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举报
开通vip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 & & & &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0,(+0+1 2(*3,- 4+056*7089(:(;0,- :;06+;6 (-? !"& 2(? # ’,+? & $""%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何 梅 琴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A%""") & & 收稿日期:$""AB"%B#C 作者简介:何梅琴(#DA@B ),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 & & & &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0,(+0+1 2(*3,- 4+056*7089(:(;0,- :;06+;6 <=080(+) & & & & & & >(-? !"& 2(? # ’,+? & $""%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何 梅 琴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A%""") & & 收稿日期:$""AB"%B#C 作者简介:何梅琴(#DA@B ),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摘& 要: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陶渊明对 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对 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陶渊明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 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 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生命意识;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E$"A? $& & & 文献标识码:F& & & 文章编号:#"""B#%G#($""%)"#B""D!B"@ !"# $%&# ’(#)*)+, )& !-) ./-012%0+’3 4)#23 -0( 4"%*)3)5"%6 7#&*#68%)0 H< I60BJ0+ (!"#$$% $& ’#()*+*,,()-.()-+#/) 0)(1*2+(34,,()-.()-+#/),5*)/) @A%""",’#()/) 9:38;-68:K60L0+ M9+,789,NO6+ P,( Q),+B30+1 -056=,N,7 , R6*0(= NO6+ R6(R-6’7 -0.6 0=6(-(19 ,+= .66-0+1 .)--9 ,N(S6? /0.6 T6;,36 R6(R-6’7 ;(+;6*+0+1 .(;)7? P,( )+=6*78((= -0.6 ,+= =6,8O *,80(+,--9,7( O6 ;()-= .,;6 =6,8O 0+ , ;,-3 N,9? U)8 ,7 ,+ ,3T080()7 R(68, O6 O,= +( N,9 8( *6,-0V6 O07 0=6,-,7( T6;,36 N(**06= ,+= 7,= ,T()8 .-90+1 8036 ,+= 7O(*8 -0.6 L()*+69? P,( R)*7)6= 7()*;6 (. -0.6,;(+B ;6*+6= O)3,+ .,86 ,+= -050+1 ;(+=080(+7 ,+= 7()1O8 -0.6’7 701+0.0;,+;6 ,+= 686*+089 7( ,7 8( ,;O0656 ,+ 0=6,- -0.6? H07 RO0-(7(RO0; 8O()1O8 (+ -0.6 (..6*7 , R(N6*.)- -677(+ .(* 8(=,9’7 R6(R-6 NO( ,*6 766S0+1 (+6’7 (N+ 5,-)6 (. -0.6? <#, =);(3:P,( Q),+B30+1;R(63;-0.6 0=6(-(19;RO0-(7(RO0; 8O()1O8 & &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 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通览陶渊明的诗 文,其中涉及到生命以何种方式存在或度过的有 A$ 首,占去 陶渊明诗歌的一半以上,这不能不说是陶渊明诗文中的一个 重要主题。这类诗抒发生命短促、时光飞逝的迁逝感和壮志 未酬、时不我待的感伤、焦灼与孤独,对生命意义进行了痛苦 的拷问。在这类诗中,生命意识的张扬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它对我们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人生选择以及他的心路历 程有着重要意义。 一 生命意识是指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 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和思考。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 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代,生命成了人们主要关注 的对象。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加强,伴随而来的是个性的 张扬和情感的勃发。在魏晋名士风流潇洒的举止中,我们确 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精神,他们或以酒色、或以山水、或以音 乐、或以清谈、或以宗教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增加生命的密 度。但魏晋毕竟是一个空前动荡不安、政冶黑暗的时代,他 们的情感绝不是个性解放后那种单纯的无羁无绊、无拘无 碍,而是在狂放洒脱背后的灵魂的无尽悲忧。魏晋时期的诗 人对茫茫宇宙中生与死这对不可回避的矛盾进行了痛苦的 思索。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屡屡发现这种生命意识的张 扬。陶渊明的生命意识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对本真自我的找寻,对时 光飞逝、人生化迁的感慨,对人的死亡的高度关切,以及在此 基础上对人生意义理智而痛苦的思索。 陶渊明以他自己的生命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断寻 找个体精神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自我”,他由田园到官场, 由官场到田园,最终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回归田园、回归自 然中得到体现。