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周青铜盆_盏_敦研究_彭裕商

东周青铜盆_盏_敦研究_彭裕商

举报
开通vip

东周青铜盆_盏_敦研究_彭裕商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彭 裕 商 (四川大学“ 9 85 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 成都 6 1。。6 4) 目 次 研究现状 器物发展脉络 器物类型 、年代及地域特点 东周时期的盆 、盏 、敦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容器 , 长期以来 , 学者对其命名 、功用 、发展脉络以 及器形演变等方面 , 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 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迄今为止 , 意见仍未趋一 致 , 见仁见智之说尚有不少 。笔者有感于此 , 近来对这些铜器作了一番较为详细的考察和梳理 , 愿于此略陈陋见 , 以供...

东周青铜盆_盏_敦研究_彭裕商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彭 裕 商 (四川大学“ 9 85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 成都 6 1。。6 4) 目 次 研究现状 器物发展脉络 器物类型 、年代及地域特点 东周时期的盆 、盏 、敦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容器 , 长期以来 , 学者对其命名 、功用 、发展脉络以 及器形演变等方面 , 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 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迄今为止 , 意见仍未趋一 致 , 见仁见智之说尚有不少 。笔者有感于此 , 近来对这些铜器作了一番较为详细的考察和梳理 , 愿于此略陈陋见 , 以供学人参考 。 一 研究现状 在讨论之前 , 本文先对盆 、盏 、敦作一器形上的界定 。 下面我们将要论到 , 盆 、盏 、敦本来是 具有发展演变关系的器物 , 但为了反映其各个发展阶段在器形上的主要特征 , 本文姑且依照 目 前较为流行的看法 , 以平底者为盆 , 以盆形器下有三跄足者为盏 , 以器盖扣合呈球形者为敦 。本 节主要介绍这类器物在名称和发展脉络研究上的大致情况 。 东周盆 、盏 、敦在名称上有不同的称呼 , 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 , 即今人的称呼和器物自铭 。 今人的称呼 , 见于考古报告和有关论著 , 今以考古报告为例 。 (一 )盆 盆的称呼 , 目前比较多见的是盆 , 此外还有慕 、鉴 、篡 、敦等 。称盆的较多 , 不烦举例 , 其他如 称“慕”者有《河南郊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户」、 《河南新野古墓葬清理简报少 〕、 《河南新野发现的 曾国铜器 户口、《河南横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户〕;称 “鉴 ”者有《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 祀遗址发掘简报户口、《山东邹平县大省村东周墓 户〕;称 “篡 ”者有《湖南衡南 、湘潭发现春秋墓 葬户口、 《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户〕、 《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户 习、 《河南固始万营山 春秋墓清理简报))( M l) 。。口;称“敦”者有《山西临椅县程村两座东周墓户 ’〕、《洛阳市 6 13 所东周 一 1 7 5 一 考古学报 2 。。8 年第 2 期 墓户 , 〕、 《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户3〕、《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户 4〕。 平底盆类 , 称盆或慕的大多器形较大 , 玺耳 , 无盖或有盖 。 称篡或敦的大多器形略小 , 双环 耳 , 有盖 。 当然这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论 , 并不绝对 , 如上举山东长清仙人台的一件敦 , 口径 31 . 8 、通高 2 2 . 6 厘米 , 就比一般称为盆的器物还大 。 另从比例来看 , 盆 、篡 、敦是较多见的称呼 。 (二)盏 这类在盆形器下加三跄足的器物 , 目前多称盏 , 此外还有篡 、鼎 、敦等不 同称呼 , 如称 “篡 ” 者 有《1 9 8 3 年洛阳西工 区墓葬发掘简报户 5口、 《当阳金家山九号春秋楚墓 ))[l 6〕、 《洛阳两座东周 铜器墓户’〕、 《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户 8 口;称 “鼎”者有《山东泰安市黄花岭村出土青 铜 器 ))[l 叼 、《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简报户司 ;称 “敦 ”者有《河南潇川县发现黄 国和蔡国铜器户‘〕、 《山东淄博磁村发现 四座春秋墓葬户 2〕、 《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 报户3口、《新郑市郑韩路 6 号春秋墓户‘」。 (三 )敦 敦的称呼比较一致 , 一般称敦 , 个别称盏[25 〕。 以上所举是今人对这些器物的称呼 , 其实这类器物在铭文 中本有自言其器名的 。 (一 )盆 盆 (樊君夔盆 )[z 6〕、食盆 (息子行盆 )[z , 〕、飨盆 (曾孟漏谏盆)[z 8」、爵盆 (彭子中盆 、黄太子伯 克盆 )〔2 9 ) 、旅盆 (曾太保盆 )〔3。〕、行盆 (郭子宿车盆 )巨川 。 慕 、静慕 (晋公慕 、伯菱慕 )[ 3 2」。盂 (伯索史 孟 ) [3 3〕、睐孟 (要君孟 )仁川 、行孟 (子棋盆 ) [ 3 5〕。 膳敦 (归父敦 、齐侯敦) [ 3 6〕、御敦 (滕侯昊敦 )[ 3 , 〕。 馆 (西琳馆户 8〕。 由上所举 , 这类器有盆 、慕 、盂 、敦 、馆五类自铭 。 (二)盏 行盏 (敬盏 )〔3 9」、盏孟 [ ‘。口(王子申盏 、 函儿盏 )[“」、盂 (楚王酱审盏 )[‘, 口、毓鼎 (口子盏 )[ ‘3口、膳 敦 (口公孙敦 )[. ‘」。 