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外社会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xpq

《国外社会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xpq

举报
开通vip

《国外社会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xpq国外社会学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 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

《国外社会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xpq
国外社会学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 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 ★同学们学习的目的 1、思维训练。在特定历史条件中把握自己的思想意识 !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中诞生,在思考社会转型中发展。在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在学习社会学理论中,既要看到前人怎样提炼和回答他们那个时代的课题,又要感悟我们应当怎样概括和把握现在这个时代的主题和脉搏。 2、自我启蒙,增加对自我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别人是怎样生活的,那么我们就会更好地把握他们的问题;我们对自己为何如此行动,对社会整体运行的规律了解得越多,越有可能把握自己的未来。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孔德、斯宾塞、马克思、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米德、霍曼斯、布劳、帕累托、帕森斯、默顿、科塞、舒茨、加芬克尔、贝尔、福柯、布尔迪厄、哈贝马斯、吉登斯等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并寻求社会学家们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推荐阅读参考书目: 《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 教程 人力资源管理pdf成真迷上我教程下载西门子数控教程protel99se入门教程fi6130z安装使用教程 》,侯钧生,南开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美) Jonathan H. Turner著;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最新版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社会学思想名家》,科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版 《当代社会学理论》(第六版),(美)鲁斯.华莱士、(英)艾利斯.沃尔夫,刘少杰等翻译。 ★社会学产生的三大诱因 1、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到19世纪为止,延续了数百年的西方科学革命不但带来了技术的进步,以及这种进步所证实的科学的有效性,而且启发了人们将科学方法论使用领域扩展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领域。 3、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变迁、都市化、宗教变迁、新世界观 ★社会学理论的三个阶段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先是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后来,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社会学的深入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产生于社会之中(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 ★该时期的几个主要理论体系: 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2、默顿的中层理论 3、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科塞 4、符号互动论:库利、米德; 5、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6、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经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该时期兴起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1、新功能主义:亚历山大、卢曼,建立起一个新的具有多维性质的综合性一般理论。 2、结构化理论:吉登斯 3、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 4、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 5、实践理论:布迪厄 ★另一种划分: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是社会学的奠基时期,以提倡实证主义,主张“普遍的和谐”,试图建立资产阶级人道教的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 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以主张社会唯实论和集体主义论的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和主张唯名论,提倡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德国理论家韦伯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1937年《社会行动的结构》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帕森斯试图综合包容多家理论于一体,强调均衡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独霸天下的时期。 第四阶段从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群雄割据”时代。 第五阶段,80年代开始,社会学理论新的综合尝试。 一、实证社会学(古典):从作为客观对象的社会事实出发,试图以科学理性解释社会进化的确定性规律(主张将自然法则运用于理解社会现象) 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人本主义社会学): 从作为主观存在的个体的人出发,试图通过意义阐释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和意义(主张理解社会行动背后的动机、思想、意义、理念/信念、价值观、主观性…但强调价值中立,提倡科层制,表现出一定的反人本主义倾向)。 三、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 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实践的运动变化中观察社会、理解社会。 从已往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来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走势是社会学理论中各种具有相反倾向的理论流派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峰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 随着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的交错发展,一定时期以后又总要出现一种对各种取向的理论进行综合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周期。 ★现代化、后现代化和重建现代化 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工业化(内容)=现代化(形式) 1、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2、社会学作为研究现代社会及其变迁的一门学科,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当作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3、现代性就其内在的特征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作为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特征的体现,社会学自身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性内涵之中的。