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人文地理3

2013人文地理3

举报
开通vip

2013人文地理3null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李坚诚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第四章 人口、种族和民族第四章 人口、种族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三节 人种 第四节 民族 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两场讨论: 1.我的人口观 2.我看流行文化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模式 三、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null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

2013人文地理3
null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李坚诚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第四章 人口、种族和民族第四章 人口、种族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三节 人种 第四节 民族 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 两场讨论: 1.我的人口观 2.我看流行文化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模式 三、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null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null2011年:70亿null2011年10月31日凌晨,将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 nullnullhttp://v.163.com/special/globalproblemsofpopulationgrowth/观看第24集视频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人口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 4人/平方公里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迁移,扩大范围。如亚洲的蒙古人,沿白令海峡“冰桥”到达美洲,形成黄种人的分支,即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 生产活动及其性质: 狩猎、采集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人口增长受到种群规律的强大制约。(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 高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 3. 出现定居的村落 4. 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三)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三)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 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 人口移动规模大null(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null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虽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势头减缓,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虽然很多国家力图控制人口增长,但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 虽然世界人口的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但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人口移动规模仍将进一步加大。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一)人口转变理论(一)人口转变理论兰迪【法】“三个序列”: 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阶段—先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出生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诺特斯坦【美】“人口转变”: 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 过渡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迅速但开始减速 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P80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4-1null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 null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死亡率高,并达到均衡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 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较低的水平, 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 并重新达到均衡; (5)绝对衰减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 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 null(二)人口转变模式(二)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日本模式—采取强有力认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并存 印度模式—生育控制较弱, 传统文化与特定国情,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实效不大。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新中国成立前:高位静止阶段 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 1970年代初起,进入后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预计204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三、人口与发展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1)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 (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5)社会机制作用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生产者 人口因素两重性 消费者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种。人口构成的差异会造成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人口构成的分类 人口构成的分类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1、人口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大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增长、移动和其他人口构成。 2、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少年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 3、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生”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呈反比。接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 接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 null 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两种人口政策两种人口政策1 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国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原因:人口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法国、德国、卢森堡、丹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每个家庭拥有3个孩子已成为欧共体国家的公认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刺激措施。 2 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直到1960年,世界上仅有印度 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从官方上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到1980 年,90%的不发达国家的政府支 持计划生育。(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适度人口的意义适度人口的意义(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人口政策中国的人口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1954年到1957年——由严禁节育到逐步主张节制生育。 1958年到1959年——已孕育起来的上层控制人口思想受到严重干扰。 