以上盏类器自铭有盏 、盏盂 、孟 、毓鼎 、敦等 。 (三)敦 盏 (浙川和尚岭 M Z“仲姬敦 ” ) [ ‘5习、馈盏 (大府敦 )〔‘6口、盏盂 (许子敦 )巨‘7〕、食盏 (襄王孙盏 、楚 子敦 )沁〕、武敦 (十四年陈侯午敦 )[# 习 、敦 (十年陈侯午敦 、陈侯因齐敦)[s 。〕。 以上敦类器 自铭有 盏 、盏盂 、敦等 。 由上可见 , 这类器物不论古今 , 都没有统一的名称 , 这种状况往往使人无所适从 。 此外 , 这三类器物的发展脉络也是一个问题 。表面看起来 , 三类器物形态各异 , 其实三者之 间是有先后发展关系的 , 学者于此 已多有讨论 , 但看法并不一致 , 且语焉不详 。 陈芳妹是较早着手研究该问题的学者 , 她认为盆 、敦是由蔓发展来的 , 其主要依据有二 。一 是器物组合上的 , 认为“篡鼎相配 , 本是西周以来之墓葬所常见 。但春秋早期墓葬中 , 已常见盆 、 鼎相配 , 篡却从缺 ” 。 即盆在器物组合上逐步代替了篡 。 二是器形方面的 , 认为“盆约在春秋早 期产生 , 时逢篡形器的衰落时期 , 篡的器腹变得窄而矮 , 半环耳变小 , 甚或成为小环耳 , 但仍保 一 1 7 6 一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持带有圆形盖足的盖 。 这种形制特点 , 再省略圈足 , 盆的形制特点便呼之欲出了” 。 并认为篡还 与平底盆类的所谓 “废敦”也可能有直接的器形演变关系[sl 〕。 盆或“废敦 ”逐步演变为盏 , 再进 一步演变为敦 。 其总的演变脉络是 : 篡—盆—盏式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敦高明先生曾对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 , 他将篡分为四型 , 其中 I 型承西周器形而来 , l 型为平底 , 实即本文讨论的平底盆 , l 型即为有小跄足的盏类 , w 型为方 座篡 。 敦分为三型 , I 型器体不呈圆形 , 但器盖相同 , l 型为圆体敦 , l 型则为款足 , 器体双环 耳 , 盖小 , 与春秋晚期到战国常见的敦形制不同 , 且有自铭“轨” 。 由此他得出结论 , 认为敦是 由 篡发展来的 , 如“ I 型篡变作 亚型篡 , 只是把底部圈足去掉 ” , 所以 “尽管篡敦所处的时代各不相 同 , 形制变化也较大 , 但实际是同一种器物在两个时代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 从其发展过程分 析 , 它们之间先后承袭关系甚为密切 。 ”他还对篡敦二字的来源和读音作了些讨论[52 〕。 刘彬徽先生将盏称为盆体敦 , 敦称为圆体敦 , 两者都分为 甲型和乙型 , 指 出甲型盆体敦演 变为乙型盆体敦 , 乙型盆体敦演变为甲型圆体敦 , 最后再演变成乙型圆体敦 , 并认为盏 、敦是由 盆发展来的 , 并最后演变为盒[53 〕。 其演变情形是 : 盆— 甲型盆体敦— 乙型盆体敦— 甲型圆体敦— 乙型圆体敦—盒李零先生认为楚文化区的盏 , “器形似与西周时期铜陶都有的 ‘盆形盂 ’有关 ” , 并结合部分 中原地区的器物 , 把平底类的盆和小跄足的盏相混合 , 分为二型四式 。 A 型为兽首霎捉手盖 , B 型为环耳环纽盖 。每型下各分二式 , 其中 I 式均为平底盆类 , l 式均为有小跄足的盏类 , 并认为 圆体的敦来源就是盏山〕。 以上数说 , 可大别为二 , 一是认为敦 (包括盏 )由篡发展而来 , 一是认为敦由盆发展而来或 与盆有很密切的关系 。 由上可见 , 这类器物名称既不统一 , 发展脉络也有不同看法 , 因此 , 在 目前情况下 , 尚有必 要就这些问题作一番较为详细的梳理 。 名称上的问题 , 古今情况有所不同 , 古人的不 同称呼乃 地域不同所致 , 本文将在第三节简要介绍 。 今人的不同称呼当不仅受古人的影响 , 而且也缘于 对其发展脉络的不同看法 , 故于此先论发展脉络 。 二 器物发展脉络 关于这类器物的发展演变脉络 , 上举两种看法 , 本文先作一简要的讨论 。 敦是否是 由篡发展来的呢 ? 笔者以为不是 , 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 第一 , 以器形而论 , 蔓的器形虽然复杂 , 但都是有圈足的 , 笔者曾对西周时期各式各样的铜 篡作过专门的考察 , 指出器腹和圈足是篡形器的基本形态而不可或缺的[55 」。 东周承之 , 以圈足 下加小跄足的篡为多 , 其次是方座篡 , 也有其他样式的 , 如安徽舒城和寿县 出土 的罐形篡嘟〕, 一 1 7 7 一 考古学报 2 0 0 8 年第 2 期 但也都是有圈足的 , 而盏 、敦都没有圈足 , 与篡形器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渊源关系 。并且篡 在整个东周时期都有流行 , 也并未被盏 、敦所取代田〕。 第二 , 以器物自铭而论 , 上举盏 、敦虽有多种名称 , 但无一例 自称为篡的 , 这也说明这类器 物与篡没有关系 。 第三 , 从器物功用来看 , 篡是黍樱之器 , 古书多有记载 , 学者论之甚详 , 不烦举例 。今所见实 物也与记载相合 , 如容庚先生旧藏“文篡 ” , 腹内尚残留饭粒嘟〕。 而盏 、敦虽也是食器 , 但从目前 了解的情况看 , 其功用与篡并不完全相同 。上举口子盏自铭 “毓鼎 ” , 腹内有使用痕迹 , 腹外有烟 火熏良痕迹 , 有学者据此认为 , 盏在早期还兼作炊器 , 与鼎有密切的关系[59 」。 其实盏与鼎的密 切关系尚不只此 , 如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一件人形足敦 , 是一件实用器 , 底部也有烟良痕 迹 [60 〕; 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出的一件盏 (M l : 6 7 ) , 内装肉类食物 , 以至清理简报将其称 之为“鼎” [6 ‘口;成都中医学院墓出土的铜敦 , 出土时器内盛有兽骨呻」。此外 , 在称谓上 , 盏有 自铭 为“膳敦 ”的例子 , 膳虽通训为食 , 但多指 肉食 , 如《广雅 · 释器》: “膳⋯ ⋯ 肉也 。”周礼 · 膳夫》: “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 。 ”注 : “膳 , 牲肉也 。 ”《吕氏春秋 · 上德 》: “太子祠而膳于公 。 ”高注 : “膳 , 昨 之也 。 ”昨即祭肉 。 观之金文 , 两周铜器器名前冠以 “膳 ”者 , “膳敦 ”之外 , 最多见 的是 “膳 鼎 ” [63 〕, 而鼎正是盛肉的 。 另外 “膳置 ”有一例 , 而器形却是莲花瓣捉手的有盖豆 [64 〕, “膳糟 ”一 例 , 敞 口浅腹平底 , 器形似盘哪〕, 而没有一例称 “膳篡 ”的 。 