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笔谈_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_荣维木

笔谈_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_荣维木

举报
开通vip

笔谈_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_荣维木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编者按: 2010年 1月 3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5抗日战争研究 6编辑部与哈尔 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 0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 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5中国社会科学6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 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5民国档案 6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5史学月刊 6编辑 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40 余位学者参...

笔谈_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_荣维木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编者按: 2010年 1月 3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5抗日战争研究 6编辑部与哈尔 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 0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 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5中国社会科学6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 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5民国档案 6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5史学月刊 6编辑 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40 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现代化 理论、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民众心理、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影像资料、抗战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 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荣维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如何推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研究 已故史学前辈王桧林先生曾经对抗日战争的形态做过这样的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和三 种政权。一个战争不必解释;两个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三种政 权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国民党统治区政权和沦陷区政权。在这样的形态之下, 抗日战争历史成 为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既然是系统整体,那么在这个系统整体之下的各个方面之间,明显地存在着 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以往,人们比较容易地注意到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日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是战争的核心问题。相 关的研究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等。其后,人们又开始注意到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 因为战 争的进程是由两个战场共同推动的。相关的研究包括两个战场战略指导思想的异同、相互配合的 问题以及具体的战役等等。而对于三种政权之间的关系,虽然开始有人关注, 但到目前为止, 仍缺 少足够的研究。一般来说,人们是把三种政权分别加以研究的。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研究最早受 到重视,随后国统区研究也受到重视。 20世纪 80年代后, 开始出现沦陷区研究。到目前为止,相 关的研究包括沦陷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但与前两个研究相比, 这个研究是不充 分的。而由于这个研究的滞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抗日战争历史规律的全面把握。如何 推动沦陷区研究走向深入? 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是视角问题。所谓沦陷区, 是日本侵略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它的出现又与战场作战直 接关联。但如果只是以此为视角,沦陷区的概念就等同于日本占领区了。在这样的视角之下, 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研究, 都是为了说明日本在占领区的殖民统治。这种研究是必 要的, 也是有意义的, 但也是不完全的。如果我们把视角扩大一些, 看看日本的殖民统治到底对 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可能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比如, 经济统制与开发对社会发 展走向的影响、文化教育对人们行为观念的影响, 等等。其实, 在 20世纪 90年代, 已经有台湾 学者关注了这样的问题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 而当时并没有引起大陆学者的重视。在中日共同 历史研究中遇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我不赞成日本学者的观点, 但我认为我们不能消极地回避问 题。 第二是方法问题。与研究视角相关的是研究方法,其实也可以这样说,研究视角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研究方法。以往沦陷区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样, 在方法上都存在着一个问题, 即着眼于事物的 #126# 定性研究,而忽略或轻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逻辑关系研究。其实,有些事情的发生有着很复杂 的原因,历史是合力的结果, 所谓合力, 就是指的这个。比如研究伪政权官吏, 如果按照过去人们习 惯了的伦理道德标准,战争中确实出现过很多汉奸。但是, 充当日伪官吏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如 果不去做具体的分析,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中国是二战中投敌者最多的国家。