1960年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计划生育思想复苏与开展工作。 1966年至 1969年——计划生育政策未变 ,但丧失实施的社会环境。 null1970年至 1980年初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 1980年秋至1984年春——计划生育政策向一孩紧缩 1984年至 1991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形成各地方计划生育条例。 1991年至1999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生态脚印生态脚印 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 因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 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得到世界公认。2003年,瓦克纳格尔创建全球脚印网,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生态脚印生态脚印 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平均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很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资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 国外人口政策国外人口政策 瑞典通过全面的、“从摇篮到墓地”的社会经福利政策,减少家庭抚养子女的各项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实际上达到鼓励人口早婚多育,实现维持人口增长的目的。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当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统计,2005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超过了85岁,连续20多年蝉联世界首位,男性寿命也超过了78岁,仅次于冰岛位居全球第二。 印 度印 度 家住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的80岁老汉奥马尔·默罕默德这辈子就从来没听说过要控制人口这么个说法。奥马尔表示:“你看我就有24个孩子,13个男孩11个女孩,只有神灵才能决定一个人应该拥有多少个孩子,这是神的旨意,跟我本人没什么关系。”   随着免费避孕项目的推广和计生政策的普及,印度的新生儿出生率的确有所下降。在印度35个邦中,有14个邦已经达到每家只生2个孩子这一目标。不过在更贫穷、文化程度更低的省份,每一位适龄妇女的生育率都在3.5个孩子左右。 墨 西 哥墨 西 哥 “计划生育是使所有人享有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自由、负责地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间隔,以及获得适当的信息和服务的权利”。 “计划生育必须与健康、教育、社会稳定、公共住处服务以及其他旨在实现家庭人个人富裕的相关服务相互结合、协调”。 “计划生育教育信息必须让人们了解自由和负责决定生育子女数量和间隔以及怀孕年龄的益处。与此同时,还应指导人们正确面对不育引起的健康问题,并提供治疗不育症方法的指导”。 并规定公共部门提供的计划生育信息和服务应当是免费的。“禁止强迫人们使用他们不愿意使用的生育调节方法。当人们选择使用永久性的避孕方法时,提供服务的机构和部门应当事先征得受术者的书面同意”。印 度 尼 西 亚印 度 尼 西 亚 1992年颁布了《人口发展与幸福家庭法》,该法规定“夫妇可以自由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间隔”,但“(该)决定要符合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良心和责任感并符合政策”。“夫妇在决定节育的方法上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及平等的地位”。“使用有可能不利于健康的避孕药具和方法要由有资格的医务人员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应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健康职业标准来执行”。并规定政府在制定具体生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环境的承受力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等因素的约束作用及其相互平衡关系”。 秘 鲁秘 鲁 在1986年颁布的《全国人口政策法》的立法基本原则是保护生命权、隐私权、自主决定生育子女数量的权利、国内自由迁移的权利等。该法规定禁止把堕胎作为计划生育的手段,并规定“有关计划生育方案的医疗、教育和宣传工作应保障父母和其他人员有选择节育和计划生育的手段的自由”。“禁止一切在计划生育中对个人进行强迫和操纵的行为。同时也禁止任何公共或私人机构对计划生育工作提附加条件”。俄 罗 斯俄 罗 斯 俄罗斯是世界上男女比例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俄罗斯男女比例为1000∶1147,城市人口男女比例甚至达到了1000∶1167。俄罗斯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6700多万和7700多万,整整相差1000万。也许这是为什么目前俄罗斯一本名《如何嫁给外国人——101条建议》的书正在热销的原因。 韩 国韩 国 男女比例失调就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韩国涉外婚姻就占到结婚总数的14%,越来越多韩国人到国外寻求配偶,韩国的许多乡政府也顺应潮流出资赞助本地人的婚姻旅游,帮助引进国外新娘。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null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是一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的分类人口密度的分类人口算术密度 农业人口密度 营养密度 比较密度 公式: D=P/S, 其中S: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 法国地理学家提出比较密度概念: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 比较密度可以更清楚地表示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实际状况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而把耕地上的人口密度称为供养密度或称生理密度、营养密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布极不平衡: (1)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 趋向低平地区 趋向岸边(海岸、河岸)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nullnull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null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null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null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 稀疏 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胡焕庸人口线:胡焕庸人口线:1935,中国人口分布 瑷珲(黑河市)---腾冲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注:1995年数据。nullnull(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主要自然因子: 气候:(气温、雨量) ---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 (生理、经济活动) 温带:47% 热带:30%; 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 寒温带:11% null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 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即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 间接影响----则指的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nullnullnull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分析我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发现我国人口的分布迁移、经济政治的治乱循环与气候的冷暖变化相关。指出20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变化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null地形:---生理、生活、生产 (海拔、坡度、坡向) ---趋向平原、海拔适中地带(生理—温度、氧气;1800米引起高山反应、4000米气压低致死。 ----低纬度地带趋向高原盆地)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 从 而影响人口分布 乌克兰的黑土地,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集中地区。 例外:如中国东北大平原,这涉及到社会经济等条件null哈尼族有句话: 要吃肉上高山, 要种田在山下, 要生娃娃在山腰。null水体:影响人类的生理、 生活、生产 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 (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患)null矿产资源:产业革命, 资源的价值上升,伴随 资源的开采、开发、利 用,产生了产业链,城 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 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 响最明显。评 价评 价 ----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 ----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口的 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衡。)