伴随着对社会学知识特征与地位的哲学与方法论之上的争议,现代性问题自然也成为社会学理论话语中的核心主题。 4、现代性与社会学理论的结合直接导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现代性研究范式”的诞生,由此也开创社会学理论的新时代。 前工业社会(采集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社会(现代化):人通过机器与自然的关系 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人与人的关系 贝尔《后工业社会来临》:一切都在离异、分化和扩延的可能性 重建现代化:哈贝马斯的新理性/交往理性/理性的理性 ★理解、选择与创造:受动地理解、主动地选择、积极地创造! 不同社会学理论或不同的社会学流派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同理解方式。这些理论是社会学家的主观结构、客观环境同其研究对象的互动性和历时性的融合和生成。 学习社会学理论就是对上述“理解” 的理解,其中包括对社会学家的理论的理解,也包括对社会学家的主观结构和客观环境的(动态)理解(理想情趣、情感体验、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条件、文化氛围、人生态度、价值取向……) 纯粹的原意是无法再现的,进入我们视野并引起我们兴趣的总是那些同我们意愿和追求相关的内容,因此,理论的理解需要对自我理解的再理解,否则就只能得到简单的结论。 自我理解:反思自己的主观结构、审视自己的周围环境、辨析自己领悟到的意义和得出的结论,其中有哪些内容同周围的环境有关。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规则 1、“社会”既不是简单地从个人开始的,也不是外在地给定的所谓整体,相反,它是一个周期性的在时空之中不断实践的过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互动,到地区间、国家间的冲突与平衡,都既有“内在衍变”又有“外部冲突”,是内外彼此交织、主宰相互渗透的发展变迁历程。 2、社会学理论并不是对某种既定的外在客体之普遍性、绝对性的认识。 3、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理解与阐释是双向的。 4、社会学理论作为一门立足于实践而试图阐释社会及其变迁的学术研究,它的发展是在群体的参与下不断积累、分析和积极批判的结果。 5、由于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来自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建构中去的品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和作用,实际上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它本身就构成现代社会生活一部分。 6、为适应“建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变当前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实践,并在理论上予以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十大最新趋势 1、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2、宏观与微观的理论整合 3、社会理论与历史的融合 4、全球化成为重要理论议题 5、社会理论中心的转移 6、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7、社会建构主义的勃兴 8、女性主义的挑战 9、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10、将身体带入社会学理论 ★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与启示:对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意义,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可能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一直没有全然背弃其理论传统与思想渊源,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扬弃。 第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是在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以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韦伯)为核心的经典社会学理论是兴起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社会秩序的改变,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架构进行解释。以多元化发展、理论趋于整合为特点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土壤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社会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推动了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第三,社会学理论的切入点不断扩展,身体、时间与空间等以前没有被关注的纬度都逐步进入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从而增加社会学视角的立体感。 第二章 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 提 纲:孔德的生平、孔德的实证主义观和研究方法、社会秩序和社会静力学、社会进步和社会动力学、社会发展的三段论和人类知识的三阶段、迈向人道宗教 孔德的生平——活着的穷人,死后的富翁。 生活在政权更迭、动荡不安的时代:执政内阁、拿破仑时代、帝制时期、复辟时期、1830年革命、七月王朝、1848年革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 19岁结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师 圣西门,随后7年里,其社会、政治思想甚至个人阅历都受巨大影响。 离开圣西门以后,在法国知识分子中处于边际地位。 精神上,人格怪癖、性格傲慢、精神崩溃症…… 经济上,收支相抵,几乎一直穷困潦倒。 爱情上,不尽如意。对前妻大发脾气,令其失望离开;与克罗斯尔的精神之恋十分短暂,但却改变了孔德晚期学术基调。 二、著述(works):《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哲学概观/教程》;等等 ★关于科学的分类和层级体系 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整体,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astronomy),物理学(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物学(biology),社会学(sociology) 。 整个宇宙现象是相互联系的,那么研究这些现象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结的。他们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个结构就是科学等级体系。 科学等级体系和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是一致的。 孔德认为,他要发展的这门研究社会的自然主义科学,是一个知识发展过程的逻辑顶点,所有的学科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从原始的神学思维方式阶段到形而上学的解释阶段,再到建立实证的科学规律阶段。社会学(或“社会物理学”)这一领域是经历着最后这一阶段的学科。 科学的排列次序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研究社会的科学。 孔德最终结论是:实证方法是正确的,实证知识是最真实的、实证社会学是最高级的…… 1、实证主义(positivism)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 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 实证方法: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对比、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2、实证方法 在孔德看来,“实证”有五方面内涵: 真实的而非虚幻的; 有用的而非无用的; 肯定的而非犹豫的; 精确的而非模糊的; 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即“实证”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有机”、“相对”等意义。 