我提出这个问题绝非 是给汉奸翻案,而想要从历史上找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经验。 第三是资料问题。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资料, 历史研究更是如此。从现在出版的著述来看, 关于沦陷区的历史资料已经被大量发掘和运用, 这些史料包括档案、口碑、报刊,其中也有大量的日 文资料。这是我们取得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显然的是,现有的资料已 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了。对于史料, 无论是中文的、日文的、大陆的、台湾的,甚至是其他国家的, 都需要我们去花大力气发掘和利用。 王续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民族主义、现代化 (社会转型 )理论与沦陷区史研 究 ) ) ) 沦陷区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沦陷区史是一块特殊的领域, 如何认识和研究沦陷区史, 不同的学者从 不同的认知立场和视角,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形成了不同的话语和认识,这些话语和认识相 互交织、交错, 对认知和研究这块特殊的历史有益也有碍, 以下略从方法论视角来梳理、辨识这些理 论和话语,提一点沦陷区史研究方法的思考。 剑桥大学的近代史教授伊凡斯在 5何谓历史学? 6一文中说: /历史学除了追求真相之外, 还有 第二项基本特质,即它不只要重建、描绘过去,还要理解、诠释过去。0 /解释与诠释在历史学里居于 中心地位 0。解释与诠释就需要理论及其话语,在沦陷区史认知和研究的理论及其话语中, 除历史 学自身的理论方法外,认知和研究者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的社会科学理论抑或意识形态及其话语, 大体有 4种:一为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或正统观话语, /伪 @ @@0、/ @伪 @ @0等称谓即属此种, 即所谓 /汉贼不两立 0;二为民族主义话语, /沦陷区0的称谓应属此种;三为现代化理论或社会转型 理论, /传统、现代0、/社会转型 0等为核心解释概念;四为殖民主义理论,以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 主义为支撑,主要体现在日本右翼学者为日本在中国殖民统治辩解和美化的一些话语。这 4种理 论或意识形态及其话语相应地形成了认知和诠释沦陷区史的 4种 /史观 0, 第一种是中国传统史 观, 其余三种都属近现代史观,且都是西方的。但从对沦陷区史研究上,这 4种 /史观0又存在复杂 的关系和关联。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是相互对立的和否定的,民族主义和大一统观、现代化理论有 关联,现代化理论和殖民主义理论在解释沦陷区史上也有关联。在当下中国大陆的沦陷区史研究 中, 现代化理论最受追捧,似乎是中性的,但实际也有它自身的局限, 它可为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所 共用。 实际上, 民族主义和现代化理论在沦陷区史认知和诠释上具有互补性, 二者的结合或许 会更有益于沦陷区史的研究。民族主义在沦陷区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所解 决的是沦陷区史的基本定位 ,即谁的历史的问题, 换言之即沦陷区的历史主体和主题的问题。 毛泽东在 1939年所写的 5研究沦陷区 6一文, 开篇即谓: /中国沦陷区问题, 是日本帝国主义 的生死问题。0沦陷区是中国的和中华民族的, 现代历史的主体是民族, 现代历史的主题则是 民族的活动与变迁。沦陷区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明确这一点。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 指出: /历史研究的主题可以不断翻新, 如王权、国家、阶级、个人、身份认同群体等, 但其心照 不宣的参照系总是民族。我们从来不怀疑我们所学的历史就是中国、印度、日本或法国的历 史。民族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暗示专业与通俗的历史:它才是历史的支配主体。民族参照空间 #127#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从来就没有无辜地沉默着, 它为所有 -自己的 .的历史争夺疆土、人口和文化。0 (杜赞奇: 5从 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 第 15 页。)进而言之, 民族主义解决沦陷区史的基本认知立场和原则问题, 即历史价值观问题。 /不 论是作为历史学家, 还是普通的个人 ,我们的价值观都是由民族国家所塑造的 0。这是认识和 研究的前提, 从这种观点来看, 沦陷区只表明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暂时在空间上被分割和撕 裂, 而在精神、文化和时间 (长时段 )上是一体的, 全体成员 (当然包括沦陷区的民族成员 )无 时无刻都为共同体的新生 (重建 )而共同奋斗。所以, 只有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和话语, 才能解 决沦陷区史是谁的历史问题 ,也才能有效地辨识、抵制乃至戳穿殖民主义美化沦陷区的殖民 统治, 弥补现代化理论对沦陷区史认知的局限。 现代化 (社会转型 )理论, 在沦陷区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它可以解决沦陷区 史怎么样的问题,即沦陷区史的主体和主题的具体活动与变化的问题,尤其是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 进过程中,沦陷区是如何变化、是一种怎样变化的问题;它能够使沦陷区史研究更加细化、更加着重 于社会层面的变化和社会时代性问题, 解决沦陷区史的中观和微观的历史认识问题,弥补民族主义 某种泛政治化和宏大叙事的不足。总之,抗日战争史中的中国沦陷区史是具有国际学术价值的重 要领域,理论和史实两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方法论上说, 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理论及 其话语的结合,或许对沦陷区史研究更能有所助益。 江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细化与定性 ) ) ) 抗战史与沦陷区史研究的冷思考 在传统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展开的抗战史与沦陷区史研究,对日本侵略的定性、对中国人民英勇 抗战的歌颂及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有限赞扬与批判、对日军暴行的道德谴责、对沦陷区经济无序与 社会暗无天日的苦难描述,一直是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题。这种定性研究的展开, 有其时代背 景及现实意义。然而,随着研究持续深入、相关资料大量刊布、国际交流增多和视角多元化趋势的 发展,抗战史与沦陷区史研究的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定性,已经是这一领域研究不容回避的焦点 所在。 如 14年中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伤亡究竟是多少人? 是以日方档案为主还是以中方宣布的 战果为准? 抗战初期日军迅速进展并夺取东部中国, 以往多批评国民政府军作战不利, 但是否客观 考虑过中日两国在国力、军力及战斗力上的巨大差别? 战时中共根据地选举时常高达 99%投票率 是否可靠? 中国战场到底牵制了多少日军? 中国战场在远东乃至于 /二战0战场中究竟地位如何? 如果中国战场是主战场, 1944年为什么会出现与 /二战 0各战场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照的 /豫湘桂 溃败 0? 