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0221(原稿)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0221(原稿)

举报
开通vip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0221(原稿)刘炳升审阅有关部分意见: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0221(原稿)
刘炳升审阅有关部分意见: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1、​ 课程性质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一)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崇尚求真务实,要求科学工作者正确处理利益、荣誉和伦理等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科学品行,以及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 基于上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初中科学课程把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科学素养的不可分割的四个组成部分。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本课程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并通过以下诸方面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第一,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 第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三,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做了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第四,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此,科学课程必须: (一)面向全体学生 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应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立足学生发展 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学生作为科学的终身学习者,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成就、方法和局限性,正确评价科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关注科学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未来的公民,需要认识和把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过程,需要了解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决策过程,需要理解科学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则,这些都是科学本质的重要方面。 (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全面地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科学在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程要发扬重视基础的优良传统,也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立志学好科学,服务社会。 三、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科学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具体内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 科学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力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关联。内容标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均按科学素养这四个方面统一设置。科学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有: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 对科学探究的设计力求反映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并使之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倡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总体上把课程内容划分为五大部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和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为此,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均作为独立的部分列入课程内容。 第二个层次是主题,例如物质科学部分划分为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与能源四个主题。 第三个层次是专题,根据内容采用了多种整合方式。例如水、空气、健康与环境等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同一对象;又如电与磁等,保持一定的学科逻辑结构,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相联系。 上述各层次还可以通过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进一步整合。 为了使本标准既有指导性又有灵活性,在内容标准中列出了较多的“活动建议”。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采纳、调整、改造和补充。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技进展,关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 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科学探究 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2.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3.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索活动。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1.逐步加深对下列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 2.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不断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3.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物质的运动和特性。 4.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5.具有初步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 6.具有初步的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3.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初步具备探究与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社会中的应用,了解科学发现带来的重大的技术发明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初步认识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 3.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又带来新的问题,认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还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订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在符合7~9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范围内应达到如下要求: 要 素 达 成 目 标 提出问题 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于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提出猜想和假设 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陈述理由;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探究方案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探究的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制定探究方案。 获取事实与证据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 解释、检验与评价 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少实验误差; 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 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 表达与交流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单的探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1. 观察技能。包括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能描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2. 实验技能。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与测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 3.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如:从教材或工具书中,图书馆中和利用网络,或从有关部门获得数据,或通过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等手段收集信息。 此外,科学探究过程始终贯穿着各种思维活动,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在探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能力。 二、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 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观念;学会一些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与人类社会的作用;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命科学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提高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以及进化等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本主题包括三个专题: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是具有不同层次并遵循自然界的共同规律的;逐步理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学会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检索表的使用和简单检索表的编制;学习观察、测量、描述、分类等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各类生物。 3. 列举真菌的主要特点。 根据自己的认识或收集到的生物资料,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 用放大镜观察池塘或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用显微镜观察常见微生物(如酸奶中的乳酸菌,发酵面团中的酵母菌,牙秽中的各种菌等)和天然水体中的微小生物或微生物(如池塘中的变形虫、衣藻和草履虫等)。 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校园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昆虫、青蛙、蚯蚓以及动物园中的鸟类和兽类等。 养殖小动物或种植植物,对其形态、生活史、生活习性进行观察,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校园中生长的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4. 观察常见生物,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主要特点,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5.知道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6.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 2.学会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3.识别细菌、动物和植物细胞。 4.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 本单位。 5.知道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运用 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6.知道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 7.说出什么是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8.知道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 9.知道生物可分为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 10.