实证原则: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应当怎样 孔德认为,实证方法的显著特征是:克服前实证阶段的绝对主义思维,承认只是的相对性,并且不断接受新的事实,即特别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四、社会学的方法论体系 1.知识论。孔德则认为社会有客观的发展规律而且我们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种规律。 2.方法论。在孔德看来,自然科学已建立了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体系,下一阶段就是在社会学研究中做这项工作. 3.本体论。在论述社会学与科学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时,孔德强调了社会学对相邻学科——生物学的依赖及其相似之处,阐发了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基本思想。 4.学科功能。社会科学也要像自然科学一样为人类服务,社会学的研究最终要给人类带来福利,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他认为,一旦发现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益于人类的行动也可能性。 五、秩序与进步——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主题 社会静力学是关于社会如何维持稳定秩序的学说,所涉及的是社会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孔德坚持将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对社会的论述中,找到使社会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其中,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 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使人们相互依赖,并协调关系。 宗教的作用在于,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社会动力学是关于社会如何才能发展进步的学说,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关系:孔德的价值天平在于静力学(秩序),而他认为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并为后者作论证,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的秩序,才能了解什么社会历史。 进步在秩序中进行,秩序在进步中展开;秩序是进步的条件,进步是秩序的实现。 六、社会发展三段论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据在于知识类型的变化。 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都是知识类型的变化而发展的。 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有三种: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人类组织或控制社会的方式也有三种: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有史以来,人类知识类型也有三种: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 七、人类知识的三种类型 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13世纪以前的人类史或精神史,人类坚信超自然的力量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具体分为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三个不同时期。 2)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13-18世纪,人类强调诸如大自然这样的抽象的力量为万事万物的根源,自然规律的某些基本真理,对人的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标志是相信通过推理能发现自然的基本法则。(新教、自然神主义、《独立宣言》) 3)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18世纪之后,人们放弃了寻求宇宙起源等终极现象的探求,代而以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观察,并希望通过这种实证方法获得支配各种现象的内在规律。实证阶段的特征是把经验资料当作知识最根本的来源。 八、孔德的社会改革思想 在人性三分法的基础上,孔德认为社会有三种力量:一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二是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智力力量;三是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社会组织和改建的最高任务和最大的困难是将这三种力量合理地结合起来,不是任何一种获得必要的特权。 国家的社会阶级同样也体现了以上三种力量:牧师,指引我们思考;妇女,激发我们的仁爱;实际首领指导我们的战争和平日的生产活动。 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 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九、迈向人道教——崇拜人道(赞美感情、赞美女性) 孔德因时代的动荡不安而引发对社会秩序的向往,他从传统主义者那里接受到的对社会有机体和群体意识的强调,以及他与心中的“天使”克罗斯尔的爱恋骤然夭折——都是孔德创立人道教的主要原因。 晚年的孔德开始宣传人类情感的力量,他建议重新组建社会,设想用繁琐的仪式去唤醒纯洁无私的人类的爱心,并建立人道教——它能够开发人类情感的基本资源,把不顾别人的利己主义转变成利他主义的博爱/泛爱。 ★人道教的主要内容: (1)教义:人道教强调崇拜人的人性,而人的本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永恒动力和主题,支配着人的理性、知识和行动,因此要以人类之爱代替上帝之爱。 (2)组织:人道教的牧师不再是天主教的牧师,而是实证科学家;人道教的中心在法国的巴黎;孔德本人是“大教主”,指导着世界上所有的牧师;孔德认为他的人道教能吸引妇女和工人的加入,成为他们的教众,因为他为他们设立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建立人道教是孔德为重建社会秩序所做的系统努力! “我们倦于思维、倦于行动,但不会倦于爱情” 在孔德看来,基督教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强调了“爱”的思想,并因此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人道宗教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它进一步深化了“爱”的思想,并且“以人类之爱代替了上帝之爱”。 基本教义: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总结&评价 第三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斯宾塞与他的时代、寻求真正的客观性、社会有机体的分化与整合、社会有机体的进化类型 一、斯宾塞的时代背景 生活在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繁荣的、长期安宁、宽松和谐的“维多利亚时代”(世界工业中心) 个人经济上,继承叔父和父亲的遗产,加上崇拜者资助,他的后50年中再没遇过曾困扰孔德和马克思的那类生计问题。 个人生活上,主张禁欲主义,毕生都过清淡简朴的清教徒式生活,一心一意过着独立的不受公共机构限制的知识分子生活。 经济上,他支持经济自由主义; 政治上,他主张政治自由,最好的政府应是管的最少的政府。 精神上,与孔德一样,长期受精神疾病折磨,同样也形成许多古怪毛病……几乎一生孤独。 二、著 述 1842年《政府的作用范围》和1851年《社会静力学》阐述了他关于国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 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1897年中国社会学第一人严复把此书翻译为中文,名叫《群学肄言》,这是中国引入社会学思想的开始。 1890年代发表《社会学原理》系统阐释了他的社会学思想。 三、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和孔德的社会学 1864,斯宾塞,《从孔德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理由》:斯宾塞强调他不同意孔德的以下观点: 社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在建立社会理论过程中,亲和关系要比理论关系重要; 政府可以运用社会学法则重建社会; 自然科学以一定先后顺序发展; 5、心理学仅仅是生物学的分支。 