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_刘冬妮

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_刘冬妮

举报
开通vip

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_刘冬妮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刘冬妮(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 刘冬妮 (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但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 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_刘冬妮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刘冬妮(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 刘冬妮 (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但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 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文化;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 13-0183-03 两个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等诸方面的原因,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往往存在着或 多或少的差异,其负载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 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所携带的文化特征会出现完全重 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所以对于不同文 化的分析方式绝不是单一的,这也就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 难度。鉴于文化交际层面的跨文化因素,一种语言和文本 到另一种语言和文本的转移就具备了新的发展方向。那么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在再现异 国作品时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 碍或误解;2)对于文化的再现,文化的交流与文化的协调, 在翻译中要如何找到得当的方法和策略;3)宗教对于欧洲 文化的影响问题。 这些问题拓宽了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即可以从人类 学,文化历史学和文化宗教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现象。在 文学,人种学,社会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学科的共同作用 下,当然也是在具体的翻译研究中,翻译的前提条件就是 从文化中获得并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在翻译过程中,翻译 者永远与文化摆脱不了干系,因为翻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 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脱离文化研究的 翻译理论研究不可能是全面可靠的翻译理论研究。 一、语篇翻译中的跨文化误解问题 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 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 理外来文化,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 题。通过翻译,尽量增加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 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 离,是一个既合理又符合愿望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翻译工作在某种意 义上像外交工作,要善于“存异求同”,既尊重别人,又尊重 自己。这应该成为处理文化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尊重 别人的人,往往也不相信自己,不尊重自己;妄自尊大总是 和奴隶心理同时并存、互为表里的。在文化翻译中采取“入 乡随俗”的原则,也无助于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目 的———在不少情况下起了相反的作用。 举个人们熟知的例子:中国人对“龙”的传统观念与西 方迥然不同,西方对“狗”的看法也与中国大相径庭。难道 因此在汉译德中应该把出现“龙”的地方(龙舟、龙灯、舞龙 等)都改成西方人“感到愉快”的形象,以求得对等的不引 起尴尬的功能吗?同样的,在德译汉时也没有必要把出现 “狗”的地方都转换成中国人听起来产生好感的别种动物。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借助于“存异”的原则对外来文 化所获得的理解,是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理解,因而也更 有比较,更加自觉。 当然,话又得说回来,在文化翻译中“求同”不易,“存 异”也难,在翻译领域里,“异”———不是一般意义的“异”, 不是同一个文化类型内部的“异”;“同”———也同样不是一 般意义的“同”,不是同一个文化圈里的“同”。此外,造成上 述困难还有别的原因:这中间有理论上的因素,有翻译过 程中实际处理上的技术问题,还有读者对译文带有倾向性 的反应所施加于译者的影响力。因为对一般读者来说,他 们是按照自己社会里特定语言文化的“惯用法”的拥护者 和应用者,习惯于按照约定俗成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来接受本族语中的 W e n H u a Y a n J i u ☆ 文 化 研 究 ☆ 183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文化信息和表达方式,他们所要求于译文的无非是读起来 如同读本族语作品时所获得的感受。读者的这种反应和要 求,既简单又复杂,既合理又不尽合适,既是常识性的东 西,又蕴藏着理论上的深刻含义。 如何消除德语和汉语在理解上遇到的问题,是许多研 究机构和翻译家多年来重点研究的方向。同时这种误解也 是一种信号,它代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性。并且误解 的产生是具有多种原因的:有可能是发音、构词、句法和语 意划分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篇章构建和篇章意向上的原 因。比如说在一则古典故事中,智者纳坦向国王大卫用比 喻性的语言说了一个故事(das Lamm des Armen:穷人的羊 羔),喻指救世主,而国王只是单从字面上理解了句意而 已。