盏既称 “膳敦 ” , 仅从名称来看 , 其功 用就应与篡有所不同 , 所盛食物理当有 肉类 , 这与出土器物所见的情况相合 。 由上可见 , 盏 、敦不是由篡发展来的 。 盏 、敦由盆发展而来的说法 , 笔者以为是对的 。 据上 举器物之自铭 , 盆可称敦 , 可称盂 , 与盏 、敦相通 , 还有与盏同称为“膳敦 ”的例子 , 说明这些器物 彼此功用相同 , 关系密切 , 都是一个大类 。 以器物形态而论 , 平底 的盆下加三跄足即为盏的初 形 , 盏发展到后期 , 盖面逐步隆起 , 则成为早期的敦 。 上举刘 、李二氏之说 , 刘 氏所论较李氏为 详 , 但尽管如此 , 也并未指出平底盆类器物具体怎样逐步演变为盏 , 这不免削弱了说服力 。李说 以楚文化区的器物为主 , 中原的器物只参考了《洛阳中州路》一书的有关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则更为简略 。 故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这一类器物演变的具体情况作更为详细的描述 , 以弄清其来龙去脉 。 平底盆起于西周 , 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盆当是陕西扶风庄白微氏家族铜器窖藏出的两件 微疾盆 [66 」, 束颈深腹 , 肩部一对小钮衔环耳 , 通体素面 , 仅肩部有一周弦纹 , 铭 四字 “微疾作 宝 ” , 无器名 。 两件盆形体均较大 , 口径在 40 厘米左右 , 器高在 2 5 . 5 厘米左右 , 年代不晚于周厉 王卿」, 是盆形器的早期形态 。 年代稍晚的陕西长安张家坡 M lls 也出有同类器一件 , 报告称 “铜盂 ”(图一 , 1) [s8 口, 器形与疾盆相近 , 只是折沿较宽 , 肩部饰一周菱形纹 。 该器较疾盆小 , 口径 2 5 、器高 16 厘米 。 发掘报告将 M l l5 列人第五组 , 年代定在厉王前后 , 但该墓所出铜鼎器腹略 呈半圆形 , 属笔者划分的 D 型 亚式呻〕, 该式鼎流行的年代以宣王时为主 , 厉王时流行的是鼎腹 超过半球的 D 型 I 式鼎 , 如多友鼎 、南宫柳鼎等 , 故 M ll5 的年代即使可到厉王 , 也应在厉王 后期 , 下限应 已进入宣王 , 即晚于疾器 。到了东周初年 , 平底盆屡有发现 , 其器形承 自西周晚期 , 一 1 78 一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图一 铜盆与铜盏 1 . 张家坡 M lls : 1 2 . 工式盆 (镜国 M 2 o l l : 3 3 0) 3 . 1 式盆(信阳明港段湾墓铜盆 ) 4 . n 式盆(信阳 平西五号墓铜盆) 5 . 匹式盆(海阳嘴子前村 M l 铜盆) 6 . Iv 式盆(洛阳纱厂路 JM 32 : 8) 7 . w 式盆 (长 清仙人台 M S : 7 9) 8 . 1 式盏(浙川下寺 M 7 : 8) 9 . 1 式盏 (浙川下寺 M l : 4 8) 10 . 皿式盏 (中州路 M 4 : 21 ) 11 . m 式盏 (义地岗敬盏) 12 . 班 式盏(左家洼 L ZM I ‘,A 型敦 ,’) 无盖 , 大小一般都比较接近张家坡 M 1 15 的盆 , 但西周晚期流行的小钮衔环耳变成了较大的双 霎耳 , 器腹逐渐变浅 , 纹饰也加多 , 如三 门峡貌 国 M 2 o ll 的“曲体龙纹盆 ,’( 图一 , 2 ) , 口径 28 、 器高 15 厘米 , 通体饰顾首曲体龙纹 。 再往后 , 约在春秋早中际 , 霎耳变小 , 且增加了器盖 , 如上 文提到过的河南信阳平桥 出土的樊君夔盆和河南信阳明港段湾墓铜盆 (图一 , 3 ) 。 前者 口径 25 . 7 、器高 20 厘米 , 通体饰曲体缠绕的“吐舌蟠璃纹 ” 。 学者认为 , 这种“吐舌蟠璃纹 ”的产生可 能在春秋早期之末或春秋中期偏早卿〕。 后者 口径 2 5 . 6 、器高 19 厘米 , 器盖及腹部饰“象鼻纹 ? , 颈饰窃曲纹 。 以上举归父敦以及河南信阳平西五号墓铜盆 (图一 , 4) 为代表的一类 , 小霎耳又进 一步演变为环形耳 , 纹饰多简略 , 一般为弦纹或绚索纹一两周 , 前者口 径 23 . 3 、器高 1 6 . 5 厘 米 ;后者口径 24 . 4 、器高 n . 6 厘米 。 自西周以来 , 总的趋势是器体逐渐变小 。 一 1 7 9 一 考古学报 2 。。8 年第 2 期 春秋中期以后 ,平底盆的演化因地区而有所差异 , 总的来说大别为二 , 一是在器底下加小 跄足 , 一是仍保留了平底的形式 。 前者的早期形态就是在归父敦等一类器的器底加小跄足 , 河 南浙川下寺 M 7( 图一 , 8) 帅〕, 以及前面提到的山东泰安黄花岭村 、 四川茂县牟托均 出有这一类 器 。 河南浙川的这件 , 报导者称之为盏 , 其余二者均被称为鼎 。 这一类器如去掉小跄足 , 就是归 父敦等器的器形 , 其由后者发展而来是显而易见的 。 往后 , 又在盖上加小环钮 , 器腹上加霎耳 , 形成了楚文化区常见的三足盏 , 如河南浙川下寺M l 出土的盏 (图一 , 9 ) 。 这种器形主要见于楚 文化区 , 中原地 区也有 , 但数量不多 , 如河南尉氏出有三件 , 报导者称为“三足篡 ”叭〕。 春秋晚 期 , 器盖上的圈形捉手被取消 , 只保留三个或四个等距的小环钮 , 纹饰也有简化的倾向 , 如上文 提到的随州义地岗出土的敬盏 (图一 , 1 1 ) 。 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 , 三足较为细高 , 盖上的小环钮 间距较小 , 如洛阳中州路 M 4 : 2 1( 图一 , 1 0 ) 。 这一类盏 , 有 的盖面隆起较高 , 如河南辉县出土 的一件盏形器 , 器体已接近圆形帅〕。 在此基础上 , 器盖进一步隆起 , 就出现 了河南浙川下寺 M 10 一类的早期圆形敦 (图二 , 1 ) , 此时的圆形敦尚保留了晚期盏形器的一些特点 , 器三小足 , 盖三环钮 , 器的主要特征同于晚期的盏 , 变化主要在盖上 。战国时期 , 器的三小足演化成与盖钮 相 同的形制 , 就是所谓的标准敦了(图二 , 2 ) 。 图二 铜敦 式敦(浙川下寺 M l o : 4 6 ) 2 . 1 式敦 (麻城李家湾 M 1 6 : 2 ) 3 . l a 式敦 (长治分水岭 M 2 5 : 5 0 ) 4 . l a 式敦 (长治分水岭 M 2 6 : 1 3 ) 平底盆类的另一支则仍保留了平底的形制 , 主要变化是器盖的圈形捉手变成了三个或四 个小环钮 , 与盏形器的演变类同 , 如洛阳纱厂路 JM 3 2 : 8( 图一 , 6 ) , 盖上三个小环钮 。 另外 , 有 的颈部内束较甚 , 如上文提到的齐侯敦和 山东长清仙人台 M S : 7 9( 图一 , 7 ) , 盖上四个小环 钮 。 这种形制一直延续到战国 。 三 器物类型 、 年代及地域特点 (一 )类型及年代 1 . 