何以中国抗战直至美军围攻日本本土、动用原子弹的背景下才有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0? 此外,如何看待长期被视为 /兽性集团0的日军? 由反战、厌战士兵组成的 /日本反战同盟0又说明 了什么? 集团性屠杀的根源到底是日本文化的劣根性还是战争文化对日军的扭曲? 日伪间关系是 否只是简单的主奴关系? 伪政权的运作过程是否毫无自主性? 汉奸投敌原因诸多,心态各异,应该 十分复杂,是否上层都是汪精卫、周佛海般投机, 下层都如电影 5小兵张嘎 6里胖翻译般弱智? 沦陷 区 1亿民众的生活实态、心态到底如何? 生活环境是否仅以妓院、烟馆、毒品交易、烧杀抢掠、粮食 配给即可概括? 日军在华有 /以战养战 0的政策, 在东北、华北、华南各地统治政策也不同, 不管经 济是否增长? 工业如何进步? 其目的并非为中国人谋福祉, 但是否应有定性前提下的客观描述而 非无视? 现代历史学的表述及定性 , 基本上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下展开的。客观地讲, 在抗日 战争史和沦陷区的研究中, 基于民族、国家立场的定性也同样无法绕开。侵略战争中的日军 #128# 5抗日战争研究 62010年第 1期 暴行, 给中国人的道德层面及情感深处造成了最深重的伤害。时隔 60余年, 人们仍然难以排 除此是彼非的民族情绪、去客观冷静地思考这段历史, 中日两国关系及内政也时受其影响。 此外, 这段历史仍因日本难以彻底反思、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的压力等背景, 以及中国人牢记 历史教训的思维而难以沉淀 ,也是中日两国 /共同历史观 0难以形成的关键所在。然而, 强调 求真品性的历史学, 不能只满足于现实政治特别是民众情感的需求, 而应站在超越道德情感 与现实政治、反对一切战争、维护民族生存权及人权的高度, 通过细化基础上的定性研究, 澄 清有关抗日战争史及沦陷区史研究中的传说、误区、不实之词, 尽可能还原历史本相, 促使人 们在客观的基础上理性反思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细化研究以扎实的史料、无可辩驳的证据 为根本, 是科学定性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所在, 它可以给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降温, 更可以强有力 地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论调。 陆发春 (安徽大学历史系 )论抗战时期对沦陷区的历史认知 沦陷区作为一个历史社会形态,主要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日 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殖民占领和半殖民地统治地区。为什么要这样界定沦陷区? 个人认为学界因受 战争回忆录、抗战著述、各种教科书、辞典及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宣传等影响,关于沦陷区的概念一直 模糊不清。大众对沦陷区的认知, 既指日军占领区, 也指伪占区;这些称谓与游击区、根据地、国统 区等相伴而生。 尊重历史事实,重温抗战时期对沦陷区的历史认知, 可能对我们今天理解性地研究沦陷区,更 有参考价值。 第一, 抗战期间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 国共双方对沦陷区的研究曾经积累了大量的历史 资料和研究成果。例如, 1939年国统区安徽省政府举办青年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班, 培训到沦陷区对敌工作 的青年骨干。在发放给他们的培训班讲义 5沦陷区域之政治纲要 6、5沦陷区内的政治工作 6 中, 首先告诉学员们什么是沦陷区, 因为只有学员对沦陷区有充分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对敌斗 争。笔者发现讲义中清楚地提出对沦陷区的认识要与对抗日战争的性质理解相联系 , 即 /抗 日战争是民族革命战争, 因为日本是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战争, 在中国则是为求国家 民族之独立与生存的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0。这种民族革命斗争的特性是 /全民性 0和 /长期 性 0。在 /对沦陷区域的认识 0章节中, 概括了侵华日军实行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特 点, 具体剖析了日军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 /野蛮残害 0、/以华制华 0、/怀柔愚华 0、/欺骗榨 取 0、/麻醉毒化 0五大表征。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初期即注意到要加强对沦陷区的认识和研 究。 1939年, 在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后, 延安专门成立了 /时事问题研究会 0, 沦陷区问题 是该会重点探讨的中国抗战四大问题之一。该会在出版的 5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 6一书中, 分为敌人在沦陷区的经济侵略、敌人在沦陷区的政治进攻、敌人在沦陷区的暴行三编, 共计 20章。该书剖析了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的经济和政治统治方式, 揭 露了日军通过操纵伪满、伪蒙疆、伪临时政府和汪伪政权等, 实施奴化教育、移民政策、征兵政 策、宣传政策、伪军政策等诸多手段, 以图达到殖民控制中国的侵略目的。毛泽东在为该书写 的 5研究沦陷区 6序文中说道: /中国沦陷区问题, 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在目前阶段 内, 集中精力侵略中国, 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确定政策。0 /在这种情形下, 沦陷区问题的研究是 刻不容缓了。在这个问题上 ,有敌人的一面与我们的一面。在我们的一面, 是如何支持游击 战争的问题, 研究这个问题, 不待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敌人的一面, 是敌人在沦陷区已经干了 些什么并将要怎样干, 研究这个问题, 乃是研究前一个问题的起点, 不了解敌人的情形, 我们 #129#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对付它的方法是无从说起的。可是在这个方面, 在沦陷区中敌人干了些什么并将要怎样干这 个问题方面, 抗战干部中没有研究或没有系统研究的, 乃是十人而九。这就指明:我们对于这 个问题唤起注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0据此看来,在抗战期间无论是出于对敌斗争需要或其 他原因, 对沦陷区认知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反复提出的历史认知知识元, 也是不能绕过的历史 知识形态。 第二,清醒地意识到抗战时期对沦陷区的认知,同时又是一个政治党派的政治价值判断。抗战 期间国共双方对敌占区、伪政权的解读和对战争性质、战争进程、战争前景的看法等涉及 /沦陷区 0 的表述,以及以沦陷区同胞为对象的诸多 /告沦陷区同胞书 0、/告沦陷区民众书 0等,都有明显的政 治价值判断于其中,因此在当下的有关沦陷区研究中,要全面尊重历史事实,不能淡化政治价值判 断。例如,蒋介石在 1938年八一三周年之际发表的 5告沦陷区民众书 6, 就是一个代表国民党中枢 的政治宣言。 1943年 10月 10日, 朱德等代表八路军发表 5告沦陷区同胞书 6, 表达的是中共对抗 战进程和前景的看法。另外,毛泽东在前述 5研究沦陷区6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敌 人侵略的方式,基本上已经转到政治进攻与经济进攻两方面。所谓政治进攻, 就是分裂中国的抗日 统一战线,制造国共摩擦,引诱中国投降。所谓经济进攻, 就是经营中国沦陷区,发展沦陷区的工商 业, 并用以破坏我国的抗战经济。为达其经济进攻之目的, 彼需要举行对我游击战争的 -扫荡战 争 . , 需要建立统一的伪政权,需要消灭我沦陷区人民的民族精神。