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热爱 —!D— 万方数据 何梅琴: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淳朴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虚伪机诈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但 为了建功立业完成社会使命,他告别了田园,踏入仕途,争取 在有限生命内实现自己的人格价值。他任江州祭酒,任桓玄 幕僚,任刘裕参军,任彭泽县令,然而官场的蝇营狗苟,构陷 倾轧,使他深感“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几经体验, 他终于感到“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挨饿受 冻尽管痛苦,但违背自己的本性。他终于恍然大悟:让高贵 的心灵为“形”所驱,沦为“形”的奴隶,是大不对的。更何况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为了区区爵禄,而不得不降心屈 节,躬逢迎去,俯仰由人,让自尊的灵魂备受精神的折磨,让 自己的自然本性受到羁绊,这更是可惭可愧可耻可悲。他感 到生命是在做着无意义的消耗,自我在这里完全失落了,所 以他要重新寻回失落的自我———回归自然,回归田园。于是 他迷途知返,扔下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毅然辞官归隐。诚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所说:“晋宋人 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 权纳货。陶渊明真个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他能以任自 然而为化的态度对待这一切,真正做到了回归自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从重志节的传统上看是 儒家大丈夫气概的演绎,也是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 隐”的人生哲学为士大夫规定的退身之路。但促成陶公归隐 的,主要还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思想。陶公由出仕到归隐时, 有一种大梦初醒,迷途知返的醒悟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 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田园生活 中活得真实,活得投入。陶渊明是把“自然”这个本体作为精 神故乡的,把回归自然本体的怀抱看作是最终的归宿。这种 回归,是心的回归,是生命本体的回归,而它的归宿全然不是 一种带着世俗或功利色彩的富贵之乡,神仙之境,而是可以 植杖耘籽,登皋舒啸,清流赋诗的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自然本 体状态。 归隐以后的陶渊明,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的鱼儿 回到故渊一样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然。在他的心目中,有 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长着桑麻稻麦蔬果花草的田园,还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自 然”的。因此,他在这里走向了真淳、平和、质朴的生命境界。 他居家、责子、交友、饮酒、弹琴、采菊,甚至读书、耕作,一切 都是那样的自然。也是在这自然中,他积极地实现着自己的 人生价值。他从老农们的喜怒哀乐中,从他们的希望与焦虑 中,领悟着生命的真谛。总而言之,陶渊明从出仕到归隐的 生命历程,是寻找本真自我,回归自然的一种体验,为自己觅 得了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体验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但最终体现了他真正的生命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史上,“是精神上极自由、极 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人们的思维 活跃,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 们对自己生命的依恋和诊视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时代情感。 对存在根基的追寻、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生命有限性的焦 虑,变得格外激切而深沉。生命是什么?山川宇宙是永恒 的,为什么人的生命却是那么短暂?陶诗中充满了时光流 逝、人生化迁的感伤情绪。诗人看到“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荣木》),由物及人,人也如这荣木一 般一天天青春不再,老之将至。“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形 赠影》)时光如流,人生如梦,个体生命在广袤永恒的宇宙中, 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奈。当死亡日益逼近时,那种自我的生 命意识在诗人心中就越来越强烈。对死亡的关注是生命意 识的核心,也是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许多杰出的作家常常 通过对死亡的关注,思索自身的境遇,折射出人类对把握自 身命运的普遍渴望,陶渊明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说:“陶 潜———也是不能忘掉‘死’的,这是他诗文中常常提起 的”["],他的许多诗文都纠缠着生死寿夭的世俗情节,也充满 了伤逝之嗟。他的外祖父仙逝,陶公无限惋惜;他三十丧妻 又给他莫大的打击;之后庶母孟氏溘然与世长辞,使他顿生 重罹天罚的痛楚;同父异母的妹妹程氏丧于武昌;比他年纪 更小的从弟仲德、敬远也都先后作古。这些扑面而来的死亡 使他压抑、使他痛苦,看着“寥寥空室,哀哀遗孤,肴觞虚奠”, 他不禁发出质问:“人逝焉如?”读他的诗,我们能够感觉到他 无法把握命运的无限悲哀以及希望把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渴 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开岁倏五 日,吾生行归休。”