斯宾塞同样提到了许多与孔德一致的观点: 知识来源于实践或对事实的观察; 2、宇宙中有永恒不变的规律。斯宾塞接受了孔德将社会学作为超有机体这门学科的术语,对孔德将“有机体类比”重新引入社会学思想里给予了很吝啬的肯定斯宾塞在强调客观性前提下,不但没有过高估计社会普遍规律的作用,反而高度重视社会个别性的研究。 总之,同孔德相比,斯追求的客观性要彻底得多,他不仅主张克服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还排斥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并且把这种客观性追求扩展到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态度或不干涉主义态度。 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尝试对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综合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二)斯宾塞的社会观—— 了解社会整体,必须先了解生物个体; 个人自由主义和政府不干涉主义 适者生存的信念 五、社会学方法论 1.学科论:知识的各个部门是一个整体 2.知识论:社会具有普遍客观的规律,人类可以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 3.方法论:社会学研究中要用实证的或者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4.研究的价值问题:斯宾塞明确提出,社会学研究者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时,必须脱离自己的偏见和情感,保持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 六、社会有机体论——分化与整合 什么是社会?——社会是有机体。 社会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其成长与进化是通过分化与整合过程来完成的。 斯宾塞解释了为什么说“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且也清醒地意识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生物有机体中,组成机体的众多分子是为了整体而存在的;但在社会中,整体的发达和个体的发达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社会只是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是社会为自己成员的幸福而存在,不是个体成员为社会的幸福而存在。所以社会既是有机体,又不是一般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super organism。 作为超有机体,社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由“器官”和“系统”组成…… 七、三大功能系统 1、支持系统:生产系统(工人) 2、分配系统:商业、交通、通讯、银行(商人、银行家) 3、调节系统:统治阶级、管理阶级(工业资本家及政府) 八、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反复论证社会有机体论,根本目的在于阐明他的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思想: 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引起增长的原因是物竞天择。社会成员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有效方式是其职能的专门化。即:物竞天择推动社会成员专业分化和社会结构异质多样化过程,而且还促进了社会整合不断加强。 社会有机体不是永远处在不停顿的变化中,而是与人体组织一样,一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适应了环境的要求,达到了均衡。 进化不是直线式,倒退的发生是肯定,不可避免的 进化方向不是单一的,不同社会的进化方向是多样的。 九、社会进化论中的四个亚理论 (一)社会进化的目的论——强调社会进化的方向是朝向更加美好和理想的境地。 (二)社会系统的功能论——认为,随着社会的进化,社会的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社会结构的扩大和进一步分化,以及社会所承担的功能的进一步分化。 (三)社会分工论——随着社会的进化,尤其是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会放弃初期的同质性,通过增加分工和分化而进入现代异质社会。 (四)社会进化模式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十、发展社会学——社会进化的类型 斯宾塞的进化论,强调社会进化趋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强调社会进化形式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划分: 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重/多重复合社会 从社会成员居住状况划分: 军事社会——半游牧社会——定居社会; 从社会管理调控方式划分: 军事社会/尚武社会——工业社会(课本38页表) 特征 尚武社会/军事社会 工业社会 主要功能或活动 为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的防御和进攻活动 和平的、互酬性的个人服务 社会协作的原则 强制性合作 自愿合作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为国家利益而存在;个人的自由、财产和流动受到限制 国家为个人利益而存在;个人具有自由,他们的财产和流动很少受到限制 国家和其他组织的关系 所有组织都是公共的;私人组织受到限制 私人组织受到鼓励 国家的结构 集权制 分权制 社会分层的结构 等级、职业和居住地都是固定的;地位是世袭的 地位、职业和居住都是弹性的和开放的;地位是可以流动的 经济活动的类型 经济自给自足;极少有对外贸易;奉行保护主义 经济的自给自足消失;通过和平贸易而相互依赖;自由贸易 受重视的社会和个人品质 爱国主义;勇敢;尊严;忠诚;遵从;信仰权威;严守纪律 独立;尊敬他人;反对压制;个人主动性;诚实;友善 十一、政治社会学——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在论述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不同的时候,斯宾塞认为在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为整体而存在,而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社会为成员的幸福服务。 这与孔德截然相反,孔德认为个人要坚决服从社会整体,而斯宾塞认为社会只是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基础: 1、首先,斯宾塞对国家和社会的概念作了区分。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 2、其次,国家及其政府机构相当于动物有机体系统的神经系统,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机制。 3、再次,国家的权力基础是从人的心理方面回答的,提出“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 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1、首先,国家的任务。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同样的自由权利,国家活动不能侵犯个人的自由,国家的任务是执法,就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政治不干涉主义。“专门化管理” 斯宾赛大力宣扬社会自动化的思想,以此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理论依据。 1.同等自由法。 2.政治不干涉主义 3.专门化的管理 4.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十二、斯宾塞对社会学的贡献----引自皮尔选编《赫伯特.斯宾塞论社会进化》 首先、关于结构、功能、体系以及平衡等概念,虽然这些概念源自斯宾塞的有机类比,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概念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他的变迁概念,尤其是他的由分化过程构成的进化变迁的理论… 第三、他创用的去界定社会之间区别的类型: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和二倍复杂社会; 第四、他的进化论,他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作为个体的人和制度如何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方式对环境加以适应; 第五、斯宾塞用来解释其理论的那些道德假设和推论:他的政治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 第六、他的贯穿其整个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实证主义,对历史的拒绝,有关自然和科学特定概念…… 尝试评价。。。。。 