所以沦陷区问题, 成了抗战第 二阶段 ) ) ) 敌我相持阶段的极端严重的问题 0。基于对敌斗争形势的分析, 毛泽东认为: /敌我相 持阶段,在敌人,是确保占领地并准备进一步灭亡全中国的阶段,在中国, 是确保未失地并准备收复 沦陷区的阶段。敌人为了确保占领地, 为了灭亡全中国,它就用经营沦陷区来准备条件。我们为了 确保未失地,为了收复沦陷区,不能不从各方面有所准备。而最积极的支持游击战争,改革国内政 治, 乃是破坏敌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实现我们计划的两个大政方针。0清楚地指出了对沦陷区认知和研究的旨归 是为抗战服务、为政治斗争服务。 翁有为 (河南大学5史学月刊6编辑部 )从现代革命运动的角度考察和认识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很多的子系统, 如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教 育, 抗战时期的中国、日本及相关国家,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大后方、抗战前线、敌后根据地与沦陷 区, 等等。缺少了哪一个子系统的研究,抗日战争的研究就不够丰满。随着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入, 过去被忽视或甚少研究的领域和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如此次笔谈所确定的 /抗日战争与沦 陷区研究 0议题,就是一例。对沦陷区历史的研究,以往虽也有不少成果, 但仍处于抗日战争研究 的边缘地位,整体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次笔谈则为沦陷区的研究深入开展和引起学界关 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这是抗日战争研究范围拓展和内容深化的一个阶段性标志,是 很有意义的。除了抗日战争研究系统本身外,如果把抗日战争研究放到近代中国历史转型和 20世 纪中国革命进程的更大系统下来认识抗日战争, 来认识沦陷区,我认为, 也许同样是一项有意义的 工作。 抗日战争作为 20世纪规模空前的现代革命运动, 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 从性质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的一场规模空前的现代 /反帝 0革命运动。现代 /反帝 0 革命运动可以说由五四开其端,甲午战争以来被称颂为 /文明国家 0的外国殖民者至此而皆被视 为 /帝国主义者 0, /帝国主义 0成为中国人民必欲驱逐和打到的邪恶对象。由第一次国共合作 进行的国民革命运动,虽在实际上是一场 /对内 0/打倒军阀 0的国家统一的革命运动, 却也是在 /打倒帝国主义 0、/打倒军阀 0两大口号下号召起来的, /打倒帝国主义 0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 #130# 5抗日战争研究 62010年第 1期 个目标。但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完成 /对内 0 /打倒军阀 0的国家统一目标已竭尽其力, 随之由于 国共分裂,故不可能完成 /对外 0打倒帝国主义的任务。而抗日战争则是以打倒帝国主义为直接 目标, 因为不打倒帝国主义,则中华民族不能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 非将其打倒不可。而且, 抗 日战争实际上主要是由领导国民革命运动的国共两党领导进行的, 在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上均 继承了国民革命没有完成的 /反帝 0革命任务,是国民革命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所以抗日战争这 种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战争, 与近代中国以往的任何一次反侵略战争都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的 对外战争只可说是一场战争, 而不可以称其为 /革命运动 0, 而抗日战争固然是一场反抗外国侵 略的战争,同时又是一场革命运动, 是一场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和革命理论的 /反帝 0革命运动, 是 一场必欲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任务的历史性革命运动。而这些, 则是通常 所称的战争不能承载的历史之重。 第二, 从内容看,抗日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深刻的现代社会改造运动, 涉及到从伦理道德 到社会结构的诸多层面。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辉煌文明的民族,在经历近代以来数千年未 有之变局的打击、折磨和刺激而呈现出有的起而抗争、有的痛苦彷徨、有的消沉悲观、有的失节 卖国的多重变奏, 在抗日战争中则形成了忠奸不两立、敌我不同天的抗争与投敌的明显对立阵 垒。抗战时期, 在日寇残酷的侵略面前, 某些民族失败主义者和殖民奴化主义者卖国求荣的面 目彻底暴露于国人面前, 但他们是极少数民族道德沦丧者, 在敌人的刺刀下成立伪政府,受到国 人的唾弃和历史的谴责;抗战阵营内领导抗战的国共两党各自通过电台、报纸、书刊和传单等现 代媒体向广大民众贬斥、揭露卖国者的面目和本质、大力宣传和弘扬抗战光荣抗战必胜的民族 决心和信念,促进了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广大军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空前高涨;即使身困 沦陷区者真正甘心附逆的亦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仍是 /想中央、盼中央 0, 他们想的 /中央 0, 从本 质上说并不属于哪个党哪个派别, 而是属于抗战营垒的抗战领导者。正是抗战中, 重新铸就了 中华民族的新的民族道德观念, 在现代民族主义和传统爱国思想的交汇中形成了不畏日寇强 暴、酷爱自由、舍生取义、刚劲不屈、独立自强的浩然正气和时代精神。正是在抗战中,中国人民 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实现并完成了社会组织的重构和整合, 不但曾对立 10年的国共两党重新 联合共同抗战, 即使那些在历史上被歧视、被边缘、被遗弃的社会团体和社会底层的民众也被组 织到抗战的队伍中来,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和改造, 通过这种变革和改造, 中国 摆脱或开始摆脱东亚病夫的中国、老朽的中国、一盘散沙的中国的状态。这些现代性的、革命性 的转变, 正是在抗战中形成和开始形成的。 第三, 从形式上看, 抗日战争是一场现代的全民革命动员运动。抗日战争不是一般的民 族间的战争, 它是经过国共两党的广泛社会动员而形成的人民战争。这种战争的社会动员, 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次对外战争所不曾有过的, 是以一种现代革命精神和革命理论动员起来 的。这种革命理论认为, 由于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和中华民族蕴藏的巨大物质和精神力量, 以 及国际上的有利条件, 中国的抗日战争必然能够以弱胜强, 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者。这种 广泛而持久的战争动员, 在中国的前线和大后方, 在敌后根据地, 甚至在沦陷区不屈服的人民 中, 都形成了陷日寇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由于战争动员 , 日本侵略者在一定 时期内即使征服了中国的部分领土, 却无法征服中国的人心 , 反而激起中国人民更加强大的 抵抗力量。正是这种社会动员,使中国一扫以往尤其近代以来的历史惰性, 在国共两党的动 员下, 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高扬 /精诚团结 0的旗帜, 地无分南北, 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都被 动员到抗战的洪流中来。