(《游斜川》)“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还旧居》)“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已酉岁九月九 日》)生命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让诗人忧心忡忡,生命的短 暂和脆弱,更使他焦虑不安:“抚杯而言,物久人脆”(《祭从 弟敬远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 非常身。”人生既像陌上随风而转的灰尘,又像没有找到归宿 的失群孤鸟:“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 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杂诗》)另外,从《祭 程氏妹文》中的“感惟崩号,兴言泣血”,“如何一往,终天不 返”及《祭从弟敬远文》中的“感平生之游外,悲一往而不返, 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死乖隔 的体验极其深刻,对亲人亡故的伤悼极其沉痛。在《自祭文》 中,诗人更是喟然长叹:“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可以说,这种 时光的迁逝感,这种对死亡的关注是陶诗的重要主题,愈至 晚年,这种意识就愈加强烈。 意识到了光阴的迅速、生命的短促,那么,人活着到底有 什么意义呢?人到底应该怎样生活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是陶渊明生命意识的最高形式。生命的意义是求长生、成神 仙吗?陶渊明作了否定的回答:“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五月旦作和戴主薄》)生命的意义是及时行乐吗?他屡次 提到了酒,如“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饮酒》),“在世无 所须,惟酒与长年”(《读山海经》),似乎选择了纵欢作乐。 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对于陶渊明来说,“酒能祛百虑” (《九日闲居》),说明酒的用意不是纵情作乐,而是销忧,其 意并不在酒,正如萧统所说“亦寄酒为迹者也”。除了酒之 外,陶渊明并无“为乐当及时”的意识。那么在陶渊明看来,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诗人,可以说,儒家 积极用世的思想始终在陶渊明内心深处占有突出地位,即使 他坚定地选择了田园作为人生的归宿,也并没有忘怀自己少 年时的志向。他屡屡自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 酒》)“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尤其值得注意 —$%— 万方数据 何梅琴: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的是陶渊明 !" 岁以后在家闲居时所作的《荣木》诗并序,这 一组诗充分表现出他积极用世的思想。 诗人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尽管他苦苦地 寻求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企图通过建功立业和洁身行 善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在那个社会里,这一切都只不过 是美好的理想而已,他无法通过既定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 意义。东晋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 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 人,或没世以徒勤”[!],在这种“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 惊”的浓墨般的黑暗中,人的价值又如何能够实现呢?诗人 陷入深沉痛苦的思索之中。 二 魏晋时期是“人”的全面觉醒和理性主义重新崛起的时 代。对生死的思考,对死亡真实含义清醒而理智的认识,以 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迁逝之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 魏晋诗人乃至陶渊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 古诗 古诗300首免费下载古诗十九首初探pdf75首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新李阳疯狂背古诗240首 十九首》以 来对生命的思考的传统,具有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那么, 陶渊明对生死的哲学看法、对生死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魏晋时代,思想界展开了对生死问题的大辩论,无神论 和有神论在此问题上针锋相对,而文人士大夫多向佛道中寻 找答案。佛教主张精神不灭、三世轮回,道教主张求仙、长 寿。当时名士们基于对惨烈现实的清醒认识,意识到生命的 宝贵,因而产生了对生的无限留恋,对死的巨大恐惧。于是, 他们要么“修服食”、“采药石”,以期增加生命的长度,要么 纵欢作乐,以期增加生命的密度。 在生死的哲学观上,陶渊明不同意佛教的精神不灭、轮 回报应之说,也不赞同道家的服食、求仙。他是一位无神论 者。他说“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连雨独饮》),在《形 影神 形答影》中写道:“诚愿游昆华,邈焉兹道绝。”神仙固然 很好,但成为神仙是不可能的,他知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 命促”,生死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既来孰不 去,人理固有终。”(《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他认为人死后身 体回归自然,“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不再有知觉是非, 自然也谈不上精神不灭,所谓“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人必有一死,这是大自然的必然规 律,因而长生是不可能的。陶渊明看破了生死,对待生死非 常豁达、超脱,但在这种客观的生死认识中陶渊明也表达了 对死亡的强烈关怀,表现了对死亡到来的极端焦虑、感伤,给 陶渊明那看似宁静的外表笼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焦虑、感 伤与所谓的豁达、超脱是一对难以调合的矛盾。面对光阴的 飞逝、死亡的到来,陶渊明内心是极其矛盾的。