这也就产生了沟通上的障碍。 二、翻译方法与策略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 问题:怎样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 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 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 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 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为两 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翻译(transferierende 譈bersetzung)与“归化”翻译(adaptierende 譈bersetzung)。前 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导向,后者则认为译文 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导向。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 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 方面突出原文之“异”。Venuti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 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站指导地位的趋 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在这一 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即译文 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 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比如说在德国,当有人打了个 喷嚏,其他人就会说“祝你健康(Gesundheit!)”,而如果此 类情况发生在中国,人们就会说“有人在念叨你(jemand redet von dir)”。由此可以看出两国文化习俗在此差异之 大,在进行翻译时翻成“祝你健康”对于读者来说虽然陌生 但却更加符合源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 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 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在各种不 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 Nida来说,动词对等(或功能对 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 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 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 文化的模式。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 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看下面的例句: Mein Vorschlag ist sehr gut, aber du bist nie zufrieden und findest immer ein Haar in der Suppe. 我的建议无可指责,但你从来不满意,总是在鸡蛋里 挑骨头。 粥里挑头发是对这句德语短语(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的字面理解意义。而在汉语中正好存在与之相对应 的习惯用语,即鸡蛋里挑骨头。那么在进行翻译时,翻成 “鸡蛋里挑骨头”既表达了读者可以接受的用语也没有改 变原文的意味,是翻译中的上佳之策。 三、宗教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极其重要地 位的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 面,形成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例如:在人生旅途 中,出生往往在教堂接受洗礼,结婚在教堂举行婚礼,死亡 则由牧师祈祷后葬入教堂墓地。一年一度欢庆耶稣·基督 诞生的日子———圣诞节,则是基督教最盛大的节日。在文 学艺术方面,音乐起源于教堂的唱诗班,绘画的第一个高 峰发端于拉菲尔、米开朗基罗的宗教作品,文学上但丁的 《神曲》、米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均取材于宗 教。建筑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则是遍布欧洲各地雄伟而肃 穆的教堂。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几乎主宰了所有的精神领 域,甚至哲学成了宗教神学的婢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 东西能像宗教这样,贯穿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几乎所有的领 域。毫无疑问,宗教对德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现代 德语的形成就与宗教改革运动和《圣经》的翻译密切相关。 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德国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认为,罗马天主教维护其统治的手段之一是利用对 《圣经》的解释权。当时的《圣经》均为拉丁语写成,普通老 百姓读不懂,只有依靠罗马天主教的教士来传达《圣经》的 旨意。路德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从《圣经》中来聆听上 帝的声音,而不必通过罗马天主教会。因此,在宗教改革运 动的促进下,欧洲各国开始将《圣经》译成自己的民族语 言。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德语的统一起了非 常大的作用。通过宗教改革,路德圣经所使用的德语方言 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所以在德译汉中会碰到大量的有关宗教的词汇,句子 以及用语。那么许多涉及宗教活动、仪式等的词汇,它们都 代表特定的意义,简单的对译成汉语,往往不能传达该词 的全部含义。例如:Kommunion,中文译成“圣餐仪式”。“圣 餐仪式”是什么?往往很难把握,也不容易想象。Kommunion 实际上是天主教堂的一种仪式。在教堂做礼拜的高潮时 184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Theory Researc h 学 论理★ ★ ★ ★ (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编辑 / 姚 丽) (上接 131页)要求赔偿损失。”