尤其是以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农民, 正如李公朴在华北抗日根 据地观察到那样他们第一次 /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 , 认识了抗战 0, 也 /认识了几千年不曾 #131#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认识的自己, 认识了自己的力量 0。当年曾身为正面战场抗日军人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 黄仁宇如是评说: /中国的抗战动员了三百万至五百万的兵力, 在统一的军令之下, 以全国为 战场, 和强敌作生死战八年, 其情形已是洪荒以来所未有。0黄氏这里说的 /动员 0的兵力, 主 要是国民党领导的 /正规 0武装抗日力量, 如果加上地方的抗日团队, 被动员起来为抗战服务 的广大民众, 中共领导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 其数量和力量就更是 /洪荒以 来所未有 0。抗战何以有 /洪荒以来所未有 0如此之大的力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抗战 是一场现代的全民性革命动员运动有以致之。 张生 (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民族主义的多面向 近几年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 以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主义勃发为背景的视角颇为盛行。 这不奇怪,对南京大屠杀史的梳理, 在民族主义立场上, 比较容易得到通畅的解读。事实上, 中 西方的观察者在屠杀的当时, 就已经注意到日军战争犯罪和暴行对促发中国民族主义上升的作 用。个别的观察者,如德国驻南京大使馆政务秘书罗森, 甚至因而提前 7年断言日本将遭到可 耻的失败,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将胜利。民族主义的视角,破解了 /美国鬼子点名, 日本鬼子执行 0 之类不经之谈, 揭示了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和深层原因, 激发了中国国民的爱国主义。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 /显学 0之一, 与其强劲的民族主义内 涵有极大的关联度。 但是,我们应当同时注意,民族主义本身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因其 /政治上正确 0, 具有 /不 由分说0的优先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的这种态度渗透到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 进而形成内 在的学术性紧张乃至冲突。 比如参与安全区委员会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许传音, 后来也参加了伪自治委员会的工 作, 并担任要职。以民族主义的立场 ,对伪组织的官员, 通常冠以 /汉奸 0的定性, 至少被认为 有 /通敌 0之嫌,这也是许传音本人在 1949年后命运多舛的主因。但因许传音在南京大屠杀 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贡献, 这位伊利诺伊大学毕业的博士, 在历史研究中的定位是正面的。 不惟中国人如此, 当时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一方面站在同情中国人民、认可中国民族主义的立 场上, 对 /二手 0傀儡政府深恶痛绝, 另一方面又引参加了伪政府的许传音为同道。悖论式的 态度, 即使在今天仍然无解。 /慰安妇0问题,是日本军队的、国家的重大污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全世界都立场鲜明, 认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南京大屠杀期间, 王承典 (西方人称为吉米 # 王 )与安全区委员会有过合 作, 而且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特别是王取得日本军方同意,实现大米供应,获得较好评价。但是, 王承典也参加了伪自治委员会的工作,特别是设立 /慰安所 0, 召集以前做过妓女的妇女前去 /工 作0。在民族主义语境中, /慰安妇 0当然是被彻底否定的, 但在屠杀期间的南京现实环境中, 被很 多人认为可以减轻日军官兵对良家妇女的伤害。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 具有绝对崇高位置的贝 德士,也赞成此事。这使得对王承典的评价颇费踌躇。 其实,民族主义因其爱国主义的内核,成为近代以来所有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而对 民族创伤、受害经历的共同追忆,是民族主义构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南京大屠杀, 是中国国民认知 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其历史研究价值,不待龟筮。因此, 围绕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必然形成原则 性立场,南京大屠杀史本身, 成为历史认知的标准之一。 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纳粹屠杀 600余万犹太人的历史, 也是如此。任何否定、或变相否定 Hol2 ocaust(大屠杀 )的人, 必然被视为反人类、反文明,并已经上升为判定一个人政治立场和良知的绝 #132# 5抗日战争研究 62010年第 1期 对性标准。同时,犹太历史学家发现,甚至在集中营里, 也有少量犹太人充当 /党卫军 0的合作者, 协助纳粹对犹太同胞实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业化灭绝行动。这些合作者,很多人并没有逃脱被毒死、焚烧的命运。 历史的复杂性,使得民族主义也会陷入失语的窘境。 所以,就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而言,民族主义不是万应良方。各种研究范式的交替转换, 说明历 史研究绝非真空中建造企图通往绝对真理的象牙之塔,同时也反映了研究者对历史真相、战争中生 命价值和人性的反复追索。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不断取得进步, 其理在此。 曹必宏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应进一步加强对沦陷区教育史料的搜集和出版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内曾大肆轰炸、焚毁、占领学校等教育机构,给中国 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 作为政治的延续、军事的后援, 日本侵略者曾在沦陷区内大 力推行奴化教育,给沦陷区民众的心灵带来了长久的创伤。对于沦陷区教育的研究, 自 1990年代 以后,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005年人民教育社出版了 4卷本 200 万字的5日本侵华教育全史6, 更是将国内沦陷区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 我们也应 该清醒地看到,在沦陷区教育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的地方,如史料仍较匮乏、研究区域不够平 衡、重宏观轻微观等等, 都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重视和深化。笔者仅就进一步加强沦陷 区教育史料的搜索、整理和出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任何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都是在充分占有可靠史料的基础上 取得的, 只有史料的突破, 才能带来研究方面的新突破。