他一方面希 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却崇尚自然,羡慕古代的隐者,这正是诗 人内心深处儒道互补、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主张积极用 世,因而畏惧功业未建而老之将至。道家主张隐居避世。在 陶渊明的思想中,儒是出发点,道是归结点,二者相互作用, 因而其“豁达”、“超脱”实际上是由于对生死的清醒而理性 的认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脱。诚如李泽厚所言:“陶潜 的超脱人世与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超 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因此,坦然、 理性地面对死亡,才是真实的陶渊明。 在陶渊明的生死观中,始终存在一种生命的二难紧张, 这是理解陶渊明生死观思想的关键所在。陶渊明之生死观, 在生命的层面归入之于“道”。道家视人之生命的自然性为 最高,反对一切以人为之为的东西改变、扭曲生命的自然性。 陶渊明言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素襟不可易”,决不 与社会污秽同流,降身辱志,这即是生命自然性在社会中的 表现。陶渊明又性本爱丘山,流连山水美景,崇尚自然之美; 他喜欢的是与纯朴的农人“共话桑麻”。这都是其生命之自 然性在个人生活过程中的显现。但是,陶渊明有时又是归于 儒的,所以他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注重世俗的功业,求取 仁义道德,讲君子的节操,也要入仕以谋生活和发展,即使回 归田园之后,有时也仍希望有朝一日能逞凌云之志等等。这 就使陶渊明在人生观及人生践履上陷于生命之求“自然”而 又求“有为”的二难紧张之中。这当然不仅是陶渊明的问题, 也是许许多多中国古代士子们面临的人生二难选择。但是, 陶渊明不是回避人生中生命的紧张,而是十分巧妙地将二者 合为一体,使生命的自然之流与感受共处于己一身,从而显 示出一代大哲卓越的人生智慧。 陶渊明思想的矛盾性是一贯的。在《形影神》中,他借形 影神之口表达不同人物对死亡的不同认识,可以理解成是陶 渊明内心斗争的真实反映。对死亡的焦虑、感伤与坦然、理 性,在陶渊明心中此起彼伏,互为表里。否定任何一方,都有 失偏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死亡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也使陶渊明超脱了感伤、孤独,坦然地面对死亡,最终超越了 死亡。陶渊明对生命的思考,最终归结为回到自然,服从自 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为一。《形影神》组诗,记录的 就是这一参悟的过程。他的结论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 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对待死亡的这种坦然 态度,并非仅仅是自我安慰之辞,更不是阿 $式的精神胜利。 这种坦然,乃是基于对理想与现实、生存与死亡的科学认识。 他以一种智者的眼光、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坦然地拥抱死 亡,让自己的身躯复归于自然,这正是他超出一般魏晋名士 之处。 在《形影神》中,陶渊明提出了他的生命哲学。他将生命 分为形、影、神三要素,“形”指物质生命及其感情欲望;“影” 指生命行为所发生的社会影响;“神”指生命达到自身存在的 本体的反思能力,通过这种反思使生命达到自足又自觉的境 界[%]。这三个概念包括生命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及相互 关系。“神”是陶渊明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他认为“神”不 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指生命理性独立地解决其在“形” “影”上产生的矛盾,使生命立于自足的境界。因此,“神”是 一种归宿,是使生命矛盾达到和谐的反省。 从《形影神》组诗来看,从形神关系看,陶渊明反对心为 —#&— 万方数据 何梅琴: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形役,他因生活所迫而出仕,这并不是他的理想,屈从于生活 压力而出仕,是因物质的需要,压抑着生命的自由意志,也损 害了个性的自然。他反对物质至上,但不否定生命的物质需 求。在《形影神》组诗中,陶渊明对魏晋生命思潮进行了总 结,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命境界进行了概括。“神”的自然主义 境界是陶渊明始终不懈的追求,它与陶渊明诗的平淡风格, 田园境界相呼应。陶渊明由出仕到归隐,是一种生命境界的 转化,其转化的力量在于自然、自由、和谐和生命追求,他要 在自然中体验生命的自然与自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体现了他的自然主义本性。 可贵的是陶渊明通过归隐田园,将自然主义生命意识由一种 哲学境界和审美境界发展到了生活境界,并且将此表现在诗 作之中。《形影神》组诗,是陶渊明对自身的生命矛盾及其和 谐追求的哲学概括,其生命意识就是其文学生命主题。 陶渊明的生命思考的动机是要解决存在于自身的生命 问题,他一生都在努力使自身遇到的生命矛盾达到一种和 谐,他与魏晋玄学思潮中的超越生命矛盾,阐释生命情绪的 趋向是一致的。而他的“神辨自然”思想也正是对玄学自然 生命观的继承和发展,但他的人生思考和行为实践都超越了 玄学,他是在吸取玄学的某种思想之后,去思考人生的。 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并使之进入到更为纯 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达到的高度。 他将“自然”融入诗歌的创作理念中,将玄理变为日常生活哲 理,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他以清高的个性、率真的品格、 对人生进行了哲学的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 价值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 # 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鲁迅"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 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陶渊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北京:东方出版社, !%%(:)!+" 〔责任编辑:贾世传 &&&&&&&&&&&&&&&&&&&&&&&&&&&&&&&&&&&&&&&&&&&&&& 〕 (上接第 !" 