盆 平底盆以器耳和器盖的形制为主 , 并参照器腹的形态 , 可分四式 。 1 8 0 一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I 式 : 敞口 , 束颈 , 双霎耳较大 , 斜腹内收 , 小平底 。 三门峡歌 国 M 2 o ll : 3 3 0( 图一 , 2户 4〕, 通体饰顾首曲体龙纹 。 74 河南新野墓铜盆 [75 〕, 器形近同貌国M 2 o ll 的盆 , 颈饰一周变形夔纹 。 河南邦县“窃曲纹甄” [v6 〕, 斜折沿较宽 , 双霎耳略小 , 饰窃曲纹 。 有简单的徽记铭文 , 唐兰先生释 为‘旧夭 ”巨7 , 〕。 I 式盆无盖 , 器形承自西周晚期 , 是东周铜盆的早期形态 。 上举几处遗迹 , 貌国 M 2 o ll 发 掘者认为年代属西周晚期 , 笔者通过对该墓同出器物的综合考察 , 指出当属春秋早期呻」。 河南 的另两处 , 学者也都认为属春秋早期 。 《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 9 卷收有 “龙纹盆 ”两件咖〕, 可归于 此式 , 但双鉴耳均较小 , 应是 I 式盆中年代较晚的 。其中藏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博物馆的一件 , 报 导者认为年代属春秋早期 。 出于 曲阜鲁国故城 2 01 号墓的一件 , 报导者认为属春秋中期 , 该器 腹部饰曲体“吐舌蟠璃纹” , 器形也与齐国的那件相接近 , 大致当早 中期之际或 中期初 。 由上观之 , I 式盆流行于春秋早期 , 下限到早中期之际或中期初 。 l 式 : 器形接近 I 式 , 但一般有盖 , 双霎耳较细小 。 口沿或平折 , 或略外侈 。 腹或内收较缓 , 平底略大 。 河南信阳明港段湾墓铜盆 (图一 , 3 ) [80 口, 口沿略外侈 , 器盖及腹部饰 “象鼻纹 ” , 颈部 饰窃曲纹 , 两耳饰兽首纹 。 71 河南新野墓铜盆[8l 〕, 外折沿 , 盖及腹部饰蟠璃纹 , 颈部饰窃曲纹 。 上举二器 , 信阳段湾墓报导者认为属春秋早期 , 但该墓铜器如盘 、壶 、盆等 已出现了一些新 样式的花纹 , 与春秋初期的纹饰不同 , 故其年代当属春秋早期后段 。 河南新野墓同出有鼎 、靓 、 策 、盘 、匝 , 器形属春秋早期 , 而纹饰与段湾墓铜器类同 , 且铜盆腹部为吐舌蟠璃纹 , 前已提到 , 这种纹饰 出现的上限大致在早期之末 , 故该铜器群的年代应与段湾墓接近 , 属春秋早期晚末 。 属 n 式的铜盆 , 还有河南浙川下寺 M Z“铜慕 ”田习, 以及前面提到过的樊君夔盆 、 曾孟漏谏 盆 、郭子宿车盆 、黄太子伯克盆 、子祺盆等 。 郭子宿车盆以下三器 , 双耳衔环 , 盖上不是圈形捉 手 , 而是三个等距的小形握手 , 或为虎形 , 或为牛形 。 以上几器 , 浙川下寺 M Z 同出器物较多 , 墓葬的年代大致当春秋中期后段 , 但所出铜盆有 学者认为可早到春秋中期前段呻〕。 樊君夔盆一般认为属春秋早期[8’〕, 但其纹饰为吐舌蟠璃纹 , 应属春秋早期晚末 。 曾孟漏谏盆年代与樊君夔盆接近饰〕。 郭子宿车盆等三器 , 器形纹饰类同 , 年代应大致相 同 。 出郧子宿车盆和子祺盆的墓葬 , 发掘者认为当属春秋早期 , 出黄太子伯克盆 的墓葬发掘者认为属春秋 中期 。 李学勤先生认为子祺盆属春秋中期琳口。 通观三墓所出器物 , 出 郭子宿车盆的墓可能略早 , 当属春秋早期后段 , 其余二者约属中期前段 。 由上所论 , I 式铜盆流行于春秋早期后段到春秋中期前段 。 l 式 : 双环形耳 , 圈形捉手盖 , 一般纹饰简略 , 饰一两周弦纹或绚索纹 , 腹部一般斜收较缓 , 平底较大 。 河南信阳平西五号墓铜盆 (图一 , 4 )[s 7〕, 肩部饰一周绚索纹 。 山东海 阳嘴子前村 M l 铜盆 (图一 , 5) 伽口, 颈部向内收束 , 上腹靠肩处饰二周凸弦纹 。 l 式盆流行的地域比较广泛 , 中原 、山东以及楚文化区都有发现 。 上举河南信阳平西五号 墓发掘者认为当属春秋早期 , 从同出器物来看 , 有一些较早的特征 , 但铜壶上 已出现吐舌蟠璃 一 18 1 一 考古学报 2 0 0 8 年第 2 期 纹 , 其年代当属春秋早期晚末或早中际 。 前面提到的息子行盆也是 l 式盆中较早 的 , 息国在公 元前 68 0 年灭于楚 , 故该器年代可能属春秋早期 , 约在后段 。此外 , l 式盆还出于湖南衡南保和 好农场墓呻〕、山东海阳嘴子前村 M少。〕、河南新郑兴弘花园 M 42 即〕, 年代大约当春秋早中期之 际或中期前段 ;洛 阳中州路 M 610 2口、山西临椅县程村 M 00 0 110 3口、河南新郑唐户 M少习 、河南尉氏 县墓医〕、河南固始万营山M l哪口、 山东邹平县大省村墓[97 〕, 以及上举山东海 阳嘴子前村 M l , 年 代约属春秋中期后段或中晚期之际 ; 山西侯马上马村 M S 、M l l仁川 , 约属春秋晚期 。 从上述情况来看 , l 式盆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期 , 上限可及春秋早期后段 , 下限到春秋晚期 。 归父敦无其他器物同出 , 字体较早 , 年代可大致推定在春秋早中期之际或中期前段 。 IV 式 : 盖上有小环钮三至 四个 , 其余略同上式 。 洛阳纱厂路 JM 32 : 8( 图一 , 6) [99 〕, 盖上三 环形钮 , 器底有象征性的假圈足 , 通体素面 。 山东长清仙人台M S : 7 9( 图一 , 7) [l0 。〕, 束颈 , 盖上 四环形钮 , 上腹有弦纹二周 。 上举二器 , 洛阳纱厂路墓同出有铜鼎 、策 、盘 、匝 、悬 、杯等器 , 制作粗糙 , 体胎较薄 , 纹饰简 略 , 年代范围大致在春秋中期后段到春秋晚期前段 , 发掘报告认为其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 , 不 合适 。 山东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同出有铜鼎 、颤 、壶 、盘 、舟 、盏以及编钟等器物 , 其中盘有铭 , 知其 为邻国之物 , 发掘者据此认为该墓的年代当在公元前 5 60 年邻国灭亡之前 。该墓器物总体制作 粗糙 , 与上洛阳纱厂路墓器物近同 , 且器形也有较晚的特征 , 如盘类同春秋晚期的齐侯盘 , 三件 平盖鼎近同春秋晚期的山东临胸杨善出的平盖鼎仁, 。‘习, 器物组合也与后者略同 , 所以其年代也 应在春秋中期后段到春秋晚期前段 , 大致同洛阳纱厂路墓 。 此外 , IV 式盆还 出于河南洛阳 6 1 3 所仁‘。2口、洛阳西工区 e IM 7 2 5 6 、 7 2 5 5 [‘。3 j、洛阳 e IM 4 〔‘。‘〕、 洛阳中州路 M l巨‘。5习、 IJJ 东淄博磁村 M o l 、M o Z 、M I〔,。6」、山东营南大店 M l [ ‘。