由于战争和历史的原因, 保存下来的 沦陷区教育史料很不齐全, 且分存于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等地。因此, 加强与日本、台湾相 关机构及研究人员的合作, 是进一步搜集、整理沦陷区教育史料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大陆地 区所藏史料最为丰富, 包括档案、图书、报刊、口述史料等方面。由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图 书、报刊史料的搜集最有成效, 并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这在东北沦陷区教育研究中尤为 显著。而最有价值且十分丰富的档案资料则因种种原因, 公布出版还很少。口述史料近几年 虽有所开展, 但毕竟已过去了六七十年, 亲历者人数不断减少, 搜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且史 料的真实可靠性也有赖引用者的鉴识。因此, 档案史料应成为加强沦陷区教育史料搜集、整 理、出版的重点。 大陆地区沦陷区教育档案史料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各省市县及学校档案馆中, 其中尤以笔者服务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最为丰富和全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内集中 典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及所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收藏有民国档案 180余万卷 (宗 ), 其中涉及沦陷区的档案资料主要集中在伪维新政府及其教育部,伪华北临时政府及其教育部,汪伪 民国政府及其行政院、教育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及其教育总署,重庆国民政府及其行政院、教育部 等全宗中,其内容则包括日军对学校等教育机关的轰炸、焚毁和占用,教育损失及其统计,日伪教育 方针、纲要、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法规,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变迁,教师 (员 )的培训、检定及任用,教科书 的编纂及审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各种教育会议记录, 留学日本及赴日考察报告, 历年 5教 育公报6、教育概况、教育报告及教育统计, 教育社团, 日伪对教会学校的处置等等。近年来, 虽不 断有学者前来查阅,但除 5日本侵华教育全史 6曾大量引用外, 其他学术成果引用较少。所幸, 中国 第二历史档案馆与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已组织人员对该部分史料进行了整理和 编辑,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相信该档案史料的出版, 对沦陷区教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 另外,对于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私人文凭、成绩册、课表, 特别是课本等, 也需要有心人进行搜集 #133#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和抢救。 徐志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留日学生研究概述 在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史研究中 ,抗战时期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研究起步较晚, 进展较慢, 研 究力量相对薄弱。日本学者川岛真在 5日本占領期華北 K * 1 k 留日学生 r a 0 k 動向 6 ( 5中国研究月報 6 2007年 8月号 )一文中, 认为除河路由佳等人编的 5戦時体制下 N農業教 育 H中国人留学生 6 (農林統計協会 2003年 )和大里浩秋、孙安石编的 5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研 究 N現段階 6 (御茶 N水書房 2002年 )等著作之外, 1937年以后的中国留日学生研究几乎是 空白。其实, 由于中日韩等国学者的努力 , 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研究仍然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如周一川的 5 7満州国 8N留学政策 H留日学生 6 ( 5‚˜‚教育史研究 6第 8 号 )与刘振生的博士论文 5 7満州国 8時代 K * 1 k 元日本留学生 H日本 6 (东北师范大学 2004年 )及其最近发表的 57満州国 8日本留学生 N派遣 6 (载大里浩秋、孙安石編 5留学生派 遣 + i 見 ? 近代日中関係史 6, 御茶 N水書房 2009年 )等论著, 都是研究伪满洲国留日学生的 代表性成果。笔者在 5近代日本政府对伪蒙疆政权留日学生政策探微 6 ( 5抗日战争研究 6 2008年第 2期 6一文中, 简述了伪蒙疆政权留日学生研究的学术成果。笔者还在 5笔谈:抗日 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 ) ) ) 留日学生研究评析 6 ( 5抗日战争研究 62009年第 1期 )中, 曾概述了 南京 /维新政府 0及其后汪伪政权留日学生的研究现状, 此处不再赘述。虽然抗战时期中国沦 陷区留日学生研究的成果,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抗战前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相提并 论, 但毕竟引起了学者同仁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不过,从整体上看, 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留日学生研究仍存在较多不足和缺憾。 第一,相对于抗战前留日学生研究已经具体到各个省市县的留日学生群体,细化到留学日本的 专业、学校,甚至每位留日学生的个案研究;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研究大多以伪政权或沦陷区划界,粗 线条地勾勒出伪政权或某沦陷区的留日学生概况,既不够深入,也不够细化,至今仍留有大量空白 点。 第二,在沦陷区殖民教育史研究中,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留日教育的内容,导致许多大部头的沦 陷区殖民教育史著作中,涉及留日学生的篇幅甚少。 第三,有关沦陷区留日学生的史料尚待进一步发掘利用。据调查,日本东洋文库藏有汪伪政权 留日学生的大量史料,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珍藏的 1940年以前中国留日学生资料较为丰富, 日华学 会编辑的部分 5留日学生名簿 6现藏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目前, 这些史料的利用率并不 高。另外,部分学者调查采访沦陷区留日学生健在者的工作进展有限, 且被采访者年事已高, 更增 加了采访工作的紧迫性。 因此,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留日学生, 首先要勇于发掘和善于利用新史料。潜心研读现 藏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国立公文书馆、东洋文库等处的事关沦陷区留日学生的档案史料; 广泛搜罗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笔记、回忆录、文集等史料;抓紧采访沦陷区留日学生健在者, 及时 整理其口述史料, 进一步拓宽史料来源。然后, 结合时代背景, 进行史料佐证和对勘, 还原真实 的抗战时期沦陷区留日学生史。其次, 不断发现学术新问题,拓宽研究新领域。