第四章 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 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擘 主要内容:生平经历、社会事实的性质与解释、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威胁与维持 一、迪尔凯姆的思想来源—— 启蒙思想:孟德斯鸠、卢梭、托克维尔 实证哲学/社会学:孔德、斯宾塞 新康德哲学家查理.瑞努尔 加布里.萨德 …… 迪尔凯姆独特的生平经历引导他天才地将这些人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开创了独特的社会学视角:①一系列方法论原则;②一种理论建构框架;③一套基本论题;④众多对实践的关注。 二、社会学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一)社会本体论 1.涂尔干的社会观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2.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唯实论并非把社会奉为某种先于个体或者可以摆脱个体而超验存在的东西,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这种独特的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见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什么是社会事实?(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A.物质性社会事实(社会形态学) 1)社会 2)社会的结构性组成(如教会、国家) 3)社会的形态成分(人口密度、沟通渠道、住宅布置) B.非物质性社会事实(社会生理学) 1)道德 2)集体意识 3)集体表象 4)社会潮流 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社会事实的性质—— 社会事实的性质一:社会事实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 社会事实的性质二:对个人的制约作用。 社会事实的性质三:它具有普遍性。 社会事实的性质四:稳定性。社会事实不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是一种集体属性,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死去留而不断更替,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立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即社会变迁)。 如何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学方法:社会事实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原则一: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社会事实只能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统计数直接观察和操作性定义;字的客观性 方法论原则二: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是相独立的问题。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并重。既要历史分析,又要功能分析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归结为通过人们的集体行为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规定性,或外在的物,而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外在的物的实质是制度——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对社会现象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 1、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功能分析的方法:社会现象尽管有时因为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是社会现象功能,是它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作用,功能分析是对各种社会事实的那些独立于主观动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这种分析始终在社会层次上,要正确运用功能分析的方法,首先要把同他纠缠在一起的目的论剔出出去。另外功能分析是对既存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绝不允许对这现象进行追溯和推论,那是因果考察的任务。 (2)因果考察的方法:即从社会现象的历史起源说明原因的解释,意味着从某一社会现象的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找出对其发生主要影响的因素。 2、因果分析的方法和研究步骤。 (1)共变原则:如果两个社会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又不能仅仅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来决定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可能存在着第三种社会现象同时决定着两者的变化,而第三种现象才是他们的真正原因。因果关系必然是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却不一定都是因果关系。 (2)控制比较的方法:为了弥补共变法的缺陷,涂尔干提出了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的各个类别之间进行广泛的比较。 (3)假设——推测——检验是社会事实的研究和求证的三个基本步骤,而比较是这三个步骤的中介。 虽然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于确定因果关系是不充分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提出关于两个社会现象具有逻辑关系的理论假设;从这种假设出发,对新的未曾考察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和预测;然后根据实证材料对预测进行验证,从而肯定或推翻或修正理论假设。(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假设检验逻辑) 3、总之,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必须解释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则是另一些社会事实的结果;换言之,社会事实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 4、社会学是涉及人的各门其他科学的新的王后,是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以及艺术理论等学科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三、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 社会秩序的本质: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团结,那么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方式的变迁;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基础,那么社会变迁的基础就是集体意识存在方式的变迁;研究社会变迁也就是研究集体意识的发展模式。迪尔凯姆从当时的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出发,把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变迁。 社会:团结与分工(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是什么力量将不同的个人联结在一起构成社会的,便产生了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团结 见《社会分工论》:论述了社会分工中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专门化派生出来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即,社会形态从迪尔凯姆所谓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迪尔凯姆认为,正是人们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即所谓的“集体意识”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使各种社会秩序得以确立。 ★迪尔凯姆的两类社会团结及其基本特征 机 械 团 结 有 机 团 结 低度的分工 高度的分工 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 微弱的集体意识 约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 复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 低度的个性 高度的个性 特殊的规范性模式上的一致是重要的 抽象的一般的价值上的一致是重要的 社区对越轨者进行惩罚 专门化的社会控制机构对越轨者惩罚 较低的相互依赖 高度的相互依赖 原始的或乡村的 城市的与工业的 1、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 2、约束性制裁(repressive  sanctions),刑法将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良心的行为确认为犯罪,由此实现社会对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 3、一方面,分工越是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是鲜明,就越能摆脱集体意识的束缚。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的职能。 4、复原性制裁(restitutive  sanctions):包括民法年,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都涉及到维护或恢复合作关系,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将事物恢复原状,不像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法律是一个集体的共同意识或情感的表达,而成了已分化的个人间有条件的行为规则。 5、在个人意识或个人主义抬头的同时,集体意识尽管还存在,但其功能尤其是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和调节大为减弱。 ★社会分工和社会变迁――功能分析 1、社会分工的功能: 分工是一种职业专门化。 正常的分工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特征,也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迪尔凯姆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详见后),分别考察了正面功能和负面影响。 2、造成分工的原因: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频率加大,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而不是个人兴趣。 3、社会分工造成的后果: A、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集体意识。 B、造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4、社会团结的维持――中间团体,职业道德 5、社会变迁的风险 在社会团结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强烈的集体意识受到削弱,可能会出现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纽带而出现的个人之间相互分裂的原子堆积状态。 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 (1)道德调节作用的缺失。 (2)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 社会解组的深层原因:反常的社会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不协调的分工) 6、社会团结的威胁与维持——《自杀论》 《自杀论》一书,进一步实践迪尔凯姆的社会学宗旨:他将自杀确定为一种需要通过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的社会事实。其高超之处在于,选择了自杀率作为研究对象。 自杀率既是个人的自杀行为构成的,又是一个群体/社会才具有的现象。在他看来,造成自杀,尤其是欧洲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的原因,是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社会潮流——不同群体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的体现。 根据社会潮流的类型,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1)利己型自杀的原因: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松弛。主要分析了宗教信仰和家庭两种因素与利己主义自杀之间的关系。 (2)利他型自杀的原因: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主要发生在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军队中。 (3)失范型自杀:社会经济危机破坏和谐,出现价值迷失的社会失范状态,威胁个人的生存,使个人无法实现自我,从而导致自杀的增多。 (4)宿命型自杀: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 ★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的关系 自杀是研究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问题的具体层面,而根本目的是要揭示怎样才能获得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团结?——宗教 1、宗教社会学 见《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如何消除社会整合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危及社会团结的各种因素?—— 宗教不是简单的无知和迷信,而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 宗教是社会秩序的表达着,也是社会秩序的根源! 宗教的本质在于将世界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 宗教的本质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宗教的社会起源:社会环境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共同劳动和共同庆贺活动中,逐渐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产生原始图腾和原始宗教,统治人的社会力量的化身。 集体仪式:以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统一的社会活动中,作用,惩罚越轨行为,强制遵守规范,促使社会统一,加强整合,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建立愉快的幸福感。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和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强化了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分析(四个方面): 惩戒功能。 凝聚功能。 激发功能。 振作功能。 第五章 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 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社会背景、生平和思想背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社会实践的异化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社会变迁) 一、马克思的生平 1818年5月5日 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5年—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1842年 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 1843年 10月移居巴黎,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1844年8月底,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 1844年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 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马、恩指导同盟投入革命。