感受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作用。 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番茄果肉等植物细胞;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观察细菌细胞的永久装片。 利用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的玻片标本、挂图或光盘,观察各种不同的组织。 查询、展示光学、电子显微镜照片资料,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创新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2.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3.识别种群。 4.列举不同生物群落,了解生物群落的生物学意义。 5.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6.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7.了解生物圈,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8.感知各种生命系统都是复杂的开放系统,体验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具有层次性。 根据教师事先简化了的或与所要分类检索的生物相关的局部检索表,让学生尝试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对6~8种生物进行分类,并编制出简单的检索表。 观察某区域中(如腐木上)的生物群落;观察当地的植被。 对池塘、森林、农田、海滨、校园等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或参观生态村。 主题2 生物的新陈代谢 本主题包括两个专题:绿色开花植物的新陈代谢和人体的新陈代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初步了解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新陈代谢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掌握生物学常用的一些测量和实验技能;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习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积极动手动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新陈代谢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说出其功能。学会观察根、茎、叶的结构。 2.知道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3.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4.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5.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6.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 7.了解植物新陈代谢原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进行缺乏水分和某些无机物(如氮、磷、钾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 观察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体内水分上升影响的实验。 进行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检验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实验。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 调查、讨论当地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种子储存和处理等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参观无土栽培蔬菜基地。 (二)人体的新陈代谢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2.列举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酶的催化反应实验,体验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 5.说出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知道骨髓的造血功能。 6.知道输血应注意的事项,知道血型,认同献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7.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尿的生成和排出过程。 8.概述新陈代谢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观看消化系统的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用盐酸和唾液淀粉酶对食物进行消化的对比实验,证明酶的重要作用及作用特点。 探究运动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现象。 观察血液的成分。对“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讨论。 调查当地义务献血的开展情况。 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主题包括植物的感应性现象、动物行为、人体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调节,不同类生物对环境的感应是不同的;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2.列举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3.列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4.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列举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6.列举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7.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及对外界其他刺激的反应(如:含羞草对触摸、震动的反应)。 观察动物的取食、争斗等行为;蚯蚓对刺激(如光、热)的反应;蚂蚁(或蜜蜂)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与育雏、迁徙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探究人体某种反射现象。 收集有关脑科学研究进展的资料。 收集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病症,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资料。 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本主题包括四个专题: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人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进化。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认识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生殖和发育方式的多样性;了解遗传、变异现象和遗传物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进化的科学观念,关注与生殖发育内容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进展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了解细菌的繁殖形式。 2.举例说出真菌的繁殖形式。 3.了解细菌、真菌的繁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图示细菌通过简单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观察面团的发酵,酵母的出芽生殖过程。 培养黑根霉,观察其孢子的生殖。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列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知道叶芽的发育。 3.认识花的结构。知道自花传粉植物和异花传粉植物传粉的不同类型和途径。 4.描述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5. 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进行种植、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等实验。收集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的资料。 学会解剖和观察花。 解剖和观察果实、种子。 探究水、温度、空气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 (三)人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说出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3.说出人体的发育过程和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4.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5.列举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6.关注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感知从事科学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 提供有关性教育的录像片,组织座谈会或参观有关展览。 参观养猪场、奶牛场。观察蛙的变态发育。观察鸡的产卵、孵化。 收集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相关资料。 (四)遗传和进化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道人的性别决定。 3.列举遗传和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4.从遗传学角度初步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5.列举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6. 关注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进展。 7.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8.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调查遗传和变异现象,如人类某些遗传特征。 调查优良品种对生产发展的作用。 收集近亲结婚危害的资料。 收集高血压、糖尿病、色盲等家族性病史的资料。 收集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食品植物等基因工程的成果资料。 主题5 人、健康与环境 本主题包括三个专题:人体保健、健康与环境、人类与生态环境。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免疫的现象、类型和作用;了解常见病、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提高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学习一些意外事故的防范和急救的基本方法;把人类及其活动放到整个生物圈中去认识,提高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关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 (一)人体保健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了解健康的概念。 2.知道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3.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4.列举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的事例。 5.说出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 6.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保障。了解一些生活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7.知道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 8.知道冠心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预防。 了解本地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调查近年来狂犬病发病及疫苗使用情况。 让学生记录自己3~5天的饮食,对照科学膳食的“金字塔”分析自己的饮食是否科学合理;对肥胖、过度减肥和厌食症、暴食症等问题展开讨论。 收集吸烟、酗酒、饮食不平衡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 参观禁毒展览。 举办青春期卫生讲座。 (二)健康与环境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列举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 2.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及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以及传播环节和预防措施。 3.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4.知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有毒物质和防御措施。 5.知道安全用药的常识。 6.列举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收集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资料,出专题墙报;或请有关专家作报告。 收集某种传染病(如流感、肠炎等)流行的资料。 调查环境毒物的传播及其在食物链中的富集;调查常见的中毒现象(农药、食物、有害动物和有害植物等等)。 调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练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 2.