目前,沦陷区留 日学生的研究, 大都仅限于伪政权留日学生的选派、经费、留日政策等内容, 很少涉及伪政权留 日学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 以及他们回国后的活动与影响。虽曾有人提及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 对各伪政权留日学生的甄别和审查,却几乎无人谈到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 作用与贡献。再次,应将沦陷区留日学生研究置于殖民教育史研究范畴之中, 否则,缺失或忽视 #134# 5抗日战争研究 62010年第 1期 沦陷区留日学生研究的殖民教育史是不完整的, 也无法全面揭露日本殖民教育的手段和用心。 最后, 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评价沦陷区留日学生的功过是非。不能因为是伪政权选派的留学生, 或是抗战时期赴日留学, 就一概否定或全面批判;而应根据他们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设中的 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分析, 客观公正评价。 刘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谈谈沦陷区口述史资料及口述历史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两方面史料的挖掘可以说成绩较大,一个是图像史料,一个是口述史料,有人 形容为 /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0。在抗战时期沦陷区口述史资料及口述史研究方面也 有不菲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战争受害及战后遗留问题、国民党将领抗战、日本殖民侵略等 方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沦陷区口述史料的挖掘和口述历史研究的视角比较狭窄。抗战口述史的兴起应该说一 定程度上与战后遗留问题的重新提出以及对日索赔诉讼有关,因此, 一开始关注的视角更多地在战 争受害方面,挖掘了大量的口述材料。由于这方面的材料太集中,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所以,有 学者批评这种口述史是 /忆苦思甜 0型 (确切地说应该是控诉型 )。虽然这种批评有失偏颇,但也不 无道理。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进,但需要继续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口述史追寻的是历史著述之 外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民众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生动的。故而, 今后在挖掘 口述史料以及撰写口述史方面,我们的视角应该更宽泛。 第二, 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简单地以口述史料代替口述史, 不仅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 史著作, 而且缺乏从学术立场出发对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作综合分析从而得出重要历史结论 的学术著作。事实上, 在西方, /口述史料 0与 /口述史 0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之间是有着 严格的区别。但是, 由于国内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研究起步晚, 起点低, 特别是抗战口述史 一开始焦点就集中于战后遗留问题上, 而这方面文献的缺失使得许多学者只能从职业化的需 要简单地将口述史理解成为研究 /查漏补缺 0, 把口述历史研究理解为单纯的口述史料积累, 缺乏学术目的和学术方向感。历史研究是多元的, 口述史料不能代替文献史料, 口述史料也 不能代替文献史料, 只有从历史研究者的责任出发, 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结合, 在此基础上 构建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 口述史料及口述历史才真正具有其学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 幸存于世的亲历者越来越少 ,沦陷区口述史料的采集工作必然也会结束 , 工作重心应该转向 对已有的口述史料的研究及相应的历史研究方面, 只有树立这样的学术意识, 沦陷区口述历 史研究才真正具有学术意义。 第三, 口述史研究缺乏对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的关注和学术成果的吸 收。前几年, 国内口述史兴起时, 出版界曾经出版过一些国外的口述史方面的理论著述, 如唐 纳德 # 里奇的 5大家来做口述史 6, 应该说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从中吸取了不少的有益成 分。但是, 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具体的操作原则, 对口述史理论方面的内容关注并不多。唐 纳德 # 里奇在其书的前言中 ,曾经这样谈到口述史兴起的原因: /口述史家和公共历史学家们 的兴趣正日益逐渐地从主流历史学的学术研究转向对记忆的研究, 历史学家围绕这些公共记 忆的主题, 审视人们是如何从现实的利益出发来构建他们的过去的。当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集 团记忆能够保存或是歪曲一个社区的过去时, 他们对口述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口述史家的 主要工作是研究人们为什么和怎样记住和描述他们的过去, 记忆中都有些什么内容。0但是, 目前国内抗战史学界对口述史关注的更多是后一句话, 即 /记忆中都有些什么内容 0, 却忽略 了对 /为什么和怎样记住和描述他们的过去 0的关注。当前, 对记忆包括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 #135#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的研究成为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 国内也出版了 哈布瓦赫的 5论集体记忆 6、哈拉尔德 # 韦尔策编的 5社会记忆 :历史、回忆、传承 6等书, 但真 正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对这些问题缺乏关注。人类的记忆是有选择的, 在沦陷区口述史研 究中, 作为战争记忆的重要形式或者说作为战争记忆载体的口述史, 没有学者去深究这些口 述史料或者口述史内容, 哪些是社会记忆, 哪些是个体记忆, 它是如何形成的, 它在构建一个 民族的历史认同, 塑造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方面有什么意义, 等等。以纳粹大屠杀为例, 西方 学者围绕这个问题, 已经从对史实的追寻上升到研究这段历史记忆对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认 同、历史意识方面的影响。而作为与纳粹大屠杀具有同样分量的南京大屠杀, 不仅至今缺乏 一部有分量的著述, 而且更缺乏对南京大屠杀记忆的研究。口述史是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 心理学具有紧密联系的学科 ,只有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 才能够有深入的口述史研究。只有 将记忆转变为历史意识, 口述史才真正获得了它应有的历史意义。 丁贤勇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 /以战养战0:以 1944年 5浙江省经济便览6为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大片国土沦陷,在浙江可以分为先后沦陷的两个区域。