8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巴黎。 马克思生平【年表】 18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印刷了最后一刊。 1850年3月和6月,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介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 1857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 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 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月,《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1880年5月,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 二、历史唯物主义要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 两对主要关系: 生产力(forces of production)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全部社会有机体的5个要素: (1)生产力状况 (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3)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的各种思想体系。 可见,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倾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又决定了各种意识形态。 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 1、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经济基础绝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时是相互交织的。 实践的观点 什么是实践?——现存物质的和社会条件的具体关系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感性、总体性、历史性、创造性。 实践的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2.在社会内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三、社会结构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结构的三个特点:64页。 社会结构三部分: 1.经济结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2.政治结构。政法设施、政法制度、政党政权机构; 3.文化结构。思想意识活动、社会意识形态 人类历史的四种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1、亚细亚的; 2、古代的; 3、封建的; 4、现代资本主义的。 每一种方式都是它先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对抗的产物,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后建立的共产主义。 难解之谜?——当社会的内在矛盾和阶级冲突,这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刺激动力消失之后,为社会学家所一直关注的社会变迁是否还会存在?如果存在,其发展动力究竟又会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资本论》 资本主义的市场结构建立后,产品转化为商品,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开始彻底分离,如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分离,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商品化的社会后果: 首先,使用价值蜕变为一个次要问 题。 其次,劳动力性质发生变化。 再次,人们必须以一种“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相互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 最后,商品化过程最终导致了“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Fetishism of commodities):商品成为一种独立的、神秘的、外部的、绝对存在的事物。 劳动成为一种商品:包括自我雇佣,不是为了自己需要而生产,而是为市场,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物化(物与物关系) 产品成为商品是异化的原因; “物化”和“异化” 物化: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物化。即,一切都必须转化为交换价值才有意义(这是个人通向现实社会的唯一通道)。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商品化和物化所导致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状况称为异化 异化(特别是劳动或经济领域的异化):指的是人丧失了对自己的创造活动的控制,并丧失对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的控制。异化的含义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异化(alienation):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不在是我们目的的表示,没有客观化,而是与资本家的目的相一致,劳动成了达到挣钱目的的手段(a means to an end 人们丧失了对自己的创造活动的控制,并丧失了对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的控制。 异化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了人类自己。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导致了异化:两个阶级体系,资本家雇佣工人,拥有生产资料,工人被迫出卖劳动时间。 异化的四个向度(异化劳动的四重关系) 1.“物的异化”。工人(劳动者)与其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2.“自我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者/工人只有在于用自己的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4.人同人的相异化。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工人与自己的工作伙伴相异化。 另一种理解 1.远离他们的生产活动(productive activity),不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和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劳动; 高度专业化使他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角色意义淡化; 2.远离活动的对象——产品:“Private property is thus the product, the result, the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alienated labor.” 人格的体现不是以他们生产的产品来判断,而是以他们挣钱买来的东西来评判; 3.远离他们的同伴(fellow workers):合作断裂、生产流水线(the assembly line)、竞争、奖励和淘汰、冲突与敌对; 4.远离人类的潜能(human potential):劳动是人类本质的改变与完善、缺少人性、品质、自觉意识。 阶级和社会变迁 首先,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其次,阶级或社会阶级是以不同方式相互区别的利益集团。 再次,阶级的存在
本文档为【《国外社会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xpq】,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42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M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4-03-25
浏览量: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