7习等墓葬 , 年代大多 数在春秋中期后段到 中晚期之际 , 其中山东营南 M l 较晚 , 发掘者认为属春秋晚期 , 笔者以为 , 从同出的铜鼎 、盘 、壶等观之 , 应属春秋晚期偏晚到战国早期 。 此外 , 属该式的还有上面提到的 齐侯敦 , 属春秋晚期 。 由以上 的情况来看 , w 式盆流行于春秋中期后段到春秋晚期 , 下限应已到战国 。 上文提到 的滕侯昊敦[l0 8口属此式 , 环耳较大 , 年代可能是该式中较晚的 。 2 . 盏 盏类器以器盖为主 , 并参照小跄足的形态 , 可分三式 。 I 式 : 器盖圈形捉手 , 上腹部双环形耳 , 矮蹄足 。 除小跄足而外 , 器形近同 皿式盆 。 河南浙 川下寺 M 7 : 8( 图一 , 8) [10 9 〕, 盖及器腹均饰蟠尴纹和变形蝉纹 , 肩部饰一周凸起的绚索纹 。 山 东泰安黄花岭村墓铜盏仁“ 。习, 形制同上器 , 纹饰简略 , 腹上部饰二周凸弦纹 。 下寺 M 7 的年代在春秋中期前段. “〕, 黄花岭村墓以同出器物观之 , 除摸 、爵应为前代遗物 外 , 其余盘 、 匝都是春秋中期的形制 , 墓的年代应与下寺 M 7 接近 。 此外 , 出 I 式盏的还有湖北当阳 , 年代同下寺 M沙 ‘2〕; 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 [1 “〕, 颈部 双环耳 已脱落 , 仅剩两个支钉 。牟托墓同出还有 I 式盏 (详下文 )和铜彝 、雨钟等 , 发掘者认为年 一 1 8 2 一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代当属春秋 中晚期 。传世的王子申盏 , 只有器盖 , 铭文自称为“盏孟” , 盖的形制与 l 式盆的盖类 同 , 可知属盏类 I 式 , 该器年代 , 李学勤先生考定在楚共王前期 [l ‘4」, 王子 申于公元前 5 71 年被 杀 , 该器的制作不得晚于此年 。 由上所论 , I 式铜盏流行于春秋中期 。 l 式 : 器形略同 I 式 , 不 同处在于器盖靠边沿处增加了四个等距的小环钮 , 上腹一般有较 大的兽头霎耳 。 河南浙川下寺 M l : 4 8( 图一 , 9) 仁“5 口, 造形精美 , 圈形捉手 、霎耳上的兽头 、三矮 足都用失蜡法铸成 , 盖和器腹都饰细密的蟠尴纹 、蟠璃纹和绚索纹 。 河南浙川下寺 M l 学者认为属春秋中期后段 [l ‘6 〕, 其说可从 。 11 式盏中有可供推测年代的 传世器 。 流散到美国的楚王酱审盏仁“ 7〕, 为楚共王所作 , 楚共王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 5 90 年一 5 60 年 。 此外 , 出 。式铜盏的墓葬还有 : 河南新郑郑公大墓〔“ 8」, 年代属春秋中期[1 ’9〕; 湖北江陵 岳I-IJ 墓 [ ‘2们 、湖北公安石子滩墓 〔‘2 , ] 、湖北随州东城区墓〔‘2 2〕、河南演川高稻场墓 [‘2 3〕、湖北当阳金 家山九号墓 仁‘2们 、湖北当阳金家山 M 2 4 7 、M 2 4 s〔‘2 5口、湖南岳阳凤形嘴山一号墓 [ ‘2 6〕(“函儿盏 ” ) 、 四Jll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 . 2 7〕、河南尉氏墓 口’8习、湖北襄阳山湾 M 15 等口“9口, 年代约当春秋 中期 后段 。 其中江陵岳山 、公安石子滩 、随州东城区三墓较早 , 上限可到中期前后段之际 。 河南固始 万营山 M Z [ ‘3。」、河南新郑郑韩路 6 号墓 [‘川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李家楼墓 [‘3 2〕、 6 3 河南新郑 墓 [l 3 3」、河南新郑蔡庄 M 37 [l 3‘〕、河南新郑兴弘花 园 M 3 5[1 3 5〕, 年代约属春秋 晚期 , 下限可及战 国 。 年代较晚的如河南新郑新禹公路 M l 、M 2[1 3 6〕, 发掘者认为当战国早 、中期之间 。 以上的 l 式盏 , 楚文化区与中原新郑一带的略有不同 。前者一般腹较深 , 附足矮小 , 后者腹 较浅 , 跄足较高 。前者年代较早 , 多在春秋 中期后段 , 后者起于春秋中期 , 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 , 下限可能到战国 (如上举新禹公路M l 、 M Z) 。 皿式 : 器盖上有三至四个环钮 , 无圈形捉手 , 器腹一般双环耳 , 三跄足大多较细高而外撇 。 洛 阳中州路 M 4 : 21 (图一 , 1 0) 川 7〕, 盖三环钮 , 盖 、 腹均饰蟠璃纹 。 随县义地岗敬盏 (图一 , 1 1) 口38 〕, 盖四环钮 , 器腹四环耳 , 足外撇 。 盖饰圆形及十字绚索纹 、游龙纹 , 器身上部饰蟠璃纹 。 皿 式盏还出于洛阳西工区 M 7 2 5户 3 9〕、山东长清仙人台五号墓田。」、洛阳西工 区 L B M 4[l “习、 山西侯 马上 马村 M 1 3 [“2〕、 山西 长治分水岭 M 2 6 9 [ , ‘3 〕、 湖北宜城骆家 山一号 墓 仁“‘〕、 洛 阳 C IM 1 2 4巨“ 5口等 。 洛阳中州路 M 4 发掘者列入东周二期 , 绝对年代相当于春秋中期 。 敝盏和宜城骆家山一号 墓学者也已指出属春秋晚期田 6乃。 西工区 M 7 2 5 7 和山东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者认为属春秋 中期偏晚 。 洛阳西工区 L BM 4 发掘者推定其年代在春秋中晚期 。 侯马上马村 M 13 发掘者认为 属春秋中晚期之际 。 山西长治分水岭 M 2 69 同出鼎 、氰等器物多件 , 器形纹饰都有春秋晚期的 特点 , 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应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 。 这些都大致不差 。 洛阳 cI M 1 24 的盏小足 为圆柱形 , 发掘者认为属春秋中期 , 但同出的鼎盖为曲尺形钮 , 下腹内收 , 三足细高 ;盘浅腹环 形足 , 耳外撇 ; 匝浅腹环形足 ;这些都是春秋晚期的特点 , 年代当属春秋晚期 。 1 9 54 年洛 阳西郊 一 1 8 3 一 考古学报 2。。8 年第 2 期 w sM Z 出有一件“敦” [l’ , 〕, 盖三环钮 , 底部有三个类似铜疵的小足 , 当是铸器时范坏所致 , 应归 入本式 , 该墓年代发掘者认为属战国早期 。 另外 , 有些少数盏形器器盖上有三小足或四小足为钮 , 与器腹 的三小足或四小足对称 , 通 体饰乳丁纹 , 是其主要特点 , 今亦归人此式 。 如山东淄博磁村 M 03 : 沙48] , 器盖均四小足 , 山东 济南左家洼墓 L ZM I 的“A 型敦 ”[l4 9〕, 器盖均为三小足 (图一 , 1 2 ) 。 