认识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3.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4.了解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调查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制作生态瓶,讨论影响瓶中生物生存时间的因素。 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收集珍稀动植物的资料;收集濒临灭绝和已经灭绝的动植物的资料;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物质科学 物质科学设置四个主题: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与能源。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理解物质科学的基本现象、概念与原理,如基本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物质存在的常见形态和基本性质,物质结构的原子模型,物质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认识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意义;初步学会探究物质科学的一些基本技能;关注并了解或理解物质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主题1 常见的物质 本主题包括五个专题:物质的性质、水、空气、金属、常见化合物。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常见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制备与收集常见气体、配制溶液与鉴别物质等基本技能;树立珍惜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物质的性质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 2. 知道外界条件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如温度、压力等)。 3. 了解物体有质量,会用天平测量质量;理解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吸热和放热。 5.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溶解度的意义。 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区别其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利用物质的性质分离和鉴别不同的物质,例如利用密度、酸碱性等鉴别饮用水。 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练习使用液体温度计。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观察晶体熔化过程,描绘晶体熔化图线。 收集身边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二)水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知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知道水的三态特征,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3.​ 区别悬浊液、溶液和乳浊液。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6. 列举我国和本地区水资源的情况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研究典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探究自然界中雨、雪、雾、霜、露的成因。 了解溶液浓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衣物洗涤),并根据实验了解饱和溶液的意义与配制(例如制作咸蛋)。 观察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 想象没有水的生活。 阅读有关文章,讨论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三)空气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 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主要性质并列举其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4.​ 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和近地臭氧的危害,臭氧层破坏与环境污染,关注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5.​ 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主要防治方法和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内容。 查阅科学史了解氧气的发现过程。 简单测量空气中氧含量的比例。 用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显示大气压的方向。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比较它们的性质。 观察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检测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收集臭氧层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资料。 讨论温室效应的利弊。 收集、收看当地或全国重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调查当地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和造成的影响。 (四)金属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识别金属和非金属。 2.​ 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3.​ 列举金属腐蚀条件和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 4.​ 知道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等方法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了解新型金属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5.​ 结合实例说明金属冶炼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6.​ 了解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意义。 通过实验认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探究几种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调查金属锈蚀带来的损失,了解常用的金属防腐蚀的措施。 查阅人类使用金属和合金的历史资料,了解冶金史。 调查本地区的金属回收和利用情况,并提出建议。 (五)常见的化合物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区别单质和化合物、无机物和有机物,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化合物。 2.​ 认识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与对人类的影响。知道酸、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3.​ 说出某些常见的盐的性质及用途(如:食盐、纯碱、碳酸钙等)。 4.​ 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记录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的性质。 测定土壤的酸碱性,观察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自制酸碱指示剂。 测定常见溶液、几种果汁、食品、人体汗液的酸碱性。 5. 知道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和对经济生活与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机物(如:淀粉、脂肪、蛋白质、天然气、石油、煤、塑料、橡胶、纤维等)。 调查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调查天然气、石油和煤在生活中的意义、使用情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鉴别常见的有机材料(如鉴别聚乙烯与聚氯乙烯,棉花与羊毛、腈纶等)。 调查生活中塑料、橡胶、化学纤维的使用情况,调查环境污染和“白色污染”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主题2 物质的结构 本主题包括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和物质的分类三个专题。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认识常见的化学元素、元素符号和分类;学会某些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技能;会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2.​ 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3.​ 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4.​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5.​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 6. 了解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寻找证明分子和离子存在的证据,观察扩散现象。 观察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体会由宏观现象猜想物质结构的思想方法。 测定纯水、蔗糖水、NaCl溶液的导电性来说明分子、离子的存在。 查阅资料和观察金刚石、石墨和C60、碳纳米管的结构模型,并加以比较。 (二)元素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知道100多种元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成各种物质。 2.​ 认识常见元素及元素符号(H,O,C ,N,S,Si,Na,Fe,Cu,Cl,Ca,Ag,Al,I, K,P )。 3.​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特点。 4.​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调查常见肥料有效成分的主要元素。 收集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说出同位素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典型历史事实的资料。 (三)物质的分类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能(过滤、蒸发、结晶和纸层析等)。 2.​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相同类别的物质通常具有相似的性质。 3.​ 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能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自制蒸馏水。 调查和评价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粗盐的提纯。 用纸层析方法对染料、墨水进行分离。 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本主题包括五个专题:常见的化学反应、机械运动和力、电和磁、波、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以及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认识机械运动及描述的方法、了解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式,理解欧姆定律,了解电磁相互作用;了解声、光和电磁波的一些特性。通过实验了解控制变量、归纳、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一)常见的化学反应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能说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 知道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 3.​ 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知道燃烧的条件,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过程,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5.​ 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以及两者的区别。 6.​ 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7.​ 知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搜集资料,了解金属冶炼过程中的氧化。 探究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 请地区消防部门介绍防火、灭火,了解自燃、爆炸、灭火的条件。 调查燃烧与煤气中毒。 调查日常生活中对人体有益和有害的化学物质。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二)机械运动和力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知道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2.​ 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摩擦力、弹力),并能说明其意义。 4.​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用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5.描述牛顿第一定律,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的常见现象。 