会堕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 完成一件事情时,跟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 如何克服群众社会惰化的存在?答:①群体成员之间 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地卷 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地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 投入地“团体”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6. “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 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 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⑴个人倾向 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⑵责任分散;⑶文化价值倾向 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7. 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众的一致性;⑵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⑶个性特征。 8.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⑴交往愿望的迫切性;⑵交往内容的 丰富性;⑶交往系统的开放性;⑷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9. 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 入和深度卷入。 10. 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 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⑴交互性原则;⑵社会交换原则; 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⑷情境控制原则。 12.人际关系的建立: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⑵主动交往;⑶移 情 13.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⑴避免争论;⑵不要直接批评、责 怪和抱怨别人;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⑷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 康包括两层涵义:⑴无心理疾病;⑵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 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 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⑴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 己、接纳自己;⑵能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⑸合理的 行为;⑹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为目的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 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 最终目的。 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⑴自我意识明显分 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⑵情绪控制能力较低;⑶缺乏人际 沟通能力;⑷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⑸社会适应能力差;⑹家庭问 题的影响;⑺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 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⑵传播心理卫生知识;⑶建立 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⑴入学适应的心理 健康教育;⑵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⑶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 理健康教育;⑷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⑸大学生择业与 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档为【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21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4-04-13
浏览量: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