这些盖钮作小足形的盏形器 , 都出在山东 , 上举山东淄博磁村 M 03 和济南左家洼 LZ M I 两墓 , 发掘者根据同出他器 , 推断其年代当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 。 此外 , 1 9 6 3 年山东临胸 杨善公社[ls 。口、 1 9 7 3 年山东临淄齐故城褚家庄等地也都有出土 [l5 , 口, 报导者均认为属春秋晚期 。 由上所论 , 皿式盏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期后段到春秋晚期 , 下限延及战国 。 其中出在山东的 乳丁纹小足形盖钮盏 , 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 。 3 . 敦 敦形器以器足 、盖钮的形状 , 分二式 。 I 式 : 器有三兽足 , 盖上为等距的环钮 , 器盖相合作圆形或扁 圆形 。 河南浙川下寺 M lo : 4 6( 图二 , 1) [l 5 2」, 器 、盖纹饰对称 , 均饰绚索纹 、蟠尴纹及细密的三角纹等 。 此外 , 出 工式敦的遗迹还有寿县蔡昭侯墓 [l 5 3〕, 湖北麻城李家湾 M l护 5叼 、湖南湘乡何家湾 M x (共二件 ) [‘5 5〕、湖北襄阳山湾 M 2 2 [‘5 6〕、湖北谷城过 LI-J [‘57 」(襄王孙盏 ) 、成都金沙巷 M Z〔‘5 8〕、 成都中医学院墓口5 9」、寿县楚幽王墓等 。 浙川下寺 M 10 的年代 , 学者认为属春秋晚期后段或春秋晚期口 6 0) 。 蔡侯墓年代比较 明确 , 据《左传》记载 , 蔡昭侯死于公元前 4 91 年 。 湖北麻城 M 14 发掘者认为当属春秋晚期早段 。 湘乡 何家湾 M l 、襄阳山湾 M 22 两墓 , 发掘者都认为属春秋晚期 。 谷城过山 “襄王孙盏”报导者认为 属春秋晚期偏晚 。成都金沙巷 M Z 发掘者认为当属春秋晚期 。成都中医学院墓发掘者推断其年 代在战国早 、中期之际 。 寿县楚幽王墓属战国晚期 。 此外 , 河南新郑也出有一件 , 刘彬徽先生认 为属春秋晚期 [l 6‘」; 河南南阳博物馆 60 年代征集到的宋右师敦也属 I 式 , 报导者推断其年代在 春秋末宋景公时饰幻 。寿县蔡侯墓除上举之外 , 还出有一件器形略异的敦 , 该器器盖三钮作三蹄 足 , 与器的三足相对称 , 可附于此式 . 6 3〕。 由以上情况观之 , I 式敦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 , 下限延及战国 。 成都金沙巷 M Z 和中医学 院墓都出有较多蜀地常见的兵器 、工具和陶器等 , 属蜀文化遗迹 , 其中的敦可能是从中原流人 的 。 楚幽王墓规格高 , 所出器物品种较为齐全 , 不能代表当时流行的器物组合 。 I 式 : 器足与盖上的三钮对称 , 为扁形钮状 , 或近 S 形 , 或近圆圈形 , 或作曲体昂首的兽形 , 或作圆环形等等 。 器盖相合作圆形或椭圆形 。 湖北麻城李家湾 M 1 6 : 2( 图二 , 2户叫 , 器体作椭 圆形 , 器 、盖均为圆圈兽形钮 , 素面 。 李家湾 M 16 发掘者推定其年代在春秋晚期 , 从该墓同出的鼎来看 , 腹较浅 , 三足较高而外 撇 , 应是李家湾春秋墓葬中年代偏晚的 , 当属春秋晚期后段或春秋战国之交 。 兀式敦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器类 , 出有该式敦的 , 战国早期如湖北襄 阳蔡坡 M 4[1 6 5〕、河北唐 一 1 8 4 一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山贾各庄 M l沪闭 、 山东阳信城关镇西北村墓器物陪葬坑 , 6 7〕, 战国中期如山东烟台金沟寨 M l l[ ‘6 8〕、 湖北荆门包山 M Z [ ‘6 , 〕、 山西长治分水岭 M z Z [ , ’。〕、 传世的陈侯午敦[‘, ‘〕、 陈侯 因齐 敦仁, , ,〕, 战国 晚期如湖北黄冈曹家岗 M S仁‘, 3〕、 湖北襄樊贾各庄 M l [ ‘,‘习、 楚幽 王墓 出的大府 敦[l ’5〕, 等等 。总的说来 , l 式敦主要流行于战国早 、 中期 , 战国晚期虽有 , 但数量 已减少 , 且以楚 地为主 , 有的墓葬则以形制相同的陶敦代之 , 如湖南沉陵木马岭墓 [l 76 〕、湖北江陵九店 “乙组 ”第 六 、七段墓等[ ‘7 , 口。 由上所论 , 亚式敦起于春秋晚期后段 , 主要流行于战国早 、中期 , 晚期已逐渐减少 。 此外 , 战国早 、 中期 , 中原及山西等地还出有一些器形略异的敦形器 。器 、盖同形 , 子母 口扣 合 , 足 、钮有两种形制 , 一种为小足形 , 一种为圈形 。 前者如山西长子 M 7 : 6 6 、M l : 护侧 、河北 邯郸百家村 M s : 1 6 [‘, , 〕、河南辉县赵固 M l : 3 、 4 [‘SOj 、山西长治分水岭 M 2 5 : 3 0 (图二 , 3 )巨“‘〕。 后者如 山西长治分水岭 M 2 6 : 1 3 (图二 , 4 ) [“幻 、河南洛阳 C IM 3 7 5 o : 1 1仁“ 3习。 由于这些敦形器 器 、盖同形 , 其基本特点同 l 式敦 , 姑附于 l 式敦之后 。 为了称呼上的方便 , 姑名为 l a 式敦 。 以上各型式器物流行的大致时段 , 略见表一 。 (二)地域特点 以上各型式的盆 、盏 、敦在东周时期 , 各地的称呼与流行的地域均不尽相同[ls ‘」。 称呼上的 大致情况如下 。 平底的盆类是这类器物中最早的形态 , 楚文化区大多称为盆 , 个别称为孟 (子祺盆 ) 。 北方 中原文化区称为慕 (晋公慕 、伯菱慕[18 5〕) 。 山东齐鲁文化区称为敦 (归父敦 、齐侯敦 ) 。 有小跄足的盏和敦 , 楚文化区称盏 、盏盂 、盂 , 个别称毓鼎 (口子盏) 。据其他材料 , 也有称为 盛的[l8 6〕。 山东齐鲁文化区称敦 (口公孙敦 、陈侯午敦 ) 。 总的来说 , 平底盆类 , 北方中原文化区称慕 , 楚文化区有盆 、盂等称呼 。有小跄足的 , 不论器 形是盏还是敦 , 楚文化区都称为盏 、盂 , 个别称鼎 , 中原及三晋地 区虽有相似的器物 , 但未见 自 铭者。 齐鲁文化区不论有足无足均称为敦 。 《方言》: “孟 , 宋楚魏之间或谓之盎 。 ”《广雅》、 《玉篇》等古书也以 “安残”为孟之别称 。故盏 、 孟 、盔在称呼上可通 。 又云 : “ 自关而西或谓之盆 , 或谓之盎 。 ”则平底盆类秦地似也称之为盆 。 在流行地域上 , 主要情况如下 。 1 . 盆 I 式盆 、 l 式盆在中原文化区 、齐鲁文化区及楚文化区均有发现 , 年代以春秋早期 和中期前段为主 , 说明此时文化面貌尚趋统一 , 器物形制承西周晚期而来 , 尚未 出现 明显的地 区上的差异 。 班式盆中原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较为多见 , 楚文化区相对少些 , 流行的年代以春 秋中期为主 。 