6.举例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7.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8.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9.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常见现象。 10.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并简单解释有关的现象。 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验证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讨论:假如没有摩擦。 查阅有关牛顿的生平和成就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探究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 感受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制作升空气球。 查阅阿基米德关于浮力和帕斯卡等人测量大气压强的史料。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收集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三)电和磁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会画电路图。 3.​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知道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4.​ 通过实验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 5.​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6.​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 7.​ 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 8.​ 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9.​ 通过实验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0.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及其应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探究电路中的电阻在串联和并联时的电流和电压。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用铁屑和小磁针演示磁体的磁感线;用小磁针探知直线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 调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磁现象。 查阅欧姆、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等人认识电磁现象、建立电磁理论的有关史料,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 调查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和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波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了解波的简单知识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 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了解相关现象(如:针孔成像原理、日食与月食的成因等)。 3.​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现象及其特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能解释相关问题,如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树立保护视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5.​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6.​ 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响度、音调和声源振动的关系。 8.​ 了解噪声造成的听觉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9.​ 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 观察水波的传播,观察琴弦、鼓面的振动。 探究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成像的原因。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对学生视力、配戴眼镜、用眼保健与卫生等情况进行调查。 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对学生用耳(如使用耳机等)、耳保健与卫生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查阅现代通信技术(如电视、移动电话、同步卫星通信、激光通信、网络等)的应用及其发展。 参观博物馆或查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在声学和光学方面的成就。 (五)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众多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 了解自然界中氧、碳、氮的循环。 3.​ 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4.​ 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了解生命和物质的循环与转化。 调查氮肥的种类及使用情况。 铜与氧化铜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 主题4 能与能源 本主题包括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能源与社会两个专题。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各种形式的能和能源及其特点,知道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移或转化。初步认识能量守恒定律。 (一)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结合实例了解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化学能、核能等)。 2.知道常见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特点,并用它们解释一些生活实例。 3.了解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以及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4. 用实例说明功和功率的概念与意义。能区别机械功率和机械效率。 5. 描述克服摩擦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途径,知道用热量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7. 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认识燃料的热值,说明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8. 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9.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10.知道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可以用电功来量度,会计算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了解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电能表及熔断器(保险丝)的作用。 11.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12.知道核能及其应用,知道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3.能举出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的实例。 14.通过实例认识能的转化的普遍性。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初步了解“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量转化。 调查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机械做功的实例。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讨论人体运动中的简单机械原理。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观察化学反应中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 讨论人体能量来源及其转化。 观察家用电器的铭牌,观察电能表,调查家庭每月用多少电,并提出节约用电措施。 测定小灯泡(或电阻丝)的电功率。 阅读说明书,练习使用家用电器。 多媒体展示或网上查询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查阅有关放射性发现的史料;查阅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发明的史料。 举办有关爱因斯坦生平和成就的讲座。 (二)能源与社会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了解能源的分类及各类能源的特点(如水力、火力、风力、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等),能区分主要的非再生性能源(例如化石燃料与核能)与再生性能源(例如水能与太阳能)。 2.​ 认识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了解不同能源对社会、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3.​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认识能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4.​ 认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树立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意识。 调查我们生活中的能源。 调查了解太阳能、燃料电池、高温等离子体、风力发电、海洋温差发电、以及超导输电等新能源和技术的开发利用情况。 调查住宅的供能系统(例如供电、供气等)。 设计与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或方案,如简易太阳能集热器、节能型房屋、节能型台灯、节能型汽车等。 收集不同能源的优点、缺点及其用途的资料,调查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内容划分为两个主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类生存的地球。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宇宙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知道宇宙在膨胀和演化;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上的地形、水体、大气、土壤等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并且互相影响;掌握观察、测量和识图等基本技能;逐步树立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与观念。 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主题包括三个专题:星空、太阳系与星际航行、银河系和宇宙。 通过收集资料、观察星空、参观讨论和课堂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激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与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一)星空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通过观察识别若干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2. 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3. 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4. 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认星。 根据北极星辨认方向。 查阅史料了解人类认识星空的历史。 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知道太阳和月球的概况。 2. 关注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3. 了解日地与月地的距离及运动。 4. 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 5. 了解彗星的构成,知道哈雷彗星。 6. 知道陨星和流星。 7. 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8. 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收集关于太阳与月球的资料。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木星等天体。 收集八颗行星及小行星的资料,探讨行星和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讨论小行星撞击地球与恐龙灭绝的可能联系。
本文档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0221(原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8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4KB
软件:Word
页数:84
分类:初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4-04-12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