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举报
开通vip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 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 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的入门方法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 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 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 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的入门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 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 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 我说两件故事来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 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 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 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 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 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 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 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 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是 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 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 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 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 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 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 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 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 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 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 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 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 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 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 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 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 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 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 否则不要说空话。 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 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 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 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 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 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 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 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 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 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 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 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 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 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 法。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 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 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 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 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 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 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 受群邪。” 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 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 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 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 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 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喻妄想 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 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 半了。 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 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 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 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 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 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 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 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 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 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 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 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著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 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 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 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 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 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 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 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 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 很容易跑入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 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 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 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 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 ‘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 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 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 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 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 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 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 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 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 性。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 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 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 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 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 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 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 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 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 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 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著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 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 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 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本文档为【如何参禅——虚云老和尚开示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0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4-03-09
浏览量:263