w 式盆主要流行于中原洛阳一带和齐鲁文化区 , 楚文化区未见 , 年代在春秋 中期 后段到春秋晚期 , 下限应已到战国 。 2 . 盏 I 式盏数量不多 , 目前所见属楚文化区的有上述三件 , 此外 , 山东 、 四川各一见 , 年代 大致都属春秋中期 。 浙川 M 7 盏和宜昌博物馆藏当阳盏年代属春秋中期前段 , 可能是较早的 。 一 1 8 5 一 考古学报 2。。8 年第 2 期 l 式盏以楚文化区较 为多见 , 年代以春秋中期后段为主 。 其次是河南新郑 , 多是春秋晚期 之物 , 下限延及战国 。新郑的 亚式盏与楚文化区的相比 , 腹较浅 . , 足较高 , 自成特色 , 当是年代与 地域双重因素所致 。 此外 , 河南尉氏 1 9 7 1 年出土的三件 I 式盏 , 二件器形同新郑的盏 , 一件与 楚文化区的相 同 , 可见二者之间的共存和交流 。 四川茂县的一件 , 器形同楚文化区的盏 。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l 式盏主要见于 中原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 , 年代从春秋中期后段到春秋晚期 , 下限延及战 国 , 其器形应是较多地继承了中原新郑一带的 l 式盏 。 楚文化区相对较少 , 目前所见有湖北宜 城骆家山和随县义地岗所 出 , 均属春秋晚期 , 足较矮小 , 应是承楚地 l 式盏而来 。 3 . 敦 I 式敦多见于楚文化区 , 属 中原文化区的有宋右师敦 (子母 口 )和河南新郑所出 , 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 , 下限延及战国 。 此外 , 成都也有出土 , 目前所见有中医学院和金沙巷两 处 。 陕西凤翔高王寺铜器窖藏出土 工式敦二件口8 7〕, 报导者认为系楚器 。 l 式敦是战国时比较常见的器类 , 战国早 、 中期 , 楚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较为多见 , 中原文 化区和四川〔, 8 8] , 也有出土 , 战国晚期逐渐减少 , 主要见于楚文化区 。 在形制上 , 楚文化区的敦盖上有小扣与器相扣合 , 而山东的则为子母 口 , 上举宋右师敦也 是子母 口 , 可见这种 区别是从中原地区的 工式敦就已存在的了 。 另外 , 山东的 l 式敦大多为环 钮环足 , 器有双环耳 , 盖无耳[ls ”〕。 上下扣合的 l a 式敦 , 战国早 、中期流行于中原文化区 。 各型式器物流行的地域 , 略见表二 。 表二 各型式盆 、盏 、敦流行地域示意图 春春春秋早期期 春秋中期期 春秋晚期期 战国早期期 战国中期期 战国晚期期 中中中 盆盆 I式 11 式式式式式式式 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原 文文文文文 In 式式式式式式 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 区区区区区区 IV 式式式式式 盏盏盏盏盏 { 且式 }}}}}}} 111111111 111 式 !!!!!!! 敦敦敦敦敦敦 I 式式 u 式 n a 式式式 齐齐齐 盆盆 I式 n 式式式式式式式 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鱼 曰曰曰曰曰 III 式式式式式式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 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 盏盏盏盏盏 I 式式式式式 IIIIIIIIIIIII 式式式式式 敦敦敦敦敦敦敦 II 式式式 楚楚楚 盆盆 I 式 11 式式式式式式式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 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 盏盏盏盏盏 一里-一月 m 式式式式式 }}}}}}}}}}} 且武 }}}}}}}}} 敦敦敦敦敦敦 I 式式 {{{{{{{{{{{ n 式式 注 : 表中虚线表示某一型式可能延续到下一时期 . 详正文 。 考古学报 2 0 0 8 年第 2 期 通过以上的讨论 , 本文得出如下一些认识 。 一 、东周时期的盆 、盏 、敦是有先后承袭关系的器物 , 盏和敦的源头是盆 , 而不是篡 。 二 、盆流行的年代包括整个春秋时期 ;盏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期和晚期 ;敦起于春秋晚期 , 主 要流行于战国时期 。 三 、 以器物自铭观之 , 这些器物自古即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称谓 。 总的说来 , 盆 , 中原文化 区称慕 , 楚文化区有盆 、孟等称呼 ; 盏 、敦 , 楚文化区一律称盏 ;齐鲁文化区盆 、盏 、敦均一律称为 敦 。由于这类器物在发展脉络上的相互关系和古时各地的不同称谓 , 造成了今人对这些器物的 不同称呼 。 四 、盆在春秋早期到中期前段各地都有发现 , 自春秋中期后段开始 , 主要流行于 中原地区 和 山东 , 在楚文化区则逐渐减少 , 直至消亡 。盏在春秋中期主要流行于楚文化区 , 春秋晚期所见 相对较少 , 而中原和 山东则春秋晚期较为多见 。 敦多见于楚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 , 中原相对较 为少见 , 其早期形态也是多见于楚文化区 。 推测盏 、敦都是首先在楚地出现 。 注 释 [ 1 ] 《河南邦县发现的古代铜器》, 《文物参考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1 9 5 4 年 3 期 , 62 页 (称颠) 。 [ 2 〕 河南省博物馆等 : 《河南新野古墓葬清理简报》, 《文物资料丛刊))2 , 72 页 , 文物出版社 , 1 9 7 8 年 。 [ 3 ] 郑杰祥 : 《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 《文物》1 9 7 3 年 5 期 , 15 页 。 [ 4 〕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 : 《河南演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 《文物》1 980 年 1 期 , 46 页 。 [ 5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 0 0。年 2 期 , 73 页 。 [ 6 ] 山东省惠民地区文物组等 : 《山东邹平县大省村东周墓 》, 《考古》1 9 8 6 年 7 期 。 [ 7 〕 湖南省博物馆 : 《湖南衡南 、湘潭发现春秋墓葬》, 《考古》1 9 7 8 年 5 期 , 29 7 页 。 「8 ] 郑州市博物馆 : 《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 《中原文物》1 9 8 2 年 4 期 , 34 页 (平底篡) 。 [ 9 」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 : 《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 《考古》1 9 6 3 年 5 期 , 图版三 , 9 。 [ 1 。]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 : 《河南固始万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 《考古》1 9 9 2 年 3 期 , 图二 , 2 。 「1 1〕 赵慧民等 : 《山西临椅县程村两座东周墓 》, 《考古》1 9 9 1 年 n 期 , 图版叁 , 2 。 [ 12 〕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 《洛阳市 61 3 所东周墓 》, 《文物》1 9 9 9 年 8 期 , 图六 , 2 。 [ 1 3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 《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 《文物》1 9 9 8 年 9 期 , 图二 , 4 。 [ 1 4〕 淄博市博物馆 : 《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 《考古》1 9 91 年 6 期 , 图三 , 2 、 6 。 [ 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 : 《1 9 8 3 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1 9 8 5 年 6 期 , 5 16 页 。 [ 1 6〕 湖北省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 : 《当阳金家山九号春秋楚墓》, 《文物》1 9 8 2 年 4 期 , 44 页 , 图六 , 1 。 「1 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 《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 《中原文物 》1 9 8 3 年 4 期 , 17 页 。 [ 18 〕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 《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 《考古与文物》2 0 0 3 年 2 期 , 12 页 , 图六 , 7 。 [ 1 9〕 林宏 : 《山东泰安市黄花岭村出土青铜器》, 《考古与文物》2 。。。年 4 期 , 14 页 。 一 18 8 一 彭裕商 : 东周青铜盆 、盏 、敦研究 [ 20 〕 茂县羌族博物馆等 : 《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简报》, 《文物》1 9 9 4 年 3 期 , 8 页 (M l : 6 7) 。 仁2 1 ] 同[ 4 ] , 4 5 页 。 「2 2 ) 同「1 4 ] , 图三 , 4 。 〔2 3 ] 同[ 2 0〕, 图三 , 6 。 [ 24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 : 《新郑市郑韩路 6 号春秋墓》, 《文物》2 0 0 5 年 8 期 , 40 页 。 [ 25 ] 熊北生等 : 《湖北谷城过山出土春秋有铭铜盏》, 《文物》2 0 0 2 年 l 期 。 [ 26 〕 河南省博物馆等 : 《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 《文物 ))l 98 1 年 1 期 。 [ 27 〕 程欣人 : 《随县埙阳出土楚 、 曾 、息青铜器》, 《江汉考古》1 9 8 0 年 1 期 。 「28 ] 曾昭眠等 : 《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 《江汉考古》1 980 年 1 期。 「29 ] 湖南省博物馆 : 《介绍几件馆藏周代铜器》, 《考古》1 9 6 3 年 12 期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 《山东沂水 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 《文物》1 9 8 4 年 9 期 。 巨30 ] 容庚等 : 《殷周青铜器通论》, 图版一四二 , 文物出版社 , 1 9 8 4 年 。 〔3 1〕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 : 《罗 山县高店公社又发现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 《中原文物》1 9 8 1 年 4 期 。 [ 32 ] 严一萍 : 《金文总集》第九册 , 38 05 , 38 01 、 3 8 0 2 页 , 艺文印书馆 , 1 9 8 3 年 。 [ 33 〕 张光裕 : 《从丫字的释读谈到慕 、盆 、盂诸器的定名问题》, 《考古与文物 》1 9 8 2 年 3 期 , 图一 , 6 ; 容庚 : 《商 周彝器通考 》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 47 4 页 , 哈佛燕京学社 , 1 9 4 1 年 。 仁34 ] 张光裕 : 《从丫字的释读谈到慕 、盆 、盂诸器的定名问题》, 《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 3 期
本文档为【东周青铜盆_盏_敦研究_彭裕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737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05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