页) 这样,他的人性诗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有了一种默契和暗合, 他的审美实践也就成为一种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和交流。“我 似乎正在同上帝争斗。我明白许多事不可为,努力终究等于 白费,口上沉默,我心并不沉默。⋯⋯我那么想,简直是在同 人类本来惰性争斗,同上帝争斗。”[!]第!#卷,-#!“明知不可为而 为之”,固然是楚人血液里顽固、好强、百折不屈的基因遗传, 更是鲁迅式的“反抗绝望”的现代人生哲学和意志实践。 也许是沈从文笔致的飘逸隽远和抒情写意特征,让读者 很难轻易体悟到他文本深层的蕴藉和良苦用心,以致产生错 觉,认为他只会吟唱忧愁怀旧的乡土田园牧歌,在“颂乡野而 非都市”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中弘扬“抽象的人性”而无视 现实的血泪和苦难。这其实是对沈从文的误读。追求自然健 康的人性和独立自由的人格,让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世界与自 然世界、精神世界与事实世界达到和谐统一,使现实冲突得以 缓解,从而克服现代中国的矛盾危机,并向人类的未来眺望, 使沈从文的人性思考和审美诉求既有反抗“时代”、超越“现 世”的先锋性和前瞻性,又有向人类远景凝眸的普遍性和永 恒性。 !朱光潜认为:“人性中有求知、想好、爱美三种基本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求 知,才有学问的活动,才实现真的价值;想好,才有道德的活动,才实现 善的价值;爱美,才是艺术的活动,才实现美的价值。”参见朱光潜" 自 由主义与文艺[.]"周论,!%+’(’)" "比如 !’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学派认为自然本性是人的本质,而 康德以人的自由精神、道德理想作为人的本质。 #“五四”文学初期,不少作家宣扬“爱与美”来改造人生和社会 (冰心、王统照等),但对人性冲突而引发社会矛盾的思考显然不够深 入。王统照让一个女性的微笑重铸一个人的灵魂(《微笑》),不免使 人对“爱”的神奇作用产生置疑。 $比如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也倡导文学的人性,但是他针对 的是左翼文学的“阶级性”,而非像沈从文那样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既 以人性的重造来缓解现实矛盾,又超越“现世”而向人性的深处凝眸。 参考文献: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 上海:商务印书馆, !%,#:,#" [+]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北京:国际文化公司,!%’’:)+/)&" [&]王继志"沈从文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吴立昌" 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 〔责任编辑:贾世传〕 —,%— 万方数据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作者: 何梅琴, HE Mei-qin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07,30(1)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6条)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1999 2.宗白华 美学散步 1981 3.鲁迅 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 1980 4.陶渊明 感士不遇赋 1998 5.李泽厚 美的历程 1994 6.钱志熙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199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周雍雍 试论陶渊明诗歌与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异同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歌和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比较,探索两者在题材、主题和创作风格上的相同(相近)及相异之处,以加深对中西诗歌创作的理 解. 2.期刊论文 孙叶红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歌意蕴比较 -时代文学2009(6) 艾米莉·狄金森与陶渊明是中美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代表诗人.他们的死亡诗歌折射出迥异的中西方传统文化;同时,令人惊叹的是,两位诗人在对死 亡的理解与阐释上达到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3.学位论文 王育新 魏晋玄学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2004 玄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政治急剧动荡和世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更深刻认识的产物。它的兴起是对汉末繁琐空疏的经学和神学的反拨,也打破了一 种思想体系长期独尊的局面,援道入儒,兼重思辨和感悟,使玄学以亲切灵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研读陶渊明的诗作,回顾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与多 次人生选择,并以诗为媒介进入陶渊明复杂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发现玄学思想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魏晋 玄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及各个历史的时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回顾;第二章,集中论述了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在论述中,首先综述了 陶学目前的研究现状;之后从四方面论述魏晋玄学思想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影响;一在诗歌的描绘内容上会通自然;二在诗歌意境创造上追求不可言说的 玄远;三在诗歌的哲学思想上笃信“委运任化”的放达思想;四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审美方面追求清新玄妙;在第三章中,论文对陶渊明诗歌中某些背离 与超越玄学的思想观点,给予了充分关注,并从美丽的田园、远离世务、逍遥的生命之旅、情感的探询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4.