这里涉及一个侵权行为发 生后的责任形式问题。 除了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规范司法执法,制定新法、 完善法律体系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也是必要的。现有法条 存在诸多责任认定的模糊地带:第一,停止侵害在国内是 判决生效后执行,这可能造成侵权影响的扩大。在西方国 家,临时禁令制度的建立和应用使侵权案件在起诉和审理 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继续侵害的可能。第二,消除影响应该 界定为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基本同等的效度,同 时要注意在消除影响中对被侵权人“二次侵权”的可能性。 第三,关于网络侵权的赔偿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是遵循补偿 性原则,这可能造成在网络侵权案中,网络服务商的赔偿 责任对其而言不痛不痒;对于相对弱势、被侵权的个人用 户而言,网络侵权的维权过程成本过大。 在“蔡继明案”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上也存在这样的 争议:百度删除“蔡继明吧”中侵权性帖子作为其停止侵害 的责任履行,蔡继明则提出关闭贴吧的停止侵害要求,两 者之间法律要依据什么进行选择?蔡继明所要求的 210万 巨额赔偿应该得到法律的支持吗? 由于当前对于姓名权等人身权利侵权责任形式的法 律规制并不完善,停止侵害的方式没有具体指出,但根据 侵权发生的方式可以判定停止侵害的方式。姓名权侵权的 构成四要件是:第一,行为人主观故意;第二,行为人的行 为具有违法性;第三,存在损害事实;第四,侵害行为与损 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蔡继明案”中,如果停止侵 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相关违法行为,那么百度贴吧 使用蔡继明的姓名则不再构成百度对其姓名权的侵权。也 就是说在删除所有侵权内容后,百度即履行了姓名权侵权 的停止侵害责任。 至于巨额赔偿的要求,虽然在此前网络侵权的案件中 大多没有得到支持,但是如果将网络服务商看做经营主 体,根据其利益的获得进行相应惩罚,那么惩罚性赔偿原 则应该适度地引入网络侵权案件的审理当中。当然,提到 “适度”就要再次强调之前所说,作为公共信息平台的网络 服务提供者应具有权、责的特殊性。对于网络侵权中侵权 主体的认定、侵权责任的界定和履行都应在这样一个前提 下:在保障言论自由等公权的基础上,对私权进行必要且 有效的保护。 在Web2.0时代,网络服务商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在对 其进行法律规制时具有特殊性:信息内容的海量和信息传 播的即时互动,使网络服务商在保证正常的信息流通中只 能对信息管理履行事后责任;作为非侵权主体的网络服务 商,基于权责相当和利益风险相一致的原则,仍需对侵权 行为负有连带责任;但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网络媒介中广 泛的言论自由,法律在规制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时,也 应依据其特殊性给予网络服务商特殊的免责权利。 参考文献: [1]何其二,王志坚.浅议网络侵权中ISP的法律责任[J].北方经 贸,2001,(1):197. 刻,神父将一小块面饼放入跪着的教徒口中。这种仪式源 于《圣经·新约》,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将饼和酒分给众信 徒,称其为自己的血肉。 四、结论 文化翻译要靠语言去实现,困难就出在这里,因为语 言固然是交际的工具,但语言同时也是妨碍交际的障碍, 就像在翻译时到底要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语言表达 方式。但无论怎样,翻译是无法抛开语言的社会环境和文 化的关系背景的。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 过程,文化的翻译也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才能 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绝不是“一朝一夕之故”,也不是任 何个人意志所能转移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忠.文化差异与翻译[C]//语言文学与文化. 北京: 知识产 权出版社, 2001. [2]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J].外国语, 1991,(1). [3]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4]沈育英.论译者作为文化操作者[J].外语教学,2003,(1). [5]Bachmann-Medick, D. (Hrsg.) (1997):譈bersetzung als Repr覿- sentation fremder Kulturen, Berlin: Schmidt. [6]Koller, Werner. 41992 [11979]. Einführung in die譈bers- etzungswissenschaft. Heidelberg; Wiesbaden: Quelleund Me- yer (UTB für Wissenschaft: Uni-Taschenbücher; 819). Translation Stud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Dong- ni (Bohai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interculturally a kind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 Not only is it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signs, but the model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some strategies chosen by a translator are influenced by many cultural facto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probes some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Key words: culture,translation,strategy (责任编辑 / 田 苗) W e n H u a Y a n J i u ☆ 文 化 研 究 ☆ 185
本文档为【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_刘冬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00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4-03-19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