一是到 1937年 底,杭嘉湖平原成为沦陷区,该区域几经漫长的 8年沦陷岁月;二是 1940年以后, 特别是浙赣战役 后, 钱塘江南岸地区成为新沦陷区。日军对浙江沦陷区之统治,与东北等早期沦陷区略有区别,其 掠夺性更强,对当地社会经济破坏更大。 1944年 12月, 日军浙江省连络部为纪念侵占浙江 7周 年, 整理了 5浙江省经济便览 6内部资料 (浙江图书馆藏本, 封面有 /军事极密 0的红色楷印 ), 从中 可比较系统地发现浙江沦陷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首先,日本军事侵略对浙江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如,战前杭州的丝绸技术,堪称中国第一,年 交易额高达 2500万元,至此降至二三百万。战前吴兴县到处可见桑园,六成农民从事养蚕业, 城内 有工厂 30余家,月产生丝 7万担、绸布 5万匹,产品远销欧洲各国;至此产量无法正确统计,据闻为 生丝 400担、绸布 6000匹。又如,战前浙江杭州和宁波的近代工厂,因日方管制电力、原料等, 大多 雪上加霜,几乎处于停业状态。再如,战前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浙江金融业, 有银行业 20 家、钱庄 37家、证券业 1家、典当业 14家、保险业 57家, 因战争冲击和破坏, 几乎损失殆尽;战时新 设的金融机构仅正金银行出张所、华兴银行杭州支行、浙民银行以及公济当。曾有中国交通银行及 钱庄 26家的吴兴,战时仅余银行 1家、钱庄 7家。还有对都市的破坏,如战前杭州约 60余万人,因 战争流散至各地,人口减少 1 /5, 至 1944年 4月仅有 44万人。 其次,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据 5浙江省经济便览 6/序言0云,浙江 /要作为共荣圈组成体之 一, 分担粮食及工业资源之供给, 以成为新颖计划经济之对象0。如盛产粮食的两嘉平地区, 1943 年米谷年产量约为 3309500石,仅军米一项日方就掠夺 310000石。浙东地区原本产米较少, 尚不 足当地消费,即使如此, 日军仍在 1944年青黄不接的 1至 5月掠夺当地大米 315吨。日军将沦陷 区各盐业机构均置于特务机关监督管理之下,并成立专营之商社,控制食盐的产销运营。日军还在 舟山群岛组建了 /宁波水产合作社镇海支社 0、/浙东区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 0等机构,统一管理水 产业。 第三,以军事手段控制能源、资源, 实施以战养战。如, 为迅速、顺利地大量 /对日还送 0所不可 或缺之重要战争资源 ) ) ) 萤石,日军主持修建金 (华 )武 (义 )铁路,并于 1943年 5月招聘日本技术 人员赶工,不到一年后的 1944年 4月 26日便开通了。沪杭间的电报, 1940年 8月改为有线, 为稳 定通讯状态, 1942年 9月改为自动通信。这些交通通讯设施均在日军直接控制之下。长兴石灰石 矿区由上海水泥公司及日华矿业采掘。前者采掘量为每月 7000吨, 后者为 3000至 4000吨, 利用 #136# 5抗日战争研究 62010年第 1期 水路运至上海,月运矿量合计 8000吨左右。在上海制成水泥后, 大部分供给军用。日军投降时,日 伪政府为开脱罪责对档案 /毁尸灭迹0。因此,现存的沦陷区档案史料稀少, 5浙江省经济便览 6是 一份反映日伪对沦陷区无情掠夺实态的自供状。 潘国旗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战时省公债评析 抗日战争爆发后, 各省的地方财政困难加甚。接近战区及一部分已沦为游击区的省份, 一切政务均已特殊化、军事化, 军事费用常居地方支出之最大项目。后方各省, 为办理防空、 军训及救济等, 军事费用为数亦巨, 成为地方财政之重累。因此, 军事支出与非常支出在各省 支出中占特别重要之地位, 如江苏省在 1939年度岁出概算中, 列有此类支出共计 1000多万 元, 约占岁出概算的 70%。战时地方政府的支出无限膨胀, 而当时的税收收入因战争关系不 增反减。像各省的田赋和营业税, 因战区的扩大和大都市的沦陷, 日趋减少。当时省财政的 这两大柱石, 都已呈动摇之兆。其他税收, 如酒税、锡箔税、契税、房捐等无不锐减。于是, 财 政亏短 (赤字 ) ,成为各省财政概算上的普遍现象, 这项亏短之数有的省份占全部支出的 80% 以上, 各省平均达到全部岁出的半数, 大概比战前增加了一倍。仍以江苏省为例, 1937年约 亏短 500多万元 , 1939年增至 1000多万元。各省弥补财政亏短的办法主要有二, 举借债款 和请求中央补助, 此外就是各省纷纷恢复类似厘金的通过税及产销税, 往往重复抽取, 以筹军 饷。下面主要谈谈战时省公债的发行情况。 据初步统计,自抗战爆发至 1941年底的 4年半中 ( 1941年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后, 省财政并 入国家财政,故不再有省公债之发行 ), 16省的地方政府共发行了 37笔公债, 其中以福建省为最 多, 达 11次,四川 5次,广东和甘肃各 3次,湖北、安徽和江西各 2次,其他如浙江、江苏等 9个省各 1次。这 37项公债,加上其他短期借款,总额达到 5亿元。从债款的用途讲,大多用于生产建设、 整理金融和债务、充实省库、弥补赤字、办理国防事业等,一句话, 为筹措抗战经费而发行, 所以,就 总体而言,战时地方政府举借和使用公债的合理性应基本肯定。因前述战时各省平均高达 50%的 巨额财政赤字,不是单靠税收款项所能填补的,债款收入对各省弥补收支不敷有着极端重要性,有 几个省份的债款收入占到其全部岁入的半数以上。可以说,离开了举债, 有的省财政就无法维持下 去。地方公债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当然, 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限制, 如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够发达, 社会资本不够充裕, 国民的储蓄普遍不多, 国民政府的债信也不佳, 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等, 这些都影响了公债的 推销。所以, 一方面是省公债的发行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消纳能力日趋枯竭, 上述约 5亿元的地方公债 ,绝大部分都不是由民众购买的, 大都依赖地方银行为之承销或抵借, 各省 银行即以此债券为准备金增发省钞 ( 1942年 7月前, 国民政府尚允许各省银行发行一元纸币 和一元以下的辅币券 , 故战争初期的货币发行并未完全统一, 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货币要到 1943年才严格执行 )。导致的结果是, 抗战爆发后, 各省地方钞票均有增发, 故各省地方公债 的发行, 与中央公债一样, 其结果间接的成为膨胀通货, 马寅初称其为 /烟幕下之通货膨胀 0, 即发行公债其名, 通货膨胀其实。而随着通货膨胀的日趋严重, 法币的迅速贬值给人民群众 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使他们承受了沉重的剥削。至于对战时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的全面 评价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 兹不俱论。 李淑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从社会史角度拓宽东北沦陷史的研究领域 伪满沦陷区与其他沦陷区的不同之处是, 它是日本对华殖民侵略的实验地, 也是日本全 #137# 笔谈 /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 0 面侵华战争的基地, 又是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形式面世的, 时间长达 14年之久,
本文档为【笔谈_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_荣维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17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23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