期刊论文 封树礼.FENG Shu-li 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2) 根据陶诗的语言形式,运用诗歌语言学方法,对其自然风格的美学意味进行了解读.陶渊明诗歌的语序正常平直、节奏自然舒缓、语词平白如话,这与 读者由阅读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积淀而成的心理期待形成同构,阅读起来便倍感轻松自然.同时,陶渊明诗歌在语序的平直自然中,却存在着词语搭配的错位;虚词的自然运 用中,却形成了意义的递进与曲折;语词的平白如话中,却含有极深的文化含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便会产生平淡之中另有风味,自然之中别有洞天的感觉 ,"质"与"腴"浑然一体,陶渊明诗歌的自然风格便由此产生了. 5.期刊论文 何梅琴.HE Mei-qin 诗歌·陶渊明·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 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 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 美境界. 6.期刊论文 张丽杰 论陶渊明诗歌与酒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 古今很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是饮酒避祸的,其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缘由:时代风尚、寻求精神解脱、创造艺术境界.陶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 是把酒和诗直接连系起来,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陶渊明借饮酒在诗文中抒发性情的真;借饮酒在诗文中表现了"靖节"品格. 7.学位论文 唐汉娟 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2008 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靶域)的系 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 本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以下问题:陶渊明诗歌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概念隐喻都支持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吗?同时,笔者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在语料的收集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确定篇章中的概念隐喻的“五步法”(Steen2002)。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人生、仕隐、饮酒和田园四大主题。通过研究,笔者确实发现了陶渊明诗歌中体现其主题的一些概念隐喻(如天人合一、人生是旅 行、生命是年、生命是日、时间是生命、时间是运动、死亡是睡眠、死亡是旅行、官场是束缚物、名声是物质、酒是药、酒中是真理、情感是物质、田 园是家、宗教是现实和传说是现实等)。这些概念隐喻来源于人类的基本生活体验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笔者通过分析陶渊明一百二十余首诗歌,一方面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证据,另一方面描绘了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喻特征。 8.期刊论文 宋鹏鹏 "力拔山兮气盖世"——浅析陶渊明暮年诗歌中的"猛志"气节 -大众文艺2009(9)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崩溃时期,社会动荡纷扰,阶级矛盾激化,"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1](P34)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犹 如偶像的文人形象,陶渊明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隐居生活刚开始时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但是渐渐便感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深切的"不舒服",不 如意的事渐渐突现出来.本文从陶渊明暮年诗歌中挖掘他那深藏的"猛志"气节. 9.期刊论文 崔晓艳 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学内涵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田园诗,这些诗歌反映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 ,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它们刻画的成功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以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后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0.期刊论文 尹志强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12) 陶渊明是东晋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士文化主要有以下表现:洁 身自好,远离官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躬耕南野,与民同乐;空怀理想,寄情桃园.本文试图通过对陶诗的分析,揭示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nsfdxxb-shkx20070102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本文档为【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11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09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