实现的。 -----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大小不一。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1)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 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由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决定。在宏观背景下、在长时间尺度中、在平均状态下,人口分布与生产力水平一一对应。null不同生产方式,对人口的承载、影响不同: 在渔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稀疏,呈点状分布; 畜牧业承载力低,动态流动; 农业出现,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聚打下基础, 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复杂。 null (2)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故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 null (3)经济活动方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如农业,在技术低,劳动密集,尤其是水稻、棉花。二产中因产业而异、三产发展以人口稠密为前提。null评 价评 价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 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积累,或者说,强调人口过程的分析与关注。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且时间短、力度大。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与非均衡开发等。(新疆建设兵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二、人口迁移 二、人口迁移(一)基本概念 1、人口的社会增长 2、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3、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二)人口迁移的形式1、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 指人口是指跨越国界并且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年)的迁移活动。 永久性移民:改变国籍或成为侨民 非永久性移民:暂时性定居(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二)人口迁移的形式(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接近尾声。 ②外籍劳工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③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1951年100多万, 1981年1300万,1990-2000年,每年超过1,300万。 ④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⑤人口迁移流向发生改变(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二)人口迁移的形式2、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和形式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一国范围内,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其形式有三种: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null (2)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历史上迁移流向主要由北向南,由黄河流域流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末年永嘉丧乱、唐中叶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 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闯关东”、“下南洋”和“走西口”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逐步制定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和相应的户籍政策,地区间人口迁移数量锐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规模扩大,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往经济发达地区。null(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1、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 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 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 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心, 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的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2、斯托福(S.A.Stouffer)的“干预机会”理论 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成正比,与沿途的“干扰机会”成反比。(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李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与“拉力”两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null(四)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四)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 人 种第三节 人 种 一、人种的划分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一、人种的划分一、人种的划分(一)人种的概念 人种或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和发色、身长、面型、头型、鼻型等,以及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 在生物学上,世界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二)划分种族的标志(二)划分种族的标志 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型、面部轮廓、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 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三)世界种族划分(三)世界种族划分 300多年来,学者们对世界人种的分类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方案。用肤色和发型等体质特征划分人种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流行时间很长。null三分法将世界人种划分为三大人种 1、源于中亚和东亚干旱草原与半沙漠地区的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北极地区; 2、源于非洲赤道地区的尼格罗人种,又名赤道人种,原主要分布于非洲,由于殖民主义者的贩卖等一系列原因,该人种后来广布南美洲、北美洲; 3、源于南欧、北非和西亚接壤地区的高加索人种,又名欧罗巴人种,1500年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南亚等地,以后该人种的足迹遍及世界,特别是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黑、黄、白人种体质比较黑、黄、白人种体质比较 体质特征 黑 种 黄 种 白 种 肤 色 黑 黄 白 发 色 黑 黑 黄 眼珠色 黑 黑 蓝 发断面 扁 圆 椭圆 发 型 卷 直 波 嘴 型 凸、宽 平 平、狭 嘴 唇 厚 中 薄 鼻 型 宽、扁 圆 狭、高 鼻 孔 宽、大 圆 长 眼 型 大 小 中 头 型 长 圆 中 体 毛 中 少 多 不同人种与其生活的环境(纬度位置----太阳辐射----食物结构---体格特征)之关系不同人种与其生活的环境(纬度位置----太阳辐射----食物结构---体格特征)之关系 在人种地理上,人的肤色大体与纬度成反比关系,即纬度越低,肤色越深 曾昭璇:人类地理学概论 P23:伯尔格文定则:体高和平均气温和负相关关系,离赤道越远,身高越增加。 如美洲情况大致如下: 赤道人身高 155—159.9厘米 回归带人身高 160—164.9厘米 亚热带、温带人身高 165—169.9厘米 温带和寒带人身高 170—174.9厘米null四分法 四分法则将澳大利亚(原住居民)人种单独划出,与上述三大人种相并列。澳大利亚人种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并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四)地理人种(四)地理人种 1929年,德国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和次一级的“地域人种”两个词。1961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1、地理人种的定义及其三级系统1、地理人种的定义及其三级系统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 地理人种 地域人种 小人种 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2、世界地理人种划分2、世界地理人种划分 (1) 亚洲地理人种 (2) 欧洲地理人种 (3) 非洲地理人种 (4)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5) 印度地理人种 (6)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null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一)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 。 (二)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 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 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第四节 民 族第四节 民 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 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二)民族的形成(二)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是氏族部落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瓦解的结果。 氏族、胞族—血缘联系 部落、部落联盟—地缘联系(三)民族的特征(三)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 2.共同地域 3.共同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 二、民族的分布二、民族的分布(一)民族分布的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 (二)民族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民族的分布 (四)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一)民族分布的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一)民族分布的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 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形式分布区与机能分布区。 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但是,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的以一定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点”。 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注意两者的差别p105)。 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二)民族分布的影响因素(二)民族分布的影响因素1、各民族人口增长率的不同 2、民族迁徙 3、国家政权、民族政策改变 4、民族生产力水平提高,民族间交流联系—— 民族同化、融合(三)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世界民族的分布 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占汉族的97.8%,其次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美国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9.7%,其次分布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等。 美利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占99.3%,其次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等。 孟加拉人: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占58.7%)和印度(41.2%),其次在尼泊尔、英国等。 俄罗斯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其余多分布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三)世界民族的分布(三)世界民族的分布 巴西人:99.7%分布于巴西,少数分布于巴拉圭和阿根廷。 日本人(大和民族):主要分布于日本,占98.7%,其次为美国、秘鲁、加拿大、巴西。 德意志人:主要分布于德国,占90%,其次在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巴西。 比哈尔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4.8%,其次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瓦怒阿图。 旁遮普人: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75.3%)和印度。(三)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世界民族的分布 墨西哥人:主要分布于墨西哥(86.2%),其次在美国(占13.7%)。 爪哇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占99.3%,少数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 意大利族:意大利占82.5%,其次是美国7.8%,再是阿根廷、法国、加拿大等。 朝鲜族:主要分布于朝鲜和韩国,二国合占94.5%,其次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四)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四)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我国现有56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占总人口92%)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null19世纪民族迁移圣劳伦斯河谷加勒比海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任何一个民族很少能够完全脱离外界而处于长期孤立的状态,都要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接触,并受其影响,形成新的整合。 (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四)移民与民族整合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二、民俗与环境 三、流行文化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概念民俗:在民俗学中,“民俗”就是“民间风俗”的简称,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民俗的形成民俗的形成 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多民俗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有些民俗则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 总之,民俗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从各个方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它对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民俗的特点民俗的特点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内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外延的特征包括承传性和变异性。 四、民俗的类型四、民俗的类型1、心理习俗:以信仰为核心,主要是崇拜和禁忌,带有奇 异性和神秘性。 2、行为民俗:也是心理的反映,但更多体现为有形的传袭 活动,如仪式、祭礼、婚仪、节日、游艺等。 3、语言民俗:主要是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愿 望和要求的传承性艺术,包括原始神话、史 诗、叙事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咒语等二、民俗与环境二、民俗与环境 (一)民居 (二)饮食民俗 (三)服饰文化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驷马拖车 (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 大 房 大 房前厅用来接待客人, 后厅用于供奉祖宗的牌位,是祭祖的场所。 内眷一般住在后院, 前院的房间是做为客房用的, 排屋则作为族人、佣工的住所。 后包比较幽静,一般做书斋用。 门前的广场可供客人安顿车马。 整座宅院的结构都很讲究, 反映了潮汕地区一种严格区分 尊卑上下、男女内外, 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 统null百鸟朝凰三、流行文化三、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成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如欧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则是传统文化(艺伎、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摇滚乐、棒球)并存。 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null【封面故事】十八至十九世纪,中国风情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元素,采用欧洲绘画技术绘制中国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外销画,成为这一时尚的领军先锋。其流水线般的制造基地在广州,再经由外商采购,销往国外市场。封面即是反映当时外商来华交易情形的外销画。供图/广州博物馆 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一)足球及其普及 (二)服装与快餐的扩散 (三)流行音乐的流行
本文档为【2013人文地理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805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9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4-03-24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